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法制史

外国法制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法制史
  • 外国法制史
  • 法律史
  • 历史学
  • 法律
  • 外国法律
  • 比较法学
  • 法学史
  • 历史
  • 社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选择了古埃及法、楔形文字法、印度法、古希腊法、罗马法、日耳曼法、教会法、城市法和商法、伊斯兰法、英国法、美国法、法国法、德国法、日本法、俄罗斯法、欧洲联盟法等具代表性的法律体系来进行介绍和论述。书中每一章后面列了参考文献及书目,以便为要求更深一步掌握外国法制史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非《外国法制史》主题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且自然流畅: --- 《数字时代的社会契约重塑:技术伦理、治理结构与未来公民权》 —— 深入剖析信息洪流中人类社会基石的深刻变革与重建路径 【图书核心定位】 本书并非一部传统的法学或历史著作,而是对当代社会最核心的结构性挑战——即信息技术爆炸对既有社会契约(Social Contract)的颠覆与重塑——进行跨学科的深度哲学、社会学与治理层面的探讨。它聚焦于数字技术如何重塑权力分配、个人身份认知、集体决策机制,并试图描绘在算法主导的世界中,人类如何重新定义自由、平等与正义的内涵。 【第一部分:基础的侵蚀——技术对传统契约的解构】 在过去数百年间,主权国家、公民身份和个人权利的边界,都建立在物理世界和可验证的互动之上。然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物技术的融合,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侵蚀这些基石。 第一章:从卢梭到元宇宙:权利的物理性消解 本章首先回顾启蒙运动以来社会契约论的经典框架,强调其对地域、身体存在和即时互动的依赖性。随后,深入分析“数字孪生体”和去中心化身份(DID)技术如何使传统管辖权面临挑战。当一个人的经济活动、社交关系乃至身份表达可以在虚拟空间中独立于其实体存在时,主权国家如何行使法律约束力?我们探讨了“数据主权”与“数字流亡”的概念,指出地理限制正在被算法边界取代。 第二章:算法的“沉默立法”与透明度危机 本书将重点考察算法决策系统(ADS)在司法、信贷审批、就业筛选乃至社会福利分配中的渗透。这不是关于某个具体法律的分析,而是关于“非人为立法”的哲学困境。算法的“黑箱”特性,使得其决策过程缺乏人类可理解的因果链条,这与契约精神中要求的“知情同意”和“可预期性”原则背道而驰。我们引入了“反向审计权”的概念,探讨如何在保障商业秘密的同时,确保关键公共服务算法的公平性。 第三章:注意力经济与认知霸权 在信息时代,注意力是最稀缺的资源。本部分将引述认知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分析平台经济如何通过精密的激励机制和推荐系统,系统性地操纵公众的认知结构和决策偏好。这不仅是信息茧房的问题,更是对“理性人”假设的根本性挑战。当个体的认知环境被外部力量精准定制时,其所做出的政治选择和社会参与,是否仍能被视为自由意志的体现?本书主张,必须将“认知安全”纳入新的社会契约的保护范畴。 【第二部分:治理结构的重塑——去中心化与新型权力中介】 随着中心化机构——无论是国家还是大型科技公司——权力的膨胀与分散化,新的治理模式正在浮现,但它们同样带来了新的风险。 第四章:去中心化自治组织(DAO)的治理困境 DAO作为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组织形态,承诺了更扁平、更具韧性的决策结构。然而,本书批判性地审视了DAO的实际运行机制。多数治理权往往集中在少数早期代币持有者手中,这是否只是将旧有的中心化精英置换成了新的“代码贵族”?我们分析了“治理疲劳”和“技术门槛”如何阻碍了真正的广泛参与,并提出在去中心化框架下保障“少数派权利”的创新机制设计。 第五章:跨国科技巨头的“准主权”行为 本书对全球五大科技平台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进行了深入的社会学考察。这些公司在内容审查、数据收集和基础设施维护方面扮演的角色,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私营企业的范畴。它们事实上行使着类似主权国家的功能,但不受任何单一国家法律的全面约束。我们探讨了构建“数字地缘政治”框架的必要性,思考如何通过国际合作,对这些“数字飞地”实施有效的跨辖区监管,以防止“监管套利”。 第六章:基础设施的伦理化与“数字公共物品”的构建 如果说电力、道路和自来水是现代社会契约下的基本公共服务,那么数据、开放标准和安全算法应如何被视为新的“数字公共物品”?本章倡导建立一套新的基础设施所有权和访问权模型。这需要政府、学术界与行业之间达成新的共识,确保核心技术基础设施不会被少数垄断者用于系统性的剥削或控制。 【第三部分:未来公民权的重构——适应技术现实的伦理框架】 最终,本书旨在提出一套面向未来的伦理和法律框架,以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类的福祉,而非奴役。 第七章:数据权利的升级:从“知情同意”到“自主管理” 传统的隐私权模型——基于“知情同意”——在数据量和复杂性呈指数级增长的今天已然失效。我们提出“数据终身所有权”的概念,主张公民拥有对其“数字遗产”进行持续干预、迁移和销毁的绝对权利,即便数据已被用于训练模型。这要求对数据的使用进行时间维度上的限制,而非仅仅是空间维度的限制。 第八章:适应性劳动力与再分配正义 随着自动化对白领和蓝领岗位的全面冲击,传统建立在劳动交换基础上的社会保障体系面临崩溃。本书认为,社会契约必须包含对“非劳动贡献”的价值承认。我们详细分析了普遍基本收入(UBI)和普遍基本服务(UBS)在技术失业浪潮中的可行性与伦理基础,并探讨了如何通过“机器人税”或数据红利分配机制来资助这种重构。 第九章:韧性社会的构建:理解与和解 数字时代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极化。本书呼吁,新的社会契约必须建立在对不确定性的集体接受之上。这要求培养一种“技术适应力”和“认知谦逊”。我们总结了通过公民大会、技术风险评估委员会等机制,如何将普通民众重新纳入到技术治理的决策链条中,从而修复因技术鸿沟而产生的社会信任裂痕。 【总结与展望】 《数字时代的社会契约重塑》是一部对我们共同未来发出的严肃呼唤。它不提供简单的技术解决方案,而是要求读者直面哲学层面的挑战:在机器智能日益强大的时代,我们如何坚守作为人类的尊严、自由与互助的承诺?这本书是政策制定者、技术伦理学者、社会活动家以及所有关心人类未来走向的公民的必备读物。它预示着一场深刻而必要的、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重新谈判已经开始。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1 古埃及法 (1)
1 1 古埃及法的形成和演变 (1)
1 2 古埃及法的基本内容 (3)
1 3 古埃及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6)

