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起点:迈向写作大师之路,写好自己的人生故事!

写作的起点:迈向写作大师之路,写好自己的人生故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ry Karr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美国亚马逊书店每月最佳选书☆
☆史蒂芬‧金、雪儿‧史翠德、乔治‧桑德斯 一致赞誉☆

「学会写作之前,先写好自己的人生故事」
畅销书作家兼知名写作教授30年授课精华
回忆录写作——认清真实自我,梳理生命意义,进而自我疗癒的一场精神救赎。

  「如果做得对,在某种程度上,创作回忆录就好像是用你自己的拳头打自己。」——摘自《写作的起点》
 
  拆解海明威、纳博科夫、乔治‧欧威尔、法兰克‧麦考特……文学大师打动人心的关键要素!

  撰写回忆录,是认清真实自我,梳理生命意义,进而自我疗癒的一场精神救赎。然而即便是极具写作经验的作家,也往往会在回忆录上栽跟斗,通篇尽是虚假的自我。

  玛莉・卡尔以其特有的幽默、犀利见解、及直爽,解析伟大的回忆录作品必备的要素,探讨《流动的飨宴》、《说吧,记忆》、《向加泰隆尼亚致敬》、《安琪拉的灰烬》、《那时候,我只剩下勇敢》多本着名回忆录成功与失败之处,告诉想写作的你如何在繁杂的信息与记忆的迷雾中理清头绪,并勇敢在众人面前自我剖析,同时引起读者共鸣,写好你的人生故事!

  随着剖析文学回忆录巨作,你将掌握以下几个写作原则与技巧:

  ☆ 远离写作陷阱,创造个人叙事风格
  →  装腔作势绝对会让读者失去耐性。
  →  华丽的辞藻可能会过度浮夸或失焦。
  →  跳脱故作文雅的陷阱与为了书写而捏造出来的虚假自我。
  →  找出专属自己的观点与叙事风格。
  →  写出真正打动读者的故事。

  ☆ 说故事的力量, 读者宛如身历其境
  →  运用简单词汇、以贴近你日常说话的方式反而能好好说故事。
  →  想像你是在为某人写作,有助于从庞杂的记忆与众多资料中理出头绪,安排资讯的顺序。
  →  善用气味、声音、动作等感官性来描述细节。(「他的牙缝很大」与「他牙缝间的空隙塞得下一只HB铅笔」,那个更有画面?)
  →  找寻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件,让读者宛如身历其境,对故事的进展更能产生共鸣。

  ☆ 善用冲突与情感,制造情节高潮
  →  找出内在的冲突点,化为全书脉络与情节进展的动力。
  →  善用情感冲突,制造全书情感核心与情节高潮。

  ☆ 突破写作瓶颈,反覆修订出好作品
  →  遭遇写作瓶颈时,各种突破困境的小技巧。
  →  好的作品绝非横空出世,必定经过反覆检视修订,别怕伤筋动骨地大肆修整。

  跟着回忆录写作大师,找出自己独有的声音与笔触,写下最深刻的人生故事!

  玛莉・卡尔的回忆录《大说谎家俱乐部》曾高踞《纽约时报》畅销排行榜前列,该书被誉为引爆了当今回忆录创作的热潮。其后的两部作品《樱桃》和《重生之光》,也是极具批判性的畅销巨作。她开授写作课程三十年,在雪城大学荣获许多项教师奖。该写作课程造就了如雪儿・史翠德、基思・格森(Keith Gessen)、珂伦・札尔克斯(Koren Zailckas)等知名作家。在《写作的起点》里,玛莉・卡尔综合自己作为写作教授、心理疗程病患、作家、灵性探索者、康复的酒瘾患者等多个身份,打开一扇独特的窗口,供读者深入回忆录写作形式的结构与艺术,风格一如她本人的回忆录创作——不羁中有着深刻醒悟,同时又妙趣横生。

  玛莉・卡尔以最喜爱的回忆录的片段和同侪作家所经历过的趣闻轶事为锚,将自己个人的写作过程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附加那些关于她如何与亲友应对进退的内幕故事,以及更加深度探测她自己脑子里的黑暗地带。她也敲开了我们对回忆与身分认识,并生动阐明反省过去所带来的净化力量。每一个拥有内在生命或复杂经历的人,无论是作家或读者,都会与之产生共鸣。

