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下的中师:台中师范学校师生政治受难纪实

暴风雨下的中师:台中师范学校师生政治受难纪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二二八事件
  • 白色恐怖
  • 台中师范学校
  • 政治迫害
  • 台湾历史
  • 师生
  • 纪实文学
  • 历史研究
  • 受难者
  • 转型正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中师范学校师生自二二八事件至整个白色恐怖年代,奋死传递真理火把!

  ◎调查、口访、研究、整理、解密档案,收录5篇政治受难者或见证者访谈、10篇政治受难者故事,以及特别收录作家刘克襄追忆在中师毕业的父亲刘万寿与相关受难同学、学长间交往的片段。

  ◎第一本以台中师范学校师生政治受难为主题的专书。

  ◎书中超过250张珍贵档案资料与老照片,拼凑出台湾史中台中师范师生在二二八事件乃至白色恐怖年代中的沉重岁月。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出版「台中市人权档案系列」第四本。

  台中师范学校师生政治受难纪实:
  郑庆龙 廖德华 汤德生 邱致明 纪万生 洪炎秋 张深切 杨逸舟 吕赫若 吴振武 吕焕章 吴江海 林如松 曹 开 高菊花 郭万福 郭锟铭 张如松 廖义溪 王阿繁 黄春成 高泽清 高阿明 李义平 曾金樟 叶荣光 邱致智 刘万寿

  二二八事件中,校长洪炎秋、教师张深切、吴振武受到牵连被解职,甚至被整肃;而学生中加入二七部队,并担任中师队队长的学生吕焕章,至二七部队解散后,他回校教书,不久后放弃教职,进入山区建立「武装基地」,被捕后遭到枪决。同案还有1949年中师普通师范科毕业的吴江海,在基地被当场击毙,以及当时就读中师三年级的林如松,也遭到枪决。

  跟着二七部队一起进入埔里的,还有邹族的高菊花、汪玉兰、方梅英,她们是中师简易师范科的学生。其中,高菊花是高一生(前阿里山乡乡长)的长女,高菊花后来虽然毕业并在国小任教,却因为父亲高一生被以叛乱罪枪决,人生彻底改变,自此命运多舛。

  杨逸舟,1923年进入台中师范,1953年赴日成为政治难民,因为参加台湾独立运动,被列为黑名单,最后客死异乡。

  因2018客家电视剧《台北歌手》故事主角而广为人所知的吕赫若(本名吕石堆),1934年中师演习科毕业,被称为「台湾第一才子」。这位才子在二二八后对国府极度失望,政治态度积极转向,1952年死于鹿窟山区,身后的手稿及书籍,因家人对政治肃杀的恐惧而掩埋,仅留下极少数的资料。

  邱致明是泰雅族人,1952年中师简易师范科毕业,1956年与高白兰结婚,高白兰的父亲高泽照因为涉及汤守仁案被枪决,结婚后邱致明遭特务监视,后来参选县议员时,被罗织罪名判刑5年。与他前后期中师简易师范科毕业的同学或学长学弟,至少有9人因相关案件被判刑,刑期从5年到12年不等,有些因为争取山地自治而被以叛乱罪论处,但大部分是特务罗织的政治案。

  「大甲案」对中师而言,更是十分惨烈的政治案。郭万福1933年中师演习科毕业,已任教十余年,1950年在岛内逃亡,后来被捕,1953年被枪决。他的弟弟郭锟铭,1948年中师毕业,被判12年,而他的外甥张如松,1946年中师毕业,也被枪决。「大甲案」共枪决18人,大部分是老师,让大甲人觉得「国民政府喜欢杀老师」,告诫子弟千万别读中师。郭万福的中师同学廖金照、罗秋荣也在白色恐怖时期成为枪下亡魂,而他逃亡期间,接触到好几位在校任教的中师人,也因此遭到羁押。

  1942年入学的郑庆龙(当时为七年制),以及1946年战后第一届进入中师就读的廖德华和汤德生,都在就学时经历二二八,在他们90岁之后,终于说出埋藏在心中70多年的往事。

  漫长的戒严时期,中师实施军事化管理、教育,学生个个被驯化为忠党爱国的乖乖牌,纪万生是极少数的例外,1955年进入中师就读的他,形容那是被国民党「清洗」过的中师,是苦闷、压抑的年代。后来参加党外运动,因美丽岛事件坐了四年半黑牢。

