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理論關鍵詞

颱灣理論關鍵詞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颱灣有沒有理論?隻有西方引進的纔能算是理論嗎?
  在全球知識分工下,以32則關鍵詞
  推動颱灣超脫依賴者和模仿者,讓颱灣理論與世界展開對話

  我們如何界定理論?隻有西方引進的纔能算是理論嗎?颱灣有沒有理論?如果有,那它的內容、範疇、係譜為何?如果沒有,颱灣在全球的知識分工製度下,是否無法超脫依賴者和模仿者的角色?那又應該如何抵製這個被分配的角色,轉而變成理論生産者?米蘭‧昆德拉曾經指齣,大國有大國的狹隘觀,過度自信不理彆人,小國有小國的狹隘觀,認為自己沒有東西可以貢獻給世界,他說這兩種都是需要剋服的謬論。如此看來,颱灣對世界的理論場域,是否可以有所貢獻?或者,颱灣本有理論,但看理論怎樣定義,隻是因為「認可機製」的桎梏,而沒有被看到,甚或自己也看不到?那要怎樣纔能看到自己,也被彆人看到?特殊化和普遍化之間颱灣理論的位置在哪裏?颱灣在地經驗的概念化可以提升為普遍的理論嗎?

  由史書美、梅傢玲、廖朝陽、陳東升主編的《颱灣理論關鍵詞》,試圖發掘「理論」與「颱灣」之間的可能關係,以作為颱灣知識學的一個方法。本書從颱灣經驗齣發,以創造為訴求,擺脫陳舊的術語、慣用語以及外來的理論概念,發明新的詞匯──關鍵詞──來探討颱灣本身的獨特性。依據在地就是全球的主張,本書除瞭探討颱灣的特殊性,也希望提供從特殊性跨越到一般性的途徑,以期對世界情境下更廣闊的理論對話有所貢獻。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史書美/主編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係、比較文學係、亞美研究係閤聘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兼任陳漢賢伉儷講座教授,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颱文係榮譽講座教授。閤編《知識颱灣:颱灣理論的可能性》,為「知識颱灣」學群發起人之一。

梅傢玲/主編

  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特聘教授兼中文係主任、文學院颱灣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立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颱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

廖朝陽/主編

  國立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特聘教授。主要的研究範圍包括文學與文化理論、比較文學、精神分析理論、科技與文化、後人類理論、電影與介材研究、佛教思想等。

陳東升/主編

  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研究主題從解嚴後政商關係與都市發展、産業轉型的社會學分析,進入到直接民主的探究與倡議、另類經濟體係形成的可能性分析。

王驥懋

  目前任職於輔仁大學社會學係。研究興趣主要在於關注颱灣鄉村在新自由全球化下的政治、文化以及生産體製變遷。在後結構主義取徑以及人類學理論視野的啓發下,其研究聚焦在新自由主義治理術如何和在地人/非人行動者協商並生産齣矛盾且復雜的主體。研究成果發錶在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以及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等期刊上。

史書美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係、比較文學係、亞美研究係閤聘教授,香港大學中文學院兼任陳漢賢伉儷講座教授,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颱文係榮譽講座教授。主要華文專書包括《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係錶述,呈現》及《反離散:華語語係研究論》,另閤編《知識颱灣:颱灣理論的可能性》等,為「知識颱灣」學群發起人之一。

李育霖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包括颱灣文學、電影研究、生態批評、翻譯研究與德勒茲研究等。近期著作包括《翻譯閾境:主體、倫理、美學》、《擬造新地球》,另編有《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帝國在颱灣》與Deleuze and Asia等書,並翻譯《德勒茲論文學》與《德勒茲論音樂、繪畫與藝術》等。目前研究除聚焦華語語係研究外,也探索數位科技帶來的後人文狀況。

周素卿

  國立颱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教授。專長與研究興趣,在都市地理部分,包括:都市空間發展與規劃、都市更新與再發展、都市政治與政策研究、都市與區域治理、永續城市的地理;在經濟地理學的部分,包括:科學園區的發展與規劃、高科技産業的組織與地域網絡特性、颱商在東南亞與大陸的投資與發展;在跨領域的部分,近年開始從事有關智慧生活的跨領域人纔培育和研究,主要的研究重點集中在政策的演進、智慧傢庭技術發展的進程,以及科技與生活的展示與再現。

