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节录)
张学与张爱玲的「国色」 〈中国的日夜〉/张爱玲
我的路
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
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
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
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
一、张爱玲与彩云的人民
这是张爱玲诗句中一个有关中国的意象。场景是上世纪40年代中后叶的一个冬天:张爱玲买菜回家,走在「我自己的国土上」上,她眼中满满是煌煌然的阳光,空气里有一种清湿的气味,到处是补缀过的蓝布衫的民众。
这诗收在同名的散文中,在秋冬之交微弱的阳光里,「我真快乐我是走在中国的太阳底下」,而那些走在街道上的身影,她说她看到了中国的「国色」。
诗中,张爱玲流露出与中国的某种亲密关系 ── 一种鲜少有情感,有如她和她父亲那种错综复杂的、并非黑白分明的隐匿关系。在乱纷纷的补钉斑斑的黑影中,似乎有一种穷亲戚的感叹,然而却流露出张爱玲甚少表露的、亲暱的「自己人」的情感。
「我们中国本来是补钉的国家,连天都是女娲补过的」──张爱玲
那个年代的中国和那一种「国色」,大概是我这一代人没法想像的;而当今的「中国」和「国色」,应也是张爱玲生前所无法想像的吧。当年,张爱玲来到台北是半个多世纪前的60年代初,现今的上海和台北景观,早已不是张爱玲记忆中的城巿。「国色」,早已几番蜕变更迭,然而,身处位在南港山系边缘的中研院,雨后的空气,显然仍有一丝张爱玲当年感受到的、清湿气味。
距今转眼我竟然已有十五年不曾踏足台北。
我最后游台北,是来台过渡千禧年。和人群挤在台北巿的中心,远远地观看城巿夜空那些爆裂绽放的烟火,那些和友人相拥、亲吻互道千禧年快乐的瞬间,早已随当年留学台北的记忆流逝,浩荡而遥远。夜里从淡江吹来的风,有如当年张爱玲送别胡适时那阵从赫贞江(又译赫逊河、哈德逊河,Hudson River)吹过的风,仍旧地,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来。张爱玲道:「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适之先生」。而那也是我最后一次踏上台北,再来时,已是十五年之后。
当年我离开台北时,我刚开始立意要做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研究到香港中文大学去读博,回来时,有点庆幸我已是「张学」的中坚分子。
此次回来,更加庆幸的是代表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和台湾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合办张爱玲九五诞辰的两场纪念活动:张爱玲学重探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张爱玲手稿、文物展。
这珍贵的学术机缘首先要感谢王德威的推介与牵系,顺利和彭小妍合作主办了此次张爱玲纪念活动。早在2010年我在浸大主办第二届张爱玲的纪念学术会议时,邀请了小妍到浸大参加会议,可惜因各种因素没能成行。如今我们共同主办张爱玲每五年一届的纪念活动,深感荣幸有机缘成为合作者。虽说合办,然而彭小妍在中研院完成了大部分的筹备工作,因此要特别的感激小妍。