2 楔形文字法 (10)
2 1 楔形文字法的产生和发展 (10)
2 2 楔形文字法的基本制度 (13)
2 3 楔形文字法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17)

3 印度法 (19)
3 1 古代印度法的萌芽和发展 (19)
3 2 古代印度法的基本内容 (22)
3 3 古代印度法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地位 (26)

4 古希腊法 (29)
4 1 古希腊法的产生和演变 (29)
4 2 古希腊法的基本特征 (30)
4 3 雅典法律制度 (31)
4 4 古希腊法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37)

5 罗马法 (38)
5 1 罗马法的产生和发展 (38)
5 2 罗马法的渊源和分类 (40)
5 3 罗马私法的基本内容 (42)
5 4 罗马法的特征 (46)
5 5 罗马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47)

6 日耳曼法 (50)
6 1 日耳曼法的形成和演变 (50)
6 2 日耳曼法的基本内容 (53)
6 3 日耳曼法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 (57)

7 教会法 (60)
7 1 教会法的形成和发展 (60)
7 2 教会法的主要内容 (62)
7 3 教会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影响 (67)

8 城市法和商法 (70)
8 1 城市法 (70)
8 2 商法 (74)

9 伊斯兰法 (78)
9 1 伊斯兰法的起源和发展 (78)
9 2 伊斯兰法的基本内容 (79)
9 3 伊斯兰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84)

10 英国法 (87)
10 1 英国法的形成与发展 (87)
10 2 英国法的渊源 (90)
10 3 宪法 (93)
10 4 财产法 (94)
10 5 契约法 (96)
10 6 侵权行为法 (97)
10 7 家庭法和继承法 (99)
10 8 刑法 (101)
10 9 诉讼法 (103)
10 10 英国法的历史地位 (105)

11 美国法 (107)
11 1 美国法的沿革和发展 (107)
11 2 宪法 (109)
11 3 侵权行为法 (112)
11 4 反托拉斯法 (113)
11 5 刑法 (114)
11 6 司法制度———法院与诉讼制度 (115)
11 7 美国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116)

12 法国法 (119)
12 1 法国法的形成和发展 (119)
12 2 宪法 (123)
12 3 行政法 (125)
12 4 民商法 (127)
12 5 刑法 (129)
12 6 司法制度 (131)
12 7 法国法的基本特征 (133)
12 8 大陆法系的形成和特点 (134)

13 德国法 (136)
13 1 德国法的形成与发展 (136)
13 2 宪法 (138)
13 3 民商法 (140)
13 4 经济立法与社会立法 (143)
13 5 刑法 (145)
13 6 司法制度 (147)
13 7 德国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149)

14 日本法 (151)
14 1 日本法的形成与发展 (151)
14 2 宪法 (154)
14 3 民商法 (156)
14 4 刑法 (158)
14 5 司法制度 (160)
14 6 日本法的特点和历史地位 (162)

