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再版)

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古典诗词
  • 诗歌鉴赏
  • 文学研究
  • 文本分析
  • 文化史
  • 再版
  • 中国古典文学
  • 微观分析
  • 诗词解读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所写古典诗歌的微观分析文章的精选之作,其质量更甚作者早期名作《名作细读》一书。作者于本世纪初投身本项研究时,是带着兴趣的自发性,经过多年的研究,已从当时的就诗论诗,转而注重学术文献的梳理和历史成果的吸收,以中国传统细读理论,扬弃西方当代诗歌理论,并进行中西接轨。这成为后来作者在研究上的自觉性追求。作者编辑本书时,心情颇为复杂。喜的是对古典诗歌甚具难度的微观分析上颇有进展。忧的是在根本上,个案分析的局限不可讳言。毕竟是解剖麻雀,虽然五脏俱全,但是,宏观理念和方法全为隐性。虽于个案可以在月迷之中寻觅津渡,然在方法论上难免雾失楼台之叹。授其鱼不能授其渔,其憾何如。为弥补不足,作者于本书中,特编撰〈古典诗歌宏观解读发微〉一章,旨在为建构中国式微观解读诗学,提供初步学术基础。
 
《烟波浩渺:宋代词风流变探析》 作者: 王景和 出版社: 翰墨轩 装帧: 精装 页数: 580页 定价: 128.00元 --- 内容简介: 《烟波浩渺:宋代词风流变探析》是一部深入考察宋代词体自形成至鼎盛,直至婉约词风式微、豪放词风兴起的历史进程与美学特征的学术专著。本书立足于丰富的宋代词人文本和历史文献,以时间为轴线,以流派为经纬,力图勾勒出宋词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时代底色、审美旨趣及其内在的艺术嬗变轨迹。全书以严谨的考据和细致的文本分析为基础,着重探讨了词体在“体裁适应性”上的自我突破与融合。 第一部:词体的萌芽与初成(北宋前期:小令的雅正与通俗) 本部分聚焦于宋词的源头活水,探究晚唐五代词风如何被宋初文人所继承、改造与定型。重点分析了柳永的“慢词”革新对于词体容量和叙事可能性的拓展,以及晏殊、欧阳修等“宋尚书派”如何将词从“艳科”的边缘地位拉入士大夫的正式文学谱系。此阶段的词,重在音律的精研与意象的典雅化。我们详细剖析了“以诗为词”的思潮在初期所带来的束缚与突破,特别是对词体在描写日常情景、抒发个人幽思方面的潜力挖掘。 第二部:婉约之境的登峰造极(北宋中后期:格律的精微与情感的内敛) 婉约词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书将焦点投向以周邦彦为代表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贡献不仅在于对词律的精熟运用,更在于他如何通过细密的章法布局,将日常的感官体验提升至一种高度提炼的、带有象征意味的情感表达。我们细致比对了周邦彦与秦观在“伤逝”主题上的处理差异——周的工稳含蓄,秦的空灵迷惘。此外,还探讨了在这种高度成熟的婉约风格下,词体开始面临的“题材固化”与“情感程式化”的内在危机。 第三部:词境的拓宽与思想的介入(北宋末至南宋初:苏辛的豪放与对传统的超越) 本书认为,词风的转折点并非简单的情感取向变化,而是对词体功能性的重新界定。苏轼是这一转折的核心人物。他倡导“以诗为词”,将哲理思辨、历史咏叹和个人胸襟引入词境,极大地拓宽了词的主题范畴。在分析苏轼的“尚意”风格时,我们考察了其如何打破音律的严苛束缚,追求意象的开阔与气势的雄浑。紧接着,本书深入解析了辛弃疾的“以文为词”现象,探讨他如何将经世济民的抱负、壮志难酬的愤懑,通过典故的运用和议论的穿插,熔铸于词中,使词具备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厚重感和内在张力。 第四部:南渡后的回响与流派纷呈(南宋中后期:格调的坚守与词思的别化) 南宋词坛呈现出“一脉承平,万象归流”的复杂局面。一方面,姜夔、吴文英等“格律派”继承了周邦彦的精致,并发展出以“意象派”为特征的清空冷俊风格,强调词的音乐性和视觉美感,这被视为对过度议论化的抵抗。另一方面,陆游的词虽然常以“诗”相称,但其坚守的爱国情怀和质朴笔调,为词体保留了“直抒胸臆”的传统。本书通过对这些不同流派的并置比较,阐明了在国家存亡的背景下,词人对“何为宋词正声”的不同理解与实践。 核心观点: 本书旨在证明,宋词的发展史是一部不断进行“体裁适应性”自我调试的历史。从初期的对音律的依附,到中期的对情感的内敛,再到苏辛的雄阔外拓,词体并非僵化的模式,而是一个在时代精神的驱动下,不断吸收诗歌、散文乃至音乐元素,最终完成自身美学体系构建的动态过程。每一次风格的重大转变,都是词人对前人既有审美范式的一次勇敢“越界”。 --- 适合读者: 中国古典文学专业研究者、诗词爱好者、对宋代文化史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本书研究深入,考据扎实,适合作为宋词研究的进阶读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孙绍振