如今很多人──特别是台湾学界──都认为张爱玲是属于台湾,如陈芳明在前一届的张爱玲大会中的主题演讲,就是谈论张爱玲和台湾的关系:我们的张爱玲。台湾确实有太多知名的超级张迷,除陈芳明外,如唐文标、水晶、白先勇、王祯和、周英雄、朱西甯、余光中、南方朔、平鑫涛,举之不尽。
我们这些张迷,暂且或也可看作是张爱玲诗中的彩云人民:在语言文字上、理论学说上、文化符号上、思想精神上,乃至心灵/性灵上,也许我们都是另一类型的补钉之族。我们把中、西、古、今、异、同,等等各种「国色」、各种思维基因混合(Hybrid)之后,产生出独有的文化人──包括张爱玲本身;形成张爱玲诗中她当年所看到的、那些在街上行走的彩云的人民:身穿各种色彩各种布料的、补了又补连了又连、深深浅浅雨洗出来的「彩云的人民」。
这次会议的举行,我们把阅读张爱玲与张学研究当作是感触一个时代的心灵之旅。在这意义上,这里所论述的张爱玲,也许可以视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史的开拓者,出现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
二、张爱玲的爱与憎
〈爱憎表〉/张爱玲
没死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形貌个性,一切资以辨认的特征,岁数成为唯一的标签。但是这数目等于一小笔存款,稳定成长,而一到八十岁就会身价倍增。一辈子的一点可怜的功绩已经在悠长的岁月中被遗忘,就也安于沦为一个数字,一个号码,像囚犯一样。在生命的两端,一个人就是他的岁数。
会议第一天,彭小妍主持了首场主题演讲,作为开场的主讲人李欧梵从跨文化与翻译理论的影响,探讨张爱玲在美国所面临的「文化语境」的困难。李欧梵从新的时代层面揭示张爱玲在美时期的英文书写作事业,讲解张爱玲如何面临一种非常严重的双文化、双语境的问题;从中也涉及到香港与上海对于美国时期张爱玲写作的深层影响。
会议第二天,另一位主讲人王德威则用张爱玲一封信里的一句话,别开生面的从国际法的视角,以治外法权观点重新解读张爱玲的广义的意义,也从华语语境的参照,为我们开启新的视角去理解张爱玲自我定位的、二律背反的语境。两位主讲人从全然不同视角与领域解读张爱玲,为张学开拓新天地新学说。
这里容我借助我主持王德威在主题演讲中的引言,借花献佛,作为讲述整体所有参与张爱玲大会的某种隐喻式概述:
在当代张学研究领域里,他(们)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权威学者,总是有本事找到最佳,甚至最难的理论解读张爱玲文本中最艰涩主题与意义,也总是有本领以独特的、高妙的见解为张学开辟新的学术版图。他(们)为张爱玲重塑金色的传奇,乃至神话的传统;他(们)用贯通中西古今的学术修养引领张爱玲学的建构,同时也用张爱玲学开拓当代学术的视野与体制/质。
此次会议,除了两位主题演讲者和与会者发表的新观点外,有两点是其他学术会议所欠缺的,因此值得一提。其一是张爱玲一篇残稿的整理与发表,其二是张爱玲未公开书信中一部分有关皮肤病与蚤患的新资料的整理与探究。
其一,在这次会议里,我们特别安排发表一篇张爱玲两万余字的散文残稿〈爱憎表〉的整理与发表,有如唐文标说的抢救一件破旧古物的一次行动。当年,那个文坛的唐大侠唐文标把张爱玲读书时及上海时期发表的「少作」和「旧作」重新刊出,说是等如抢救一件「破烂」,一种历史,并举出王安石为自己的收集辩护,春秋也不过是断烂朝报而已。「在我们这个把一切颠倒的再颠倒一次的时代中,其实不得令人闻新之作」。
