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洪子伟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哲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副研究员。专长领域为心理学哲学、语言哲学。目前担任中研院「日治台湾哲学与实存运动」跨校计画总主持人。
邓敦民
英国剑桥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专长领域为形上学与逻辑哲学,近年关注的议题有模态、形上立基、条件句的形式语意学、后设形上学等。
高君和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世新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助理教授。专长领域为先秦哲学、出土文献与道家哲学。近期关注秦汉时期的兵阴阳思想、日治时期台湾哲学,以及哲学教育应用等议题。
陈瑞麟
国立中正大学哲学系讲座教授。专长领域为科学哲学、自然哲学、西方科学史、科技与社会、当代台湾哲学等。已出版七本中文着作,包括《科学理论版本的结构与发展》、《科学哲学:理论与历史》、《认知与评价:科学理论与实验的动力学》、《科学哲学:假设的推理》等书,并发表中英文期刊与专书论文逾七十篇,最近研究议题除了台湾哲学外,还有科学形上学,并与Otavio Beuno和Melinda Bonnie Fagan合编Individuation, Process, and Scientific Practices(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蔡士玮
法国里昂第三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国立中山大学哲学研究所、长荣大学应用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多所高中哲学教师。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中身分认同问题,博士后研究为德希达犹太身分认同和弥赛亚政治问题。同时兼任屏东南州「水林艺术空间」策画及策展人,并从事台湾美术史和美学的研究。
郑喜恒
美国佛州迈阿密大学哲学博士,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硕士与哲学硕士,现任国立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实用主义哲学(特别是裴尔士与詹姆士的思想)、知识论以及现象学,目前的研究兴趣涵盖梅洛庞蒂与黑格尔。着作以期刊论文为主,发表于《欧美研究》与《清华学报》等期刊。
黄文宏
德国弗莱堡(Freiburg i. Br.)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国立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专长领域为现象学、诠释学、近现代日本哲学、日治时期台湾哲学。近年相关学术着作有〈从西田哲学来看现象学的「超越」问题〉(2016)、〈论海德格《存在与时间》中的良知与罪责〉(2016)、〈西田几多郎论善与宗教〉(2016)、《西田几多郎哲学选辑第二册》(2016)、〈论洪耀勋「真理论的绝对辩证法」的构想〉(2017)、经典译注:《现象学的观念》(2017)、《身体论―东方的心身论与现代》(2018)。
蔡政宏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东吴大学端木恺校长讲座教授,现任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知识论、德性论、语言哲学、心灵哲学等。代表性研究成果包括:混合技艺系统、德性语意学、亲知为本语言知识论。学术着作见于Synthese、Philosophia、Philosophical Explorations、Phenomenolog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s、The Southern Journal of Philosophy、Theoria等期刊。
严玮泓
国立台湾大学哲学博士,现任东海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佛教哲学与中国哲学,着有〈从「阶级斗争」到「现世净土」:论林秋梧批判早期台湾佛教的方法与目的〉、〈如何理解《六祖坛经》的伦理学型态?〉、〈僧肇的假名论与指涉的不可测度说〉等多篇学术论文。
黄柏诚
德国科隆大学哲学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政治思想中心博士后研究员,现任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系兼任助理教授。德语教师。研究领域为黑格尔哲学、康德哲学、政治哲学、京都学派。
林正弘
国立台湾大学法律系毕业,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哲学博士。曾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傅尔布莱特访问学者、英国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访问学者、国家科学委员会人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东吴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现已退休。主要研究领域为逻辑、知识论、科学哲学。着有《逻辑》、《白马非马》、《符号逻辑》、《逻辑.知识.科学哲学》、Craig’s Theorem and Scientific Instrumentalism、《伽利略.波柏.科学说明》、Philosophy and Conceptual History of Science in Taiwan(与傅大为合编)等。
黄雅嫺
法国巴黎第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现任国立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学者。研究领域为法国当代哲学、现象学运动、解构思想与法国存在主义哲学。近期关注领域为台湾对法国哲学的继受研究、跨文化翻译理论以及可塑性概念对主体同一性问题探讨等。主要着作散见于各中外学术期刊。
蔡行健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国立中正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逻辑,近年来专注于部分整体学(mereology)的后设逻辑相关问题的研究,已发表多篇论文于国际逻辑专业学术期刊,并获得国科会102年度杰出研究奖。
苑举正
比利时荷兰语鲁汶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领域为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哲学、西洋哲学史与应用哲学,近期关注东西哲学会通之议题,尤其以西洋哲学在大学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为主。着有《求善》、《索罗斯的投资哲学》等书。
志野好伸
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文学博士,现任明治大学学部教授。研究领域为近现代中国哲学史及比较思想史。着有《现在开始哲学:明治大学文学部的挑战》(合着),《圣与狂》(合着)等书,论文有〈不可磨灭的儒教:大西祝的儒教观〉等篇,并日译有《中国思想史》(程艾蓝着,合译)、《道德奠基》(F. 朱利安着,合译)等书。
郑光明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教授,国立台湾大学哲学系博士,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硕士,国科会2007年「优秀年轻学者计画」得奖人。历任台湾哲学学会副会长(2016-2018)、台湾哲学学会会长(2018-2020)、国立政治大学文学院副院长(2017-2019)、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系主任(2015-2019)。研究专长为伦理学、言论自由问题以及英美分析哲学,尤其关注如何从语言哲学观点来理解何谓言论自由,以及言论自由与隐私之关系。
吴秀瑾
美国天普大学哲学博士,国立中正大学哲学系教授。主要专长领域为当代欧陆哲学、傅科、女性主义与关怀伦理学。研究领域与焦点在于探讨关怀规范性与其广泛性的政治蕴涵。近年也致力于建立关怀导向的儒家伦理学,申论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由(父)母亲体现的关怀惯习(功夫)中,由内而外的孕育出道德与智德的混合性。
陆品妃
美国堪萨斯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学士班与通识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当代英美政治哲学、女性主义哲学,特别是与平等(equality)相关之法律、政治、经济与社会面向的整合思考。着有〈「不平等」的平等〉、〈从平等到履行约定:霍布斯的正义动机与理性利益〉等论文。
杜嘉玲
美国南伊利诺大学哲学博士,现任长荣大学应用哲学系助理教授兼代系主任。研究领域为:形上学、知识论、心智哲学。近年来因研究哲学谘商而接触尼采哲学,着迷于尼采既创新又叛逆的思想。又因致力于哲学教育的应用,将哲学训练与社会实践结合,接触在地创生议题,近两年研究大武壠族荖浓部落的文化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