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学交流史(十四至二十世纪中叶)(再版)

中英文学交流史(十四至二十世纪中叶)(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是作者从事中英文学关系研究近二十年的集成性着述。导论涉及中英文学交流的跨文化思考及学术史考察。第一、二章呈现十四至十八世纪中英文学交流进程。第三章讨论十九世纪中英文学交流,包括中国文学在英国的流播、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书写、近代中国的英国形象及英国文学译介等。第四章讨论中国文学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的传播与影响,涉及中国古典文学及现代文学作品的英译评述。第五章关注二十世纪上半叶英国作家的中国题材创作,详细讨论了十位英国作家通过中国书写展示的中国形象问题。第六章展示英国文学在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的译介传播及影响状况,包括近现代中国作家以及重要团体流派引进介绍英国文学的足迹。附录为中英两国文学交流重要史实的编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葛桂录


  一九六七年生,江苏泰州人,毕业于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点学科负责人,文学院副院长,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华文学传承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专家。兼任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学术领域为中英文学关系与英语文学思想史研究,出版学术专着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

图书目录

第二辑总序 1

导论 中英文学交流的跨文化思考与学术史考察 1
第一节 异域文化之镜:他者想像与欲望变形—关于英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关系的思考 1
一 约翰牛眼中的约翰.查纳曼 1
二 异域文明及其欲望变形 13
三 在双方的对话中认识自己 18
四 「中国不是中国」:他者想像与文化利用 21

第二节 中国古代文学西传英国的历史文化语境及价值意义 25
一 英国汉学的发展历程与中国古代文学西传英国的语境 25
二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西传英国的学术意义 36

第三节 中国的英国文学学术史研究:视野、方法与路径 40
一 学术史研究三调:文献、学术、思想 40
二 关于英国文学学术研究史的初步思考 43
三 英国文学研究的实学视角与比较视域 48
四 英国文学研究的课题思路有待开拓 52

第四节  中英文学交流史研究的历史进程及几点思考 62
一 学术前辈的开辟 63
二 学界时贤的拓展 71
三 交流史研究的几点思考 81

第一章 十四至十六世纪:中英文学初识 91
第一节 蒙古西征与中英两国的早期接触 91
一 蒙古大军西征影响欧人构想中国 91
二 英人着述开始涉及中国事物 93

第二节 英国中世纪想像性游记里的中国印象 95
一 《游记》的价值与意义 95
二 《游记》作者及写作诸问题 98
三 《游记》里的中国形象 102

第三节 「契丹探险」与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作品里的中国题材 106
一 「契丹探险」计画与东方诱惑 106
二 伦敦出版中国题材译着 109
三 英人首次提及中国文学 110
四 英国作品里的中国题材 111

第二章 启蒙时期(十七至十八世纪)的中英文学交流 115
第一节 明清之际中国人眼里的英国印象 115
一 「谙厄利亚」与明清士人的英国知识 115
二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与清干隆年间的英国印象 118

第二节 中国文化西传与英国译介中国文学的开始 120
一 中国知识论着的大量英译 120
二 英国早期汉学家编译中国文学作品 126

第三节 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题材书写与文化利用 130
一 罗伯特.勃顿眼里的中国文明 131
二 英国散文体作品里的中国知识 134
三 约翰.韦伯赞誉中国文明 135
四 威廉.坦普尔着述中的中国题材 137
五 「中国人信札」与文化利用 141
六 英国作家笔下的负面中国形象 146
七 约翰逊博士称赞中国道德观念与政治制度 150
八 伦敦舞台上的中国戏与报刊文学里的中国知识 153
九 《赵氏孤儿》的英国之行 156
十 英国诗人笔下的贤官李白 160
十一 英国作家笔下的东方故事 161

第三章 十九世纪的中英文学交流 165
第一节 中国文学在英国的流播及影响 165
一 理雅各之《中国经典》和《中国圣书》译介 165
二 德庇时译介中国文学 181
三 翟理斯的中国文学译介 191
四 其他汉学家译介中国文学 210

第二节 英国作家笔下的中国题材及中国形象 218
一 马嘎尔尼使团访华之后的中国旅行记 218
二 英国浪漫作家的异国情调及中国印象 222
三 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作家作品里的负面中国形象 243
四 奥斯卡.王尔德对道家思想的心仪与认同 251
五 托马斯.卡莱尔对儒家政治的採撷与利用 264

第三节 清代中后期英国在中国的形象 273
一 阿美士德使团访华与嘉庆道光年间的英国印象 273
二 清廷外交官、旅英中国人等关于英国的游记 278
三 晚清诗歌里的英国形象 288

第四节 西方传教士与中国近代之英国文学译介 301
一 英国诗人之最初介绍 301
二 莎士比亚的最初引进 305
三 英国小说的最初译介 307

第四章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英文学交流(一):中国文学在英国 313
第一节 翟理斯《中国文学史》:对中国文学的总体观照 313
一 英语世界第一部中国文学史 313
二 翟氏《中国文学史》的内容及文体分类模式 315
三 翟氏《中国文学史》的汉学特色 320

第二节 阿瑟.韦利的中国文学译介 322
一 阿瑟.韦利的汉学成就及翻译策略 322
二 阿瑟.韦利的中国诗歌小说翻译 330
三 阿瑟.韦利的中国三大诗人传记 336
四 阿瑟.韦利的中国古代思想研究 340

