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在旅途中

我们都在旅途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成长
  • 治愈
  • 自我发现
  • 人生
  • 旅行
  • 感悟
  • 散文
  • 随笔
  • 温暖
  • 思考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32岁.阅读.旅行.减法人生,用壮游解放被禁锢的灵魂!

  ◎科技业工程师毅然决定辞职前往欧洲旅行,真诚动人的旅游心得深获背包客好评。
  ◎以城市为主轴,描绘旅途中的生活体验,与国外旅人们的互动,心灵深处的反思。
  ◎附作者拍摄彩色照片,让影像说故事,带领我们回到当时的那个地方,那个心情。

  作者曾出版过《爱与拥有后的遗憾》等六本小说,旅行结束后曾举办摄影展及印制摄影集,此次首度发表国外游记作品,流畅的文字中隐含兴奋与哀伤,一个独自旅行的旅人纯粹感动。

  如果没有冲动订那张机票离职出走,人生肯定像交错的火车开往完全不同方向,衷心感谢那股莫名的冲动,人生也因此有了巨大变化──我一直觉得认识自己是改变人生的第一步,而旅行通常就是认识自己最好的方法之一,尤其是独自旅行。

  32岁,本该是成家立业的年纪,作者却冲动订了机票,离开职场,离开家人朋友与熟悉的场所,一个人远赴异乡放逐自我,这一趟不单单只是旅行,更是一条探索内心之路。

  作者走过八个国家、三十几座城市:阿布达比顽固的海底礁石、荷兰的沃伦丹之春、比利时雷耶河的夜、巴黎的蒙马特夜未眠、苏格兰的爱丁堡短游、伦敦古典带点颓败却又嚣张的摇滚乐、希腊的米克诺斯速描、义大利的托斯卡尼之夜、西班牙马德里的美丽与哀愁……

  除了感受世界的广阔,也亲身体验了各种不同的生活,将眼光放在世界,全世界就变成栖身所,以宽容的态度面对人生,放下执着,生命就没有围墙和限制。

  在旅途中,我们只是故乡和异乡的偷渡客,从自我本身的角度来看,我们是生命的偷渡客,不管在此岸或彼岸,这里或那里,在垦丁、曼谷或阿姆斯特丹,有勇气或没勇气,贫穷或富有,也不管愿意或不愿意,只要来到这个世界,我们都在旅途中。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
  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9863587538.pdf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令凯(KAI)


  地球人/工程师/作家/背包客。

  2011年陆续出版《爱与拥有后的遗憾》等六本小说,2013年离职旅行十四个国家超过五十座城市,返台举办摄影展并印制摄影集《一瞬之光》。2018年出版第一本游记《我们都在旅途中》。

  现任职科技业,右手绘工程图、左手写作,双脚仍在世界地图上乱跑。联络信箱:kaithinker@gmail.com。

  KAI小说作品:《爱与拥有后的遗憾》、《在世界尽头爱你》、《分离只为与你相遇》、《拥抱寂寞的恋人们》、《那年夏天我们的绿光》、《如果爱不残缺》
 

图书目录

前言──我们都在旅途中

二○一三年.春.阿布达比机场(Abu Dhabi)
‧顽固的海底礁石

二○一三年.春.荷兰
‧欧洲初印象
‧马斯垂克(Maastricht)天堂书局
‧沃伦丹之春(Volendam)

二○一三年.春.比利时
‧小镇故事
‧雷耶河的夜
‧比利时华夫

二○一三年.春.巴黎
‧爱在日落巴黎时
‧蒙马特夜未眠(Montmartre)

二○一三年.春.苏格兰
‧DrunkLand
‧爱丁堡短游(Edinburgh)

二○一三年.春.伦敦

二○一三年.秋.希腊
‧圣托里尼(Santorini)
‧夕阳落下的掌声
‧从圣托里尼到米克诺斯(Mykonos)
‧米克诺斯速描

二○一三年.秋.义大利
‧疯狂罗马
‧罗马竞技场狂想/梵蒂冈的温度
‧离开罗马
‧托斯卡尼的夜/酒馆的对谈
‧〈陌生的拥挤〉写于Firenze小酒馆
‧山城圣吉米亚诺(St. Gimignano)/路过威尼斯
‧在米兰思考义大利的三两事
‧米兰机场惊魂记

二○一三年.秋.西班牙
‧马德里的美丽与哀愁
‧虐心佛朗明哥舞
‧昆卡的生活是生活(Cuenca)
‧快乐的流浪乐团
‧圣家堂的独语(Sagrada Família)
‧巴塞隆纳的Last Goodbye

