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節錄)
張學與張愛玲的「國色」 〈中國的日夜〉/張愛玲
我的路
走在我自己的國土
亂紛紛都是自己人
補瞭又補,連瞭又連的
補釘的彩雲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興曬著太陽去買迴來
沉重纍贅的一日三餐
譙樓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煩冤的人聲下沉
沉到底
中國,到底
一、張愛玲與彩雲的人民
這是張愛玲詩句中一個有關中國的意象。場景是上世紀40年代中後葉的一個鼕天:張愛玲買菜迴傢,走在「我自己的國土上」上,她眼中滿滿是煌煌然的陽光,空氣裏有一種清濕的氣味,到處是補綴過的藍布衫的民眾。
這詩收在同名的散文中,在鞦鼕之交微弱的陽光裏,「我真快樂我是走在中國的太陽底下」,而那些走在街道上的身影,她說她看到瞭中國的「國色」。
詩中,張愛玲流露齣與中國的某種親密關係 ── 一種鮮少有情感,有如她和她父親那種錯綜復雜的、並非黑白分明的隱匿關係。在亂紛紛的補釘斑斑的黑影中,似乎有一種窮親戚的感嘆,然而卻流露齣張愛玲甚少錶露的、親暱的「自己人」的情感。
「我們中國本來是補釘的國傢,連天都是女媧補過的」──張愛玲
那個年代的中國和那一種「國色」,大概是我這一代人沒法想像的;而當今的「中國」和「國色」,應也是張愛玲生前所無法想像的吧。當年,張愛玲來到颱北是半個多世紀前的60年代初,現今的上海和颱北景觀,早已不是張愛玲記憶中的城巿。「國色」,早已幾番蛻變更迭,然而,身處位在南港山係邊緣的中研院,雨後的空氣,顯然仍有一絲張愛玲當年感受到的、清濕氣味。
距今轉眼我竟然已有十五年不曾踏足颱北。
我最後遊颱北,是來颱過渡韆禧年。和人群擠在颱北巿的中心,遠遠地觀看城巿夜空那些爆裂綻放的煙火,那些和友人相擁、親吻互道韆禧年快樂的瞬間,早已隨當年留學颱北的記憶流逝,浩蕩而遙遠。夜裏從淡江吹來的風,有如當年張愛玲送彆鬍適時那陣從赫貞江(又譯赫遜河、哈德遜河,Hudson River)吹過的風,仍舊地,隔著十萬八韆裏從時代的深處吹來。張愛玲道:「吹得眼睛都睜不開。那是我最後一次看見適之先生」。而那也是我最後一次踏上颱北,再來時,已是十五年之後。
當年我離開颱北時,我剛開始立意要做張愛玲的女性主義研究到香港中文大學去讀博,迴來時,有點慶幸我已是「張學」的中堅分子。
此次迴來,更加慶幸的是代錶香港浸會大學中文係和颱灣最高學術機構中央研究院閤辦張愛玲九五誕辰的兩場紀念活動:張愛玲學重探國際學術研討會和張愛玲手稿、文物展。
這珍貴的學術機緣首先要感謝王德威的推介與牽係,順利和彭小妍閤作主辦瞭此次張愛玲紀念活動。早在2010年我在浸大主辦第二屆張愛玲的紀念學術會議時,邀請瞭小妍到浸大參加會議,可惜因各種因素沒能成行。如今我們共同主辦張愛玲每五年一屆的紀念活動,深感榮幸有機緣成為閤作者。雖說閤辦,然而彭小妍在中研院完成瞭大部分的籌備工作,因此要特彆的感激小妍。
如今很多人──特彆是颱灣學界──都認為張愛玲是屬於颱灣,如陳芳明在前一屆的張愛玲大會中的主題演講,就是談論張愛玲和颱灣的關係:我們的張愛玲。颱灣確實有太多知名的超級張迷,除陳芳明外,如唐文標、水晶、白先勇、王禎和、周英雄、硃西甯、餘光中、南方朔、平鑫濤,舉之不盡。
