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人生活中的時間觀念

《荊楚歲時記》研究:兼論傳統中國人生活中的時間觀念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荊楚文化
  • 歲時節令
  • 傳統生活
  • 時間觀念
  • 民俗學
  • 文化研究
  • 曆史文化
  • 地域文化
  • 風俗習慣
  • 中國傳統節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荊楚歲時記》是中國民俗學發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民俗誌著作,是中國第一部地方歲時民俗的專門記錄。本書試圖從多種角度對這部重要文獻所蘊含的學術文化意義進行較深入的探討,以明瞭民俗記述的傳統方式及民俗文化的演進過程。

  《荊楚歲時記》是中國的第一部歲時民俗誌,它成書於公元六世紀,作者宗懍為南朝梁人。本文以《荊楚歲時記》為文本,研究它在中國民俗學史、中國民俗史上的獨特貢獻,以及它在記錄中國民眾時間觀念演變史上的重要價值。

  本書從五個方麵予以論述:一、從文獻學的角度,對《荊楚歲時記》的作者、注者及版本情況作係統的考訂。二、將本書放在曆史時間與地域空間的確定位置上,進行文化考察,探討瞭本書齣現的時代背景與學術淵源。三、本文將《荊楚歲時記》視作民眾時間觀念的文本,認為中國一嚮有時間記述的傳統,古代的《月令》是時間進程的政令性敘述,六朝時期人們的時間觀念發生瞭重大變化。四、《荊楚歲時記》作為中國第一部歲時民俗誌,在中國民俗學發展史上具有發凡起例的開創意義。五、六朝時代是中國曆史上的大變動時代,《荊楚歲時記》為我們描述瞭當時民眾生活的真實圖景。

本書特色    

  1. 本書以《荊楚歲時記》為文本,研究它在中國民俗學史、中國民俗史上的獨特貢獻,以及它在記錄中國民眾時間觀念演變史上的重要價值。
  2. 學術探討深入而透澈,是民俗與民間文學研究者必備藏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蕭放


  民俗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管理研究院/社會學院人類學民俗學係主任,社會學學位分會主席。主要社會兼職: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副會長兼中方會長、中國民俗學會副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理事。曾任日本關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颱灣輔仁大學中文係、東華大學中文係客座教授。研究方嚮為曆史民俗學、民間文化史、歲時節日與禮儀民俗等。齣版專著多部、發錶學術論文百篇。先後獲中國文聯山花奬學術著作奬一等奬(2001,2009),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奬特等奬(2010),第六屆全國高等學校科學研究(人文社會科學)一等奬(2013)等。
 

圖書目錄

【緒論】

【第一章】歲時──傳統中國人的時間經驗
第一節 歲時釋義
第二節 歲時──中國民眾的時間經驗

【第二章】分裂的時代與活躍的文化──《荊楚歲時記》成書背景研究
第一節 南北分立格局下的地域社會特性
第二節 六朝民眾生活的新變化
第三節 民間著述的興起

【第三章】《荊楚歲時記》解題
第一節 作者、注者及版本源流
第二節 荊楚──一個地域文化概念

【第四章】周秦以來的《月令》記述傳統與《荊楚歲時記》的開創性貢獻
第一節 《月令》記述與王官之時
第二節 《四民月令》與貴族莊園之時
第三節 地域民眾生活的時間錶述──《荊楚歲時記》的開創性貢獻

【第五章】《荊楚歲時記》──中國民俗史上的珍貴文獻
第一節 大變動時代域內外文化交融的民俗寫真
第二節 南朝荊楚民眾觀念的實錄

【餘論】時間與空間 文本與生活──傳統民俗誌小議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緒論】
 
《荊楚歲時記》是中國民俗學發展史上的一部重要民俗誌著作,是中國第一部地方歲時民俗的專門記錄。本文試圖從多種角度對這部重要文獻所蘊含的學術文化意義進行較深入的探討,以明瞭民俗記述的傳統方式及民俗文化的演進過程。
 
一、《荊楚歲時記》研究的學術意義
 
《荊楚歲時記》成書的六朝時期,是一個社會文化大變動的時期,中國民眾的文化觀念與生活方式在這一時期發生瞭重大變化,《荊楚歲時記》以新的記述方式及時記錄瞭這一時期的民俗變化。在此後的一韆四百餘年中,本書不斷被人們節錄引用,成為說明民眾歲時生活的曆史依據,實際上這種文獻傳承與民俗生活中的活態傳承有著互為影響的作用,《荊楚歲時記》正是在這種流動的文化中獲得存在的價值。對《荊楚歲時記》的研究概略說來有兩方麵的意義:
 
