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艺术:儿童文学短论集

时间的艺术:儿童文学短论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儿童文学
  • 文学批评
  • 时间
  • 叙事
  • 文化研究
  • 教育
  • 阅读
  • 童年
  • 艺术
  • 短论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集结作者跨度19年的评论文章,
  精要评论、导读逾50本中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
  让亲子共读的时光,既温暖又知性。


  「每一代的儿童都有属于他们那一代的文学。他们在童年时阅读的东西,到了成年、中年之后如果仍有部分牢记在心,那就是成功的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时间的艺术,宁静的革命〉

  作者徐锦成除了在大学教授儿童文学,亦曾为《毛毛虫月刊》、《儿童哲学双月刊》专栏作家,并长期担任九歌出版社儿童文学特约主编,更经常于各大报纸、月刊发表评论。本书为集结作者跨度十九年的评论文章之作,内容包含《司马中原童话》、《管家琪童话》、《小纸船》、《丁丁历险记》、《银河铁道之夜》逾50本中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以研究者的角度带领读者赏析儿童绘本,是亲子共读的最佳前导读物。

本书特色

  作者徐锦成长年研究儿童文学,并曾任九歌「童话列车」系列特约主编。本书集结作者历年评论集,包含《司马中原童话》、《管家琪童话》、《小纸船》、《丁丁历险记》、《银河铁道之夜》逾50本中外经典儿童文学作品,以儿童文学研究者的角度,带领读者赏析儿童绘本,是亲子共读的最佳前导读物。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名为《时间的艺术:儿童文学短论集》的书籍简介,内容详实,绝不包含您提供的书名及其相关内容: 《星辰的低语:现代科幻文学的哲学回响》 书籍简介 在浩瀚的宇宙图景中,人类的足迹与思辨从未停歇。本书《星辰的低语:现代科幻文学的哲学回响》并非一部简单的类型小说选集,而是一次深入探索人类文明边界、伦理困境与终极命运的学术性旅程。它聚焦于二十世纪中后期至当代最具影响力的科幻作品,旨在揭示这些构建于想象的未来世界背后,对我们当下生存状态和哲学思辨的深刻映照。 第一部分:技术异化与后人类的边界 本书的第一部分,题为“机械的镜像:技术异化与人类定义的重塑”,集中考察了在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和赛博格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幻文学如何挑战我们对“何以为人”的传统界定。 我们首先审视了经典科幻大师如何预见了自动化对劳动与主体性的冲击。例如,在分析菲利普·K·迪克(Philip K. Dick)的作品时,我们探讨了“真假难辨”的复制人与仿生人,如何迫使读者直面本体论的怀疑:意识的载体究竟是生物结构,还是信息流的组织形式?这种对身份的模糊化处理,远超简单的技术奇观,直指人类中心主义的瓦解。 紧接着,我们进入了关于“后人类”的复杂讨论。当代科幻,特别是与生物朋克(Biopunk)相关的作品,不再满足于机械的植入,而是深入到生命本身的源代码。书中详细分析了几部聚焦于基因编辑伦理的代表作,探讨了当人类可以主动设计下一代的能力时,社会阶层将如何固化为基因优势,以及这种“优化”是否必然导致人性的某种缺失。这里的讨论并非停留在技术可行性上,而是深入到尼采式“超人”的现代变体——一个被技术驱动、却可能迷失了灵魂方向的未来形象。 此外,我们关注了“数字永生”的诱惑与陷阱。当意识可以被上传、备份和模拟时,死亡的意义是否终结?科幻作家们通过对“幽灵数据”和“虚拟现实依赖症”的刻画,揭示了这种永生的脆弱性——一个依赖于外部服务器和能源供给的、缺乏肉体体验的“灵魂”,是否仍值得我们珍视? 