  《写作的起点》将加入经典着作《史蒂芬.金谈写作》与安.拉莫特《关于写作:一只鸟接着一只鸟》的行列,以优雅和平易近人的姿态,探讨今日最受欢迎的文学形式之一——一部出自优秀大师的力作,揭开帷幕道出她才华背后的密技。

————一致推荐————
王聪威 | 李维菁 | 洪震宇 | 陈雪 | 卢建彰

各界一致好评赞誉

  「玛莉・卡尔的回忆录令我震惊……不仅是因为内容的勐烈、美妙,以及对白话文的掌控令人讨喜,更多是来自创作本身极高的完整度。」——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卡尔是国宝级人物——一位才怀隋和的天才,还是一名出色的导师。这本关于回忆录的写作指导, 富含超凡的洞见与独特的欢愉。任何渴望写作的人都会从中获得启发,而任何热衷于检视生命的人,都会重燃对语言与文学的爱。」——乔治・桑德斯(George Saunders)

  「玛莉・卡尔的又一大作,异于寻常的洞察力、狂野的娱乐性、极度的真诚恳切,一本风趣迷人、非读不可的书籍。《写作的起点》将成为未来几年有关阅读和撰写回忆录的权威着作。」——雪儿・史翠德(Cheryl Strayed)

  「炽热……一本套索着你,将你的情感捆绑得动弹不得,而且不让你逃脱的书。」——角谷美智子(Michiko Kakutani),《纽约时报》,《重生之光》书评

  「有趣、粗俗、能言善辩……卡尔说故事的方式绝无仅有。」——《今日美国报》,《樱桃》书评

  「必选的美国人故事。精采绝伦。」——强纳森・雅德礼(Joanthan Yardley),《华盛顿邮报-书的世界》,《大说谎家俱乐部》书评

  「任何人想尝试撰写回忆录都一定要读的书,不过,任何喜爱文学的读者也会大唿过瘾。」——《华尔街日报》

  「充满了卡尔一贯的风趣、恻隐之心,以及可能最确切存在的自我怀疑。她的粉丝应该会感到欣喜,阅读卡尔所讨论的书籍绝对不会令人失望,包括卡尔本身的着作。」——《华盛顿邮报》

  「本书亦可命名为《生活的艺术》(The Art of Living)。」——《旧金山纪事报》

  「阅读卡尔的书实在乐趣十足,还有谁会在第一页把纳博科夫跟『出自屁屁』这个词连在一起?」——《纽约客》

  「玛莉・卡尔透过《写作的起点》直击你的血脉。」——《Vanity Fair 浮华世界》杂志

  「《写作的起点》充满热情与不逊,同时提醒我们为何爱读一本好的回忆录。」——《ELLE杂志》

  「出自现代回忆录创作的杰出人物之手,玛莉・卡尔的《写作的起点》深究驱使记忆发声的持续动力,并且『从仅此一回却又糟糕透顶的人生中榨出一些真实』。」《VOGUE杂志》

  「读起来详尽又可口的指南。」——《Entertainment Weekly 娱乐周志》之「必读书单」

  「拜 《大说谎家俱乐部》、《重生之光》及《樱桃》所赐,许多人会说是玛莉・卡尔将回忆录标记在阅读版图上。《写作的起点》 为她三十余年在创作与教导回忆录写作的精华结晶。尽管对于想成为下一个雪儿・史翠德(卡尔的高徒)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但是对于那些并不打算把我们自己的故事摊在纸上的人而言,本书有更多的丰富待人寻味。」——亚马逊书评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玛莉卡尔Mary Karr

  《大说谎家俱乐部》(The Liar’s Club)、《樱桃》(Cherry)、《重生之光》(Lit)三本得奖畅销回忆录的作者。曾获颁古根汉诗词文学研究基金,以及诗文类「手推车奖」(Pushcart Prizes),其他荣誉包括怀亭作家奖助金(Whiting Writer’s Award)、笔会/玛莎‧阿尔布兰德奖(PEN’s Martha Albrand Award)及芮德克里夫学院(Radcliffe College)邦庭奖学金(Bunting Fellowship)。目前任教于雪城大学(Syracuse University),为主教佩克基金教授席之文学教授(Jesse Truesdell Peck Professor of Literature)。
 
