《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人生活中的时间观念

《荆楚岁时记》研究:兼论传统中国人生活中的时间观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荆楚文化
  • 岁时节令
  • 传统生活
  • 时间观念
  • 民俗学
  • 文化研究
  • 历史文化
  • 地域文化
  • 风俗习惯
  • 中国传统节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荆楚岁时记》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民俗志着作,是中国第一部地方岁时民俗的专门记录。本书试图从多种角度对这部重要文献所蕴含的学术文化意义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以明了民俗记述的传统方式及民俗文化的演进过程。

  《荆楚岁时记》是中国的第一部岁时民俗志,它成书于公元六世纪,作者宗懔为南朝梁人。本文以《荆楚岁时记》为文本,研究它在中国民俗学史、中国民俗史上的独特贡献,以及它在记录中国民众时间观念演变史上的重要价值。

  本书从五个方面予以论述:一、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荆楚岁时记》的作者、注者及版本情况作系统的考订。二、将本书放在历史时间与地域空间的确定位置上,进行文化考察,探讨了本书出现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渊源。三、本文将《荆楚岁时记》视作民众时间观念的文本,认为中国一向有时间记述的传统,古代的《月令》是时间进程的政令性叙述,六朝时期人们的时间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四、《荆楚岁时记》作为中国第一部岁时民俗志,在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具有发凡起例的开创意义。五、六朝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动时代,《荆楚岁时记》为我们描述了当时民众生活的真实图景。

本书特色    

  1. 本书以《荆楚岁时记》为文本,研究它在中国民俗学史、中国民俗史上的独特贡献,以及它在记录中国民众时间观念演变史上的重要价值。
  2. 学术探讨深入而透澈,是民俗与民间文学研究者必备藏书!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萧放


  民俗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社会管理研究院/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社会学学位分会主席。主要社会兼职: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副会长兼中方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曾任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台湾辅仁大学中文系、东华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民俗学、民间文化史、岁时节日与礼仪民俗等。出版专着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篇。先后获中国文联山花奖学术着作奖一等奖(2001,2009),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2010),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13)等。
 

图书目录

【绪论】

【第一章】岁时──传统中国人的时间经验
第一节 岁时释义
第二节 岁时──中国民众的时间经验

【第二章】分裂的时代与活跃的文化──《荆楚岁时记》成书背景研究
第一节 南北分立格局下的地域社会特性
第二节 六朝民众生活的新变化
第三节 民间着述的兴起

【第三章】《荆楚岁时记》解题
第一节 作者、注者及版本源流
第二节 荆楚──一个地域文化概念

【第四章】周秦以来的《月令》记述传统与《荆楚岁时记》的开创性贡献
第一节 《月令》记述与王官之时
第二节 《四民月令》与贵族庄园之时
第三节 地域民众生活的时间表述──《荆楚岁时记》的开创性贡献

【第五章】《荆楚岁时记》──中国民俗史上的珍贵文献
第一节 大变动时代域内外文化交融的民俗写真
第二节 南朝荆楚民众观念的实录

【余论】时间与空间 文本与生活──传统民俗志小议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绪论】
 
《荆楚岁时记》是中国民俗学发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民俗志着作,是中国第一部地方岁时民俗的专门记录。本文试图从多种角度对这部重要文献所蕴含的学术文化意义进行较深入的探讨,以明了民俗记述的传统方式及民俗文化的演进过程。
 
一、《荆楚岁时记》研究的学术意义
 
《荆楚岁时记》成书的六朝时期,是一个社会文化大变动的时期,中国民众的文化观念与生活方式在这一时期发生了重大变化,《荆楚岁时记》以新的记述方式及时记录了这一时期的民俗变化。在此后的一千四百余年中,本书不断被人们节录引用,成为说明民众岁时生活的历史依据,实际上这种文献传承与民俗生活中的活态传承有着互为影响的作用,《荆楚岁时记》正是在这种流动的文化中获得存在的价值。对《荆楚岁时记》的研究概略说来有两方面的意义:
 
