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学.第三辑

台中学.第三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关于「台中学」:
  地方学能完整描述地区的独特历史发展脉络,传承及活化运用在地文化智慧,因此,台中市政府文化局对「台中学」书系的策划,选择台中市具代表性的生活面指标为主题,发掘台中地区最具本土性、独特性的特色,运用柔性的笔触与丰富的图像,期能让本地市民更亲近、关注自身的生活脉络,也提供外地大众了解在地文化的媒介。

  2018「台中学」01:《茅埔成庄:东势大茅埔客庄的过去与未来》
  话说先民开发史,以血泪落笔成书,先披荆斩棘,后砌筑建造,须得大破大立,崭新的安身立命堡垒方能成形。台中东势的庆东里为背山面海的丘陵地形,开垦初时茅草丛生,一片荒埔,旧称「大茅埔」。大茅埔庄为客家聚落,凝聚着客家族群开辟草莱的硬颈精神,建立村落家园,开凿圳水灌溉良田,生活渐趋稳定。大茅埔庄客家人信仰以三山国王为中心,至今依旧矗立庄内的将爷寮是当地人最佳的精神卫护。因先天地理位置与泰雅族人为邻,族群间的冲突、碰撞与融合轮番上演交织。沧海桑田,大茅埔庄物产与住民结构逐渐变迁,尽管在种种未知面前,那把奋勇向上的令旗仍将继续迎风飘曳。

  2018「台中学」02:《剑胆琴心:跨越两个时代的六然居士杨肇嘉》
  摊开史册,洋洋洒洒卷帙浩繁,历史不断重复,有时势成就英雄,也有英雄造就时势,那么说到这位「台湾狮」又是如何?出身台中清水,本为佃农之子的杨肇嘉,被命运拣选成为地主养子,赴日求学打破视野疆界,少年杨肇嘉屡屡无畏强权直言不惧,扭转大时局的坚毅性格展露无遗。日治台湾政治社会运动如火如荼,杨肇嘉胆识过人、折冲厌难的身影奔走于米谷管理案、领导东京新民会、肩负台湾议会设置请愿运动,战后又出任公职为国效命,其间纵有浮沉,始终不改其志。「六然居士」杨肇嘉,一生系结着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尽心竭力资助与关怀艺文及乡土,以「毅然、蔼然、崭然、澄然、冷然、泰然」自立,风范长存。

  2018「台中学」03:《奔腾年代:牧马中枢的后里马场》
  达达的马蹄声传来,一声又一声落入心底,彷彿正诉说:我携来的是美丽,不是错误的感伤,归人曾是过客,过客是某人久候的归人。文献记载,台湾的土地上极早出现马的踪迹,日治时期因作战需求引军马入台,没有诗人笔下的浪漫情怀,马儿以军备英姿与台湾结成命运共同体。为了推广马事思想,赛马曾是方案之一,群马疾驰为庶民生活带来另类的娱乐。建于1938年的后里马场是台湾唯一的官方畜马场地,受惠于独特的自然人文条件,肩负着如精密科学般的养马任务,到了战后政策大转变,它的角色也随之多变。马场黄尘虽不似昨日飞扬,新的可能却正悄然萌发。

  2018「台中学」04:《愿社平和:和平乡原住民聚落》
  泰雅族为台湾原住民中分布较广的民族之一,有两大语群,台中市的泰雅族大部分属于泽敖利亚(Tseole)语群族,除了迁移到都市的族人外,主要分布在和平区,清代以「北势蕃」来称为此群族人,以当时的武荣社为中心,北属于北势群,南属南势群,但分布界线不是以大甲溪为界;北势群分布在今日的苗栗泰安与台中和平境内,以大安溪两岸为居住地点,南势群群则以大甲溪两岸,一直延续到南投境内,大甲溪上游的则有Slamaw群;由于经历过清代土地、拓垦,日治时期日警的「讨伐战争」、「隘勇线推进」、「集团移住」、「战后都市化迁移」与「九二一地震」的多重影响下,台中境内泰雅族早已打破传统生活界线与领域,离散又聚合在新的地方,而和平原名为「稍来坪」,是大甲溪北岸的一狭长河阶地,乃「稍来社」移住此地后出现的地名。

