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好好读之春秋战国:93则教育部收录春秋战国成语QR-Code随扫随读

成语好好读之春秋战国:93则教育部收录春秋战国成语QR-Code随扫随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成语
  • 春秋战国
  • 教育部推荐
  • 识字
  • 阅读
  • 语文
  • 儿童
  • 故事
  • QR码
  • 传统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从口若悬河的使节谋士、忧国忧民的忠臣良将,
  到骁勇善战的名将战士、多情艳丽的美女佳人。
  在这个动盪变革的大时代,在春秋战国的战乱舞台上,
  无数英雄豪杰崛起、败亡,交织出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历史。
  46篇兵荒马乱的左传记事x 29则动盪变革的战国篇章
  五大单元解析学测指考必考之精华篇目,面向国高中生的春秋战国成语全典

  |独家附录|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详实地图全彩拉页
  梁启超推荐专文《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93则教育部成语典收录之春秋战国成语(并附QRcode随扫随读)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动盪、大变革的时代。在春秋战国的这五百多年间,各国君王求才若渴,竭尽所能寻求富国强兵、救亡图存之策,积极延揽优秀策士为其运筹帷幄,出谋献策,试图在儒家的传统解答之外,寻求不一样的未来,诸如墨、道、法、农、阴阳、纵横……诸子百家,各有所见,百家争鸣。在春秋战国的战乱舞台上,无数英雄豪杰崛起、败亡,交织出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历史。

  《左传》、《战国策》便是分别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史书,阅读这两本书,便可以一览春秋战国时代,无数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传奇斗争。《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撰写,为编年体史书,是为孔子《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巨作;《战国策》则由汉朝刘向编订,为国别体史书,而该时期也因为此本书,而被史学家称为战国时代。

  当然,《左传》和《战国策》除了在史学上占据重要地位之外,这两本书的用字遣词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许多名言和成语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脍炙人口。根据教育部成语典统计,出自《左传》的成语就高达60则,而出自《战国策》的成语也有37则。《左传》、《战国策》也被国学大家梁启超列为「青年学生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像我们熟知的〈烛之武退秦师〉便是出于《左传》,〈冯谖客孟尝君〉则是出于《战国策》,而〈烛之武退秦师〉更被教育部列为108年国语文新课纲的15篇推荐选文之一,可见此二书在史学和文学上皆佔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根据学测指考的出题范围,精选大考必中名篇;再集结各册教科书中的选文;另外辅以教育部成语典收录的成语篇章;最后,还有清代着名文言散文选集《古文观止》中提到的必读章节,共75篇惊心动魄的言行记事,从口若悬河的使节谋士、忧国忧民的忠臣良将,到骁勇善战的名将战士、多情艳丽的美女佳人。在这个动盪变革的大时代,在春秋战国的战乱舞台上,带领读者进入大一统结局之前,动盪无序的春秋巨变。

本书特色

  ▌93则教育部成语典收录之春秋战国成语,并附QR-Code随扫随读

  QR-Code连结至教育部国语辞典、教育部成语典,让你的成语知识加深加广

  ▌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详实地图全彩拉页
  人物简介、地图索引、时间方位一次满足,让你超越时空,回到千年前的春秋战国年代

  ▌文学巨擘梁启超推荐专文《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108课纲震盪时期,如何培养阅读素养?如何读古文?该读哪些古文?参考文学巨擘梁启超的经验谈,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