唐文标说收集「破烂」也是见证一个时代,而张爱玲本身也算得一个时代的见证人了。借用唐大侠的话,出土的残稿旧文有如旧鬼新人重出江湖。为了将此次张爱玲大会得到更大的推广与影响,宋以朗和我特别安排〈爱憎表〉于会议中发表,主要是为了避开皇冠对于张爱玲作品版权发表的问题。因此整理张爱玲文稿,加上由于是学术研究之用,以附录方式作为学术参考而发表,其中不乏用心之苦。
张爱玲会议结束后,此文和冯睎干的论文一起发表于当月的《印刻》。大会后第二天,初安民即搬来数十本张爱玲新刊旧作赠送与会者。当年,唐文标因出版他花费十余年心血在世界各大图书馆蒐集而成的《张爱玲资料大全集》,即因版权之故,唐文标因不舍这些印刷精美的书因禁而被焚,一个人上下楼搬动四百本书回家,竟导致他照钴六十的鼻咽癌伤口承受不住出血不止,1985年6月10日凌晨三点半,在台中荣总医院去世。
我多年前开张爱玲专题课程时几乎必提的一个张迷人物就是唐文标,必提的另一个原因是,唐文标也是我的博导老师黄继持的生平好友,以前常听黄老师讲他和唐文标交往的故事。然而黄老师绝口没提过唐文标之死的故事。经过多年我在讲堂讲唐文标与张学建构的背景以后,才得知他竟是死于他编张爱玲文集有关的事件上。
难怪当年文坛传闻这样一句名言:「唐文标,爱死了张爱玲!」据闻当年台北文艺界朋友听闻消息后有痛哭失声者,而我当年读到季季的这些追忆文字时,竟也按压不住蹦极般在眼眶打转的泪,掩卷而泣。
这也许可能真的是张爱玲最后的遗稿了。
基于张爱玲之名,文集里将张爱玲此文从「附录」往上调列于「专题主讲」与「卷一」之间。
三、张爱玲书信与蚤子
1984.1.13
张爱玲信
已经开始天天换(汽车)旅馆,一路抛弃衣物,就够忙着添购廉价衣履行李。……又病倒。因为我总是乘无人在户外闪电脱衣,用报纸连头发勐擦,全扔了再往房里一钻。当然这次感冒发得特别厉害,好了耳朵几乎全聋了,一时也无法去配助听器,十分不便。也还是中午住进去,一到晚上就绕着脚踝营营扰扰,住到第二天就叮人,时而看见一两只。看来主要是行李底、鞋底带过去的。
唐文标之死,和张爱玲此次会议里的出土「新文」中所谈及的死的内容,如今阅读张爱玲倖存的这篇残遗稿,我不禁想起过去十余年前,在宋家看到如今已陆续出版的各种张爱玲手稿、作品与遗作。而这也正是此次会议第二个亮点之所以可能发生的背景之一。
作为最早一批亲手翻与阅这些文稿书信,数年间张爱玲的故事与张学的发展,有关张爱玲的各种新闻旧事,有关宋家厅堂里的人与事;都在张爱玲熟悉的书法文字中摊展如江水浩浩荡荡,字样圆润,笔意娇柔,线形细致,笔纹清新,有一种柔美──而这独特的笔迹,因早年研究张爱玲之故,已从台北报界友人处影印到张爱玲的亲笔信。那些字迹,一看就知道是张爱玲的字体,那时,我已称之为「张体」。
那时,我曾多次的翻阅这些文稿与「张体」,然而我完全未曾提出要去整理或研究这些未刊稿,心里想的,主人家慷慨拿出宝物给客人观赏把玩,当然不好向主人主动提出要求,深知不可有一丝非分之想。这些年来,在宋以朗的努力之下,张爱玲的遗稿一一都已出版,面向读者。
大约十年前,在偶然的机缘下和宋以朗谈到张爱玲的皮肤病情,宋以朗影印了数封张爱玲信中提及她皮肤病的稿。我拿去给香港一位资深的皮肤专科梁治西医生研判这些信中所言之病情。梁治西是亚洲皮肤学会的创始人,在香港医界深具声誉,喜欢文学,和董桥深交。他看了这些张爱玲的信后,邀请我和宋以朗等人到他半山的家里做客,他夫人特别烹调了极为丰盛名贵的晚饭,并欣赏他家藏的名画、陈年老威士忌,以及与极为珍贵的古版藏书。然后,我们才坐在他客厅面向港岛灯火,谈起他对张爱玲这几封信的研读与判断。我原属意梁医生会写一篇报告,再加访问,然后发表一篇有关张爱玲皮肤病情与蚤患的文章。可惜多年过去了,没有下文。
前几年我重新开始想起这事,因此才有了现今我在会议里发表的一部分有关张爱玲未公开的蚤患内容。
