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回万转:张爱玲学重探

千回万转:张爱玲学重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张爱玲
  • 文学研究
  • 文化研究
  • 女性文学
  • 现代文学
  • 经典文学
  • 文本分析
  • 文学批评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李欧梵:我觉得张爱玲最大的优点,就是她的作品──特别是早期的作品──对不管是菁英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有一股特别的魔力。这股魔力从何而来?我认为多多少少和她从中国的通俗文学和西方中等的通俗文学之中吸取的养分,并内化在自己的作品里有关。我认为这是最关键的联系。

  王德威:张爱玲出生于天津的租界,成长于上海的租界,她生命的前半段基本是在一个所谓「治外法权」的生存情境——不论是历史或政治的情境——里进行教育。而在她的感情世界里,这个「治外法权」似乎变成她的游走规则,变成一个游戏。在一个似乎是约定俗成的、彼此意会、无需赘言的状况里,她把自己隔离出来,虽然明知这是一个大家都会奉行而遵守的状态,却希望自己是被「包括在外」的。

  林幸谦:我们这些张迷,暂且或也可看作是张爱玲诗中的彩云人民:在语言文字上、理论学说上、文化符号上、思想精神上,乃至心灵╱性灵上,也许我们都是另一类型的补钉之族。我们把中、西、古、今、异、同,等等各种「国色」、各种思维基因混合之后,产生出独有的文化人——包括张爱玲本身;形成张爱玲诗中她当年所看到的、那些在街上行走的彩云的人民:身穿各种色彩各种布料的、补了又补连了又连、深深浅浅雨洗出来的「彩云的人民」。

  阅读张爱玲与张学研究是感触一个时代的心灵之旅。在这意义上,这里所论述的张爱玲,也许可以视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史的开拓者,出现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
 
沧桑流年里的光影浮沉:一部探寻现代都市文明褶皱的社会史著作 书名: 《霓虹深处的剪影:二十世纪中国都市的嬗变与迷思》 作者: [此处填写一位虚构的、研究现代都市史的学者姓名,例如:林远明] 出版社: [此处填写一家虚构的、专注于社会科学和人文研究的出版社,例如:东方文丛出版社] --- 内容提要: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文人的创作世界,而是将目光投向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明的宏大脉络,试图勾勒出上海、天津、广州等重要城市从晚清遗制走向现代化的剧烈转型期,社会结构、日常生活、空间形态以及市民精神面貌所经历的深刻而复杂的变迁。 《霓虹深处的剪影》是一部扎实的社会史著作,它摒弃了传统上将城市视为单一进步或衰败符号的二元对立视角,而是深入挖掘了现代性在特定地域文化土壤上所产生的独特“张力”与“混生”现象。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空间分析,将都市的“物质层面”(如基础设施、建筑风格、交通网络)与“非物质层面”(如公共舆论、风俗习惯、性别角色的重塑)紧密交织,展现了一幅关于现代性渗透与抵抗的生动图景。 第一部分:基石的松动——旧制度的黄昏与新秩序的萌芽 (约1890s - 1910s) 本部分着重考察了晚清时期通商口岸的特殊地位及其对传统士绅阶层和商业伦理的冲击。我们仔细审视了租界空间的“离心力”如何塑造了早期城市居民的身份认同。城市不再仅仅是行政中心,而成为一个由法律真空地带、外来文化与本土传统相互渗透形成的“边缘空间”。通过对早期报刊广告、城市规划文件以及地方志的细致梳理,本书探讨了“文明”与“开化”的观念如何被地方精英用来合理化对西方技术和管理模式的采纳,并分析了这种采纳如何无意中催生了新的社会阶层——受过新式教育的职员和技术工人。这一时期的城市,是传统宗法结构在物质压力下发出的第一批裂纹。 第二部分:流动的景观——大都市的物质化与社会分层 (约1920s - 1930s) 二十年代是都市野蛮生长的黄金时期。本书详细分析了摩天大楼的崛起、有轨电车的铺设以及百货公司的开业,这些“现代奇观”如何重塑了市民对时间与距离的感知。然而,这种物质上的进步并非普惠的。第二部分的核心议题在于“空间隔离”与“阶级景观”。通过研究不同区域的居住模式、公共娱乐场所的消费门槛,我们揭示了都市消费主义如何加剧了贫富差距,创造出物理上相互毗邻却社会上彼此隔绝的“平行世界”。特别地,本书对新兴的“白领阶层”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细致的侧写,探讨了他们如何在既定的商业规范与个人对自由的向往之间进行周旋。 第三部分:风俗与禁忌的战场——公共领域的性别与身体政治 (约1920s - 1940s) 现代都市的崛起,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性别角色的挑战与重构。本部分聚焦于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可见性。从“摩登小姐”的出现、时装的演变,到新式教育对女性职业选择的影响,我们探讨了都市如何成为一个解放(或至少是重新定义)女性身体和行为的试验田。然而,这种解放是充满悖论的。书中结合了对社会改良主义运动、法律改革以及警方对“不良风俗”管制的记录,论证了公共领域对女性行为的审视标准是如何变得更加严苛和隐秘。都市的进步往往是以牺牲特定群体的隐私和声誉为代价的。 第四部分:记忆的拼贴——都市的非正式经济与地下生存 (战时及战后初期) 城市化进程的阴影面是本书重点关注的领域之一。本书深入考察了都市中那些被官方叙事所忽略的“边缘经济”:人力车夫、小贩、妓院、烟馆以及黑市交易。通过对底层人口的口述史片段(即使是间接引用的记录)和地方警察档案的交叉比对,我们重构了在剧烈政治动荡和物资匮乏时期,普通市民如何运用灵活的“生存智慧”来对抗僵硬的社会规则和不稳定的经济环境。这些“非正式”的生存策略,构成了都市肌理中最具韧性的部分。 结论:现代性的中国式表达 本书总结指出,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都市并非简单地复制了西方经验,而是在中西碰撞的熔炉中,锻造出一种充满矛盾、高度敏感且不断自我审查的“中国式现代性”。这种现代性表现为对效率和速度的狂热追求,但其深层的情感和道德基础仍然深深植根于传统社会结构之中。都市的喧嚣与迷惘,最终凝结成一代人既渴望进步又深陷焦虑的复杂精神面貌。 --- 核心议题: 空间社会学: 租界、商业区、贫民窟之间的动态关系如何划分了社会阶层。 物质文化研究: 交通工具、公共建筑和消费品如何重塑了市民的日常实践。 舆论与规训: 新闻媒体、道德说教如何参与到对新兴都市行为的塑造与约束之中。 身份的流动性: 传统身份(地域、家族)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被职业身份、消费身份所取代或叠加。 《霓虹深处的剪影》通过多维度、细致入微的史料挖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理解二十世纪中国城市复杂性的全新框架,它揭示了进步背后的代价,以及光鲜外表下蕴藏的深刻的社会断裂。这是一部严肃的学术探索,亦是一份对那个黄金时代与悲凉时代交织的都市记忆的深刻回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欧梵