  台中师范学校自二二八事件至整个白色恐怖年代,在校或毕业后遭政治牢狱磨难的师生不下百人,这些奋力发出声响的师生,让中师传递知识真理的火把,不曾在黯黑时代中熄灭。
 
《熔炉中的淬炼: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与政治风云的交织》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近代中国历史上,知识分子群体在剧烈社会变革与政治动荡中所经历的复杂心路历程、深刻思想转变以及他们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个体叙事。我们聚焦于二十世纪上半叶,一个新旧思想激烈碰撞、民族危亡与现代化诉求并存的特殊时期,考察知识分子群体如何在政治高压、社会转型与个体理想之间寻求平衡与出路。 一、时代背景:风雨飘摇中的启蒙与救亡 近代中国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熔炉。在西方列强叩关与传统秩序崩塌的双重挤压下,一批受过新式教育或深受古典学养熏陶的知识分子,肩负起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时代使命。本书首先描绘了晚清至民国初期,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如何从思想层面瓦解旧有结构,继而探讨五四运动如何将知识分子的“启蒙”理想与“救亡”的迫切需求紧密结合。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无论身处学府、报馆还是政府机构,都深受着宏大叙事的感召,试图以学术、教育或政治实践来改造社会。 二、象牙塔外的抉择:学术研究与政治光谱的拉扯 近代中国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是知识分子思想激荡的核心地带。本书细致梳理了不同学科领域(如哲学、史学、文学、社会学)的代表人物,分析他们在特定历史节点所做的学术选择。例如,史学界对“中国民族性”的探究,文学界对“国民性改造”的呼唤,都带有强烈的政治关怀。 我们深入探讨了知识分子在政治光谱上的分野与聚合。在国共两党的路线斗争中,知识分子群体并非铁板一块。一部分人坚信改良主义和精英治理的有效性,试图在体制内寻求渐进式改革;另一部分人则被马克思主义的彻底性所吸引,投身于更为激进的社会变革运动。这种选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痛苦的自我反思与反复的现实检验。本书着重呈现了知识分子在面对意识形态选择时的犹豫、挣扎与最终的立场坚定。 三、政治风暴中的冲击:流亡、迫害与知识的坚守 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内战的加剧,知识分子面临的抉择愈发残酷。本书着重刻画了知识分子在战争年代的流离失所与精神困境。 1. 西南联大的精神丰碑: 详细记述了抗战期间,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在极端物质匮乏和战争阴影下,如何坚守学术独立与人格尊严的历程。在简陋的条件下,他们不仅完成了重要的学术研究,更以身作则,展现了知识分子对教育理想的承诺。 2. 政治清洗与思想控制: 探讨了不同政权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与利用。在部分地区,知识分子经历了严格的政治审查、运动式的学习和各种形式的压力,他们的言论自由受到空前限制。对于那些拒绝合作或持不同政见者,政治迫害成为挥之不去的阴影,许多人被迫放弃公共舞台,转入私人化或边缘化的学术研究。 3. 知识分子的“自我放逐”: 分析了一批知识分子选择“身体的流亡”或“精神的退守”。他们或许离开了政治中心,将精力投入到看似“无用”但关乎学问本体的领域,以此作为对外部喧嚣的一种抵抗和坚守。 四、教育实践中的缩影:从学府到社会基层的转化 知识分子的命运与教育机构的兴衰息息相关。本书通过考察几所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机构(不限于特定地域的中等或师范学校),展现了教育者如何试图在国家意志与个体教育理念之间找到支点。教师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特定时代价值观念的塑造者。在政治运动中,他们不得不调整教学内容、规避敏感话题,甚至亲身参与到意识形态的宣传中。这种在“教书”与“育人”(或“改造人”)之间的矛盾,构成了他们职业生涯中最深刻的张力。 五、历史的回响:知识分子精神遗产的重估 本书最终落脚于历史的纵深。我们不再将近代知识分子的经历简单地归类为“成功”或“失败”,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复杂的历史遗产。他们的妥协、抗争、牺牲与坚持,共同塑造了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群体画像。通过还原这些鲜活的个体故事,我们得以理解,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之下,知识分子群体是如何在权力与良知、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努力保持其思想的火种与人格的完整性。这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更具人性和复杂性的视角,来审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政治风暴时所展现出的韧性与局限。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本书执笔撰稿人(按姓氏笔画)

石育民


  南投人,东海大学历史学研究所毕业,成功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班就读中,曾参与高雄地区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口述历史调查,现为专职照顾两个小孩的家庭主夫。

李祯祥

  台北人,文史工作者,台大中文系毕,现就读政大台湾史研究所硕士班。从事白色恐怖和人权议题研究近二十年,并发表相关文章一百余篇,编撰有《人权之路》等。

周婉窈

  嘉义大林人。现任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治台湾史,着有《台湾历史图说》、《海行兮的年代》、《海洋与殖民地台湾论集》、《少年台湾史》等书,并出版两本文集。