  2018「台中学」05:《雾绕罩峰:阿罩雾的时光绿廊》
  台中县市合併后,旧称「阿罩雾」的雾峰被纳入屯区,化身为「城南文化之心」。头衔其来有自,非速成班,窜起前是悠远漫长的岁月沉住气的酝酿与沉淀。踏入雾峰,文化由抽象变具体,文艺气息撞你个满怀,整个小城都是你的博物馆,一步是国定古蹟,两步有安藤忠雄在台首作,三步走到历史建筑,四步伫足自然地理,五步聆赏乐音交响,每一跨步都充分体验新旧交盪的震撼。丰饶之地当然孕育出香米,菇类王国实至名归,友善、共好的田园梦,怎可少了自然农法这股清流。说到社区营造,紫锥花、猫头鹰,只要有心,万物都可以是着力点。新世纪的文艺复兴,要推倒墙的阻隔,营建起在地人文客厅,不单打独斗,欢迎多元共创。

  2018「台中学」06:《千面八面:八仙山的百年样貌》
  八千成林,聚林为仙山。岚雾氤氲,晨曦微光穿透浓绿泻下丝丝和暖,旅人启程探寻,跟随热爱且熟知八仙山的精灵们深度走访,发现时光脚步缓缓,不只走成一片深邃的林,更走成一段深远的史。最初,八仙山由泰雅族人原始守护,后来国家军队步步推进,山林最终成为国家掌控的资源。历史的必然,揭开了八仙山神祕的面纱,历经日治、战后国府时期赓续开发,半世纪以来林木经济兴盛勃发,神圣地位无可动摇。回顾林业教育、机关车的山城梦与黏车、抽树皮、抽甘蔗等点点滴滴,已镌刻为一段曾经。如今育林、造林有成的八仙山国家森林游乐区,摇身一变成了绿色乐园,这内蕴与含氧量等高的蓊郁世界,静静等待旅人们一探究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陈介英/茅埔成庄:东势大茅埔客庄的过去与未来


  现任逢甲大学公共事务与社会创新研究所担任副教授、庶民文化研究中心主任。1994年于东海大学取得社会学博士,并针对台湾中小型企业进行多年田野调查及访谈;学术专长主要在经济社会学与社会文化发展等相关领域之研究,长期致力于产业文化、教育文化与公民文化转型之促进,并发表多篇相关之期刊论文。近年着重台湾社区营造与地方创生案例之田野调查与资料建档及研究,并尝试探讨社区文化与地方政治之关联,及地方产业与社会经济之议题。

林德俊/雾绕罩峰:阿罩雾的时光绿廊

  暱称兔牙小熊,学生眼中的「小熊老师」,在课堂上乐于让「游戏」与「分享」当主角。周游在文学编辑、大学讲师、专栏作家等多重身分。长年为《国语日报》、《联合报》、《幼狮少年》、《幼狮文艺》、《明道文艺》杂志撰写论评、教育专栏。曾获五四文艺奖、林荣三文学奖、帝门艺评奖等。着有《成人童诗》、《乐善好诗》、《游戏把诗搞大了》、《玩诗练功房》,编有《爱的圆舞曲:联副60 个最动人的故事》等书。策画宝藏巖国际艺术村「诗引子」装置展、阿罩雾文学节等多项文创活动。现为雾峰「熊与猫咖啡书房&朴实文创」主人。

林庆弧/奔腾年代:牧马中枢的后里马场

  现任修平科技大学专任副教授、国立中兴大学兼任副教授;担任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员会审查委员、交通部观光局领队与导游训练讲师、政府机构与民间社团「国际礼仪」讲座 。曾获2003年、2004年教育部全国绩优学生社团指导老师「特优奖」、2007年、2010年、2011年修平科技大学「年度教学优良教师奖」、2017年「禄公奖」第一届得奖人等。编着有:《近代台湾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研究所推甄与面试礼仪宝典》、《台湾民俗与文化》、《国际礼仪》、《饮食文化与鑑赏》、《在他面前不出糗》等书。

