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源远流长,且不说远古时代海崃陆桥连接下两岸一度为通途,即便是从有确切文字记载的三国时期开始,就已经有不少的大陆居民陆续前往这个美丽的宝岛捕鱼、交易,若干台湾居民也由于种种原因来到大陆,直到宋元时期台澎地区纳入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荷兰殖民者占领台湾之后,一面将台湾作为东西方贸易的中间地,另一面开拓岛内糖、鹿皮、鹿脯等资源以供外销,而大陆移民第一次大规模迁徙到了台湾,形成多处汉人聚集区。明郑时期郑成功三代将中华文明移植到台湾,逐渐形成中华文教社会体系,台湾社会与大陆走向融合发展的轨道。清代大批闽粤移民进入台湾,筚路蓝缕,垦拓经营,与少数民族一起开发了全岛南北。政治上台湾成为福建的一个府,近代之后更建行省。随着海崃两岸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全方位密切连接,台湾逐渐与大陆趋同,其作为中华文明浸淫之地,伴随大陆移民从移民到定居及与台湾原住居民交相融合。
近年来,台湾海崃两岸关系史研究正成为史学界的热门课题,出现不少成果。在专着方面,如林仁川、黄福才教授的《闽台文化交融史》(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周文顺教授的《台陆关系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张春英教授主编的《海崃两岸关系史》(四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徐晓望教授的《早期台湾海崃史研究》(海风出版社2006年版)、唐次妹博士的《厦门与台湾》(鹭江出版社1999年版)等。在论文方面,如杨国桢教授对清代闽台土地制度渊源的剖析;陈支平、郑振满教授对闽台两地宗族关系、土地经营的探索,陈孔立、邓孔昭、李祖基教授对闽粤移民渡台开发的研讨,杨彦杰教授对于客家移民台湾问题的分析,黄新宪教授对历史上闽台教育交流的研究,徐晓望教授对早期海崃史及妈祖信仰的关注及林国平教授对两岸民间信仰源流的探讨,等等。不过我们发现,以往的台湾与大陆关系史研究存在一个重要的薄弱环节,这就是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史的研究。
在台湾与大陆关系发展史上,日据时代是一个相当特殊的时期:首先,台湾与大陆关系发生了巨变。随着腐败的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迫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给了日本,台湾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台湾与大陆从原先中国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关系,转变成为中国与日本殖民地之间的「特殊」的关系,即从国内关系变为「国际关系」。其次,两岸同胞的身分也发生了改变,《马关条约》规定,在两年的期限之后仍留在台湾的住民,被编入日本籍,身为日本籍的台湾人来到大陆,成了台湾籍民;大陆同胞前往台湾,因为后者成了日本「领地」,于是变成所谓的外国人或侨居者,被称作华侨,出现「台湾华侨」这一特殊群体,同为中华民族的两岸同胞被人为地割裂开来。第三,日本殖民者为了巩固其在台湾的殖民统治,在岛内实施同化政策,加紧从思想、文化、教育乃至宗教等等方面强制植入日本文化,限制、消除中华传统文化,试图将台湾人改造成为畸形的日本人。在两岸关系上,实施「拿台湾拉开中国而与日本相结合」的政策,限制两岸人民的往来,台湾被越来越隔离于大陆。日本帝国主义还利用台湾人中的不良分子——所谓「台籍浪人」为其侵华活动服务,在大陆地区制造同胞间的裂痕。
对于日据时期这一海崃两岸关系史上的特殊五十年,海内外史学界的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在日本,主要研究者为天理大学已故的中村孝志教授,他利用日本外交史料对于台湾总督府对福建的扩张政策、台湾籍民在厦门、福州的活动及对闽文化侵略等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除发表大量学术论文外,并编辑出版了《日本的南方参与与台湾》(天理教道友社1988年版)一书,堪称日据时期台湾与大陆关系史研究的开拓者。笔者以往与中村教授曾有诸多学术交流,先生曾对笔者发现、整理、运用清廷档案史料研究台湾籍民问题来信给予鼓励和支持,并慨赠其研究着作,本书也是作为对中村教授的致敬之作。在台湾,成功大学梁华璜教授的《台湾总督府的对岸政策研究》(稻乡出版社2001年版)一书,对日据时期殖民当局限制两岸往来的「渡华旅券」制度、台湾籍民问题、厦门事件等等进行了探讨;台师大吴文星教授的专着《日据时期在台华侨之研究》(学生书局1991年版),就所谓「台湾华侨」问题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卞凤奎博士《日据时期台湾籍民在大陆及东南亚活动之研究》(黄山书社2006年版)一书则详尽描述了台湾籍民的地域分布和生存状态;此外还有中研院台湾史研究所许雪姬研究员对台湾中华会馆、在「满洲」的台湾人的研究及口述史料整理(《台湾中华总会馆成立前的台湾华侨——1895—1927》,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20期,1990年;《他乡的经验——日治时期台湾人的海外活动口述访谈》,《口述历史的理论与实务——来自海崃两岸的探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钟淑敏研究员对三五公司、海南岛台湾人的研究(《明治末期台湾总督府的对岸经营——以三五公司为中心》,《台湾史研究》(日本)第14号,1997年;《台湾拓殖株式会社在海南岛事业之研究》,台湾《台湾史研究》第12卷第1期,2005年)等。在大陆,相关研究相对较少,主要有台盟中央汪毅夫教授的闽台社会、文化关系及两岸文化研究(《闽台缘与闽南风》,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福建省档案馆林真教授的闽台关系档案研究(《福建省各级档案馆藏闽台关系档案评介》,《台湾史研究》1995年12月)、浙江大学娄子芳教授的台湾义勇队研究,厦门大学陈在正教授的李友邦研究(《李友邦领导的台湾「三青团」与台湾光复》,《台湾研究集刊》2010年第1期),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禇静涛副研究员的台湾人在大陆抗日活动研究(《台湾革命同盟会与台湾光复》,收入《台湾建省与抗日战争研究》,厦门:鹭江出版社2008年版),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黄俊凌博士对崇安台湾籍民的研究(《抗战时期福建崇安县的台湾籍民——心态史视域下的考察》,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
本书尝试对海崃两岸关系史中日据时期的此一断层进行连接,以图填补该研究领域的若干空白点,以方便人们对于这段历史的整体了解;针对前期研究偏向于台湾义勇队、台湾籍民的状况,增加譬如两岸人员往来、经贸联系、文化交流等等的探讨,力图从总体上把握该阶段海崃两岸关系的各个领域的特点;在书中我们还蒐集藏于各地的稀有史料,包括原始档案、报章杂志等,在资料上有了较大的突破;在占有大量一手资料和审慎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日据时期海崃两岸关系发展史的看法,我们的基本观点是,尽管日本殖民当局的隔离政策使得海崃两岸的往来受到种种限制,但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台湾与大陆的关系仍然在夹缝中求得了生存和发展,如人员往来上,大批大陆劳工依旧源源不断地赴台工作;文化交流上,来自中国的书籍、报刊依然突破藩篱,在台湾岛内广泛流行;岛内同胞不畏专制高压,坚持以各种手段传播中国文化,这些都是典型的例子。也正因为海崃两岸同胞以深厚民族情感、不顾重重阻力往来交流,日本殖民者离间、分化两岸关系的图谋才没有得逞,经历异族半个世纪统治的台湾同胞的民族性得以坚持不坠。
本书资料蒐集得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文献中心、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等单位的大力协助,台湾研究院及历史研究所的同仁在工作中给予诸多关心和支持,在此谨表谢忱。
陈小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