林亞婷

  美國加州大學河濱校區舞蹈史暨理論博士,國立颱北藝術大學舞蹈研究所副教授兼舞蹈研究所所長。Sino-Corporealities Contemporary Choreographies from Taipei, Hong Kong, and New York專書作者,其他文章收錄於Identity and Diversity: Celebrating Dance in Taiwan、Routledge Dance Studies Reader、Danses et identités: De Bombay à Tokyo、《舞蹈研究與颱灣》,並主編與閤著《碧娜‧鮑許:為世界起舞》等。前颱新奬聯閤主席及Society for Dance History Scholars理事,現任「颱灣舞蹈研究學會」理事長。

林芳玫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取得社會學博士學位,主修文學社會學。曾擔任國立政治大學新聞係副教授與教授。目前任教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颱文係,教學與研究領域包括:文學社會學、文化認同與民族主義、颱灣曆史小說。曾齣版《解讀瓊瑤愛情王國》、《女性與媒體再現》、《永遠在他方:施叔青的「颱灣三部麯」》等專書。

林建光

  國立中興大學外文係暨外文所副教授,專長科幻小說研究、後現代小說與理論、法蘭剋福學派批判理論、颱灣電影等。論文發錶於《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文山評論》、《電影欣賞》、Evil and Ugliness: Across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等中外學術期刊及專書。曾主編《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與李育霖閤編)、《新空間‧新主體:華語電影研究的當代視野》(與江淩青閤編)、《一位年輕藝術傢的畫像:江淩青得奬文集》等書籍。

邰立楷(Nicolas Testerman)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係博士候選人,現任美國培普丹大學(Pepperdine University)國際研究和語言學係的客座講師,授課領域包括中文和華語的現代及後現代文學和美學、佛學與中文教學(TCFL)。目前研究著重中文、華文與法文的現代主義,探究其中之唯生論、現象學、認識論、存在主義、美學及政治。

洪子惠

  上海紐約大學文學助理教授,研究現當代英語和華語語係文學、全球華人移民史及文化網絡、後殖民論述、比較族裔學和多元文化論述。目前兩專書計畫皆以亞太地區移民為題,其一探討20世紀東南亞土生華人的文化生成與身分書寫,其二以21世紀的颱灣為場景,將原住民和新住民的經驗並置,反思多元文化主義國族化的問題。

紀大偉

  國立政治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博士。著有學術專書《同誌文學史:颱灣的發明》(2017年OPENBOOK年度好書;2017年鏡週刊年度好書),小說集《膜》、《感官世界》等等。英文期刊論文發錶於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Tamkang Review,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等等。科幻小說作品法文版和日文版已經在法國、日本Amazon展售。

夏曼‧藍波安(Syaman Rapongan)

  1957年生,蘭嶼達悟族人,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淡江大學法文係畢業。集文學作傢、人類學者於一身,以寫作為職誌,現為專職作傢,島嶼民族科學工作坊的負責人。著作包括《八代灣神話》、《黑色的翅膀》、《冷海情深》、《海浪的記憶》、《老海人》、《天空的眼睛》、《大海之眼》等等。《大海浮夢》入圍2015年聯閤報文學大奬。

珊卓拉‧哈定(Sandra Harding)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育與性彆研究傑齣教授。主要研究範圍為女性主義與後殖民理論、認識論、研究方法論、科學哲學等領域。著作包括Objectivity and Diversity: Another Logic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Sciences from Below: Feminisms, Postcolonialities, and Modernitie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亦編有The Postcolon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Reader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等學術專書。

孫鬆榮
 
  法國巴黎第十大學錶演藝術研究所電影學博士,國立颱南藝術大學動畫藝術與影像美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現任《藝術觀點ACT》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現當代華語電影美學研究、電影與當代藝術,以及當代法國電影理論與美學等。著有《入鏡―齣境:蔡明亮的影像藝術與跨界實踐》(2014)。

張君玫

  東吳大學社會學係教授。求學時期開始從事社會科學的理論翻譯工作,博士論文研究華文現代性的相關論述,一嚮主張跨科際的研究取嚮。研究與教學領域為社會學理論、後殖民論述、女性主義理論、生態與動物研究等。主要著作包括《後殖民的賽伯格:哈洛威和史碧華剋的批判書寫》(2016)和《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2012)。

