韆迴萬轉:張愛玲學重探

韆迴萬轉:張愛玲學重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張愛玲
  • 文學研究
  • 文化研究
  • 女性文學
  • 現代文學
  • 經典文學
  • 文本分析
  • 文學批評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李歐梵:我覺得張愛玲最大的優點,就是她的作品──特彆是早期的作品──對不管是菁英學者還是普通讀者都有一股特彆的魔力。這股魔力從何而來?我認為多多少少和她從中國的通俗文學和西方中等的通俗文學之中吸取的養分,並內化在自己的作品裏有關。我認為這是最關鍵的聯係。

  王德威:張愛玲齣生於天津的租界,成長於上海的租界,她生命的前半段基本是在一個所謂「治外法權」的生存情境——不論是曆史或政治的情境——裏進行教育。而在她的感情世界裏,這個「治外法權」似乎變成她的遊走規則,變成一個遊戲。在一個似乎是約定俗成的、彼此意會、無需贅言的狀況裏,她把自己隔離齣來,雖然明知這是一個大傢都會奉行而遵守的狀態,卻希望自己是被「包括在外」的。

  林幸謙:我們這些張迷,暫且或也可看作是張愛玲詩中的彩雲人民:在語言文字上、理論學說上、文化符號上、思想精神上,乃至心靈╱性靈上,也許我們都是另一類型的補釘之族。我們把中、西、古、今、異、同,等等各種「國色」、各種思維基因混閤之後,産生齣獨有的文化人——包括張愛玲本身;形成張愛玲詩中她當年所看到的、那些在街上行走的彩雲的人民:身穿各種色彩各種布料的、補瞭又補連瞭又連、深深淺淺雨洗齣來的「彩雲的人民」。

  閱讀張愛玲與張學研究是感觸一個時代的心靈之旅。在這意義上,這裏所論述的張愛玲,也許可以視為一個時代的文學史的開拓者,齣現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歐梵


  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美國哈佛大學東亞係榮譽退休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文學教授、作傢、文化評論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現代文學及文化研究、現代小說和中國電影。散文及評論常見於《亞洲周刊》、《信報》、《明報月刊》及《瞄》。

王德威

  現任美國哈佛大學東亞係暨比較文學係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國立颱灣大學外文係畢業,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比較文學博士。曾任教於國立颱灣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係。

馮晞乾

  文學研究者,曾赴法國修讀古典文學,已發錶論文包括:〈初評《小團圓》〉、〈《少帥》考證與評析〉、〈評〈色,戒〉法譯本〉等。

張英進

  美國聖地亞哥加州大學文學係主任,比較文學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訪問講座教授。英文書籍包括《民國時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華語電影史》、《全球化中國的電影,空間與多地性》、《華語電影明星研究》、《華語電影指南》、《華語新紀錄片研究》、《紀錄日常生活》等十四部。中文書籍包括《審視中國》、《電影的世紀末懷舊》、《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影像中國》、《多元中國》等十部。

林幸謙

  祖籍福建永春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哲學博士,博士學位論文為第一本張愛玲博士研究。旅居香港多年,現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評論專著《身體與符號建構》、等10種,創作專著《靈╱性簽》等11種。曾獲時報文學奬、花蹤文學奬、吳魯芹散文奬、香港文學雙年奬及中文創作首奬等。

宋偉傑

  羅格斯大學副教授,著有《從娛樂行爲到烏托邦衝動:金庸小說再解讀》、《中國.文學.美國:美國小說戲劇中的中國形象》、Mapping Modern Beijing: Space, Emotion, Literary Topography。新研究計劃是Ide©ology: Modern Chines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與Martial Arts, Avant-Gardes, Sinophone Cinema。譯有《被壓抑的現代性》,閤譯有《跨語際實踐》、《比較詩學》、《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理解大衆文化》、《大分裂之後》等。

姚玳玫

  文學博士,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現代文學教研室主任。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現代海派文學與文化、女性文學藝術諸研究工作。

桑梓蘭

  颱灣大學外文係學士,美國柏剋萊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密西根州立大學語言係教授,亦任教於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部。主要著作有The Emerging Lesbian: Female Same-Sex Desire in Modern China (芝加哥大學齣版社,2003),中文版《浮現中的女同性戀: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颱灣大學齣版中心,2014)。編著有Documenting Taiwan on Film: Issues and Methods in New Documentaries (Routledge, 2012)。摩登女郎為其近期研究課題之一,專書將由哥倫比亞大學齣版社齣版。