第二部分:宇宙尺度下的伦理学与政治学 第二部分“星际的契约:宏大叙事中的伦理与治理”,将视野投向了广阔的宇宙,探讨在面对外星文明和星际殖民时,人类社会必须建立的新型伦理框架与政治体系。 “第一次接触”的情境,是科幻文学永恒的主题,但在本书的分析中,我们将其视为一种极端的“他者性”考验。我们对比了不同作品中对外星文明的不同描绘:是本能的恐惧与冲突,还是基于理解与共存的努力?重点分析了那些探讨“不可译性”的作品,这些作品揭示了跨物种交流的根本困难,以及我们如何将自身的价值判断投射到完全陌生的生命形式上,从而引发道德上的傲慢或过度谨慎。 在星际政治方面,本书着重剖析了“帝国瓦解”与“星际联邦”的叙事模式。科幻小说往往通过构建庞大的星际帝国,来反思现实世界中权力结构、殖民主义的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去中心化治理的可能性。我们考察了那些设定在资源稀缺、跨星系贸易失衡背景下的故事,这些故事精准地模拟了当代全球化进程中地缘政治的紧张关系,只不过舞台被搬到了银河系。探讨的重点在于,当生存不再是本地性的问题,而是涉及到整个物种的存续时,何种形式的权力分配才能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 第三部分:时间、记忆与存在的形而上学 本书的第三部分,名为“回响与虚空:时间、记忆与存在的形而上学追问”,是全书最富思辨性的部分,它关注科幻文学如何处理时间旅行、平行宇宙等概念,以此来解构我们对线性时间与客观现实的信仰。 时间旅行的悖论,在科幻作品中不仅仅是情节的驱动力,更是对“自由意志”和“因果律”的终极拷问。我们深入分析了那些涉及“祖父悖论”及“多重宇宙”理论的作品,探讨了作家们如何利用这些概念来探讨“选择”的重量。如果所有可能性都已存在于某个时间线上,那么我们当前这一刻的行动是否仍然具有意义?这种对决定论的审视,与哲学上对人类能动性的争论形成了有力的对话。 记忆的可靠性与篡改,是现代人焦虑的焦点之一。在许多赛博朋克或反乌托邦设定中,记忆被用作控制和服从的工具。本书通过对这些作品的细致解读,探讨了记忆如何构建个体的主体性,以及当记忆可以被外部力量随意编辑或植入时,真实与虚假之间的界限如何崩塌。这迫使我们思考:一个没有真实历史的社会,是否还能拥有未来? 结语:观照未来的灯塔 《星辰的低语》的最终目的,在于强调科幻文学并非简单的逃避现实,而是人类想象力对现实困境最敏锐的预演和批判。通过对这些文本的深入剖析,我们发现,科幻作家们在描绘遥远的星系和颠覆性的技术时,实际上是在以一种独特的、去中心化的视角,审视着人类在当前历史关口所面临的每一个伦理、政治和生存的难题。它们是照亮我们前行道路的,遥远而低沉的星辰之语。 本书适合所有对当代哲学思潮、文化批评以及现代科幻文学的深层意涵感兴趣的读者。它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分析框架,引导读者从技术奇观中抽离出来,直面人类文明在未来图景中的深刻抉择。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徐锦成


  淡江大学中文系毕业,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硕士,佛光大学文学系博士,成功大学中文系博士后研究。
  现任高雄科技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系副教授。
  作品获联合报文学奖、磺溪文学奖等多种。

  出版作品
  小说集:《快乐之家》、《方红叶之江湖闲话》、《私の杜丽珍》、《如风往事》等。
  桥梁书:《黑暗中的小矮人》(施依婷绘图)、《小矮人的幸福魔法》(施依婷绘图)等。
  学术论着:《台湾儿童诗理论批评史》、《郑清文童话现象研究──台湾文学史的思考》、《运动文学论集》等。

  主编丛书多种,包括:《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84‧林钟隆》、《台湾棒球小说大展》、《打击线上:台湾棒球小说风云》、《92年童话选》、《93年童话选》、《94年童话选》、《九歌儿童文学读本》及九歌「童话列车」系列等。

