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史书美/主编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比较文学系、亚美研究系合聘教授,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兼任陈汉贤伉俪讲座教授,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文系荣誉讲座教授。合编《知识台湾:台湾理论的可能性》,为「知识台湾」学群发起人之一。
梅家玲/主编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特聘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兼括中国近现代文学、台湾文学与汉魏六朝文学。
廖朝阳/主编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特聘教授。主要的研究范围包括文学与文化理论、比较文学、精神分析理论、科技与文化、后人类理论、电影与介材研究、佛教思想等。
陈东升/主编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研究主题从解严后政商关系与都市发展、产业转型的社会学分析,进入到直接民主的探究与倡议、另类经济体系形成的可能性分析。
王骥懋
目前任职于辅仁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兴趣主要在于关注台湾乡村在新自由全球化下的政治、文化以及生产体制变迁。在后结构主义取径以及人类学理论视野的启发下,其研究聚焦在新自由主义治理术如何和在地人/非人行动者协商并生产出矛盾且复杂的主体。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Journal of Peasant Studies以及Journal of Agrarian Change等期刊上。
史书美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比较文学系、亚美研究系合聘教授,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兼任陈汉贤伉俪讲座教授,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文系荣誉讲座教授。主要华文专书包括《视觉与认同:跨太平洋华语语系表述,呈现》及《反离散:华语语系研究论》,另合编《知识台湾:台湾理论的可能性》等,为「知识台湾」学群发起人之一。
李育霖
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台湾文学、电影研究、生态批评、翻译研究与德勒兹研究等。近期着作包括《翻译阈境:主体、伦理、美学》、《拟造新地球》,另编有《赛伯格与后人类主义》、《帝国在台湾》与Deleuze and Asia等书,并翻译《德勒兹论文学》与《德勒兹论音乐、绘画与艺术》等。目前研究除聚焦华语语系研究外,也探索数位科技带来的后人文状况。
周素卿
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教授。专长与研究兴趣,在都市地理部分,包括:都市空间发展与规划、都市更新与再发展、都市政治与政策研究、都市与区域治理、永续城市的地理;在经济地理学的部分,包括:科学园区的发展与规划、高科技产业的组织与地域网络特性、台商在东南亚与大陆的投资与发展;在跨领域的部分,近年开始从事有关智慧生活的跨领域人才培育和研究,主要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政策的演进、智慧家庭技术发展的进程,以及科技与生活的展示与再现。
林亚婷
美国加州大学河滨校区舞蹈史暨理论博士,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舞蹈研究所副教授兼舞蹈研究所所长。Sino-Corporealities Contemporary Choreographies from Taipei, Hong Kong, and New York专书作者,其他文章收录于Identity and Diversity: Celebrating Dance in Taiwan、Routledge Dance Studies Reader、Danses et identités: De Bombay à Tokyo、《舞蹈研究与台湾》,并主编与合着《碧娜‧鲍许:为世界起舞》等。前台新奖联合主席及Society for Dance History Scholars理事,现任「台湾舞蹈研究学会」理事长。
林芳玫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取得社会学博士学位,主修文学社会学。曾担任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副教授与教授。目前任教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台文系,教学与研究领域包括:文学社会学、文化认同与民族主义、台湾历史小说。曾出版《解读琼瑶爱情王国》、《女性与媒体再现》、《永远在他方:施叔青的「台湾三部曲」》等专书。
林建光
国立中兴大学外文系暨外文所副教授,专长科幻小说研究、后现代小说与理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台湾电影等。论文发表于《中外文学》、《英美文学评论》、《文山评论》、《电影欣赏》、Evil and Ugliness: Across Literatures and Cultures等中外学术期刊及专书。曾主编《赛伯格与后人类主义》(与李育霖合编)、《新空间‧新主体:华语电影研究的当代视野》(与江凌青合编)、《一位年轻艺术家的画像:江凌青得奖文集》等书籍。
邰立楷(Nicolas Testerman)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比较文学系博士候选人,现任美国培普丹大学(Pepperdine University)国际研究和语言学系的客座讲师,授课领域包括中文和华语的现代及后现代文学和美学、佛学与中文教学(TCFL)。目前研究着重中文、华文与法文的现代主义,探究其中之唯生论、现象学、认识论、存在主义、美学及政治。
洪子惠
上海纽约大学文学助理教授,研究现当代英语和华语语系文学、全球华人移民史及文化网络、后殖民论述、比较族裔学和多元文化论述。目前两专书计画皆以亚太地区移民为题,其一探讨20世纪东南亚土生华人的文化生成与身分书写,其二以21世纪的台湾为场景,将原住民和新住民的经验并置,反思多元文化主义国族化的问题。
纪大伟
