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中關係1500年:從朝貢、勘閤到互市,政冷經熱交錯影響下的東亞曆史

日中關係1500年:從朝貢、勘閤到互市,政冷經熱交錯影響下的東亞曆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日中關係
  • 東亞曆史
  • 朝貢貿易
  • 勘閤貿易
  • 互市貿易
  • 政治經濟
  • 曆史學
  • 外交史
  • 文化交流
  • 中日關係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自隋唐到近代,解讀日本如何從接受中國文化到疏離中國社會
理解東亞局勢,探索中國為何反日,日本又為何厭中?

 

▋本書特色
●務實史傢岡本隆司對中日關係最大眾化的解說
●探討一韆五百年來中國與日本之間始終疏離的內情
●從朝貢、勘閤、互市等角度來解讀政冷經熱的文化

從「爆買現象」反思中日經濟與政治不平衡的原因
日本與中國的關係嚮來疏遠,即使經濟上的交流很頻繁,也沒有因此增進彼此之間的理解。從中國的角度觀之,「遣唐使」不過是從「敗戰國」來的朝貢使節。日本在當時的東亞是孤立的,且選擇性地接受來自中國的影響。「元寇」以後,日本與中國北方的關係以政治、軍事為中心,和中國南方的關係則以文化、經濟為中心。之後,日本雖然開始漢語化,但也隻是庶民可以在「寺子屋」學習漢文,並非全盤接受中國文化;而中國雖然也有嚮日本的學習的時期,但對日本的理解卻很錶麵。

在漫長的中日關係史中,「政冷經熱」其實是一貫的主題。這種政治與經濟的不協調,已經是曆史性的構造瞭。這樣的構造源自於「近世」之後中、日各自的社會構成,現在也仍然持續著。二○一五年齣現的「爆買」現象,其實就是「政冷經熱」的一種變體。

崇拜中國文化卻走嚮厭中之路
日本人長久以來對中國懷抱著憧憬之情。就像單戀一樣地,對不甚瞭解的對象懷抱著仰慕之心。但不管是人還是國傢,也不分古今東西,這樣的心理可以說這是很常見的。對四麵被海包圍,幾乎不知道外國的日本人來說,地理上離自己最近,又擁有悠久而強大文明的中國,確實值得大大的仰慕。

與中國的關係變深,日本更清楚地看到中國的樣貌的近代、二十世紀前半,日本人學習瞭西洋的技術、製度,也學會瞭西洋的人種差彆待遇。但過度嚮往西洋的結果,就是轉變成凡事以西洋的文明為標準,於是日本人開始衊視中國。

然而戰後,戰敗的日本不再對中國懷有強大的輕衊之心。尤其在冷戰時期,日本與中國的關係雖然有所隔閡,但憧憬中國的念頭再起。過去曾呼籲中日「友好」其實代錶雙方的關係存在著險惡因素。「友好」的熱情一旦消失,接著就是「反日」與「厭中」的情緒。因此,以中國學為目標的年輕人銳減,自然研究中國的人更成為少數。

為此,作者為讓青年學子理解真正的中日關係,因此撰寫本書,以不同於過去的視角,從中日的曆史源流,解讀一韆五百年來的真實麵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岡本隆司
一九六五年齣生,近代中國史、東亞國際關係史的專傢。曾任宮崎大學講師、助理教授,現為京都府立大學文學部教授。著有《近代中國と海関》、《屬國と自主のあいだ》(前者獲得大平正芳記念賞,後者得到三得利學藝奬)、《朝鮮的睏境》、《中國為何反日》、《李鴻章》、《袁世凱》、《近代中國史》。

譯者簡介

郭清華
淡江大學東方語文學係畢業。第一份工作就是齣版社的日文翻譯,一直沒有離開翻譯的崗位。譯有《我愛廚房》、《殺人人形館》、《殺人黑貓館》、《北方夕鶴2/3殺人》、《魔神的遊戲》、《深泥丘奇談》,以及《從神話到曆史》、《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疾馳的草原徵服者:遼、西夏、金、元》等曆史書籍。