  2016年11月起,开始在南台湾巡回偏乡国小义讲儿童文学。
  FB社团:童话列车驶进偏乡
 

图书目录

【推荐序】宁静的革命是观念的播种
【自序】赃物返还

辑一 台湾童话
传说的传说——《司马中原童话》赏析
为「自己」写作——《管家琪童话》赏析
科幻童话的魅力——《黄海童话》赏析
创意、形式、教训与爱情——《王淑芬童话》赏析
听老校长说故事——《傅林统童话》赏析
童话隐士——《魔洞历险记:林世仁童话》赏析
与科学接枝的童话新果实——《地球弯弯腰:山鹰童话》赏析
童话新乐园——《山猪小只:杨隆吉童话》赏析
不只是魔法——《收集笑脸的朵:周姚萍童话》赏析
那些生活中毫不起眼的优雅——《月光温泉:亚平童话》赏析
变色龙、狗仔队与学者——《童话狗仔队:林哲璋童话》赏析
这次,我们看着床母娘长大——《床母娘珠珠:黄秋芳童话》赏析

辑二 华文儿童文学
彩绘文字,意象海洋——评侯维玲《彩绘玻璃海洋》
少年小说的里程碑——林钟隆《阿辉的心》
护生诗画集——读林钟隆的五本「山之书」
评介严友梅《小番鸭——佳佳》
评介林焕彰《我爱青蛙哌哌哌》
诚恳而善良:浅谈林焕彰的两本诗论——《善良的语言》及《童诗二十五讲——和小朋友谈写诗》
爱与梦飞翔——王家珍《孩子王.老虎》
当教育成了科幻——读方桂香《放过我吧,老师》有感
可看亦可读——评杨唤〈小纸船〉
写给台湾儿童的虫鱼鸟兽交响诗——评郑清文《採桃记》
在侃侃而谈中长了学问——张之路《奖赏》导读
挥小说之笔,打一场好球——评陈肇宜《肉脚少棒机车兄》
儿童文学的风向与根本——评傅林统《儿童文学风向仪》
童话的文学性回归——我读傅林统《真的!假的?魔法国》

辑三 外文儿童文学
绘图者的幸与不幸——谈桑贝与瑞思尔的作品
人性的黑洞,小说的光芒——评《洞》
遇见两位诗人——评《遇见诗人艾蜜莉》
明治文人群像——评《少爷的时代》
我的宫泽贤治‧台湾的宫泽贤治
让孩子期许未来的自己——评《为什么孩子要上学》
足金的儿童生活故事——评《洛克贝!等一下》
见山又是山——读《丁丁历险记》的三种经验

辑四 关于绘本的思考
在绘本与小说之间
绘话连篇一:对称之书
绘话连篇二:绘本说相声
绘话连篇三:不动的镜头里变动的风景
绘话连篇四:剪接,以及镜头的长度
绘话连篇五:绘本演奏的速度、长度与节奏
绘话连篇六:向左翻?向右翻?——关于创作东方色彩绘本的提醒
绘话连篇七:从「独乐乐」到「众乐乐」——谈《Yo! Yes?》改编动画
虚拟讨论会:雷骧、林志玲、徐锦成共读绘本——《Formosa,一座岛屿的故事》
内容与形式「双善」的绘本——评钟亚淳《象善》

辑五 在随笔与评论之间
龚自珍的「童心」
我那校园民歌的童年
小说童年
疼惜台湾童话
童话的出土与出击——从最近出版的三本童话集谈起
看画——怀念童话家陈一华(一九五二—二○○六)
陈一华其人其作
儿童文学:时间的艺术,宁静的革命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宁静的革命是观念的播种

