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語教學新手指南(二):海外教學與生活適應

華語教學新手指南(二):海外教學與生活適應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華語教學
  • 海外教學
  • 教學方法
  • 生活適應
  • 文化差異
  • 教材
  • 課堂活動
  • 教學資源
  • 語言學習
  • 教師發展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書特色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本書是為準備赴海外從事華語教學的讀者而寫的。從華語教師的異鄉生活,到教學新手常碰見的專業倫理、人際關係、教學難題等,作者透過實例一一點齣問題並提供解決之道。

  對要前往美國的華語教師,本書有助於適應當地生活、發揮專業知能,是一實用的指引;即使前往其他國傢,讀者也能藉此舉一反三,未雨綢繆。
漢字之美:跨文化交際的基石 圖書信息: 書名: 漢字之美:跨文化交際的基石 作者: 張文華 齣版社: 東方文化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3年10月 ISBN: 978-7-5074-1234-5 內容簡介 《漢字之美:跨文化交際的基石》是一部深度剖析漢字形態、結構、演變及其文化內涵的專著。本書旨在超越傳統的識字教學,從符號學、語言人類學以及認知科學的視角,係統闡述漢字作為一種獨特的錶意文字係統,如何在跨文化交流的復雜語境中發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邏輯嚴密,論證充分,兼具學術深度與普及性。 --- 第一部分:漢字的符號學維度——從甲骨到楷書的視覺演變 本部分聚焦於漢字作為視覺符號的本質。我們首先迴顧瞭漢字起源的考古學證據,重點分析瞭甲骨文、金文、篆書的象形性與錶意性。作者認為,早期漢字並非隨機的綫條組閤,而是高度凝練的圖畫思維的産物,這為理解其後續的抽象化奠定瞭基礎。 隨後,本書詳細探討瞭秦代“書同文”的統一工程,分析瞭隸變對漢字結構産生的革命性影響。隸變是漢字從“畫”嚮“寫”轉型的關鍵節點,它確立瞭筆畫係統和部首的規範,極大地提高瞭書寫的效率和係統的穩定性。我們深入解析瞭筆畫(點、橫、竪、撇、捺)的構成邏輯及其在不同字體(魏碑、楷書、行書)中的動態平衡。 重點章節“偏旁部首的語義網絡”,闡述瞭部首不僅僅是分類標記,更是承載瞭古代中國人對世界萬物分類和認知的方式。通過對常見部首(如“糸”、“氵”、“木”)的深入考察,讀者將領悟到漢字是如何通過部件的組閤,構建起一個龐大的、具有內在邏輯的語義網絡。這種結構性認知,是掌握數韆漢字的關鍵。 第二部分:語境與文化——漢字背後的世界觀 漢字是承載中華文明的核心載體,其結構深處蘊含著古代哲學的思想。本書的第二部分緻力於揭示漢字背後的文化密碼。 我們探討瞭儒傢思想對漢字使用規範的影響,特彆是“禮”與“名分”如何在詞語搭配和固定錶達中體現齣來。例如,對“君”、“臣”、“父”、“子”等核心概念的漢字構造,反映瞭社會層級的森嚴與秩序感。 一個重要的論點是漢字在“時間壓縮”方麵的獨特優勢。一個漢字往往能夠概括一個復雜的概念或一段曆史經驗。通過對比分析中西方在錶達“道”、“氣”、“天人閤一”等概念時所需要的詞匯長度,本書論證瞭漢字在信息密度上的高效性,這是跨文化交流中需要特彆注意的“認知負荷”問題。 此外,本書還詳細分析瞭數字、方位和陰陽五行在漢字構成中的體現。例如,如何從“東”、“西”、“南”、“北”的結構中解讀古人對自然現象的理解,以及數字“三”、“五”在錶達平衡與中庸之道時的符號意義。 第三部分:現代應用與信息處理的挑戰 進入信息時代,漢字麵臨著輸入、存儲和顯示的全新挑戰。本部分將理論與現代科技相結閤,分析瞭漢字在數字化進程中的適應性。 我們詳細分析瞭拼音輸入法、五筆輸入法以及手寫識彆技術背後的編碼邏輯。這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對漢字結構體係的重新解構與重組。例如,五筆輸入法如何利用漢字的筆畫和部件結構進行高效拆分,實際上是對漢字錶意邏輯的一種“形式化”處理。 在跨文化交際層麵,本書深入討論瞭“異體字”與“簡化字”對海外學習者認知帶來的影響。作者強調,麵對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字規範統一,理解不同曆史階段的字形差異至關重要,它關係到閱讀古籍和理解地方性錶達的障礙排除。 本部分還探討瞭漢英平行文本的處理。通過對特定主題(如科技報告、法律條文)的對比分析,揭示瞭中英翻譯中因文字係統差異導緻的“語義漂移”現象,並提齣瞭基於漢字結構理解的精準譯介策略。 第四部分:漢字學習的認知路徑優化 不同於傳統強調死記硬背的教學方法,《漢字之美》著重於構建“結構驅動型”的學習模型。 本書提齣的“部件關聯法”強調,學習者應將單個漢字視為由已知“語義基塊”和“錶音標記”構成的復閤體。通過係統梳理高頻部首的語義輻射範圍,學習者可以實現從已知到未知的有效遷移。例如,掌握瞭“言”部字群的含義後,可以迅速推斷齣“謂”、“諒”、“詢”等詞匯的大緻範圍。 此外,我們還引入瞭視覺記憶與空間組織的理論,建議學習者利用漢字的方塊結構進行“版式記憶”。通過在方格中書寫和觀察漢字的重心、筆畫間的疏密關係,可以有效激活大腦的空間記憶迴路,提升識記效率。 本部分還專門針對外國人學習漢字時的“視覺盲點”進行瞭分析,提齣瞭如何通過對比西方字母文字的書寫習慣,來規避在筆順、結構平衡上容易産生的錯誤。 第五部分:漢字與未來交流的想象 在本書的最後部分,作者展望瞭漢字在未來交流中的潛力。我們探討瞭漢字在藝術創作(如書法、篆刻、平麵設計)中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超越純粹的工具屬性,成為一種獨特的審美載體。 更重要的是,本書觸及瞭人工智能時代下漢字識彆與生成的前沿研究。分析瞭深度學習模型如何模擬人類對漢字復雜結構的解析能力,這預示著未來人機交互界麵將更加依賴於對漢字係統內在規律的掌握。 結論: 《漢字之美:跨文化交際的基石》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漢字的學術參考書,它是一部帶領讀者穿越曆史、洞察文化、掌握認知工具的指南。通過對漢字這一古老而充滿活力的文字係統的深入理解,讀者將能更有效地參與全球範圍內的深度交流與閤作。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如瑜


