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东协─东南亚美食与蔬果植物志: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悄然融入台湾土地的南洋植物与料理

舌尖上的东协─东南亚美食与蔬果植物志: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悄然融入台湾土地的南洋植物与料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东南亚美食
  • 台湾植物
  • 南洋料理
  • 蔬果植物
  • 异国风味
  • 饮食文化
  • 植物志
  • 美食旅游
  • 台湾美食
  • 东协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台湾的市场、田里与餐桌上,
一一认识东协


在台湾各地的巷弄里,隐藏着各种异国风味:泰式料理、越南餐厅、缅甸小馆、印尼简餐……都可以找到十分道地的小店,令人垂涎。这些餐厅看来似乎都营业许久,很可能都超过十年了。而且老板往往都是来自该料理的发源地,操着厚重的口音。此外,还有那些摆在东协广场、华新街市场、忠贞市场等地菜摊上的陌生商品,是所谓的新兴东南亚香草或是蔬果。这些国家的菜色,究竟何时,又是怎么在台湾落地生根?

如果说味道是开启人类记忆的钥匙,那么家乡料理就是减缓思乡情绪的良方。为了能在异地品尝故乡的味道,早期新住民从家乡带来少许容易繁殖的香料植物与蔬菜,像种花般,用花盆栽植在阳台、屋顶,或院子里。数十年来,早已透过饮食,从越式、泰式、缅式、印尼料理中,悄悄地融入了你我的生活,成为台湾文化拼图中不可或缺的一块。

印尼跟菲律宾餐厅怎么点菜,进阶版的越南美食有哪些?缅甸料理竟披着泰式料理的外衣?胖胖树将从东协各国的美食与历史文化讲起,再回到台湾各地代表的东南亚市集、聚落,寻找东协的滋味。全书穿插一百多种植物图鑑,介绍这些东南亚蔬果与香料的生态特性与食用、运用方式,希望从市场、田里与餐桌上,一一跟大家分享,他如何从美食与植物的角度认识东协。


【专家推荐】
‧借由胖胖树严谨的考究、丰富的学识及流畅的文笔,《舌尖上的东协》无疑打开了我们另一个视野,因此乐于向大家特别推荐!──王秋美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副研究员

‧《舌尖上的东协》深入考察和东南亚移民、移工相关的植物与食物。可贵的是,内容不是学究式的教科书纪录,而是处处流露着人道关怀与历史纵深。──张正 「灿烂时光东南亚主题书店」创办人 

‧我可以大胆地说:「没有阅读过王老师的着作,不能说您已认识了东南亚。」──叶玉贤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学系专案助理教授


【本书特色】
1.追溯历史渊源,了解新住民、东南亚各国华侨、泰缅孤军,是何时、何故来到台湾,而他们日常食用或使用的植物,虽然比较少被注意到,但就跟这些来自东协各国的族群一样,早已悄然融入台湾的土地。

2.从东协的十个国家讲起,介绍各国的饮食文化与历史,再回到台湾各地代表的东南亚市集、聚落,探寻蔬果、香料及其延伸制作的南洋美食,寻找道地的东协滋味。

3.全书跟着文章穿插112种植物图鑑,介绍在台湾落地生根的东南亚蔬果与香料的生态特性与食用、运用方式,带大家从市场、田里与餐桌上,一一认识这些离我们很近却又陌生的东协饮食文化。

4.第一本完整介绍在台湾各地东南亚市集可见,但是一般人较陌生的蔬果、香料与生活中的植物,并在附录中详列这些植物的越、泰、缅、菲、印等国名称,还有使用的国家,便于不同族群之间沟通。