  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荣誉退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文学教授、作家、文化评论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现代文学及文化研究、现代小说和中国电影。散文及评论常见于《亚洲周刊》、《信报》、《明报月刊》及《瞄》。

王德威

  现任美国哈佛大学东亚系暨比较文学系Edward C. Henderson讲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国立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比较文学博士。曾任教于国立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

冯晞干

  文学研究者,曾赴法国修读古典文学,已发表论文包括:〈初评《小团圆》〉、〈《少帅》考证与评析〉、〈评〈色,戒〉法译本〉等。

张英进

  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大学文学系主任,比较文学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访问讲座教授。英文书籍包括《民国时期的上海电影与城市文化》、《华语电影史》、《全球化中国的电影,空间与多地性》、《华语电影明星研究》、《华语电影指南》、《华语新纪录片研究》、《纪录日常生活》等十四部。中文书籍包括《审视中国》、《电影的世纪末怀旧》、《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影像中国》、《多元中国》等十部。

林幸谦

  祖籍福建永春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博士学位论文为第一本张爱玲博士研究。旅居香港多年,现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评论专着《身体与符号建构》、等10种,创作专着《灵╱性签》等11种。曾获时报文学奖、花踪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香港文学双年奖及中文创作首奖等。

宋伟杰

  罗格斯大学副教授,着有《从娱乐行爲到乌托邦冲动:金庸小说再解读》、《中国.文学.美国:美国小说戏剧中的中国形象》、Mapping Modern Beijing: Space, Emotion, Literary Topography。新研究计划是Ide©ology: Modern Chines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与Martial Arts, Avant-Gardes, Sinophone Cinema。译有《被压抑的现代性》,合译有《跨语际实践》、《比较诗学》、《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解大衆文化》、《大分裂之后》等。

姚玳玫

  文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现代海派文学与文化、女性文学艺术诸研究工作。

桑梓兰

  台湾大学外文系学士,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密西根州立大学语言系教授,亦任教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部。主要着作有The Emerging Lesbian: Female Same-Sex Desire in Modern China (芝加哥大学出版社,2003),中文版《浮现中的女同性恋:现代中国的女同性爱欲》(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14)。编着有Documenting Taiwan on Film: Issues and Methods in New Documentaries (Routledge, 2012)。摩登女郎为其近期研究课题之一,专书将由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王晓珏

