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房浥浥:從李二麯到唐德剛

書房浥浥:從李二麯到唐德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唐德剛
  • 李二麯
  • 書房
  • 文化史
  • 曆史
  • 人物傳記
  • 學術著作
  • 近代史
  • 迴憶錄
  • 中國現代文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本豐富而精闢的書話書評,在真假、善惡、是非之間發現文史哲之真之美!

  ◎涵蓋民國初期大陸圖書與港颱原版書及重要經典,做客觀地賞析與評判。
  ◎本書為各類書之讀後感,鏗鏘有力,無徵不信,讀書之樂正在其中。
  ◎勇於對權威提齣建設性的批判,應證時代的真實聲音,是愛書人必讀的好書。

  姓名學專傢、藏書傢、散文傢的作者,已發錶姓名學論文、隨筆及書話、書評、散文,逾百萬字,也是位博學的書評傢。

  經過豐富而深入的閱讀、考證後,作者非常驚訝的發現:在那個資訊接收不對稱的年代,從事人文學科的研究,怎麼能接近曆史之真實,又怎能實事求是?所以大陸與颱灣的許多所謂文史研究,皆為政工宣傳、抽樣論證的廣告,而無實際的人文研究價值。因而不斷寫下書話書評,並於報刊發錶,但因版麵及編輯需要而被刪減者,作者此次不但全部復原,並又做瞭些修訂,再度重新麵世。

  批評餘英時引文的瑕疵,批評汪榮祖關鍵人名的錯誤,批評董橋引文的一錯再錯,批評《史記》點校修訂本注文之錯。

  贊美唐德剛《戰爭與愛情》應在《圍城》之上,贊美夏菁散文〈父親的皮箱〉早已超過硃自清的〈背影〉,贊美徐遲、湯新楣譯文的暢達、凝重而優美,贊美陳忠實的人品及簽名本。

  發現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是與非,惟有在發現與比較中,我們纔能一步步前行……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6616.pdf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采詩


  本名李建國。姓名學專傢、藏書傢、散文傢。

  1955年生於西安建國路,父以路名命之。1969年隨父下放陝西安康縣。高中畢業後插隊農村當農民。1979年畢業於陝西理工學院中文係,鏇即任教安康學院中文係。1983年至2015年任教西安市。專治姓名學,還從事書話書評寫作、散文創作。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高級講師。二○一○年入選《中國散文傢大辭典》。

  散文集有《缺少瞭什麼》、《訪錢鍾書故居》。

  專著有《起名有學問》、《姓名學入門》、《老版本:一九○六至一九四九年間的舊書倩影》、《人名研究:中國傳統取名習俗及命名個案分析》、《取個有意思的英文名字》、《夏誌清的國學根底》。

  在大陸、颱灣、美國發錶的姓名學論文、隨筆及書話、書評、散文,逾百萬字。
 

圖書目錄

序   
 
‧甲編‧
賈平凹《空白》散論   
錢鍾書也有記不清書名的時候   
值得收藏的書       
序之長短       
他從終南山走來──蕭重聲《倒淌河》讀後   
讀《老西安:廢都斜陽》的遺憾       
讀書的境界與紀律       
《上半截與下半截》也真逗       
未敢越牆相望的費孝通       
王芫的真理   
《乾校六記》初版小考       
《重返巴格達》的瑕疵       
書癡傅雷       
通讀二十四史的人       
讀書種子──楊憲益和他的藏書       
「擾民」居然是新詞   
《史傢陳寅恪傳》的一處錯誤   
小記《農村實用手冊》       
路遙的書       
明道之師與抗顔為師   
《民國齣版史》之批判       
尋找倚存成熟心靈的傢園──收藏《讀書》雜誌的經過       
「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餘英時引文的一處瑕疵       
收藏《文史知識》雜誌的經曆   
《萬象》雜誌收齊小記       
李二麯與慎獨       
《史記》點校修訂本注文錯誤舉例   
我們為何要留學美國
──介紹《在美國發現曆史──留美曆史學人反思錄》       
並沒刻意收藏的創刊號       
陳忠實老師的簽名本   
讀《長安大鳥詩稿》感想   
關於莫言〈馬的眼睛〉       
《電影創作》創刊號與兩分錢   
 
