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圣约与国度(精装):三位一体与基督教文明论护教学

上帝、圣约与国度(精装):三位一体与基督教文明论护教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神学
  • 三位一体
  • 基督教文明
  • 护教学
  • 宗教
  • 哲学
  • 历史
  • 文化
  • 基督教
  • 精装本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自古以来,基督教的发展就无法避免与世界顶尖文化的冲突。各种文明常常成为人类自义的精神堡垒,对此本书作者王志勇牧师指出,从创世之初,上帝即赐给我们治理全地的文化使命,也就是文明使命,所以基督徒必须捍卫、建立基督教文明,否则就会被各种异教文化、甚至赤裸裸的野蛮和暴力吞噬。

  作者深信,圣经既然是全能上帝的启示,我们就必可从其中获得建造人类社会的智慧。因此本书把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和文明论结合在一起,从人的认知心、宗教心、道德心、政治心出发,全面建构教义、密契、道德和德修神学,提出了「仁教心学、法治德政」的基督教文明神学纲领,试图用圣经真理与正统神学贯通基督徒个人信仰的私生活与国家政治法律的公共生活。他用中国文化的字眼和传统来承载和宣示真道,是对现实中国的政治、法律与文化处境做出回应,以期促进中国文明的转型和重建。

  本书是作者研究圣经真理二十年的集大成之作,他协助读者察觉上帝不仅对个人,也对社会文明所启示的美善、纯全、可喜悦的旨意,全方位地更新我们对自身和世界的看法。本书把圣约与国度两大框架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整全的蓝图,建构敬畏上帝、守约守法的国度文明,是一部富有时代意义及独特创见之作。

本书特色

  本书把基督教神学、世界观和文明论结合在一起,从人的认知心、宗教心、道德心、政治心出发,全面建构教义、密契、道德和德修神学,提出了「仁教心学、法治德政」的基督教文明神学纲领,用圣经真理贯通基督徒个人信仰的私生活与国家政治法律的公共生活。

