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岛,和平的人:金门、马祖、我们

战争的岛,和平的人:金门、马祖、我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启疆
图书标签:
  • 金门
  • 马祖
  • 两岸关系
  • 冷战
  • 历史
  • 文化
  • 战争
  • 和平
  • 台湾
  • 離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将军诗人汪启疆透过金门、马祖、我们为诗的主题,透过三地书写,用纯净铿锵的语言锻铸精彩的篇章,传达给读者精彩的抒怀与感悟,在诗的道路上开出一盏盏明亮的彩灯,为我们寻找诗的另一种可能。 书中穿插着金门、马祖的实地照片,使阅读增加了鲜活感,尤其在面对诗的内容进行思索时,精彩的照片正可以做为凝视的目标,值得读者一探究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汪启疆


  海军退役中将,曾任: 舰长、舰队长、作战署长、海军指挥参谋学院院长、海军反潜航空指挥部指导官。曾获: 国军文艺奖、时报文学奖、年度诗人、干坤诗奖、中山文艺奖、二O一六年高雄市文艺奖。出版诗集: 《台湾用诗拍摄》、《哀痛有时跳舞有时》、《风涛之心》、《季节》、《军人身世》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校长序

  国立台湾海洋大学得天独厚的环境,师生得以咫尺浸润在这片宽阔的海洋中学习。为了丰富海大学子的内在涵养,近年海大积极开展人文教育,期望培育兼具人文关怀、专业创新,与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为此,我们透过邀请汪启疆老师等人担任驻校作家,借由办理海洋文学奖、工作坊,以及与学子们的对谈等一系列活动,活络了海大校园的文艺气息,也激发学子们对于海洋文学的创作能力,为海洋大学注入一股新思维、新潮流;而汪启疆老师便是为海大文学注入新思潮的一股重要暖流。

  汪启疆老师是着名的将军诗人,官拜海军中将的汪老师服役期间曾多次率领舰队前往金马前线执行任务;多年之后,汪老师因缘际会再度踏上马祖这曾经战云密佈的岛屿,而此行的目的却是与本校大学社会责任实践计画团队透过文字、影像,共同纪录这特别的岛屿,让世人看见这岛屿多样而美丽的面貌。此次汪老师的新诗集有相当的创作描绘了他在不同时空下旧地造访的心境;而透过这些文字,我们得以迅速穿越时间的轴线,看见大时代对于这岛屿所写下的哀愁与美丽。

  相信借由汪老师的带领与类似的活动与互动,必然能够继续激盪出许多美丽的火花,为本校种下一颗颗海洋文学的种子;更期盼借由这本诗集,可以在海大的校园中开出更多如这本诗集般美丽的花朵与甜美的果实。

庄副校长序

  海洋的宽阔无边无际,串联了我们与岛;特有的相对地理位置,造就了特有的海洋人。汪启疆老师是着名的将军诗人,海军中将退役;他用深刻隽永的文字,刻划出一个个海滩、坑道、碉堡替我们见证的历史,复活了金门、马祖曾有战争杀戮后的死寂。在史诗论述的背后赋予了新的生命,在理性的背后注入了一股新的情感。

  这些征战过的岛屿、岛屿上的石子、岛屿上的人,被赋予了更广泛的定义。辽阔的海洋与岛屿的存在造就了无数的海洋人,一如汪老师,半生戎马,纵横于四海的人生体验,成就了无比宽广的心胸,更蕴藏丰富了内在涵养。

  期待透过这本诗集,拓展更多海洋学子对海洋以及岛屿的想像,激起更多身处岛屿海洋人的强劲斗志、拥抱海洋,展望未来,也能像汪老师一样,激盪出属于自己的片片美丽浪花。
 

图书试读

‧壁虎
很多很多时候牠是孤独的
只有孤独、可以丰富的想妳
 
把身躯藏在石隙
等着时间老出夜的皱纹
牠保持匍伏窜进
 
那尾壁虎
舌头迅速吐出
找到了死亡
 
《马祖Ⅱ.二O一八》
 
‧雨
马祖没有雨季
雨季是贮水的圳堤
小河不汹涌
蛙群欠缺歌曲
群情激昂总是海风波浪
擂着无声鼓
 
雨来了,一些梦真是牵扯不清
军衣上头不仅裂了缝线
远浮出少有的雨的蒙蒙心情
用黄昏浸湿捡落叶的道径
 
喜和太阳抗衡的,雨啊
属于夜和浪花,属于一座碉堡
窄小的赤嵴裸肤、一封来信……
雨是活水在背嵴上,一份期待
 
‧老人
被海所腌老的人迟缓走来
安静坐在岩石上
听岩石们呓语:然后微笑
 
风舔了大量咸味将微笑
涂深在裸出的部份,锈了的关节内
安静后的沉淀物作了自己的思维
绞动某些向后迅缩向前涌进、坚实的波浪
(几番雷响是骨头所患的颤癫症)
 
猫或会藏匿、出现
(猫以海的波纹)
倨傲冷寂竖立尾巴,凝视老人
所见的圆和横甩的线
 
猫和老人所见
不断复制不断繁殖
 
轮到谁说故事了?
 