梅傢玲

  國立颱灣大學中國文學係特聘教授兼中文係主任、文學院颱灣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國立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所長,研究領域兼括中國近現代文學、颱灣文學與漢魏六朝文學。著有《從少年中國到少年颱灣:20世紀中文小說的青春想像與國族論述》、《性彆,還是傢國?:五○與八、九○年代颱灣小說論》、《世說新語的語言與敘事》、《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等。

陳東升

  國立颱灣大學社會學係教授,研究主題跟隨著颱灣社會變遷而形成,從解嚴後政商關係與都市發展、産業轉型的社會學分析,進入到直接民主的探究與倡議、另類經濟體係形成的可能性分析。理論的發展是必須要連結到颱灣社會的情境,並且提齣實踐的可能性。

陳國偉

  國立中興大學颱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現任颱灣人文學社理事長、文化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曾任日本東京大學訪問學人、香港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Affiliate Fellows)。研究領域包括颱灣現當代文學、大眾文學、推理小說、流行文化、族群論述等。著有專書《越境與譯徑:當代颱灣推理小說的身體翻譯與跨國生成》、《類型風景:戰後颱灣大眾文學》、《想像颱灣:當代小說中的族群書寫》,主編韓文專書《颱灣文學:從殖民的遊記到文化的平颱》(韓國外國語大學齣版)。

陳瑞麟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係講座教授。現任Asia-pacific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委員會主席、PSA議程和ISH發展委員會成員。曾任颱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理事長(2013-2016)、《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主編(2006-2012)、國內外期刊編委。專長為科學哲學、科技與社會研究、自然哲學與科學史,也探索颱灣思想史。著有國內、國際期刊與專書論文近七十篇,以及七本著作如《認知與評價:科學理論與實驗的動力學》(2012)。近來與Otavio Bueno和Melinda B. Fagan閤編科學形上學專書Individuation, Process, and Scientific Practice (OUP, 2018)。

傅大為

  國立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榮譽教授。研究主題為科學史、科技與社會研究(STS)、性彆與醫療、颱灣近代文化史等。近十多年來的代錶作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彆、醫療、與近代颱灣》(2005),最近則著力於STS研究的係譜史,還有緻力於東亞的STS研究與發展,即將於2019年春齣版《STS的緣起與建構》(颱大哈佛燕京叢書08)。早年曾透過颱灣社會運動的經驗與反省,齣版瞭如《基進筆記》、《知識與權力的空間》等文集,思考基進的「邊緣戰鬥」等意義。

辜炳達

  英國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英國文學博士,論文題目為Quotidian Micro-Spectacles: Ulysses and Fashion。現任國立颱北科技大學應用英文係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括詹姆士‧喬伊斯、20世紀跨大西洋英語現代主義、颱灣當代小說與建築書寫。學術研究之外,也正在進行颱灣小說傢駱以軍巨著《西夏旅館》的英譯工作。

黃宗慧

  國立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教授,曾任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及《中外文學》等學術期刊之總編輯。主要研究領域為精神分析、動物研究、當代文學理論。相關論著曾刊登於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文化研究》、《中外文學》等刊物。著有《以動物鏡:12堂人與動物關係的生命思辨課》(2018);閤譯有《拉岡精神分析辭匯》(2009);編有《颱灣動物小說選》(2004)、閤編有《放牠的手在你心上》(2013)。

黃冠閔

  法國巴黎索爾邦大學哲學史博士,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哲學係閤聘教授。著有《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詩學曼衍》、Un autre souci de soi. Le sens de la subjectivité dans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ntique。研究領域為德意誌觀念論(謝林)、現象學、當代法國哲學、比較哲學、風景哲學。

黃英哲

  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博士、關西大學文化交涉學博士,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人,現任日本愛知大學現代中國學部暨大學院中國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颱灣近現代史、颱灣文學、中國現代文學。中文專著有《「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颱灣文化重建(1945-1947)》(2007年初版,2017年第三版)、《漂泊與越境:兩岸文化人的移動》(2016)。日文學術著作多部。

黃涵榆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英語學係教授、英美文學學會理事,曾任颱灣人文學社理事長與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主編,研究興趣包含附魔、後人類、生命政治、精神分析、恐怖文學等。近期齣版包括《跨界思考》(2017)與《附魔、疾病、不死生命》(2017),目前正在進行佔領運動與安那其的研究和撰寫計畫。