毛毛虫基金会创办人杨茂秀


  一
  时间是最长的距离。

  二
  时间是生命的度量。我们从生到死,在时间里瞬间而已。四季轮替、早晨、中午、暗夜降临、接着世界步入一片漆黑。是诗人们就我们的有限生命来描述永恆的诸多片段,以期能协助我们回忆永恆的无限恆久性。而我们住在里面,那里「时间是两处最长的距离。」——Ruth Gordon

  三
  月渐渐消瘦,羽毛一小片薄薄,黎明时分乘云飞翔多好啊 
  从光中走入光中 而且仍然
  送光至死不停。——Sara Teasdale(一八八四-一九三三)

  四
  微风吹在黎明的脸面偷偷告诉你
  不要回床上再睡 不要再去睡
  你必须问你真正要的是什么
  不要又回头去睡觉
  人们来来回回踱步 穿过门槛
  那是两个世界接触的点
  那门是圆门而且开着
  不要回头又去睡觉——Rumi(一二○七-一二七三波斯人)

  五
  一个好问题是永远不会被回答掉的。
  好问题不像是门栓,要栓好栓紧。
  好问题比较像是种子,种下种子入土,为的是要获得更多的种子,
  以期绿化观念的原野。

  这些话重要。可是,为什么?因为它使人了解问题是桥,架在知与未知的两岸、架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架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架在年长者与年幼者之间。知识是问与答互动产出的结果。新知识来自问题的提出,而问题的提出往往有关旧问题未得到令人安心答案。人一旦学会了发问,会在适当的时机提出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掌握发问的艺术,就有充分的机会学习任何你想学习的东西。而天真的小孩大无畏的发问精神是进入发问艺术的「免费门票」。有一次我在淡水捷运站,听到母子二人的谈话:「妈妈,这里是终点吗?」「孩子,我们说过了,淡水站是终点站,我们要去看外婆。」「我们为什么要去看外婆?」「孩子,你的外婆就是我的妈妈,我想念妈妈,所以来看她。」「可是,我不想去看她。」「为什么?」「因为,你们见面,就一直讲,一直讲,就都不理我,我又听不懂你们在讲什么,好无聊喔。妈——淡水站等一下就变成起点站了!」「你在说什么?」「我们家在新店,回家时,新店站是终点站,这里就是起点站。」「你真聪明。」妈妈拍拍小孩的头。小孩更大声一点说,「其实,捷运站,每一站都可以是起点站,也都可以是终点。对不对?」我忍不住,对他们笑一笑。望着淡水河,小孩又问:「是谁教鱼游泳?」妈妈想了一下才说:「鱼天生就会游水。」「那鱼会忘记怎么游泳吗?要是忘了怎么办?」我忍不住问他:「什么鱼不会游泳?」他看看妈妈,妈妈点头示意他可以回答,他似笑非笑地小声说:「死鱼。」说了又补一句说:「你知道吗?生鱼片,其实是鱼的尸体,呵呵!」接下来,我们有很长的对话。

  六
  独立思考在教育体系中,常常被强调,可是,我们却发现,小孩从小就学会察颜观色,很早就学会不要顶撞权威。

  做为机构性的权威:老师、父母等如果没有接纳、倾听的艺术,是不容易让小孩放松,不放松便不会把内心真正的话说出来,更不会讲出真正内心想问的真问题。他学会投权威之所好,尽可能提出老师认定的好问题。

  许多人在批评我们的师培系统,不断强调好问题的认知及鼓励学生提好问题。这是必要修正的风气。

  七
  「儿童文学是需要时间的艺术。优异的儿童文学作品既不是当代能论断,那创作者何必急、研究者何必慌呢?如果没有即刻离座走上街头的打算,何不把眼光放远、战线拉长,专心研究、继而认真推广自己的所知所学呢?」——徐锦成(二○○五年十一月二十日,中国时报开卷版)

  八
  儿童文学,是一种宁静的革命,而锦成这些随手拈来的革命之作、智慧之作,字里行间,在在透出,期望读者要成为独立思考的主体。他不只在研究过程中,如此主张,在实际行事习惯上,我常常亲身体会他的热心。