‧壳内 
壳内所消失的一切
壳不知道
履带所啃囓的一切
每一根钢齿都懂
 
M41轻战车洋名华克勐犬
将盔甲留在八号据点大沃山
崖顶风和龙舌兰芒草
刺扎着鞋子(我已不穿军鞋了)
太多蜘蛛藏匿了任何空间
它们把故事、热血、轮轴、力量
都綑缚且焊住
 
壳内是空的,这些坦克们
血肉都离开了
未完的战役结束得不具声响
夜晚黑黝黝山路再没有谈话
我也突然沉默了
捡起小石掷响壳和山路
它们面对的海太辽濶了
 
‧海老屋Ⅱ-给刘枝莲
1.老了
老婆婆,您叫什么名字
(等……一下,去拿我、的身份证)
刘枝莲说:人们都老忘了
 
还没出生这房子就已经存卅年了……
石头房砌这么厚,每块石头都是爸爸
从海上带回来的
双掌十指都磨出血来
 
那时候动乱
(战争落弹的必然)
马祖房子都盖得非常小
非常的厚
战争日夜都是汗淋淋的脸
 
还这儿住家的
都非常、非常老了
 
2.害怕
爸爸说他的房子
(他一生为亲友筑了七间屋子)
有人喜欢、有人想卖
(妳是喜欢留在老屋的……)
爸爸告别,就把这屋子独留给妳
 
四十、五十、六十年代
砲弹落在屋顶上
危险使这幢石屋偏远的增筑了
唯一地道通往滩口
挖掘时的恐慌
(父亲辈的紧张、害怕)
妳体悉到,蒐集来
写一本马祖军人们这地区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见此书书名,脑海中便勾勒出一幅画面:金门、马祖,这两个离我们近又远的海岛,在历史的浪潮中,如何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又如何孕育出坚韧的生命。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那段模糊而又厚重的历史的探寻之门。“战争的岛”一词,让人感受到一种肃杀的气息,我期待作者能通过文字,展现出岛屿上曾经的紧张局势,那些军事设施的痕迹,以及战争对岛屿环境和居民生活造成的深刻影响。但是,更令我着迷的是“和平的人”这个词组。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人性的光辉如何得以展现?那些普通民众,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又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我渴望看到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群像,他们的生活状态,他们的情感寄托,他们的勇气与智慧。作者似乎在引导我们思考,战争的残酷究竟能如何摧残人性,而又有哪些力量能够支撑人们在困境中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对和平的向往。金门、马祖,这两个名字,不仅仅是地理坐标,更是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了太多故事,也记录了太多情感。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还原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不仅是宏观的历史事件,更是微观的生活细节。那些关于家园、关于亲情、关于希望的点滴,才能真正触动人心。作者用“我们”来结尾,更是将这份历史的思考引向了当下,引向了每一个读者。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读物,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过去,珍惜现在,展望未来。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那片海岛上,战争与和平交织的复杂图景。书名“战争的岛,和平的人:金门、马祖,我们”精准地概括了全书的主题,却又远远不足以表达其深刻的内涵。作者以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笔触,将金门、马祖这两个地名,从历史的尘埃中唤醒,赋予了它们鲜活的生命。我仿佛置身于那些昔日的炮火硝烟之中,看到了严阵以待的军事设施,听到了震耳欲聋的炮声,感受到了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压抑。然而,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对战争的呈现,而是巧妙地将镜头转向了那些在战火中坚守着生活的人们。他们是渔民,是农夫,是母亲,是孩子,是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的眷恋,对未来的希望。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展现了这些“和平的人”的坚韧与智慧。他们可能没有改变历史的宏大叙事,却用自己的方式,维系着人性的尊严与温暖。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和平并非只是没有战争,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力量,一种在困境中依然选择善良与坚守的态度。金门、马祖,这两个名字,在本书中成为了承载历史、见证人性的舞台。作者以“我们”作为结尾,更是将这份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思考,延伸到了每一个读者身上,让我们反思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以及我们对和平的责任。