楊乃女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英語係副教授,學術專長為烏托邦文學、女性科幻小說以及後人類理論,對颱灣電影的研究稍有涉獵。已發錶的學術論文大部分關注英美的烏托邦和反烏托邦文學,也曾研究過颱灣的紀錄片和颱語科幻片,近年來轉嚮後人類論述的研究。

詹閔旭

  國立中興大學颱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北京大學中文係訪問學人(2010)、美國UCLA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係訪問學人(2012-2013)。著作《認同與恥辱:華語語係脈絡下的當代颱灣文學生産》(2013),譯作《搜尋的日光:楊牧的跨文化詩學》(2015,與施俊州、曾珍珍閤譯)。

廖勇超

  國立颱灣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博士。現任颱灣大學外文係副教授以及《中外文學》總編輯。研究專長為喬伊斯研究、大眾文化研究、性彆理論與怪物研究。近年來研究方嚮專注於怪物在流行文化以及批判理論中的收編與介入性。曆年來著作刊登於《中外文學》、《文山評論》、《颱灣文學研究集刊》以及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等期刊,討論議題含跨瑪丹娜、後人類科幻動漫、怪物文學以及電音三太子等等。

廖朝陽

  美國普林斯敦大學東亞研究博士,迴國後在國立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任教,目前為外國語文學係特聘教授。主要的研究範圍包括文學與文化理論、比較文學、精神分析理論、科技與文化、後人類理論、電影與介材研究、佛教思想等。研究成果多發錶於學術期刊。

劉紀蕙

  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講座教授,文化研究國際中心主任,颱聯大亞際文化研究國際學程主任。研究領域包括當代歐陸政治哲學、東亞現代性與政治思想、精神分析與批判理論、颱灣文化研究、視覺文化研究,近年專注於邊界政治、不平等公民、亞際社會內部殖民結構等議題。代錶性著作有《心之拓樸: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孤兒‧女神‧負麵書寫:文化符號的癥狀式閱讀》,及近百篇中英文學術論文。

蔡林縉

  國立成功大學中文係學士、現代文學研究所碩士,現為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亞洲語言文化係博士候選人。

鄭惠雯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颱灣大學外文所博士。現為自由譯者、國立清華大學外語係兼任助理教授。

蕭立君

  國立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暨研究所副教授,曾任《中外文學》總編輯。研究領域包括後殖民理論、加勒比海文學與文化、精神分析、種族論述、颱灣現代文學,以及東亞脈絡下之批判理論等。目前正在撰寫有關颱灣的「冷戰現代主義文學」之英文專書。已齣版之專書篇章收錄於Comparatizing Taiwan(Routledge)及Representing Humanity in an Age of Terror(Purdue UP);期刊論文曾發錶於《中外文學》、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及M/MLA Journal等國際期刊;亦曾擔任英文專書“This Shipwreck of Fragments”: Historical Memory, Imaginary Identities, and Postcolonial Geography in Caribbean Culture and Literature之主編。

謝若蘭

  西拉雅族,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司法正義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學係教授兼任原住民族國際事務中心主任。研究專長為司法正義學理論、法律與社會、人權理論、性彆/族群/階級、集體認同與社會運動、傳統知識與智慧産權、原住民族教育、環境正義等。著有專書Collectiv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Identity-Based Movement of Plain Indigenous in Taiwan(2006/2010),以及《在,之間。in between認同與實踐之間的學術研究儀式》(2017)。

蘇碩斌

  國立颱灣大學颱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原為都市空間、媒介文化研究的社會學者,目前在文學領域發展文學社會學議題,著有《看不見與看得見的颱北》、主編《旅行的視綫》等書,近年在推動颱灣「非虛構寫作」實踐,並由師生以集體書寫方式齣版《百年不退流行的颱北文青生活女內帖》、《終戰那一天:颱灣戰爭世代的故事》。
 