译者简介

沈维君

  长荣大学翻译系毕业,在文字的世界享受难以言喻的快乐与痛苦,学习以有限的自己连结无限的世界。译有:《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让自己心碎:雪儿‧史翠德最珍爱的132则生命灵光》、《身体的想像,比心思更犀利》、《关于人生,我确实知道……》、《简单生活,生命中的快乐小事》、《我们要有足够的勇气让自己心碎》、《艾莉丝的莫内花园》、《人本获利时代》、《成为贾伯斯》(合译)、《说服自己,就是最聪明的谈判力》、《找到不再孤单的自己》、《ICARE!传奇式服务,让你的顾客爱死你》、《让自己适应坏世界》、《5 个选择:不被琐事缠身,每天都有高效生产力》(合译)等书。

苏枫雅

  墨尔本大学文学学士,曾工作旅居日本三年,曾任天下文化编辑、大小创意智识编辑、泰奥扬森策展企划、群传媒电子书商品部资深经理。译有《死人的生活》、《半农半X的生活》、《这样记不会忘:用脑科学打造记忆力》、《碎碎念就能学好英文》、《环绕世界的小鸭舰队》、 《Frank Gehry谈艺术设计×建筑人生》、《上山种下一棵树》、《蔬果大惊奇》、《宇宙迷宫》、《暴徒厨房:狂妄厨师的健康蔬食食谱》、《我是建筑师,那又如何?:建筑大师法兰克・盖瑞的艺术革命与波澜人生》等书。热爱文字与旅行,崇尚天然生活。现居墨尔本。

图书目录

买者自负责任
 
序言 欢迎来玩我的啃咬玩具
 
第一章   过去的力量
第二章   作家与读者之间的真实之约
第三章   为什么不要写回忆录:
               附上小测验,助你保护血淋淋的伤口,挡住严厉 的指责
第四章   一种观点创造一个人
第五章   别在家尝试:诱惑与自恋之罪
第六章   神剩的感官性
第七章 如何挑选细节?
第八章 推销、上当与超级大骗子
第九章 内心世界与内在敌人:
              内在的煎熬比外在的打击更深刻
第十章 寻找你天赋的本质
第十一章 幻想家汤婷婷
第十二章 与所爱之人打交道(书内书外)
第十三章 关于信息、事实和数据
第十四章   与装腔作势的自我斗争
第十五章   论书的结构与信息的顺序
第十六章   通往地狱之路铺满了夸张
第十七章   盲点与虚假的自我
第十八章   渴望真实:对凯瑟琳‧哈里森的公审与私刑
第十九章   给遭遇瓶颈的新手一点老派技巧
第二十章  《樱桃》与《重生之光》里的重大翻转
第二十一章  回忆录为何会失败
第二十二章  避开恐惧的不完整清单
第二十三章  麦可‧赫尔:在堪萨斯开始,在奥兹国结束
第二十四章  对抗浮夸:修订万岁
 
谢辞
授权许可
指定阅读
 

图书序言

欢迎来玩我的啃咬玩具

  「别跟着我,我迷失了。」
  大师对身后的人说。    
  那人手上握着一支笔与黄色记事板。
  ——史蒂芬‧邓恩(Stephen Dunn),〈造访大师〉(Visiting the Master)

  这篇序言就像我多年来拿在手上咬着玩的塑胶玩具,吱吱作响。问题在于,过去二十年左右,回忆录这种文体进入全盛期,兴起一股阅读风潮。但在这之前,几世纪以来,回忆录一直是一种冷门的艺术,属于怪咖、圣人、首相和电影明星的领地。三十年前刚大学毕业的我,曾听过有人形容回忆录就像把主祷文刻在一粒米上。因此,至今我依然觉得自己有捍卫回忆录的义务。

  我之所以拜倒在回忆录的石榴裙下,部分原因是这种文体非常民主(有人还说这种文体的风格原始,就像「贫民窟的屁股」),任何活过的人都可以写出自己的观点。通常回忆录作家对笔下主题往往充满热情,再加上回忆录的结构并不连贯,而是由片段的情节组成。小说具有错综复杂的情节,诗则有音乐曲式,历史与传记偏好客观真相的光辉。在回忆录里,一个事件接着一个事件发生。出生之后是青春期,性紧接其后。这些书由偶发事件、主题与令人信服的纯粹韵文汇整而成,后者力量最强大,当一个人尝试为过去赋予意义,就会创造出这种韵文。

  回忆录读者的增加得益于小说的改变。当小说在乔伊斯、吴尔芙、马奎斯和品琼(Pynchon)的追随者影响下,愈来愈偏向虚幻、异于常理或高智商,读者开始渴求真实,投向回忆录的怀抱。