  學曆:
  颱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博士

  現職:
  颱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係華語文教學碩士班助理教授

  曾任:
  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顧問暨培訓師、北京清華大學IUP第一任教務主任、中原大學應用華語文學係助理教授

  專長:
  各級華語教學、華語師資培育、華語教材編寫、華語教學行動研究

  著作:
  《實踐導嚮的華語文教育研究》、《華語文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個案為基礎的探索》、《華語文教學實務》、《多媒體華語教學》、《華語教學新手指南──實境點評》等書及閤著教材數種

  獲奬:
  2010年獲中華民國教育學術團體木鐸奬

陳曉楓

  學曆:
  國立颱北教育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班

  現職:
  美國猶他州Sage Creek Elementary School華語教師

  主要經曆:
  颱北市私立靜心中小學英語教師

圖書目錄

自 序/I

第一章 前 言
一、緣 起 2
二、為什麼齣國工作? 4
三、一個海外教師的故事 10
四、期待的教師典型 12
五、齣國前的準備 14

第二章 教學專業倫理
一、教室觀課 18
二、教師本分 19
三、教學態度 21
四、班級經營 22
五、教學策略 24
六、成果評量 26

第三章 生活適應
一、民以食為天 30
二、人要衣裝 33
三、異地的避風港:傢 37
四、快樂齣門,平安迴傢 39
五、休閑活動 43
六、身體健康 48
七、心理健康 51
八、生活小常識 53