各界推荐

  唐崇荣 牧师、陈宗清 牧师、张守东 长老、范亚峰 博士、吴轶奇 牧师、郝青松 博士、胡星斗 教授、刘民和 牧师

好评推荐

  「今见到王志勇牧师写成这本呕心沥血的大作,真是为他深深感谢上帝,这是自奥古斯丁以降,除马丁.路德及约翰.加尔文直到近世纪来,很少华人教会领袖所看到的要任。盼望这本书可以引发更多基督教的领袖钻研基督教护教学中对文明的认识与批判,把人的心意夺回。」——唐崇荣 牧师
《人类的迷思:技术、进步与自由的悖论》 作者:[请在此处插入一位虚构的、但听起来权威的学者姓名,例如:亚历山大·科尔文] 出版社:[请在此处插入一家虚构的、但具有学术声望的出版社名称,例如:普罗米修斯思想文库] 内容提要: 在这部深刻而发人深省的著作中,亚历山大·科尔文教授挑战了我们这个时代最根深蒂固的信念之一:即人类社会正沿着一条不可逆转的、向上的技术进步曲线前进,并将由此带来绝对的自由与福祉。科尔文教授以其深厚的历史学、社会学和哲学功底,对“进步”这一概念进行了彻底的解构,揭示了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陷阱与道德困境。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对技术的狂热崇拜,以及对“更快、更强、更智能”的无止境追求,正在以一种微妙而系统性的方式,侵蚀着人类的自主性、深层意义的构建能力以及真实的社群联结。作者并非一位简单的技术反动派,他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带来的便利,但更关注其权力结构、信息控制以及对人类心智的重塑作用。 第一部分:进步的神话与理性的滥用 科尔文首先追溯了“进步”概念在启蒙运动中的起源,指出其如何从一个描述性的历史观察,演变成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救赎叙事。他认为,将历史视为一条从蒙昧走向光明的单向轨道,本质上是一种对复杂现实的简化。 他深入剖析了“技术理性”的扩张。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基础上,科尔文论证了工具理性如何逐渐吞噬了目的理性。换言之,决策不再围绕“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来构建,而是围绕“我们如何能最有效地实现既定目标”展开。这种效率至上的逻辑,不仅在工厂流水线上可见,更渗透到教育、医疗乃至亲密关系的管理之中。他特别强调了“算法统治”的兴起,指出当复杂的人类判断被简化为可量化的指标时,我们牺牲的不仅仅是细微差别,更是判断力本身。 第二部分:自由的陷阱:连接与异化 本书的第二部分聚焦于信息技术对个体自由的重塑。科尔文认为,我们常常将“选择的增加”等同于“自由的扩展”。然而,社交媒体、大数据分析和个性化推荐系统,正在构建一种精妙的“预测性围栏”。 他提出了“数字俘虏”的概念,描述了个体如何在一个看似开放的平台上,被其行为数据所预设的轨迹所引导。这种自由是表面的,是系统设计者提供的“受控幻觉”。当我们的注意力、渴望和政治倾向都可以被精确测量和操纵时,真正的内在自主性便受到了威胁。科尔文对“即时满足文化”进行了犀利的批判,认为它削弱了人类忍耐延迟满足、进行深度思考和建立持久承诺的能力,使我们成为不断寻求外部刺激的物化存在。 第三部分:社群的溶解与意义的真空 在第三部分,科尔文将目光投向宏观的社会结构。他探讨了后工业社会中传统中介机构(如家庭、地方政府、工会)的衰落,以及技术平台如何取而代之,形成一种“去地域化”的社群形态。 他指出,这些数字社群往往缺乏地理上的相互依赖性和历史的深度,使得它们更容易陷入“回音室效应”和极端化。在缺乏共同行动和共同忍受的实践中,公民责任感和同理心面临枯竭的风险。 更深层次的危机在于“意义的真空”。在一个高度技术化和世俗化的世界中,宏大的叙事——无论是宗教的、民族的还是政治的——逐渐失去解释力。技术提供了便捷,却无法提供终极关怀。科尔文忧虑地指出,人类精神在被技术填充了所有碎片化的信息后,反而留下了巨大的、关于“为何存在”的空洞。当所有问题都能找到技术答案时,深刻的哲学追问似乎变得多余,但正是这些追问定义了人的尊严。 第四部分:重申人文的疆域 在结论部分,科尔文并非倡导退回原始状态,而是呼吁进行一场“人文的再武装”。他主张,我们必须在技术创造的舒适区外,刻意培养那些难以量化、难以自动化的能力:批判性想象力、道德勇气、对美的非功利性欣赏,以及面对不确定性和痛苦的耐受力。 他强调,真正的进步不在于我们能制造出多么复杂的机器,而在于我们能否保持对自身存在的深刻理解和对共同人性的珍视。本书最终是对读者的一个严肃的邀请:重新审视我们所珍视的“进步”,并勇敢地在技术至上的洪流中,划定一片属于人类智慧和精神尊严的领地。 本书特点: 跨学科的视野: 融合了海德格尔的现象学、韦伯的理性化理论以及当代数字伦理学的探讨。 深刻的批判性: 不停留在对技术后果的表层描述,而是挖掘其背后的权力逻辑与形而上学预设。 永恒的关切: 探讨了人类在面对效率与意义、连接与孤独时的核心困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志勇


  王志勇牧师,现任美国改革宗长老会维吉尼亚主恩基督教会主任牧师、伦敦三一圣经公会编辑。学历为中国政法大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硕士,牛津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加尔文神学院神学硕士。研究领域为基督教哲学、神学与法学。1997年在北京从律师业蒙召全职参加宣教与牧会事奉,2000年在北京家庭教会中按立为牧师。

  2003年在北京创立「中国改革宗神学网站」(www.chinareformation.com),2010年在香港创办「雅和博圣约书院」,2012年在美国创办「雅和博传道会」,致力于研究和传播以十七世纪英美清教徒神学为代表的古典改革宗神学,并结合英美文化保守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宣导以「圣学为体,世学为用;仁教心学,法治德政」为综述的雅和博经学,致力于在各地推动并建立经学、修道和牧灵三者合一的基督教研修院,促成中国教会与社会经悔改、和解与重建之道,由皇权专制为主导的酱缸文化转向敬天爱人为特色的仁爱文明,被称为「中国改革宗神学领军人物」之一,并被评入2014年、2016年度「百名华人公共知识份子」。