  一九三六年生,上海人,一九六○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院教授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一九九○年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一九九二年在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讲学,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在香港岭南学院作访问研究。学术着作有《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文学性讲演录》、《孙绍振如是说》、《文学文本阅读学》、《名作细读》、《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孙绍振文集》(八卷,韩国学术情报出版社)等。散文集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满脸苍蝇》、《愧对书斋》、《榕荫望月》等。

图书目录

总序 1
目次 1
序一╱自序 1
序二╱美国新批评「细读」批判 5

第一章  经典诗词个案研究
〈关雎〉:「乐而不淫」—对于激情的节制 3
〈蒹葭〉:近而不可得的恋情—单一意境和多元象征 12
〈迢迢牵牛星〉:迢迢而又不迢迢 19
〈短歌行〉:九节连环的「意脉」 23
〈孔雀东南飞〉:情节的情感因果关系 32
附录  古典诗话中的情理矛盾和「痴」的范畴 49
〈木兰诗〉:花木兰是英勇善战的「英雄」吗 55
〈敕勒歌〉:民族文化的心理视野和近取譬 64
〈春江花月夜〉:突破宫体诗的意境 67
〈蜀道难〉:三个层次之「难」 78
〈梦游天姥吟留别〉:游仙中的人格创造 84
附录  古典诗论中的「诗酒文饭」之说 95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无理而妙,妙在一个「乱」字上 104
〈望庐山瀑布〉:远近、动静和徐疾的转换 113
〈早发白帝城〉:绝句的结构和诗中的「动画」 119
〈枫桥夜泊〉:出世的钟声对落第者的抚慰 137
〈长恨歌〉:从美女的颂歌到超越帝妃身份的绝对的爱的悲歌 142
〈琵琶行〉:长调中的停顿之美 161
〈悯农〉:为什么是「谁知」,而不是「须知」 175
〈题李凝幽居〉:推敲的局部美和整体美 181
〈李凭箜篌引〉:突破和谐的诡谲之美 190
〈锦瑟〉:绝望的缠绵,缠绵的绝望 195
附录  古典诗话中的情理矛盾和「无理而妙」的范畴 203
〈山园小梅〉:从「竹影」到「疏影」,从「桂香」到「暗香」 212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的赤壁豪杰风流和智者风流之梦 220
附录  古典诗话情景矛盾中的宾主、有无、虚实、真假 238

第二章  古典诗词常见主题分析
边塞诗:苦寒美、动静制宜美、语气参差美、视听交替美 249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 249
王维〈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255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260
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 266
附录  读王昌龄〈出塞〉 269
田园诗:没有外物负担和心灵负担的境界 273
陶渊明〈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 273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少无适俗韵) 279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283
乡愁诗:隐曲情思 287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 287
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 288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 289
送别诗:离情惜别 294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 294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 295
高适〈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296
春季的古典诗情:喜春、惜春和伤春 298
宋祁〈玉楼春〉(东城渐觉风光好) 298
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陌上柔桑破嫩芽) 303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 306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宝钗分) 309
秋日的古典诗情:悲秋和颂秋 314
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315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319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322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 326
刘禹钖〈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 330
一种秋天的当代诗意 334
毛泽东〈採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 334
两种不同的冬天的美:严酷美感 337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 337
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 341

第三章  古典诗词常见意象分析
月:超越时空的悲欢离合和生命的短暂与孤独 349
李白〈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 349
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 355
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 359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63
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 368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 371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373
附录一  〈记承天寺夜游〉:美景与闲心的遇合 375
附录二  围绕着月亮的想象竞赛 377
花:心灵渗透、超越物象 385
王昌龄〈採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 385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 387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389
方千里〈苏幕遮〉(扇留风) 393
附录  苏轼〈水龙吟〉和章质夫〈水龙吟〉:变形、变质和陌生化、自动化 395
岳阳楼和洞庭湖:沉郁之美与豪放之美的载体 402
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 402
李白〈陪侍郎叔游洞庭湖醉后〉(其三)(刬却君山好) 406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 411
附录  散文家笔下的洞庭湖 414
范仲淹〈岳阳楼记〉 414
袁中道〈游岳阳楼记〉 424
渔父:潇洒自如的风度和天人合一的生存状态 430
张志和〈渔父〉(西塞山前白鹭飞) 431
柳宗元〈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 433

