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俗想像与历史记忆:晚明话本帝王故事新考

世俗想像与历史记忆:晚明话本帝王故事新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晚明
  • 话本
  • 帝王故事
  • 历史记忆
  • 世俗文化
  • 文学研究
  • 明代文学
  • 历史小说
  • 文化史
  • 叙事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晚明文人话本中,以社会中下层人物为主角者比例居上,而以传统的帝王为主角者也至少有九篇。这些话本或叙述帝王发迹前的平民生活,或以读者较为疏离的宫廷世界为背景,或为宗教劝导,或为政治宣传,或为历史评说,或为宫廷猎奇。其素材多取材自正史、稗史、文言小说、戏曲、宗教书籍等,文本间的关系或为迻录与拼接、或为采撷与重写、或为吸纳与烘染。本文拟进一步认知这些话本与前文本的渊源,以理解其写作艺术,继而考察身处世俗文化语境中的编撰者,对于作为宫廷文化象征的帝王及其所代表的历史记忆如何投射想像。
《世俗想像与历史记忆:晚明话本帝王故事新考》图书简介 聚焦晚明社会文化变迁与历史叙事重塑的力作 本书深入探讨了晚明时期话本小说中帝王故事的演变、传播及其所承载的社会文化意涵。不同于传统的史学研究聚焦于正史记载的帝王功过,本书将视角投向市井百姓的“世俗想像”层面,考察这些民间叙事如何介入并重塑既有的“历史记忆”。 第一章:话本与帝王叙事的碰撞:文本基础与语境重构 本章首先确立了研究的文本基础,梳理了晚明时期流传较广、影响深远的帝王题材话本的体例、叙事策略及传播路径。我们辨析了这些话本与官方正史在史料取舍、人物评价上的显著差异。重点分析了在印刷技术普及和市民阶层兴起的背景下,帝王形象是如何被“去神圣化”并纳入日常谈资的。研究发现,话本在处理敏感的历史节点和君王品德时,倾向于采用更具人情味、甚至带有戏谑色彩的叙事方式,这直接反映了晚明社会对权威的审视态度。 第二章:从神圣到世俗:晚明帝王形象的“再编码” 本章集中探讨话本如何对历史上的重要帝王进行“再编码”。研究选取了数个代表性人物(如开国君主、中兴之主、或有争议的亡国之君),通过对比不同话本对同一历史人物的描绘,揭示了世俗想象对历史定论的修正力量。例如,一些本应庄严肃穆的帝王形象,在话本中被赋予了浓厚的市井气息,其决策过程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天命所归”,而是充满了个人情欲、权谋算计乃至运气成分的体现。这种“去神化”的过程,实质上是晚明知识分子和市民阶层对权力本质的通俗化解读与心理消化。 第三章:记忆的筛选与重塑:历史的“非官方”流传 历史记忆并非铁板一块,它总是在不断地被选择、遗忘与重塑。第三章聚焦于话本如何充当了“非官方历史”的载体。我们考察了话本在哪些方面主动回避了正史的叙述,又在哪些方面大胆地填补了历史的空白。特别关注了那些在正史中被轻描淡写或一笔带过的宫闱秘事、民间疾苦与帝王私生活细节。话本通过强调戏剧性冲突和道德寓意,将历史事件转化为易于传播和内化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比冰冷的历史数据更深刻地影响着民众对特定朝代或君主的集体认知。 第四章:权力制衡的民间诉求:帝王故事中的政治寓意 话本中的帝王故事并非仅仅是娱乐消遣,它们内嵌了晚明社会对政治秩序、君臣关系的深刻关切与批判性思考。本章深入分析了话本叙事中权力制衡的思想。当现实中的政治权力日益腐化或失序时,民间叙事便成为投射理想政治模型的场所。通过对“贤君”与“暴君”对立模式的分析,我们发现,晚明话本强调的“贤明”标准,已不再完全符合儒家正统的道德规范,而是更倾向于体恤民情、善用人才的实用主义标准。这表明了市民文化对政治伦理的新要求。 第五章:地域性与传播:话本与地方文化认同的交织 帝王故事的流传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第五章考察了不同地域的话本版本在细节处理、语言风格以及对特定历史人物的褒贬倾向上的差异。例如,在某些南方城市流传的版本中,对江南士人的描绘可能更为细致;而在北方地区,对边关战事或开国功臣的叙述可能更具分量。这种地域性的差异,揭示了帝王故事是如何被地方文化语境所吸收、消化,并最终构建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图景”的。话本因此成为了连接国家宏大历史与地方微观社会经验的重要桥梁。 结语:世俗视野下的历史哲学 本书总结指出,《世俗想像与历史记忆》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晚明社会心态、文化自信度及权力结构变迁的独特窗口。话本中的帝王故事,是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交锋、历史书写与民间叙事相互渗透的产物。它们共同构成了一张复杂而丰富的历史记忆网络,这个网络不仅记录了那个时代人们“如何看待历史”,更折射出他们“如何面对现实”的深层焦虑与期望。通过对这些“非主流”文本的细致梳理,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晚明社会从精英到平民的整体文化转向。 本书特色: 跨学科视角: 融合了文学研究、社会史、记忆研究等多学科方法,对传统话本研究进行深化。 文本细读: 选取大量第一手话本材料进行精微的文本分析,挖掘被忽略的细节和潜台词。 关注互动性: 强调历史记忆的动态性和互动性,探讨精英话语与世俗想象之间的拉锯与融合。 本书适合历史学、文学研究、文化研究、明清社会史等领域的学者、研究生,以及对中国古代通俗小说和历史观念变迁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炜舜