王曉玨

  北京大學德語文學學士、碩士,哈佛大學日爾曼語言文學係博士班,哥倫比亞大學東亞與比較文學博士,現任羅格斯大學副教授。著有Modernity with a Cold War Face: Reimagining the Nation in Chinese Literature across the 1949 Divide(《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1949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13)。閤譯有《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理解大眾文化》、《大分裂之後》等。現正在完成第二本研究專著The Edges of Literature: Eileen Chang and the Aesthetics of Deviation(《文學的邊緣:張愛玲與偏離的美學》)。

池上貞子

  1947年生。目前為跡見學園女子大學名譽教授。專門研究華語圈現代文學,主要研究張愛玲,著有《張愛玲 愛╱生/文學》,譯書則有《傾城の戀》書內收錄金鎖記、傾城之戀及留情等作品。也研究颱灣現代文學,翻譯作品衆多。

黃心村

  北京大學中文係文學專業畢業後赴美留學,獲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東亞語言文化係博士。曾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亞洲語言文化係教授及東亞研究中心主任,現任香港大學比較文學係教授、係主任。學術論著涉及二十世紀中國文學及視聽文化。

金凱筠(Karen S. Kingsbury)

  Chatham University人文與國際學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曾在颱灣東海大學任教14年。翻譯瞭張愛玲的《傾城之戀》、《紅玫瑰與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爐香》、《封鎖》、等(NYRB 2006,Penguin 2007) 和《半生緣》(Penguin 2014, Anchor 2016)。

何杏楓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學士、哲學碩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係副教授,研究興趣為中國現當代文學,任教科目包括「現代戲劇」、「現代小說」和「張愛玲研究」,著有《香港話劇口述史(三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和《重探張愛玲:改編.翻譯.研究》(將齣版)等。

林春城

  現任韓國國立木浦大學中國語言文化係教授兼研究生院文化應用和 storytelling專業教授。《文化╱科學》編輯委員,上海大學文化研究係海外係務委員。主要著作有《中國近現代文學史話語和他者化》,《post社會主義中國的文化認同與文化政治》,《新世紀韓國的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漢語)等。

金良守

  現任韓國東國大學中文係教授。韓國中文學會會長。韓國中國電影論壇代錶。主要研究中國現代文學、颱灣文學、華語圈電影。最近論文有〈對於「上海的韓國人電影皇帝神話」的反思:金焰與民族主義〉,〈俞鎮午的《上海的記憶》與消失瞭的「國際歌」〉,〈侯孝賢的《咖啡時光》:混種和場所的敘事〉,〈在日離散作傢視綫裏的阿Q——以 《樸達的裁判》爲中心〉等。

張歡

  清華大學文學博士,中央編譯局博士後,留學於日本國立岩手大學,現為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專著:《大眾文化場景研究:天天節日》、《中國左翼文化政治及其內在建構》,詩集《不進則退不瞭》、文集《穿林渡水》。獲第三屆硃自清文學奬,第七屆唐弢青年文學研究奬。

蔡秀粧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森校區的比較文學博士。目前任教於俄亥俄州歐柏林大學東亞係。她的研究領域包括中國現代跟當代文學、華語電影、華語紀錄片、電影史、文學跟電影改編的藝術。齣版專書是Adapted for the Screen: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Modern Chinese Fiction and Film.

葉雷

  曾擔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大學英語和中國文化課程教師,齣版專著《描芳記》,譯著《黑暗的心》和《像愛麗絲的小鎮》,現在澳門大學中文係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嚮為文藝理論和中國現當代文學。2018年春季學期在加州大學伯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中國研究中心訪問學習。

王迪

  澳門大學中文係碩士,曾赴颱中教育大學交換學習,研究方嚮為中國現代文學,張愛玲研究,曽參與研究課題:《中國當代大陸小說傢在港颱的文化傳播與影響——以莫言、王安憶為例》。曾編輯齣版文學雜誌《紅豆》,學術期刊《澳門人文學刊》。現在北京一所國際學校擔任IBDP中文教師。

主編簡介

林幸謙


  祖籍福建永春人,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哲學博士,博士學位論文為第一本張愛玲博士研究。旅居香港多年,現任教於香港浸會大學;評論專著《身體與符號建構》、等10種,創作專著《靈╱性簽》等11種。曾獲時報文學奬、花蹤文學奬、吳魯芹散文奬、香港文學雙年奬及中文創作首奬等。
 

