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麗珠詩文吟誦學二十講

潘麗珠詩文吟誦學二十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詩詞吟誦
  • 傳統文化
  • 潘麗珠
  • 國學
  • 詩文
  • 朗誦
  • 教學
  • 文化藝術
  • 中華文化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分從詩文吟誦的主體論(吟誦者)、本體論(吟誦技能)、客體論(詩文作品)三麵嚮,以深入淺齣的方式論述詩歌吟誦的方方麵麵,有助於教師之教學、學生與社會人士之學習,更對於傳揚中華傳統文化深具意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麗珠


  一九五九年生於颱北,國立颱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1991);現任颱灣師範大學國文係專任教授(1999年迄今)。

  曾任新加坡華文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韓國啓明大學中文係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漢學院訪問教授、颱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九年一貫國語文教材編審委員、教育部詩歌吟誦創意教學研究計畫主持人、國科會「國中國文教師課程意識及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主持人、文建會「咱的詩歌──颱灣學者詩歌吟誦專題網站」計畫主持人、二○○七與二○○九年大學指定科考國文科作文閱捲副總召集人。著作《圍攻錯彆字》於二○一一年獲「好書大傢讀/優良少年兒童讀物」奬。著有《現代詩學》、《清代中期梨園史料評藝三論研究》、《雅歌清韻──吟詩讀文一起來》、《創意國語文教學活動設計》、《古韻新聲──潘麗珠吟誦教學》、《閱讀的策略》、《如何閱讀一首詞》、《如何閱讀一首詩》、《情境式創意作文》、《青春雅歌》及《我的玉玩藝兒》等。
 

圖書目錄

自序  9

第一講 詩文吟誦與閱讀理解  1

第二講 詩文吟誦的基本概念之朗讀實踐 9

一 聲情藝術詩文吟誦的基本概念 10
二 朗讀十二字訣及語調 13
三 課堂操作朗讀的幾種方法 15
四 朗讀注意事項 15
五 朗讀符號說明 16
六 示例:王冕的少年時代(畫荷)朗讀稿 17
七 朗讀的教學策略設計 17

第三講 團體朗誦的概念、技巧與實務操作 21
一 團體朗誦的技巧概念 21
二 課室之團體朗誦操作 23

第四講 詩文聲情教學 27
一 充分運用多元感官,提高學習效能 27
二 深入玩味鑑賞,掌握作品意境 29
三 創新教學活動,活絡課室氣氛 30
四 陶冶身心康健,提升人文素養 31
五 古典詩歌吟詠的具體實踐步驟 33

第五講 吟誦者審美創造的基本原理 37
一 遷移原理 37
二 置換原理 39
三 組閤原理 40
四 匯通原理 41

第六講 吟誦者審美創造的思維形式 43
一 形象思維 43
二 抽象思維 45
三 辯證思維 46
四 係統思維 47
五 發散思維 48

第七講 散文朗讀與詩歌朗誦比賽 51
一 散文朗讀比賽 51
二 詩歌朗誦比賽 53
三 參加比賽最常遇到的問題 56

第八講 吟誦的「套調」與教學示例 57
一 吟誦的「套調」 57
二 「套調」的教學流程與示例 61

第九講 「平長仄短」的思辨 71

第十講 詩文吟誦學習論 77

一 視覺與聽覺共同運用,有助於學習與記憶 77
二 幫助學習者確實掌握文章的情韻與詩的音樂性 78
三 陶冶性靈,變化氣質 79
四 使學習活動活潑生動,學生不容易分心 80

第十一講 詩文吟誦策略論 81
一 什麼樣的詩歌作品 81
二 吟誦者的條件 82
三 活動的性質 82
四 聽眾的背景 83
五 場地的大小 84
六 人數的多寡 85
七 時間的長短 85

第十二講 詩文吟誦「讀」的方法論 87
一 審思全文內容與體裁,判斷應該採用何種
聲情以顯現文章的情調 88
二 掌握好「節奏」的概念 89
三 「字、句間的緊連性」必須講究 90
四 留心語句抑揚頓挫和輕重音的處理 92

第十三講 詩文吟誦「誦」的方法論 93
一 個人朗誦的技巧 93
二 團體朗誦的技巧 94

第十四講 詩文吟誦「吟」的方法論 101
一 「吟」詩的思考 101
二 「吟」詩的注意要項 103

第十五講 詩文吟誦「唱」的方法論 107
一 常見詩歌之「唱」 107
二 「唱」需掌握的要領 110

第十六講 現代詩歌聲情藝術的錶現形式 113
一 現代詩歌聲情的錶現形式之一:朗誦的形式與技巧  113
二 現代詩歌聲情的錶現形式之二:歌詠的方式 116

第十七講 詩稿處理及示例 119
一 朗誦詩稿的處理原則及步驟 119
二 詩稿處理示例 122

第十八講 詩文吟誦推廣的觀察、反思與建議 127
一 對學習者的觀察 127
二 教學者的省思 129
三 對後繼研究者的建議 130

第十九講 〈兒時記趣〉朗讀教學實踐 137
一 教學活動設計 137
二 〈兒時記趣〉朗讀聲情教學紀錄 138

第二十講 影音互動式網路獨立學習平颱設計 145
一 前言 146
二 文獻探討 150
三 研究設計與實施 153
四 研究結果與討論 158
五 結論與建議 179

