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學根之根 第四冊:幼學瓊林

聖學根之根 第四冊:幼學瓊林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傳統文化
  • 啓濛教育
  • 兒童文學
  • 經史子集
  • 國學經典
  • 修身養性
  • 早期教育
  • 漢字學習
  • 文化傳承
  • 濛學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聖學根之根第四冊》所收錄《幼學瓊林》,為明代儒士程允升寫成,原名《幼學須知》,又名《成語考》、《故事尋源》,為明清時學童必讀的教材。經清代儒生鄒聖脈校訂,更名《幼學故事瓊林》,簡稱《幼學瓊林》。其形式為對句,有助讀者讀誦記憶;而內容則包羅萬象,囊括天文地理、時序曆史、人事器物等各類典故,有助於增廣學識及作文應用。本書接續於第一至三冊之後,堪稱在基礎上建造樓房的磚瓦,是兼具形式與內容的良好讀本,提供讀者豐富的文學與知識饗宴。

本書特色

  《聖學根之根第四冊》所收錄《幼學瓊林》,是傳統文化教育的經典教材,其中含有大量的對句和典故。本書以較大字體編排原文、增加注音,並以彩色底圖增進其美感,供讀者嫻習記誦,是良好的傳統文化讀本。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緣起
幼學瓊林

捲一
天文
地輿
時序
統係
朝廷
相猷
將略
文階
武秩

捲二
父子
兄弟
叔姪
夫婦
師友
婚姻
列女
外戚
年齡
身體
衣服

捲三
人事
飲食
宮室
器用
珍寶
貧富
疾病凶喪

捲四
文史
科第
製作
藝術
訟獄
釋道鬼神
鳥獸
花木

 

圖書序言



緣起


  清儒陳弘謀在《養正遺規》的序文中寫道:「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纔會有真正的人纔。教育的端正自傢庭開始,人纔的成就自兒童開始。《易經》以山下齣泉水的卦象來代錶濛卦,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纔,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裏呀!『濛以養正,是為聖功』,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瞭,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

  諺雲:「訓子須從胎教始,端濛必自小學初。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古時濛童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而在明朝末年,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古時人心質樸、風俗淳厚,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啓。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遭物欲腐化瞭。再晚兩年纔入小學,即使父教師嚴,也要費上一番手腳。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桴亭先生發齣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末學實在不敢想像: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

  去年暑期,末學和一些小學友一起學習傳統文化,不料卻發現瞭許多正在流通的經典中存在的重大問題!——一個是存在會集次第的混亂,比如有人將《弟子規》和《道德經》放在一起的。再者是錯字、彆字太多,比如流通很廣的《正濛寶典》中,錯彆字隨處可見。還有就是注音和斷句的錯訛,也同樣讓人憂心!於是末學思量再三,決定重新會集童濛教材,並重新校訂。

  《小兒語》是明朝大儒呂近溪為教濛童學習說話而作的兒歌,後來其子呂新吾又為之做瞭增補。雖是兒歌,卻不可輕看瞭,其實它是用最通俗的語言把深奧的經典給詮釋瞭齣來。可謂話俗而理不俗。全書分為四言、六言、雜言三個部分,我們選錄時略去瞭雜言的部分。

  《弟子規》原名《訓濛文》,是清初大儒李毓秀依《論語·學而》篇第六章經文為綱要,仿照《三字經》的格式編撰而成。後經山西儒生賈存仁多次修改,纔定名為《弟子規》。全書共計三百六十句,一韆零八十字,所列一百一十三件事。真可謂韆錘百煉,一字韆金。經文言簡義賅,讀起朗朗上口。堪稱童濛養正的最佳教材!

  《三字經》是宋朝大儒深甯居士王應麟所作,其中常識和曆史統係的部分是經過後人增補的。尤其重要的是經文中為我們明白地列齣瞭修學次第:「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緻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經子通,讀諸史,考世係,知終始。」——其實小學經典是教孩子由此契入的,大學經典則是教我們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深明其理。末學認識許多讀著《論語》、《道德經》、《無量壽經》等大部頭經典長起來的孩子,讀瞭十幾年不但一無是處,反而對經典産生瞭厭惡。其原因就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好高騖遠、渴求速成,將本末倒置瞭。可見《三字經》中講的這一套修學次第絕對不能打亂!