  北京大学德语文学学士、硕士,哈佛大学日尔曼语言文学系博士班,哥伦比亚大学东亚与比较文学博士,现任罗格斯大学副教授。着有Modernity with a Cold War Face: Reimagining the 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1949 Divide(《冷战与中国文学现代性:1949前后重新想像中国的方法》)(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合译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理解大众文化》、《大分裂之后》等。现正在完成第二本研究专着The Edges of Literature: Eileen Chang and the Aesthetics of Deviation(《文学的边缘:张爱玲与偏离的美学》)。

池上贞子

  1947年生。目前为迹见学园女子大学名誉教授。专门研究华语圈现代文学,主要研究张爱玲,着有《张爱玲 爱╱生/文学》,译书则有《倾城の恋》书内收录金锁记、倾城之恋及留情等作品。也研究台湾现代文学,翻译作品衆多。

黄心村

  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毕业后赴美留学,获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东亚语言文化系博士。曾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及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现任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系主任。学术论着涉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及视听文化。

金凯筠(Karen S. Kingsbury)

  Chatham University人文与国际学教授,哥伦比亚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曾在台湾东海大学任教14年。翻译了张爱玲的《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封锁》、等(NYRB 2006,Penguin 2007) 和《半生缘》(Penguin 2014, Anchor 2016)。

何杏枫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学士、哲学硕士,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副教授,研究兴趣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任教科目包括「现代戏剧」、「现代小说」和「张爱玲研究」,着有《香港话剧口述史(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和《重探张爱玲:改编.翻译.研究》(将出版)等。

林春城

  现任韩国国立木浦大学中国语言文化系教授兼研究生院文化应用和 storytelling专业教授。《文化╱科学》编辑委员,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海外系务委员。主要着作有《中国近现代文学史话语和他者化》,《post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认同与文化政治》,《新世纪韩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汉语)等。

金良守

  现任韩国东国大学中文系教授。韩国中文学会会长。韩国中国电影论坛代表。主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台湾文学、华语圈电影。最近论文有〈对于「上海的韩国人电影皇帝神话」的反思:金焰与民族主义〉,〈俞镇午的《上海的记忆》与消失了的「国际歌」〉,〈侯孝贤的《咖啡时光》:混种和场所的叙事〉,〈在日离散作家视线里的阿Q——以 《朴达的裁判》爲中心〉等。

张欢

  清华大学文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博士后,留学于日本国立岩手大学,现为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专着:《大众文化场景研究:天天节日》、《中国左翼文化政治及其内在建构》,诗集《不进则退不了》、文集《穿林渡水》。获第三届朱自清文学奖,第七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

蔡秀粧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森校区的比较文学博士。目前任教于俄亥俄州欧柏林大学东亚系。她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现代跟当代文学、华语电影、华语纪录片、电影史、文学跟电影改编的艺术。出版专书是Adapted for the Scree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Film.

叶雷

  曾担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学英语和中国文化课程教师,出版专着《描芳记》,译着《黑暗的心》和《像爱丽丝的小镇》,现在澳门大学中文系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和中国现当代文学。2018年春季学期在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中国研究中心访问学习。

王迪

  澳门大学中文系硕士,曾赴台中教育大学交换学习,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张爱玲研究,曽参与研究课题:《中国当代大陆小说家在港台的文化传播与影响——以莫言、王安忆为例》。曾编辑出版文学杂志《红豆》,学术期刊《澳门人文学刊》。现在北京一所国际学校担任IBDP中文教师。

主编简介

林幸谦


  祖籍福建永春人,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哲学博士,博士学位论文为第一本张爱玲博士研究。旅居香港多年,现任教于香港浸会大学;评论专着《身体与符号建构》、等10种,创作专着《灵╱性签》等11种。曾获时报文学奖、花踪文学奖、吴鲁芹散文奖、香港文学双年奖及中文创作首奖等。
 

图书目录

前言 张学与张爱玲的「国色」/林幸谦
 
专题主讲
跨语境跨文化的张爱玲/李欧梵
「把我包括在外」:张爱玲与「治外法权」/王德威 
爱憎表/张爱玲
 
卷1
〈爱憎表〉的写作、重构与意义/冯睎干
张爱玲的「超文典」表演书写/张英进
张爱玲(未公开)书信中的蚤患书写考察/林幸谦
 
卷2
张爱玲的门,迷悟,方(反)向感/宋伟杰
冷战格局中的个人安妥:张爱玲后期的文学书写/姚玳玫
张爱玲与摩登女郎/桑梓兰
电影、收音机与市声:张爱玲与声音景观/王晓珏
 