  英国哲学家柯林悟德的自传是一部非常经典的作品,我深受其影响,尤其他主张,形式逻辑中的矛盾语句,只有在实际语境中,同时出现,才有意义,锦成知道我的想法。他看见我们月刊转载沈清松教授在《为现代文化把脉》〈光启文化出版社〉介绍《柯林悟德自传》的文章,就主动介绍了柯林悟德的中文译本(编按:即《柯林乌自传》,陈明福译,桂冠出版)给我们,我们将《柯林悟德自传》第五章转载在《儿童哲学双月刊》上,我们的读者因此能享受柯林悟德的智慧。

  九
  锦成过去时常为《毛毛虫儿童哲学月刊》及后来的双月刊写专栏,展现作为儿童文学宁静革命的推手。他为我们推供的知识、洞见、风格,同时,也出现在别的杂志、期刊上,更为九歌做了多年的选集。

  十
  宁静的文学革命,一定会一直走下去的。我们相信,真真实实的问题,透过提问的艺术,播种入土,有人照顾、精心灌溉,一定能生根、长叶、开花、结果,得以绿化观念的原野。

自序

赃物返还

徐锦成


  这本书能编成及出版,对我是个意外。它从未在我的计画中,却还是做成了。

  我很少整理旧作,但二○一八年六月某一天,我为了要查一笔资料,竟不知不觉地整理起旧作。多亏了电脑,我近二十年所写的作品都还找得到。这才发现,近二十年来我发表过一百多篇短论,形式包括导读、书评、随笔等,谈的范围很广,但其中有一部分谈的是儿童文学,篇幅足够出一本书。

  这就是这本书的由来,像是意外,却又冥冥中自有安排。而如今我已忘记,当时我究竟要查哪一笔资料?

  本书写作期间是一九九九—二○一八年。最早的一篇是〈彩绘文字,意象海洋——评侯维玲《彩绘玻璃海洋》〉,发表于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七日《联合报.读书人版》;最近的一篇是〈内容与形式「双善」的绘本——评钟亚淳《象善》〉,发表于二○一八年七月二十日《台湾时报副刊》。

  我是一九九九年八月进入台东师范学院(今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后,才开始从事学术研究。虽然我近几年的研究重心已转往运动文学,但始终关心儿童文学。除了偶尔写论文,更经常主编选集。每编一本书,必写一篇导读序文,这本书中即收录多篇这样的文章。我写这些导读性的短文,心情跟写学术论文一样严谨。

  书名取为《时间的艺术:儿童文学短论集》有两层原因。一来这是花了十九年才写出的书,「时间」确实是本书的作者。二来这是一本「少作」,虽是我写过的文章,但有些观点如今的我未必认同。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对我既是纪念、亦是警惕。过去的我毕竟也是我,无法一刀撇清。书中有几篇我在最后加了新按语,多半也是交代文章来历,并无意修正早年不成熟的论点。

  书中各篇曾分别发表在《中国时报开卷版》、《联合报读书人版》、《自由时报副刊》、《文讯月刊》、《儿童文学家季刊》、《毛毛虫月刊》、《儿童哲学双月刊》、《更生日报四方文学版》、《更生日报副刊》、《台湾时报副刊》、《国语日报儿童文学版》、《国文天地月刊》、《新台湾週刊》……等处,谨向这些园地以及主编者致上诚挚的谢意。其中有多个园地已在这些年陆续消失,也是无可奈何的人间事。

  如前所述,写这些文章时,我并未有出书的打算。但幸好这些文章自有脉络,因此略依性质将五十二篇分为五辑。

  辑一「台湾童话十二家」是我主编九歌版「童话列车」书系的逐册赏析。在此要特别感谢九歌出版社发行人蔡文甫先生及总编辑陈素芳小姐。我自二○○三年起,十五年间在九歌主编了十八本书,包括二册棒球小说选、三册《年度童话选》、「童话列车」书系共十二册,及一册为九歌创社四十週年所编的《九歌儿童文学读本》。能跟九歌结下这么深的缘分,是今生难得的际遇。