  ▌五大单元解析从春秋到战国的黄金年代
  1 古文鑑赏 → 46篇兵荒马乱的左传记事、29则动盪变革的战国篇章,一字不漏原汁原味
  2 说文解字 → 生僻难字详细解说,阅读理解零障碍
  3 白话翻译 → 名师亲自翻译经典,古今对话轻松无代沟
  4 成语集锦 → 93则教育部成语典收录之春秋战国成语,并附QRcode随扫随读
  5 高手过招 → 各大考题目完整收录,即读即写事半功倍
探寻中华文明的源头:先秦思想的璀璨群星 一部关于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深度解析与时代精神的恢宏著作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梳理和阐释先秦时期,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明思想领域所迸发出的最为璀璨的火花——诸子百家学说。我们聚焦于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底层思维结构、伦理道德规范和政治智慧的哲学流派,而非专注于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成语典故。 本书的构建,完全脱离了对特定成语集锦或典故解析的范畴,而是将笔墨投向了那个“轴心时代”的宏大叙事与微观逻辑。我们试图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流畅的叙事笔法,带领读者穿越时空,亲历思想的激荡与碰撞。 第一编:礼崩乐坏下的思想觉醒——时代背景与思想的催化剂 本篇将详尽描绘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这一“礼崩乐坏”的时代,正是百家争鸣的土壤。我们不会探讨成语的起源,而是深入剖析导致这些思想萌芽的社会动因。 第一章:周室衰微与分封制的瓦解 详细考察西周宗法制度和井田制的衰落,如何引发诸侯国的兼并战争,以及这种政治动荡如何催生了对“何为善治”的集体叩问。内容涵盖晋楚争霸、吴越争雄等重大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社会结构矛盾。 第二章:士阶层的崛起与知识的普及 阐述铁制农具和手工业的发展如何催生了一个不再完全依附于贵族的知识群体——“士”。分析“士”阶层在政治舞台上的流动性,以及他们如何成为游说之士和学派的奠基人。重点分析了知识传播方式的转变,而非语言细节。 第三章:从神权到人权的初步转向 探讨春秋时期,人们的关注点如何从对鬼神的敬畏,逐渐转向对现实世界、人伦秩序和个体价值的关注。这为后来的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奠定了基础。 第二编:百家争鸣——核心学派的逻辑建构 本书的重心在于对主要思想流派的内部逻辑和核心概念进行详尽的辨析和比较。我们侧重于理论的构建,而非其在后世的简化或衍生应用。 第四章:儒家:仁、义、礼、智、信的体系构建 深入解析孔子“仁”的核心内涵及其在不同弟子间的侧重差异。重点分析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在人性论上的对立与统一。详细剖析“礼”在孔孟荀体系中由外在规范到内在道德的演变路径,并比较其在国家治理中的理想图景,避免简单引用“克己复礼”等表述。 第五章:道家:玄远之思与无为的政治哲学 阐述老子《道德经》中“道”的本体论地位,分析“道法自然”如何成为一种超越世俗功利的宇宙观。着重解析“无为而治”在政治实践中的悖论与精妙之处,及其与儒家“有为”的根本分野。探讨庄子的相对主义和精神自由的追求,如“齐物论”的辩证法意义,而非其衍生的生活态度。 第六章:墨家:兼爱与非攻的社会伦理实验 详尽阐述墨家“尚贤”、“节用”、“非乐”等一系列社会主张背后的功利主义逻辑。重点剖析“兼爱”作为一种超越血缘亲疏的普世道德观,是如何试图解决当时社会冲突的。对比墨家的科学技术实践,展现其务实的一面。 第七章:法家:效率至上与集权的制度设计 系统梳理商鞅、申不害、韩非子在法、术、势三方面的理论集成。分析法家如何彻底摒弃道德理想,主张以严酷的法律和君主的权术来重塑社会秩序,这是对儒家伦理纲常的直接挑战。详述“以法治国”的理论基础,而非其在秦朝的具体执行细节。 第八章:其他流派的独特贡献 简要但清晰地介绍名家(公孙龙的逻辑思辨)、阴阳家(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及其历史影响)、以及农家(对农业社会基础的关注),以展现思想光谱的广度。 第三编:思想的交融与后世的回响 本篇将考察先秦思想在秦汉的整合与变迁,重点是哲学思辨如何影响了中华文明的长期走向,完全不涉及成语的后世运用和典故的普及性讲解。 第九章:秦汉的整合:独尊儒术的文化路径选择 分析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的政治动因,以及这种选择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如何将带有朴素民主色彩的孔孟思想,融入到维护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结构中。探讨法家思想在制度层面的隐性继承。 第十章:思想的遗产:塑造中华民族的底层代码 总结先秦诸子百家,特别是儒家思想,是如何内化为中国人的家庭伦理、社会规范和政治理想的。强调哲学思辨的持久生命力,以及它如何构建了中国知识分子两千多年来的价值体系。 结语:永恒的追问 重申先秦思想对于理解当今社会治理、道德困境的启示意义,强调其作为中华文明基石的历史地位。 本书通过对这些复杂思想体系的梳理与比较,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深刻的先秦哲学地图,帮助读者理解中华文明何以成为今日之面貌的深层思想根源。这是一次对智慧源头的溯源之旅,而非对语言表象的碎片化收集。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国学大师 郭建球 博士


