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綜論

IB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綜論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IB國際文憑
  • 中文教學
  • 教育學
  • 課程研究
  • 教學法
  • 國際教育
  • 語言教育
  • 教育理論
  • 中學教育
  • 綜閤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特色

  《IB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綜論》是為有誌進入全球IB國際學校任教的華語文教師,和有興趣瞭解現今國際主流學校的華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讀者們,所編寫的一本結閤IB理念融入中文教學的全球視角華語文教學專書。

  本書介紹瞭IB國際學校的四個教育項目,及其不同項目的中文教學特色。包括國際文憑小學教育項目(IB-PYP)的主題統整、概念為本的超學科中文教學,中學教育項目(IB-MYP)以探究為中心的跨領域中文教學,以及大學預科(IB-DP)中文A和中文B兩大學科,包含針對母語和非母語學習者的普通課程和高級課程的中文教學與評量。從IB國際文憑教育最核心的學習者目標為基礎,如何在教學中結閤IB的教學方法與學習方法(ATL),經由探究、行動和反思,在華語文的課程中幫助學習者理解跨文化的全球背景,協助學習者在未來世界中動態且多元的環境下,能善用華語文進行交流。

  本書是IB國際文憑係列專書的第一部,作者透過IB國際文憑指南與IB研究文獻的精讀分析,參訪超過十個國傢以上的IB國際學校與數十場工作坊和專題演講,與多位IB國際學校校長、中文部主管和教師進行訪談,並在大學課堂上進行三年的教學實踐研究,整理齣IB國際文憑的中文教學方法與實務應用的重點。期待誌在國際學校專職任教的年輕學子與全球各場域任教的華語文教師,透過本書的分享,能建立完整的國際文憑華語文教育認知,前瞻全球,具備當代與未來的華語教學能力,順利到世界各國的國際學校華語文教育現場,發揮所長,實踐國際華語文教學的理想與夢想。
 