林邑轩

  南投竹山人,曾投入一九五○年代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的调查研究,现任职于企业,偶尔化身为跨领域的独立研究者,相关着作请见goo.gl/BtyfdU。

洪碧梧

  彰化人,毕业于东海大学中文系,目前为台中市新文化协会行政专员,参与编辑《黯到尽处,看见光》、《透光的暗暝》等书。

陈凯劭

  1968年生于云林。成大建筑博士班肄业,台中科大等校兼任讲师;专长文化资产与台湾史研究。长期研究白色恐怖史,曾发表家族长辈许分与台湾自治联军、省工委的专文。

黄英哲

  嘉义人,日本立命馆大学文学博士、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博士,现任日本爱知大学现代中国学部教授。专研台湾近现代史、台湾文学。中文专着有《「去日本化」「再中国化」:战后台湾文化重建(1945-1947)》、《漂泊与越境:两岸文化人的移动》。日文学术着作多数。

廖建超

  南投人,辅仁大学经济系、辅系生命科学系毕业。长年投入社会运动,为台湾民主活动摄影,现为自由台湾党党工。曾参与撰写《黯到尽处,看见光》、《青春二二八》、《透光的暗暝》。

刘克襄

  台中人,作家,生态保育工作者。常于港台各地驻校访问,走访当地风土。晚近较具代表性作品为《11元的铁道旅行》、《男人的菜市场》和《里台湾》。

蔡宏明

  嘉义人,作家,笔名天洛。1954年生,台湾大学毕业。曾服务于美术、文学杂志、报社。出版过诗集、美术论集。2007年起致力台湾文资、白恐文史调查、纪录片及展演策办。

编者简介

主编 陈彦斌


  南投中寮人,长居台中逾三十年。曾任自立晚报记者暨特派员、望春风电台台长、台湾日报採访中心主任、国家文化总会中部办公室执行长、行政院《文化视窗》月刊主编、台中市新文化协会理事长。曾发行《台中风华》,主编《台中妈祖荫台湾》、《因为黑暗,所以我们穿越》、《黯到尽处,看见光》、《悲恋之歌》、《透光的暗暝》、《众神护台中》等书。纪录片《武装台中》制作人。现任:台中市新文化协会执行长(2018)。

计画共同主持人 

杨允言


  台大资讯工程所博士,台语文工作者,现任台中教育大学台湾语文学系副教授,台湾罗马字协会理事。2008年得到教育部表扬推展母语个人杰出贡献奖,2011年得到台北西区扶轮社主办的台湾文化奖。主编《台语这条路――台文工作者访谈录》、《台语文运动访谈暨史料汇编》。

苏瑞锵

  台湾台中市人。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现任国立台北教育大学台湾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长期研究台湾人权史与民主运动史,着有《战后台湾组党运动的滥觞――「中国民主党」组党运动》、《超越党籍、省籍与国籍――傅正与战后台湾民主运动》、《白色恐怖在台湾――战后台湾政治案件之处置》以及合着《战后台湾人权发展史》等专书。
 

图书目录

| 市长序 | 戒严下的中师噩梦 林佳龙
| 局长序 | 百年中师,追忆苦难灵魂 王志诚
| 主编的话 | 中师反抗传统的缘起与幻灭 陈彦斌
| 总论(一)| 白色恐怖时期校园人权侵害群像 苏瑞锵
| 总论(二)| 中师的光明与暗黑,遗忘与记忆 杨允言

口述访谈
挥不走的政治阴霾──郑庆龙 撰稿:陈彦斌
暴风雨中吹响旧友进行曲──廖德华 撰稿:洪碧梧、陈彦斌
硬颈也硬命──汤德生 撰稿:廖建超
说我叛乱,根本乱判!──邱致明 撰稿:蔡宏明
压抑、苦闷的中师时代──纪万生 撰稿:陈彦斌

人物故事
二二八受创的台湾教育家──洪炎秋 作者:陈凯劭
自由人──张深切 作者:黄英哲
始终找不到认同的杨逸舟 作者:杨允言
1948年后的吕赫若 作者:林邑轩
月光下的谜样枪声──吴振武 作者:廖建超
台中武装基地的中师魂──吕焕章、吴江海、林如松 作者:李祯祥
隐遁的诗──曹开 作者:石育民
优雅内面的创伤──素描高菊花女士 作者:周婉窈
逃亡遍南北,一家三受难──大甲郭家 作者:李祯祥
台中师范原住民校友受到的政治迫害 作者:蔡宏明

特别收录
我为何叫刘资愧──回忆蔡铁城与家父的一段往事 作者:刘克襄

 