  湖南师大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所毕业,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出身书香世家,学识渊博精深。长期致力于国学研究,并统整古代典籍,曾为中国古典文化教材主编。编有《古文观止》、《古文观止─不可错过的中国名篇》等国学畅销书籍(以上皆为典藏阁出版)
 

图书目录

▌独家收录: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详实地图全彩拉页
▌编者序: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传奇斗争,动盪变革的春秋战国黄金年代
▌文学巨擘梁启超推荐专文《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左传
/隐公/
元年(古文观止-郑伯克段于焉)
三年(言不由衷)
四年(大义灭亲、玩火自焚、众叛亲离、无能为力)
六年(怙恶不悛、斩草除根)
/庄公/
六年(噬脐莫及)
十年(一鼓作气、古文观止-曹岁论战)
/僖公/
五年(脣亡齿寒、无所适从、古文观止-宫之奇谏假道)
七年(予取予求)
十五年(外强中干、甘拜下风)
二十二年(古文观止-子鱼论战)
二十三年(行将就木、退避三舍)
二十四年(古文观止-介之推不言禄)
二十六年(有恃无恐)
二十八年(知难而退)
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
三十二年(古文观止-蹇叔哭师)
三十三年(相敬如宾、厉兵秣马)
/文公/
五年(华而不实)
十七年(畏首畏尾、铤而走险)
/宣公/
二年(各自为政)
十二年(先声夺人、名列前茅、困兽犹斗、刚愎自用)
十五年(尔虞我诈、鞭长莫及)
/成公/
七年(疲于奔命)
八年(从善如流)
十年(病入膏肓)
十三年(痛心疾首、古文观止-吕相绝秦)
十六年(甚嚣尘上)
十八年(不辨菽麦)
/襄公/
十一年(居安思危)
十四年(马首是瞻)
二十五年(举棋不定)
二十六年(上下其手、楚材晋用)
二十八年(断章取义)
二十九年(一见如故、叹为观止、古文观止-季札观周乐)
三十一年(宾至如归)
/昭公/
元年(包藏祸心)
四年(吉人天相、多难兴邦)
十一年(尾大不掉)
十五年(数典忘祖)
二十年(心平气和)
二十四年(蠢蠢欲动)
二十五年(天经地义)
三十一年(欲盖弥彰)
/哀公/
八年(城下之盟)
十一年(心腹之患)
二十五年(食言而肥)
战国策
/西周/
苏厉谓周君(百步穿杨、百发百中、前功尽弃)
/秦策/
张仪说秦王(比比皆是)
苏秦始将连横(羽毛未丰、前倨后恭)
卫鞅亡魏入秦(路不拾遗)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一举两得)
秦武王谓甘茂(曾参杀人)
范睢至秦(得寸进尺、裹足不前)
顷襄王二十年(民不聊生)
/齐策/
邹忌脩八尺有余(门庭若市)
昭阳为楚伐魏(画蛇添足)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趾高气扬)
齐宣王见颜斶(安步当车)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安然无恙)
齐人有冯谖者(狡兔三窟、高枕无忧)
/楚策/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势不两立)
苏秦之楚三日(米珠薪桂)
庄辛谓楚襄王(亡羊补牢)
虞卿谓春申君(千载一时)
天下合从(惊弓之鸟)
/赵策/
张孟谈既固赵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秦攻赵于长平(不遗余力、弹丸之地)
秦围赵之邯郸(排难解纷、犹豫不决)
/魏策/
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四分五裂)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三人成虎)
华军之战(抱薪救火)
魏王欲攻邯郸(南辕北辙)
/燕策/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肝脑涂地)
赵且伐燕(鹬蚌相争)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无可奈何、图穷匕见)

 