卷3
传记与虚构:张爱玲与陈舜臣及其他日本作家的对照/池上贞子
光影斑驳:张爱玲的日本和东亚/黄心村
张爱玲与(中央)美国读者/Karen S. Kingsbury(金凯筠)着,魏如君、金凯筠合译
 
卷4
爱情与历史:论张爱玲的《少帅》/何杏枫
作为上海民族志的〈色,戒〉/林春城
张爱玲与国民国家的问题:以〈色,戒〉、〈浮花浪蕊〉为中心/金良守
「事实性」的利用与「真实性」的表达:解读《小团圆》兼论张爱玲/张欢
爱情面面观:试论张爱玲《小团圆》的叙述美学/蔡秀粧
 
附录
重吟细阅:张爱玲的美国生活图卷──张爱玲诞辰:九十五週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参会感受/叶雷
在台湾「遇见」张爱玲:记「不死的灵魂:张爱玲学重探」国际学术研讨会/王迪
 
作者简介
 

图书序言

前言(节录)

张学与张爱玲的「国色」


  〈中国的日夜〉/张爱玲
  我的路
  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
  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
  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
  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

  一、张爱玲与彩云的人民

  这是张爱玲诗句中一个有关中国的意象。场景是上世纪40年代中后叶的一个冬天:张爱玲买菜回家,走在「我自己的国土上」上,她眼中满满是煌煌然的阳光,空气里有一种清湿的气味,到处是补缀过的蓝布衫的民众。

  这诗收在同名的散文中,在秋冬之交微弱的阳光里,「我真快乐我是走在中国的太阳底下」,而那些走在街道上的身影,她说她看到了中国的「国色」。

  诗中,张爱玲流露出与中国的某种亲密关系 ── 一种鲜少有情感,有如她和她父亲那种错综复杂的、并非黑白分明的隐匿关系。在乱纷纷的补钉斑斑的黑影中,似乎有一种穷亲戚的感叹,然而却流露出张爱玲甚少表露的、亲暱的「自己人」的情感。

  「我们中国本来是补钉的国家,连天都是女娲补过的」──张爱玲

  那个年代的中国和那一种「国色」,大概是我这一代人没法想像的;而当今的「中国」和「国色」,应也是张爱玲生前所无法想像的吧。当年,张爱玲来到台北是半个多世纪前的60年代初,现今的上海和台北景观,早已不是张爱玲记忆中的城巿。「国色」,早已几番蜕变更迭,然而,身处位在南港山系边缘的中研院,雨后的空气,显然仍有一丝张爱玲当年感受到的、清湿气味。

  距今转眼我竟然已有十五年不曾踏足台北。

  我最后游台北,是来台过渡千禧年。和人群挤在台北巿的中心,远远地观看城巿夜空那些爆裂绽放的烟火,那些和友人相拥、亲吻互道千禧年快乐的瞬间,早已随当年留学台北的记忆流逝,浩荡而遥远。夜里从淡江吹来的风,有如当年张爱玲送别胡适时那阵从赫贞江(又译赫逊河、哈德逊河,Hudson River)吹过的风,仍旧地,隔着十万八千里从时代的深处吹来。张爱玲道:「吹得眼睛都睁不开。那是我最后一次看见适之先生」。而那也是我最后一次踏上台北,再来时,已是十五年之后。

  当年我离开台北时,我刚开始立意要做张爱玲的女性主义研究到香港中文大学去读博,回来时,有点庆幸我已是「张学」的中坚分子。

  此次回来,更加庆幸的是代表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和台湾最高学术机构中央研究院合办张爱玲九五诞辰的两场纪念活动:张爱玲学重探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张爱玲手稿、文物展。

  这珍贵的学术机缘首先要感谢王德威的推介与牵系,顺利和彭小妍合作主办了此次张爱玲纪念活动。早在2010年我在浸大主办第二届张爱玲的纪念学术会议时,邀请了小妍到浸大参加会议,可惜因各种因素没能成行。如今我们共同主办张爱玲每五年一届的纪念活动,深感荣幸有机缘成为合作者。虽说合办,然而彭小妍在中研院完成了大部分的筹备工作,因此要特别的感激小妍。

  如今很多人──特别是台湾学界──都认为张爱玲是属于台湾,如陈芳明在前一届的张爱玲大会中的主题演讲,就是谈论张爱玲和台湾的关系:我们的张爱玲。台湾确实有太多知名的超级张迷,除陈芳明外,如唐文标、水晶、白先勇、王祯和、周英雄、朱西甯、余光中、南方朔、平鑫涛,举之不尽。