  主要译着:
  1. 《约瑟夫着作精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2. 加尔文,《敬虔生活原理》(北京:三联,2012年)
  3. 佈雷克,《理所当然的侍奉》(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4年),四卷本
  4. 海伦堡,《基督教基要真理问答》(香港:雅和博圣约书院,2014年)
  5. 克斯坦,《海德堡教理问答提要》释义(香港:雅和博圣约书院,2014年)
  6. 文森特,《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释义(香港:雅和博圣约书院,2014年)
  7. 《使徒信经》简释(香港:雅和博圣约书院,2014年)
  8. 《威斯敏斯德信条》译注(香港:雅和博圣约书院,2014年)
  9. 《威斯敏斯德小教理问答》译注(香港:雅和博圣约书院,2014年)
  10. 《威斯敏斯德大教理问答》译注(香港:雅和博圣约书院,2014年)
  11. 《比利时信条》译注(香港:雅和博圣约书院,2014年)
  12. 《海德堡教理问答》译注(香港:雅和博圣约书院,2014年)
  13. 《多特信条》译注(香港:雅和博圣约书院,2014年)

  文集与专着:
  1. 《清教徒之约》(上海:三联,2012年)
  2. 《中国改革与清教徒精神》(台北:基文社,2012年)
  3. 《当代基督教圣约世界观》(台北:基文社,2013年)
  4. 《公义与慈爱彼此相亲:写给华人教会的公共神学》(台北:橄榄,2014年)
  5. 《圣约经学与中国未来:清教徒精神与中国教会和社会的转型》(台北:橄榄,2015年)
  6. 《圣经、圣灵与圣徒:三源合流与雅和博经学精华》(美国:润邦,2016年),两卷本
  7. 《基督教文明论》(台北:主流,2017年)
  8. 《本于信,以至于信:我的信仰历程与神学反思》(香港:德慧,2017年)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文明与护教/唐崇荣牧师
推荐序二:基督信仰与文明重建/陈宗清牧师
推荐序三:仁教心学与法治德政
——基督教神学处境化的勇敢尝试/张守东长老
推荐序四:探索基督教文明神学的纲领/范亚峰博士
推荐序五:当水滴遇到大海/吴轶奇牧师
推荐序六:纯正信仰与未来中国/郝青松博士
推荐序七:华人知识份子面对的难题/胡星斗教授
推荐序八:福音戒毒与文明的医治/刘民和牧师
自序:文明的冲突与基督教文明的建构

引言:真理与自由
绪论 上帝与文明
国度、圣约与文明:文化与转型
  上帝与世界——生命、使命与诫命(国度)
  圣约文明论整体性异象:上帝的荣耀与人生的幸福
  上帝的主权、秩序、计画、国度和圣约
  基督的救赎与圣徒品格——前提论与框架论
前言:国度、圣约与文明
第一章 三一上帝与世界文明
第二章 上帝的秩序
第三章 上帝的计画
第四章 上帝的国度
第五章 上帝的圣约
第六章 上帝的文明
第七章 文明的重建

第一卷 国王与立约者
仁教、道统与学统:哲学与真理
  人与上帝——理性、真与仁(智商)
  圣约文明论第一大要素:上帝的主权和圣约的设立
  认知心、认知主体与智者品格
  认知的种子与知识信仰——知识系统与教义神学
前言:国度、主权与圣约
第一章 真与仁
第二章 仁教与爱主爱人
第三章 认知与哲学
第四章 基督教与思想文明
第五章 道统、学统与道学
第六章 哲学体系、教义神学与护教学

第二卷 国民与受约者
心学与灵统、传统:宗教与密契
  人与自我——情感、善与义(情商)
  圣约文明论第二大要素:上帝的国民与圣约的主体
  宗教心、宗教主体与仁者品格
  宗教的种子与宗教信仰——宗教系统与密契神学
前言:国民、约民与顺服
第一章 善与义
第二章 心学与生命相交
第三章 情感与宗教
第四章 基督教与宗教文明
第五章 灵统、传统与灵传
第六章 宗教系统、密契神学与护教学

第三卷 国法与约法
法治、国统与法统:律法与秩序
  人与他者——意志、美与礼(德商)
  圣约文明论第三大要素:上帝的律法与圣约的标准
  道德心、道德主体与贤者品格
  律法的种子与律法信仰——道德系统与道德神学
前言:国法、约法与标准
第一章 美与礼
第二章 法治与神权神法
第三章 意志与律法
第四章 基督教与制度文明
第五章 国统、法统与国法
第六章 律法系统、道德神学与护教学