‧乙編‧
驚識司馬長風       
淒涼、橫逆中的拓荒人──餘光中《左手的繆思》讀後感   
簡媜的《紅嬰仔》       
聆聽思果       
娓娓的夏菁   
煉石補天的董橋   
誰能推開文學傢的門   
《湖濱散記》‧吳明實‧徐遲     
錢歌川的《狂瞽集》   
秦鬆的《唱一支共同的歌》       
湯新楣譯作《開墾的人》   
迴憶唐德剛教授   
暴食暴飲與細細咀嚼──小記《北颱南小麵館浮沉錄》       
 
‧附錄‧
西安舊書市場近況       
采詩發錶的書話書評作品簡錶   
 
跋 

圖書序言

作者序

  改革開放之初,我人生之最大收獲,是看到瞭颱灣、海外著名文史著作的原貌;同時,又糾正瞭過去讀書的一些錯誤。非常驚人的現象是:大陸與颱灣的許多所謂文史研究,皆為政工宣傳、抽樣論證的廣告,而無實際的人文研究價值。現在還依稀記得,上高中時學過魯迅〈喪傢的資本傢的乏走狗〉,梁實鞦──那是被罵得狗屁不通的壞蛋;居然是「這個壞蛋」,竟能寫齣我們從未聽過的《雅捨小品》。颱灣那邊也是一樣,左派魯迅的著作一律遭禁,甚至連「魯迅」這個名字都不能提:魯迅,不能叫魯迅,而叫「盧信」(參見《新民晚報‧夜光杯》,1992年5月13日,東流〈「盧信」及其他〉)。

  在一個資訊接收不對稱的年代,你怎樣從事人文學科的研究,你又怎麼能接近曆史之真實,又怎能實事求是?緣於此,《讀書》雜誌創刊號的〈讀書無禁區〉,那真是開啓一個新時代的真正聲音啊。

  兩岸探親潮,帶來的是重新安撫被扭麯的親情、老百姓的接觸、文化的交流。我們居然讀到瞭颱灣的周夢蝶、洛夫、楊牧、餘光中、琦君、張香華、簡媜;我們居然還能讀到柏楊、李敖、丹扉這樣的雜文;我們還能讀到那麼多大師級的學者:錢穆、唐德剛、嚴耕望、南懷瑾、餘英時。因此,我不惜花大價錢,買那些港颱原版書;當然,我要非常感謝提攜過我的張香華老師,她從颱灣轉道香港寄給我許多想看的書。而當大陸齣版業成為世界之最時,近四十年來,的確也齣瞭許許多多的好書,但也齣版瞭世界上最多的垃圾。反觀大陸之齣版業,除瞭追蹤我所喜愛的一些作傢外,如饒宗頤、張廣達、勞祖德、謝泳等,我更冷靜地去尋找民國時期(1912-1949)一些重要而有意義的版本。本來,我一直想寫一部專談民國文史類書籍的書話,再寫一部談港颱原版書的書話,因為愚庋之藏,民國初期圖書與港颱原版書,及重要的參考書,的確已頗具規模。由於民國書話已成專集,輯錄在這裏的港颱原版書書話,倒還有幾篇。

  本來,並沒有想輯錄自己曾經寫過的此類文章,原是打算把自己寫過的散文詩、散文、姓名學之外的文史類小品總結一下;沒想到,自己的書話書評,反而比前者寫得多,此次亦未能全部結集──專門探討古代地理的,與嚴耕望先生關係密切的,擬打算另編一個集子。當然,略有幾篇,亦不能免俗,是受人之請,乃蕭重聲老師給我的命題作文。

  我寫的一些書話書評發錶後,往往又冒齣一點感想,或又看到拙文某處不妥、有誤等,常常就改瞭再改;這也是有緣由的。因為其時效性,有時要拿去發錶,雖容易齣錯,雖不及再放放而沉穩,但現實情況是:書價太高,得到的書評稿費,總要補貼買書之費用──其稿費甚至連看的書都買不迴來,故多發錶幾個地方來換取購書之資──並非稿件辛迪加(syndicate),即嚮各報紙或期刊齣售稿件,供同時發錶的做法。這樣,文章便有幾種文本,還有被編輯大人刪掉的,這次總算得以復原。一般不再詳細注釋,僅注明最早或重要文本。這次編輯又做瞭些修訂。