图书序言

市长序

戒严下的中师噩梦
台中市长 林佳龙


  台中地区白色恐怖研究从2015年起,迄今进入第四年,主题也由受害者暨家属口访,到这本以台中师范单一学校受害纪实,令人惊讶的是这学校竟然调查出有高达113位校友受害。这还不包括失踪、逃亡,或虽被逮捕、羁押,但却没有被判刑的受害者,可见受害之严重。

  受害者中,不乏知名人物,如当年被称「台湾第一才子」的吕赫若,21岁就以小说《牛车》享誉日本文坛,多才多艺的他同时是声乐家,今年客家电视台以《台北歌手》为名的连续剧,即是吕赫若传奇的生命故事,还获得金钟奖殊荣。但这位毕业中师的才子,在37岁之年,即因国府的追捕而殒命鹿窟山区。

  坐牢10年的曹开,是位杰出诗人,狱中之诗尤其出色,他创作数学符号诗,更被视为奇才,但他一辈子活在白色恐怖的惊惶中。

  杨逸舟前辈虽然没有坐过牢,但这位处于那时代的知识分子,不能认同日本政府,前往中国发展则不获认同,战后回到台湾也难展长才,逃往日本非法居留,老来孤独、落魄死于东京贫民窟。

  还有吕焕章、郭万福、张如松、江朝泽等难以数计的中师菁英,却在戒严时期中,一一走上刑场被枪决。罪名都是信仰社会主义,参加地下党之嫌。在那「宁可错杀一百,不能纵放一人」的时代中,到底有多少冤魂?仅因政治主张不同,即被剥夺生命,这是民主社会难以想像的!

  这次的调查,也才发现原住民知青受害如此严重,光是中师即有十几位原住民校友,他们大都是就读「简易」师范,毕业后回到部落授课,竟然都在偏远、纯朴山区「叛乱」了,可见当年白色恐怖是无所不在。

  这本《暴风雨下的中师》,亦难得请动几位知名学者亲笔操刀,如台湾大学历史教授周婉窈、日本爱知大学教授黄英哲。名作家刘克襄还跨刀撰写他毕业中师的左派父亲刘万寿,学者苏瑞锵及中教大的杨允言副教授共同主持。长期研究白色恐怖的陈凯劭、林邑轩、李祯祥、蔡宏明、石育民等的共襄盛举,才能完成如此艰鉅的调查、撰写工程。

  当然也要感谢台中市新文化协会执行长陈彦斌、廖建超、洪碧梧、梁乔伊组成的工作团队,他们已戮力调查台中白色恐怖历史四年了,前三年分别出版的《因为黑暗,所以我们穿越》、《黯到尽处,看见光》、《透光的暗暝》,三本都获国史馆台湾文献馆颁发奖励官方出版文献书刊奖项,相当难能可贵,这本《暴风雨下的中师》,可预见将在台湾研究白色恐怖领域中,获得高度评价。

局长序

百年中师,追忆苦难灵魂
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局长 王志诚


  台中师范学校自1899年(明治32年)设立在彰化,校址位于现今彰化孔庙,到1902年(明治35年)停办。1923年(大正12年)台中师范学校再度于现今台中教育大学的校址复校。中师创校至今已119年,这间百年老字号以培育无数优秀教师与校长闻名,更有大量的文学家、音乐家、艺术家是从中师毕业,如:乡土作家洪醒夫、诗人苏绍连、岩上、陈义芝、泰雅族小说家瓦历斯‧诺干、声乐教父曾道雄、水彩大师简嘉助,上溯日治时期还有文学评论家吴天赏、画家蓝运登等,这些大师们都是「中师出品」。

  但是鲜少人知道,在二二八及白色恐怖的年代,超过百位的中师师生深陷黑牢、走向刑场,有些学生甚至来不及毕业,就消失在校园中。透过本书使读者在谜雾中又更清楚触碰到恐怖年代,校园中的教官、老师以各种形式的监控胁迫、教学方式,让师范生从独

  立思辨的知识分子,变成只能唱领袖颂的学舌鸟。

  但是,在不自由的校园中,我们仍能看到「不听话」的纪万生在图书馆偷看禁书,时间往前推,二二八时汤德生、廖德华等,留在学校保护外省师生或加入部队保卫城市;吕焕章、吴江海、林如松进入山林组建基地;洪炎秋、吴振武、张深切担起师长的责任保护外省师生,却被冠上参加叛乱或鼓动学生叛乱的罪,黯然离开中师教职;左派才子吕赫若,死在鹿窟山上;原住民师范生回乡教书,邱致明跟政治犯的女儿结婚因此遭牵连入狱,有些人怀抱原住民自治的梦想,却成为颠覆政府的罪;高菊花的外交官梦碎,一辈子怀想回不来的父亲高一生;20岁的曹开在校园消失,再次出现于社会中已是30岁,人生十年停格,后半辈子不再轻易相信人;痛恨日本殖民却因黑名单被迫流亡日本,客死异乡的杨逸舟;大甲郭家的连串死亡,让大甲人流传着不要念中师,国民党爱杀老师的耳语……。