  我们这些张迷,暂且或也可看作是张爱玲诗中的彩云人民:在语言文字上、理论学说上、文化符号上、思想精神上,乃至心灵/性灵上,也许我们都是另一类型的补钉之族。我们把中、西、古、今、异、同,等等各种「国色」、各种思维基因混合(Hybrid)之后,产生出独有的文化人──包括张爱玲本身;形成张爱玲诗中她当年所看到的、那些在街上行走的彩云的人民:身穿各种色彩各种布料的、补了又补连了又连、深深浅浅雨洗出来的「彩云的人民」。

  这次会议的举行,我们把阅读张爱玲与张学研究当作是感触一个时代的心灵之旅。在这意义上,这里所论述的张爱玲,也许可以视为一个时代的文学史的开拓者,出现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

  二、张爱玲的爱与憎

  〈爱憎表〉/张爱玲

  没死已经失去了当年的形貌个性,一切资以辨认的特征,岁数成为唯一的标签。但是这数目等于一小笔存款,稳定成长,而一到八十岁就会身价倍增。一辈子的一点可怜的功绩已经在悠长的岁月中被遗忘,就也安于沦为一个数字,一个号码,像囚犯一样。在生命的两端,一个人就是他的岁数。

  会议第一天,彭小妍主持了首场主题演讲,作为开场的主讲人李欧梵从跨文化与翻译理论的影响,探讨张爱玲在美国所面临的「文化语境」的困难。李欧梵从新的时代层面揭示张爱玲在美时期的英文书写作事业,讲解张爱玲如何面临一种非常严重的双文化、双语境的问题;从中也涉及到香港与上海对于美国时期张爱玲写作的深层影响。

  会议第二天,另一位主讲人王德威则用张爱玲一封信里的一句话,别开生面的从国际法的视角,以治外法权观点重新解读张爱玲的广义的意义,也从华语语境的参照,为我们开启新的视角去理解张爱玲自我定位的、二律背反的语境。两位主讲人从全然不同视角与领域解读张爱玲,为张学开拓新天地新学说。

  这里容我借助我主持王德威在主题演讲中的引言,借花献佛,作为讲述整体所有参与张爱玲大会的某种隐喻式概述:

  在当代张学研究领域里,他(们)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权威学者,总是有本事找到最佳,甚至最难的理论解读张爱玲文本中最艰涩主题与意义,也总是有本领以独特的、高妙的见解为张学开辟新的学术版图。他(们)为张爱玲重塑金色的传奇,乃至神话的传统;他(们)用贯通中西古今的学术修养引领张爱玲学的建构,同时也用张爱玲学开拓当代学术的视野与体制/质。

  此次会议,除了两位主题演讲者和与会者发表的新观点外,有两点是其他学术会议所欠缺的,因此值得一提。其一是张爱玲一篇残稿的整理与发表,其二是张爱玲未公开书信中一部分有关皮肤病与蚤患的新资料的整理与探究。

  其一,在这次会议里,我们特别安排发表一篇张爱玲两万余字的散文残稿〈爱憎表〉的整理与发表,有如唐文标说的抢救一件破旧古物的一次行动。当年,那个文坛的唐大侠唐文标把张爱玲读书时及上海时期发表的「少作」和「旧作」重新刊出,说是等如抢救一件「破烂」,一种历史,并举出王安石为自己的收集辩护,春秋也不过是断烂朝报而已。「在我们这个把一切颠倒的再颠倒一次的时代中,其实不得令人闻新之作」。

  唐文标说收集「破烂」也是见证一个时代,而张爱玲本身也算得一个时代的见证人了。借用唐大侠的话,出土的残稿旧文有如旧鬼新人重出江湖。为了将此次张爱玲大会得到更大的推广与影响,宋以朗和我特别安排〈爱憎表〉于会议中发表,主要是为了避开皇冠对于张爱玲作品版权发表的问题。因此整理张爱玲文稿,加上由于是学术研究之用,以附录方式作为学术参考而发表,其中不乏用心之苦。

  张爱玲会议结束后,此文和冯睎干的论文一起发表于当月的《印刻》。大会后第二天,初安民即搬来数十本张爱玲新刊旧作赠送与会者。当年,唐文标因出版他花费十余年心血在世界各大图书馆蒐集而成的《张爱玲资料大全集》,即因版权之故,唐文标因不舍这些印刷精美的书因禁而被焚,一个人上下楼搬动四百本书回家,竟导致他照钴六十的鼻咽癌伤口承受不住出血不止,1985年6月10日凌晨三点半,在台中荣总医院去世。

  我多年前开张爱玲专题课程时几乎必提的一个张迷人物就是唐文标,必提的另一个原因是,唐文标也是我的博导老师黄继持的生平好友,以前常听黄老师讲他和唐文标交往的故事。然而黄老师绝口没提过唐文标之死的故事。经过多年我在讲堂讲唐文标与张学建构的背景以后,才得知他竟是死于他编张爱玲文集有关的事件上。