郭双富/奔腾年代:牧马中枢的后里马场

  曾任台中市乡土文物学会总干事、台中县文化推广协会理事长,及师范大学、中兴大学、暨南大学、静宜大学、朝阳科大历史学谘询委员。现任大屯文史工作室负责人、台中教大、逢甲大学历史系谘询委员、埔里地方文化馆营运发展委员,及台湾古文书学会常务理事。对于台中市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有深入研究,擅长文物年代及真伪之鑑识、纸质文物修复,并收藏珍贵古文书籍、契约、照片等文物,常提供各学术单位展览,如国史馆台湾文献馆「道卡斯古文书展」、外埔乡图书馆「古文书展」、中研院史语所「台湾教育资料展」、台中市文化中心「宗教符咒特展」、国立中兴大学艺术中心「百年臻艺:郭双富前辈画作收藏展」。曾荣获97年国史馆台湾文献馆第三届杰出台湾文献推广奖。着有《剧场演义:演艺娱乐现代化的天外天剧场》(与苏全正合着)。

苏全正/剑胆琴心:跨越两个时代的六然居士杨肇嘉

  历史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宗教史、台湾史、文化资产保存。1990年代参与台中市文化资产义工培训、社区总体营造艺文调查,并担任地方文史工作室开创工作者。曾任台中市政府社区总体营造委员会、古物类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委员(直辖市)、云林县政府遗址类文化资产审议委员会委员。着有《剧场演义:演艺娱乐现代化的天外天剧场》(与郭双富合着)。

林景渊/剑胆琴心:跨越两个时代的六然居士杨肇嘉

  台南县下营人,台中师范学校毕业,早稻田大学学士、筑波大学硕士、浙江大学博士。着有:《读书物语》、《日据时期的台湾图书馆事业》、《日出江花红胜火:日本近现代作家》、《踢跶胶彩:台湾胶彩画之父林之助》(与曾得标合着);译有《知识诞出的奥秘》、《大日本印刷》;编有《读书乐》、《胡长青将军:日记.家书……追念》、《望乡三千里:台湾少年工奋斗史》;编译《扶桑书物语》。

蔡金鼎/千面八面:八仙山的百年样貌

  现任台湾东鲲文史协会长工,毕业于国立云林科技大学文化资产研究所、东海大学社会所博士班辍学生。曾参与社区营造工作多年,出版作品包括:《台中市政府九二一震灾灾后重建史》(2007年),为地方灾难史留下珍贵的史料。《一个云雨飘荡的岁月:云林苏家传记》(2011年),记录白色恐怖时期「苏东启事件」相关人士的访谈;《征忆:高砂义勇队与国共战争时期原住民军人口述历史》(2015年),本书获第40届金鼎奖政府优良出版品推荐书籍。2016年以后,陆续出版《卫武艺扬:卫武营艺术文化中心筹建史》、《大道之行:中山高速公路建设人员口述印记》等基层工程人员口述史书;2018年,开始以庶民口述史与地方社会学为研究标的,协助台中市梧栖区下寮社区编辑《渔寮囝仔讨海网》乙书,为国家重大建设(台中港)历史提供庶民立场的另类史观。

管雅菁/千面八面:八仙山的百年样貌

  现任台中市石冈人家园再造协会总干事,毕业于国立澎湖科技大学航运管理系,后回到石冈从事社区营造工作,从一个返乡青年变成返乡壮年。现担任《石冈人社区报》总编辑,长期进行田野调查,并推动客家、人文、历史、生态、旅游及导览等工作。田调出版作品包括:《林铁寻迹:寻找消失的五分车,八仙山森林铁路》(2008年)、《神佑石冈好宝地:山城信仰满客乡 》(2013年)等书。

郑安睎/愿社平和:和平乡原住民聚落

  1972年出生于台湾屏东,从大学时期开始,喜欢登山活动,先后完成百岳60座,曾调查过清代苏花、八通关、关门、崑崙凹、浸水营、阿塱壹等古道,以及踏查日治时期隘勇线与理蕃道路,足迹遍佈全台。目前任职于国立台中教育大学区域与社会发展学系担任助理教授,曾出版或合着过《弥浓山下的时光》(2016年),《原住民族历史地图集》(2016年)、《台湾登山史:总论》(2013年)、《台湾登山史:装备》(2013年)、《台湾旧版地形图选录》(2013年)、《乌来的山与人》(2009年)、《台湾最后祕境-清代关门古道》(2000年)等书。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None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