国立政治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比较文学博士。着有学术专书《同志文学史:台湾的发明》(2017年OPENBOOK年度好书;2017年镜週刊年度好书),小说集《膜》、《感官世界》等等。英文期刊论文发表于positions: east asia cultures critique, Tamkang Review,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ulture等等。科幻小说作品法文版和日文版已经在法国、日本Amazon展售。
夏曼‧蓝波安(Syaman Rapongan)
1957年生,兰屿达悟族人,国立清华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硕士、淡江大学法文系毕业。集文学作家、人类学者于一身,以写作为职志,现为专职作家,岛屿民族科学工作坊的负责人。着作包括《八代湾神话》、《黑色的翅膀》、《冷海情深》、《海浪的记忆》、《老海人》、《天空的眼睛》、《大海之眼》等等。《大海浮梦》入围2015年联合报文学大奖。
珊卓拉‧哈定(Sandra Harding)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教育与性别研究杰出教授。主要研究范围为女性主义与后殖民理论、认识论、研究方法论、科学哲学等领域。着作包括Objectivity and Diversity: Another Logic of Scientific Research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Sciences from Below: Feminisms, Postcolonialities, and Modernities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8),亦编有The Postcoloni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 Reader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1)等学术专书。
孙松荣
法国巴黎第十大学表演艺术研究所电影学博士,国立台南艺术大学动画艺术与影像美学研究所教授兼所长,现任《艺术观点ACT》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现当代华语电影美学研究、电影与当代艺术,以及当代法国电影理论与美学等。着有《入镜―出境:蔡明亮的影像艺术与跨界实践》(2014)。
张君玫
东吴大学社会学系教授。求学时期开始从事社会科学的理论翻译工作,博士论文研究华文现代性的相关论述,一向主张跨科际的研究取向。研究与教学领域为社会学理论、后殖民论述、女性主义理论、生态与动物研究等。主要着作包括《后殖民的赛伯格:哈洛威和史碧华克的批判书写》(2016)和《后殖民的阴性情境:语文、翻译和欲望》(2012)。
梅家玲
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特聘教授兼中文系主任、文学院台湾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领域兼括中国近现代文学、台湾文学与汉魏六朝文学。着有《从少年中国到少年台湾:20世纪中文小说的青春想像与国族论述》、《性别,还是家国?:五○与八、九○年代台湾小说论》、《世说新语的语言与叙事》、《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等。
陈东升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研究主题跟随着台湾社会变迁而形成,从解严后政商关系与都市发展、产业转型的社会学分析,进入到直接民主的探究与倡议、另类经济体系形成的可能性分析。理论的发展是必须要连结到台湾社会的情境,并且提出实践的可能性。
陈国伟
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副教授。现任台湾人文学社理事长、文化研究学会常务理事。曾任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人、香港岭南大学人文学科研究中心荣誉研究员(Affiliate Fellows)。研究领域包括台湾现当代文学、大众文学、推理小说、流行文化、族群论述等。着有专书《越境与译径:当代台湾推理小说的身体翻译与跨国生成》、《类型风景:战后台湾大众文学》、《想像台湾:当代小说中的族群书写》,主编韩文专书《台湾文学:从殖民的游记到文化的平台》(韩国外国语大学出版)。
陈瑞麟
国立中正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现任Asia-pacific Philosophy of Science Association委员会主席、PSA议程和ISH发展委员会成员。曾任台湾科技与社会研究学会理事长(2013-2016)、《科技、医疗与社会》期刊主编(2006-2012)、国内外期刊编委。专长为科学哲学、科技与社会研究、自然哲学与科学史,也探索台湾思想史。着有国内、国际期刊与专书论文近七十篇,以及七本着作如《认知与评价:科学理论与实验的动力学》(2012)。近来与Otavio Bueno和Melinda B. Fagan合编科学形上学专书Individuation, Process, and Scientific Practice (OUP, 2018)。
傅大为
国立阳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荣誉教授。研究主题为科学史、科技与社会研究(STS)、性别与医疗、台湾近代文化史等。近十多年来的代表作为《亚细亚的新身体:性别、医疗、与近代台湾》(2005),最近则着力于STS研究的系谱史,还有致力于东亚的STS研究与发展,即将于2019年春出版《STS的缘起与建构》(台大哈佛燕京丛书08)。早年曾透过台湾社会运动的经验与反省,出版了如《基进笔记》、《知识与权力的空间》等文集,思考基进的「边缘战斗」等意义。
辜炳达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英国文学博士,论文题目为Quotidian Micro-Spectacles: Ulysses and Fashion。现任国立台北科技大学应用英文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詹姆士‧乔伊斯、20世纪跨大西洋英语现代主义、台湾当代小说与建筑书写。学术研究之外,也正在进行台湾小说家骆以军巨着《西夏旅馆》的英译工作。
黄宗慧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教授,曾任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及《中外文学》等学术期刊之总编辑。主要研究领域为精神分析、动物研究、当代文学理论。相关论着曾刊登于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文化研究》、《中外文学》等刊物。着有《以动物镜:12堂人与动物关系的生命思辨课》(2018);合译有《拉冈精神分析辞汇》(2009);编有《台湾动物小说选》(2004)、合编有《放牠的手在你心上》(2013)。