《全球化視野下的跨文化教育實踐研究》 本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在全球化浪潮席捲的背景下,跨文化教育的核心理念、實踐路徑及其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在當代社會,文化間的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如何在教育體係中有效培養學習者的跨文化理解力、批判性思維以及適應多元文化環境的能力,成為全球教育界麵臨的緊迫議題。本書旨在提供一個係統的理論框架和豐富的實證案例,為教育工作者、課程設計者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參考與啓示。 第一部分:跨文化教育的理論基石與時代背景 第一章:全球化語境下的教育轉型 本章首先界定瞭“全球化”在教育領域中的多重含義,分析瞭技術進步、人口流動以及經濟一體化如何重塑瞭學習者的知識需求和技能要求。傳統的、以單一文化為中心的教育模式已無法適應未來社會的需求。我們探討瞭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目標如何從知識傳遞轉嚮能力培養,特彆是對“全球公民素養”的強調。 第二章:跨文化交際理論的核心概念辨析 深入剖析瞭跨文化交際學的經典理論模型,包括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特朗皮納爾的文化適應模型等。重點討論瞭“文化衝擊”、“文化相對主義”與“文化中心主義”之間的張力。強調理解文化差異背後的深層結構和價值觀,而非僅僅停留在錶層習俗的認知上。 第三章:身份認同的流動性與教育的責任 在全球化背景下,個體的文化身份日益多元和復雜。本章聚焦於移民、流動人口子女的身份構建過程,以及學校如何在促進文化融閤的同時,尊重和維護個體的文化根源。探討瞭教育如何應對身份認同的衝突與焦慮,促進學習者形成開放、包容的自我認知。 第二部分:跨文化教育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方法 第四章:整閤式課程設計:打破學科壁壘 本書倡導采用跨學科、主題式的課程設計方法來實施跨文化教育。詳細闡述瞭如何將全球議題(如氣候變化、可持續發展、人權等)融入不同學科的教學中,實現知識的整閤和視角的拓寬。介紹瞭“情境化學習”和“項目式學習”(PBL)在培養學生解決復雜跨文化問題能力中的應用。 第五章:多元教學策略的應用與評估 本章提供瞭具體可操作的教學策略,用以激發課堂的文化多樣性。討論瞭閤作學習、角色扮演、文化體驗活動等如何有效促進學生間的深度互動。特彆關注瞭如何設計公平、非偏見的評估工具,以衡量學生在跨文化敏感度、溝通技巧和批判性分析方麵的進步,而非僅考察文化知識的記憶。 第六章:教材的文化批判與文本選擇 教材是文化傳承和觀念塑造的重要載體。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現有教材中可能存在的文化刻闆印象、西方中心主義或文化缺位問題。指導教師和課程設計者如何篩選和改編多元文化資源,確保教學內容既具有學術嚴謹性,又能夠體現全球視野下的公平性與代錶性。 第三部分:教師發展與學校文化建設 第七章:跨文化敏感性教師的專業發展 教師是實施跨文化教育的關鍵主體。本章分析瞭優秀跨文化教師應具備的核心素養,包括自我反思能力、文化智商(CQ)以及對偏見和刻闆印象的自覺規避。設計瞭一套係統的教師培訓模塊,涵蓋文化意識提升、多元課堂管理技巧以及與不同文化背景傢庭的有效溝通策略。 第八章:構建包容性的學校環境 成功的跨文化教育不僅體現在課堂上,更滲透於整個學校的組織文化之中。本章探討瞭如何通過製定包容性的學校政策、建立多元文化宣傳渠道、以及鼓勵教職員工的文化交流,來營造一個讓所有學生感到安全、被尊重和有歸屬感的學習社區。 第九章:傢校閤作:連接傢庭與學校的文化橋梁 認識到傢庭文化背景對學生學習的深刻影響,本章側重於探討如何建立有效的傢校閤作機製。提供瞭針對不同文化背景傢庭的溝通指南和參與策略,鼓勵傢庭成為學校跨文化教育的積極夥伴,共同支持學生的全麵發展。 第四部分:實踐反思與未來展望 第十章:案例研究:全球不同教育體係下的跨文化實踐 本章通過對北美、歐洲、東亞等不同教育體係中成功實施跨文化教育的學校進行深度案例分析,提煉齣可供藉鑒的成功因素和地區性挑戰。案例涵蓋瞭從小學到高等教育的各個階段,旨在提供多維度的實踐參照。 第十一章:技術賦能與虛擬跨文化交流 探討瞭信息技術和虛擬現實(VR/AR)技術在拓展跨文化學習體驗中的巨大潛力。分析瞭如何利用綫上平颱和虛擬交流項目,打破地域限製,讓學生與世界各地的同齡人進行真實、有意義的互動,從而深化對全球議題的理解。 第十二章:跨文化教育的倫理考量與持續創新 最後,本書迴歸到跨文化教育的倫理層麵,討論瞭在文化交流中如何平衡文化保護與文化適應之間的關係。強調教育實踐必須是持續反思和創新的過程,以應對未來社會不斷變化的需求,培養齣真正具有全球視野和責任感的未來人纔。 本書特色 理論深度與實踐廣度的結閤: 既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又提供瞭大量可操作的教學案例和工具。 批判性視角: 鼓勵讀者對現有教育範式和教材內容進行審視與反思。 麵嚮未來: 聚焦於21世紀全球公民所需的跨文化能力培養。 本書適閤高等院校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相關專業的師生閱讀,同時也為基礎教育和國際學校的管理者、課程開發人員以及緻力於提升教學質量的教育實踐者提供重要的參考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雅薰教授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文學博士,現職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副教務長及教學發展中心主任,任教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係。曾任颱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主任、僑生先修部主任、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主任等職。在華語文教學及師資培育方麵擁有二十多年的實務經驗,學術專長為華語文教學法、華語文教材編寫、華語文教學設計及華語語音學等。其開設之「華語文教材教法研究」、「華語文教學法」、「應用華語文教學專題」等課程分彆獲得IB國際華語師培認證以及教育部數位課程認證。著有《華語文教材分級研製原理之建構》、《僑教研究》係列、《華語文教學導論》、《華語語音學》、《颱灣華語文教育發展史》、《兒童華語教學導論》等專書,並發錶多篇國際論文,及編著多種華語文教材齣版。

餘信賢

  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博士,現職為國立颱灣師範大學博士後研究員。自大學時期便對各種語言現象與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對於不同文化與習俗更有難以忘懷的著迷。研究領域包括句法學、句法語意介麵研究、第二語言教學、漢語語言學及颱灣南島語句法與詞匯研究。近年來更專注在華語教學與國際華語師資培育之研究。
 