圖書目錄

序言──迴顧過去的中日關係
混沌不明的中日關係/二○○五年──中日關係惡化的一年/十年還是百年……

Ⅰ黎明──「日齣之處」與「日沒之處」
1隋唐以前
中國史料中的古代日本/從西漢到南北朝的時代/倭國五王
2遣唐使的時代──孤立的日本
自稱「天子」的倭國/白村江/遣唐使的意義/選擇性的接受/迎接轉換期
3中日的新時代
「唐宋變革」/革新/日本與宋朝的貿易
4「元寇」的真相
與「元寇」的對立/對立的經過/「不閤乎常理」的日本/弘安之役的意義/中日關係的原型

Ⅱ深化與矛盾──「倭寇」與明朝
1「從十四世紀的危機」到「朝貢一元體製」
寒冷化與濛古帝國的瓦解/分裂的南北與明朝的成立/現物主義與貨幣製度/做為經濟統製的朝貢/海禁與長城
2東南亞秩序的重整
貿易與「倭寇」與海禁/後醍醐天皇與大陸/「不徵之國」──不會去徵討的國傢/成為「日本國王」的足利義滿/日本人的本質
3中國的改變
擺脫朝貢一元體製/大陸的經濟成長/貨幣在哪裏/走私貿易盛行
4日本的改變與「倭寇」
技術革新與大轉變/世界金銀的三分之一/倭寇再來/從「倭寇」到「倭亂」/日本與明朝的戰爭/「倭寇」的基本結構

Ⅲ和平與疏遠
1中日政權的變貌
日本的「身傢更替」/民治與民政的誕生/中國經濟界的動靜/官民不同道
2清朝朝鮮的關係與日本
清朝的崛起/「鬍亂」/竄改國書/中國併吞/「三藩」與鄭氏的攻略
3日本與清朝關係的走嚮
解除海禁/「鎖國」的內情/日本型華夷/互不乾擾的日清關係
4十八世紀這個時代──日本通貨緊縮的不景氣與凝結
進入不景氣的時代/「米將軍」與通貨緊縮/田沼的貨幣改鑄/內聚的日本
5十八世紀這個時代──中國通貨膨脹的好景氣與擴大貿易
從不景氣走嚮好景氣/清朝的置之不理/擴大貿易/膨脹的中國

Ⅳ世界秩序的轉變──十九世紀
1近代前夕的世態
「朝貢」與「互市」/漢語化的日本社會/漢語化社會的「脫中」
2接受「西洋的衝擊」
開國──日本型華夷的破滅/漢語化與西洋化/「互市」與鴉片戰爭/條約與攘夷
3相剋的開始
「鎖國」與「倭寇」/中日修好條規/朝鮮是「屬國」/齣兵颱灣/「琉球處分」──清朝的憂慮
4走上甲午戰爭的路
朝鮮的拒絕反應/「琉球處分」引起的變化/壬午兵變與甲申政變/開戰──李鴻章的失算/馬關條約與時代的轉換

Ⅴ險峻的時代──二十世紀前期
1逐漸屈服的中國
「瓜分」的危機/變法──以明治維新為目標/義和團事件/日俄戰爭與其意象
2善鄰的時代
嚮日本學習/立憲與日本化的中國/辛亥革命與「和文漢讀法」
3糾纏不清的中國與日本
撼動曆史的愛國主義/二十一條要求/「放棄一切的覺悟」
4中國與日本的産業革命
目標是中國市場/日本産品的普及/中國紡織業的發達/從排日到戰爭

結語──為瞭未來的中日關係
後記
中日關係年錶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4 「元寇」的真相
 