图书序言

作者序

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传奇斗争,动盪变革的春秋战国黄金年代


  在一○八高中国语文课纲的震盪时期,从文言和白话之间的比例调整,再到文言文推荐选文的篇目内容,无不吵得沸沸扬扬,令众人宛如雾里看花。从旧课纲的三十篇核心选文,再到新课纲的十五篇推荐选文,还有大考试题中越来越冗长的文言文、白话文阅读题,都令家长和学生无所适从,不知该如何应对。而目前已独立为一个考科的国文写作能力测验(简称国写),更是家长、学生、教师皆头痛的一大问题。写作本就是学生们苦恼的一大科目,应该「写什么」?又该「怎么写」?如今国写测验的巨大变革,使得作文题型更加灵活、考试时间越加缩短、作文分数佔比加重。

  以上变动无不使得如今的学子们,必须活学活用,培养自己的阅读素养,以利在大考中应对需要一目十行的冗长阅读题;更需要打下坚固的国学基础,以成为在国写测验中的重要养料,才能获得阅卷老师的认同与感动。在考场上顺利迎战他人,在这新旧课纲交接的震荡时期杀出一条血路,成为考场黑马。

  梁启超曾建议年轻学子应该阅读哪些最基本的国学入门书,在这份书单──《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一文中,梁启超提到:「《左传》、《战国策》于学文甚有益。」《左传》、《战国策》是分别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策士言行的史书。阅读这两本书,便可以一览春秋战国时代,无数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传奇斗争。《左传》,相传为左丘明撰写,为编年体史书,是为孔子《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巨作;《战国策》则由汉朝刘向编订,为国别体史书,而该时期也因为此本书而被史学家称为战国时代。

  当然,《左传》和《战国策》除了在史学上占据重要地位之外,这两本书的用字遣词也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许多名言和成语至今仍然广为流传,脍炙人口,也是学生们培养阅读素养、奠基国学基础的佳作之一。根据教育部成语典统计,出自《左传》的成语就高达五十六则,而出自《战国策》的成语也有三十七则。另外,像我们熟知的〈烛之武退秦师〉便是出于《左传》,〈冯谖客孟尝君〉则是出于《战国策》,而〈烛之武退秦师〉更被教育部列为一○八年国语文新课纲的15篇推荐选文之一,可见此二书在史学和文学上皆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书根据学测指考的出题范围,精选大考必中名篇;再集结各册教科书中的选文;另外辅以教育部成语典收录的成语篇章;最后,还有清代着名文言散文选集《古文观止》中提到的精华章节,共七十五篇惊心动魄的言行记事,从口若悬河的使节谋士、忧国忧民的忠臣良将,到骁勇善战的名将战士、多情艳丽的美女佳人,带你一窥在这动盪变革的大时代,在春秋战国的战乱舞台上,无数英雄豪杰崛起、败亡,交织出一幕又一幕惊心动魄的历史。

编者 谨识

推荐序

文学巨擘梁启超推荐专文《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治国学杂话


  学生做课外学问是最必要的,若只求讲堂上功课及格便算完事,那么,你进学校只是求文凭,并不是求学问,你的人格先已不可问了。再者,此类人一定没有「自发」的能力,不特不能成为一个学者,亦断不能成为社会上治事领袖人才。

  课外学问,自然不专指读书,如试验、如观察自然界……都是极好的,但读课外书,至少要算课外学问的主要部分。

  一个人总要养成读书兴味。打算做专门学者,固然要如此,打算做事业家,也要如此。因为我们在工厂里、在公司里、在议院里……做完一天的工作出来之后,随时、立刻可以得着愉快的伴侣,莫过于书籍,莫便于书籍。

  但是将来这种愉快得着、得不着,大概是在学校时代已经决定,因为必须养成读书习惯,才能尝着读书趣味。人生一世的习惯,出了学校门限,已经铁铸成了,所以在学校中不读课外书,以养成自己自动的读书习惯,这个人简直是自己剥夺自己终身的幸福。

  读书自然不限于读中国书,但中国人对于中国书,至少也和外国书作平等待遇。你这样待遇他,给回你的愉快报酬,最少也和读外国书所得的有同等分量。

  中国书没有整理过,十分难读,这是人人公认的,但会做学问的人,觉得趣味就在这一点。吃现成饭,是最没有意思的事,是最没有出息的人才喜欢的。一个问题,被别人做完了、四平八正地编成教科书样子给我读,读去自然是毫不费力,但是从这不费力上头,结果便令我的心思不细致、不刻入。专门喜欢读这类书的人,久而久之,会把自己创作的才能泯没哩!在纽约、芝加哥笔直的马路、崭新的洋房里舒舒服服混一世,这个人一定是过的毫无意味的平庸生活。若要过有意味的生活,须是哥伦布初到美洲时。