  辑二「华文儿童文学」与辑三「外文儿童文学」有多篇发表在《中国时报开卷版》及《联合报读书人版》,这两个版面是所有喜欢阅读的台湾人共同的美好记忆,我很荣幸当年经常受邀撰写书评。

  辑四「关于绘本的思考」有七篇是在杨茂秀老师所主持的《毛毛虫月刊》、《儿童哲学双月刊》所开设的专栏「绘话连篇」。我进东师儿文所就读以来,即受到杨老师鼓励,他从未退过我的稿,对我十分包容。也感谢杨老师替这本书写序。

  辑五「在随笔与评论之间」的内容比较杂,但即使是随笔,也多少带有议论的性质。

  岁月是神偷,能有这些文章倖存,我感到十分庆幸与感恩。只是我并不清楚这本书究竟是时间还给我的赃物?抑或是我将偷来的赃物还给时间?
  但愿本书除了对我自己有意义外,也对关心儿童文学的读者有参考的价值。
 

图书试读

【辑一 台湾童话】传说的传说——《司马中原童话》赏析
 

 
让我们想像这样一个画面:六、七十年前在中国苏北,夏日的夜晚,庭院里聚集几个小孩,排排坐听着老祖母(或老祖父)为他们讲故事。老祖母识字不多,但肚子里的传奇故事可真不少。她的故事里没有西洋的睡美人与骑士,也没有小矮人跟白雪公主。那些故事,其实是她祖祖辈辈说过又说的,内容全都取材自中国乡野,有鬼、有狐、有路客与刀客……
 
那群小孩子中,日后因缘际会出了位大作家,将这些传说用书写的方式再次流传下去……
 

 
司马中原是不必介绍的。这几十年来在台湾成长的孩子,谁不曾听过他说的鬼故事?不曾读过他的乡野传奇小说?
 
有趣的是,一般人并不认为司马中原是儿童文学作家。原因可能很复杂,论者可以争辩他的作品适不适合儿童(但却无视于儿童已经在阅读);而原因也可以很简单,毕竟司马中原的着作,从未以儿童文学读本的方式出版过。
 
我猜想,这本《司马中原童话》的出版之后,上述的问题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这本书是司马中原第一本童话集,但除了第一篇〈吴抄手打鬼〉是他应出版社之邀所写的全新创作外,其他四篇都是二、三十年的旧作,曾分别收录在他不同的短篇小说集里。司马中原的乡野传奇,有许多是可当童话来读的,这四篇是其中的代表作。
 

 
司马中原是着名的小说家,这无庸置疑。但在民间,他给人更深的印象应该是个「讲鬼故事的人」。不少人会问:鬼故事算不算童话呢?这虽不是高明的问法,但也不妨一谈。
 
鬼故事跟童话共同处很多,它们都是幻想的文类。但鬼故事的幻想基础可能更侷限一点,它必须建立在阴阳两界的对立上。鬼故事的「第二世界」就是阴间,而不会是龙宫或纳尼亚王国。除此之外,我不认为鬼故事和童话有何泾渭分明的界线。我们看徐克的卡通版《小倩》或宫崎骏的《神隐少女》,都不会想到它们是「鬼片」。因此,鬼故事是否可视为童话(或儿童文学)?关键应在它是否写得适合儿童阅读。至于「子不语:怪力乱神」这顶大帽子,就少给鬼故事戴上了。
 
