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风声:冷战氛围下的台湾文学及其外

岛屿风声:冷战氛围下的台湾文学及其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文学
  • 冷战
  • 文学史
  • 文化研究
  • 岛屿研究
  • 政治文学
  • 比较文学
  • 现代文学
  • 历史与文学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他是当代学术星图中,最耀眼的恆星
  他用最安静的笔,带我们穿透时代课题
  卓越的创见,为台湾文学研究画出新座标

  本书收录陈建忠教授近十年关于冷战时代的台湾文学、华语文学研究,以冷战做为研究视域,为战后台湾文学在东亚的发展,提供新的诠释视角,从美新处的美援文艺体制,到也斯《新果自然来》掀起的台港文艺思潮,都有深度的剖析。

本书特色

  ◎当代人文思想研究的深度指标
  ◎收录台湾文学研究最掷地有声的论述
  ◎以比较研究的方法为台湾文学定锚
  ◎本书设计由金蝶奖得主「雾室设计」精心打造

名人推荐

  下村作次郎(日本天理大学国际文化学部中国学科教授)
  王梅香(中山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 
  史书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比较文学系、亚洲语言文化系教授) 
  朱宥勋(小说家)
  何敬尧(小说家)
  吴晟(诗人) 
  吕兴昌(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
  宋泽莱(小说家) 
  李癸云(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
  林淇瀁(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所教授) 
  林瑞明(成功大学历史系名誉教授) 
  封德屏(文讯杂志社长兼总编辑)
  施懿琳(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教授) 
  计璧瑞(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文薰(台湾大学台湾文学所副教授)
  张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许俊雅(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
  陈智德(香港教育大学文学及文化学系副教授)
  陈万益(清华大学台湾文学所教授)
  单德兴(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 
  黄美娥(台湾大学台湾文学所教授兼所长)
  黄淑娴(岭南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杨佳娴(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助理教授)
  刘正忠(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副教授) 
  刘亮雅(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 
  刘春勇(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教授)
  刘梓洁(小说家、电影导演)
  蔡英俊(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兼人社院院长)
  魏贻君(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副教授)
  苏硕斌(台湾大学台湾文学所教授)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建忠


  台湾嘉义人。国立清华大学文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曾任清华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亦曾任教于中兴大学、静宜大学。

  教职以外,曾为赖和基金会理事、「四方书网」特约书评撰稿人、《台湾日报》副刊「非台北观点」专栏撰稿人、《台湾文学年鑑》编辑委员。并获多项文学评论奖,计有:府城文学奖文学评论奖、竹堑文学奖文学评论奖、大专学生文学奖现代文学评论奖、中央日报文学奖文学评论奖、巫永福台湾文学论文奖等。

  着有:《书写台湾.台湾书写:赖和的文学与思想研究》、《日据时期台湾作家论:现代性、本土性、殖民性》、《被诅咒的文学:战后初期(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台湾文学论集》、《走向激进之爱:宋泽莱小说研究》,并编选《赖和集》。

 

图书目录

推荐序/永远清醒的唐吉诃德  杨翠
1.「美新处」(USIS)与台湾文学史重写:以美援文艺体制下的台、港杂志出版为考察中心
2.「区域研究」视野下的文学研究:冷战时期夏济安与夏志清的鲁迅论
3.一九五○年代台港南来作家的流亡书写:以柏杨与赵滋藩为中心
4.冷战与戒严体制下的美学品味:论吴鲁芹散文及其典律化问题
5.「流亡」在上海:重读梁京(张爱玲)的《十八春》与〈小艾〉
6.「流亡」在香港:重读张爱玲《秧歌》与《赤地之恋》
7.冷战迷雾中的「乡土」:论舒巷城一九五○、一九六○年代的地志书写
8.在浪游中回归:论也斯环台游记《新果自然来》与一九七○年代台港文艺思潮的对话
后记/每天在书桌上插一枝玫瑰:记陈建忠文集编后  吴桂枝
后记/用知识改变世界的超新星  杨杰铭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永远清醒的唐吉诃德

杨翠


  初识建忠,大约二○○一年前后,在大肚山红土坡,那时他刚翻过三十岁,是台湾文学研究界最耀眼的新星。

  这以后,我与建忠结成莫逆之交。相识近二十年,我见证了建忠的「认真较劲」,他总是坚守理念,维持昂扬动能,不曾因为台湾文学体制化过程中,现实的炽热或虚弱,而有所变质。