后记──因为旅行,我很幸福
附录:一个人欧洲旅行的经验分享
 

图书序言

作者序

  二○一二年的十二月,网路沸沸扬扬「世界末日」之说,我却冲动订了一张三个月后飞往欧洲的机票,当时我都还没打定主意要干嘛。二○一三年的三月,第一道春雷震耳,几场午后雷阵雨随即而来,在这样温和而典型的春天之下,末日没有来,我却决定结束将近八年的工程师生涯。身为一个职业学校工科的学生,我从以前就确定自己未来会是工程师,幸运的话干个小主管,然后结婚生子、买车买房等等,从来没想过其他的道路,跟身旁大部分人一样过着早就被预定好的人生。还记得当时收好细软走出办公大楼时真的很茫然,接下来要去哪呢?我该面对的是什么?除了画图、出差、开会、分析报告、盯产线制造、量产问题解决等等,我还会什么?我的恐惧不断像泡泡般冒出来。32岁的我展开人生首次长期而孤单的旅行,有时候会想,或许在某种程度下,末日真的有来,原本我所处的世界崩解,当时的我死了,而另一个我重生了。

  第一次欧旅,走过荷兰、比利时、巴黎、苏格兰和伦敦,约28天。回国后,我只是将旅行的心得浓缩成〈32岁.阅读.旅行.减法人生〉并公开在背包客栈,没想到被选为旅游好文,交友邀请以及讯息像是要参与什么盛会般大爆满,每天有上百个讯息等我回应,他们羡慕我的所作所为,也深受我的鼓舞,但其实我很错愕,因为我的初衷并不是要鼓励什么,只是抒发心情,没想到引起如此大的回响,我想我不是感受深或文笔好,而是潜藏在台湾传统观念下被禁锢的灵魂太多了,不管是已出走或未出走的,像摆在灶上的压力锅戚戚作响,也许同为体制下的受薪阶层员工,我的转变(如果真的有转变的话)提供给大家一种类似宣洩的管道吧!

  欧洲四国结束,原本以为会再回到职场,但脚步已经停不下来。我飞到菲律宾宿雾学英语,一待就是两个月,望着菲律宾有名的夏季雷雨,我又订了九月往南欧三国的机票,长达一个半月之旅的最后一站在巴塞隆纳,因缘际会决定了年底尼泊尔之行。似乎,每一段旅程都在计划着下一段旅程,旅程中所遇到新的人事物,都能影响下一段旅程的位置,我认为这是旅行很迷人的地方。

  我没有留学生背景,也不是历史文化学者,跟文学界更是碰不着边,我只是一个在台湾到处可见的无名工程师,关于旅行,也只是将旅途中切身所见所闻转化为文字,期望保持内心深处一个自由的小城堡,不用对谁解释交报告,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自己能够继续写下去而写的。我想,旅行终究是私人领域的事,我绝对没有将概念想法强加于读者的权利或资格,不管怎么说,我仍期许自己坦白用心诉说感受,如果有一天,你到了异地,欣赏着和我眼睛眺望过的相同风景,然后捕捉到和我类似的感动,我们进而产生奇妙而亲密的连结,我想这就是身为作者最大的幸福与鼓励吧。

  「不论走得多远,我都不会忘记自己只是个访客,随时都会离开,这是旅行让我深深体会到的事,就如同我的生命一样。」旅途中,我脑海里经常浮现这句话,原来旅行跟生命一样。初来乍到,与什么人相遇然后分离,最后终于有些顿悟时(甚至还没顿悟),就结束了。我们其实很像偷渡客吧,用许多身分活在世上,儿子、男朋友、丈夫、父亲、爷爷、工程师、财务经理、警察、小偷、行政院长……最后不管你演的好或不好,我们都必须离开这肉身,很公平的下台一鞠躬。

  在旅途中我是故乡和异乡的偷渡客,从自我本身的角度来看,我是生命的偷渡客,不管在此岸或彼岸,这里或那里,在垦丁、曼谷或阿姆斯特丹,有勇气或没勇气,贫穷或富有,也不管愿意或不愿意,只要来到这个世界,我们都在旅途中。Enjoy!
 

图书试读

马斯垂克(Maastricht)天堂书局
 
「坐在往马斯垂克的列车中,思考着旅行的意义,我翻着自己第一本小说,等于是翻着我的过去,我不会说故事变得遥远,我只会说故事就这么停止下来,成为类似思想
 
的核心,而这些思想的核心必须透过窗外风景的更迭才会发挥效用,就像催化剂,你是可以依靠这些眼前的风景,风车、海鸥、枯树、河道,听不懂的语言,这些都是可以依
 
靠的,就像前世情人,你一见到就会很明暸,即使很陌生,但你就是会知道,她曾经和你是亲密的,这就是旅行的意义。」──手记2013.4.2
 
约莫两年前的一个冬夜,我在大陆上海市郊的工厂中胶着,外头零下三度,雪要下不下的,听说这种情况最冷,厂内放元旦假期,人手与暖气都不足,所以只好提几只可怜的小暖炉放在每个人脚边,可是那根本不够,我还是用羽绒衣、毛帽、手套重装戒备着,当时,有些人还未从台北过来,有些人已早早离开,只剩我临危受命做产品最后一波测试,没日没夜已经三天,身心俱疲,这一波测试必须进行到明早六点,从台北用电话遥控的主管坚持一定要将此测试做完,「不管多晚,就是把报告发出来。」电话中的军令如山,「三更半夜有人会看报告才有鬼!」我很想要这样大骂,但全身已经没什么力气,在这个社会中,我们都被训练成服从的家禽,给我饭吃的最大,其他什么都不是,我默默应许后就回到测试区。
 