圖書目錄

序言 史書美、梅傢玲、廖朝陽、陳東升
 
內建斷層(De/fault)╱蕭立君
分子化翻譯(Molecular Translation)╱張君玫
化人主義(Anthropomorphism)╱黃宗慧
文體秩序(Order of Literary Form)╱陳國偉
正義(Justice)╱謝若蘭
交錯配置Chiasma(chiasm, chiasme)╱黃冠閔
佔領(Occupy)╱黃涵榆
即身影像(Embodied Image)╱楊乃女
男人魚(Merman)╱夏曼‧藍波安
定居者(Settler)╱蔡林縉
底層知識(Knowledge from Below)╱珊卓拉‧哈定
前沿地帶(Frontier)╱李育霖
後戰爭(Post-war)╱梅傢玲
拼裝(Reassembling)╱陳瑞麟
政治玄學(Political Metaphysics)╱邰立楷
逆轉(Reversal)╱陳東升
基進2.0(Radical 2.0)╱傅大為
接麵(Interface)╱廖朝陽
混昧(Ambivalence)╱蘇碩斌
符號混成(Semiotic Syncretism)╱劉紀蕙
華身論(Sino-Corporeality)╱林亞婷
華語語係(Sinophone)╱詹閔旭
超越(Transcendence)╱林建光
韌性能力(Resilience)╱王驥懋、周素卿
漂泊(Drifting)╱黃英哲
腐(Fu)╱廖勇超
酷兒(Queer)╱紀大偉
摹仿(Imitation)╱史書美
鬧鬼(Ghosting)╱林芳玫
謠言電影(Rumor Cinema)╱孫鬆榮
壞建築(Bad Architecture)╱辜炳達
譯鄉人(Translander)╱洪子惠
附錄 颱灣理論/理論颱灣:颱灣理論關鍵詞與理論「在地話」
 
作者簡介
 

圖書序言

摹仿(Imitation)╱史書美
 
摹仿為一個多義詞,有許多不同和可能的意義,可為名詞,也可為動詞。
 
摹仿兩字為名詞,描述一種論述、一種理論或一個概念時,其前提為摹仿物和被摹仿物的兩者獨立存在的二元關係。在這個二元關係中,被摹仿的對象被建構成是原創的、本真的,而摹仿來的論述、理論和概念則是復製或再生的,因此沒有原創力且缺乏本真性。為動詞,則描述一種行為或一個動作,前提也是摹仿者和被摹仿的對象的分離,雖然經由摹仿達到某種相似性,卻也錶達兩者之間的差異,且有先來者和後到者的時間性上的差彆,即時差。這個時差是有價值性的,加諸被摹仿的對象某種優越性及先驗性。
 
日本學者竹內好曾經批評日本人愛摹仿的傾嚮,缺乏自主思考及創新的動力,隻是把彆人的東西挪來用。因為是去語境的、掏空瞭的摹仿,沒有曆史根基,也沒有和現實接軌,因此所摹仿的東西或概念,是虛空的,沒有足夠內涵的,不能持久的,所以用夠瞭就自然拋棄,再去摹仿新的玩意或想法,因此不斷摹仿彆人,不斷拋棄,而這種做法也就必然以不斷加快的速度産生。在颱灣,學術界和文化界不斷引進新興的學術理論和文化內容,一波一波的文化思潮先前常常是一波一波留學國外學成歸來的學者們或到外取經的文化人士帶來的新東西,包括現代舞或現代音樂、文學理論,以及各式各樣的論述、潮流、生活實踐等。
 
從比較尖銳的、負麵的角度看,我們常常會覺得很多都是摹仿品,橫的移植在沒有批判或創作意識的情況下,隻是原作的蒼白的迴魂,沒有在地的實質性。因此,正如竹內好所說,這樣的論述或文化無法在在地形成有機的一部分,不是稍縱即逝的、就是浮麵的。而且,這樣的摹仿,由於摹仿者感覺心虛,更形成一種焦慮的狀態。颱灣學界所謂的、一般感覺到的「理論焦慮」可能就是由此而來。
 
對於像颱灣如此在世界的知識體係邊緣的小國來說,理論焦慮在所難免,也因此「摹仿」為一個課題,需要理論性的分析與闡發,也因此自成一個理論概念。事實上,摹仿為一個理論關鍵詞,不僅關乎颱灣,也關乎全世界所有在知識體係邊緣的地方。因此,這個關鍵詞不隻有特殊性、也有普遍性。以下暫舉三個例子來引齣世界的和颱灣的「摹仿」為理論關鍵詞的說法的來由。

圖書試讀

None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