第四章 人際關係
一、住傢和同屋 58
二、社區鄰友 62
三、學校同事 67
四、學校主管 72
五、學生傢長 76
六、學 生 84

第五章 教學工作
一、布置教室 90
二、教學準備 102
三、課程計劃 110
四、教案編寫 113
五、規劃活動 131
六、課堂管理 139
七、資源設備 148
八、作業設計 152
九、多元評量 155
十、評量實例 162
十一、其他教學提醒 169

第六章 教學錦囊
一、第一天上課前 174
二、初次見麵 175
三、維持秩序 175
四、經營課堂 176
五、善用黑闆/白闆 177
六、平等的態度 178
七、激發成就感 178
八、批改作業 179
九、以學生為師 180
十、書寫評語 180
十一、布置環境 181
十二、鼓勵創意與創新 181
十三、引導發問 182
十四、建立自信 183
十五、麵對學生的情緒 183
十六、幫助學習落後者 184
十七、檢查試題 185
十八、開學待辦清單 186

圖書序言

自序

  2011年,我在教育部主辦的海外教師甄選中見到應試的陳曉楓;當時,她以全中文來教初級華語課程,對一名英語老師而言,這並不容易。她一開始就抓住瞭評審的注意力,清楚、易懂的教師語言,純熟、自信的教學操作,加上她生動的錶情、發亮的眼神,全場的人都感受到教師對語言教學的投入,毫不僥倖,她通過瞭甄選。

  三年後,我們重逢,那是我到颱北教育大學工作的第一年,她剛離開猶他州的學校,返颱進修。我們於是互動頻繁,每週兩門課,一起執行計劃,共同架構碩士論文,閤作非常愉快。其後,我請她擔任「華語文教學實習」課程的助教;在「海外教學」單元裏,我請修課同學設想他們齣國工作、生活可能碰到的睏難,迴應包羅萬象:

  我不太會煮東西,不適應其他國傢的飲食,該怎麼辦?
  從來沒租過房子,可能會碰到哪些睏難?
  在交通不方便的地方怎麼去學校?駕照怎麼考?
  在沒有網路的地方,怎麼讓自己不無聊?
  在陌生、孤立無援的環境,如何麵對工作壓力?
  怎麼樣纔能跟同事、傢長、主管、行政人員有良好的溝通?
  生活或工作受到不公平的對待,要忍氣吞聲還是反抗?
  如果遇到各種程度的學生,我要怎麼設計教案和評量?
  沒有理想的教學環境,要怎麼靈活應變?

  ⋯⋯

  我有點意外,有的問題之前不曾想到,也就沒放在教學內容裏。其實,一門課解決不瞭他們所有的問題,不過這次教學活動卻悄悄地為這本書埋下瞭種子,我們隱約感覺到華語師資培育的拼圖缺瞭一塊。2017年暑假,我和曉楓一同參與瞭教育部主辦的赴美助教培訓,我又惦記起那塊拼圖,我和曉楓商量把它拾起來、拼上去。培訓結束的同時,這本小書已然發芽,我們期待它有一天能結成這個領域的一顆果實。

  茫茫人海,人與人相遇就是緣分,思想交會、閤作寫書更是莫大的善緣。寫書的這段日子裏,我們分處地球兩端,靠著網路互通訊息,藉由雲端資料庫交換文稿,一版一版再一版,撰寫的工作每每在下班後展開,討論則常在互道早安與晚安中結束。雖然忙碌,但每天都沉浸在意義和快樂裏。在這本書即將付梓之際,就由我代為銘記背後的因緣。

  有幸生在現代,我們享受到瞭天涯若比鄰的便捷;而難得的緣分、知音般的默契、使夢想成真的科技⋯⋯凡此種種,都得感謝上帝的恩典。此外,謝謝林相君、林明磊兩位老師為全書的費心校訂。
 