【隐藏在餐桌背后的小知识】
‧许多挂「泰」字的餐厅,其实卖的是滇缅菜?
‧以酸和辣着称的东南亚料理,到了十六世纪才开始使用「辣椒」?
‧月亮虾饼是台湾研制,而且从台湾红到泰国!
‧马来西亚古都麻六甲,是一种台湾也尝得到的果树名称?
‧荷兰为何以今日纽约曼哈顿区,跟英国交换了香料?
‧东南亚吃虫的美食文化,竟是因为饥荒?
‧泰式料理、越南餐厅、缅甸小馆、印尼简餐,又是怎么来到台湾呢?
‧香辣下饭的打抛原来是植物名称,而不是一种料理方式?
‧郑和下西洋时所尝到的沙孤,是我们今日熟悉的何种甜点?
‧甜点摩摩喳喳里半透明的果肉,不是荔枝而是来自热带的亚答子?
‧酸甜的罗望子,是元代古书《真腊风土记》中的「咸平树」?
《舌尖上的东协─东南亚美食与蔬果植物志: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悄然融入台湾土地的南洋植物与料理》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索东南亚美食、植物及其在台湾土地上“落地生根”的文化地理学著作。它不仅仅是一本食谱或植物图鉴,更是一部关于跨文化交流、物种迁徙与地方风土变迁的细腻观察手记。作者以人类学家的敏锐视角和植物学家的严谨态度,带领读者走进东南亚那片热带的富饶土地,同时回溯这些风味与物种如何跨越海洋,悄然渗透并丰富了台湾的日常餐桌与生态景观。 全书结构严谨,分为“南洋风味溯源”、“植物图谱与生态位移”、“料理的文化密码”以及“台湾的南洋风情”四个主要篇章,辅以详尽的图表和彩插,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知识体系。 第一篇:南洋风味溯源——热带的馈赠与历史的流转 本篇将焦点置于东南亚(ASEAN)地区,追溯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如何孕育出世界上最复杂、最多元的食材系统。作者详细阐述了热带季风气候、多样的土壤类型(如火山土、红土)对主要经济作物和地方性食材的决定性影响。 内容将深入剖析东南亚传统饮食的哲学基础,这不同于东亚的“五味调和”,而更倾向于“酸、甜、辣、咸、鲜”的强烈对比与平衡。例如,书中将分析柠檬草(Cymbopogon citratus)、南姜(Alpinia galanga)和青柠(Citrus aurantifolia)在泰、越、柬埔寨烹饪中扮演的结构性角色,而非仅仅是香料。 此外,作者并未回避历史语境。东南亚的食材版图是殖民历史、贸易路线和民族迁徙共同作用的结果。书中会细致描绘荷兰、西班牙、英国的殖民贸易如何将某些物种(如辣椒、番薯)引入并固定在当地生态中,同时也探讨了华人移民在不同国家(如马来西亚的峇峇娘惹、新加坡的娘惹文化)如何将原乡的烹饪技艺与南洋的本土材料进行创造性的融合,形成独特的“混血”菜系。这种溯源不仅关乎食材本身,更关乎背后的社会结构与经济变迁。 第二篇:植物图谱与生态位移——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南洋伙伴 这是全书最具植物学深度的部分。作者精选了数十种原产于东南亚,或在当地得到深度驯化,如今已成为台湾常见食材的蔬果植物。这些植物的介绍超越了简单的形态描述,聚焦于它们在生物学上的特性、在原产地的生态需求,以及它们是如何成功“越界”并在台湾的特定气候条件下找到立足之地的。 书中会详细描绘如木瓜(Carica papaya)、莲雾(Syzygium samarangense)或各种热带瓜果的分类学地位、遗传多样性。更引人入胜的是,作者探讨了这些植物在适应新环境过程中,其风味、产量和抗病性可能发生的变化。例如,探讨台湾不同品种的“香茅”与印尼或泰国香茅在精油成分上的细微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其在台湾料理中的应用效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将考察“入侵性”与“驯化性”之间的微妙界限。某些植物在适应台湾土地后,可能带来新的农业挑战,但也可能催生出全新的地方性品种。对于读者来说,他们会在超市中熟悉的食材照片旁,读到它们远涉重洋、挣扎求生的“传记”,从而建立一种全新的、充满敬意的认知。 第三篇:料理的文化密码——味觉记忆的构建与解构 本篇聚焦于“吃”这一行为本身,揭示东南亚料理中蕴含的文化符号和仪式感。作者认为,食物是理解一个族群社会结构的最直接窗口。 书中会深入剖析东南亚餐桌上“共享”与“个体”的哲学。例如,越南的米粉(Phở)与印尼的什锦饭(Nasi Campur)在盛装方式、食客交互上所体现的社会规范。作者将详细解读酱料文化,探究鱼露(Nước mắm/Patis)、虾酱(Belacan/Kapi)等发酵产物如何成为南洋风味的核心基石,它们复杂的氨基酸谱如何创造出独特的“鲜味”,这种鲜味与日本的昆布高汤(Dashi)的鲜味体系有何本质区别。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不同节庆与生命礼仪中,特定植物性食材所承载的宗教或民间信仰意义。例如,在马来西亚或印尼的某些族群中,特定热带水果在婚丧嫁娶中的象征意义,这远超其实际的营养价值。 第四篇:台湾的南洋风情——“悄然融入”的在地化过程 这是全书的收束与升华。作者将视角拉回台湾,系统性地梳理东南亚元素在台湾社会中的渗透历程。这种融入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数个波次的“文化移植”与“本土化改造”。 早期,主要是随着战后移民、劳工或早期贸易的带入;近二十年来,则主要依托于新住民群体(如越南籍、印尼籍配偶)带来的生活习惯。书中会描绘这些南洋植物和料理如何在台湾的夜市、地方小吃店、甚至家庭厨房中,与本土的米食文化、小农经济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 例如,台湾本地的“九层塔”(罗勒的特定变种)与越南的“金不换”之间的品种辨析与风味差异,以及它们在台湾夜市小吃中被挪用和改造的案例。再如,原本作为东南亚主食的木薯(Cassava)或芋头,在台湾被用于制作甜点时的口感调整。这种“在地化”的描述,旨在展现文化交流的动态性——食材既保留了原乡的影子,也吸收了新土地的养分,最终形成了台湾语境下特有的“南洋之味”。 本书以详实的历史考据、生动的田野观察和专业的植物学知识为基石,为渴望理解东南亚复杂生态与文化图景的读者提供了一把钥匙。它邀请每一位读者,从餐桌上的一盘咖喱、一块木瓜,去重新审视我们周遭世界中那些看似寻常、实则充满了远方故事的植物生命。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胖胖树 王瑞闵
作家、插画家暨热带雨林植物爱好者。座右铭「如果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希望此生可以为台湾留下更多活的文化资产(热带植物)」。从孩提至今,梦想打造一座热带雨林植物园。为了实现梦想,自大学起一方面不断蒐罗考证相关资料与文献;一方面寻找失落的热带雨林植物,足迹遍布全台。同时,也将这些热带植物的记录分享在脸书与部落格「胖胖树的热带雨林」。为筹措实现梦想的资金,台大森林研究所毕业后还进入房仲业工作五年。三十岁,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自己的梦想,矢志成为作家,并在2018完成第一本着作──十八万字的图文书《看不见的雨林─福尔摩沙雨林植物志》,而第二本书《舌尖上的东协─东南亚美食与蔬果植物志》也于2019年出版。