  自己讀過的書,除極個彆被藉走後不歸者,基本上跟隨著主人而安好地藏諸拙書房,畢竟,隨時還要翻看之。早年讀過的書,略有幾本不在手邊而不能再核對引文,是為歉。

  末瞭,我要特意感謝吳大英兄的約稿與催促,使我多寫就瞭幾篇書評。
 
二〇一一年三月十五日

  ‧補記‧

  蘇軾〈颱頭寺步月得人字〉:「浥浥爐香初泛夜,離離花影欲搖春。」蘇軾〈自普照遊二庵〉亦曰:「山行盡日不逢人,浥浥野梅香入袂。」近來愚書房新購入二十巨冊《蘇軾全集校注》,甚精美,亦好讀之,乃名焉。而副標題,為李欽業教授命名,愚特此緻謝。

  李滿堂兄又仔細看瞭一遍最後定稿的書稿,發現諸多錯彆字,愚一一正之而特此緻謝。

二〇一八年三月八日

 

圖書試讀

讀書種子──楊憲益和他的藏書
 
(一)二十歲以前
 
生在富裕人傢的幸福,莫過於少年時代有書讀吧?颱灣最受尊敬的十大企業傢之一的張忠謀,少年時代傢境富裕,母親為獨子買書,一買就是能擺滿一個書架的商務印書館齣版的「兒童文庫」!錢鍾書父親錢基博,本身就是大學問傢,傢裏有的是錢鍾書要讀的書:少年時代,傢裏就有一套《四部叢刊》,規模也真夠大的瞭;原版的英文名著也有許多,甚至還有兩箱林紓翻譯的小說。
 
然而,錢氏、張氏的富足,若與楊憲益的傢境相比,真是難以望其項背。楊憲益小時候曾穿過袁世凱饋贈的黃馬褂,他父親是當時天津最傑齣最富有的資本傢──天津中國銀行行長。照說,豪門望族的子弟,不必也無須選擇讀書、寫書的人生道路;畢竟,這條充滿荊棘的路,是孤寂、沉悶而坎坷的。
 
可是,有的人,天生就是讀書的種子!
 
十二歲之前,傢裏為他請到瞭一位優秀的學者教他國文,當然,是從儒傢經典和古代作傢作品開始的。當他的古詩寫的和老師一樣好時,這位老師非常欣慰。老師該下課而離開楊憲益時,留下幾捲自己寫的詩,送給學生作為紀念。
 
纔十一二歲,楊憲益已閱讀過數量可觀的古代筆記小說,以及明清通俗傳奇和長篇小說。
 
五四運動前後,楊憲益常由傢裏一名年輕僕人陪同,坐包車到天津當時齣現的許多傢新式書店,購買鬍適、周作人和魯迅的大量著作,甚至購買瞭許多書商專門送上門的偵探小說和色情文學。當時,楊憲益對中國現代文學作品的閱讀,已經到瞭貪婪的地步。

用戶評價

评分

總的來說,《書房浥浥》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非常獨特的閱讀體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作者在處理李二麯和唐德剛這兩位風格迥異的學者時,展現齣瞭非凡的駕馭能力。對於李二麯,作者著重挖掘瞭他思想中蘊含的人文關懷和道德實踐的深度,仿佛是在提醒我們,在喧囂的現代社會,依然有許多古老的智慧值得我們去重新審視和傳承。而在談及唐德剛時,作者則展現瞭對現代曆史學研究的前沿視野,他筆下的唐德剛,既有對曆史真相的執著追求,也有對曆史敘事的創新嘗試。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潤物細無聲”的寫作風格,沒有強製的灌輸,而是通過層層遞進的論述,引導讀者自己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並最終形成自己的見解。這本書讓我感受到瞭曆史的厚重,思想的力量,以及作者作為一位學者,對知識的敬畏和對讀者的真誠。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真的有一種讓人沉浸其中的魔力。作者的筆調不算激昂,卻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仿佛他就在我的耳邊,將那些沉甸甸的曆史故事和思想精華,輕輕地講述。讀這本書,不是在接受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更像是在與一位博學的朋友進行深入的交流。那些關於李二麯的論述,沒有枯燥的說教,而是通過一些生動的故事和貼切的比喻,讓我清晰地感受到瞭他“緻良知”思想的深刻內涵,以及它對後世中國哲學産生的廣泛影響。尤其是作者在解讀李二麯關於“格物緻知”的論述時,將抽象的哲學概念與具體的社會現實聯係起來,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智慧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切實地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而轉嚮唐德剛的部分,那種潑辣、犀利的風格又是另一番景象,作者並沒有迴避他史學研究中那些爭議性的觀點,而是以一種更為開放的態度去呈現,鼓勵讀者自行思考和判斷。這種寫作方式,真的非常棒,它尊重瞭讀者的獨立思考能力,也讓整個閱讀過程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樂趣。

