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復刻精裝版)(二版)

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復刻精裝版)(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Galileo Galilei, Stephen Hawking
圖書標籤:
  • 伽利略
  • 科學史
  • 對話錄
  • 復刻版
  • 經典
  • 哲學
  • 天文學
  • 物理學
  • 文藝復興
  • 科學革命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霍金逝世週年紀念

  天文學+物理學經典(復刻精裝版)
  五百年來,中文版第一次齣齊
  霍金 主編、導讀

  一六三三年,在哥白尼去世九十年之後,義大利天文學傢和數學傢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1642)來到羅馬宗教法庭接受異端罪的審判。理由是他違反瞭一六一六年禁止傳播哥白尼學說的教皇詔令,有力證明瞭日心體係不僅是一個假說而且是真理。他被教廷當局處以終身監禁於傢中的判決。一六三八年齣版的《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是他的最後一部作品,書中所提到的落體加速度定律,鹹被認為是近代物理學的基柱之一。這部著作對物理學的貢獻卓著,並開瞭牛頓運動定律的先河。愛因斯坦贊譽他為「近代物理學之父──事實上是近代科學之父」。遲至這個世紀,教皇若望保祿二世纔將伽利略當年的的異端罪名予以平反。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編


  一九四二年於伽利略逝世三百週年誕生,世人公認是愛因斯坦之後最傑齣的理論物理學傢。承襲牛頓擔任劍橋大學數學係盧卡斯講座教授長達三十餘年。其著作包括:《圖解時間簡史》(擴充修訂新版)、《鬍桃裏的宇宙》、《新時間簡史》(《時間簡史》普及版),以及《大設計》等,並主編物理學與天文學經典《站在巨人肩上》五巨冊(其中包括哥白尼、伽利略、剋蔔勒、牛頓,以及愛因斯坦,總計兩百餘萬字的原典以及霍金的導論)。以上霍金各書中文版均由大塊文化齣版發行。霍金擁有十二個榮譽頭銜,還獲得許多奬項與勛章,他是英國皇傢學會會員與美國國傢科學院院士,他在進行理論物理學研究的同時,並沒有忽視傢庭生活(他有三名子女和一個孫子),此外為瞭科學知識的普及,他生前持續在世界各地旅行,並為公眾演講。二○一八年三月十四日,霍金結束他七十六年的精彩生命,留給世人一個永存記憶的科學典範。
 

圖書目錄

關於英文文本的說明
前言
伽利略生平與著作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附錄       

圖書序言

前言

霍金


  「如果說我看得比彆人更遠,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伊薩剋•牛頓在一六七六年緻羅伯特•鬍剋的一封信中這樣寫道。盡管牛頓在這裏指的是他在光學上的發現,而不是指他關於引力和運動定律的更重要的工作,但這句話仍然不失為一種適當的評論——科學乃至整個文明是纍積前進的,它的每項進展都建立在已有的成果之上。這就是本書的主題,從尼古拉•哥白尼提齣地球繞太陽轉的劃時代主張,到愛因斯坦關於質量與能量使時空彎麯的同樣革命性的理論,本書用原始文獻來追溯我們關於天的圖景的演化曆程。這是一段動人心魄的傳奇之旅,因為無論是哥白尼還是愛因斯坦,都使我們對自己在萬事萬物中的位置的理解發生瞭深刻的變化。我們置身於宇宙中心的那種特權地位已然逝去,永恆和確定性已如往事雲煙,絕對的空間和時間也已經被橡膠布所取代瞭。

  難怪這兩種理論都遭到瞭強烈的反對:哥白尼的理論受到瞭教廷的乾預,相對論受到瞭納粹的壓製。我們現在有這樣一種傾嚮,即把亞裏斯多德和托勒密關於太陽繞地球這個中心鏇轉的較早的世界圖景斥之為幼稚的想法。然而,我們不應對此冷嘲熱諷,這種模型決非頭腦簡單的産物。它不僅把亞裏斯多德關於地球是一個圓球而非扁平盤子的推論包含在內,而且在實現其主要功能,即齣於占星術的目的而預言天體在天空中的視位置方麵也是相當準確的。事實上,在這方麵,它足以同一五四三年哥白尼所提齣的地球與行星都繞太陽鏇轉的異端主張相媲美。

  伽利略之所以會認為哥白尼的主張令人信服,並不是因為它與觀測到的行星位置更相符,而是因為它的簡潔和優美,與之相對的則是托勒密模型中復雜的本輪。在《關於兩門新科學的對話》中,薩耳維亞蒂和薩格利多這兩個角色都提齣瞭有說服力的論證來支持哥白尼,然而第三個角色辛普裏修卻依然有可能為亞裏斯多德和托勒密辯護,他堅持認為,實際上是地球處於靜止,太陽繞地球鏇轉。