﹝胖胖树的热带雨林﹞
胖是半、月二字组成。树是一种生长缓慢的生命型态。取名胖胖树,是提醒自己人生多数时候并不圆满,也有警惕自己不自满的意思。并要求自己要像树一样有耐心,虽然慢,仍要日日学习、成长。就像这十多年来对自己梦想的承诺,也许不被了解,也许困难重重,仍旧坚持着,希望有一天两个胖字可以成就一轮明月。

部落格:https://raywang1016.pixnet.net/blog
脸书:胖胖树的热带雨林(Fat-Fat Tree Tropical Rainforest)
line:@uyx0329r(分享胖胖树的讲座、活动等相关讯息)

着作:
《看不见的雨林─福尔摩沙雨林植物志:漂洋来台的雨林植物,如何扎根台湾,建构你我的历史文明、生活日常》
‧Openbook 2018年度好书 美好生活书
‧博客来2018年度选书


相关着作:《看不见的雨林─福尔摩沙雨林植物志:漂洋来台的雨林植物,如何扎根台湾,建构你我的历史文明、生活日常》

图书目录

 绪论、南向政策2.0──东南亚香料、蔬果及饮食文化来台简史 


【PART1 东协各国饮食特色】


一、从郑和下西洋到地理大发现
1.西米
2.亚答子

二、亚细安不安──东南亚与香料植物
3.假蒟
4.刺芫荽

三、《西贡小姐》与白霞──越南
5.越南白霞
6.木鳖果
7.红丝线
8.尖苞柊叶

四、吴哥窟中的《古墓奇兵》──柬埔寨
9.四数木
10.罗望子

五、我在《异域》看见东炎──泰国、寮国
11.白玉丹
12.波罗蜜
13.榴槤蜜
14.孟尖
15.红毛丹
16.打抛叶
17.蝶豆

六、果敢掀开缅甸的面纱
18.咖哩叶

七、麻六甲与娘惹的滋味──马来西亚、新加坡、汶莱
19.麻六甲树
20.百加果

八、金翅鸟盘旋的香料群岛──印尼
21.石栗
22.柠檬叶

九、不要叫我玛丽亚──菲律宾
23.胭脂树

COLUMN普遍存在日常生活的东南亚植物


【PART2 在台湾寻找东协的滋味】


十、一种东协各自表述──台中东协广场
24.臭豆
25.水合欢
26.大花田菁
27.田菁
28.睡莲花
29.泰国黄瓜
30.越南梦茅
31.沼菊
32.甲猜
33.沙梨橄榄
34.爪哇榅桲
35.红毛榴槤
36.人心果
37.牛奶果
38.黄皮果
39.山陀儿
40.泰国花椒