  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学士(义文、德文双副修)、研究院中文学部硕士、博士。先后执教于台湾佛光大学文学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研究领域及兴趣为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神话学等。着有《屈骚纂绪》(2009)、《明代前期楚辞学史论》(2011)、《从荷马到但丁》(2013)及《楚辞:新视野中华经典文库》(2013)等,并于海内外期刊、研讨会上发表论文多篇。余暇从事散文随笔、新旧体诗歌之创作,及外文诗歌与歌词之翻译,结集出版者有《话梅》(1999)、《寻找缪思的歌声》(2006)、《神话传说笔记》(2016)、《被误认的老照片》(2017)、《卿云光华:列朝帝王诗漫谈》(2017)等。
 

图书目录

目次
如蝶振翼──《文史新视界丛刊》总序一 车行健 I
总序二 刘芝庆、邱伟云 V
序一 话本如何形成? 许又方 i
序二 故事的故事︰《世俗想像与历史记忆》读后 洪涛 v

第一章 绪论 1
一 研究旨趣 1
二 文献检讨 4
三 晚明话本中帝王故事及其前文本概览 9
四 研究方法及步骤 14

第二章 迻录与拼接──〈隋炀帝逸游召谴〉及〈宋高宗偏安耽逸豫〉新考 19
一 引言 19
二 〈隋炀帝逸游召谴〉的文本筑构 20
三〈宋高宗偏安耽逸豫〉的文本筑构 41
四 论迻录与拼接方法的得失 59
五 结语 68

第三章 采撷与重写──〈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武惠妃崇禅斗异法〉新考 71
一 引言 71
二 〈唐明皇好道集奇人〉文本的筑构 73
三 主题的异同 76
四 佈局的异同 80
五 题材的异同 89
六 情节的异同 106
七 语言的异同 112
八 结语 116

第四章 吸纳与烘染──〈史弘肇龙虎君臣会〉、〈临安里钱婆留发迹〉及〈金海陵纵慾亡身〉新考 119
一 引言 119
二 〈史〉、〈钱〉、〈金〉三篇的文本筑构 121
三 主题之异同 128
四 题材之异同 136
五 佈局之异同 147
六 情节之异同 155
七 结语 166

第五章 借用与对峙──〈梁武帝累修成佛〉新考 171
一 引言 171
二 〈梁武帝累修成佛〉的文本筑构 172
三 主题的互文借用 176
四 题材的互文借用 179
五 情节的互文借用 185
六 角色的互文借用 190
七 〈梁武帝累修成佛〉的互文对峙 195
八 结语 203