  难怪当年文坛传闻这样一句名言:「唐文标,爱死了张爱玲!」据闻当年台北文艺界朋友听闻消息后有痛哭失声者,而我当年读到季季的这些追忆文字时,竟也按压不住蹦极般在眼眶打转的泪,掩卷而泣。

  这也许可能真的是张爱玲最后的遗稿了。

  基于张爱玲之名,文集里将张爱玲此文从「附录」往上调列于「专题主讲」与「卷一」之间。

  三、张爱玲书信与蚤子

  1984.1.13
  张爱玲信

  已经开始天天换(汽车)旅馆,一路抛弃衣物,就够忙着添购廉价衣履行李。……又病倒。因为我总是乘无人在户外闪电脱衣,用报纸连头发勐擦,全扔了再往房里一钻。当然这次感冒发得特别厉害,好了耳朵几乎全聋了,一时也无法去配助听器,十分不便。也还是中午住进去,一到晚上就绕着脚踝营营扰扰,住到第二天就叮人,时而看见一两只。看来主要是行李底、鞋底带过去的。

  唐文标之死,和张爱玲此次会议里的出土「新文」中所谈及的死的内容,如今阅读张爱玲倖存的这篇残遗稿,我不禁想起过去十余年前,在宋家看到如今已陆续出版的各种张爱玲手稿、作品与遗作。而这也正是此次会议第二个亮点之所以可能发生的背景之一。

  作为最早一批亲手翻与阅这些文稿书信,数年间张爱玲的故事与张学的发展,有关张爱玲的各种新闻旧事,有关宋家厅堂里的人与事;都在张爱玲熟悉的书法文字中摊展如江水浩浩荡荡,字样圆润,笔意娇柔,线形细致,笔纹清新,有一种柔美──而这独特的笔迹,因早年研究张爱玲之故,已从台北报界友人处影印到张爱玲的亲笔信。那些字迹,一看就知道是张爱玲的字体,那时,我已称之为「张体」。

  那时,我曾多次的翻阅这些文稿与「张体」,然而我完全未曾提出要去整理或研究这些未刊稿,心里想的,主人家慷慨拿出宝物给客人观赏把玩,当然不好向主人主动提出要求,深知不可有一丝非分之想。这些年来,在宋以朗的努力之下,张爱玲的遗稿一一都已出版,面向读者。

  大约十年前,在偶然的机缘下和宋以朗谈到张爱玲的皮肤病情,宋以朗影印了数封张爱玲信中提及她皮肤病的稿。我拿去给香港一位资深的皮肤专科梁治西医生研判这些信中所言之病情。梁治西是亚洲皮肤学会的创始人,在香港医界深具声誉,喜欢文学,和董桥深交。他看了这些张爱玲的信后,邀请我和宋以朗等人到他半山的家里做客,他夫人特别烹调了极为丰盛名贵的晚饭,并欣赏他家藏的名画、陈年老威士忌,以及与极为珍贵的古版藏书。然后,我们才坐在他客厅面向港岛灯火,谈起他对张爱玲这几封信的研读与判断。我原属意梁医生会写一篇报告,再加访问,然后发表一篇有关张爱玲皮肤病情与蚤患的文章。可惜多年过去了,没有下文。

  前几年我重新开始想起这事,因此才有了现今我在会议里发表的一部分有关张爱玲未公开的蚤患内容。

  此次会议的其他与会者有多篇张学新视角和领域的论文,从时代、地域和媒体等研究张爱玲及其文本,对于张学的再探讨与重构,都有很独特的立论。各与会者都有各自的方法论与理论学说开拓张爱玲研究,对张学的各种学术现象作出贡献,不在话下。

  当年,张爱玲五年一届的研讨会,发起地就在台北。

  1996年中国时报的杨泽在台北发起第一届的张爱玲国际研讨会时,我刚做完张爱玲的博士论文研究。本来计画参与,临时却因为那年刚踏上讲台,同时开几门新课而缺席,至今引以为憾。2000年香港岭南大学主办了第二届的张爱玲国际研讨会。五年之后,2006年我第一次在浸大中文系主办了第一次的张爱玲国际研讨会:张爱玲:文学.电影.舞台;在黄子平、卢伟力和叶月瑜等人的建议下,第一次把张爱玲文学以外的电影和舞台成就,作为学术研讨会的重点主题。这一届有一个别开生面的张爱玲纪念晚会。2010年,在宋以朗的支持下再次主办另一届的张爱玲国际研讨会:传奇.性别.系谱。前后两届,除了研讨会外,也举办了张爱玲电影工作坊、张爱玲手稿及书信展、张爱玲绘画奖及绘画展、张爱玲主题纪念舞台演出:情场如战场,另外有三场论坛和讲座,雷峯塔.易经:张爱玲新书发表会。