十一、从北车到北平的斑兰丸子──台北车站印尼街
41.斑兰
42.倪藤果
43.沙兰叶
44.兰撒果
45.香榄

十二、今天不要试婚纱──台北中山北路小马尼拉
46.芭蕉

十三、越战结束的另类影响──木栅越南街
47.柠檬罗勒
48.叻沙叶
49.越南毛翁
50.鱼腥草

十四、缅甸的缩影──中和华新街
51.木敦果
52.黄香楝
53.缅甸臭豆
54.洛神叶
55.藤金合欢
56.棕苞米
57.雪燕
58.傲搭杯
 
十五、泰国街不泰国──桃园后火车站与中坜火车站
59.小圆茄
60.黄花蔺
61.刺蜜薯
62.草胡椒
63.南甜菜树
64.雅囊叶
65.印度楝
66.大夜香花

十六、来自段誉的故乡──中坜龙冈忠贞新村
67.苦签签
68.茴香根
69.树薯叶
70.木蝴蝶
71.撇菜根
72.凤须菜
73.辣木

十七、澜沧江上流──龙潭干城五村
74.臭菜
75.守宫木
76.钮扣茄
77.双胞菜

十八、假若我从西双版纳来──屏东里港信国社区
78.鸡爪菜
79.毛蛇藤
80.糯米香
81.羊奶果
82.西印度醋栗

十九、被遗忘的第一条东南亚街──公馆
83.柠檬香茅
84.姜黄
85.南姜

二十、看得见的移工,看不见的新住民
86.越南土豆
87.树菠菜
88.爪哇田菁
89.木奶果
90.蓝白果
91.葡萄桑
92.蛇皮果
93.火炬姜
94.沙姜
95.泰国黑姜
96.印尼爱玉
97.刺芋
98.帝皇乌蓝

二十一、熟悉又陌生的南洋味
99.银合欢
100.雷公根
101.过长沙
102.干花榕
103.胡椒
104.荖叶
105.木棉花
106.猴面果
107.肉豆蔻
108.丁香
109.荷兰薄荷
110.越南薄荷
111.蜜蜂花
112.紫苏

COLUMN 东南亚美食推荐
附录  植物名称与使用表
 

图书序言

推荐序(学者专家依姓名笔画排序)

〈承载乡愁的东南亚蔬果〉
──王秋美 国立自然科学博物馆副研究员

  十几年前曾听一位婶婆谈起椬梧,她说现在市面上的水果都不好吃,就椬梧的果子最好吃,令她难以忘怀!刚听到这种说法时,心中充满疑问,想想椬梧果子小,又没啥香味,而在台湾能吃到的水果种类之多、品质之好,在世界上也算是名列前茅了,似乎怎样也轮不到椬梧呀?随着年纪渐长,我似乎也愈来愈能了解为何婶婆要这样说了。

  离乡背井的人们,总是特别怀念妈妈的味道与故乡的餐饮,也因此总要想方设法弄一些家乡惯常食用或利用的植物,不但回味旧时记忆,又可解乡愁。难怪只要有来自东南亚一带的移工或外配聚集的地方,就有一些特殊的植物出现。

  我自诩认识的植物不少,也一直持续记录引进台湾种植的植物,在第一次到信国社区、中坜火车站、华新市场等地时,虽然开了眼界,挫折感却也不小。好几种不认识的植物,由于常常是无花、无果,或是只有花苞或种子,花了我很多时间才确认它们的身分,其中有许多种类是和本书的作者──胖胖树(王瑞闵)一起查考、讨论出来的。

  如今,若您想了解有关这些植物的自然史与相关的人文史,《舌尖上的东协》是很好的选择!它是由《福尔摩沙雨林植物志》(本书作者的另一大作)中的几个章节,从和东南亚移民、移工相关的植物与食物入手,介绍其背后的地理、历史、文化与悲欢离合。借由本书我们除了可以认识许多植物外,同时也能解答过去心中的众多疑惑,例如,为何越南小吃摊位会卖法国面包?为何广东一带的居民,会种那开花不太缤纷的竹芋类植物(尖苞柊叶)?那些五颜六色的饭或糕点,颜色是从何而来?