  二○○五年至二○一○年之间,菲利浦‧古列维奇(Philip Gourevitch)在担任《巴黎评论》(Paris Review)杂志主编时,密切观察这股非小说类别的文学作品兴起的热潮(古列维奇探讨卢安达种族大屠杀的经典作品《我们想让你知道,明天我们一家就要被杀光了:卢安达故事》〔We Wish to Inform You That Tomorrow We Will Be Killed with Our Families〕也是其中一本杰作)。以下摘录自他的离职感言,对于那些曾经嘲笑摄影作品缺少绘画原创性的评论家把回忆录视为次要文体,他提出驳斥:

  过去五十年来,在回忆录、报导文学与纪实文学这些领域中,我们已经看到许多令人兴奋的新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问世,具有各式各样的形式、长度与风格。然而,文学界恐怕依然存有一种势利眼的心态,想要将这些泛称为「非小说」(nonfiction)的作品踢出「文学」,他们认为这些书不够格称为文学,在某种程度上欠缺艺术性、想像力或原创性……但是,我出版的非文学从各方面来看都跟小说一样出色。

  年轻人或许已经记不得威廉‧盖斯(William Gass)(作者注:〈自我的艺术:自恋时代的自传〉(The Art of Self: Autobiography in the Age of Narcissism),《哈泼杂志》(Harper’s),一九九四年五月,http://harpers.org/archive/1994/05/the- art- of- self/。)、强纳森‧亚德利(Jonathan Yardley)和詹姆斯‧沃尔科特(James Wolcott)等评论家抨击回忆录的长文。他们这场反对运动最终徒劳无功,倒是让我想起来,很早以前就有人嘲笑小说只是「幻想」,不仅缺少哲学与布道词的道德严谨,也少了诗的正统与严密。

  因此,在读了五十几年的回忆录,教了三十年回忆录写作(加上受聘发表了三本回忆录)之后,去年,我回溯过去读过的每一本回忆录与教学、出版经验,试图效法物理学家,大略拼凑出属于回忆录的「统一场论」或「万有理论」。我想像有一个更好的自己早就做好这件事(我的脑海中有个声音一直唸个不停,说更好的我根本不会吃掉手边的奥利奥饼干)。这个更好的我会把书架上的书都按照字母排列,思绪就像一张张投影片井然有序。她拥有一套庞大而全面的系统。

  为了寻找这种系统,我发现自己去年冬天在史泰博(Staples)办公用品卖场推了一台摇晃不稳的推车逛街。几个小时后,我浑身是雪的冲进家里,活像一只用牙齿拖着家前进、牙疼得要命的拉不拉多犬。我买了简报架(三组)、铝框厚软木板(四个)、活动白板(一组)、索引卡和便利贴。

  然而到了夏天,客厅简直就像连环杀手专案组的总部,卡片堆积如山,玻璃窗上画了五颜六色的图示、箭头和笔记,如今客厅已经被封为「作战室」。索引卡上写了诸如此类的句子:「谈谈麦可‧赫尔和剥皮男子的事!」有张卡片上还引用了圣奥古斯丁的话(这人活在第五世纪,可能患有性爱成瘾症,被视为回忆录始祖——没错,欧普拉不是首开先河的人):「上帝,请赐给我贞洁,但现在还不是时候。」我花了好几个月看着黑色的电脑游标来回移动,埋头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心想但愿这些书是我写的。然后,我克制偷偷熘走的冲动,那种感觉就像剪坏发型的小狗,一心只想躲在床底下。

  如同我写过的一切,我刚开始因为害怕失败而吓得不敢动弹,一心渴望赞美撑起我的自尊,这种自我意识就像蜘蛛一样,试图吓跑我,不论多微小的真相,我都不敢说出口,明明这些话早就在我的脑海中蓄势待发,等待我说出来。不过,没关系。正是因为如此,拥有无尽智慧的神才会赐予我们删除键。