  中国学问界是千年未开的矿穴,矿苗异常丰富,但非我们亲自绞脑筋、绞汗水,却开不出来。翻过来看,只要你绞一分脑筋、一分汗水,当然还你一分成绩,所以有趣。

  所谓中国学问界的矿苗,当然不专指书籍,自然界和社论实况都是极重要的,但书籍为保存过去原料之一种宝库,且可为现在各实测方面之引线,就这点看来,我们对于书籍之浩瀚,应该欢喜谢它,不应该厌恶它。因为我们的事业,比方要开工厂,原料的供给,自然是越丰富越好。

  读中国书,自然像披沙拣金,沙多金少,但我们若把它当作原料看待,有时寻常人认为极无用的书籍和语句,也许有大功用。须知,工厂种类多着呢!一个厂里头得有许多副产物,何止金有用,沙也有用。

  若问读书方法,我想向诸君上一个条陈。这方法是极陈旧的、极笨极麻烦的,然而实在是极必要的。什么方法呢?是抄录或笔记。

  我们读一部名着,看见它征引那么繁博,分析那么细密,动辄伸着舌头说道:「这个人不知有多大记忆力,记得许多东西,这是他的特别天才,我们不能学步了。」其实哪里有这回事。好记性的人不见得便有智慧,有智慧的人比较的倒是记性不甚好。你所看见着是他发表出来的成果,不知他这成果原是从铢积寸累、困知勉行得来。大抵凡一个大学者,平日用功总是有无数小册子或单纸片,读书看见一段资料,觉其有用者即刻抄下(短的抄全文,长的摘要记书名、卷数、页数)。资料渐渐积得丰富,再用眼光来整理分析它,便成为一篇名着。想看这种痕迹,读赵瓯北的《二十二史札记》、陈兰甫的《东塾读书记》最容易看出来。

  这种工作笨是笨极了,苦是苦极了,但真正做学问的人总离不了这条路。做动植物的人懒得採集标本,说他会有新发明,天下怕没有这种便宜事。

  发明的最初动机在注意,抄书便是促醒注意及继续保存注意的最好方法。当读一书时,忽然感觉这一段资料可注意,把它抄下,这件资料自然有一微微的印象印入脑中,和滑眼看过不同。经过这一番后,过些时碰着第二个资料和这个有关系的,又把他抄下,那注意便加浓一度。经过几次之后,每翻一书,遇有这项资料,便活跳在纸上,不必劳神费力去找了。这是我多年经验得来的实况,诸君试拿一年工夫去试试,当知我不说谎。

  先辈每教人不可轻言着述,因为未成熟的见解公布出来,会自误误人,这原是不错的,但青年学生「斐然当述作之誉」,也是实际上鞭策学问的一种妙用。譬如同是读《文献通考》的《钱币考》,各史《食货志》中钱币项下各文,泛泛读去,没有什么所得。倘若你一面读一面便打主意做一篇中国货币沿革考,这篇考做的好不好另一问题,你所读的自然加几倍受用。

  譬如同读一部《荀子》,某甲泛泛读去,某乙一面读一面打主意做部《荀子学案》,读过之后,两个人的印象深浅自然不同。所以我很奖励青年好着书的习惯,至于所着的书,拿不拿给人看,什么时候才认成功,这还不是你的自由吗?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诸经、诸子、四史、通鑑等书,宜入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它,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遇有想抄录的,也俟读完再抄,当时勿窒其机。