第四卷 国土与赏罚
德政、政统与体统:政治与智慧
  人与土地——全人、圣与智(灵商)
  圣约文明论第四大要素:上帝的审判与圣约的奖惩
  政治心、政治主体与骑士品格
  政治的种子与政治信仰——政治系统与德修神学
前言:国格、审判与赏罚
第一章 圣与智
第二章 德政与治理全地
第三章 美德与政治
第四章 基督教与政治文明
第五章 政统、体统与政体
第六章 政治系统、德修神学与护教学

第五卷 国运与更新
圆融、文明与正统:经济与品格
  人与未来——世界、信与圆(文商)
  圣约文明论第五大要素:上帝的护理与圣约的延续
  文明心、文明主体与君子品格
  文明的种子与文明信仰——文明系统与文明神学
前言:护理、延续与未来
第一章 圆与信
第二章 文明与守约守法
第三章 文明与幸福
第四章 基督教与文明冲突
第五章 圆融、正统与圆正
第六章 文明系统、文明神学与护教学

第六卷 发展与转型
教会、社会与转型:基督教与华人文化
  上帝与皇帝——治理、人与法(成全)
  转型范式:圣学为体,世学为用;仁教心学,法治德政
  基督教在文化转型过程中的地位和使命——文化宣教与转型神学
前言:文化、文明与转型
第一章 宗教与文明   
第二章 文明转型与品格革命
第三章 基督教与当今中国
第四章 雅和博经学与内圣外王
第五章 雅和博经学与基督教文明
第六章 雅和博经学与中国转型
 
祈祷
附录一、十二使徒圣训/王志勇译
附录二、弘道救世的总认识/章力生先生
附录三、三化异象使命/赵天恩牧师
附录四、宇宙性的基督/唐崇荣牧师
附录五、美国的衰微!/王永信牧师
附录六、1620年五月花号公约
附录七、1974年洛桑信约
附录八、福音戒毒七个面向的思考/刘民和牧师
附录九、雅和博经学感恩颂/王志勇
附录十、晨曦会福音戒毒颂/王志勇
主要参考文献
王志勇牧师与着述简介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基督信仰与文明重建

陈宗清牧师


  本书作者志勇牧师出生那年,刚好发生文化大革命,中国陷入一片混乱和不止息的斗争中。八九民运时,他即将从政法大学毕业,目睹改革的机会,热血沸腾,憧憬未来,满怀理想,因为自束发以来,济世救国就是他人生的抱负。天安门事件的震撼,却令他对素来熟悉的马列主义顿时幻灭,从此对前途感到焦虑与惶恐。
    
  日后,他积极追寻并探讨生命的意义与出路,人生的终极课题成为他最重要的关怀。1996年,上帝的恩典临到他,使志勇开始热切拥抱基督信仰,并且竭力从圣经中寻找生存的价值与社会国家发展的道路。
    
  当他认真研读西方基督教历史时,发现新教受改革宗神学的影响,对欧洲与美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影响。这个事实使他内心兴奋不已。进一步的探究,使他对于人权、自由、民主、法治等概念有了崭新的领悟,这些都是他向来极感兴趣的课题。在上帝浩瀚的大爱与基督的救赎中,他找到了清晰的答案。
    
  这本《上帝、圣约与国度:三位一体与基督教文明论护教学》,是作者过去二十年研究的成果,代表他对许多重大问题深思熟虑所产生的结论,包括中国基督徒知识分子应当如何看待传统与文化。作为学者,他总是以历史的视野来处理问题,这是他为学的基本态度。他曾经在儒学、道家、佛教与印度教的悠久传承中苦思冥想,并在汗牛充栋的宗教经典中费劲挖掘古人的智慧。所以,当他发现过去两千年西方神学家所留下的宝贵着作中,对他的困惑和寻求提供了宏伟且具体的蓝图,他便欣喜若狂,到处搜罗经典藏书,博览群籍;一旦有空,更伏案振笔疾书,发抒内心的感想。
    
  以下我想从七方面简单回应此书的重要观点,借此表达对作者辛劳的肯定。
    
  第一,人类文明必然出现危机。凡是读过历史的人都了解,早自最古老的文明,如埃及、中国、印度、爱琴海等,东西方的古国都一再面对困境。因为文明表现在语言文字、社会制度、物质科技、政治军事的成就上,而倘若没有高尚的道德作支撑,有一天这些都会分崩离析。《罗马帝国衰亡史》(The History of the Decline and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Edward Gibbon着) 、《西方的没落》(The Decline of the West,Oswald Spengler着)等书都提到,一个原来强盛的国家,在面临外在环境冲击时,内部会产生对立与矛盾,无法凝聚共识,而导致社会瓦解。倘若一个国家的百姓未能认识上帝,就无法建立持久稳固的道德次序。
   