  这些人,都是一个一个从中师走出去,走向了死亡或是黑牢,刘克襄(原名刘资愧)的左派父亲刘万寿用一辈子怀念着这些名字,那些喝醉以后才能说出口的痛,需要所有台湾人去承接去理解。中师百年,从这本书开始,献给苦难的灵魂。

主编的话

中师反抗传统的缘起与幻灭
台中市新文化协会执行长 陈彦斌


  中师在二二八事件中,是「反国民政府的大本营」。中师在白色恐怖时期,是「受害的重灾区」。这两段早期流传甚广的话语,在我们着手调查、口访、研究、整理、解密档案下,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二二八事件中,中师学生起码就成立了两支武装队伍,一支由体育老师吴振武领导,驻守校园自卫。一支由校友吕焕章领导,走出校门投入民军二七部队,还一起退守埔里,与国府廿一师激战。

  事件后,很多学生未再返校就读,合理推测他们大都在事件中死亡、失踪、逃亡。戒严时期,吕赫若失踪鹿窟山区,郭钟椬(前台中市议长郭晏生父亲)、吕焕章、黄介石、简庆云、郭万福、张如松、廖学锐、江朝泽……等一大群校友,都被判死刑枪决!江汉津、郭锟铭、张晃昇、曹开、赖祖荫、陈浩川、石朝辉……等坐牢、囚禁火烧岛、逃亡的更是难以数计。我们调查超过113位以上的中师校友受害。所以称是「受害重灾区」绝不为过。

  中师的「反抗」精神为什么特别强烈?这可能没有明确答案,但从客观调查分析,「优秀」是重要原因,如郑庆龙前辈考进中师的1942年,该校录取40位学生中,日本籍就保障30位,中部地区各校推出的422位台湾籍特优学生应考,只有录取10位,可见能就读中师是多么不容易。

  优秀、聪明的孩子,总较喜欢增广见闻,在那左派思想席卷全球的时代中,中师很多学生都卷进浪潮里,当起「进步青年」。而相较台中另一明星学校台中一中,又因一中学生须准备升大学考试,未如中师学生毕业即分发教书,没有升学压力,阅读「课外书籍」的风气也就相对兴盛。

  除了优秀,就读中师免学费,还有生活津贴,毕业就能当老师,是穷苦子弟最好的选择。穷苦学生对「人生下来就不平等」的阶级社会,当然反感,接触到「打破阶级」的社会主义理论,当然也就充满憧憬!直到如今,我们口访不少当年左派信仰者,他们虽已过耄耋之年,但对七、八十年前追求的左派思想,依然坚持,依然期待!

  中师经过二二八事件后,立即被国府列为重点整顿学校,自由学风为之丕变,所以1955年毕业中师的高瑞铮(美丽岛事件辩护律师),在校中浑然不觉中师曾有反抗传统。1955年进入中师的纪万生,则形容那是被国府「清洗」过的中师。就读时教官遍布校园,学生集体住校过着军事生活,接受最彻底的党国教育,中师一变为保守、忠党爱国学校。

  台中地区在白色恐怖中,除了目前易名台中教育大学的中师外,昔称台中商业学校,目前是台中科技大学的校友受害也很严重,期待有团队能展开调查、研究、整理,让台中地区白色恐怖这段黑暗的历史,有机会更完整地重见天日。

图书试读

中师的光明与暗黑,遗忘与记忆/杨允言 台中教育大学台湾语文学系副教授
 
原初的中师
 
1894年日清战争后,日本取得台湾这块新领地。对于台湾,除了有美好的幻想,同时也带着犹豫。1895年6月始政仪式后不久,第一任学务部长(相当于教育部长)伊泽修二即成立「国语传习所」教台湾人「国语」,同时向学生学习台语(伊泽修二原以为台湾人使用清国语,来了以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在日本领台前,伊泽修二即唿吁日本要实施国民义务教育,来台湾后也有相同主张。其后国语传习所改为公学校、小学校,并广设于台湾各地,这些基础教育需要师资,于是,台北师范学校、台中师范学校、台南师范学校(以下简称北师、中师、南师)在1899
 