  诸君勿因初读中国书,勤劳大而结果少,便生退悔。因为我们读书,并不是想专向现时所读这一本书里讨现钱、现货的,得多少报酬,最要紧的是涵养成好读书的习惯,和磨练出好记忆的脑力。青年期所读各书,不外借来做达这两个目的之梯子。我所说的前提倘若不错,则读外国书和读中国书当然都各有益处。外国名着,组织得好,易引起兴味,他的研究方法,整整齐齐摆出来,可以做我们模范,这是好处;我们滑眼读去,容易变成享现成福的少爷们,不知甘苦来历,这是坏处。中国书未经整理,一读便是一个闷头棍,每每打断兴味,这是坏处;逼着你披荆斩棘,寻路来走,或者走许多冤枉路(只要走路断无冤枉,走错了回头,便是绝好教训)),从甘苦阅历中磨练出智慧,得苦尽甘来的趣味,那智慧和趣味都最真切,这是好处。

  还有一件,我在书目表中有好几处写「希望熟读成诵」字样,我想诸君或者以为甚难,也许反对说我顽旧,但我有我的意思。我并不是奖劝人勉强记忆,我所希望熟读成诵的有两种类:一种类是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一种类是有益身心的格言。好文学是涵养情趣的工具,做一个民族的分子,总须对于本民族的好文学十分领略,能熟读成诵,才在我们的「下意识」里头,得着根柢,不知不觉会「发酵」。有益身心的圣哲格言,一部分久已在我们全社会上形成共同意识,我既做这社会的分子,总要彻底了解他,才不至和共同意识生隔阂。一方面我们应事接物时候,常常仗它给我们的光明,要平日磨得熟,临时才得着用,我所以有些书希望熟读成诵者在此。但亦不过一种格外希望而已,并不谓非如此不可。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右所列五项(细节可参阅《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完整内容),倘能依法读之,则国学根柢略立,可以为将来大成之基矣。唯青年学生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别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读。

  今再为拟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报……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中华民国十二年四月二十六日启超作于碧摩岩翠山房

图书试读

前七二二─前七一二年

隐公


鲁隐公,姬姓,名息姑,鲁国第十四任国君。鲁惠公之子,生母是声子。传世的鲁国史书《春秋》及其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的记事都是从鲁隐公开始的。

西元前七二二年,鲁惠公死,嫡妻所生的公子轨尚年幼,所以国人共立息姑摄政。在位十一年间,隐公始终牢记自己只是摄政,一心等待公子轨长大,将国君之位禅让于他。因此,当公子翚提出杀死公子轨时,隐公断然拒绝。但公子翚却怕消息走漏,反而与公子轨合作,共同刺杀隐公。公子轨即位,是为鲁桓公。

隐公摄政期间,重视政治、外交,鲁国国力较强。隐公处理政事、军事谨慎公正,与邻国修好,所以周围小国,如滕国、薛国等都到鲁国朝拜。亦与郑国、齐国等强国交好。

三年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1,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2。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3。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4。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君子曰:「信不由中5,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6,苹蘩薀藻之菜7,筐筥锜釜之器8,潢污行潦之水9,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而况君子结二国之信,行之以礼,又焉用质?〈风〉有〈采繁〉、 〈采苹〉,〈雅〉有〈行苇〉、〈泂酌〉,昭忠信也。」

说文解字

1 贰:把辅政权力分给西虢国君。虢:西周封国,指西虢。此处指西虢国君。
2 郑公子忽:郑庄公的太子。
3 畀:赐与、给予。
4 温:东周管辖范围内的小国。
5 中:诚心,通「衷」。
6 沼:水池。沚:凸起水面的小块陆地。
7苹蘩薀藻:植物名,杂草。
8筐筥锜釜:筐、筥皆竹器,方者为筐,圆者为筥;锜、釜皆烹食之器,有足者为锜,无足者为釜。
9 潢:积水池。行潦:汇聚路旁的流水。