第四章  古典诗词常见主体情感体验分析
享受孤独 443
李白〈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 443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 446
悲愤:以喜剧性动作抒情 452
辛弃疾〈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 452
女性的隐忧 456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456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459

第五章  古典诗词美学品评
沉郁顿挫与精微潜隐 467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467
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 470
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 474
崇高的三种趣味:情趣、谐趣和智趣 479
文天祥〈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 479
陈毅〈梅岭三章〉(断头今日意如何) 483
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 486
诗中有画:动画 491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 491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苍山远) 494

第六章  古典诗词解读理论发微
唐人绝句何诗最优 501
唐人七律何诗最优 515
我国古典诗歌的三言结构和双言结构 534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文学专业的学生,我对古典诗词的分析方法一直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追求。在学习过程中,我接触过不少关于诗词的学术著作,其中不乏一些深刻的论述。然而,我一直在寻找一本既有学术深度,又能展现出作者独特思考方式的书籍。当我在网络上看到《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再版)》这本书的介绍时,我被它“个案微观分析”的切入点所吸引。我猜想,这本书或许能够提供一些不同于传统解读的新颖视角,或者在某个具体作品的分析上,能够展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细致与精妙。我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具体案例的深入剖析,展现出其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为我们提供一种更加立体、更加生动的诗词解读范式,能够拓展我们对古典诗词研究的视野。

评分

我一直相信,每一首伟大的诗歌都蕴藏着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而这些往往隐藏在字里行间,需要细致的解读才能发掘。在阅读了大量的诗歌评论后,我发现很多评论往往流于表面,无法触及诗歌的核心。因此,我非常期待能找到一本能够进行“微观分析”的书籍,深入到诗歌的每一个细节,去探究其构思的精巧、情感的层次以及思想的深度。《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再版)》这个书名,恰恰契合了我对这类书籍的期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一个个具体的诗歌“个案”,通过精密的分析,展现出诗歌是如何通过语言的运用、意象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来传递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思想内涵,让我能够真正领略到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古朴的韵味,柔和的月光洒在迷蒙的渡口,仿佛能听到渡船划破水面的轻响,瞬间就将我拉入了那个充满诗意的世界。我一直对古典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它们像一个个遥远的星辰,虽然璀璨,却难以触及。那些晦涩的词句,那些跨越千年的情感,常常让我望而却步。然而,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开这本书时,一种莫名的亲切感油然而生。书名“月迷津渡”本身就充满了诗意和神秘感,而副标题“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则点明了其精妙之处,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拨开迷雾,带领我们走进那些千古绝句的内心世界,去感受它们最真实的情感与意蕴。我猜想,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诗词赏析,更可能是一种深度解读,一种对诗歌灵魂的探寻,这让我对阅读过程充满了好奇与憧憬。

评分

我是一位多年潜心研究宋词的业余爱好者,对于那些词牌的格律、意象的演变以及词人的人生际遇如何影响其创作,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最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更深入、更细致分析的读物,能从更微观的角度去审视那些耳熟能详却又常常被浅尝辄止的经典。当我看到这本《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个案微观分析(再版)》的书名时,内心便泛起一丝惊喜。尤其是“个案微观分析”这几个字,立刻戳中了我的痒点。我期望这本书能带领我走进具体的诗词作品,不再是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解析一个词、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背后可能蕴含的深意。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示其严谨的治学态度,提供扎实的考据和独特的见解,让我能够从全新的视角去理解那些我曾经以为已经烂熟于心的诗篇,重新感受到古典诗词的魅力与智慧。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古典诗词的了解仅限于课本上的几首,总觉得那些古老的文字与现代人的生活距离太遥远,也有些枯燥。但最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一些关于诗词的短视频,讲得都很有趣,激发了我想要深入了解的念头。无意中看到了这本书的信息,书名听起来就很有意境,而且“个案微观分析”这几个字虽然听起来有些学术,但又好像意味着它能把复杂的诗词讲得更透彻、更生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像一个引路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一点一点地揭开古典诗词神秘的面纱,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思想。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并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而是有着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能够与我们今天的内心产生共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