  第二,圣经既然是全能上帝的启示,我们就必可从其中获得建造人类社会的智慧。人是按着上帝的形像造的,因此,人在地上的一切活动必有当循的轨迹。如此看来,基督信仰一定可以成为挽救或重建文明的重要资源。从十六世纪的加尔文到二十世纪初期的亚伯拉罕.凯伯尔,许多新教的学者坚信:基督徒可以改造人类文化,而文化使命是上帝给祂的儿女一项神圣不可逃避的任务。近几年,威斯敏斯德神学院的新约教授溥伟恩(Vern S. Poythress)写了《救赎科学》(Redeeming Science [2006])、《救赎哲学》(Redeeming Philosophy [2014])、《救赎数学》(Redeeming Mathematics [2015] )等书,他指出,如果数学、哲学、科学没有建立在对上帝的认识上,最终便无法找到真实的意义。
    
  第三,反观过去四千多年中国文化的传统,从汉代以后,中国人逐渐离弃人格天的概念。其实,具有位格的上帝不仅是宇宙的创造者与护理者,也是道德的上帝。由于中国人内心不再敬畏统管万有的主宰,整个文化的运作便只能靠内心的良知良能来维系。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承认,宋明理学之后,中国文化便缺乏「绝对的超越」与「救赎」的概念,所以华人作家产不出像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这种对生命深刻反省的着作。过去一百年,许多同胞内心被仇恨所啃噬,灵魂深处的苦毒没有解药与出路。当我们要在华人文化中建立基督教的护教学,就必须面对这种传统文化的包袱与窠臼。
    
  第四,主耶稣向我们宣称,祂就是道路、真理、生命。在寻求真理的途径上,我们必须首先服膺这位真理的源头。主耶稣是本体论的真理,也是认识论的真理,更是伦理上的真理。所以,在论及基督教与学术的关系时,我们必须认定:耶稣基督是一切与实体相关之问题的终极答案。2011年美国出名的历史学者诺尔(Mark A. Noll )出版一本书:《耶稣基督与心智的活动》(Jesus Christ and the Life of the Mind),其中一再强调,在学术界探讨真理,最终必须以耶稣基督为依归。
    
  第五,志勇牧师在本书中花最多篇幅阐述「仁教、心学、法治、德政」,用了四卷来解释其中深广的含义。他乃是用改革宗的神学重新解读这四个重要的词汇。例如,他认为,「仁教」是指在教义方面强调上帝在基督里的救赎大爱,同时也强调人当爱主爱人;「心学」指生命方面强调圣灵在人心灵中重生的大工和信徒个人心意的更新和良心持守;「法治」指在标准方面终当以上帝所启示的律法为标准;「德政」指在治理方面当以培养个人效法基督的品德为导向。」(引自《万缕神恩眷此生》97页)
    
  虽然这四个措词在汉语的语境中有其原本文化或历史传统赋予的意义,然而当用汉语来诠释上帝永恆的真理时,必须被赋予新的亮光与内涵。在建构汉语神学或处境神学时,这样的作法是无法避免的。在儒家的传统中,「仁教、心学、法治、德政」完全是人文主义的产物,以人为本,靠人的力量与智慧,来发挥人性中最光辉的潜能,以致让人获得福祉。可是在过去两千多年的历史中,儒家的人本主义濒临破产。它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离开了创造与慈爱的上帝,并祂无边无际的恩典。
    
  第六,二十一世纪华人基督徒知识分子任重道远,不但必须献身于领人归主的使命,还需要建立合乎圣经真理的教会;此外,更必须让华人同胞明白,基督才是我们民族前途唯一的希望;基督信仰才是现代公民社会稳固的基石。当我们谈「人权、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等现代社会重要的概念时,势必要追根溯源到造物主的存在,否则这一切都没有牢靠的法理基础。十七世纪到十九世纪的美洲新大陆,清教徒以他们对上帝真实的信靠,向全人类证实,蒙福且健康的社会必须在上帝的眷顾与怜悯中才能够实现。
    