  借由胖胖树严谨的考究、丰富的学识及流畅的文笔,《舌尖上的东协》无疑打开了我们另一个视野,因此乐于向大家特别推荐!

 

〈遇见台湾华莱士〉
──张正 「灿烂时光东南亚主题书店」创办人

凭着小时候种绿豆和最近种太空包香菇的成功经验,我才刚刚夜郎自大地自诩种植达人,然后,就看到胖胖树的《福尔摩沙雨林植物志》和即将出版的《舌尖上的东协》,真是惊呆了,觉得好可怕,世界上怎么会有这样的神人?
胖胖树不像航行世界的达尔文、华莱士那样,背后有皇室或大商人支持出海探险。他仅凭一腔热血,在工作之余走南闯北,一笔一笔仔细记录台湾各地的植物,追索其来源。在他的书里,两株我看起来明明一模一样的小苗,他偏偏可以挑出差异,再从头细说,简直是植物人类学家(不能简称植物人哦)!
《舌尖上的东协》脱胎自《福尔摩沙雨林植物志》其中几个章节,再加强力度深入考察和东南亚移民、移工相关的植物与食物。可贵的是,内容不是学究式的教科书纪录,而是处处流露着人道关怀与历史纵深。两本书谈的都不只是植物或食物,而是从植物与食物入手,谈背后更大跨度的地理、历史、文化与悲欢离合。
尤其当我看到书里写到辣椒、凤梨、芒果、槟榔、莲雾、芋头、含羞草……这些都是「外来植物」时,不禁一边惊讶,一边想到所谓「本土」和「外来」的虚妄。
人们总是这样:知道的愈多,愈觉得分类很难,必须仔细谨慎;反而是知道的愈少,愈自以为是,愈乐于划界,愈喜欢自建壁垒。台湾看似孤单单的一座岛屿,其实早就和全世界勾搭了千丝万缕,难舍难分。中国明明那么大、那么各式各样多元庞杂,却老爱统一,不容异议。
书很好看,文笔流畅又有真情,知识量十足。但是我有自觉,我还是继续五谷不分好了。

 

〈一本真切品尝东南亚饮食文化,以及香草与香料生态系络的好书〉 
──叶玉贤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学系专案助理教授 

我认识王瑞闵老师的时间并不久,是从他亲临台中东协广场「SEAT|南方时验室」分享东南亚香草、香料经验开始。听过王老师几次精采的演讲,我,不知怎地,很本能地成为他的观众、他的书迷,当然,更被他「视草木如己命」的态度给打动。

「视草木如己命」的精神总是诞生不易,需要有与植物「同体一心」的人格特质,时而夹杂似水柔情之人性,时而具备观察植物生生不息的锐敏(瑞闵)金刚心。

这本《舌尖上的东协》(以下简称《舌》)延续王老师《看不见的雨林──福尔摩沙雨林植物志》一书,採取另一种方式书写东南亚饮食文化与香草、香料。这是一种兼具东南亚国家文化系络与香草、香料的经验分享与论述手法,让读者沉浸于认识各香草、香料之余,又能很快地鸟瞰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社会与香草、香料间的紧密关系。一切有关东南亚植物或香草、香料的生态系络,皆能在《舌》中一览无遗。

虽然「植物」与「众生」最大的不同处在于前者缺乏「情识」,但平凡如后者的我们,却总是拙于对周遭环境进行敏锐观察,因而导致情感失能。然而,从这几个月与王老师的对话、分享与着作阅读中,我深刻体会他善待每株植物的平等心与缘起大慈,这是他最独一无二、让人感动之所在。

这样的态度,理所当然造就王老师独一无二的写作方式,而且是一般学者的书写功力所不能及。《舌》的整本章节架构并非如坊间的植物百科全书一般,虽知识满满但缺乏情感;相反地,本书整体充分反映作者善于整理、组织资料的先天才能,加上他对植物的关怀异于常人,书中的内容与骨架才得以「魂」然天成。