15 俄国法 (166)
15 1 十月革命前俄国法的法律制度 (166)
15 2 苏联时期的法律制度 (167)
15 3 俄罗斯联邦时期的法律制度 (172)

16 欧洲联盟法 (177)
16 1 欧洲联盟法的形成和演变 (177)
16 2 欧洲联盟法的渊源和效力 (178)
16 3 欧洲联盟法的基本制度 (181)
16 4 欧洲联盟法的基本特点和历史影响 (185)

图书序言

编者序

  外国法制史是法律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学基础学科之一。它是一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研究世界历史上各种不同类型的、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的本质、主要内容、表现形式、基本特征及其互相联系,并揭示其发展演变规律的学科。所谓具有「代表性」的法律制度,一般说来,应该是指那些在世界法律发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法律制度,比如,各种法系的母法,对后世法律或者当时的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法律制度,对认识法律的本质及其与宗教、道德、伦理等社会现象的联系有直接帮助的法律制度,在立法技术、法律意识及司法活动等方面有独特表现的法律制度,对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重要借鑑意义的法律制度,等等。法律制度的内涵非常丰富,其外延也是多方面的。外国法制史学不仅要说明这些法律制度「是什么」,还要揭示「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它不仅要说明一种法律制度的内容、形式、特征和本质,还要解释这种法律制度和其他法律制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以及这种法律制度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不仅要说明一个特定时期某种类型的法律制度,更要阐明这种法律制度的来龙去脉以及造成其变化的原因,并且以具体事例为依据,总结法律制度发展、更替的规律。由于各国的法律制度有自身发生、发展、变化的历史,因此,外国法制史的学科体系既要考虑同一社会经济形态中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的基本共性,也要考虑即使是同一类型的国家的法律制度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性。

  外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外国法制史的学科体系。由于外国法制史选择的是一些有影响、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并对其加以阐述,因此在研究的地区和国别范围上并不能等同于世界法制史。同时,它也不包括中国法制史。

  外国法制史与法学基础理论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但二者又有区别。法学基础理论综合研究整个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等,它综合併概括法制史和部门法学提供的历史与现实材料,阐明法的本质、特点、历史类型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法制史则不同,它必须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具体阐明法律制度的产生、发展、变化,揭示其特点、本质和基本规律。

  在人类法制发展史上,对外域法律文化进行借鑑与移植的方法,早已被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立法者所採用。古希腊的法学家在进行立法改革前曾游历埃及,考察过古代东方国家的法制;古罗马的法学家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雅典的债法和诉讼法,而且也接受了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思想;中世纪的日耳曼人虽然在征服罗马帝国后一度使发达完善的罗马法沉寂,但当社会的发展给了罗马法重登历史舞台的机遇时,他们不仅欣然接受,促成了日耳曼法与罗马法的相融并存,而且使被征服者的法律文化在新时代得以复兴和传承发展。而近代西方确立的两大法律传统即大陆法传统和英美法传统,也均是以罗马法与日耳曼法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此外,美国法对英国法的借鑑移植,不同时期的日本法对中国法、大陆法以及英美法的借鑑移植,乃至于天主教会法对希伯来法的借鑑移植等,也都是对外域法律文化进行借鑑与移植的典型例证。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法律文化的借鑑已经成为各个法律体制发展的必经之路。学习外国法制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扩大知识面,开阔视野,增强法律意识,加深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理解。同时,

  学习外国法制史还能加深我们对外国现行法律的理解,因为外国法制中许多重要法律制度都与现行法律有密切联系,有的甚至就是现行的法律。此外学习外国法制史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法律文化多元化的现象。一部外国法制史就是一部外国法律文化进化史,它给我们描绘了世界上各种有代表性的法律文化的产生、演变轨迹,并提供了这些法律文化从形式到内容的各种具体知识。各种法律文化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会表现出巨大的差异,这不仅取决于各国独特的政治、经济形态,也取决于其宗教、历史、文化传统。当然,不同的法律文化在发展进化过程中也往往相互碰撞、交融,取长补短,一种法律文化也可能会借鑑、模仿或者移植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法律文化,但这不仅不会妨碍不同法律文化的长期共存,而且能够使法律文化呈现出更加丰富的多元化发展态势。