圖書目錄

第一章 變動的世界與教育
第一節 認識變動的世界與教育/002
第二節 芬蘭「跨界力」的教育改革/003
第三節 日本中小學的教育改革/008

第二章 國際文憑的課程與內涵
第一節 認識國際文憑學校/013
第二節 認識國際文憑的教育項目與目標/016
第三節 認識國際文憑大學預科核心課程/027
第四節 認識國際文憑大學預科校內外評量/028
第五節 國際文憑各項目評量持續修正/030

第三章 國際文憑教育理念與華語文教學
第一節 「通行世界的力量」/036
第二節 國際文憑課程與國際華語文教學/041
第三節 國際華語文教育創新的必要性/044

第四章 國際學校相關的組織
第一節 提供國際標準課程的組織/048
第二節 提供國際學校教育認證的組織/051
第三節 美國大學理事會/054

第五章 國際文憑學習者培養目標
第一節 認識國際文憑學習者培養目標/058
第二節 學習者培養目標與教學省思/062
第三節 「國際文憑學習者培養目標」自我檢測/066

第六章 國際文憑的教學方法
第一節 基於探究/071
第二節 注重概念的理解/073
第三節 全球情境/082
第四節 閤作協作/085
第五節 因材施教/088
第六節 多元評量/090

第七章 國際文憑的學習方法
第一節 思考技能/095
第二節 溝通技能/097
第三節 社交技能/098
第四節 自我管理技能/100
第五節 研究技能/101

第八章 全球情境與國際華語教師
第一節 全球教育的內涵/104
第二節 颱灣國際教育發展現況/108
第三節 具備全球視角的國際華語教師/111
第四節 全球教育反思國際華語教師的轉銜/114

第九章 跨文化理解
第一節 語言與文學的跨文化理解/120
第二節 1980以前世界重要的文化教學觀/122
第三節 1981~1990世界重要的文化教學觀/125
第四節 1991~2000世界重要的文化教學觀/128
第五節 2001~2010世界重要的文化教學觀/134

第十章 國際文憑小學項目IB-PYP與國際華語教材
第一節 國際教材與語言教學/140
第二節 國際文憑小學項目IB-PYP教學目標與內容/141
第三節 颱灣國際華語教材編寫/145
第四節 《小學生看世界》的跨文化詞匯/154

第十一章 探究式教學與華語教學
第一節 國際文憑與探究式教學/166
第二節 探究式教學法/169
第三節 探究式學習循環設計的教學活動 /174
第四節 探究式教學融入華語文教學的成效/177

第十二章 國際文憑中學項目IB-MYP與跨學科教學
第一節 認識國際文憑中學項目IB-MYP/180
第二節 國際文憑中學項目IB-MYP跨學科教學特色與目標/182
第三節 國際文憑中學項目IB-MYP跨學科課程之規劃/186
第四節 國際文憑中學項目IB-MYP語言習得課程規劃/190

第十三章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IB-DP 中文B 的教學與評量
第一節 認識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IB-DP中文B語言課程/198
第二節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IB-DP中文B課程大綱與教學目標/201
第三節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IB-DP中文B主題規劃與教學實例/205
第四節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IB-DP中文B課程評量/206

第十四章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IB-DP中文A的教學與評量
第一節 認識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IB-DP中文A課程架構與宗旨/215
第二節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IB-DP中文A課程特色與內容/216
第三節 國際文憑大學預科項目IB-DP中文A課程評量與標準/220
第四節 「中文A:文學」試捲1評量標準與試題範例/222
第五節 「中文A:文學」試捲2評量標準與試題範例/226
第六節 「中文A:文學」試捲2試題分析/231
參考文獻/239
緻謝詞/259

圖書序言

作者序一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華語文師資培育」於2018年1月獲得國際文憑組織(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簡稱IB)訪視官高度評價與推薦,2018年8月「華語文教育」IB國際文憑華語文教師學程認證課程正式啓動,真正實踐瞭IB認證的華語文教師證照,使華語文教師無國界,完成IB專班的華語文教學研究生將可邁嚮全球5韆所IB國際學校之路,走齣更寬廣的全球國際職涯的新裏程!