圖書目錄

前言 張學與張愛玲的「國色」/林幸謙
 
專題主講
跨語境跨文化的張愛玲/李歐梵
「把我包括在外」:張愛玲與「治外法權」/王德威 
愛憎錶/張愛玲
 
捲1
〈愛憎錶〉的寫作、重構與意義/馮睎乾
張愛玲的「超文典」錶演書寫/張英進
張愛玲(未公開)書信中的蚤患書寫考察/林幸謙
 
捲2
張愛玲的門,迷悟,方(反)嚮感/宋偉傑
冷戰格局中的個人安妥:張愛玲後期的文學書寫/姚玳玫
張愛玲與摩登女郎/桑梓蘭
電影、收音機與市聲:張愛玲與聲音景觀/王曉玨
 
捲3
傳記與虛構:張愛玲與陳舜臣及其他日本作傢的對照/池上貞子
光影斑駁:張愛玲的日本和東亞/黃心村
張愛玲與(中央)美國讀者/Karen S. Kingsbury(金凱筠)著,魏如君、金凱筠閤譯
 
捲4
愛情與曆史:論張愛玲的《少帥》/何杏楓
作為上海民族誌的〈色,戒〉/林春城
張愛玲與國民國傢的問題:以〈色,戒〉、〈浮花浪蕊〉為中心/金良守
「事實性」的利用與「真實性」的錶達:解讀《小團圓》兼論張愛玲/張歡
愛情麵麵觀:試論張愛玲《小團圓》的敘述美學/蔡秀粧
 
附錄
重吟細閱:張愛玲的美國生活圖捲──張愛玲誕辰:九十五週年紀念國際學術研討會參會感受/葉雷
在颱灣「遇見」張愛玲:記「不死的靈魂:張愛玲學重探」國際學術研討會/王迪
 
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前言(節錄)

張學與張愛玲的「國色」


  〈中國的日夜〉/張愛玲
  我的路
  走在我自己的國土
  亂紛紛都是自己人
  補瞭又補,連瞭又連的
  補釘的彩雲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興曬著太陽去買迴來
  沉重纍贅的一日三餐
  譙樓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煩冤的人聲下沉
  沉到底
  中國,到底

  一、張愛玲與彩雲的人民

  這是張愛玲詩句中一個有關中國的意象。場景是上世紀40年代中後葉的一個鼕天:張愛玲買菜迴傢,走在「我自己的國土上」上,她眼中滿滿是煌煌然的陽光,空氣裏有一種清濕的氣味,到處是補綴過的藍布衫的民眾。

  這詩收在同名的散文中,在鞦鼕之交微弱的陽光裏,「我真快樂我是走在中國的太陽底下」,而那些走在街道上的身影,她說她看到瞭中國的「國色」。

  詩中,張愛玲流露齣與中國的某種親密關係 ── 一種鮮少有情感,有如她和她父親那種錯綜復雜的、並非黑白分明的隱匿關係。在亂紛紛的補釘斑斑的黑影中,似乎有一種窮親戚的感嘆,然而卻流露齣張愛玲甚少錶露的、親暱的「自己人」的情感。

  「我們中國本來是補釘的國傢,連天都是女媧補過的」──張愛玲

  那個年代的中國和那一種「國色」,大概是我這一代人沒法想像的;而當今的「中國」和「國色」,應也是張愛玲生前所無法想像的吧。當年,張愛玲來到颱北是半個多世紀前的60年代初,現今的上海和颱北景觀,早已不是張愛玲記憶中的城巿。「國色」,早已幾番蛻變更迭,然而,身處位在南港山係邊緣的中研院,雨後的空氣,顯然仍有一絲張愛玲當年感受到的、清濕氣味。

  距今轉眼我竟然已有十五年不曾踏足颱北。

  我最後遊颱北,是來颱過渡韆禧年。和人群擠在颱北巿的中心,遠遠地觀看城巿夜空那些爆裂綻放的煙火,那些和友人相擁、親吻互道韆禧年快樂的瞬間,早已隨當年留學颱北的記憶流逝,浩蕩而遙遠。夜裏從淡江吹來的風,有如當年張愛玲送彆鬍適時那陣從赫貞江(又譯赫遜河、哈德遜河,Hudson River)吹過的風,仍舊地,隔著十萬八韆裏從時代的深處吹來。張愛玲道:「吹得眼睛都睜不開。那是我最後一次看見適之先生」。而那也是我最後一次踏上颱北,再來時,已是十五年之後。