與「元寇」的對立
 
然而,此一時期的中日關係,應該也有受到政治的影響。雙方的政治權力變動,引發曆史上的重大事件。
 
統一瞭歐亞中央大草原綠洲世界的濛古帝國,也著手展開徵服、管理東西雙方農耕世界的事業。這個事業在十三世紀後期達到頂點。濛古帝國的建立者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與旭烈兀兄弟,攻剋瞭中國世界與伊朗伊斯蘭世界。其中忽必烈在發動奪權政變後,於西元一二六○年成為整個濛古帝國的君主。之後的漫長三十年治世裏,忽必烈緻力於稱霸東亞。
 
濛古帝國是濛古土耳其係遊牧軍事力,搭配伊朗伊斯蘭係商業經濟力而成的強大政權。透過這樣的關係,濛古帝國沿著草原,掌握瞭當時橫跨歐亞大陸東西的交通乾綫,對南方的農耕地帶展開波浪般的攻擊,將其納入統治下。忽必烈治世的最後階段,就是把濛古帝國的版圖延伸至沿海地區。
 
在濛古帝國的政權裏,負責經營東方中國的人是忽必烈。忽必烈先是往東徵服瞭朝鮮半島的高麗,往南併吞瞭南宋,也接收瞭沿海的勢力,下一步就是跨海齣擊。而海的彼方就是日本列島。日本所說與「元寇」的軍事衝突,就這樣開始。
 
與「元寇」的軍事衝突,就是「濛古襲來」。發生於十三世紀末的「濛古襲來」,若用日本的年號來錶示,又稱為文永弘安之役,但這樣的說法,其實並不正確。本書使用「元寇」來錶現「濛古襲來」的目的有兩個。
 
其中之一便是日語裏沒有其他更適切的說法。「濛古襲來」是從日本「被襲」的角度來看的,但「襲來」的當事者卻不是隻有濛古人,所以「濛古襲來」的這個說法,不能涵蓋整個亞洲。既然如此,就不如用「元寇」來錶示或許更恰當吧!
 
「寇」是指侵犯瞭不該侵犯之人的侵犯者,是貶意的用語,是衊稱。所以「元寇」自然不是中立的詞匯,而且可能是日本人纔能理解的用語。「元寇」是模仿後麵將提到的「倭寇」一詞,日本人創造齣來的用語。明知如此,我還是使用瞭「元寇」一詞,因為想用它與「倭寇」對照,從側麵觀之所造成的曆史現象。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在颱灣的讀者,我對日中關係的研究始終抱持著一種高度關注。畢竟,颱灣的曆史與日本、中國都緊密相連。這本書的齣現,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宏觀的視角來審視這段復雜的曆史。1500年的跨度,意味著它將涵蓋從明朝時期,到清朝,再到日本明治維新後,以及中華民國時期,乃至近現代的這段漫長歲月。我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探討在這不同時期,兩國在文化、科技、思想上的交流與碰撞?例如,日本的漢學研究,對中國古代思想的學習和再創造,以及近代中國在學習日本維新經驗的過程中,所産生的相互影響。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基因,是如何在漫長的曆史中逐漸形成的?而這種文化上的聯係,又如何在“政冷經熱”的背景下,成為一種緩衝,或者是一種隱藏的紐帶?我非常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生動的例子,來展現這種深層次的文化交流,以及它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影響著兩國關係的走嚮。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實在太吸引人瞭,《日中關係1500年:從朝貢、勘閤到互市,政冷經熱交錯影響下的東亞曆史》。光是這個名字,就勾起瞭我濃厚的興趣。身在颱灣,我們對於東亞的曆史脈絡,尤其是日中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總有一種特彆的親近感和探究欲。1500年這麼漫長的時間跨度,從古代的朝貢體係,到明清時期的勘閤貿易,再到近代的互市,這其中蘊含瞭多少權謀、多少變遷、多少文化的碰撞與融閤?“政冷經熱”的提法更是點睛之筆,它精準地抓住瞭兩國關係中經常齣現的現象——政治上或許存在摩擦甚至對抗,但經濟上的聯係卻依然緊密,甚至成為維係關係的重要紐帶。這種“背靠背”式的互動,在颱灣與大陸、颱灣與日本的關係中,我們也能看到類似的影子。我想,這本書一定能為我們理解當今東亞的區域政治經濟格局提供深厚的曆史根基和獨到的視角。尤其是在地緣政治日益緊張的今天,迴顧過去1500年日中關係的演變,或許能為我們提供一些新的啓示,幫助我們更冷靜、更理性地看待當前的局勢。我很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兩個主要東亞國傢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通過貿易、外交、文化交流等多種方式相互塑造,又如何受到各自國內政治、社會因素的影響,從而形成一種動態平衡。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尤其是“東亞曆史”這個定語,讓我聯想到它不僅僅局限於研究日中兩國,更可能是將兩國的關係置於整個東亞的框架下進行考察。這對於我們理解區域整體的互動模式非常有意義。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日中關係的發展,與朝鮮、越南等周邊國傢的曆史進程聯係起來的?在朝貢體係時期,這種聯係可能更為緊密,但即使在近代,“政冷經熱”的模式是否也會對區域內的其他國傢産生連鎖反應?例如,日中兩國在某個時期的經濟博弈,是否會影響到其他國傢的貿易利益?或者,兩國在政治上的對抗,是否會使得其他國傢在其中扮演某種“緩衝”或“斡鏇”的角色?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描繪齣一幅更廣闊的東亞曆史畫捲,展示日中關係如何像一條主綫,串聯起整個區域的復雜互動。通過這本書,我希望能夠更深入地理解,為什麼東亞的區域整閤如此睏難,而日中兩國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又是如何的關鍵。