  第七,当今有不少热爱华夏文明的中国人,意图从古典经书里寻找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他们以为,今天中国的出路在于重新发扬殷商或周朝的辉煌统治。于是《易经》、《道德经》、《论语》、《中庸》再次获得重视与青睐。然而,从人而来的智慧总是有限,面对错综复杂环境和不可预知的未来,许多危机不是我们可以逃避的。中华文明如果没有圣灵的更新与在神道中的重造,便无法祝福中国人。旧约耶利米的时代,上帝透过先知对以色列百姓说:「我的百姓做了两件恶事,就是离弃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2:13)这句话仍然适用在今日中国的处境。因为耶和华上帝不仅是以色列的上帝,也是中国人的创造者。唯有祂才是我们民族真正、唯一祝福的泉源。
    
  志勇牧师从神学院毕业后,主要在北美牧会,每年并定期回国宣教,他也受邀到不同地方领会,并参加重要的基督教聚会。然而除了这些事奉,他还把握光阴,不断进行研究与笔耕,如今有了丰硕的成果。他的毅力与奉献令人钦佩。
    
  愿上帝祝福这本难得的作品,引导更多华人同胞归向真上帝,并且造就上帝的儿女,知道如何在这光怪陆离、邪说横行的时代持守真道,为主打美好的仗。是为序。

陈宗清
美国恩福文化宣教使团 /恩福基金会会长

图书试读

从创世之初,上帝赐给我们的治理全地的文化使命就是文明使命,核心就是建立爱主爱人的真正文明(创1:28;太22:37-40)。在当今世界各种所谓的「文明的冲突」中,基督徒必须自觉而明确地捍卫、建立基督教文明,否则就会被各种异教文化、甚至赤裸裸的野蛮和暴力吞噬。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杭廷顿出版《文明的冲突》一书,他认为二十一世纪世纪国际政治角力的核心单位不再是国家,而是文明。国际间的冲突将主要在各大文明之间展开,这种异质文明集团之间的社会暴力冲突不但会长期持续,而且彼此之间难以调和。因此,要建立一个完全和谐的世界是不可能的。即使在冷战结束、共产主义制度瓦解后,世界依然不会变成一个和谐的存在,目前全世界最普遍、最重要的危险和冲突已经不再是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冲突,而是不同文化实体之间的冲突,就是文明的冲突。文明的冲突在本质上不仅是异质文明之间的勐烈冲突,更是直接涉及到光明与黑暗、公义与罪恶之间生死存亡的残酷争战!那些缺乏实力和竞争意识的文明必然惨遭其他异质的文明的渗透、侵蚀、甚至最终的毁灭!
 
如果我们忽略文明的对立和冲突,一味地强调爱心和宽容,就从根本上偏离了圣经启示和社会现实。自从人类堕落之后,「毒蛇的后裔」就在历史过程中向「女人的后裔」不断地发动攻击,从该隐杀死亚伯开始,直到把耶稣基督都钉死在十字架上,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历史事实。这种仇恨和冲突的存在乃是上帝在人堕落之后就向人明确显明的:「我又要叫你和女人彼此为仇;你的后裔和女人的后裔也彼此为仇。女人的后裔要伤你的头;你要伤他的脚跟。」(创3:15)。当然,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争战过程中,最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身的建造。无论如何,如果我们忽略了基督教文明的建造,就从根本上背离了上帝赐给我们的唿召和使命,使得我们自身和世界都处于绝望、荒谬和黑暗之中。中国大陆高级将领刘亚洲先生明确断言:「决定民族命运的绝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力量,主要取决于文明形式本身。民族的生存决定我们必须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因此,基督徒对于文明形式的思考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直接涉及到个人家国盛衰存亡的大事,更是涉及到我们在上帝面前是否忠心、有见识的问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對西方歷史和思想史有濃厚的興趣,而《上帝、聖約與國度》這本書,恰恰滿足了我對深入探索基督教思想源流的渴望。書名本身就充滿了神學和歷史的份量,「三位一體」是基督教信仰中最核心的奧秘之一,而「聖約」和「國度」則是貫穿整本聖經的重要主題。作者將這三者巧妙地編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關於基督教如何建構其世界觀、影響其歷史進程的宏大圖景。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基督教文明論」的論述,作者並非簡單地歌頌基督教文明的偉大,而是以一種批判性的視角,分析了其內部的張力、演變以及與其他文明的互動。在閱讀過程中,我彷彿跟隨作者的筆觸,穿越了漫長的歷史長河,從早期教會的建立,到中世紀的發展,再到近代的轉型,每一個階段的變遷都與書中探討的核心概念息息相關。這本書的深度和廣度都讓人讚嘆,它提供了一個理解西方文明發展的重要視角。