參考文獻 185
附件一 平颱係統功能 187
(一)師生互動功能 187
(二)側錄學習狀態 188
(三)學習筆記記錄 188
(四)即時會議室 189
(五)影音課程的編修 190
(六)影音錄製與互動 191
(七)檔案傳送 192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初次接觸《潘麗珠詩文吟誦學二十講》,就被它濃厚的學術氣息和人文關懷所打動。我一直認為,詩詞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它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審美。而“吟誦”,作為一種古老的詩歌錶現形式,更是將這種文化精髓推嚮瞭極緻。我常常在想,那些流傳韆古的佳作,在最初被創作齣來的時候,是否就是帶著某種特定的聲音律動而生的?如果能掌握吟誦的藝術,是否就能更接近作者的心意,更能體會詩句深處的“弦外之音”?這本書的齣現,恰好滿足瞭我長久以來的好奇與探索。我期待潘老師能在書中,不僅傳授技法,更能闡釋吟誦背後的文化邏輯和審美情趣,讓我們不僅僅是“學會”吟誦,更是“理解”吟誦,並將這種理解融入到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整體認知中。這對於我這樣一位渴望深入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

评分

終於拿到潘麗珠老師的《詩文吟誦學二十講》瞭,內心真是無比激動。自從幾年前偶然聽到潘老師的吟誦錄音,就被那種穿越古今、蕩氣迴腸的韻律所深深吸引。她的聲音仿佛自帶一種魔力,能將那些沉寂韆年的文字瞬間喚醒,讓它們在空氣中迴響,觸動靈魂最深處。我一直渴望能像潘老師那樣,用聲音去“讀懂”詩詞,去感受字裏行間的悲歡離閤,去體驗古人悠遠的意境。這本書的齣版,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從書名就能看齣,這不僅僅是簡單的詩詞鑒賞,更是關於“吟誦”這門古老藝術的係統學習。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潘老師將如何剖析詩文的韻律美,如何指導我們掌握吟誦的技巧,如何帶領我們走進那個由聲音構築的詩歌世界。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詩文情感錶達的部分,因為我相信,好的吟誦不僅僅是技巧的展現,更是心緒的傳遞。能夠跟隨潘老師的腳步,一點點解鎖詩文吟誦的奧秘,這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享受。

评分

讀到《潘麗珠詩文吟誦學二十講》這個書名,一股久違的親切感油然而生。在我青少年時期,曾經聽過一些關於詩詞吟誦的片段,雖然當時懵懂,但那種抑揚頓挫、悠揚婉轉的聲音,卻在心中留下瞭深刻的印象。長大後,隨著閱曆的增長,對古典詩詞的熱愛也愈發濃烈,我總覺得,單純的閱讀,似乎缺少瞭點什麼,少瞭一份鮮活的生命力。而“吟誦”,這個被譽為“活化石”的藝術形式,恰恰能彌補這一缺憾。我相信,潘麗珠老師憑藉其深厚的學養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一定能將這門古老的技藝,以一種易於接受、且富有啓發性的方式呈現齣來。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詳細講解如何把握詩詞的聲調、節奏、韻腳,以及如何運用氣息、情感去賦予詩句生命。希望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能夠真正領略到詩詞的音韻之美,讓那些優美的古詩文,在我的吟誦下,重煥光彩,傳遞齣跨越時空的魅力。

评分

翻開《詩文吟誦學二十講》,我立刻被一種沉靜而專業的氛圍所籠罩。雖然我還沒有深入研讀每一講的內容,但僅從目錄和扉頁的序言,我就能感受到潘麗珠老師對這門學問的深刻理解和赤誠熱愛。作為一名對中國古典詩詞懷有濃厚興趣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條能夠更深入地領略詩詞之美的途徑。以往的閱讀,更多是停留在文字錶麵,靠想象去勾勒意境。而“吟誦”,這個詞本身就充滿瞭畫麵感和聲音感,它似乎是連接文字與情感、理性與靈性的橋梁。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告訴我,詩文的韻律是如何與情感相輔相成的,如何通過聲音的抑揚頓挫來錶現詩句中的喜怒哀樂、山水風光。我對書中所述的“學”字尤為看重,這錶明它不是一套隨意的朗誦指南,而是有著係統的方法論和理論支撐的。我相信,潘老師多年的教學和實踐經驗,一定能為我們這些初學者提供清晰、可行、且充滿啓發性的指導,讓我們在掌握吟誦技巧的同時,也能提升對詩文本身的理解深度。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更像是一場遲來的救贖。我一直覺得,中國的古典詩詞,尤其是唐詩宋詞,那種婉約、豪邁、或是淒美的韻味,僅僅依靠默讀和普通朗誦,是很難完全體會到的。很多時候,當我看到那些韆古名篇,腦海裏閃過的隻是一些模糊的意象,卻抓不住那種“在喉、在舌、在齒”的律動美。聽說過“吟誦”,知道它是一種古老的傳承方式,但一直苦於沒有門路。這次看到潘麗珠老師的《詩文吟誦學二十講》,我仿佛看到瞭一盞明燈。書名中的“二十講”,聽起來就像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讓人覺得既有條理又充滿期待。我最想知道的是,潘老師是如何將那些看似復雜的聲律、節奏、氣息的運用,拆解成易於理解和模仿的步驟的。我希望能從中找到真正能讓詩詞“活”起來的方法,讓那些優美的文字不再是沉默的符號,而是能通過我的聲音,在空間中翩躚起舞,傳遞齣穿越時空的共鳴。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