  射手座的建忠,面对公众、言说论理时,言辞精准,逻辑清晰,口才便给,还兼清俊帅气,静宜第一届台文系学生戏称他是静宜台文的「人间四月天」;然而,真实的建忠,其实非常内敛、紧张,总是与自己较劲,在某些事情上,甚至可以用「严肃」来形容,他的生命体质与生活节奏,恆常如箭在弦,充满紧绷感。

  这样的建忠,成为我常挂在口中的「台湾文学研究界最知交的男性友人」,有些开玩笑,更多是事实。也许是人生信念、学术理念、现实关怀、台湾意识都极为贴近吧,更也许是彼此都辨识出一种相似的生命情调,我们在明朗阳光的外表底下,都埋藏着深敛、紧张、紧绷、无法真正释放、一再跟自己拔河的生命底蕴。每每在学术研讨会场合相遇,我们总是互亏互呛,相互调侃,这时候的建忠,看来轻松许多,而我相信,这些欢言笑语,其实是一场互动式临床谘商,我们借此彼此疗癒,分头持续前行。

  建忠出身中文系所,却从事台湾文学研究,他可以说是台湾文学研究体制化从新生、开展、高峰、诡谲,这一路风景的行动者与见证者。

  青年建忠,以小说家宋泽莱为题撰写硕士论文,他曾对宋泽莱进行深入的田野访谈,触及宋泽莱精神图像中最深刻幽微的区块:父亲形象与父子关系。宋泽莱曾对我说,因为陈建忠太厉害,害他自然而然说出长年守藏、不愿揭露的父亲记忆,最初他有些后悔,后来却感谢建忠为他打开这条通路,让他与父亲重新相遇相认。其实建忠不是什么舌灿莲花的访谈高手,他就是很认真地做了功课,很真诚温柔地探触到作家埋藏的敏感角落。

  硕士之后的建忠,有如装置了喷射引擎,快速而密集地交出丰富亮丽的成绩单。博士论文《书写台湾.台湾书写:赖和的文学与思想研究》,在庞巨的前行研究者林瑞明的基础上,关切赖和及其同时代的知识分子,在殖民地经验、现代性思辨、本土意识之间,如何多轨交织出他们特有的思想图景。

  几乎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建忠的学术关怀,就非常明确地朝向「台湾文学史」、「台湾精神史」两轨交织的方向。建忠超过二十年的研究路程,研究动能丰沛,研究主题发散,研究成果浩瀚,然而,他的核心关怀却是一贯的,立身「台湾主体」的说话位置,扣紧「台湾文学史」、「台湾精神史」,铺展一张丰富多元的对话线图。

  二○○四年出版的《日据时期台湾作家论:现代性、本土性、殖民性》,精准地以「现代性、本土性、殖民性」的复杂交陈、拉扯、叠覆、相生,论述日治时期台湾作家笔下的精神景观。二○○七年出版的《被诅咒的文学:战后初期(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台湾文学论集》,延伸时间线,探析战后初期各种思想光谱与权力场域的交锋,包括统/独、左/右、中国/台湾,还有曾经深植的日本文化,即将置入的美国文化,它们如何相互推挤,彼此置换,共织出战后台湾人精神史的复杂纹理,同时反思战后初期台湾文学史的既定构图,重新以台湾主体的视角,拼写战后台湾文学史的新页。

  二○一○年以后,建忠以此核心关怀,将研究重心推向另一个区块,即战后一九五○到七○年代的台湾文艺体制与文学生产,亦即本书的核心课题。以我个人的看法,建忠这一系列的研究,是目前为止台湾文学研究界关于这个议题的论述中,最有见地与贡献者之一。

  关于这段时期的台湾文学,早期的研究定见,围绕在美苏冷战、国共内战的「双战结构」,再因不同的知识社群与意识型态位置,朝向几个不同面向:其一是国民党右翼的观点,强调反共怀乡文学的价值与意义;其二是左统的文学论述,朝向双重批判:「双战结构」中,国府对左翼文学的压制,以及向西化与美帝的倾斜;其三,台湾主体论述者也进行双重批判:反思国家文艺体制压制本土发声,也批判现代主义主流美学典律,以逃避助长威权。近期的研究,虽然光谱差异仍大,但隐然产生一种「类共识」,将现代主义思潮与美学典律视为「进步的」,认为它是与国家文艺体制是错开的,乃至是「反叛的」力量。