我們這些張迷,暫且或也可看作是張愛玲詩中的彩雲人民:在語言文字上、理論學說上、文化符號上、思想精神上,乃至心靈/性靈上,也許我們都是另一類型的補釘之族。我們把中、西、古、今、異、同,等等各種「國色」、各種思維基因混閤(Hybrid)之後,産生齣獨有的文化人──包括張愛玲本身;形成張愛玲詩中她當年所看到的、那些在街上行走的彩雲的人民:身穿各種色彩各種布料的、補瞭又補連瞭又連、深深淺淺雨洗齣來的「彩雲的人民」。
這次會議的舉行,我們把閱讀張愛玲與張學研究當作是感觸一個時代的心靈之旅。在這意義上,這裏所論述的張愛玲,也許可以視為一個時代的文學史的開拓者,齣現在當代中國文學史上。
二、張愛玲的愛與憎
〈愛憎錶〉/張愛玲
沒死已經失去瞭當年的形貌個性,一切資以辨認的特徵,歲數成為唯一的標簽。但是這數目等於一小筆存款,穩定成長,而一到八十歲就會身價倍增。一輩子的一點可憐的功績已經在悠長的歲月中被遺忘,就也安於淪為一個數字,一個號碼,像囚犯一樣。在生命的兩端,一個人就是他的歲數。
會議第一天,彭小妍主持瞭首場主題演講,作為開場的主講人李歐梵從跨文化與翻譯理論的影響,探討張愛玲在美國所麵臨的「文化語境」的睏難。李歐梵從新的時代層麵揭示張愛玲在美時期的英文書寫作事業,講解張愛玲如何麵臨一種非常嚴重的雙文化、雙語境的問題;從中也涉及到香港與上海對於美國時期張愛玲寫作的深層影響。
會議第二天,另一位主講人王德威則用張愛玲一封信裏的一句話,彆開生麵的從國際法的視角,以治外法權觀點重新解讀張愛玲的廣義的意義,也從華語語境的參照,為我們開啓新的視角去理解張愛玲自我定位的、二律背反的語境。兩位主講人從全然不同視角與領域解讀張愛玲,為張學開拓新天地新學說。
這裏容我藉助我主持王德威在主題演講中的引言,藉花獻佛,作為講述整體所有參與張愛玲大會的某種隱喻式概述:
在當代張學研究領域裏,他(們)是一位舉足輕重的權威學者,總是有本事找到最佳,甚至最難的理論解讀張愛玲文本中最艱澀主題與意義,也總是有本領以獨特的、高妙的見解為張學開闢新的學術版圖。他(們)為張愛玲重塑金色的傳奇,乃至神話的傳統;他(們)用貫通中西古今的學術修養引領張愛玲學的建構,同時也用張愛玲學開拓當代學術的視野與體製/質。
此次會議,除瞭兩位主題演講者和與會者發錶的新觀點外,有兩點是其他學術會議所欠缺的,因此值得一提。其一是張愛玲一篇殘稿的整理與發錶,其二是張愛玲未公開書信中一部分有關皮膚病與蚤患的新資料的整理與探究。
其一,在這次會議裏,我們特彆安排發錶一篇張愛玲兩萬餘字的散文殘稿〈愛憎錶〉的整理與發錶,有如唐文標說的搶救一件破舊古物的一次行動。當年,那個文壇的唐大俠唐文標把張愛玲讀書時及上海時期發錶的「少作」和「舊作」重新刊齣,說是等如搶救一件「破爛」,一種曆史,並舉齣王安石為自己的收集辯護,春鞦也不過是斷爛朝報而已。「在我們這個把一切顛倒的再顛倒一次的時代中,其實不得令人聞新之作」。
唐文標說收集「破爛」也是見證一個時代,而張愛玲本身也算得一個時代的見證人瞭。藉用唐大俠的話,齣土的殘稿舊文有如舊鬼新人重齣江湖。為瞭將此次張愛玲大會得到更大的推廣與影響,宋以朗和我特彆安排〈愛憎錶〉於會議中發錶,主要是為瞭避開皇冠對於張愛玲作品版權發錶的問題。因此整理張愛玲文稿,加上由於是學術研究之用,以附錄方式作為學術參考而發錶,其中不乏用心之苦。
張愛玲會議結束後,此文和馮睎乾的論文一起發錶於當月的《印刻》。大會後第二天,初安民即搬來數十本張愛玲新刊舊作贈送與會者。當年,唐文標因齣版他花費十餘年心血在世界各大圖書館蒐集而成的《張愛玲資料大全集》,即因版權之故,唐文標因不捨這些印刷精美的書因禁而被焚,一個人上下樓搬動四百本書迴傢,竟導緻他照鈷六十的鼻咽癌傷口承受不住齣血不止,1985年6月10日淩晨三點半,在颱中榮總醫院去世。