此次会议的其他与会者有多篇张学新视角和领域的论文,从时代、地域和媒体等研究张爱玲及其文本,对于张学的再探讨与重构,都有很独特的立论。各与会者都有各自的方法论与理论学说开拓张爱玲研究,对张学的各种学术现象作出贡献,不在话下。
当年,张爱玲五年一届的研讨会,发起地就在台北。
1996年中国时报的杨泽在台北发起第一届的张爱玲国际研讨会时,我刚做完张爱玲的博士论文研究。本来计画参与,临时却因为那年刚踏上讲台,同时开几门新课而缺席,至今引以为憾。2000年香港岭南大学主办了第二届的张爱玲国际研讨会。五年之后,2006年我第一次在浸大中文系主办了第一次的张爱玲国际研讨会:张爱玲:文学.电影.舞台;在黄子平、卢伟力和叶月瑜等人的建议下,第一次把张爱玲文学以外的电影和舞台成就,作为学术研讨会的重点主题。这一届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张爱玲纪念晚会。2010年,在宋以朗的支持下再次主办另一届的张爱玲国际研讨会:传奇.性别.系谱。前后两届,除了研讨会外,也举办了张爱玲电影工作坊、张爱玲手稿及书信展、张爱玲绘画奖及绘画展、张爱玲主题纪念舞台演出:情场如战场,另外有三场论坛和讲座,雷峯塔.易经:张爱玲新书发表会。
回顾起来,我在浸大中文系两次主办张爱玲国际研讨会和纪念活动,加上2000年在岭南大学的那一次,香港一共举行过三次。而自1996年台北举行过第一届张爱玲国际研讨会以后,就没有再举办。因此这一次我把张爱玲国际研讨会移师台北,很荣幸地和台湾中研院文哲研究所一起主办这次盛会。张爱玲虽然出生在上海,但是大家都知道她的写作和香港关系密切,和台湾更加有千丝万缕的分不开的关系。
因此能在台北举行此次盛会,实属欣慰感恩。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此次会议并不大,不能更多地邀请各地的张学专家学者。和前两次我所主办的研讨会一样,除了也培植少数新世代张学研究者外──这是我十五年前办张爱玲研讨会时的初衷。这次邀请的学者不少是以前没参加过张爱玲会议的学者,而前两次我所邀请过的,这次尽量都没再邀请。会议中有几篇〈色,戒〉的论文,因将收入由彭小妍主编的论文集里,因此这里没有重复收入。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小团圆》
万转千回,千回万转,不管是爱的主题或是张爱玲及其有关的学说论述,似乎仍总有点东西在其中转动回盪。在出版专辑之际,特选取此意象为文集之名:《千回万转:张爱玲学重探》。有如王德威演讲中所言,从张爱玲对自我的内与外的认同,其实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决定自己的内和外、内或外/内与外的认定,甚至是我们一生重要的定位。
前文诗中张爱玲写下了她买菜回家路上的感受,有关她眼中彩云的人民,有关她的青春,有关她的中国和国色。睹文物而思人,张爱玲隐居后的生活没有人能一探玄奥,生活的隐密,或者秘密的生活,其实都没有,有的只是生命的奥妙与玄机,以及我们和她对于生活与人生的、内与外、内或外的定位吧。
最后,我也代表我们浸会大学中文系向所有与会者表示最高的敬意与感谢之情,特别是彭小妍,她无疑是此次主办场最重要、最主力的筹备人。当然还有宋以朗博士的慷慨解囊的、无私的赞助。此外,还有秘书可菁以及所有参与会议者,致最高的谢意与敬意。
〈如果:重写张爱玲〉/林幸谦
敞开的窗
把我留在世界之外
地破天荒
毯上的荒原
根深
蒂固
天空贴在地上
四壁荒凉
结出满室的如果
冷而白的瘦身蜘蛛
结茧空室
守候
如果
林幸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