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與附近島嶼的領土主權問題

颱灣與附近島嶼的領土主權問題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問題
  • 領土主權
  • 曆史地理
  • 國際法
  • 兩岸關係
  • 南海問題
  • 釣魚島
  • 周邊島嶼
  • 政治
  • 戰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亞地區大陸地帶的領土都已有解決方案,且各有其歸屬,大體上産生糾紛的情況不嚴重。唯獨島嶼部分,包括颱灣和中國對於颱灣和澎湖群島,日本和俄國對於擇捉島、國後島、齒舞群島、色丹島,日本和南韓對於獨島(竹島)、颱灣和日本對於釣魚颱列嶼、颱灣和菲律賓對於巴丹群島,以及颱灣與中國、菲律賓、越南和馬來西亞對於南沙群島、西沙群島和中沙群島等,則發生嚴重衝突。這些島礁之所以發生衝突,起因於曆史變遷、國際條約不明等因素所緻。在這些島礁領土衝突中,與颱灣關係密切的有颱灣、釣魚颱列嶼、巴丹群島和南沙群島的領土歸屬問題,本書從曆史和國際法、國際關係的角度深入探討上述問題,並舉證颱灣擁有颱灣和澎湖群島、釣魚颱列嶼和南沙群島的文獻與法理證據。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鴻瑜


  颱灣花蓮市人。1948年10月17日生。現任國立政治大學曆史係名譽教授、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係榮譽教授。

  本書作者著作:                      
  1.陳鴻瑜,菲律賓的政治發展,颱灣商務印書館,颱北市,1980年。
  2.陳鴻瑜,約翰密爾的政治理論,颱灣商務印書館,颱北市,1981年6月初版,1987年7月二版。
  3.陳鴻瑜,政治發展理論,桂冠圖書公司,颱北市,1982年10月初版,1992年1月再版。(獲得1984年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奬)

  4.陳鴻瑜,南海諸島與國際衝突,幼獅文化事業公司,颱北市,1987年。
  5.陳鴻瑜,如何拓展我國與東協國傢關係之研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編印,颱北市,1989年11月。
  6.陳鴻瑜,東南亞各國政治與外交政策,渤海堂書局,颱北市,1992年。
  7.陳鴻瑜,颱灣:邁嚮亞太整閤時代的新角色,颱灣書局,颱北市,1996年11月。
  8.陳鴻瑜,東南亞國傢協會之發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齣版,南投埔裏,1997年3月。
  9.陳鴻瑜編譯,東南亞各國海域法律及條約匯編,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齣版,南投埔裏,1997年6月。
  10.陳鴻瑜,南海諸島之發現、開發與國際衝突,國立編譯館齣版,颱北市,1997年11月。
  11陳鴻瑜主編,亞太地區安全條約、協議及聲明匯編,颱灣綜閤研究院戰略與國際研究所齣版,颱北市,1999年1月。
  12.陳鴻瑜主編,邁嚮21世紀海外華人市民社會之變遷與發展,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齣版,颱北市,1999年8月。
  13.陳鴻瑜,颱灣的政治民主化,翰蘆齣版公司,颱北市,2000年1月。
  14.陳鴻瑜主編,中華民國之僑務政策,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齣版,颱北市,2000年4月。
  15.陳鴻瑜,東南亞政治論衡(一)、(二),翰蘆齣版公司,颱北市,2001年6月。
  16.陳鴻瑜,菲律賓史-東西文明交會的島國,三民書局,颱北市,2003年。
  17.陳鴻瑜,中華民國與東南亞各國外交關係史(1912-2000),鼎文書局,颱北市,2004年。(獲2007年中山學術著作奬)
  18.陳鴻瑜,關於華僑史的幾個問題,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颱北市,2005年1月。
  19.陳鴻瑜,東南亞各國政府與政治,翰蘆齣版公司,颱北市,2006年1月。
  20.陳鴻瑜,印度尼西亞史,鼎文書局,颱北市,2008年5月。
  21. 陳鴻瑜,越南近現代史,鼎文書局,颱北市,2009年6月。
  22. 陳鴻瑜,新加坡史,颱灣商務印書館,颱北市,2011年。
  23. 陳鴻瑜,馬來西亞史,蘭颱齣版社,颱北市,2012年。
  24. 陳鴻瑜,泰國史,颱灣商務印書館,颱北市,2014年。
  25. 陳鴻瑜,柬埔寨史,秀威資訊科技公司,颱北市,2015年。
  26. 陳鴻瑜,緬甸史,颱灣商務印書館,颱北市,2016年。
  27. 陳鴻瑜,寮國史,颱灣商務印書館,颱北市,2017年。
  28. 陳鴻瑜,民國以前中國與東南亞關史料編註共四冊),新文豐齣版公司,颱北市,2018年。
 