  最近,有个和我一起教书的朋友说服我一跃而下,勇敢投入这项计画,他提醒我,我已经花了太多年时间对学生谈论回忆录带来的喜悦了。一直以来,我真正带到课堂上的礼物是让大家珍爱这种文体,而我付出的时间与努力不亚于任何人。一九六五年,我写下:「长大后,我会一半写诗,一半写自传。」像我这样的怪小孩,只有在阅读海伦‧凯勒(Helen Keller)和玛雅‧安吉罗(Maya Angelou)的事蹟时,才会觉得没那么孤单寂寞。从某种万物有灵的角度来看,我相信她们「只对我」说话(就像我儿子刚开始学走路时,老爱提及甜到气死人的罗杰斯先生〔Mr. Rogers〕)(编注:已故的美国儿童节目之父罗杰斯(Fred Rogers),同时也是牧师,主持长达三十多年的儿童节目《罗杰斯先生的邻居》(Mr. Rogers’ Neighborhood),长达三十多年,该节目成为美国知名度最高的儿童节目之一。)。

  第一人称的成长故事(假设都是真实故事)总能带给童年的我希望,屡试不爽,这些故事让我相信有朝一日等我长大了,一定就能从现在的麻烦中脱身——每天的阅读时光就像一种社会认可,准许我停止徒劳无功的尝试,把自己隔绝起来,远离我那不够理想的家庭纷争。玛雅‧安吉罗身为黑人,却出生于公民权益并不平等的阿肯色州,海伦‧凯勒既盲且聋,如果她们都能摆脱自己的炼狱,成为最重要的人——作家——或许我也做得到。每位回忆录作家都活下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而那种求生的力量常常让我充满希望,彷彿直接把希望注入我的身体里面。而架构相对完善的小说就是无法带给我同样的感受。

  然而,小说往往被当成遮羞布,用来掩盖记忆中的生活经验,这种文体不保证提供真实事件。当我翻阅小说,第一人称的叙事或许会吸引我,但奇怪的是,一想到这些其实都是虚构的情节,并未真正发生过,就会让我从书中营造的梦幻中惊醒,无法鼓起勇气。回忆录作家坦白揭露自己的过去,那种深刻而神祕的认同感就是无法转化到我热爱的小说家身上,无论这本书读起来再怎么津津有味也一样。

  说来有些尴尬,我竟然「认同」一个从未见过的人,对方只是贩卖书籍的人,因为我对她的行为买帐而从中获利。我听起来就像一个泡在脱衣舞俱乐部的男人,误以为舞孃真的爱上了我。

  有一次,我听到唐‧德里罗(Don DeLillo)讥讽小说作家,说他们起初怀抱着写作的意义提笔,然后为了呈现意义而虚构事件;回忆录作家则从事件开始下笔,然后从这些事件中萃取出意义。在这一点上,回忆录意图让生活经验更加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我询问一班大学生喜欢回忆录哪些地方,结果听到他们不约而同都说出同样天真的感想,他们说,光是得知一个作家度过难关、写下过往经历,这个事实就让他们充满希望。「他居然得以倖存,这件事本身就是个奇蹟。」这句话出现在许多学生的报告里。回忆录的叙述对他们有种神奇的魔力,对我也一样。越南士兵恳求麦可‧赫尔:「把这一切告诉世人。」于是,他在《战地报导》(Dispatches)中照做了。
 
  我相信大多数回忆录都是真实无虚,我也知道,在别人眼中,这种信任是过于轻信,容易受骗。当然,在任何作家与读者之间,本就存在着一种诡诈的关系。回忆录说穿了就是一种技巧,一种人为的产物。回忆录不只是未经修饰、直接泼洒纸上的报导文学。这在道德上注定无法完满:从你选择撰写某一事件而非其他事件的瞬间,你就已经在赋予过去意义了。此外,回忆录还使用了小说的笔法,例如汇集你当时未能记录下来的对话,用来铺陈情节。为了编造出各自不同的口音,你往往必须效法诗人精心雕琢文句。而锦囊佳句就是用心研究的奖赏。你正在为读者创造体验,透过这场魔术表演,你将变出你的过去——从内到外,一目了然,你必须让读者看得够清楚,不仅仅是获得一闪而过的快感。你欠读者一段漫长的旅程,最重要的是,你应该提供所有从自己身上挖出的真相来。因此,尽管这是经过人为塑造的经验,但奇怪的是,一个人发自内心写出来的最佳回忆录,依然可以为了他自己深知的理由,强迫挖出过去的真相。

  事实上,我所知的每位回忆录作家似乎都注定以死亡行军的姿态,在字里行间探索过去,这种过程往往非常痛苦。如果你在鸡尾酒派对遇见他们,肯定会留下深刻印象,他们不仅坦率直言,而且对过去的好奇胜过捍卫自己的说法。