评分

《書房浥浥:從李二麯到唐德剛》這本書,我剛拿到手時,就被它的書名吸引瞭。它不像市麵上那些直白的學術論著,也沒有故弄玄虛的標題,而是透著一股文人的雅緻和生活的氣息。“書房”,這是多少人心中的一方淨土,是知識的海洋,是靈感的源泉。“浥浥”,這個詞語本身就帶著一種濕潤、清涼、不張揚的韻味,讓人聯想到晨露、晚風,或者是在書頁間拂過的溫柔觸感。而“從李二麯到唐德剛”,這短短的幾個字,卻勾勒齣瞭一條跨越時代的文化脈絡,仿佛將幾位偉大的思想傢、史學傢串聯起來,在曆史的長河中,他們的思想如同燈塔,指引著後人前行。我迫不及待地翻開第一頁,想看看作者是如何在這片“書房”的土地上,用“浥浥”的筆觸,描繪齣這兩位巨匠的學術世界,又將如何在這之間尋找到某種傳承與對話。這種期待,就像是即將踏上一段未知的旅程,充滿著驚喜與好奇。我尤其好奇,作者會以何種視角,去解讀李二麯那影響深遠的哲學思想,以及唐德剛那顛覆傳統的史學觀點,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隱秘的聯係,亦或是作者試圖在他們的思想碰撞中,挖掘齣新的啓示。

评分

《書房浥浥》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作者在對李二麯和唐德剛的論述中,並沒有簡單地停留在對其學術成就的羅列和贊揚,而是更深入地去探究他們思想的根源,以及這些思想在不同曆史時期的演變和影響。在談到李二麯時,我感受到瞭作者對這位明末清初思想傢深厚的理解和敬意,他並沒有止步於對王陽明心學的繼承,而是著重強調瞭李二麯在此基礎上的創新,尤其是在“主敬”和“存神”方麵的獨到之處,這些都讓我對這位“泰州學派”的集大成者有瞭更全麵的認識。而當筆鋒一轉,進入唐德剛的世界時,我又能感受到作者對現代史學研究的深刻洞察。唐德剛“史傢有史傢之言”的理念,以及他對“曆史的誤讀”和“曆史的真實”的探討,在作者的筆下顯得尤為鮮活。我特彆喜歡作者對唐德剛“曆史三峽”理論的解讀,它不僅僅是對中國近代史進程的一種形象化描述,更蘊含著作者對曆史發展規律的深刻思考。整本書就像一條河流,時而潺潺流水,浸潤心田;時而波濤洶湧,激蕩思想。

评分

這本《書房浥浥》實在是一本讓我愛不釋手的書。與其說它是一本學術著作,不如說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在與讀者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在讀到關於李二麯的部分時,我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在書房裏,手捧古籍,時而陷入沉思,時而振筆疾書的情景。他對於李二麯“格物緻知”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傳統儒傢思想中蘊含的強大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不斷地自我更新。而當我們進入唐德剛的學術領域,我則被作者那種敏銳的洞察力和獨特的史學視角所摺服。唐德剛對中國近代史的“官逼民反”理論,以及他對“曆史的三峽”時期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各種力量的分析,在作者的闡述下,變得既有條理又引人入勝。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學者觀點時的審慎態度,他並非全盤接受,而是能夠批判性地吸收,並且能夠清晰地指齣其中值得商榷的地方。這種嚴謹的學術精神,在今天的圖書市場中,是難能可貴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