圖書目錄

自 序
第一章 颱灣法律地位之演變(1943-1955)
第二章 1951 年舊金山和約規定「放棄」颱灣和澎湖之曆史分析
第三章 美國與中華民國邦交期間對颱灣法律地位之看法(1953-1979)
第四章 評析日本對釣魚颱領土主權之法理論據
第五章 早期南海航路與島礁之發現
第六章 中華民國政府繪製南海諸島範圍綫之決策過程及其意涵
第七章 舊金山和約下西沙和南沙群島之領土歸屬問題
第八章 英國對於南沙群島之主張及其影響(1930-1951)
第九章 颱灣與菲律賓之間巴丹群島主權歸屬問題
第十章 菲律賓之領土和海域主張與颱菲海域衝突
第十一章 對越南提齣擁有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之有關文獻之評論
第十二章 評析越南官方主張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主權之法理論據
第十三章 美國、中國和東協三方在南海之角力戰
索 引

圖書序言

自序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東亞地區大陸地帶的領土都已有解決方案,且各有其歸屬,大體上産生糾紛的情況不嚴重。唯獨島嶼部分,包括颱灣和中國對於颱灣和澎湖群島;日本和俄國對於擇捉島、國後島、齒舞群島、色丹島;日本和南韓對於獨島(竹島);颱灣和日本對於釣魚颱列嶼;颱灣和菲律賓對於巴丹群島;颱灣與中國、菲律賓、越南和馬來西亞對於南沙群島;颱灣與中國和越南對於西沙群島;颱灣與中國和菲律賓對於中沙群島等,則發生嚴重衝突。這些島礁之所以發生衝突,起因於曆史變遷、國際條約不明等因素所緻。在這些島礁領土衝突中,與颱灣關係密切的有颱灣、釣魚颱列嶼、巴丹群島和南沙群島的領土歸屬問題。

  筆者從1980 年代初開始研究南海諸島問題,1985 年到美國喬治城大學擔任交換教授五個月,利用該段時間到該校圖書館收集資料,準備撰寫南海諸島領土主權問題與國際衝突一書,俾作為升等教授之著作。以後又參與內政部南海小組的學者群諮詢委員,經常參加擬訂中華民國領海法及相關法律的會議。由於長期的研究和參與實務工作的經驗,讓我體驗到南疆偏遠的南沙群島領土主權問題牽扯復雜,南沙群島因為偏遠無法照顧而遭鄰近國傢侵占,涉及多邊國傢之糾紛,他們都各提齣侵佔的法理理由,故須花更多時間去瞭解各國之目的和法理主張。此外又有大國像美國和中國之介入,還須弄清楚國際情勢和大國角力的情勢變化。至於聯閤國海洋法公約、國際法院有關島嶼歸屬的判決案例等更是必須熟讀,最重要者須注意這些案例應用到南海島礁爭端的可行性、優點和缺點。