  回顾起来,我在浸大中文系两次主办张爱玲国际研讨会和纪念活动,加上2000年在岭南大学的那一次,香港一共举行过三次。而自1996年台北举行过第一届张爱玲国际研讨会以后,就没有再举办。因此这一次我把张爱玲国际研讨会移师台北,很荣幸地和台湾中研院文哲研究所一起主办这次盛会。张爱玲虽然出生在上海,但是大家都知道她的写作和香港关系密切,和台湾更加有千丝万缕的分不开的关系。

  因此能在台北举行此次盛会,实属欣慰感恩。然而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此次会议并不大,不能更多地邀请各地的张学专家学者。和前两次我所主办的研讨会一样,除了也培植少数新世代张学研究者外──这是我十五年前办张爱玲研讨会时的初衷。这次邀请的学者不少是以前没参加过张爱玲会议的学者,而前两次我所邀请过的,这次尽量都没再邀请。会议中有几篇〈色,戒〉的论文,因将收入由彭小妍主编的论文集里,因此这里没有重复收入。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张爱玲《小团圆》

  万转千回,千回万转,不管是爱的主题或是张爱玲及其有关的学说论述,似乎仍总有点东西在其中转动回盪。在出版专辑之际,特选取此意象为文集之名:《千回万转:张爱玲学重探》。有如王德威演讲中所言,从张爱玲对自我的内与外的认同,其实我们所有人都需要决定自己的内和外、内或外/内与外的认定,甚至是我们一生重要的定位。

  前文诗中张爱玲写下了她买菜回家路上的感受,有关她眼中彩云的人民,有关她的青春,有关她的中国和国色。睹文物而思人,张爱玲隐居后的生活没有人能一探玄奥,生活的隐密,或者秘密的生活,其实都没有,有的只是生命的奥妙与玄机,以及我们和她对于生活与人生的、内与外、内或外的定位吧。

  最后,我也代表我们浸会大学中文系向所有与会者表示最高的敬意与感谢之情,特别是彭小妍,她无疑是此次主办场最重要、最主力的筹备人。当然还有宋以朗博士的慷慨解囊的、无私的赞助。此外,还有秘书可菁以及所有参与会议者,致最高的谢意与敬意。

  〈如果:重写张爱玲〉/林幸谦
  敞开的窗
  把我留在世界之外
  地破天荒
  毯上的荒原
  根深
  蒂固
  天空贴在地上
  四壁荒凉
  结出满室的如果
  冷而白的瘦身蜘蛛
  结茧空室
  守候
  如果
 
林幸谦

图书试读

光影斑驳:张爱玲的日本和东亚/黄心村

在当今华语世界的流行文化里,有关张爱玲的传奇方兴未艾。两岸三地追本溯源,华语世界里的张学已是门庭若市的显学。每隔五年或十年的週年纪念是驻足审视学术走向的机会,张学发展至今,是否还有尚待添补的空缺?今后的张学是延续一贯以来的走向,还是另辟蹊径,转向新的平台?

笔者最初进入张爱玲研究,关注的是战争年代崛起的一代都市女作家,张爱玲是群像中最耀眼的一位。最初在战争与沦陷的背景下跃出地平线的张爱玲,以写作为生存工具,其成名的因缘与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难以分割。重新检视她成名的契机,应该能发现还有一些研究上的漏洞和盲点。张爱玲与日本的物质文化以及战时大东亚视觉文化之间微妙的关联便是尚待深入研究的一个课题。

众所周知,对张爱玲的接受史曾经是一个两极分化的历史。说她是「本土英雄」、「反共文人」也好,「文娼」、「汉奸文人」、「汉奸老婆」也好,都是从政治上将她排斥在文学史之外。同样不妥的是将她的写作「去政治化」,提升到一个所谓「纯文学」的高度,强调她的「才华盖世」和「超凡脱俗」,坚持所谓的「纯文学」与时事政治的不相干。