  《百傢姓》相傳是宋朝初年浙江一位私塾先生編著的,然而它卻並不是單單隻為讓學生識字那麼簡單,姓氏文化的背後都有它的曆史淵源,所以從宋朝至民國初年,《百傢姓》都是童濛教學的必修課。

  《韆字文》是南朝梁代大儒周興嗣奉梁武帝聖旨一夜而成,全文用一韆個不同的字,將天文、地理、常識、倫理、曆史完美地列齣。奇文天成,確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現在流通的版本中齣現瞭八個重復的字,這是因為漢字簡化而招緻的麻煩,並非生來的瑕疵!《三》、《百》、《韆》曆來就被譽為是濛學的鐵三角。

  《鑑略》是曆史的綱要,因為我們中華文化是文史不分傢的,所以很多經文需要「經史閤參」纔能瞭知真實義。明代的袁瞭凡先生曾編著《袁黃綱鑑》,儒士李廷機也曾編著《五字鑑略》,二者的優點在於詳明,但若用於教誨童濛,文字量則顯得稍微多瞭點。所以我們在此選用瞭清儒王仕雲編撰的《四字鑑略》。

  《增廣賢文》大約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內容取材於民間諺語和各傢典籍中的佳句,通俗易懂,膾炙人口,是一部很具實用價值的大眾化經典。應該是不斷地經過後人多番的刪削和增補,所以現在見到的版本有很多種。我們在此選取的是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清朝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認為原文中存在消極成分,又特彆為之作瞭刪訂和增補。由於文字太多,而且許多語句太過拗口,所以我們沒有選用。——晏子曰:「聖人韆慮,必有一失;愚人韆慮,必有一得。」試想《增廣賢文》既然被稱為「賢文」,尤其是被列入童濛教材,先輩們肯定是慎之又慎地經過再三斟酌的。所以對個彆經句韆萬不能望文生義,要去感悟它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來這應是末學之得,希陶山人之失也!不過現在我們是在整理經典的讀誦本,所以就暫且不多說瞭,待日後我們注解經典之時,末學一定會給大傢一個滿意的交代。

  《幼學求源》原名《幼學須知》,又名《成語考》、《故事尋源》。是明清兩代私塾必讀的童濛教材。原作者是明代儒士程允升,清朝嘉慶年間,福建儒生鄒聖脈重新作瞭校訂,並更名為《幼學故事瓊林》,簡稱《幼學瓊林》。民國初年,費有容、葉浦蓀和蔡東藩三位學者又進行瞭一些增補,由於文字太多,我們在此僅採用瞭曆史統係的增補部分。《幼學瓊林》全書通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讀誦,便於記憶。書中融經鑄史、包羅萬象,堪稱濛學中的小百科全書。以至於清代文人曾有「讀瞭《增廣》會說話,讀瞭《幼學》走天下」之說,其影響力於此可見一斑!

  《龍文鞭影》原名《濛養故事》,是明代曆史學傢蕭良有編寫的童濛教材,全書通用四言平聲韻,每兩句為一聯,每一句都是一個曆史典故。清初儒士楊臣諍為之做瞭校對和增補,改名為《龍文鞭影》。這一書名源自佛典故事,「龍文」是古時駿馬的名字,駿馬良駒不需要鞭子抽到身上,它看到鞭影就會飛馳嚮前。濛童熟記瞭這一韆多個典故,待日後深研經論時,便可以很輕鬆地由事而悟理。

  《笠翁對韻》是明末清初的劇作傢李笠翁為教濛童學習對句而編寫的。全書通用對偶聯句,對仗工整,平仄相間,天地萬物悉羅筆下,十世古今盡入捲中。從純文學角度來看,此書在同類作品中少有匹敵,而且作者對所用的典故都考證得十分精準,這是特彆值得贊嘆的。濛童隻要將此書爛熟於胸,日後吟詩作對便可信手拈來。

  《孝經》不屬於小學經典,我們在此把它列入童濛教材,是突顯它的重要性。在《論語·學而》篇次章,有子便引用夫子的話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一生道在《孝經》,「孝悌」二字深廣無邊、通澈本源。所以自古便有「以《孝經》統群經」的說法。明白瞭「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纔真正入德學之門瞭。《孝經》有古本、今本和硃子改訂本之彆,我們選錄的是流傳最廣的今本《孝經》。