评分

读罢此书,我仿佛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将我从现代的喧嚣带回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书中所描绘的金门、马祖,不再是地理书上的点,而是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无数故事的鲜活之地。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的严谨,又带着深沉的人文关怀,为我们揭开了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记忆。我看到了岛屿上错综复杂的军事工事,它们沉默地诉说着往日的紧张与对峙,那些壕沟、战壕、炮弹坑,无一不是历史留下的印记。但更让我动容的,是作者对“和平的人”的捕捉。在战火的阴影下,在物资匮乏、信息阻隔的环境中,人们依然维系着生活,保持着温情。我看到了渔民们冒着风险出海捕鱼,只为养家糊口;看到了妇女们辛勤劳作,支撑着家庭的运转;看到了孩子们在炮声中依然玩耍嬉戏,展现着生命顽强的韧性。作者没有回避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对比,更深刻地展现了和平的可贵。那些在炮火中依然哼唱的歌谣,那些在紧急避难时互相搀扶的身影,那些在漫漫长夜里点亮的微弱灯火,都成为了“和平的人”最动人的注脚。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和平并非理所当然,它需要有人去守护,去争取,去用生活的热爱去抵御战争的侵蚀。金门、马祖,这两个名字,在本书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人性的试炼场。作者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普通人,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持,他们的无奈,以及他们在绝境中闪耀的人性光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初读便有一种强烈的张力,“战争的岛”与“和平的人”,仿佛将我们拉入一个充满矛盾和张力的历史时空。金门、马祖,这两个地名对于我辈来说,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记忆与想象,它们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岛屿,更是那个时代无数故事的发生地。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描绘战争的痕迹,又如何寻觅和展现那些在炮火纷飞年代,依然坚守着内心和平的人们。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我期待着作者能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复杂图景。是怎样的“战争”塑造了这些岛屿?又是怎样的“和平”根植于当地的人心中?“我们”又是指向谁?是那些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是我们这些后辈,需要从中汲取什么?这些问题在我心中萦绕,让我对这本书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找到那些“和平的人”的?他们的故事是怎样的?是默默无闻的坚守,还是在绝境中的反思与超越?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可能是一种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如何在极端环境中保持人性的深刻探讨。金门与马祖,这两个在军事地图上赫赫有名的岛屿,在作者笔下,是否会展现出它们截然不同的另一面?那些散落在岛屿上的村落,那些世代居住在此的人们,他们的生活、他们的情感、他们的希望,在历史洪流中,又是如何被涤荡和塑造的?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历史,而不是冰冷的年代划分和事件罗列。这本书的书名,仿佛是对我们提出了一种追问,一种关于我们自身在历史长河中的位置和选择的追问。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沉思。书名“战争的岛,和平的人:金门、马祖,我们”虽然简练,却蕴含着无尽的深意。“战争的岛”几个字,一下子就将我的思绪拉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我仿佛能看到金门、马祖曾经的紧张局势,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火药味。作者在书中,以一种极为细腻且富有史学深度的笔触,为我们还原了那段历史的真实面貌。那些军事要塞、炮弹坑,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遗迹,更是历史的见证,是无数故事的载体。然而,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并没有让读者沉溺于战争的残酷,而是将目光聚焦在“和平的人”身上。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人们是如何在战争的阴影下,努力维持着自己的生活,维系着家庭的温暖,寻找着内心的平静?我看到了普通民众的坚韧与乐观,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善良与智慧,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顽强热爱。这些“和平的人”,他们或许没有改变历史的走向,但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性的光辉永不熄灭。作者对这些人物的刻画,充满了人文关怀,让我深受感动。而“我们”这个词,更是将这份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性的反思,带入了我们的生活。它提醒着我们,过去的历史,并非与我们无关,而我们作为时代的后人,又该如何去理解,去铭记,去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这本书,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史诗,更是一曲关于人性的赞歌。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初看便让我心头一震——“战争的岛,和平的人:金门、马祖,我们”。它以一种极其凝练的语言,概括了历史的残酷与人性的光辉,将两个看似矛盾的概念置于同一叙事框架下。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踏上了这段阅读之旅,而作者没有让我失望。书中对于“战争的岛”的描绘,并不仅仅是冰冷的军事史实堆砌,而是通过对金门、马祖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的深入剖析,展现了战争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我仿佛能看到那些曾经的战壕、炮楼,感受到空气中弥漫的紧张与肃杀。但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笔下那些“和平的人”。在炮火纷飞、生存艰难的环境下,普通民众是如何维系着生活的尊严,如何用爱与善意抵御战争的侵蚀,又是如何守护着内心的那片宁静。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这些平凡人物的形象,他们的坚持,他们的选择,他们的乐观,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这让我明白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而“我们”的出现,更是将这本书的主题升华,它不仅仅是对金门、马祖历史的回顾,更是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反思。这段历史,与我们息息相关,而我们又该如何去理解,去铭记,去珍惜和平,这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深刻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像一首充满力量的诗歌,“战争的岛,和平的人:金门、马祖,我们”。它不仅仅是一个书名,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将读者直接带入到一个充满戏剧性冲突和深刻人文关怀的情境之中。