第六章 附论──〈赵太祖千里送京娘〉新考 207
一 引言 207
二 情节的多寡 212
三 对白的详略 218
四 角色的变更 225
五 诗文的异同 231
六 结语 235
第七章 综论 237
参考文献 241
后记 253
索引 26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世俗想像”和“历史记忆”这两个词组,给我的感觉是,这本书会深入到故事的“灵魂”层面,而不仅仅是“外壳”。晚明时期,正是一个人们开始更加关注自身、关注现实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帝王故事的“世俗化”和“人情化”似乎是必然的趋势。我猜想,作者可能探讨了那些原本庄重威严的帝王,在话本中是如何变得更加鲜活、更具争议,甚至可能被赋予一些现代人能够理解的心理动机和情感挣扎。同时,“历史记忆”又意味着,这些故事并非空中楼阁,它们与真实的晚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某种程度上的“再现”。我想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对话本的细致梳理,去还原晚明社会对帝王形象的认知,以及这些认知又是如何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本书是否能够揭示,那些流传下来的帝王故事,在塑造人们的历史观和民族认同感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评分

拿到这本书,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扑面而来,但同时我又觉得它不会是那种晦涩难懂的枯燥理论。书名中的“新考”二字,让我意识到这并非简单的故事复述,而是作者在既有研究基础上进行的创新性解读。晚明作为一个文化转型期,社会思潮涌动,文学艺术也呈现出新的面貌,话本作为一种通俗文学形式,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帝王故事,又是如何运用新的研究方法,去发掘那些被忽视的细节和深层含义的。比如,那些话本中的帝王形象,究竟有多少是基于史实的还原,又有多少是民间集体智慧和想象力的结晶?它们是如何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以及对权力与命运的理解的?这本书能否帮助我拨开迷雾,更清晰地看到晚明时期话本帝王故事背后隐藏的社会文化密码,这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淡雅的色彩搭配上古朴的字体,透露出一种厚重感和历史的沉淀。我第一眼看到它,脑海中就浮现出那些曾经在街头巷尾流传的英雄故事,那些关于帝王将相的传奇,似乎都跃然纸上。我尤其好奇的是,“世俗想像”与“历史记忆”这两个词的结合,它暗示了作者不仅仅是在梳理史实,更是在探讨这些故事在民间是如何被解读、被塑造,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如何被人们所铭记。晚明时期,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碰撞的时代,其帝王故事想必有着更为丰富和复杂的内涵。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那个既真实又充满想象的晚明世界,去感受那些帝王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波澜壮阔,以及他们在民间传说中的千姿百态。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看似独立的元素——历史记载、民间传说、读者想象——巧妙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这本身就足够让人期待了。我想,这会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奇妙旅程,一次对历史与人心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共鸣,因为我一直对历史与文学的交融之处很感兴趣。晚明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崛起,极大地推动了通俗文学的繁荣,话本中的帝王故事,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但“世俗想像”这个词,提醒我,这些故事并非高高在上的官方史书,它们更贴近普通人的生活,更容易在民间流传和演变。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这种“史实”与“虚构”、“官方”与“民间”之间的张力的。是否会分析故事的传播过程中,哪些情节被夸大或改编,以迎合当时的读者口味?帝王们在话本中的形象,是更具人性化,还是被神化或妖魔化?这本书是否能够提供一些鲜活的案例,来展示这些故事是如何在历史的记忆中,被一代代人重新演绎和理解的?这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历史叙事与文化传承的新视角。

评分

拿到这本书,立刻被书名吸引住了。《世俗想像与历史记忆:晚明话本帝王故事新考》,这标题就透露出一种深入研究的决心和对传统观点的挑战。我一直觉得,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那些宏大的事件和人物,更在于它们如何被普通人所理解和传播。晚明时期的话本,恰恰是这种民间智慧和想象力结晶的载体。我尤其好奇,“新考”意味着什么?作者是否运用了新的史料,或者采用了新的分析框架?例如,对于那些广为流传的帝王故事,书中是否会揭示其背后隐藏的政治寓意,或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帝王们在话本中的形象,是否与正史记载大相径庭,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差异?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出书斋,进入晚明市井生活,去感受那些普通人是如何通过话本,来构建他们心中的帝王世界的。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文化心理的探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