  當年我離開颱北時,我剛開始立意要做張愛玲的女性主義研究到香港中文大學去讀博,迴來時,有點慶幸我已是「張學」的中堅分子。

  此次迴來,更加慶幸的是代錶香港浸會大學中文係和颱灣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閤辦張愛玲九五誕辰的兩場紀念活動:張愛玲學重探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張愛玲手稿、文物展。

  這珍貴的學術機緣首先要感謝王德威的推介與牽係,順利和彭小妍閤作主辦瞭此次張愛玲紀念活動。早在2010年我在浸大主辦第二屆張愛玲的紀念學術會議時,邀請瞭小妍到浸大參加會議,可惜因各種因素沒能成行。如今我們共同主辦張愛玲每五年一屆的紀念活動,深感榮幸有機緣成為閤作者。雖說閤辦,然而彭小妍在中研院完成瞭大部分的籌備工作,因此要特彆的感激小妍。

  如今很多人──特彆是颱灣學界──都認為張愛玲是屬於颱灣,如陳芳明在前一屆的張愛玲大會中的主題演講,就是談論張愛玲和颱灣的關係:我們的張愛玲。颱灣確實有太多知名的超級張迷,除陳芳明外,如唐文標、水晶、白先勇、王禎和、周英雄、硃西甯、餘光中、南方朔、平鑫濤,舉之不盡。

  我們這些張迷,暫且或也可看作是張愛玲詩中的彩雲人民:在語言文字上、理論學說上、文化符號上、思想精神上,乃至心靈/性靈上,也許我們都是另一類型的補釘之族。我們把中、西、古、今、異、同,等等各種「國色」、各種思維基因混閤(Hybrid)之後,産生齣獨有的文化人──包括張愛玲本身;形成張愛玲詩中她當年所看到的、那些在街上行走的彩雲的人民:身穿各種色彩各種布料的、補瞭又補連瞭又連、深深淺淺雨洗齣來的「彩雲的人民」。

  這次會議的舉行,我們把閱讀張愛玲與張學研究當作是感觸一個時代的心靈之旅。在這意義上,這裏所論述的張愛玲,也許可以視為一個時代的文學史的開拓者,齣現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上。

  二、張愛玲的愛與憎

  〈愛憎錶〉/張愛玲

  沒死已經失去瞭當年的形貌個性,一切資以辨認的特徵,歲數成為唯一的標簽。但是這數目等於一小筆存款,穩定成長,而一到八十歲就會身價倍增。一輩子的一點可憐的功績已經在悠長的歲月中被遺忘,就也安於淪為一個數字,一個號碼,像囚犯一樣。在生命的兩端,一個人就是他的歲數。

  會議第一天,彭小妍主持瞭首場主題演講,作為開場的主講人李歐梵從跨文化與翻譯理論的影響,探討張愛玲在美國所麵臨的「文化語境」的睏難。李歐梵從新的時代層麵揭示張愛玲在美時期的英文書寫作事業,講解張愛玲如何麵臨一種非常嚴重的雙文化、雙語境的問題;從中也涉及到香港與上海對於美國時期張愛玲寫作的深層影響。

  會議第二天,另一位主講人王德威則用張愛玲一封信裏的一句話,彆開生麵的從國際法的視角,以治外法權觀點重新解讀張愛玲的廣義的意義,也從華語語境的參照,為我們開啓新的視角去理解張愛玲自我定位的、二律背反的語境。兩位主講人從全然不同視角與領域解讀張愛玲,為張學開拓新天地新學說。

  這裏容我藉助我主持王德威在主題演講中的引言,藉花獻佛,作為講述整體所有參與張愛玲大會的某種隱喻式概述:

  在當代張學研究領域裏,他(們)是一位舉足輕重的權威學者,總是有本事找到最佳,甚至最難的理論解讀張愛玲文本中最艱澀主題與意義,也總是有本領以獨特的、高妙的見解為張學開闢新的學術版圖。他(們)為張愛玲重塑金色的傳奇,乃至神話的傳統;他(們)用貫通中西古今的學術修養引領張愛玲學的建構,同時也用張愛玲學開拓當代學術的視野與體製/質。

  此次會議,除瞭兩位主題演講者和與會者發錶的新觀點外,有兩點是其他學術會議所欠缺的,因此值得一提。其一是張愛玲一篇殘稿的整理與發錶,其二是張愛玲未公開書信中一部分有關皮膚病與蚤患的新資料的整理與探究。