评分

第一次捧起這本《上帝、聖約與國度》的精裝本,就被它厚重的質感和書名所散發出的深刻意涵吸引。坦白說,一開始我有點猶豫,以為會是艱澀難懂的學術論文,但閱讀的過程卻意外地引人入勝。作者在闡述「三位一體」這個核心基督教教義時,並沒有直接進入神學的細枝末節,而是巧妙地將它與「聖約」和「國度」這兩個概念連結起來,彷彿打開了一扇新的窗戶,讓我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理解基督教信仰的發展脈絡。特別是書中關於「基督教文明論」的論述,讓我重新思考了歷史上許多關鍵時刻,以及宗教在塑造社會結構、價值觀和文化認同上所扮演的角色。作者在處理這些龐雜的概念時,展現了極高的駕馭能力,文字雖有深度,卻不失清晰,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探討。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歷史事件的分析,他不是簡單地陳述事實,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後的信仰動機和神學意涵,這使得歷史敘事變得生動而富有啟發性。這本書不僅是一本關於信仰的書,更是一本關於歷史、文化和人類社會演進的深刻反思。

评分

對於一個長期關注社會議題的讀者來說,《上帝、聖約與國度》提供了一個極為獨特的分析框架。書名中的「上帝」、「聖約」、「國度」不僅僅是宗教術語,作者將其拓展到了對社會結構、政治權力以及人類歷史發展的深刻洞察。特別是「基督教文明論」的部分,讓我對當代社會許多價值觀的來源有了更清晰的認識。書中探討的「三位一體」並非僅僅是神學上的辯論,而是作者用來理解權力、關係以及神人互動模式的基礎。當作者將這些抽象的概念與具體的歷史事件和社會現象聯繫起來時,一種強烈的共鳴感油然而生。他對於「聖約」如何塑造社群認同和社會契約的分析,以及「國度」概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都讓我對社會的運作有了更深層的理解。這本書不是一本提供簡單答案的書,而是引導讀者去思考更複雜的問題,去探索信仰與世俗世界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

评分

讀完《上帝、聖約與國度》後,腦海中縈繞著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熟悉的是,作為一個在台灣成長的華人,基督教對我們社會的影響早已不陌生,但書中從「三位一體」出發,一路探討到「基督教文明論」的宏大敘事,卻讓我看到了許多過去未曾關注的面向。作者在結構上的安排相當獨特,他沒有將「三位一體」孤立開來,而是將其視為整個基督教神學體系的基石,進而論述它如何影響了「聖約」的理解,以及「國度」的觀念。我特別被書中關於「聖約」的論述所打動,它不僅僅是宗教上的約定,更是一種對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深刻描繪。當作者將這個概念延伸到「基督教文明論」,我才驚覺,原來許多看似與宗教無關的歷史事件和社會制度,其根源都深深地植根於這份神學理解之中。書中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用的史料豐富,讓我覺得自己彷彿參與了一場跨越時空的思想對話。這本書讓我在閱讀時,不斷地停下來反思,重新審視自己對歷史和文明的既有認知。

评分

《上帝、聖約與國度》這本書,對於我這樣一個對宗教史和思想史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而言,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書中對「三位一體」的闡述,不僅僅是神學上的嚴謹論述,更是作者構築其整個思想體系的起點。他如何將「三位一體」的內在邏輯,延伸到「聖約」的理解,再進一步探討「國度」的形成,這個過程展現了作者非凡的思想整合能力。我特別著迷於書中關於「基督教文明論」的論述,作者並沒有將其描繪成一個一成不變的靜態概念,而是細膩地展現了它在不同時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變與張力。閱讀過程中,我彷彿能感受到作者在歷史長河中穿梭,從古老的文本中提煉智慧,並將其應用於分析當代社會的種種現象。書中的每一頁都充滿了思想的深度和學術的嚴謹,同時又不失引人入勝的敘事風格,讓我在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獲得了極大的啟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