不过以上的解释,都远不如司马中原的讲法生动。他说:「我小时候听到的童话,都是鬼故事!」
 

 
收在本书中的〈吴抄手打鬼〉与〈血光娘子庙〉可算是鬼故事。但这两篇故事一点都不恐怖。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儿童文学研究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翻开了这本书。没想到,读完之后,我竟然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们从不同的视角,探讨了儿童文学的各种问题,比如儿童文学的叙事特点、人物塑造、主题表达等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一篇关于“儿童视角”的论文,作者指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应该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观察世界,去感受生活。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读《窗边的小豆豆》的情景,那时的我,深深地被小豆豆的率真和善良所打动,也开始尝试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待这个世界。这本书的语言比较流畅,即使是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也能轻松地理解。而且,作者们在分析作品时,总是能够结合具体的例子,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不过,我个人觉得,书中的一些论文过于关注西方儿童文学,对于本土儿童文学的探讨不够深入。如果能加入更多台湾本土的儿童文学作品案例,相信会更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啊,读起来有点像在听一场大学的讲座,虽然内容很充实,但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作者们的研究都很严谨,引用了大量的理论和文献,分析也很有深度,但对于一个普通的读者来说,感觉有点“高高在上”。我尤其觉得,书中的一些论文过于强调儿童文学的“教育意义”,似乎把儿童文学当成了一种工具,而忽略了它本身的艺术价值。儿童文学的魅力,不就在于它能够带给我们快乐、感动和思考吗?如果一味地强调它的教育意义,反而会扼杀孩子的阅读兴趣。当然,我也承认,儿童文学确实应该承担一定的教育责任,但这种教育应该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直接的说教。我更喜欢那些能够引发孩子思考,让他们在阅读中自由探索的作品,比如几年前我给孩子读的几本绘本,虽然情节简单,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爱、勇气和责任。这本书,或许更适合那些从事儿童文学研究的学者,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

评分

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学术著作,不如说是一本充满爱和思考的随笔集。作者们用真挚的情感和敏锐的洞察力,探讨了儿童文学的各种问题。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童年记忆”的论文,作者细腻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阅读经历,并分析了这些经历对自己的影响。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读《绿山墙的安妮》的情景,那时的我,深深地被安妮的乐观和坚强所打动,也开始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本书的语言非常优美,充满了诗意和哲理,读起来让人感到轻松愉悦。而且,作者们在写作时,总是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让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不过,我个人觉得,书中的一些论文过于个人化,缺乏客观性和严谨性。比如,作者们在分析作品时,总是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解读。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书,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文学,也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

评分

这本书读下来,感觉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的思想旅行。作者们对儿童文学的解读,既有理论的深度,又有实践的温度。我特别欣赏其中一篇关于“图画书”的论文,作者深入分析了图画书的视觉语言和叙事技巧,并指出图画书不仅仅是文字的辅助,它本身就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读《好饿的毛毛虫》的情景,那时的我,被书中的色彩鲜艳的图画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完全沉浸在那个充满想象力的世界里。这本书的结构比较清晰,每一篇论文都有明确的主题和论点,而且作者们之间的观点也相互补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过,我个人觉得,书中的一些论文过于强调理论的抽象性,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比如,在当今社会,儿童阅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比如电子产品的冲击、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等等。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讨论,相信会更有现实意义。

评分

读完这本关于儿童文学的论文集,我总觉得心里像被轻轻地敲了一下,那种感觉不是震撼,而是回味。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探讨了儿童文学的本质、价值以及它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我尤其喜欢其中一篇关于“想象力”的论文,作者细腻地分析了想象力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具体的作品案例,说明了优秀的儿童文学如何激发孩子的创造力。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读《小王子》的情景,那时的我,对玫瑰、狐狸、飞行员都充满了好奇,甚至会认真地思考小王子所居住的星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种想象力,不仅仅是童年的专属,它更是一种宝贵的财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应对挑战。不过,我个人觉得,书中的一些理论略显抽象,对于没有相关背景知识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有些难以理解。如果能加入更多通俗易懂的例子,或者配上一些插图,相信会更容易引起共鸣。总的来说,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著作,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儿童文学,也能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童年,以及我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