第三节 中国古典诗文、小说的英译概览 343
一 中国古典诗文的英译 343
二 中国小说话本的英译 356

第四节  中国古典戏剧的英译 364
一 中国古典戏剧英译概观 364
二 熊式一的英文剧本《王宝川》 368
三 阿克顿与阿灵顿合译《中国名剧》 372

第五节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英译 381
一 中国现代诗歌的英译 381
二 中国现代小说的英译 389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英文学交流(二):英国作家的中国题材创作 397
第一节 华人移民与托马斯.柏克的中国城小说 397
一 托马斯.柏克的「中国城」小说 397
二 托马斯.柏克小说里的中国人形象 402

第二节 傅满楚:萨克斯.罗默笔下的恶魔式中国佬形象 407
一 危险邪恶的天才傅满楚博士 407
二 傅满楚:「黄祸」的化身 414
三 西方殖民帝国认知网路中的形象传播 416

第三节 西方文明的良药:迪金森对中国文明的美好信念 421
一 迪金森:「我上辈子是一个中国佬」 421
二 迪金森所创造的乌托邦中国图景 425

第四节 中国画屏上的风景:毛姆作品里的中国形象 433
一 《人性的枷锁》里的中国人宋先生形象 434
二 暮色里消逝的东方神奇与奥秘 437
三 毛姆笔下在华英人的傲慢与偏见 445

第五节 爱美者的回忆:哈罗德.阿克顿笔下的中国题材 449
一 「精神的现代病」和东方救助中的爱与憾 450
二 东方救助与西方的文化利用 459

第六节 心目中的理想国:I. A. 瑞恰慈与中英文学交流 461
一 怀抱终身中国梦想的新批评家 463
二 包容诗与儒家的中庸之道 466
三 孟子论心与诗歌的多义性 470
四 瑞恰慈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 475

第七节 威廉.燕卜荪的中国经历及诗歌里的中国经验 481
一 燕卜荪:中国每个地方都叫人留恋不已 482
二 联大学子心目中的剑桥诗人形象 484
三 燕卜荪诗歌里的中国经验 487

第八节 奥顿、衣修伍德:英国作家眼里的中国抗战风云 495
一 两位英国作家的中国之行及其影响 496
二 《战时》组诗:对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思考 502
三 奥顿诗篇里的中日战争境况 505

第九节 颠覆与建构:乔治.奥威尔创作中的中国元素 508
一 奥威尔认知中国的途径 509
二 「东方乐土」:心灵的乌托邦 513
三 「上海」:反帝政治理想的呈示 518
四 「中国佬」:种族主义形象的解构 525
五 「东亚国」:极权主义形象的建构 530

第六章 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英文学交流(三):英国文学在中国 535
第一节 文学因缘:王国维与英国文学 535
一 「英国近代小说家中之最有特色者」斯蒂文森 536
二 「描写客观之自然与客观之人间」的莎士比亚 540
三 「语语皆格言」的培根 545
四 「主观之诗人」拜伦 549
五 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 553

第二节 林纾与英国文学 556
一 林译《迦茵小传》的文学价值与影响 557
二 林译《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评述 561
三 文学因缘:林纾眼中的狄更斯 566

第三节 中文报刊上的英国作家专号 577
一 孙毓修《欧美小说丛谈》最早集中介绍英国作家 577
二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 579
三 约翰.弥尔顿(1608-1674) 583
四 奥立维.哥尔斯密(1728-1774) 584
五 威廉.布莱克(1757-1827) 585
六 罗伯特.彭斯(1759-1796) 589
七 瓦尔特.司各特(1771-1832) 591
八 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1834)、查理斯.兰姆(1775-1834) 592
九 乔治.戈登.拜伦(1788-1824) 592
十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 594
十一 约翰.济慈(1795-1821) 598
十二 查理斯.狄更斯(1812-1870) 601
十三 马修.阿诺德(1822-1888) 604
十四 但丁.罗赛蒂(1828-1892)和克里斯蒂娜.罗赛蒂(1830-1894) 605
十五 托马斯.哈代(1840-1928) 606
十六 萧伯纳(1856-1950) 607
十七 威廉.勃特勒.叶芝(1865-1939) 609
十八 英国妇女与文学专号 610
十九 约翰.高尔斯华绥(1867-1933) 614
二十 詹姆斯.乔伊丝(1882-1941) 615
二十一 D. H. 劳伦斯(1885-1930) 616
二十二 英国文坛十杰专号 619

第四节 文学研究会作家与英国文学 619
一 周作人译介英国文学 620
二 茅盾与英国文学 622
三 王统照与英国文学 627

第五节 创造社作家与英国文学 633
一 田汉、郁达夫译介英国文学 633
二 郭沫若与英国文学 636

第六节 新月派诗人与英国文学 642
一 徐志摩与英国文学 642
二 闻一多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 657
三 朱湘与英国文学 672
四 梁遇春、邵洵美与英国文学 683

第七节 学衡派同仁与英国文学 688
一 学衡派与华兹华斯〈露西组诗〉(其二)的译介策略 688
二 吴宓与英国文学 699

第八节 旅英作家与英国文学 712
一 老舍与英国文学 712
二 萧干与英国文学 729
附录一:中国与英国文学交流大事记(1266-1950) 757
附录二: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821
后记 895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