  直到剋蔔勒開展的工作,日心模型纔變得更加精確起來,之後牛頓賦予瞭它運動定律,地心圖景這纔最終徹底喪失瞭可信性。這是我們宇宙觀的巨大轉變:如果我們不在中心,我們的存在還能有什麼重要性嗎?上帝或自然律為什麼要在乎從太陽算起的第三塊岩石上(這正是哥白尼留給我們的地方)發生瞭什麼呢?現代的科學傢在尋求一個人在其中沒有任何地位的宇宙的解釋方麵勝過瞭哥白尼。盡管這種研究在尋找支配宇宙的客觀的、非人格的定律方麵是成功的,但它並沒有(至少是目前)解釋宇宙為什麼是這個樣子,而不是與定律相一緻的許多可能宇宙中的另一個。

  有些科學傢會說,這種失敗隻是暫時的,當我們找到終極的統一理論時,它將唯一地決定宇宙的狀態、引力的強度、電子的質量和電荷等。然而,宇宙的許多特徵(比如我們是在第三塊岩石上,而不是第二塊或第四塊這一事實)似乎是任意和偶然的,而不是由一個主要方程式所規定的。許多人(包括我自己)都覺得,要從簡單定律推齣這樣一個復雜而有結構的宇宙,需要藉助於所謂的「人擇原理」,它使我們重新迴到瞭中心位置,而自哥白尼時代以來,我們已經謙恭到不再作此宣稱瞭。人擇原理基於這樣一個不言自明的事實,那就是在我們已知的産生(智慧?)生命的先決條件當中,如果宇宙不包含恆星、行星以及穩定的化閤物,我們就不會提齣關於宇宙本性的問題。即使終極理論能夠唯一地預測宇宙的狀態和它所包含的東西,這一狀態處在使生命得以可能的一個小子集中也隻是一個驚人的巧閤罷瞭。

  然而,本書中的最後一位思想傢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的著作卻提齣瞭一種新的可能性。愛因斯坦曾對量子理論的發展起過重要的作用,量子理論認為,一個係統並不像我們可能認為的那樣隻有單一的曆史,而是每種可能的曆史都有一些可能 性。愛因斯坦還幾乎單槍匹馬地創立瞭廣義相對論,在這種理論中,空間與時間是彎麯的,並且是動力學的。這意味著它們受量子理論的支配,宇宙本身具有每一種可能的形狀和曆史。這些曆史中的大多數都將非常不適於生命的成長,但也有極少數會具備一切所需的條件。這極少數曆史相比其他是否隻有很小的可能性,這是無關緊要的,因為在無生命的宇宙中,將不會有人去觀察它們。但至少存在著一種曆史是生命可以成長的,我們自己就是證據,盡管可能不是智慧的證據。牛頓說他是「站在巨人的肩上」,但正如本書所清楚闡明的,我們對事物的理解並非隻是基於前人的著作而穩步前行的。有時,正像麵對哥白尼和愛因斯坦那樣,我們不得不嚮著一個新的世界圖景做齣理智上的跨越。也許牛頓本應這樣說,「我把巨人的肩用做瞭跳闆。」
 

圖書試讀

第一天
 
對話人:薩耳維亞蒂(簡稱「薩耳」)
 
薩格利多(簡稱「薩格」)
 
辛普裏修(簡稱「辛普」)
 
薩耳:以木頭為例,我們可以看到它燃燒成火和光,但是我們卻看不到火和光重新結閤起來而形成木頭;我們看到果實、花朵以及其他韆萬種固體大部分解體為氣味,但是我們卻看不到這些散亂的原子聚集到一起而形成芳香的固體。但是,在感官欺騙瞭我們的地方,理智必然齣來幫忙,因為它將使我們能夠理解在極其稀薄而輕微的物質凝縮中所涉及的運動,正如理解在固體的膨脹和分解中所涉及的運動一樣的清楚。此外,我們也要試著發現怎樣就能在可以發生脹縮的物體中造成膨脹和收縮,而並不引用真空,也不放棄物質的不可穿透性;但是這並不排除存在一些物質的可能性,那些物質並不具備這一類性質,從而並不會引起你們稱之為「不妥當」或「不可能」的那些後果。而且最後,辛普裏修,為瞭照顧你的哲學,我曾經費瞭心力來找齣關於膨脹和收縮可以怎樣發生的一種解釋,而並不要求我們承認物質的可穿透性,也不必引用真空,那些性質都是你所否認的和不喜歡的;假若你欣賞它們,我將不會如此起勁地反對你。現在,或是承認這些睏難,或是接受我的觀點,或是提齣些更好的觀點吧。
 
薩格:我在否認物質的可穿透性方麵相當同意逍遙派哲學傢們。至於真空,我很想聽到對亞裏斯多德論證的一種全麵的討論;在他的論證中,亞裏斯多德反對瞭真空,我想聽聽你,薩耳維亞蒂,在答覆時有些什麼話要說。我請求你,辛普裏修,請告訴我們那位哲學傢的確切證明,而你,薩耳維亞蒂,請告訴我們你的答辯。
 
辛普:就我所能記憶的來說,亞裏斯多德猛烈反對瞭一種古代觀點,即認為真空是運動的必要先決條件,即沒有真空就不可能發生運動。和這種觀點相反,亞裏斯多德論證瞭,正如我們即將看到的那樣,恰恰是運動現象使得真空的概念成為站不住腳的瞭。他的方法是把論證分成兩部分。他首先假設重量不同的物體在同一種媒質中運動,然後又假設同一個物體在不同的媒質中運動。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