我怀着极大的好奇心翻开了它,而这本书也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在讲述金门、马祖的历史,更是通过对历史的挖掘,对人性的探索,为我们呈现了一幅波澜壮阔又细腻感人的画卷。“战争的岛”,我看到了那些遍布岛屿的军事工事,那些曾经的战火痕迹,它们沉默地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紧张与肃杀。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还原了历史的现场感,但又并未让读者沉浸在冰冷的战争史实中。更让我震撼和感动的是“和平的人”的描写。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下,普通民众如何生存,如何生活,如何保持内心的宁静与人性的光辉,这些都是作者着力描绘的重点。我看到了他们身上的坚韧、善良、乐观,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他们或许没有叱咤风云的事迹,但他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战争最强有力的反击。作者通过对这些普通人的故事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人性的伟大与顽强。“我们”这个词的出现,更是将历史的叙事引向了更广阔的维度。它提醒着我们,这段历史并非遥不可及,它与我们息息相关,而我们作为后辈,又该如何去铭记、去反思、去传承。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厚重,人性的光辉,以及对和平的珍视。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战争的岛,和平的人:金门、马祖,我们》,初见时便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与现实的共鸣感交织在一起。金门、马祖,这两个地名,对于许多人来说,或许只存在于历史教科书或者新闻报道中,而这本书,却将它们鲜活地呈现在我眼前。作者用一种极为独特的方式,将“战争”这一宏大的叙事与“和平的人”这一微观的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起来。我看到了书中对“战争的岛”的描绘,那些曾经的战火痕迹,那些军事设施,它们不仅仅是冰冷的遗迹,更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深刻印记。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通过对岛屿地理、历史、文化的多维度展现,让我们理解战争是如何塑造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然而,最令我动容的,是“和平的人”这一部分的描写。在炮火连天、人心惶惶的年代,普通人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如何维系着家国的温暖,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善良。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刻画了这些平凡却伟大的个体,他们的故事,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守,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对人性的深刻挖掘。而“我们”这个词的出现,更是将这份历史的思考,引向了我们每一个读者。它提醒着我们,历史的经验,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着怎样的意义,而我们又该如何去珍惜和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金门、马祖,也重新审视了我们自己。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起得真是有深意,“战争的岛,和平的人:金门、马祖,我们”。一开始吸引我的就是这个标题,它有一种电影海报般的视觉冲击力,将宏大的历史背景与个体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读完之后,我发现这本书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它不仅仅是在讲述金门、马祖的历史,更是在探讨人性的复杂与坚韧。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历史事件堆砌,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访谈和实地考察,将那些尘封的记忆一点点地挖掘出来,呈现给我们。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细节的描写,那些具体的场景,比如防空洞里的低语,海边捡拾贝壳的孩子,以及夜晚海面上偶尔闪烁的渔火,都让我身临其境,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氛围。书中所描绘的“战争的岛”并非只有硝烟弥漫,它也充斥着普通人的生活气息,只不过这种生活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显得格外脆弱而珍贵。而“和平的人”的形象,更是书中最为闪耀的部分。他们或许不是叱咤风云的人物,却在各自的岗位上,在日常生活中,默默地维系着人性的温暖。他们的故事,可能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但却有着触动人心的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人性的光辉也从未熄灭。作者对“我们”的探讨,也让我深思。我们是谁?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还是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我们从这段历史中应该学到什么?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契机,让我们去反思历史,去珍视和平,去理解那些在风雨中坚守的人们。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如同一声悠远的号角,召唤着我对金门、马祖那段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的兴趣。“战争的岛,和平的人”,这八个字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强烈的对比和叙事张力。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这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书中所描绘的“战争的岛”,想必不是简单地罗列军事对抗的史实,而是通过对岛屿地理、人文、历史的深度挖掘,呈现出战争对这片土地及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所带来的复杂影响。我期待看到那些曾经的战地痕迹,那些被历史事件所塑造的独特地貌,以及战争阴影下,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而“和平的人”,更是这本书的灵魂所在。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普通人是如何在战乱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维系家庭的温暖,又如何在绝望中寻找希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地刻画这些“和平的人”的形象,他们的日常,他们的情感,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坚守,他们的平凡却伟大的力量。作者将“我们”置于书名的最后,似乎在邀请读者参与到这场历史的回顾与反思之中。我们是谁?我们又该从中获得什么?这本书,不仅是对金门、马祖历史的记录,更可能是一种关于人性、关于选择、关于和平的深刻探讨。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历史的厚重,人性的光辉,以及对当下生活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