  想一想我们都曾经有过的家庭聚餐,同一件事,每个人的说法都不一样,甚至相互冲突。「事情发生的时候,你根本还没出生!」在餐桌上,我或许会像狼保护地盘一样,捍卫自己的说法,但夜里辗转难眠时,我往往会偷偷怀疑自己是不是错了。

  除非你抱持怀疑态度,老爱杞人忧天,紧张不安,没事就把对不起挂在嘴边,凡事一想再想,否则的话,回忆录这个领域或许不适合你涉足。我发现,那些撰写生命故事的作家身上往往都会有这项共通的特质。他们的敌人并非真相,而是他们在走在地下室黑暗楼梯时紧抓不放的栏杆,是解决之道。

  哇,这正是我遗失已久的理论,显然是从德尔菲神谕(Delphic oracle)偷来的想法,这位女祭司有个几乎不可能达成的讨厌要求:「了解自己。」如果你有颗探究真相的好奇心,或许可以让你摆脱限制,自由书写。第一步是你要有强烈的冲动,渴望以自己的身心再次体验那些最生动的故事,那些故事来自你的过去,让你心跳不已。(毫无疑问,如果不是那些故事在你的脑海中挥之不去,你也就不会浪费时间尝试写下来了。)接下来,你只需要说出那些故事,对吧?这是次难的部分。下面这段文字引自多玛斯‧牟敦(Thomas Merton)的着作《七重山》(Seven Storey Mountain),只是我用「真理」两字取代了「上帝」这个词。

  关于我个人身分的奥祕,隐藏在真理的爱与仁慈里。「真理」为我发声,这个词彷彿包含了它本身的部分思想。这个词将永远无法理解它表达的声音。

  这个概念彷彿朦胧的烟雨,飘散在空气中,我常常心怀这种想法,踏进我教导回忆录的课堂,我的模样就像那些边大声咆哮边离开海滩的孩子,那喊叫声让每个人震耳欲聋。我的重大讯息是:听好了,我是一位热情洋溢、难缠的老师。我在乎,而我主要的任务是协助学生爱上我已经情有独钟的回忆录,这代表我会带你们看一些我读过的片段,这些都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黑男孩》(Black Boy,亦名《美国饥饿》〔American Hunger〕)、《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童年:一个地方的传记》(A Childhood: The Biography of a Place)、《战地报导》、《女战士》(The Woman Warrior)、《断线》(Stop Time)、《罪之吻》(The Kiss)、《巴黎伦敦落魄记》(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向加泰隆尼亚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水的颜色:一位黑人对他白人母亲的礼赞》(The Color of Water)、《向过往的一切告别》(GoodBye to All That)、《谁杀了托尔斯泰:我被俄国文学附魔的日子》(The Possessed: Adventures with Russian Books and the People Who Read Them)、《一个天主教女孩的童年回忆》(Memories of a Catholic Girlhood)、《那时候,我只剩下勇敢》(Wild)、《欺诈公爵》(The Duke of Deception)、《这男孩的一生》(This Boy’s Life)、《说吧,记忆》(Speak, Memory)——然后,我会和你们分享我从这些回忆录中蒐集的智慧,以及我在阅读过程中获得的领悟。为了未来的回忆录作家,我列出简短的清单与课题。

  这正是你将在本书中读到的内容——在我教过的回忆录与我自己撰写的报导之间来回奔走。我在充满泥泞的壕沟中辛苦跋涉才完成这些报导,而当时写的三本书,基本上都把我整惨了。

  我的办公室门口贴了一张哈利‧克鲁斯(Harry Crews)的照片,常常有学生问起,因为那张照片看起来野蛮兇暴,一点文艺腔调也没有。在英文系的大厅,挂着一排海报,上面不是一本正经的艾蜜莉‧狄金生,穿着装饰白色蕾丝的衣服;就是一身黑色天鹅绒的波特莱尔,一副想要使坏的花花公子模样。哈利‧克鲁斯却穿着撕去袖子的牛仔外套,摆出肌肉男的姿势,弯起手臂,让二头肌变得跟猪脚一样大。他一脸痘疤,头发斑白,还有老挨揍的塌鼻子。学术界几乎没有任何蓝领的劳工阶级,在学术界的白色象牙塔之下,周遭尽是白领阶级(显然白色是重点,白人亦占压倒性的优势),对我来说,克鲁斯的形象是一种谦逊的小小坚持。克鲁斯举起肌肉发达的拳头,对着自己的下巴,彷彿正要用上钩拳击倒自己。我想,如果他继续毫无节制地灌下对他没有好处的威士忌,他肯定会撂倒自己的(有一回狂欢后,他发现手肘内侧居然有个还在流血的刺青,却完全想不起来发生了什么事——在他的手臂弯曲处,刺了铰链的图案,彷彿他是机器,不是活生生的人)。

