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欧梵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荣誉退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文学教授、作家、文化评论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散文及评论常见于《亚洲周刊》、《信报》、《明报月刊》及《瞄》。
王德威
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国立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冯晞干
文学研究者,曾赴法国修读古典文学,已发表论文包括:〈初评《小团圆》〉、〈《少帅》考证与评析〉、〈评〈色,戒〉法译本〉等。
张英进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文学系主任,比较文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访问讲座教授。英文书籍包括《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华语电影史》、《全球化中国的电影,空间与多地性》、《华语电影明星研究》、《华语电影指南》、《华语新纪录片研究》、《纪录日常生活》等十四部。中文书籍包括《审视中国》、《电影的世纪末怀旧》、《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影像中国》、《多元中国》等十部。
林幸谦
祖籍福建永春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博士学位论文为第一本张爱玲博士研究。旅居香港多年,现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评论专着《身体与符号建构》、等10种,创作专着《灵╱性签》等11种。曾获时报文学奖、花踪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香港文学双年奖及中文创作首奖等。
宋伟杰
罗格斯大学副教授,着有《从娱乐行爲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中国.文学.美国:美国小说戏剧中的中国形象》、Mapping Modern Beijing: Space, Emotion, Literary Topography。新研究计划是Ide©ology: Modern Chines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与Martial Arts, Avant-Gardes, Sinophone Cinema。译有《被压抑的现代性》,合译有《跨语际实践》、《比较诗学》、《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解大衆文化》、《大分裂之后》等。
姚玳玫
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现代海派文学与文化、女性文学艺术诸研究工作。
桑梓兰
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密西根州立大学语言系教授,亦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主要着作有The Emerging Lesbian: Female Same-Sex Desire in Modern China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3),中文版《浮现中的女同性恋:现代中国的女同性爱欲》(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4)。编着有Documenting Taiwan on Film: Issues and Methods in New Documentaries (Routledge, 2012)。摩登女郎为其近期研究课题之一,专书将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晓珏
北京大学德语文学学士、硕士,哈佛大学日尔曼语言文学系博士班,哥伦比亚大学东亚与比较文学博士,现任罗格斯大学副教授。着有Modernity with a Cold War Face: Reimagining the 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1949 Divide(《冷战与中国文学现代性:1949前后重新想像中国的方法》)(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合译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解大众文化》、《大分裂之后》等。现正在完成第二本研究专着The Edges of Literature: Eileen Chang and the Aesthetics of Deviation(《文学的边缘:张爱玲与偏离的美学》)。
池上贞子
1947年生。目前为迹见学园女子大学名誉教授。专门研究华语圈现代文学,主要研究张爱玲,着有《张爱玲 爱╱生/文学》,译书则有《倾城の恋》书内收录金锁记、倾城之恋及留情等作品。也研究台湾现代文学,翻译作品衆多。
黄心村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博士。曾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及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现任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学术论着涉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及视听文化。
金凯筠(Karen S. Kingsbury)
Chatham University人文与国际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在台湾东海大学任教14年。翻译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封锁》、等(NYRB 2006,Penguin 2007) 和《半生缘》(Penguin 2014, Anchor 2016)。
何杏枫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学士、哲学硕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研究兴趣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任教科目包括「现代戏剧」、「现代小说」和「张爱玲研究」,着有《香港话剧口述史(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和《重探张爱玲:改编.翻译.研究》(将出版)等。
林春城
现任韩国国立木浦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教授兼研究生院文化应用和 storytelling专业教授。《文化╱科学》编辑委员,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海外系务委员。主要着作有《中国近现代文学史话语和他者化》,《post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认同与文化政治》,《新世纪韩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汉语)等。
金良守
现任韩国东国大学中文系教授。韩国中文学会会长。韩国中国电影论坛代表。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台湾文学、华语圈电影。最近论文有〈对于「上海的韩国人电影皇帝神话」的反思:金焰与民族主义〉,〈俞镇午的《上海的记忆》与消失了的「国际歌」〉,〈侯孝贤的《咖啡时光》:混种和场所的叙事〉,〈在日离散作家视线里的阿Q——以 《朴达的裁判》爲中心〉等。
张欢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留学于日本国立岩手大学,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着:《大众文化场景研究:天天节日》、《中国左翼文化政治及其内在建构》,诗集《不进则退不了》、文集《穿林渡水》。获第三届朱自清文学奖,第七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蔡秀粧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森校区的比较文学博士。目前任教于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东亚系。她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现代跟当代文学、华语电影、华语纪录片、电影史、文学跟电影改编的艺术。出版专书是Adapted for the Scree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Film.
叶雷
曾担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和中国文化课程教师,出版专着《描芳记》,译着《黑暗的心》和《像爱丽丝的小镇》,现在澳门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2018年春季学期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习。
王迪
澳门大学中文系硕士,曾赴台中教育大学交换学习,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研究,曽参与研究课题:《中国当代大陆小说家在港台的文化传播与影响——以莫言、王安忆为例》。曾编辑出版文学杂志《红豆》,学术期刊《澳门人文学刊》。现在北京一所国际学校担任IBDP中文教师。
主编简介
林幸谦
祖籍福建永春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博士学位论文为第一本张爱玲博士研究。旅居香港多年,现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评论专着《身体与符号建构》、等10种,创作专着《灵╱性签》等11种。曾获时报文学奖、花踪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香港文学双年奖及中文创作首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