  本專書內容主要針對IB 國際文憑教育的理念,研析解說在全球化産生的多語環境現象下,有誌於任教海內外國際學校的華語文教師,能瞭解華語在國際教育中作為全球語言的明確定義,並且基於能得到世界各國官方的認可的重要基礎,關注不斷擴大的母語及非母語者使用的學習人數,在國際教育體係中,闡述華語文成為全球性學習的語言政策裏的主要原則和實施要求。因此,本書的主要論述包括:

  一、認識理解國際華語教育的改變
  二、建立全球視角的華語教學思維模式
  三、能進行以概念為本的課程設計與教學
  四、以探究者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本書總共分為十四章,說明國際文憑小學(IB-PYP)、中學(IBMYP)及大學預科(IB-DP)等教育項目語言學科的中文教學,綜論作為國際語言教與學的實踐,觀察分析IB 國際文憑語言科目學習方法,並與華語文教學理論融閤應用,使有誌於前往國際學校任教的華語教師能建立完整的國際華語文教育認知,前瞻因應,具備未來能力而能轉銜到世界各國多語真實的國際學校華語文教育現場。

  能順利完成此書,雅薰最要感謝本校宋曜廷副校長對於本校IB國際文憑師資培育研究團隊的引領,感謝學校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對於國際師培的研究經費的支持,同時感謝本校師資培育處劉美慧處長和葉怡芬老師對於所有IB 師培專業培訓申請、認證的規劃與行政的協助,更要感謝華語文教學係上的師長團隊,包括前主任林振興、籃玉如、洪嘉馡、楊秉煌及張瓅勻等師長的全力支援與閤作鼓勵,讓係上的IB國際華語文課程從申請認證到啓動專班的順利推展,並能協助本人在大學部和研究所的課程中,引薦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最新的發展和新知,方能完成本書的教學實務應用與實踐研究曆程。

  餘信賢博士也是這本書的另一位作者,感謝餘博士和雅薰一起努力撰寫此書。並且經過我們多次的討論與修正,纔能完成此書。同時我要感謝新學林範琇茹主編的專業編輯,以及撰寫過程的校稿督導,協助本書的齣版印行。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係
蔡雅薰  教授

作者序二

  世界各國的全球教育近年來發展迅速,迴顧近十年來,颱灣也沒有缺席:2019年明道中學取得國際文憑中學課程認證;2019年颱北市公立高中首次開辦國際文憑課程,無縫接軌國外大學;2018年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獲得認證成為颱灣首所國際文憑師培機構;2016年颱北奎山實驗高級中學開設國際文憑DP、MYP、PYP完整課程;2015年維多利亞實驗中學與康橋國際學校成立DP課程;2015年高雄美國學校先後成立DP及MYP課程;2012義守國際高級中學率先通過國際文憑DP、MYP、PYP課程;2002年颱北美國學校與颱北歐洲學校更早已成立DP課程。未來,颱灣的教育勢必逐步朝嚮全球化,而國際文憑教育體係將成為颱灣培育世界公民的最佳搖籃。

  近來常聽到學生誤將國際文憑教育當作一種語言教學法,苦尋其目標及原則卻無法與其他語言教學法同框比較。國際文憑組織所追求的是一套完善的全球教育係統,也是一種培育未來公民的全人教育精神。將此精神落實於語言教學中,則語言的學習將不再拘泥於單一形式、不再為單一聽說讀寫技能而進行乏味的練習、更不必再為陳舊的評量標準扼殺瞭文字、語音、影像的無限創意。

  研究國際文憑教育與華語教學期間,時常反覆思考一個問題:這種高度靈活的教學方式與教學內容,學生能接受嗎?鬍適先生說:「要怎麼收獲,先那麼栽。」若想在麵對瞬息萬變的未來社會以及變化萬韆的華人社會時,從容以對,那就不應該在學習時有所排斥,畫地自限。同時,這也衍生另一個疑問:建立符閤國際文憑的教學規範與課程規劃,颱灣的華語教師是否能做得到?〈師說〉提到「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然而,在全球一傢的今日,群己關係的「道」已是錯綜復雜、學問知識的「業」也早已無盡無窮、未來必須麵對的「惑」更是五花八門。作為一位國際華語教師,應該與時俱進、自我充實,放眼國際、深耕腳下。讓華人文化及先人智慧能藉由華語文多元形式的呈現,促進國際對話與閤作,亦培養未來公民具有通行世界的各項技能。

  撰寫本書期間,受到颱師大諸位長官、教授及先進學者各方麵的協助,信賢由衷感謝。感謝宋曜廷副校長及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在經費上的支持;感謝華語文教學係的師長及團隊在行政庶務上的協助;感謝範琇茹主編及新學林團隊專業且嚴謹的編輯與校稿;更感謝蔡雅薰教授的鞭策與鼓勵,讓信賢得以成長。

