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一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师资培育」于2018年1月获得国际文凭组织(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简称IB)访视官高度评价与推荐,2018年8月「华语文教育」IB国际文凭华语文教师学程认证课程正式启动,真正实践了IB认证的华语文教师证照,使华语文教师无国界,完成IB专班的华语文教学研究生将可迈向全球5千所IB国际学校之路,走出更宽广的全球国际职涯的新里程!
本专书内容主要针对IB 国际文凭教育的理念,研析解说在全球化产生的多语环境现象下,有志于任教海内外国际学校的华语文教师,能了解华语在国际教育中作为全球语言的明确定义,并且基于能得到世界各国官方的认可的重要基础,关注不断扩大的母语及非母语者使用的学习人数,在国际教育体系中,阐述华语文成为全球性学习的语言政策里的主要原则和实施要求。因此,本书的主要论述包括:
一、认识理解国际华语教育的改变
二、建立全球视角的华语教学思维模式
三、能进行以概念为本的课程设计与教学
四、以探究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本书总共分为十四章,说明国际文凭小学(IB-PYP)、中学(IBMYP)及大学预科(IB-DP)等教育项目语言学科的中文教学,综论作为国际语言教与学的实践,观察分析IB 国际文凭语言科目学习方法,并与华语文教学理论融合应用,使有志于前往国际学校任教的华语教师能建立完整的国际华语文教育认知,前瞻因应,具备未来能力而能转衔到世界各国多语真实的国际学校华语文教育现场。
能顺利完成此书,雅薰最要感谢本校宋曜廷副校长对于本校IB国际文凭师资培育研究团队的引领,感谢学校华语文与科技研究中心对于国际师培的研究经费的支持,同时感谢本校师资培育处刘美慧处长和叶怡芬老师对于所有IB 师培专业培训申请、认证的规划与行政的协助,更要感谢华语文教学系上的师长团队,包括前主任林振兴、篮玉如、洪嘉馡、杨秉煌及张瓅匀等师长的全力支援与合作鼓励,让系上的IB国际华语文课程从申请认证到启动专班的顺利推展,并能协助本人在大学部和研究所的课程中,引荐国际文凭与中文教学最新的发展和新知,方能完成本书的教学实务应用与实践研究历程。
余信贤博士也是这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感谢余博士和雅薰一起努力撰写此书。并且经过我们多次的讨论与修正,才能完成此书。同时我要感谢新学林范琇茹主编的专业编辑,以及撰写过程的校稿督导,协助本书的出版印行。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教学系
蔡雅薰 教授
作者序二 世界各国的全球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回顾近十年来,台湾也没有缺席:2019年明道中学取得国际文凭中学课程认证;2019年台北市公立高中首次开办国际文凭课程,无缝接轨国外大学;2018年国立台湾师范大学获得认证成为台湾首所国际文凭师培机构;2016年台北奎山实验高级中学开设国际文凭DP、MYP、PYP完整课程;2015年维多利亚实验中学与康桥国际学校成立DP课程;2015年高雄美国学校先后成立DP及MYP课程;2012义守国际高级中学率先通过国际文凭DP、MYP、PYP课程;2002年台北美国学校与台北欧洲学校更早已成立DP课程。未来,台湾的教育势必逐步朝向全球化,而国际文凭教育体系将成为台湾培育世界公民的最佳摇篮。
近来常听到学生误将国际文凭教育当作一种语言教学法,苦寻其目标及原则却无法与其他语言教学法同框比较。国际文凭组织所追求的是一套完善的全球教育系统,也是一种培育未来公民的全人教育精神。将此精神落实于语言教学中,则语言的学习将不再拘泥于单一形式、不再为单一听说读写技能而进行乏味的练习、更不必再为陈旧的评量标准扼杀了文字、语音、影像的无限创意。
研究国际文凭教育与华语教学期间,时常反覆思考一个问题:这种高度灵活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学生能接受吗?胡适先生说:「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若想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社会以及变化万千的华人社会时,从容以对,那就不应该在学习时有所排斥,画地自限。同时,这也衍生另一个疑问:建立符合国际文凭的教学规范与课程规划,台湾的华语教师是否能做得到?〈师说〉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然而,在全球一家的今日,群己关系的「道」已是错综复杂、学问知识的「业」也早已无尽无穷、未来必须面对的「惑」更是五花八门。作为一位国际华语教师,应该与时俱进、自我充实,放眼国际、深耕脚下。让华人文化及先人智慧能借由华语文多元形式的呈现,促进国际对话与合作,亦培养未来公民具有通行世界的各项技能。
撰写本书期间,受到台师大诸位长官、教授及先进学者各方面的协助,信贤由衷感谢。感谢宋曜廷副校长及华语文与科技研究中心在经费上的支持;感谢华语文教学系的师长及团队在行政庶务上的协助;感谢范琇茹主编及新学林团队专业且严谨的编辑与校稿;更感谢蔡雅薰教授的鞭策与鼓励,让信贤得以成长。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华语文与科技研究中心
余信贤 博士后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