  《太上感應篇》是道傢的根本,教人明因知果、獲福遠禍的方法。我們從許多古書上看到,《感應篇》在古時流傳之廣,已不僅僅局限在道傢弟子的學習,許多大儒,甚至佛傢的高僧大德都每天拿它來檢驗自己的功過得失。

  《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道傢的入門經典,廣泛流通於宋、元、明、清四朝。清初大儒懷西居士周安士先生曾為其做過詳盡的注解。值得贊嘆的是他已打破瞭門戶之見,教人「或奉真朝鬥,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以曉愚昧。」若能時常誦起,確實能令我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一部佛傢弟子人人必讀的入門經典。釋迦世尊在其中為我們道破瞭有人學佛得自在吉祥,而有人學佛卻反而得凶衰睏苦的原因所在,並為我們指明瞭正確的修學態度和修學方法。尤其對我們現代學佛人來說,可謂一針見血、切中時弊,讀之真可令人猛生警惕、幡然覺醒!

  《佛說十善業道經》是佛傢的大根大本,釋迦世尊在此經中明白地告訴我們:「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可見:無論人道天道,偏離十善業道便不是正道;無論小乘大乘,偏離十善業道便不是正法!——清世宗雍正皇帝為《十善業道經》而作的序文,的確是正知正見、文義俱佳,所以我們在此不加刪削,一併收錄。

  孔老夫子為何不收女弟子,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大問題。大傢要知道釋迦世尊原本也是不收女弟子的。所以我們夫子並不是歧視女性,我們若搞明白瞭其中的真實原因,自然會對夫子先知先覺的大智慧而佩服得五體投地!周安士先生在《欲海迴狂集》中收錄瞭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的《不淨觀頌》和《四念處頌》,提醒我們要早讓子弟修習「不淨」等觀法。近代民間教育傢王鳳儀先生創辦女校,為女子講授女德時曾自信地說,孔子開天,而他自己則要闢地。先生由誠而明,所講的化性學說確實令人由衷地摺服!因為愛先生,所以不敢諂媚先生。末學在此閤掌,鬥膽一言:靜觀當今社會現狀,教育體製隻要不加改變,無論夫子開天還是先生闢地,恐怕結果都隻會是不可逆轉地天塌地陷!——故此我們將《不淨觀頌》和《四念處頌》列入童濛教材,作為必修功課。或許仰仗世尊慈力,還可以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之即倒!

  《養正遺規》中說:「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歲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多記性少悟性。十五以後,知識既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凡當讀之書,皆當自十五前使之熟讀。不但四書五經,即如天文、地理、史學、算學之類,皆有歌訣,皆當熟讀。」所以我們在此將《中藥藥性歌訣》附加於後,作為濛童的選修教材。——特彆要提醒大傢的是:教育濛童隻可以讀誦經典,會背誦之後再認真熟讀三百遍,盡此一生都不會忘記。至於經典的意思,是在他們把該讀誦的經典全部背誦下來之後,再專門研習的。因為這纔是閤理利用瞭孩子的記性和悟性(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這纔是真正道法自然的傳統教育。假如一邊讀誦就一邊給他講解,那就像希陶山人所說的:「種糧食沒等它成熟就急著收割,比稗草又能好多少呢?」而且藥王孫真人在《韆金方》中也講到過:「梅開過早,不睹歲寒。」言藏至理,為人父兄師長者當慎思之!謹戒之!

  古德曾有感嘆:「校書如掃塵,隨掃則隨有。」末學一路走來,深感此言不差!其中不周之處,末學再次閤掌當胸:懇祈諸位大德高賢多多海涵!末學慚愧,也自知障深慧淺、德薄纔疏,本沒有資格包攬這項重大非常的工程,然而時節因緣特殊,我們自己若不親手去做又能靠誰來做呢?於是不顧自身淺陋,小心翼翼地整理齣儒釋道三傢這十餘部入門經典。所幸我下筆修訂之處必然有所依憑,不是靠主觀妄斷,所以您大可放下心來!——濛童若能依此次第踏實修學,有心嚮儒者則成聖可期;有心嚮道者則成仙可冀;有心嚮佛者則成佛可希矣。
 
辛卯季夏末學因緣生謹識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