成语集锦

❖言不由衷:所说的话不是发自于内心,形容言词与心意相违背。后用以泛指心口不一、虚应敷衍。衷,通「中」,指内心。

典源→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间之?」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一直对春秋战国时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常常感到知识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性的认知。直到我翻开这本《成语好好读之春秋战国》,才发现原来学习历史和成语可以如此有趣且高效。这本书精选了93则教育部收录的春秋战国成语,涵盖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让我尤为惊艳的是,书中的QR-Code设计。只需轻轻一扫,便能听到成语的规范读音,还能进一步了解其详尽的解释、生动的典故以及相关的历史人物。这种“随扫随读”的模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体验,让我能够随时随地沉浸在成语的世界里。书中的叙述方式也非常引人入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词条,而是将每一个成语都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中,仿佛带领我穿越回了那个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的时代。通过这些故事,我不仅理解了成语的字面含义,更领略了其背后蕴含的深刻智慧和历史沧桑。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让我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设计简直是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完美结合的典范!我本身是一名历史爱好者,对春秋战国时期的那段“百家争鸣,群雄逐鹿”的历史情有独钟。市面上关于这个时期的书籍很多,但很多都侧重于宏大的历史事件和政治格局,对于像我这样更关注文化细节和语言精髓的读者来说,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它以成语为切入点,将93则春秋战国时期的精粹成语一一呈现,而且还非常贴心地提供了教育部收录的权威版本,这保证了其内容的准确性和价值。最让我觉得惊艳的,就是那个QR-Code设计。现在大家都习惯了用手机,这个小小的二维码,就将静态的文字瞬间变成了动态的学习体验。扫码之后,不仅能听到标准的发音,还能看到详细的解释、起源故事,甚至是一些引申义。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即时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学习效率大大提升。而且,这本书的叙述方式也非常引人入胜,不是那种枯燥的讲解,而是用一种讲故事的方式,将成语背后的历史人物、事件和思想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这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历史,学习成语,原来可以这么有趣,这么有代入感。

评分

这本《成语好好读之春秋战国》绝对是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承的一股清流!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寻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有效传达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学习材料。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它选择的93则成语,都是教育部收录的、与春秋战国时期紧密相关的经典成语,这保证了内容的权威性和学术价值。更重要的是,这本书的设计理念非常超前,它将QR-Code技术巧妙地运用其中,实现了“扫码即读”的功能。学生们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即时听到成语的准确发音,了解其字面意义和引申含义,甚至可以通过关联的典故故事,深入理解成语的文化内涵。这种多感官的学习方式,对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平实易懂,避免了过于学术化的表述,使得普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它不仅仅是罗列成语,更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将抽象的成语与具体的历史情境联系起来,让学习过程充满乐趣。我认为,这本书不仅适合学生,对于任何想要系统了解春秋战国成语及其背后历史文化的读者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读物。

评分

这本书真是太棒了!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历史,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充满好奇,但总觉得那些文献太过艰深,难以入门。直到我遇到了这本书,才发现学习成语可以如此有趣和高效。书中的93则成语,都精心挑选自教育部收录的,这意味着它们都是经典、常用且具有深远文化意义的。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附带了QR-Code,只需要扫一扫,就能立刻听到成语的读音,甚至还能看到相关的解释和出处。这对于我这种“听读并用”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每次读到某个成语,我都会迫不及待地扫码,听着标准的发音,看着清晰的解释,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亲眼见证那些历史故事的发生。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很人性化,每则成语的版面留白充足,阅读起来一点也不拥挤。而且,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成语,更是在每个成语后面,都穿插了与之相关的历史典故和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娓娓道来,让我对成语的理解不再停留在字面意思,而是能够深入体会其背后蕴含的智慧和情感。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复杂成语的拆解和解释,能够让我轻松理解其构成逻辑和演变过程。这本书让我在不知不觉中,将抽象的成语与鲜活的历史故事紧密联系起来,极大地提升了我对春秋战国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全新视角!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但又被现代快节奏生活“绑架”的普通上班族,我一直渴望能找到一种既能充实自己,又不至于太过耗费精力的方式来学习。这本书完美地契合了我的需求。它挑选了93则极具代表性的春秋战国时期成语,并且这些成语都经过了教育部的权威认证,这让我对学习内容的质量感到非常放心。最让我觉得惊喜和赞叹的是,它巧妙地融入了QR-Code技术。以往学习成语,往往需要一本厚厚的字典,或者查阅大量的资料,费时费力。而这本书,只需要轻轻一扫,就能听到标准的朗读,了解成语的出处、含义,甚至是相关的历史典故。这种“随扫随读”的设计,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让我在碎片化的时间里,也能轻松地学习和吸收知识。而且,书中的故事讲述非常生动,不像某些教材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历史的厚重感。读着这些故事,我仿佛能看到那些古代的智者和英雄的身影,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智慧和魅力。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了成语,更让我对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这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满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