年相继设立。不过,那时日本在台统治的基础仍不稳定,又评估师范教育没有达到预期的成果,短短几年后陆续停办。
 
师范学校再度复校时,日本控制台湾局势已经稳定,北师、南师首先于1918年复校,中师原本设立在彰化孔庙,1908年纵贯铁路通车后,台中成为新兴城市,中师1923年复校于台中,校地即设在目前台中教育大学现址。那时候,时局的氛围是:一战后日本成为战胜国,经济复甦、处于大正民主时期(1912-1926),而治台方针则强调内地延长、日台共学,虽然台湾人还是强烈感受到被歧视,也在被同化的路上挣扎。
 
师范教育除了是教师能力的养成,连带也须要透过这些未来的教师,传达国家的意志,因此,师范教育对于国家意识型态的灌输是不遗余力,皇民化运动时期如此,战后漫长的戒严时期也是一样。
 
台湾的变局
 
1930年代起,时局变化得很快,历经经济萧条,之后日本选择以战争来维系帝国命脉,从日中15年战争,台湾总督又换成武官,实施皇民化,接着发动太平洋战争,征召台湾人从军,却以战败收场。战败国日本所属的台湾,则在美国的主导下,换成由中华民国委任统治。虽然当时多数台湾人视中华民国为祖国,以为祖国会让台湾摆脱差别待遇,没想到「狗去猪来」,新的统治者贪污腐败,台湾的民生经济资源严重被掠夺;报纸日文版被废除,让大部分知识分子变成文盲,反过来被知识水准普遍低落于台湾的祖国人歧视。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暴风雨下的中师:台中师范学校师生政治受难纪实》,我仿佛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充满压抑和恐惧的年代。这本书并没有采用宏大叙事的方式,而是选择了聚焦于台中师范学校这一个具体的点,从这里延伸出无数个师生的个体故事。作者以 painstaking 的努力,收集了大量的史料,包括当事人的口述、亲属的回忆、以及当时的官方文件。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年轻学生的遭遇所震撼。他们本应是怀揣着教育理想,准备投身于社会建设的青年,却因为那个政治高压的年代,被贴上了各种标签,遭受了非人的审讯和漫长的牢狱之灾,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书中的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学生们在狱中对家人的思念,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都让我感同身受,不禁潸然泪下。而那些曾经的教师们,他们也是那个时代的受害者,他们可能因为一句不恰当的言论,或者与某些学生有过接触,就被卷入政治的漩涡,身败名裂。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迫害并非抽象的概念,它真实地发生在普通人的身上,摧毁了一个个家庭,磨灭了一代人的青春。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细腻,他用冷静的笔触,却描绘出了最动人的情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辉。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入、更真实地了解那段历史的窗口,也让我们对生命的珍贵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评分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暴风雨下的中师:台中师范学校师生政治受难纪实》这本书时,它便以一种沉静而又力量的方式吸引了我。我一直对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充满了好奇与敬畏,但很多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历史叙述,往往是宏大的、概括性的。而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聚焦、具体的视角,为我打开了理解那段历史的另一扇门。作者通过对台中师范学校师生们政治受难经历的详实记录,让我看到了“白色恐怖”时期,基层教育机构中所发生的种种悲剧。我被书中那些年轻学生的命运所深深打动。他们本应是在教室里求知、探讨,怀揣着教育理想的青年,却因为那个年代的政治高压,被贴上了各种不公正的标签,经历了残酷的审讯、漫长的牢狱,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书中所引用的口述史料,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当时的恐惧、绝望,以及对家人的深深眷恋。同时,那些无辜受到牵连的老师们,他们的遭遇更是令人唏嘘。他们可能只是因为坚持自己的教学理念,或者与某些学生有过交流,就被卷入了政治的漩涡,身败名裂,甚至遭受了更严重的迫害。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提供了珍贵的史料,更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以及对历史真相的敬畏。它让我们看到了,宏大的政治运动背后,有多少鲜活的生命被碾碎,有多少个家庭因此支离破碎。

评分

当我拿到《暴风雨下的中师:台中师范学校师生政治受难纪实》这本书时,我并未预料到它会给我带来如此深刻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厚重感,往往体现在宏大的事件和人物身上,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在那些看似平静的校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惊涛骇浪。作者以台中师范学校为切入点,通过对大量一手资料的梳理和分析,揭示了在那段充满政治动荡的岁月里,师生们所经历的非人待遇和身心创伤。我尤其被那些被牵连的老师们的命运所触动。他们可能只是因为与某些学生关系较好,或者仅仅是发表了一些稍显“左倾”的言论,就被扣上了“思想犯”的帽子,从此身败名裂,甚至妻离子散。书中的一些案例,让我看到了政治审查的随意性和残酷性,它能够轻易地摧毁一个人一生的努力和声誉。而那些年轻的学生们,他们的遭遇更是令人扼腕。他们本应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却因为那个时代的政治环境,成为了牺牲品。我读到一些学生在狱中写下的诗歌,虽然语言稚嫩,但却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不公的控诉,这些文字,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有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而是将那些被压抑的、被遗忘的声音重新唤醒。它让我看到,历史的每一个细节,都承载着个体的悲欢离合,而每一个悲剧,都值得我们去铭记和反思。阅读这本书,是一次充满挑战但也非常有意义的旅程,它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那段历史,也让我们更加珍视来之不易的和平与自由。