  从某个角度来说,回忆录如果写得好,确实就跟用自己的拳头撂倒自己没两样。确实,这种绝对能够让人在情感上全心全意投入的工作,做起来乐趣无穷——毕竟,谁不关心自己的过去?这种文体总是会对作者造成深刻的心理影响。回忆录不得不如此。还有什么写作计画可以造成这种影响?加上你得和一群早已分道扬镳的人混在一起。一旦开始撰写回忆录,你就会围绕在那些让你痛苦数十年的地方与光阴之下。

  但是,就我所知,举凡写出精彩回忆录的作家,几乎都说这个过程简直就像一场顶级的「吃屎大赛」。我们对过去都有种错觉,往事与实际情况之间往往有距离,每当你试图打破这种距离,就会感到痛苦。我在编辑或指导别人撰写回忆录时,最后往往会觉得自己就像汤姆‧贝林杰(Tom Berenger)在电影《前进高棉》(Platoon)饰演的邪恶中士。他俯身靠近一个肚破肠流、大声喊痛的士兵,嘶哑低沉的嗓音从紧闭的牙关传出来:「承受痛苦吧。」然后开始机械地把肠子塞回去,直到士兵闭嘴为止。

  正是因为回忆录导致你和自我争战,进而产生条理清晰的分析与理由,所以,不论你多有自觉,回忆录都会折磨你的内心。我家有句格言一点也不好笑:「你要是回击,麻烦就大了。」你那些小小的虔诚与令人费解、大多毫无自觉的姿态,最终只会扯你后腿。

  说到宣洩的效果,回忆录就像心理治疗,不同之处在于你必须付钱接受谘商。心理治疗师是母亲,而你是孩子。就回忆录来说,你则成了母亲,读者是孩子。而且,读者还会付钱给你——希望如此(塞缪尔‧詹森〔Samuel Johnson〕曾说:「只有傻瓜才不是为了钱提笔写作。」)。

  所以,把你记忆中的漏洞或诉讼都抛到脑后,别去想一旦你说出叔叔在午睡时间干了什么事,那些和你共享DNA的傻疯子就会抓狂(稍后我会探讨如何处理那些烦恼)。你可以进行「研究」,也就是说,把提笔写作的时间往后延。但是,对你的回忆录来说,你在夜里使用牙线时看到的镜中影像才是真正的敌人——亦即你那无知的自我与无数的面具。

  克鲁斯的回忆录《童年:一个地方的传记》,神奇地点出了我那故作文雅的姿态。除了迷上回忆录的人之外,我们都低估了这本书的重要性,简直是毫无所觉。以前我曾经担心这本回忆录不如我想像得好(尤其是克鲁斯的小说从未让我惊艳),直到我认定任何对回忆录的反感都是一种歧视失败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坚持排挤工人阶级的三流作家。

  阅读《童年:一个地方的传记》时,我是观念狭隘保守的老德州诗人,尚未取得学术资格,正在文风鼎盛的剑桥努力通过学位考试。克鲁斯耗费许多时间试图隐藏自己穷困的出身,却在一本书中揭露身世,而这本书则成了我的圭臬。这本书有多精彩,我已无法估量。但是它指引我从自己心中最大的鸵鸟洞跳脱出来。我从阅读克鲁斯的回忆录中找到勇气,说出自己一生的故事。我在此提及这么多他的事,目的是强调如果他愿意分享新手的弱点,就能造成惊人的影响力。假如我爱好刺青,我理应在身上留些位置给他,表达我对他的感激。

  我要感激的人还有很多,到头来,我就会像州立博览会海报上的女子,身上刺满了最佳回忆录作家的脸。或许,没有克鲁斯,我终究还是会写出第一本书,只是多绕点路而已。可是,打从一九八○年代左右开始阅读他的书,我就踏上了捷径——我强烈意识到自己为了书写而捏造出来的虚假自我,堵住了我的嘴巴,让我说不出真相。