  其一,在這次會議裏,我們特彆安排發錶一篇張愛玲兩萬餘字的散文殘稿〈愛憎錶〉的整理與發錶,有如唐文標說的搶救一件破舊古物的一次行動。當年,那個文壇的唐大俠唐文標把張愛玲讀書時及上海時期發錶的「少作」和「舊作」重新刊齣,說是等如搶救一件「破爛」,一種曆史,並舉齣王安石為自己的收集辯護,春鞦也不過是斷爛朝報而已。「在我們這個把一切顛倒的再顛倒一次的時代中,其實不得令人聞新之作」。

  唐文標說收集「破爛」也是見證一個時代,而張愛玲本身也算得一個時代的見證人瞭。藉用唐大俠的話,齣土的殘稿舊文有如舊鬼新人重齣江湖。為瞭將此次張愛玲大會得到更大的推廣與影響,宋以朗和我特彆安排〈愛憎錶〉於會議中發錶,主要是為瞭避開皇冠對於張愛玲作品版權發錶的問題。因此整理張愛玲文稿,加上由於是學術研究之用,以附錄方式作為學術參考而發錶,其中不乏用心之苦。

  張愛玲會議結束後,此文和馮睎乾的論文一起發錶於當月的《印刻》。大會後第二天,初安民即搬來數十本張愛玲新刊舊作贈送與會者。當年,唐文標因齣版他花費十餘年心血在世界各大圖書館蒐集而成的《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即因版權之故,唐文標因不捨這些印刷精美的書因禁而被焚,一個人上下樓搬動四百本書迴傢,竟導緻他照鈷六十的鼻咽癌傷口承受不住齣血不止,1985年6月10日淩晨三點半,在颱中榮總醫院去世。

  我多年前開張愛玲專題課程時幾乎必提的一個張迷人物就是唐文標,必提的另一個原因是,唐文標也是我的博導老師黃繼持的生平好友,以前常聽黃老師講他和唐文標交往的故事。然而黃老師絕口沒提過唐文標之死的故事。經過多年我在講堂講唐文標與張學建構的背景以後,纔得知他竟是死於他編張愛玲文集有關的事件上。

  難怪當年文壇傳聞這樣一句名言:「唐文標,愛死瞭張愛玲!」據聞當年颱北文藝界朋友聽聞消息後有痛哭失聲者,而我當年讀到季季的這些追憶文字時,竟也按壓不住蹦極般在眼眶打轉的淚,掩捲而泣。

  這也許可能真的是張愛玲最後的遺稿瞭。

  基於張愛玲之名,文集裏將張愛玲此文從「附錄」往上調列於「專題主講」與「捲一」之間。

  三、張愛玲書信與蚤子

  1984.1.13
  張愛玲信

  已經開始天天換(汽車)旅館,一路拋棄衣物,就夠忙著添購廉價衣履行李。……又病倒。因為我總是乘無人在戶外閃電脫衣,用報紙連頭發猛擦,全扔瞭再往房裏一鑽。當然這次感冒發得特彆厲害,好瞭耳朵幾乎全聾瞭,一時也無法去配助聽器,十分不便。也還是中午住進去,一到晚上就繞著腳踝營營擾擾,住到第二天就叮人,時而看見一兩隻。看來主要是行李底、鞋底帶過去的。

  唐文標之死,和張愛玲此次會議裏的齣土「新文」中所談及的死的內容,如今閱讀張愛玲倖存的這篇殘遺稿,我不禁想起過去十餘年前,在宋傢看到如今已陸續齣版的各種張愛玲手稿、作品與遺作。而這也正是此次會議第二個亮點之所以可能發生的背景之一。

  作為最早一批親手翻與閱這些文稿書信,數年間張愛玲的故事與張學的發展,有關張愛玲的各種新聞舊事,有關宋傢廳堂裏的人與事;都在張愛玲熟悉的書法文字中攤展如江水浩浩蕩蕩,字樣圓潤,筆意嬌柔,綫形細緻,筆紋清新,有一種柔美──而這獨特的筆跡,因早年研究張愛玲之故,已從颱北報界友人處影印到張愛玲的親筆信。那些字跡,一看就知道是張愛玲的字體,那時,我已稱之為「張體」。

  那時,我曾多次的翻閱這些文稿與「張體」,然而我完全未曾提齣要去整理或研究這些未刊稿,心裏想的,主人傢慷慨拿齣寶物給客人觀賞把玩,當然不好嚮主人主動提齣要求,深知不可有一絲非分之想。這些年來,在宋以朗的努力之下,張愛玲的遺稿一一都已齣版,麵嚮讀者。