《舌》分成两部来处理。

第一部「东协各国饮食特色」中共有九个章节,每个章节分别对应一个国家与其发生在我们平常感官经验得到,并且在东南亚人日常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香草、香料介绍。「郑和下西洋到地理大发现」中,王老师展现惊人的历史文献考究功力,不仅从马欢的《瀛涯胜览》归纳郑和下西洋所遗留下的物产名称,更从元朝汪大渊的《岛夷志略》来理解当时东南亚物产与中国海外贸易之深厚关系。王老师在「越南:西贡小姐与白霞」则从我们耳熟能详的音乐剧《西贡小姐》为起点,开始梳理「北越重咸南越甜」、台湾越南餐厅口味、法国殖民影响下的越南菜色之间的复杂关系。一直到「印尼:金翅鸟盘旋的香料群岛」与「菲律宾:不要叫我玛丽亚」,页页显见王老师在东南亚饮食与植物在当地历史脉络形成的论述张力。

第二部「在台湾寻找东协的滋味」则有十二个章节,从「台中东协广场」出发,开始向外书写辐射到台北车站印尼街的斑兰丸子、台北中山北路小马尼拉的炸香蕉与紫山药蛋糕、木栅越南街、中和华新街,直到屏东里港信国社区,再绕回「公馆:被遗忘的第一条东南亚街」……族繁不及备载。第二部让读者犹如搭乘「吃速列车」,从台湾头到台湾尾,彷彿实际走访了朝圣之旅,从《舌》中找出一条从台湾到东协的「东南亚香草丝路」。

  本书最让人爱不释手的,特别是透过东南亚香草、香料和东南亚国家历史前后唿应的论述方式,顺势介绍了一百一十二种东南亚植物,这一百一十二种植物,或我们已经熟知,或我们前所未闻,王老师皆分别仔细向读者交代各种植物的来龙去脉,如同「东南亚香草、香料护照」一般,从「郑和下西洋到地理大发现」的西米、亚答子,到「菲律宾:不要叫我玛丽亚」的胭脂树;从「台中东协广场」的臭豆、水合欢、田菁、睡莲花、泰国黄瓜、越南梦茅、沼菊、甲猜、沙梨橄榄、爪哇榅桲、红毛榴槤、人心果、牛奶果、黄皮果、山陀儿、泰国花椒,到「熟悉又陌生的南洋味」的银合欢、雷公根、过长沙、干花榕、胡椒、荖叶、木棉花、猴面果、肉豆蔻、丁香、荷兰薄荷、越南薄荷、蜜蜂花、紫苏等,彻底展现王老师对各类植物过目不忘的整理与归纳的超人功力,也隐约透露他对各个东南亚香草、香料,一直秉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平等善待。每种东南亚植物,或因为人类的战争而遗留台湾,或由于人类的遗忘而重新甦醒,在《舌》中,我看到王老师笔下各个东南亚植物的鲜明生命力,活泼而耀眼。

无论您是东南亚食物的顶级饕客,或是东南亚香草、香料的尝鲜者,还是具有像本书作者王瑞闵老师那般先天赋予「草木有情」之精神等芸芸众生,我诚挚、认真地推荐您立马阅读王瑞闵老师的《舌尖上的东协》,我可以大胆地说:「没有阅读过王老师的着作,不能说您已认识了东南亚。」

感谢王瑞闵老师,感谢城邦,让我们有福气看到如此优秀的作品。

 

作者序
〈舌尖上的东协〉


有脸书后,通讯愈来愈方便,陆陆续续认识了一些花友。记得某一次聚会,有位花友打趣地说:「我觉得我们都被胖胖树骗了,本来以为他很喜欢植物,没想到脸书都没有植物的照片,反倒放了一堆美食,破坏我们减肥的计画。」

其实,喜欢热带植物的我,除了追求植物学的知识外,对如何吃这些植物也十分感兴趣。

犹记得大学时代,在学长姐的推荐下,我迷上了那种酸中带辣、辣中带甜,并夹带着柠檬、咖哩等多层次香气的泰式料理,三不五时就会到公馆的金三角泰缅云南小吃店、泰国小馆,以及政治大学对面的滇味厨房饱餐一顿。工作以后,因为中华开发大楼后面的河内河粉而迷上越南菜的清爽。但是延吉街上的湄河泰国料理,依旧是我的最爱。

喜欢这些南洋风味,一部分是因为向往东南亚,一部分也是因为自己非常喜欢热带植物。二○一三年我为了寻找臭豆,再度踏进台中的第一广场,并意外发现这里变成「小东南亚」。

二○一六年七月,第一广场改了名字,叫做「东协广场」。说也奇怪,只是改个名称,台湾人就开始出现了。台湾人跟新住民之间鸡同鸭讲的情况愈来愈频繁。虽然买的人不多,但是对于那些台湾传统市场罕见,而东协广场常见的蔬菜水果,台湾人总是充满好奇,我也不例外。