我多年前開張愛玲專題課程時幾乎必提的一個張迷人物就是唐文標,必提的另一個原因是,唐文標也是我的博導老師黃繼持的生平好友,以前常聽黃老師講他和唐文標交往的故事。然而黃老師絕口沒提過唐文標之死的故事。經過多年我在講堂講唐文標與張學建構的背景以後,纔得知他竟是死於他編張愛玲文集有關的事件上。
難怪當年文壇傳聞這樣一句名言:「唐文標,愛死瞭張愛玲!」據聞當年颱北文藝界朋友聽聞消息後有痛哭失聲者,而我當年讀到季季的這些追憶文字時,竟也按壓不住蹦極般在眼眶打轉的淚,掩捲而泣。
這也許可能真的是張愛玲最後的遺稿瞭。
基於張愛玲之名,文集裏將張愛玲此文從「附錄」往上調列於「專題主講」與「捲一」之間。
三、張愛玲書信與蚤子
1984.1.13
張愛玲信
已經開始天天換(汽車)旅館,一路拋棄衣物,就夠忙著添購廉價衣履行李。……又病倒。因為我總是乘無人在戶外閃電脫衣,用報紙連頭發猛擦,全扔瞭再往房裏一鑽。當然這次感冒發得特彆厲害,好瞭耳朵幾乎全聾瞭,一時也無法去配助聽器,十分不便。也還是中午住進去,一到晚上就繞著腳踝營營擾擾,住到第二天就叮人,時而看見一兩隻。看來主要是行李底、鞋底帶過去的。
唐文標之死,和張愛玲此次會議裏的齣土「新文」中所談及的死的內容,如今閱讀張愛玲倖存的這篇殘遺稿,我不禁想起過去十餘年前,在宋傢看到如今已陸續齣版的各種張愛玲手稿、作品與遺作。而這也正是此次會議第二個亮點之所以可能發生的背景之一。
作為最早一批親手翻與閱這些文稿書信,數年間張愛玲的故事與張學的發展,有關張愛玲的各種新聞舊事,有關宋傢廳堂裏的人與事;都在張愛玲熟悉的書法文字中攤展如江水浩浩蕩蕩,字樣圓潤,筆意嬌柔,綫形細緻,筆紋清新,有一種柔美──而這獨特的筆跡,因早年研究張愛玲之故,已從颱北報界友人處影印到張愛玲的親筆信。那些字跡,一看就知道是張愛玲的字體,那時,我已稱之為「張體」。
那時,我曾多次的翻閱這些文稿與「張體」,然而我完全未曾提齣要去整理或研究這些未刊稿,心裏想的,主人傢慷慨拿齣寶物給客人觀賞把玩,當然不好嚮主人主動提齣要求,深知不可有一絲非分之想。這些年來,在宋以朗的努力之下,張愛玲的遺稿一一都已齣版,麵嚮讀者。
大約十年前,在偶然的機緣下和宋以朗談到張愛玲的皮膚病情,宋以朗影印瞭數封張愛玲信中提及她皮膚病的稿。我拿去給香港一位資深的皮膚專科梁治西醫生研判這些信中所言之病情。梁治西是亞洲皮膚學會的創始人,在香港醫界深具聲譽,喜歡文學,和董橋深交。他看瞭這些張愛玲的信後,邀請我和宋以朗等人到他半山的傢裏做客,他夫人特彆烹調瞭極為豐盛名貴的晚飯,並欣賞他傢藏的名畫、陳年老威士忌,以及與極為珍貴的古版藏書。然後,我們纔坐在他客廳麵嚮港島燈火,談起他對張愛玲這幾封信的研讀與判斷。我原屬意梁醫生會寫一篇報告,再加訪問,然後發錶一篇有關張愛玲皮膚病情與蚤患的文章。可惜多年過去瞭,沒有下文。
前幾年我重新開始想起這事,因此纔有瞭現今我在會議裏發錶的一部分有關張愛玲未公開的蚤患內容。
此次會議的其他與會者有多篇張學新視角和領域的論文,從時代、地域和媒體等研究張愛玲及其文本,對於張學的再探討與重構,都有很獨特的立論。各與會者都有各自的方法論與理論學說開拓張愛玲研究,對張學的各種學術現象作齣貢獻,不在話下。
當年,張愛玲五年一屆的研討會,發起地就在颱北。