  本书选择了古埃及法、楔形文字法、印度法、古希腊法、罗马法、日耳曼法、教会法、城市法和商法、伊斯兰法、英国法、美国法、法国法、德国法、日本法、俄罗斯法、欧洲联盟法等最具代表性的法律体系来进行介绍和论述。我们在每一章后面还开列了参考文献及书目,都是国内关于外国法制史最基本的参考书,以便为要求更深一步掌握外国法制史的读者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由于时间仓促,加之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哇,這本《外國法制史》真的是一本厚重的書!翻開書頁,就感覺自己像踏入了時間的長河,從古希臘羅馬的城邦法律,到日耳曼人的習慣法,再到英國的普通法和大陸法系的誕生,歷史的脈絡清晰地呈現在眼前。作者的筆觸相當細膩,不僅僅是條列法條和事件,更深入地探討了不同時代、不同地區的社會文化、政治結構如何形塑了法律的樣貌。例如,對於羅馬法如何影響了後世歐洲大陸的民法體系,作者就做了非常詳盡的分析,從《十二銅表法》的雛形,到查士丁尼大帝的《國法大全》,每一個階段的演變都讓人印象深刻。書中也探討了例如神權法、封建法等非主流的法制發展,從不同角度豐富了我們對法律起源的認知。老實說,一開始有點擔心會不會太過學術,但作者的敘事方式讓內容變得生動易懂,即使是初學者,也能從中獲得許多啟發。讀完之後,對於現今世界各種法律體系的差異,以及它們背後的歷史淵源,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不只是法學學生的必讀,對於任何對歷史、文化、社會結構感興趣的人來說,都是一本極具價值的參考書。

评分

這本《外國法制史》的內容非常扎實,作者在處理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法律資料時,展現了嚴謹的研究態度。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法律與社會變遷之間緊密聯繫的刻畫。例如,在描述中世紀歐洲的封建體系時,作者詳細闡述了騎士制度、莊園經濟如何催生了相應的封建法律。又如,工業革命對勞動法、契約法的影響,書中都有具體的案例說明。這本書並非是枯燥的法條堆砌,而是通過對歷史事件的生動描述,讓讀者能夠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法律制度是如何應對社會挑戰、並隨之演變的。我對其中關於法律現代化的討論尤為感興趣,作者探討了不同國家在面對西方法律思想的傳入時,是如何進行調適與融合的,這也讓我覺得,法律的發展並非單向的傳播,而是充滿了在地化的創新。總體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幫助我們跳脫出當下的法律框架,從更宏觀、更長遠的歷史維度去理解法律的本質與功能。

评分

我一直對法律的演變充滿好奇,而這本《外國法制史》正好滿足了我的求知慾。作者對於英美法系與大陸法系的分野,以及它們各自的發展軌跡,做了非常系統性的梳理。對於普通法如何在英國的判例中逐步形成,以及其「衡平法」的演進,書中有許多精闢的分析,這讓我理解了為何英美法系至今仍如此強調法官的判決效力。同時,作者也詳細介紹了羅馬法如何經過法學家的詮釋,並在法國、德國等地轉化為成文的民法典,進而影響了全球許多國家的立法。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書中對於一些較少被討論的法制歷史,例如北歐的日耳曼法,也有相當篇幅的介紹,展現了作者研究的廣度。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為何某些法律制度會興盛,而另一些則逐漸消亡,這背後的原因往往牽涉到政治、經濟、甚至宗教的複雜因素。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了理解現代法律制度的歷史之門。

评分

這本《外國法制史》真是讓我大開眼界,尤其是在探討不同文明如何發展出各自獨特的法律思維時。作者並非從單一角度出發,而是將視角擴展到歐洲之外,觸及了伊斯蘭法、印度法、甚至中國法系的早期發展。我對其中關於伊斯蘭法如何以《古蘭經》和聖訓為核心,並在不同地域發展出多元解釋的論述特別感興趣。作者也深入淺出地解析了印度種姓制度對其法律傳統的影響,以及中國古代的禮法結合,這些都讓我意識到,法律並非是獨立存在的學科,而是深深植根於社會的文化土壤之中。書中對不同法系之間的交流與碰撞也有精彩的描述,例如絲綢之路對東西方法律觀念的傳播,或是歐洲殖民時期對當地法律制度的改造。這讓我思考,法律的演進本身就是一部充滿互動和變化的歷史,並非一成不變的鐵則。讀完這本書,我對「法治」這個概念有了更為寬廣的理解,不再僅限於西方的範疇,而是能夠看到全球範圍內多樣的法律實踐和智慧。

评分

閱讀《外國法制史》的過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歷史的發展痕跡是如何深深地烙印在我們今天的法律體系之中。書中對於法國大革命如何催生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拿破崙法典》,以及這部法典對後世的深遠影響,有非常詳盡的論述。作者也探討了不同國家在制定憲法時,如何借鑑前人的經驗與教訓,例如美國憲法對權力制衡的設計,或是德國憲法對基本權利的重視。這本書讓我理解了,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法律原則,其實都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變和無數人的探索。此外,作者在探討近現代法律發展時,也觸及了國際法、人權法等領域的萌芽與確立,這讓我意識到,法律的發展不僅是國家內部的議題,更是全球化的重要體現。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如同在閱讀一本厚重的世界史,只不過主角是法律。它讓我對「法治」有了更深刻的體認,也更加珍惜當下所享有的法律秩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