托着腮,脑袋很重、胃很空,背膀僵硬但全身发软也发抖,几乎剩下意志力在撑,测试最需要的就是时间,我的体力也随着时间一分一秒过去而被消耗,移动滑鼠在网页中乱晃,透过翻墙软体辛苦地打开Yahoo,无意间,在新闻网页中看到天堂书局的照片,美得惊为天人,望着照片彷彿就有一股力量注入体内,我的心鼓动起来,继续读简介,十三世纪就建好的多明尼加大教堂历经波折,被当作过仓库、军营、工厂等,后来被出版商Selexyz买下改建成书局,没几年,就被誉为全世界最美的书局,是古典与现代建筑融合的杰作,又有人称她为天堂书局。
 
在那个夜晚,我头一次思考自己的人生,心中恐惧油然而生,这辈子,我要继续在这冷冰冰的工厂里度过吗?还是有可能走进照片中这个梦幻的世界?那是我永远也到达不了的地方吧?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我们都在旅途中》这个书名,我第一反应就是,这简直是对我近况的写照!最近工作上遇到了一些瓶颈,感觉自己好像被困在了一个原地,但内心又渴望突破,想要去尝试一些新的可能。这种感觉就像是在一段漫长的旅途中,突然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但又不敢停下脚步。我常常会听一些关于旅行的音乐,比如陈绮贞的《旅行的意义》,那种淡淡的、带着一丝迷茫的旋律,似乎能完美地诠释这种状态。我猜想,这本书或许会分享一些作者在人生旅途中遇到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的。也可能是关于一些普通人的故事,他们可能没有轰轰烈烈的人生,但却在自己的平凡生活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旅途”意义。我尤其感兴趣的是,书中会不会探讨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如何从每一次的“走错路”中汲取经验,继续前行。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温暖的感觉,仿佛在说:“别担心,我们都在路上,你不是一个人。”这种集体感,有时候比任何鼓励都更有力量。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我们都在旅途中》就很有意思,让我想起很多生活中的片段。比如,我们常常说人生是一场旅行,而我最近刚好在规划一次长途旅行,所以看到这个书名,就觉得特别有共鸣。有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是目的地明确的旅行者,但实际上,旅途中的风景、遇到的陌生人,甚至是旅途本身,才是最值得回味的。我常常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的“终点”,到达之后才发现,它不过是下一段旅程的起点。这本书的书名,似乎在暗示着一种“过程比结果重要”的哲学,这让我想到了很多哲学系的教授,他们总喜欢用一些看似简单却意味深长的句子来启发学生。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特色,色彩运用大胆,图形也很抽象,不知道是不是设计师想传达一种“未知”和“探索”的感觉?总之,单凭书名和封面,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或许会探讨关于人生选择、成长经历,或者是在不同阶段的心境变化。毕竟,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旅行”,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欢笑也有泪水,这些都是构成我们独特旅途的一部分。我非常期待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体验和理解这段“旅途”的答案,或者至少,能引发我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我们都在旅途中》,这个书名太贴切了!它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跟着家人一起去旅行,那时候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觉得一切都那么新鲜。长大后,虽然旅行的地点变了,但那种探索未知、发现新事物的兴奋感,似乎一直没有消失。只不过,成年后的旅途,多了几分现实的考量,也多了几分对未来的迷茫。我喜欢那种能够带我进入不同世界,体验不同人生的书籍。这本书的名字,给我的感觉就是它能带我“走出去”,去看看别人的人生,去感受不同的风景。会不会是一些关于人生选择、梦想追逐,或者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探讨?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电影画面,比如《爱在黎蒙破晓时》系列,主角们的人生就在不断的旅行和相遇中展开,每一次的对话都充满了智慧和情感。这本书会不会有类似的深度?它是否能让我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人生,思考自己正在经历的“旅途”究竟是什么样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让我对未来的旅程充满期待,而不是畏惧。

评分

《我们都在旅途中》这个书名,瞬间击中了内心深处某种莫名的情感。好像我们每个人,无论是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还是在既定的轨道上前进,都像是踏上了一段无法预知的旅程。我最近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在追求什么?是为了抵达某个“成功”的彼岸,还是享受当下沿途的风景?这本书的名字,恰恰点出了这种普遍的存在感,不是某个人,而是“我们”。这种“我们”,包含了我,也包含了你,包含了我们身边每一个正在经历生活的人。我常常会想起很多电影里的场景,主角们在一个又一个陌生的地方,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离别与重逢,他们的故事,其实也是我们人生轨迹的缩影。这本书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关于“寻找自我”的主题?或者是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们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去接纳那些不确定性?我喜欢那种能够触动人心的文字,不一定要惊天动地,但一定要有力量,能够让你在读完之后,对生活多一份理解,少一份抱怨。这本书的标题,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又带着一丝坚韧,让我想起很多台湾文学作品中那种细腻的情感表达,总是能在不经意间撩拨起最柔软的心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