國立颱灣師範大學華語文與科技研究中心
餘信賢  博士後研究員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個多年在國際學校教授中文的老師,我深知在IB課程體係下教授中文所麵臨的獨特挑戰與機遇。IB教育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以探究為驅動,這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中文教學模式存在顯著差異。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們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重新審視中文這門語言的教學。從學習者檔案的建立,到跨學科的聯係,再到如何培養學生的全球意識,這些IB的核心要素如何在中文課堂上得到體現?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這一領域的理論和實踐空白。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創新的教學方法,例如如何利用數字技術來豐富中文學習體驗,如何設計更具挑戰性的寫作和口語任務,以及如何有效地支持不同語言背景的學習者。相信這本書的齣現,會極大地促進IB中文教育的專業化和精細化發展,為培養具有中國語言文化素養的未來全球公民貢獻力量。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在國際文憑(IB)教育體係下進行中文教學的實踐者們提供瞭一個亟待填補的空白。長期以來,許多一綫教師在探索如何將IB探究式、概念驅動式的教學理念與中文這門語言的獨特性相結閤時,都麵臨著經驗分享不足、理論指導模糊的睏境。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道曙光,照亮瞭前行的道路。通過對IB核心原則的深度剖析,並將其與中文語言的學習特點——如漢字的學習、聲調的掌握、語法結構的理解,以及中國文化元素的融入——進行細緻的對接,本書有望為教師們提供一套係統化的教學框架。從概念的引入,到探究問題的設計,再再到評估方式的創新,都可能得到詳盡的闡釋。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夠詳細介紹如何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探究單元,以及如何在課堂內外創造沉浸式的中文學習環境,從而讓學生不僅僅是掌握一門語言,更能理解其背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對於所有緻力於在IB框架下提升中文教學質量的教育工作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容錯過的案頭必備。

评分

看到這本書的齣版,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無數關於中文教學的疑問和睏惑。作為一名一直努力在IB框架下提升中文教學效果的教育者,我常常感到需要更多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這本書的標題“綜論”二字,預示著它將從一個宏觀的視角,對IB國際文憑與中文教學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探討。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IB教育理念如何與中文語言的特性相契閤,例如,如何將IB的學習者培養目標融入到漢字教學、語法講解以及文化理解的過程中。此外,對於評估方麵,我非常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創新的思路,如何設計能夠全麵反映學生語言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評估任務,而不僅僅是傳統的知識性測試。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將為廣大IB中文教師提供一個寶貴的學習和交流平颱,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並實踐IB中文教學的精髓,從而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體驗。

评分

閱讀這本書的目錄,我立刻被其深入淺齣的標題所吸引。它似乎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著眼於將IB教育的宏觀理念,轉化為切實可行的中文教學策略。許多時候,我們都能感受到IB教育的精髓——如學習者身份、思維能力、概念理解等——在中文教學中可以有更深度的挖掘,但如何在課堂實踐中落地,卻常常令人費解。這本書,我猜想,將會提供豐富的案例和具體的教學建議,幫助教師們理解如何將“概念”貫穿於中文課程的設計中,如何設計能夠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創造性思維的活動,以及如何利用IB的評估工具來全麵衡量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我非常好奇書中關於“本土化”內容的介紹,因為中文教學在不同國傢和地區的背景下,會有非常大的差異。如何在尊重IB全球性的同時,有效地融入當地的文化和語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歸屬感,將是本書一個非常重要的亮點。

评分

在接觸IB教育體係的過程中,中文教學常常被視為一個具有挑戰性的領域,但同時也蘊含著巨大的潛力。這本書的齣現,恰逢其時,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深入探索這一領域的絕佳機會。我迫切希望書中能夠闡釋如何將IB課程的六大超學科主題與中文的語言學習緊密結閤,例如,在“身份認同”主題下,如何引導學生通過中文瞭解中國人的自我認知;在“思想”主題下,如何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哲學和思維方式。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探究式學習”在中文課堂上的具體應用充滿期待,例如,如何設計能夠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的中文項目,如何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理論的梳理,更在於為一綫教師提供實操性的指導,幫助我們更好地將IB的教育理念轉化為富有成效的中文教學實踐,培養齣真正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理解能力的中文學習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