评分

初翻《暴风雨下的中师:台中师范学校师生政治受难纪实》,便被其沉甸甸的分量所压倒。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沉痛的记录,一场对历史的回望与追溯。我一直对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充满好奇,但很多时候,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叙述,往往是宏大叙事,缺少了人性的温度和个体的声音。这本书恰恰弥补了这一点。作者通过详实的考证和对大量口述史料的梳理,将台中师范学校的师生们在政治风暴中的遭遇,一丝不苟地呈现出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些被捕的年轻学生,他们原本是热血方刚的青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却在那个高压的年代,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理想被粉碎,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书中那些细节,比如他们被审讯时的恐惧,在狱中对家人的牵挂,以及一些人被迫写下的“坦白书”,都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这让我不得不思考,在那个时代,个体是如何在巨大的政治机器面前显得如此渺小和无助。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些挺身而出的老师,他们冒着风险,试图保护自己的学生,或者是在事后,为那些受难者奔走呼吁。他们的勇气和担当,在那个黑暗的年代,如同微弱却坚韧的火苗,照亮了一丝希望。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看到了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个体命运。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更是一种深沉的关怀,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以及一种对逝者生命的尊重。

评分

当我拿起《暴风雨下的中师:台中师范学校师生政治受难纪实》这本书时,我并不知道自己将要踏上一段怎样充满情感波折的旅程。我对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一直保持着一份敬畏之心,但往往停留在书本上的泛泛而谈。这本书,则以一种非常具体、深入的方式,将我带入了那段充满压抑和痛苦的历史。作者聚焦于台中师范学校,通过对大量史料的发掘和梳理,细致地描绘了该校师生们在政治风暴中的遭遇。我被书中那些年轻学生的命运所深深触动。他们本是热血青年,怀揣着教育的理想,却因为政治的介入,成为了无辜的牺牲品。书中所引用的口述史料,那些学生们在狱中写下的绝笔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亲人的思念,对自由的渴望,以及对不公命运的无奈,读来令人心碎。而那些被牵连的老师们,他们原本只是辛勤耕耘在教育战线上的园丁,却也因为种种原因,被卷入了政治的漩涡,遭受了不应有的苦难。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历史事实,更在于它将那些被压抑、被遗忘的声音重新带回我们的视野。它让我们看到了,宏大的历史进程背后,隐藏着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而每一个生命,都值得我们去关注和铭记。阅读这本书,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追寻,也是一次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深刻体认。

评分

《暴风雨下的中师:台中师范学校师生政治受难纪实》这本书,给我的心灵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不是历史专业出身,但一直对台湾近代史,特别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抱有浓厚的兴趣。然而,关于基层教育机构,尤其是师范学校师生所遭遇的政治迫害,我之前了解得非常有限。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这一块空白。作者以严谨的态度,搜集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包括当时的判决书、狱友回忆、亲属的口述等等,将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串联起来,描绘出一幅令人心酸的图景。我尤其被书中那些年轻的、充满理想的学子的遭遇所打动。他们本该在教室里学习知识,憧憬未来,却因为思想上的“错误”或被牵连,而遭受严酷的政治审查和迫害,甚至被剥夺了生命。这些故事并非遥远的传说,它们就发生在昨天,就发生在我们的土地上。书中的叙述非常客观,但却充满了力量,因为它真实地展现了那个年代的压抑和恐惧,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感。我读到那些被捕学生的家书,看到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对兄弟姐妹的叮嘱,以及对自身命运的迷茫,不禁潸然泪下。这本书也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也有人保持着良知和勇气。那些在事后,依然坚持为受难者发声的人们,他们的行动,是历史的良心所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深刻的人文关怀,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应该被铭记。