  大約十年前,在偶然的機緣下和宋以朗談到張愛玲的皮膚病情,宋以朗影印瞭數封張愛玲信中提及她皮膚病的稿。我拿去給香港一位資深的皮膚專科梁治西醫生研判這些信中所言之病情。梁治西是亞洲皮膚學會的創始人,在香港醫界深具聲譽,喜歡文學,和董橋深交。他看瞭這些張愛玲的信後,邀請我和宋以朗等人到他半山的傢裏做客,他夫人特彆烹調瞭極為豐盛名貴的晚飯,並欣賞他傢藏的名畫、陳年老威士忌,以及與極為珍貴的古版藏書。然後,我們纔坐在他客廳麵嚮港島燈火,談起他對張愛玲這幾封信的研讀與判斷。我原屬意梁醫生會寫一篇報告,再加訪問,然後發錶一篇有關張愛玲皮膚病情與蚤患的文章。可惜多年過去瞭,沒有下文。

  前幾年我重新開始想起這事,因此纔有瞭現今我在會議裏發錶的一部分有關張愛玲未公開的蚤患內容。

  此次會議的其他與會者有多篇張學新視角和領域的論文,從時代、地域和媒體等研究張愛玲及其文本,對於張學的再探討與重構,都有很獨特的立論。各與會者都有各自的方法論與理論學說開拓張愛玲研究,對張學的各種學術現象作齣貢獻,不在話下。

  當年,張愛玲五年一屆的研討會,發起地就在颱北。

  1996年中國時報的楊澤在颱北發起第一屆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時,我剛做完張愛玲的博士論文研究。本來計畫參與,臨時卻因為那年剛踏上講颱,同時開幾門新課而缺席,至今引以為憾。2000年香港嶺南大學主辦瞭第二屆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五年之後,2006年我第一次在浸大中文係主辦瞭第一次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張愛玲:文學.電影.舞颱;在黃子平、盧偉力和葉月瑜等人的建議下,第一次把張愛玲文學以外的電影和舞颱成就,作為學術研討會的重點主題。這一屆有一個彆開生麵的張愛玲紀念晚會。2010年,在宋以朗的支持下再次主辦另一屆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傳奇.性彆.係譜。前後兩屆,除瞭研討會外,也舉辦瞭張愛玲電影工作坊、張愛玲手稿及書信展、張愛玲繪畫奬及繪畫展、張愛玲主題紀念舞颱演齣:情場如戰場,另外有三場論壇和講座,雷峯塔.易經:張愛玲新書發錶會。

  迴顧起來,我在浸大中文係兩次主辦張愛玲國際研討會和紀念活動,加上2000年在嶺南大學的那一次,香港一共舉行過三次。而自1996年颱北舉行過第一屆張愛玲國際研討會以後,就沒有再舉辦。因此這一次我把張愛玲國際研討會移師颱北,很榮幸地和颱灣中研院文哲研究所一起主辦這次盛會。張愛玲雖然齣生在上海,但是大傢都知道她的寫作和香港關係密切,和颱灣更加有韆絲萬縷的分不開的關係。

  因此能在颱北舉行此次盛會,實屬欣慰感恩。然而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此次會議並不大,不能更多地邀請各地的張學專傢學者。和前兩次我所主辦的研討會一樣,除瞭也培植少數新世代張學研究者外──這是我十五年前辦張愛玲研討會時的初衷。這次邀請的學者不少是以前沒參加過張愛玲會議的學者,而前兩次我所邀請過的,這次盡量都沒再邀請。會議中有幾篇〈色,戒〉的論文,因將收入由彭小妍主編的論文集裏,因此這裏沒有重復收入。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錶達齣愛情的萬轉韆迴,完全幻滅瞭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張愛玲《小團圓》

  萬轉韆迴,韆迴萬轉,不管是愛的主題或是張愛玲及其有關的學說論述,似乎仍總有點東西在其中轉動迴盪。在齣版專輯之際,特選取此意象為文集之名:《韆迴萬轉:張愛玲學重探》。有如王德威演講中所言,從張愛玲對自我的內與外的認同,其實我們所有人都需要決定自己的內和外、內或外/內與外的認定,甚至是我們一生重要的定位。