  总之,关于这段时期的既有文学史论述,大抵是国府右翼收编了「反共叙事」,现代派收编了「进步」和「自由」叙事,左统收编了「左派叙事」。然而,陈建忠的一系列研究,不仅突破这种各拥版图的框框,更拉到一个全新高度,他提出「双体制论」,关注的不仅是作家、作品,更是文艺体制与文学生产的共构关系,更透过比较研究的策略,从台/港文艺思潮的对话路径,从世界史的视角,敞开更广阔的「阅看台湾」视野。

  建忠的研究目的,绝非意图「参与重写台湾文学史」、争取自己在台湾文学史论述中的话语权这么简单,他最主要的目标,是借此透析台湾精神史的某个断面。我认为,建忠这一系列研究的贡献主要在两个层面;首先,他建构出这段时期台湾文学生产的「双体制论」,具体论证文学如何受到各种外在的、不同场域的权力政治的规范;其次,他借此从「精神史」的角度,深探台湾作家作品中的深刻纹理。

  建忠的「双体制论」,一是国府所主导的「国家文艺体制」,一是美国通过美援所建构的「美援文艺体制」。他锐利地指出,国家文艺体制在反共叙事中追求「中国性」的文学生产,以及美援文艺体制在美学叙事中追求「现代性」的文学生产,这两轨体制,看似分殊平行,实则交织互用,一刚性一软性,以体制的力量,建构出两种主流文学典律,共同成为此际的主导文化,主导文学生产。

  他透过「双体制论」意图揭露,代表「进步」观念、「与政治无涉」的现代主义美典,其实也是这些权力政治的产物:冷战围堵、国共内战、白色恐怖、跨国公司、依赖经济……。他所要强调的,首先是文学体制与文学生产的紧密关系;其次,他认为,仅讨论戒严时期的「国家文艺体制」,无法重现当时文化/文学生态的真貌,必须同时观察「国家文艺体制」与「美援文艺体制」的交织脉络;其三,前述两种体制都不乏论述者,但谈论方式大抵是将「国家文艺体制」与「美援文艺体制」建构为平行关系,甚至认为后者隐藏着对抗前者的「潜文本」,而建忠的观点则恰恰相反。

  最后这点,正是建忠这一系列研究的关键贡献,他也以此延伸出对「台湾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读与再释。本书中关于「美新处」(USIS)、吴鲁芹、夏济安与夏志清等人的相关研究,都在探析现代主义文学的美学典律,如何「被建构」成为最高美学品味,他指出其背后涌动着各种权力,绝非「美学自主」可以简单诠释。

  建忠犀利揭露,这个美学典律,并没有表面看来那么自主、自律,它不只是整个复杂文艺体制下的妥协结果,还是相互为用的;刚性体制以独裁力量进行操控,软性体制则以自由主义的叙事,变妆成「进步」、「反叛」的主流美典,掩盖了权力操控的实质。他更指出,将现代主义思潮线性地解释为「进步的」,甚至说它以「去政治化」来达成对国家主义与反共美学的批判,是简化历史,抽离脉络的论述,事实上是:「受限于『戒严』与「亲/知美」,现代派的反叛不及于现实上任何霸权性质的现代性体制的反叛。」

  本书中几篇关于张爱玲的重读,也是在这个脉络下进行。建忠锐利地指陈现代主义文学美典不能直接等同于自由、进步与反叛,因为它外不触及现实议题,内未深入体制操控下的精神纹理;然而,对于张爱玲,他却採取更温柔、更贴近人性的阅读策略。
  
  建忠阅读张爱玲,不是附庸于「张学」、「张派」的粉丝化见识,而是以「流亡文学」的视角重读,他读出张爱玲更真实、更真诚的心灵图像,那是光影交织的,是鬼影幢幢的,是体制的压迫、时代的铭刻,以及主体的流亡。建忠读出张爱玲在不同的政治语境中,表面看似附从随流,却总是暴露出一块政治不正确的漏洞,使她失去安置自身的位址,主体只能持续流亡。