黄冠闵
法国巴黎索尔邦大学哲学史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合聘教授。着有《在想像的界域上:巴修拉诗学曼衍》、Un autre souci de soi. Le sens de la subjectivité dans la philosophie chinoise antique。研究领域为德意志观念论(谢林)、现象学、当代法国哲学、比较哲学、风景哲学。
黄英哲
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博士、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博士,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人,现任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暨大学院中国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台湾近现代史、台湾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文专着有《「去日本化」「再中国化」: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2007年初版,2017年第三版)、《漂泊与越境:两岸文化人的移动》(2016)。日文学术着作多部。
黄涵榆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英语学系教授、英美文学学会理事,曾任台湾人文学社理事长与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主编,研究兴趣包含附魔、后人类、生命政治、精神分析、恐怖文学等。近期出版包括《跨界思考》(2017)与《附魔、疾病、不死生命》(2017),目前正在进行佔领运动与安那其的研究和撰写计画。
杨乃女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英语系副教授,学术专长为乌托邦文学、女性科幻小说以及后人类理论,对台湾电影的研究稍有涉猎。已发表的学术论文大部分关注英美的乌托邦和反乌托邦文学,也曾研究过台湾的纪录片和台语科幻片,近年来转向后人类论述的研究。
詹闵旭
国立中兴大学台湾文学与跨国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人(2010)、美国UCLA大学亚洲语言与文化系访问学人(2012-2013)。着作《认同与耻辱:华语语系脉络下的当代台湾文学生产》(2013),译作《搜寻的日光:杨牧的跨文化诗学》(2015,与施俊州、曾珍珍合译)。
廖勇超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研究所博士。现任台湾大学外文系副教授以及《中外文学》总编辑。研究专长为乔伊斯研究、大众文化研究、性别理论与怪物研究。近年来研究方向专注于怪物在流行文化以及批判理论中的收编与介入性。历年来着作刊登于《中外文学》、《文山评论》、《台湾文学研究集刊》以及NTU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等期刊,讨论议题含跨玛丹娜、后人类科幻动漫、怪物文学以及电音三太子等等。
廖朝阳
美国普林斯敦大学东亚研究博士,回国后在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任教,目前为外国语文学系特聘教授。主要的研究范围包括文学与文化理论、比较文学、精神分析理论、科技与文化、后人类理论、电影与介材研究、佛教思想等。研究成果多发表于学术期刊。
刘纪蕙
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讲座教授,文化研究国际中心主任,台联大亚际文化研究国际学程主任。研究领域包括当代欧陆政治哲学、东亚现代性与政治思想、精神分析与批判理论、台湾文化研究、视觉文化研究,近年专注于边界政治、不平等公民、亚际社会内部殖民结构等议题。代表性着作有《心之拓朴:1895事件后的伦理重构》,《心的变异:现代性的精神形式》,《孤儿‧女神‧负面书写:文化符号的症状式阅读》,及近百篇中英文学术论文。
蔡林缙
国立成功大学中文系学士、现代文学研究所硕士,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亚洲语言文化系博士候选人。
郑惠雯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硕士、台湾大学外文所博士。现为自由译者、国立清华大学外语系兼任助理教授。
萧立君
国立台湾大学外国语文学系暨研究所副教授,曾任《中外文学》总编辑。研究领域包括后殖民理论、加勒比海文学与文化、精神分析、种族论述、台湾现代文学,以及东亚脉络下之批判理论等。目前正在撰写有关台湾的「冷战现代主义文学」之英文专书。已出版之专书篇章收录于Comparatizing Taiwan(Routledge)及Representing Humanity in an Age of Terror(Purdue UP);期刊论文曾发表于《中外文学》、Concentric: Literary and Cultural Studies及M/MLA Journal等国际期刊;亦曾担任英文专书“This Shipwreck of Fragments”: Historical Memory, Imaginary Identities, and Postcolonial Geography in Caribbean Culture and Literature之主编。
谢若兰
西拉雅族,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司法正义学哲学博士,现任国立东华大学族群关系与文化学系教授兼任原住民族国际事务中心主任。研究专长为司法正义学理论、法律与社会、人权理论、性别/族群/阶级、集体认同与社会运动、传统知识与智慧产权、原住民族教育、环境正义等。着有专书Collective Rights of Indigenous Peoples: Identity-Based Movement of Plain Indigenous in Taiwan(2006/2010),以及《在,之间。in between认同与实践之间的学术研究仪式》(2017)。
苏硕斌
国立台湾大学台湾文学研究所教授。原为都市空间、媒介文化研究的社会学者,目前在文学领域发展文学社会学议题,着有《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台北》、主编《旅行的视线》等书,近年在推动台湾「非虚构写作」实践,并由师生以集体书写方式出版《百年不退流行的台北文青生活女内帖》、《终战那一天:台湾战争世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