生于民国第九年,成长于乱世,脱颖于沦陷上海,张爱玲与大东亚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并不局限在个人生活范畴内。她的婚姻与恋爱,以及个人职业圈中的种种人际关联亦并不能说明她与时代政治之间的全部纠葛。还原一个历史的张爱玲,冲破旧有的意识形态的桎梏,我们更多的是要在文字和图像秩序中寻找她与她的时代的契合点。个人难以超越时代,冲破政治的束缚又谈何容易。「超凡脱俗」是姿态,「才华盖世」是美誉,但这些都无法概括非常时期个人与大环境的纠缠不清,更无法解释作家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的各种个人化的选择。只要不回避战争和沦陷时期那些政治上的灰色地带,还原一个乱世逢生的张爱玲是可能的。当所有的碎片拼凑在一起时,我们将发现张爱玲在战争时期的写作确实是多元文化碰撞的产物,其中与战时视觉文化的瓜葛更是她写作的一个重要源泉。历来认为张爱玲的文学奇蹟是中西二元文化交融的产物,这样的观点忽略了战争环境所带来的一个特定的文化版图和所谓的「大东亚」文化对沦陷上海文化的影响。战时的文化是多元的、杂糅的,成名于乱世的张爱玲便是在一个斑驳陆离的世界中独创自己的文字及视觉风格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读文学作品,我尤其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不是那种大道理式的灌输,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不动声色地揭示出人性的幽微之处。张爱玲的作品,恰恰是这样的典范。她的语言,看似平淡,实则暗流涌动,每一个词语都经过精心打磨,每一句话都可能蕴含着双重的意味。我常常在读到某个片段时,会停下来反复琢磨,回味其中的弦外之音。她笔下的上海,不只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种氛围,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繁华与落寞交织的缩影。而她的人物,更是值得细细品味。无论是那些精致利己的女性,还是那些在爱情中患得患失的男性,她们的内心世界都充满了复杂性,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在特定环境和经历下,做出了种种选择的普通人。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的描绘,正是张爱玲的过人之处,也是我一直着迷于她作品的原因。她让我在阅读中,看到了人性的多面性,也更加理解了生活本身的无常与深刻。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学作品,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情节,更应该触及人性的深层。张爱玲的作品,正是具备了这样的特质。她的文字,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能够轻易地拨动读者的心弦。我尤其喜欢她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那种对于女性情感的洞察,可以说是入木三分。她笔下的女性,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她们有欲望,有挣扎,有无奈,也有坚韧。她们在时代的洪流中,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出各种各样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都带有深刻的个人烙印。阅读张爱玲,就像是走进了一个个真实的人生故事,让人在感同身受的同时,也引发了对自身命运的思考。她让我在喧嚣的时代里,找到了片刻的宁静,也让我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对于张爱玲的研究,我一直觉得这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她的作品,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迷宫,每一次深入,都能发现新的路径,新的视角。我尤其欣赏那些能够从不同维度去解读张爱玲的学者。有的关注她的家国情怀,有的挖掘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有的则专注于她的语言艺术。这些不同的解读,就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不同的窗户,让我们得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赏张爱玲的文学世界。她不仅仅是一位小说家,更是一位时代的发声者,她用她的笔,记录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也反映了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个体所经历的种种命运。她的文字,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即使是今天的读者,也能从中找到共鸣。我期待能够看到更多有新意、有深度的张爱玲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位伟大的作家,以及她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学遗产。

评分

在我看来,张爱玲的文学世界,是一个充满魅力的“陌生化”空间。她用独特的视角和语言,将我们熟悉的现实世界,描绘出一种既似曾相识又处处透着疏离感的美学风格。她对细节的把握,简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那些被她捕捉到的物件、场景、甚至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饱含深意,仿佛是构成整个故事肌理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常常在读她的作品时,会被那些看似不经意却异常精准的描写所折服,感觉作者仿佛是一位细致入微的观察者,将生活中的种种况味,提炼成一种别样的艺术形态。她笔下的爱情,不是简单的卿卿我我,而是充斥着算计、试探,以及最终的无可奈何,这种现实而残酷的描绘,反而更具震撼力。她的文字,就像是一种古老而优雅的爵士乐,在浮躁的时代里,奏响着一种属于旧时光的、带着悲伤和怀旧的旋律,总能让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并且在每一次重读时,都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

评分

张爱玲,这个名字本身就自带一种光华,一种迷人的、带点颓靡的、又透着一股子清醒的旧时代气息。每次想到她,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种带着薄雾的上海街景,或是那些在时光中逐渐褪色的旗袍,还有那些在爱情里挣扎、在人性边缘徘徊的女性身影。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张爱玲,不能仅仅停留在她那些被反复引用的金句,更需要深入到她文字背后的那种精妙构思,那种对人心的洞察,以及她将个人经历与时代洪流巧妙融合的能力。她的小说,与其说是故事,不如说是一种情绪的晕染,一种对现实的解构,让人在阅读时,既感到一丝丝的悲凉,又被那份深刻的理解所打动。她笔下的人物,无论男女,都像是从我们身边走出来的,有着同样的喜怒哀乐,同样的困惑与挣扎,只不过他们所处的那个年代,赋予了他们别样的命运和色彩。对我而言,阅读张爱玲,本身就是一场在历史长河中的漫步,一次与灵魂深处的对话,总能从中汲取到关于生活、关于情感,以及关于自身的一些新的体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