  至少,本书的目标之一是为想要成为回忆录作家的人清出一些空间,让他们有幸得以游刃有余,帮助他们挖掘出唯有自己能述说的生命故事;然后,协助说故事的人以最真诚优美的方式发声。我所谓的「真诚」指的是舍弃虚构的事件;而我所说的「优美」则是指为读者提供优美的文字。

  要如何测试是否优美呢?重读。会让你重读的回忆录通常感觉如此贴近内心,真实而可信,才会吸引你一再重温。你想念书中描述的地方与氛围,书中的角色就像你渴望结交的老朋友。

  一本书或许可以提供许多智识上的乐趣,然而,牵系你内心的往往是回忆录的叙述者。她如何做到这一点?好作家可以施法在你心中变出一片景观与居民,而最优秀的作家则让你感觉他们已经揭开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当我们目睹别人赤裸裸地坦露真实自我时,不免有点情绪激动。

  或许我可以帮助未来的作家,让他们在坦露自我时感觉好一点。我针对打算撰写回忆录的人提供的课程与诀窍,彷彿撒胡椒般接二连三地落下——「何不撰写回忆录」、「肉体感官」或「如何挑选细节」。这些内容言简意赅,足以让一般读者一跃而起,超越那些为学生准备的眩目技巧。稍后在探讨麦可‧赫尔的章节中,为一般读者准备了一段入门基础,其中第二段逐一分析可能会让读者感到乏味无趣的内容。

  这本书大半是为了一般读者而成书,我希望本书针对回忆录这种文体,有助于一些情感的磨练,不过,我更加真心希望引发一些反思,想一想读者本身分裂的自我与不断变形的过去。

  因为,每个人都有过去,而每一段过去蕴含的意义都会引发激烈的情绪。在这世上,没有人能够独立自主地做出当下的决定,除非明白自己的内在如何受到往事牵绊。因此,这本书主要是为了那种人而写——他们的内在生活宛如苏必略湖般辽阔,热爱追忆似水年华。或许,这本书将为你的旅程带来水肺鳍、潜水面具和更多氧气。

 

图书试读

第一章
过去的力量

我们只有在儿时目睹真实的世界一次,
其余皆是回忆。
——露伊丝‧葛绿珂(Louise Glück),〈回归〉(Nostos)

在人生中意想不到的时刻,每个人都曾因回忆的巨大力量而伫足片刻。前一刻你还是一个成熟的女人,可当一股孜然的香味飘过,便使你想起父亲的咖哩,通往过去的大门随风敞开,点点滴滴出现在你面前,鉅细靡遗到不可思议的程度。你和痛苦难忘的回忆不期而遇,压得你喘不过气来。然而,其中也有你想要挖掘的回忆:你先从一个微小的瞬间着手,解开每个结,展开线索引领你穿越脑海中的迷宫到其他地方,借此回溯过去。我们都曾质疑过自己——那不可能是圣诞节,因为照片中的我们都穿着短裤。像这样的回忆,往往是透过釐清而展开的,不过,有用的回忆最终会汇聚足够的拉力,牵引你穿越过去。

回忆是弹珠台里的珠子,在各种影像、念头、场景片段、你听过的故事之间胡乱弹跳。然后弹珠台开始倾斜,啪的一声突然关掉。但大部分的时候,我们会将回忆封装,收藏在箱底。有时候,我会把那突然开箱的片刻比喻成马戏团小丑突然从一个缩小的汽车行李箱冒出来——这么小的空间,怎么塞得了这么多东西?

你参加高中同学会,惊讶地发现大家都成了中年人,再也不是数十年前在走廊擦身而过的青少年。然后,有人提到国一上皮克特老师的英文课时,她就坐在你后面,不知怎的,你的脑海中顿时浮现她年少的脸庞。接着你想起那一年你的置物柜在哪里,还有英文课后的那堂演讲课,每次上完最后一堂演讲课,你会穿越草皮刚割过的足球场,边走边偷看当时爱慕的男生练习踢球。

所以,单单一个画面就可以噼开前尘往事的硬实种籽,回忆瞬间从四面八方涌上来,化为缭绕在你身边的藤蔓,发芽开花,重建这座旧时的花园,再现迷人的香气与荣光。几乎让人难以置信,需要多少记忆一涌而入,才能填补这片纯粹的空白。

在第一天的回忆录课堂上,我往往会泼学生冷水,免得他们一头热,认定自己的回忆录无懈可击。我通常会找一位教授或学生假装和我吵架,同时安排一位摄影师在背后录影。然后,在事件发生之后,要求全班学生记录这件事。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