第一、從中國民俗學科發展史上看,《荊楚歲時記》具有開創體例、樹立墶本的意義。我們從其著述原則、體例中可以總結齣傳統民俗誌撰寫的一般法則。為瞭說明這一問題,我們不妨從三個層麵加以論述:(1)它開創瞭歲時民俗誌的記述體例。在中國很早就有依自然時序敘事的傳統,如月令體裁的敘事,從《夏小正》開始,有《呂氏春鞦.十二紀》、《逸周書.時訓解》、《禮記.月令》,及《四民月令》等。以「唯聖人知四時」的想法(《管子.四時》),依據天象、物候的變化安排民眾的社會政治生活(這在較早的時候當然是必要的),但他們大都是一種政令性的敘述。而《荊楚歲時記》一改月令傳統,以平常人的眼光,依照歲時節俗日程,記述民眾在年度週期的歲時生活。自此之後,中國歲時民俗有瞭專門的記述體式,從而使中國歲時民俗有瞭較完整的記錄。在《荊楚歲時記》之後,中國民俗史上齣現瞭歲時記錄的著述係列,如《秦中歲時記》(唐.李綽)、《乾淳歲時記》(宋.周密)、《歲時廣記》(宋.陳元靚)、《北京歲華記》(明.陸啓泓)、《帝京歲時紀勝》(清.潘榮陛)、《燕京歲時記》(清.富察敦崇)等。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吸引瞭我,《荊楚歲時記》這本古籍本身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而“研究:兼論傳統中國人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則進一步拓展瞭研究的維度,讓我好奇它將如何將具體的歲時節令與中國人抽象的時間哲學聯係起來。我一直對中國古代的農耕文明和由此衍生的生活方式深感興趣,歲時節令無疑是其中最生動、最直觀的體現。從春節的闔傢團圓,到清明的祭祖掃墓,再到端午的龍舟競渡,中鞦的賞月思親,這些節日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不僅承載瞭豐富的民俗活動,更深刻地塑造瞭中國人的生活節奏和價值取嚮。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荊楚歲時記》中關於這些節令的記載,還原當時的社會風貌,並在此基礎上,引申齣關於中國人如何理解和度過時間的研究。是綫性流逝,還是循環往復?是順應自然,還是有所追求?這些問題一直縈繞在我腦海中,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一些啓發和解答。同時,我也希望作者在進行研究時,能夠引用豐富的史料,並對不同時期的文獻進行辨析,確保研究的嚴謹性和學術價值。

评分

翻開這本書,我最先被其嚴謹的研究態度所打動。作者對《荊楚歲時記》的考證細緻入微,對於書中記載的每一個節令,都進行瞭深入的梳理和分析。從節令的起源,到流傳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演變,再到不同地區可能存在的差異,作者都力求呈現一個全麵而準確的圖景。更讓我驚喜的是,作者並沒有將研究僅僅停留在對民俗的羅列和考證上,而是巧妙地將其與中國傳統文化中對於“時間”的哲學思考相結閤。我一直覺得,中國人對於時間的理解,不僅僅是簡單的鍾錶刻度,更是一種融入日常生活,與自然、與人文緊密相連的感悟。這本書似乎能夠解答我的疑惑,它將如何從“荊楚歲時記”的日常生活中,挖掘齣中國人對於時間的獨特認知,例如“天人閤一”的觀念如何在歲時節令中體現,以及中國人如何通過遵循自然規律來把握生活節奏。

评分

我之所以會選擇這本書,是因為它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份敬意和好奇。在我看來,“歲時”不僅僅是日子的流轉,更是中國人生活哲學的一麵鏡子。《荊楚歲時記》的價值,在於它記錄瞭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軌跡,而“傳統中國人生活中的時間觀念”則試圖透過這些軌跡,去理解中國人是如何看待和度過時間的。我一直覺得,中國人對於時間的感受,是既有對過去的追憶,也有對當下的珍惜,更有對未來的期盼,而這種感受,往往是通過年的更替、節令的變化來體現的。這本書能夠如何解讀《荊楚歲時記》中的每一個節令,將它們與中國人獨特的時間觀念巧妙地結閤,是我非常期待的。我希望它能展現齣中國人在漫長的曆史中,如何以一種既順應自然又充滿智慧的方式,來安排和體驗他們的生活,如何在時間的長河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安寜和意義。

评分

我購買這本書,主要是因為被它所蘊含的文化深度所吸引。傳統中國人的生活,與自然的節律息息相關,而“歲時”便是這種節律最直接的體現。《荊楚歲時記》作為一本重要的史料,想必記錄瞭大量寶貴的民俗信息。我特彆想瞭解作者是如何從這些具體的節令習俗中,提煉齣中國人對於“時間”這一概念的獨特理解。是受到儒傢“日新月異”的積極進取,還是道傢“道法自然”的順應變化?或者兩者兼有,相互融閤?我對傳統中國人如何看待過去、現在和未來,他們如何規劃日常生活,又如何在時間的流轉中安頓身心,有著濃厚的興趣。這本書的副標題“兼論傳統中國人生活中的時間觀念”,讓我對作者的學術視野和分析能力充滿瞭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夠藉由《荊楚歲時記》這扇窗,讓我們窺見中國人獨有的時間哲學,並探討這種哲學在現代社會是否依然具有生命力。

评分

這本書的理論深度和實踐廣度都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作者在梳理《荊楚歲時記》中所記載的各類歲時習俗時,不僅僅是復述,更深入地分析瞭這些習俗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意涵。例如,春節的團圓、清明的祭祀、端午的驅邪等,都不僅僅是簡單的活動,更是中國人情感維係、敬祖尊宗、祈福禳災等價值觀念的集中體現。而副標題“兼論傳統中國人生活中的時間觀念”,更是將這些具體的歲時習俗,提升到瞭一個更高的理論層麵。我一直對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時間”的討論很感興趣,例如《道德經》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以及《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本書如何將《荊楚歲時記》中的具體節令,與這些抽象的哲學觀念聯係起來,是我非常期待的部分。它能否揭示齣中國人是如何在順應自然節律的同時,又積極地把握和創造屬於自己的時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