  前文詩中張愛玲寫下瞭她買菜迴傢路上的感受,有關她眼中彩雲的人民,有關她的青春,有關她的中國和國色。睹文物而思人,張愛玲隱居後的生活沒有人能一探玄奧,生活的隱密,或者秘密的生活,其實都沒有,有的隻是生命的奧妙與玄機,以及我們和她對於生活與人生的、內與外、內或外的定位吧。

  最後,我也代錶我們浸會大學中文係嚮所有與會者錶示最高的敬意與感謝之情,特彆是彭小妍,她無疑是此次主辦場最重要、最主力的籌備人。當然還有宋以朗博士的慷慨解囊的、無私的贊助。此外,還有秘書可菁以及所有參與會議者,緻最高的謝意與敬意。

  〈如果:重寫張愛玲〉/林幸謙
  敞開的窗
  把我留在世界之外
  地破天荒
  毯上的荒原
  根深
  蒂固
  天空貼在地上
  四壁荒涼
  結齣滿室的如果
  冷而白的瘦身蜘蛛
  結繭空室
  守候
  如果
 
林幸謙

圖書試讀

光影斑駁:張愛玲的日本和東亞/黃心村

在當今華語世界的流行文化裏,有關張愛玲的傳奇方興未艾。兩岸三地追本溯源,華語世界裏的張學已是門庭若市的顯學。每隔五年或十年的週年紀念是駐足審視學術走嚮的機會,張學發展至今,是否還有尚待添補的空缺?今後的張學是延續一貫以來的走嚮,還是另闢蹊徑,轉嚮新的平颱?

筆者最初進入張愛玲研究,關注的是戰爭年代崛起的一代都市女作傢,張愛玲是群像中最耀眼的一位。最初在戰爭與淪陷的背景下躍齣地平綫的張愛玲,以寫作為生存工具,其成名的因緣與錯綜復雜的曆史背景難以分割。重新檢視她成名的契機,應該能發現還有一些研究上的漏洞和盲點。張愛玲與日本的物質文化以及戰時大東亞視覺文化之間微妙的關聯便是尚待深入研究的一個課題。

眾所周知,對張愛玲的接受史曾經是一個兩極分化的曆史。說她是「本土英雄」、「反共文人」也好,「文娼」、「漢奸文人」、「漢奸老婆」也好,都是從政治上將她排斥在文學史之外。同樣不妥的是將她的寫作「去政治化」,提升到一個所謂「純文學」的高度,強調她的「纔華蓋世」和「超凡脫俗」,堅持所謂的「純文學」與時事政治的不相乾。

生於民國第九年,成長於亂世,脫穎於淪陷上海,張愛玲與大東亞意識形態之間的關聯並不局限在個人生活範疇內。她的婚姻與戀愛,以及個人職業圈中的種種人際關聯亦並不能說明她與時代政治之間的全部糾葛。還原一個曆史的張愛玲,衝破舊有的意識形態的桎梏,我們更多的是要在文字和圖像秩序中尋找她與她的時代的契閤點。個人難以超越時代,衝破政治的束縛又談何容易。「超凡脫俗」是姿態,「纔華蓋世」是美譽,但這些都無法概括非常時期個人與大環境的糾纏不清,更無法解釋作傢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的各種個人化的選擇。隻要不迴避戰爭和淪陷時期那些政治上的灰色地帶,還原一個亂世逢生的張愛玲是可能的。當所有的碎片拼湊在一起時,我們將發現張愛玲在戰爭時期的寫作確實是多元文化碰撞的産物,其中與戰時視覺文化的瓜葛更是她寫作的一個重要源泉。曆來認為張愛玲的文學奇蹟是中西二元文化交融的産物,這樣的觀點忽略瞭戰爭環境所帶來的一個特定的文化版圖和所謂的「大東亞」文化對淪陷上海文化的影響。戰時的文化是多元的、雜糅的,成名於亂世的張愛玲便是在一個斑駁陸離的世界中獨創自己的文字及視覺風格的。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張愛玲的研究,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藏。她的作品,仿佛是一個巨大的迷宮,每一次深入,都能發現新的路徑,新的視角。我尤其欣賞那些能夠從不同維度去解讀張愛玲的學者。有的關注她的傢國情懷,有的挖掘她的女性主義思想,有的則專注於她的語言藝術。這些不同的解讀,就像是為我們打開瞭一扇扇不同的窗戶,讓我們得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張愛玲的文學世界。她不僅僅是一位小說傢,更是一位時代的發聲者,她用她的筆,記錄瞭一個時代的變遷,也反映瞭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個體所經曆的種種命運。她的文字,具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即使是今天的讀者,也能從中找到共鳴。我期待能夠看到更多有新意、有深度的張愛玲研究,能夠幫助我們更全麵、更深刻地理解這位偉大的作傢,以及她留給我們的寶貴文學遺産。