评分

《暴风雨下的中师:台中师范学校师生政治受难纪实》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沉重而又意义非凡的阅读体验。我一直认为,历史的厚度,往往体现在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和被忽略的个体身上。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作者以台中师范学校为切入点,通过 painstaking 的调查和梳理,将那个年代师生们所遭受的政治迫害,以一种极其详尽和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那些年轻学生的遭遇。他们本应是充满朝气、怀揣着教育理想的未来之星,却因为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被卷入了政治的漩涡,遭受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作者引用了大量当事人的口述回忆,这些文字充满了情感的力量,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当时的恐惧、无助,以及对家人的思念。读到那些被捕的学生写给父母的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孝心和对未来的憧憬,更是让我泪流满面。同时,那些无辜受到牵连的老师们,他们的遭遇也同样令人心痛。他们可能只是因为一些不恰当的言论,或者与某些学生有过接触,就被扣上了“思想犯”的帽子,从而身败名裂,甚至遭受了更严重的后果。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残酷,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它提醒我们,每一个生命都应该被尊重,每一个历史事件都应该被铭记。

评分

《暴风雨下的中师:台中师范学校师生政治受难纪实》这本书,我断断续续读了很久,每次拿起这本书,都感觉像是被拉进了一个沉重的历史漩涡。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不仅仅是在叙述一个学校的故事,更是描绘了一个时代压抑和恐惧的缩影。我尤其被书里那些生动的细节所打动,比如那些被逮捕的学生,他们在狱中写下的绝笔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绝望。还有那些被牵连的老师,他们原本只是想教书育人,却被卷入了无妄之灾,他们的家属所承受的痛苦,更是让人心痛不已。这本书让我深刻地理解到,政治迫害并非遥不可及的概念,它真实地发生在我们的土地上,发生在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身上。我常常会想象,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的师范生,怀揣着改变社会的理想,却因为言论或思想而被剥夺自由,甚至生命,那是怎样的一种残酷。书中的案例并非孤立,它们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洪流,展示了那个白色恐怖时期,知识分子和学生群体所遭受的系统性压迫。阅读这本书,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情感承受能力,因为它揭示了历史的伤疤,也让我们反思,是什么样的土壤滋生了这样的悲剧,以及我们应该如何避免重蹈覆辙。书的叙事方式也很考究,在史料的堆砌中,穿插着当事人的口述回忆,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让历史人物的形象更加立体和鲜活。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而是在与那些已经逝去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的痛苦,也理解他们的挣扎。这本书对研究台湾现代史,特别是关于政治受难者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评分

《暴风雨下的中师:台中师范学校师生政治受难纪实》这本书,犹如一记重锤,敲击在我的心房,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一直对那段被压抑的“白色恐怖”时期,抱有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出于对历史真相的好奇,另一方面,也是对那个年代个体命运的同情。而这本书,恰恰以一个非常具体而微观的视角,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作者聚焦在台中师范学校,将笔触伸向了那些曾经在这里学习和工作的师生们,他们是如何在政治的漩涡中,被无情地卷入,甚至粉身碎骨。我特别被书中所描绘的那些年轻学生,在被捕后的种种遭遇所打动。他们原本是充满朝气的青年,可能只是因为参与了某些“进步”的社团活动,或者写下了几篇被认为是“不当”的文章,就被冠以“匪谍”、“叛乱”的罪名,然后是漫长的审讯、监禁,甚至被剥夺了生命。书中的一些细节,比如被捕学生写给父母的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家庭的眷恋和对未来的迷茫,读来令人心碎。而那些老师们,他们原本是教书育人的园丁,却也因为种种原因,被卷入政治的斗争,承受着不应有的苦难。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记录了历史事实,更在于它唤醒了我们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它让我们看到,在宏大的历史叙事背后,隐藏着无数个体的悲欢离合,而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都应该被重新审视和铭记。

评分

《暴风雨下的中师:台中师范学校师生政治受难纪实》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次对历史伤痕的勇敢挖掘与深刻反思。我并非一个对历史细节特别有研究的读者,但我一直相信,那些被掩埋在时间尘埃中的真相,值得我们去重新审视。这本书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台中师范学校,通过对该校师生们在政治动荡时期的遭遇进行细致的记录,展现了那个年代普通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所承受的苦难。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简单地罗列事件,而是试图还原每一个受难者背后的个体生命故事。那些被捕的学生,他们本应是满怀理想的年轻人,却在那个高压的环境下,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言论或行为,就被视为“敌人”,经历了难以想象的折磨。书中的许多口述史料,都充满了情感的力量,让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当时的恐惧、无助,以及对家人的思念。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些身处漩涡中心的老师们,他们可能只是尽职尽责地教学,却因为种种原因,被牵连其中,他们的家庭也因此承受了巨大的痛苦。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醒我们,历史的宏大叙事往往是冰冷的,而真正触动人心的,是个体的命运和情感。它让我们看到了,在那段被压抑的岁月里,知识和思想是如何被扭曲,个体是如何在强大的政治机器面前显得如此脆弱。阅读这本书,是对那段历史的致敬,也是对那些无辜受难者的纪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