  对「双体制」及主流美典的犀利,对张爱玲做为流亡主体的温柔,以及对舒巷城、也斯的在地情怀的肯认,都足见建忠的清醒、温暖与坚定。

  对体制锐利,对人性温柔,这就是我所认识的陈建忠。他是永远清醒的唐吉诃德,清楚辨识巨人的方位,而我相信他的长矛,即使在深沉的静默中,仍然蓄积着能量,等待重新点燃的那一日。


后记一

每天在书桌上插一枝玫瑰:记陈建忠文集编后

吴桂枝


  建忠与我其实是清大文学所同学,分属中文组和外文组,所里师长原本的理想是文学研究应不分中外,鼓励两组学生能够跨组修课与交流。但实际的情况是,硕博士班研究生的确有跨组修课的情况,甚至有中文组博士班(外文组没有博士班)学长修的全是外文组的课,然而对英文系出身的我及其他外文组同学而言,选课时实在没办法舍弃外文组的「符号学」、「精神分析」或「殖民论述」去选中文组的「民间文学」或「台湾文学史」,于是建忠与我在学术上没有交集,一直到一场赖和的学术研讨会。

  一九九四年秋天,清华大学中文系举办一场以赖和为主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赖和及其同时代的作家:日据时期台湾文学国际研讨会」,这是在台湾第一场以赖和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也是我第一次知道赖和。在会议的书展会场,我买到吴浊流的《亚细亚的孤儿》,然后跟爱买书的建忠聊起来,从只是点头打招唿变熟稔。建忠在硕士班阶段,每天从清大人社院步行下山,到当时校外唯一花店(花店所在的眷村已拆),每天买一枝玫瑰,插在我研究室桌上的花瓶,每天近午夜,透过建忠,我知道了杨逵、李乔、叶石涛、钟理和、钟肇政、宋泽莱……还有许多台湾前辈作家,除了得到玫瑰,我也有特权使用他的书库,我问某某作家必读哪些?他就会搬出一叠夹了书评剪报的原着(通常是初版)给我说:「这些先看,看完我还有。」

  一开始彼此有争执的时候,建忠发语词是:你们外文系总是如何,我们中文系一向如何……一天一枝玫瑰加上台湾作家群的作用,我们逐渐不只在学术上交流,也决定一起走人生的路。后来我开始攻读辅仁大学比较文学博士,也选台湾文学为副修领域,台湾文学变成我们真正交换意见的所在。

  二○一一年,建忠在清华大学台文所主办了「跨国的殖民记忆与冷战经验:台湾文学的比较文学国际研讨会」,会后有位跟我们都熟的老师跟我说:「大会主题有你的影子。」的确,这场研讨会是建忠主办的会议中,我们一起讨论最多,一起全程参与的会议之一。

  自此,建忠从硕士论文的宋泽莱、第一篇研讨会论文写巫永福到博士论文的赖和,还有十多年来在学院里开的战前战后台湾文学史专论课程,可以看出他关注的视野从作家论到两岸、香港、马华、东亚到区域与比较研究。这两本文集把建忠长期不断地默默积累、他所关心、系念的台湾文学研究成果集结成书,收录了他原本规画出版的大部分论文,建忠行事谨慎,每篇论文都是在国内外研讨会或期刊发表过,才会出现在他的出版计画中。在一千多个日子之后,我们解锁他的笔电,甚至经过重新打字、排版,希望如此更贴近建忠的出版计画。

  这两本书能顺利问世,首先感谢文化部,还有吴晟老师、陈万益老师、林瑞明老师、许俊雅老师、封德屏社长、撰写推荐序的杨翠、廖振富老师与受我们拜託过的每位推荐人,请谅解我无法一一点名,在此一併致谢。还要特别感谢赖和基金会,特别是赖悦颜董事长贤伉俪,写《赖和传》是建忠一直想做的事,当年他拿到博士学位不久,赖董就给了建忠珍贵的信任。最后要谢谢编辑团队里的杰铭、怡宁、惠丰、芳序、玉萍和其他工作人员,谢谢你们帮建忠完成他一直想做的事。建忠暂时离开他最爱的文学花园,我心里有他每天给我的一枝玫瑰,会怀抱着希望等待。