评分

“政冷經熱”這個詞,對我而言,簡直就是對當前東亞局勢的精準寫照。而這本書將這個概念貫穿1500年的日中關係史,這讓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去闡釋這種“交錯影響”的。通常我們理解曆史,會覺得政治與經濟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但“政冷經熱”似乎揭示瞭一種更微妙、甚至有些矛盾的關係。也就是說,即使在政治關係緊張,甚至相互敵對的時候,經濟上的往來卻可能依然存在,甚至成為一種緩和衝突、保持聯係的方式。我想瞭解,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日中兩國是如何在政治上保持距離,甚至相互製約,卻又在經濟上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聯係的?這種模式的形成,是雙方策略的選擇,還是曆史的必然?這本書能否舉齣具體的曆史事件或時期,來印證“政冷經熱”的論點,並分析其內在機製?比如,在某些政治衝突激烈的時候,兩國的商貿活動是否反而會更加活躍,以尋求新的發展空間?或者,在政治關係緩和的時候,經濟往來卻可能因為政策調整而受到限製?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顛覆我既有認知的解讀。

评分

坦白說,我購買這本書的主要原因,是被其“朝貢、勘閤到互市”這條曆史綫索所吸引。我們都知道,傳統的東亞秩序很大程度上是由朝貢體係構建的,而明朝的勘閤貿易則是一種帶有官方色彩的商業往來,再到近代,隨著西方列強的介入和民族國傢的興起,日中之間的貿易形態又發生瞭根本性的變化。這三者之間的轉型,不僅僅是貿易方式的改變,更深層地反映瞭東亞政治格局、國際觀念的演進。我想知道,在這些不同的曆史階段,朝貢體係是如何維係的?它又為何最終走嚮衰落?勘閤貿易在其中扮演瞭什麼角色?它是否僅僅是一種商業活動,還是也承載瞭政治和文化的功能?而到瞭近代,當“互市”成為主導,日中兩國在打開國門的過程中,又是如何處理彼此的關係的?這本書的作者是否能夠清晰地梳理齣這些轉變背後的邏輯,以及它們對東亞地區的長遠影響?我尤其好奇,在這些過程中,颱灣作為一個重要的地理位置,是否也在其中扮演瞭某種特殊的角色,或者受到瞭怎樣的影響?如果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關於這些具體曆史細節的闡述,那將是極具價值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