评分

讀文學作品,我尤其喜歡那種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不是那種大道理式的灌輸,而是通過細膩的筆觸,不動聲色地揭示齣人性的幽微之處。張愛玲的作品,恰恰是這樣的典範。她的語言,看似平淡,實則暗流湧動,每一個詞語都經過精心打磨,每一句話都可能蘊含著雙重的意味。我常常在讀到某個片段時,會停下來反復琢磨,迴味其中的弦外之音。她筆下的上海,不隻是一個地理概念,更是一種氛圍,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是那個時代特有的繁華與落寞交織的縮影。而她的人物,更是值得細細品味。無論是那些精緻利己的女性,還是那些在愛情中患得患失的男性,她們的內心世界都充滿瞭復雜性,沒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隻有在特定環境和經曆下,做齣瞭種種選擇的普通人。這種對人性的復雜性的描繪,正是張愛玲的過人之處,也是我一直著迷於她作品的原因。她讓我在閱讀中,看到瞭人性的多麵性,也更加理解瞭生活本身的無常與深刻。

评分

在我看來,張愛玲的文學世界,是一個充滿魅力的“陌生化”空間。她用獨特的視角和語言,將我們熟悉的現實世界,描繪齣一種既似曾相識又處處透著疏離感的美學風格。她對細節的把握,簡直到瞭令人發指的地步,那些被她捕捉到的物件、場景、甚至是人物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飽含深意,仿佛是構成整個故事肌理不可或缺的元素。我常常在讀她的作品時,會被那些看似不經意卻異常精準的描寫所摺服,感覺作者仿佛是一位細緻入微的觀察者,將生活中的種種況味,提煉成一種彆樣的藝術形態。她筆下的愛情,不是簡單的卿卿我我,而是充斥著算計、試探,以及最終的無可奈何,這種現實而殘酷的描繪,反而更具震撼力。她的文字,就像是一種古老而優雅的爵士樂,在浮躁的時代裏,奏響著一種屬於舊時光的、帶著悲傷和懷舊的鏇律,總能讓我沉醉其中,久久不能自拔,並且在每一次重讀時,都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

评分

張愛玲,這個名字本身就自帶一種光華,一種迷人的、帶點頹靡的、又透著一股子清醒的舊時代氣息。每次想到她,腦海裏總會浮現齣那種帶著薄霧的上海街景,或是那些在時光中逐漸褪色的旗袍,還有那些在愛情裏掙紮、在人性邊緣徘徊的女性身影。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張愛玲,不能僅僅停留在她那些被反復引用的金句,更需要深入到她文字背後的那種精妙構思,那種對人心的洞察,以及她將個人經曆與時代洪流巧妙融閤的能力。她的小說,與其說是故事,不如說是一種情緒的暈染,一種對現實的解構,讓人在閱讀時,既感到一絲絲的悲涼,又被那份深刻的理解所打動。她筆下的人物,無論男女,都像是從我們身邊走齣來的,有著同樣的喜怒哀樂,同樣的睏惑與掙紮,隻不過他們所處的那個年代,賦予瞭他們彆樣的命運和色彩。對我而言,閱讀張愛玲,本身就是一場在曆史長河中的漫步,一次與靈魂深處的對話,總能從中汲取到關於生活、關於情感,以及關於自身的一些新的體悟。

评分

我一直認為,好的文學作品,不應該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情節,更應該觸及人性的深層。張愛玲的作品,正是具備瞭這樣的特質。她的文字,總有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能夠輕易地撥動讀者的心弦。我尤其喜歡她對人物心理的細膩刻畫,那種對於女性情感的洞察,可以說是入木三分。她筆下的女性,不是扁平化的符號,而是鮮活的、有血有肉的個體,她們有欲望,有掙紮,有無奈,也有堅韌。她們在時代的洪流中,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做齣各種各樣的選擇,而這些選擇,往往都帶有深刻的個人烙印。閱讀張愛玲,就像是走進瞭一個個真實的人生故事,讓人在感同身受的同時,也引發瞭對自身命運的思考。她讓我在喧囂的時代裏,找到瞭片刻的寜靜,也讓我對生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