第一、从中国民俗学科发展史上看,《荆楚岁时记》具有开创体例、树立垯本的意义。我们从其着述原则、体例中可以总结出传统民俗志撰写的一般法则。为了说明这一问题,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加以论述:(1)它开创了岁时民俗志的记述体例。在中国很早就有依自然时序叙事的传统,如月令体裁的叙事,从《夏小正》开始,有《吕氏春秋.十二纪》、《逸周书.时训解》、《礼记.月令》,及《四民月令》等。以「唯圣人知四时」的想法(《管子.四时》),依据天象、物候的变化安排民众的社会政治生活(这在较早的时候当然是必要的),但他们大都是一种政令性的叙述。而《荆楚岁时记》一改月令传统,以平常人的眼光,依照岁时节俗日程,记述民众在年度週期的岁时生活。自此之后,中国岁时民俗有了专门的记述体式,从而使中国岁时民俗有了较完整的记录。在《荆楚岁时记》之后,中国民俗史上出现了岁时记录的着述系列,如《秦中岁时记》(唐.李绰)、《干淳岁时记》(宋.周密)、《岁时广记》(宋.陈元靓)、《北京岁华记》(明.陆启泓)、《帝京岁时纪胜》(清.潘荣陛)、《燕京岁时记》(清.富察敦崇)等。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因为被它所蕴含的文化深度所吸引。传统中国人的生活,与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而“岁时”便是这种节律最直接的体现。《荆楚岁时记》作为一本重要的史料,想必记录了大量宝贵的民俗信息。我特别想了解作者是如何从这些具体的节令习俗中,提炼出中国人对于“时间”这一概念的独特理解。是受到儒家“日新月异”的积极进取,还是道家“道法自然”的顺应变化?或者两者兼有,相互融合?我对传统中国人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他们如何规划日常生活,又如何在时间的流转中安顿身心,有着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副标题“兼论传统中国人生活中的时间观念”,让我对作者的学术视野和分析能力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借由《荆楚岁时记》这扇窗,让我们窥见中国人独有的时间哲学,并探讨这种哲学在现代社会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最先被其严谨的研究态度所打动。作者对《荆楚岁时记》的考证细致入微,对于书中记载的每一个节令,都进行了深入的梳理和分析。从节令的起源,到流传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演变,再到不同地区可能存在的差异,作者都力求呈现一个全面而准确的图景。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研究仅仅停留在对民俗的罗列和考证上,而是巧妙地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时间”的哲学思考相结合。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对于时间的理解,不仅仅是简单的钟表刻度,更是一种融入日常生活,与自然、与人文紧密相连的感悟。这本书似乎能够解答我的疑惑,它将如何从“荆楚岁时记”的日常生活中,挖掘出中国人对于时间的独特认知,例如“天人合一”的观念如何在岁时节令中体现,以及中国人如何通过遵循自然规律来把握生活节奏。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吸引了我,《荆楚岁时记》这本古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而“研究:兼论传统中国人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则进一步拓展了研究的维度,让我好奇它将如何将具体的岁时节令与中国人抽象的时间哲学联系起来。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和由此衍生的生活方式深感兴趣,岁时节令无疑是其中最生动、最直观的体现。从春节的阖家团圆,到清明的祭祖扫墓,再到端午的龙舟竞渡,中秋的赏月思亲,这些节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仅承载了丰富的民俗活动,更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节奏和价值取向。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荆楚岁时记》中关于这些节令的记载,还原当时的社会风貌,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关于中国人如何理解和度过时间的研究。是线性流逝,还是循环往复?是顺应自然,还是有所追求?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启发和解答。同时,我也希望作者在进行研究时,能够引用丰富的史料,并对不同时期的文献进行辨析,确保研究的严谨性和学术价值。

评分

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本书,是因为它触及了我内心深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敬意和好奇。在我看来,“岁时”不仅仅是日子的流转,更是中国人生活哲学的一面镜子。《荆楚岁时记》的价值,在于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轨迹,而“传统中国人生活中的时间观念”则试图透过这些轨迹,去理解中国人是如何看待和度过时间的。我一直觉得,中国人对于时间的感受,是既有对过去的追忆,也有对当下的珍惜,更有对未来的期盼,而这种感受,往往是通过年的更替、节令的变化来体现的。这本书能够如何解读《荆楚岁时记》中的每一个节令,将它们与中国人独特的时间观念巧妙地结合,是我非常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展现出中国人在漫长的历史中,如何以一种既顺应自然又充满智慧的方式,来安排和体验他们的生活,如何在时间的长河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安宁和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梳理《荆楚岁时记》中所记载的各类岁时习俗时,不仅仅是复述,更深入地分析了这些习俗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涵。例如,春节的团圆、清明的祭祀、端午的驱邪等,都不仅仅是简单的活动,更是中国人情感维系、敬祖尊宗、祈福禳灾等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而副标题“兼论传统中国人生活中的时间观念”,更是将这些具体的岁时习俗,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理论层面。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哲学中关于“时间”的讨论很感兴趣,例如《道德经》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本书如何将《荆楚岁时记》中的具体节令,与这些抽象的哲学观念联系起来,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它能否揭示出中国人是如何在顺应自然节律的同时,又积极地把握和创造属于自己的时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