后记二

用知识改变世界的超新星

杨杰铭


  台湾文学研究在一九九〇年代有着重要的突破,来自学界与民间两股力量的聚集,造就了台湾文学体制化的浪潮。从清华大学、成功大学、台湾大学、静宜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淡江大学、真理大学,多所学校势力的串连,大量人文社会学科青年投入台湾文学内容的研究与建制,将积累在台湾土地的能量,往大学学界的殿堂迈进。

  而陈建忠的大学、研究所的学习历程,正好接轨着台湾文学体制化,民间势力云涌的年代,成为解严后台湾文学新浪潮下,培育出来的台湾文学研究者。从硕士论文《宋泽莱小说研究(一九七二─一九八七)》(一九九七)到博士论文《书写台湾.台湾书写:赖和的文学与思想研究》(二〇〇一),陈建忠透过学术论文溯源探询台湾文学的本土思想根源与演绎,似乎也昭示着他未来的研究,其目的是为台湾的作家建构起横跨日本殖民统治到国民党政府专政的精神史图象。

  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年,台湾首次政党轮替,民主终于又往前迈了一大步。那时的陈建忠年纪仅三十初,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沙鹿静宜大学讲学。静宜大学是台湾文学研究的重镇,许多台湾文学研究学者都在此驻足过,而这里也成为他学术研究的第一站。

  陈建忠在此时期主要将研究视域放在日治时期与战后初期。台湾在这一段横跨五十年的岁月里,经历了两次的政权变动,而台湾作家的作品摆盪在其中的现代性、殖民性与本土性,复杂而幽微的身分认同转折,都在他富含温度的笔触中,说出大时代下人的徬徨与抉择。《日据时期台湾作家论:现代性、本土性、殖民性》(二〇〇四)、《被诅咒的文学:战后初期(一九四五─一九四九)台湾文学论集》(二〇〇七)的出版,奠定了陈建忠在台湾文学研究的位置。

  也约莫在二〇〇五年左右,台湾文学研究随着体制的趋于完备,研究的成熟与勃发,让文学研究进入到两岸、东亚、台港等不同区域框架的讨论范畴。陈建忠也于二〇〇四年申请「文建会培土计画:鼓励新进作家创作(文学评论类)」,以计画「纠缠的镜像:两岸文学比较研究论集」扩大了研究的视域。

  当然,陈建忠对于两岸文学的比较研究,早在撰写博士论文时期就有所涉猎,当时他以〈启蒙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从「知识分子」的形象塑造论鲁迅与赖和的思想特质〉一文,比较台、中两岸新文学之父的思想,此篇论文获得一九九九年大专学生文学奖现代评论的正奖。当时陈建忠早已看到,两岸的知识分子在冷战时代的脉络中,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却有相似却又截然不同之处。二〇一〇年他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所主办的「跨国殖民记忆与冷战经验:台湾文学的比较文学研究研讨会」,也是在此脉络下开展出来的。

  也就是说,从陈建忠的研究轨迹我们可以发现,他认为自一九四九年以后中国与台湾的分治其本身的对话关系,所反映的是冷战体制下台、港、中三地文化圈的流动与共振。这成了陈建忠这十年来最重要的研究区块,并于其中主要关注:冷战氛围下台湾文学的发展,以及台湾历史记忆的书写。而目前针对这两部分的研究也累积了数十篇的研究论文,并与中国、香港、日本、马来西亚多国的学者,有着深度的讨论与对话。

  本次出版陈建忠的《岛屿风声:冷战氛围下的台湾文学及其外》、《记忆流域:台湾历史书写与记忆政治》两本论文集,就是集结此时期最重要的十九篇论文。期待透过此次的出版,为台湾文学在冷战时期的东亚传播与流动,提供更多可以讨论与交流的面向。同时也为陈建忠个人的学术研究,立下重要的里程碑。

  做为这两本论文集的编辑,在后记的最后我要感谢文化部的经费补助,让这两本论文集得以问世;感谢陈万益、林瑞明、许俊雅、廖振富、杨翠、封德屏等顾问的指导;感谢编辑团队张怡宁、彭玉萍、林皓淳、张淑闵、申惠丰诸多伙伴的投入协力;感谢雾室设计的黄瑞怡、彭禹瑞的大力帮忙。当然最要感谢陈建忠的家属全力支持,以及陈建忠在文学、人生路上的好朋友、学生们。