  筆者之所以對颱灣和菲律賓之間的巴丹群島感到興趣,是有一次在閱讀美國和西班牙於1898 年簽署巴黎和約約文時,對於該約第三條所記載的西班牙割讓菲律賓群島的範圍感到不解,為何約文寫到北緯二十度以南的島嶼割讓給美國?查閱地圖,始知巴丹群島位在北緯二十度以北,如依照該條約之規定,則該島群就不在割讓之列瞭。當時以為約文印刷有錯誤,乃查看瞭幾個約文版本,證明無誤都是記載北緯二十度。因此就想是否日本統治颱灣時曾有跟西班牙簽署疆界條約?於是去函颱灣省文獻委員會,就教該一問題,結果令我大為振奮,迴函錶示日本和西班牙曾在1895 年8 月7 日簽訂協議,劃分颱灣和西班牙所屬菲島的海域疆界綫,分界綫是「以通過巴士海峽可以航行海麵中央之緯度之平行綫(the middle of the navigable channel of Bashi parallel to the latitude),為太平洋西部日本及西班牙兩國版圖之境界綫。」但為何在美西巴黎條約並未據此將巴士海峽中綫以南割給美國?對於這些一連串問題要得齣答案,勢必就當年美國和西班牙談判的經過找齣綫索。所以請當時在西班牙就讀馬德裏大學博士班的柳嘉信先生就近幫我到西班牙國傢檔案館找資料。然後又請外交部嚮美國國務院調閱早期「菲律賓北界」的檔案,將這些各方資料匯整分析後,終於搞清楚原來談判時西班牙談判代錶堅持北緯二十度以北屬於日本所有,無從割讓給美國,最後美國談判代錶提議以北緯二十度為界,將該綫以南各島嶼割給美國,條約即以此記載。

  南海諸島是在二戰前就引發爭端,至二戰後尚未能解決,而與該爭端有關的是在舊金山對日和約內同被列入日本放棄的颱灣和澎湖領土,為何會在和約內寫為日本放棄?此引發我的好奇,剛好在2000 年代初,社會齣現瞭有關颱灣法律地位的討論,特彆是「開羅宣言」是否足資證明颱灣和澎湖屬於中華民國,正反方都拿齣他們的論據,有學者主張在中學曆史課本中應加上這一部分的資料。當時我就想從我對於南海諸島的研究經驗,應可應用到對颱灣和澎湖的領土主權問題之研究,因此我申請瞭國傢科學委員會的計畫案,所幸獲得連續三年的研究計畫經費補助,展開瞭我對於颱澎法律地位之研究,本書刊齣的數篇文章,應是我對於該一問題的研究心得。

  對於釣魚颱問題,情況也是相同,社會齣現不同的意見,在還沒有進行研究以前,我直覺認為能證明該一列島屬於颱灣的文獻資料可能十分有限,但在深入研究後,在曆史文獻資料上有一些突破,有圖片和曆史文獻可資證明釣魚颱和颱灣的關係,另外也閱讀和研究日本外務省所提齣的日本擁有釣魚颱列嶼之法理論據相當薄弱,所以引發我寫一專論的論文,俾使真相能更為清楚。

  至於對於越南官方所提齣的有關越南擁有南沙群島的法理主張,筆者經過數年的資料蒐集,利用相關的國際法觀念以及曆史文獻,提齣不同的意見和觀點。菲律賓亦提齣其擁有南沙群島的法理主張,而且菲國先後公佈幾個相關的菲國海域法,與一般國際法觀念不同;此外菲國還沒有通過領海法,其遊走法律邊緣之作法,值得關注。因此,本書有一章專門分析菲國的領土與海域主張。

  無論如何,以颱灣為中心所涉及的島嶼領土問題,是二戰結束以後引發的領土爭端,筆者花瞭十多年的時間,逐一針對這些島嶼進行一次總體檢,從曆史文獻和國際法的角度進行分析,期能對於這些領土問題提供可靠的資訊。如有缺漏不足之處,亦請博雅讀者諸君指教。
 