于是我开始四处探寻台湾可以买到、吃到,但是大家较陌生的东南亚蔬果、香草。除了认识植物,也从饮食开始了解这些离我们很近,却又令人陌生的东协国家。

从最近的第一广场开始,向南北辐射,不仅走访台北、桃园的印尼街、小马尼拉、越南街、缅甸街、泰国街,还到了桃园、高屏等孤军居住的忠贞、干城、信国社区。每个地区成因不同,所呈现的国家特色与饮食文化也有所差异,市场上贩售的热带蔬果与香料当然也不一样。这些地方不但成为台湾多元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在台湾认识东南亚的窗口。

在各地市场寻找东南亚蔬菜与香料的过程中,彷彿受到特殊的力量指引,我陆续在桃园龙潭,以及台中大里、太平、雾峰,还有彰化二林等乡镇区邂逅了栽种这些特殊蔬菜的田地与农民。在一次又一次到访与购买的经验中,我认识了几位新住民与华侨。他们的口述与照片,让我又多认识了不少特殊的植物与其用途。

如果说味道是开启人类记忆的钥匙,那么家乡料理就是减缓思乡情绪的良方。就如同到了欧美地区念书或工作的朋友,会特别去卖炒饭、汤面、水饺,或是其他中式料理的店家用餐一样的道理,在台的东南亚华侨、学生,或是新住民与移工,甚至泰缅孤军,也会聚集在能够品尝到故乡滋味的店家,或是干脆买材料自己下厨。

于是台湾各地陆续出现了缅、泰、越、柬、印、菲、星马等东南亚口味的餐厅、小吃店、杂货店与超市。除了满足「吃」与各项在异乡生活的基本需求外,「开店」俨然成为一种在台生存的方式与选择。而餐厅里一道又一道东南亚风味料理中惯常添加的各种香料,既使这些美食口感层次丰富,也为香料使用作了最佳诠释,更成为东南亚裔移民到台湾后无可取代的乡愁。

亦近亦远的东南亚,绝佳的气候条件与地理位置,自古便拥有并善于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与物产——特别是植物。我借由对热带植物的热情,还有爱品尝东南亚料理的兴趣,引领着自己逐步深入,认识每一个东南亚国家跟文化。

本书特别将我在台湾各地东南亚市集所记录到的蔬果、香料,或是添加在生活用品中的植物,以及品尝美食的经验集结成册,跟大家分享。借由牛肉粉、酸鱼汤、冬阴汤、鱼汤面、叻沙、沙嗲、索多汤、娘惹糕、炸香蕉等各国美食,还有白霞、罗望子、打抛叶、咖哩叶、油柑、柠檬叶、石栗、姜黄、胭脂子等东南亚常见的香料与蔬果,诚挚邀请大家从餐桌上,一一认识东协。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太吸引人了!“舌尖上的东协”一下子就把我拉到了那个充满热带风情、香料四溢的世界,感觉鼻子都要闻到咖喱、柠檬草和各种我叫不出名字的香料的味道了。更让我眼睛一亮的是,它不仅仅是单纯的美食介绍,还加入了“蔬果植物志”的维度,并且特别强调了“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悄然融入台湾土地的南洋植物与料理”。 我一直觉得,台湾和东南亚之间的联系是很深厚的,我们有很多移民来自那里,也吸收了很多他们的文化,尤其是在食物方面。但我们往往只是“吃”到了,却很少去了解这些“吃”的背后,那些植物是怎么来的,又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最终变成我们餐桌上熟悉又亲切的味道的。这本书似乎就要揭开这个面纱,让我看到那些“悄然”的、不易察觉的南洋元素是如何丰富了台湾的饮食版图。我非常好奇书中会介绍哪些具体的植物,比如那些我们常吃的但不知道名字的热带水果,或者是在烹饪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香料,它们在东南亚有着怎样的故事,又在台湾获得了怎样的“新生”。这本书给我一种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美食指南,更是一本关于文化传播、落地生根的“植物迁徙史”和“味道地图”。