  面对未来,我们永远都在等待夜空里最明亮的星。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岛屿风声:冷战氛围下的台湾文学及其外》这本书,我真的花了些时间才慢慢消化。读完之后,脑海里充斥着各种画面和声音,像是置身于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一开始,我只是被这个名字吸引,觉得“岛屿风声”有一种很神秘又充满诗意的感觉,而“冷战氛围下的台湾文学”则直接点明了主题,勾起了我对那个特殊时期台湾社会文化的好奇心。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台湾现代历史和文学认知的大门。作者对冷战时期国际政治格局如何深刻影响台湾的社会思潮和文学创作,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梳理。书中对当时台湾文学界存在的不同声音、不同派别,以及他们各自的创作理念和代表作品,都做了深入的剖析。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局限于文学本身,还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去解读,这才让我明白,文学创作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印记,反映着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情感。书中对一些知名作家,比如余光中、白先勇、痖弦等人的作品,进行了多角度的解读,让我对他们之前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甚至重新燃起了我想要去重读他们经典作品的冲动。那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是任何一个简单的书评都无法传达的。

评分

不得不说,《岛屿风声:冷战氛围下的台湾文学及其外》这本书,在我的阅读体验中,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一直对台湾的近代史和文化发展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正好触及了我知识盲区中的核心部分。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罗列事实,更是在描绘那个时代台湾文人的精神世界。我能感受到他们在那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内心的挣扎、矛盾和创作的冲动。书中对一些文学理论的运用,也让我觉得既专业又易于理解,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架子。我尤其欣赏作者能够将一些看似抽象的文学理论,与具体的文学作品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解读更加生动形象。这本书让我明白,文学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火花,是时代情绪的折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台湾文学的理解,从表层的欣赏,上升到了对其内在精神内核的洞察。这种提升,是我在阅读其他同类书籍时很少能获得的。

评分

总的来说,《岛屿风声:冷战氛围下的台湾文学及其外》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学术探索之旅。作为一名对台湾文化有一定了解的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地梳理那个特殊时期台湾文学的书籍,而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作者的研究非常全面,他不仅关注了台湾文学与西方文学思潮的互动,还探讨了其与中国大陆文学的联系与区别,以及其独特的本土化进程。书中对一些文学史料的运用,也非常考究,能够让我们看到一些不为人知的创作细节。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外”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外部”,更是精神上的“超越”和“融合”。这种多维度的理解,让这本书的视野显得更加开阔。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台湾文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冷战时期那些身处历史漩涡中的文人的命运,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的学术价值和阅读体验都非常出色,强烈推荐给所有对台湾文学和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学术专著,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只是会读到一些关于台湾文学的评论,但事实证明,这本书的研究视野非常宏大。作者不仅关注了台湾本土的文学发展,还将其与国际冷战的大背景紧密联系起来,探讨了意识形态的角力如何在文学作品中体现。书中对于“外”这个字的处理,也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它不仅仅是指台湾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可能包含了文学内部不同思潮的碰撞,以及文学与非文学领域的张力。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文学现象的考据,比如某篇作品的发表背景、作者当时的社会关系、甚至是一些细枝末节的文化符号,都能够被作者挖掘出来,并赋予深刻的解读。这种扎实的研究态度,让我对书中的论点深信不疑。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变成了一个历史侦探,跟着作者一起去抽丝剥茧,去还原那个年代台湾文学的真实面貌。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台湾现代文学研究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它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和严谨的学术方法。

评分

当我翻开《岛屿风声:冷战氛围下的台湾文学及其外》时,我并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深深吸引。起初,我对“冷战氛围”这个词汇抱有一定的距离感,觉得可能会过于政治化,影响阅读的愉悦度。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微观的文学创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作者的叙述非常有感染力,他能够将那些沉重的历史事件,化为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情感纠葛和思想斗争,让我读起来毫不费力,甚至有些引人入胜。书中对不同文学流派的介绍,也都非常清晰,让我能够快速掌握当时台湾文学发展的脉络。而且,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文学作品进行好坏的评判,而是着重于探讨它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开放性的解读方式,让我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台湾文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在历史洪流中寻找个体声音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