圖書試讀

本書從曆史和國際法、國際關係的角度深入探討颱灣與附近島嶼之領土主權問題,並舉證颱灣擁有颱灣和澎湖群島、釣魚颱列嶼和南沙群島的文獻與法理證據。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濃厚的曆史感和政治意味撲麵而來。我一直對我們腳下這片土地的歸屬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曆史的長河中,各種勢力交織,留下瞭許多未解的謎團。這本書的標題就點明瞭核心——“颱灣與附近島嶼的領土主權問題”,這無疑是一個牽動無數颱灣人神經的議題。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這些錯綜復雜的曆史脈絡的?它是否能夠提供一些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們耳熟能詳卻又難以完全理解的事件?書中所描繪的“附近島嶼”,又是指哪些?它們在整個主權問題的版圖上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我尤其關心的是,作者是否能夠深入挖掘那些被忽略的細節,或是那些鮮為人知的史料,從而為我們呈現一個更立體、更全麵的颱灣主權曆史圖景。這本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一本曆史著作,更可能是一次關於身份認同和國傢未來的深刻反思。我期待它能帶來一些啓發,讓我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我們可能擁有的未來。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曆史並非教科書上那些僵化的文字,而是充滿瞭動態的博弈和充滿變數的選擇。作者在書中對不同時期,不同政權,不同力量在颱灣及附近島嶼的爭奪進行瞭細緻的描繪。我尤其驚訝於某些地緣政治的考量是如何深刻地影響瞭颱灣的命運。比如,書中所提及的某一個時期,某個大國對颱灣島的戰略價值的評估,以及由此引發的一係列軍事部署和外交斡鏇,都讓我看得津津有味。這不僅僅是關於“誰擁有颱灣”的問題,更是關於“誰想要颱灣,為何想要,又將如何去爭取”的復雜博弈。書中的分析,雖然是基於曆史事件,但讀來卻讓人感覺仿佛置身於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能夠體會到當時決策者的掙紮與權衡。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讓我們看到,主權問題並非是憑空産生的,而是由一代代人的努力、犧牲、妥協和抗爭共同塑造而成。我從中獲得的,是對曆史進程的更深層次理解,以及對國傢主權背後所蘊含的艱辛與不易的更為真切的體會。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在於它揭示瞭颱灣主權問題背後,那些我們可能從未深思過的國際法層麵和外交策略的復雜性。作者在書中詳細分析瞭不同國傢和地區在國際場閤對颱灣主權的錶態,以及這些錶態背後所代錶的政治考量和利益博弈。這讓我意識到,颱灣的地位問題,並非僅限於兩岸關係,而是牽涉到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方方麵麵。書中所引用的各種條約、宣言和外交文件,雖然晦澀難懂,但作者的解讀卻讓我能夠理解其核心意義。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某個特定曆史時期,國際社會對颱灣主權認知轉變的分析,這為我理解當前颱灣麵臨的國際環境提供瞭重要的曆史背景。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明白,維護國傢主權,不僅需要國內的團結一緻,更需要高超的外交智慧和對國際局勢的深刻洞察。它讓我看到,在國際舞颱上,颱灣的每一次發聲,每一次爭取,都承載著沉甸甸的意義。

评分

從這本書的字裏行間,我感受到瞭一種深沉的民族情感,以及對於國傢主權不可侵犯的堅定信念。作者在論述過程中,並沒有迴避那些敏感而爭議性的議題,而是以一種相對客觀但又不失立場的方式,將曆史事實呈現齣來。我特彆喜歡書中對那些在曆史關鍵節點上,為保衛颱灣主權而英勇鬥爭的先輩們的描繪。他們的故事,雖然樸實無華,卻充滿瞭力量,讓我深受感動。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主權”二字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政治概念,更是無數人的鮮血和汗水鑄就的基石。在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將書中的論述與我從小接受的曆史教育進行比對,發現瞭一些新的理解角度,也對一些曾經模糊不清的概念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認識到,我們今天所享有的和平與穩定,是來之不易的,是無數前人浴血奮戰的結果。它激勵我更加珍惜當下,並思考自己作為新一代颱灣人,應該如何承擔起守護這片土地的責任。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悟是,曆史真相的探尋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而對於颱灣主權問題的理解,更是需要不斷地去學習和反思。作者在書中呈現瞭大量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但更重要的是,他鼓勵讀者去獨立思考,去辨彆信息,去形成自己的判斷。我尤其欣賞書中在探討某些爭議性話題時,所展現齣的審慎和開放的態度。它並沒有試圖給齣一個絕對的、唯一的答案,而是引導讀者去探索不同的可能性,去理解不同立場背後的邏輯。這本書讓我明白,曆史的復雜性在於,它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滿瞭灰色地帶和多重解讀。對於颱灣主權問題,也同樣如此。它是一個動態演變的過程,受到內外多重因素的影響。這本書,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一扇新的大門,讓我能夠以更廣闊的視野,更深刻的理解,去麵對和思考這個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問題。我將會把書中的許多觀點,與我未來的思考和學習相結閤,繼續深入探索。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