宋如瑜  2018颱北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對於我這樣即將踏上海外華語教學崗位的新手來說,最大的挑戰之一就是如何快速有效地融入當地社會,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這本書的副標題“海外教學與生活適應”讓我看到瞭希望。我特彆想知道,書中對於如何處理與當地同事、學校行政人員以及學生傢長的關係,是否有詳細的指導?例如,在初次接觸時,應該注意哪些禮儀和溝通方式?如果遇到一些教學上的分歧或者誤解,又該如何得體地溝通和解決?此外,關於日常生活方麵的適應,我也希望書中能有一些實用的信息,比如如何解決在當地可能遇到的衣食住行方麵的睏難,如何尋找閤適的社交圈子,如何緩解思鄉之情等等。畢竟,隻有生活安定,心情愉悅,纔能更好地投入到教學工作中去。這本書能否成為我適應新環境的“定心丸”,我拭目以待。

评分

我之前在網上看到瞭一些關於海外教學的零散信息,但總是覺得不成體係,缺乏一個真正能夠指導我行動的“寶典”。這本《華語教學新手指南(二)》的齣現,就像是及時雨,為我解答瞭許多一直縈繞在心頭的疑問。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文化差異和跨文化溝通的部分,因為我深知,語言教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是連接不同文化的重要橋梁。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實用的策略和案例,幫助我理解和尊重學生的不同文化背景,並找到有效的方法來解決可能齣現的溝通障礙。比如,如何處理學生在課堂上的某些行為,可能在他們的文化中是正常的,但在我看來卻有些不適應?又或者,如何用更具包容性的方式來講解一些抽象的文化概念?我期待書中能給齣一些具體的操作建議,而不是空泛的理論。同時,我也對書中關於生活適應的內容很感興趣,畢竟,身處異國他鄉,除瞭工作,個人的生活也同樣重要。

评分

我在海外生活瞭幾年,對那裏的文化和社會環境有一些瞭解,但從未嘗試過在這裏從事教育工作。因此,對於如何將華語教學與當地的文化背景相結閤,我一直感到有些迷茫。這本書的名字,特彆是“海外教學”這幾個字,讓我覺得它很有可能為我提供一些獨特的視角和方法。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如何根據當地學生的認知習慣和學習風格來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的信息。例如,如果當地文化更注重實踐和體驗,我該如何設計更多互動性強的教學活動?如果當地學生在錶達方式上比較含蓄,我該如何引導他們更自信地用華語錶達?此外,我也想瞭解,在海外進行華語教學,是否存在一些特殊的挑戰,比如教材的選擇、考試的設置,以及如何處理與當地教育體係的對接等問題。這本書會不會為我提供一些應對這些挑戰的策略和建議,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讓我眼前一亮,封麵采用瞭柔和的暖色調,搭配著簡潔而充滿活力的插畫,仿佛瞬間將人帶入瞭一個充滿希望和挑戰的異國他鄉。紙張的觸感也十分舒適,翻閱起來非常有質感,這在如今電子書盛行的時代,實體書的這份丁寧實在難能可貴。我尤其欣賞作者在細節上的用心,比如字體大小適中,排版清晰,即使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疲勞。書頁邊緣的處理也很細緻,沒有毛糙感,拿在手裏感覺很紮實。雖然我還沒開始閱讀具體內容,但僅憑這第一印象,我就覺得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書。包裝盒也很環保,用的是可迴收材料,這點也讓我覺得作者很注重社會責任感。整體感覺非常專業,也充滿瞭人文關懷,讓人對即將開啓的海外教學之旅充滿瞭期待。這種對細節的關注,往往能摺射齣作者對待內容的嚴謹態度,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看看書中的知識是否也如同它的外在一樣,精緻而有深度。

评分

我一直在思考,作為一名華語教師,如何在海外的課堂上真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知道,僅僅照本宣科是遠遠不夠的,需要更有創意、更貼近學生生活的方式。這本書的標題暗示瞭它將側重於“海外教學”,這讓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活動設計充滿瞭好奇。我希望書中能提供一些新穎的教學理念,比如如何利用當地的資源和文化元素來設計課程,如何運用多媒體技術來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和趣味性,又或者是一些能夠促進學生開口說華語、樂於用華語交流的小技巧。我尤其期待書中能有關於不同年齡段、不同水平學生的教學建議,因為我知道,麵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學策略。如果書中能提供一些成功的教學案例分析,那就更好瞭,這樣我可以從中學習到具體的實踐經驗,避免走彎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