评分

这个书名一下子就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舌尖上的东协”,听起来就充满诱惑力,仿佛能瞬间将读者带入东南亚那个充满魅力的美食世界。而“东南亚美食与蔬果植物志”的副标题,更是精准地描绘了本书的内容核心,将味蕾的享受与知识的探索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名中“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悄然融入台湾土地的南洋植物与料理”这句点睛之笔,一下子抓住了台湾读者的好奇心。 我常常在想,我们台湾的饮食文化本身就非常多元,其中很大一部分就受到了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食材,比如香茅、九层塔,或者一些口感独特的蔬菜,其实都与东南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我们可能很少去深入了解这些植物的来源,它们在东南亚是如何被使用的,又是如何一步步来到台湾,最终融入我们的日常饮食,成为我们“熟悉”的一部分,但我们却对它们的“陌生”的起源感到好奇。这本书似乎就是要为我们揭示这些不为人知的“南洋足迹”,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台湾美食文化的构成,以及不同文化之间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相互影响、融合的。我非常期待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那些关于植物的故事,关于料理的演变,以及它们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以一种“悄然”却又充满生命力的方式,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评分

哇,这个书名简直太贴合我最近的心境了!我一直是个对各地风土人情充满好奇的人,特别是食物,因为食物最能代表一个地方的文化和历史。而“舌尖上的东协”这个说法,立刻就勾起了我对于东南亚丰富多样的料理的无限遐想。香气扑鼻的咖喱、清爽解腻的沙拉、辛辣过瘾的汤品……光是想想口水都要流下来了。但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介绍东南亚的美食本身,而是将视角延伸到了“蔬果植物志”,而且重点还在于“悄然融入台湾土地的南洋植物与料理”。 这部分内容才是我最期待的!台湾和东南亚有着紧密的地理和人文联系,很多东南亚移民也带来了他们的饮食文化,但我们往往只看到了最终端出的菜肴,却忽略了那些构成这些菜肴的“主角”——植物本身。这本书似乎要带领我们去追溯这些南洋食材的“前世今生”,了解它们是如何跨越海洋来到台湾,如何适应这片土地,最终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一部分的。我想象着,书中一定会有许多关于香料、热带水果、还有一些我们可能在菜市场见过但叫不出名字的蔬菜的详细介绍,它们背后的故事,它们在不同文化里的角色,一定非常精彩。这不仅仅是一本美食书,更像是一本关于文化交流和在地化的“植物地图”和“味道溯源”。

评分

这本书名真的很有画面感!“舌尖上的东协”一听就让人联想到各种香料、辛辣、酸甜的滋味,再加上“东南亚美食与蔬果植物志”,感觉就像是要带我们一场味蕾的探险。而且“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悄然融入台湾土地的南洋植物与料理”,这句话更是点睛之笔!我一直觉得台湾的美食文化非常多元,常常会有一些我们以为是“传统”的味道,其实根源来自其他地方。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揭开这些“熟悉又陌生”的面纱,让我们看到东南亚元素是如何在我们生活周遭悄悄扎根的。 想到那些在台湾夜市、小吃店里常见的身影,比如香茅、九层塔,甚至是一些我说不上名字的香料,它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又是如何来到台湾,融入我们的饮食习惯的?这本书或许会一一解答这些我曾经只是模糊感知,但从未深究过的问题。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介绍一些我们可能每天都接触到,却从未认真了解过的南洋植物,它们的花、叶、根、果实都有什么特别之处?在东南亚地区又是如何被运用?更重要的是,它们是如何在台湾这片土地上安家落户,甚至成为我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这本书的标题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想象,让我迫不及待想要翻开,去探索那些潜藏在我们生活中的南洋奥秘。

评分

“舌尖上的东协─东南亚美食与蔬果植物志:既熟悉又陌生,那些悄然融入台湾土地的南洋植物与料理”——这个书名本身就像一首诗,充满着探索的欲望和发现的惊喜。我一直认为,食物是最能承载文化记忆和地域特色的载体,而东南亚,这个充满异域风情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区,其美食的魅力更是毋庸置疑。这本书将东南亚的美食与植物相结合,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新颖且深入的角度。 我尤其对“既熟悉又陌生”和“悄然融入台湾土地”这两个概念深感兴趣。我们台湾人其实对许多东南亚的元素并不陌生,比如街头巷尾的东南亚餐厅,或者一些我们常吃的食材,但我们可能很少去深究它们背后的故事,或者它们是如何来到台湾的。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扮演一个“文化侦探”的角色,带我们去发现那些潜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来自东南亚的“熟悉又陌生”的痕迹。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一些在台湾已经普遍种植或食用的南洋植物,它们的生长习性、在东南亚的传统用途,以及它们如何被台湾的厨师和民众所接纳和创新。我想,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能满足我的味蕾,更能拓宽我的视野,更深刻地理解台湾这片土地上多元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