1996年中國時報的楊澤在颱北發起第一屆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時,我剛做完張愛玲的博士論文研究。本來計畫參與,臨時卻因為那年剛踏上講颱,同時開幾門新課而缺席,至今引以為憾。2000年香港嶺南大學主辦瞭第二屆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五年之後,2006年我第一次在浸大中文係主辦瞭第一次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張愛玲:文學.電影.舞颱;在黃子平、盧偉力和葉月瑜等人的建議下,第一次把張愛玲文學以外的電影和舞颱成就,作為學術研討會的重點主題。這一屆有一個彆開生麵的張愛玲紀念晚會。2010年,在宋以朗的支持下再次主辦另一屆的張愛玲國際研討會:傳奇.性彆.係譜。前後兩屆,除瞭研討會外,也舉辦瞭張愛玲電影工作坊、張愛玲手稿及書信展、張愛玲繪畫奬及繪畫展、張愛玲主題紀念舞颱演齣:情場如戰場,另外有三場論壇和講座,雷峯塔.易經:張愛玲新書發錶會。
迴顧起來,我在浸大中文係兩次主辦張愛玲國際研討會和紀念活動,加上2000年在嶺南大學的那一次,香港一共舉行過三次。而自1996年颱北舉行過第一屆張愛玲國際研討會以後,就沒有再舉辦。因此這一次我把張愛玲國際研討會移師颱北,很榮幸地和颱灣中研院文哲研究所一起主辦這次盛會。張愛玲雖然齣生在上海,但是大傢都知道她的寫作和香港關係密切,和颱灣更加有韆絲萬縷的分不開的關係。
因此能在颱北舉行此次盛會,實屬欣慰感恩。然而由於各種主客觀因素,此次會議並不大,不能更多地邀請各地的張學專傢學者。和前兩次我所主辦的研討會一樣,除瞭也培植少數新世代張學研究者外──這是我十五年前辦張愛玲研討會時的初衷。這次邀請的學者不少是以前沒參加過張愛玲會議的學者,而前兩次我所邀請過的,這次盡量都沒再邀請。會議中有幾篇〈色,戒〉的論文,因將收入由彭小妍主編的論文集裏,因此這裏沒有重復收入。
「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錶達齣愛情的萬轉韆迴,完全幻滅瞭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張愛玲《小團圓》
萬轉韆迴,韆迴萬轉,不管是愛的主題或是張愛玲及其有關的學說論述,似乎仍總有點東西在其中轉動迴盪。在齣版專輯之際,特選取此意象為文集之名:《韆迴萬轉:張愛玲學重探》。有如王德威演講中所言,從張愛玲對自我的內與外的認同,其實我們所有人都需要決定自己的內和外、內或外/內與外的認定,甚至是我們一生重要的定位。
前文詩中張愛玲寫下瞭她買菜迴傢路上的感受,有關她眼中彩雲的人民,有關她的青春,有關她的中國和國色。睹文物而思人,張愛玲隱居後的生活沒有人能一探玄奧,生活的隱密,或者秘密的生活,其實都沒有,有的隻是生命的奧妙與玄機,以及我們和她對於生活與人生的、內與外、內或外的定位吧。
最後,我也代錶我們浸會大學中文係嚮所有與會者錶示最高的敬意與感謝之情,特彆是彭小妍,她無疑是此次主辦場最重要、最主力的籌備人。當然還有宋以朗博士的慷慨解囊的、無私的贊助。此外,還有秘書可菁以及所有參與會議者,緻最高的謝意與敬意。
〈如果:重寫張愛玲〉/林幸謙
敞開的窗
把我留在世界之外
地破天荒
毯上的荒原
根深
蒂固
天空貼在地上
四壁荒涼
結齣滿室的如果
冷而白的瘦身蜘蛛
結繭空室
守候
如果
林幸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