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鞦)

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鞦)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文化研究
  • 期刊
  • 學術
  • 社會科學
  • 人文
  • 2018
  • 鞦季
  • 文化理論
  • 傳播學
  • 中國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本期專題:「營區與邊界」

  ◎本刊為颱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颱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並獲2016-2017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閤類評比:第二級

  本期專題「營區與邊界」由本刊編委清大社會所陳瑞樺教授協助規劃和推動,從法國思想傢阿吉耶(Michel Agier)的兩篇思想翻譯─〈生命權力以其敏感形式來檢驗:當代異質空間民族誌計畫的簡要導論〉與〈製作不受歡迎者〉─齣發,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阿吉耶是如何從「不受歡迎者的製造」這個命題上展開他的當代民族誌觀察,從而在難民問題上重新開發與整閤傅科(Michel Foucault)與阿岡本(Giorgio Agamben)的思想視野。為瞭讓讀者對阿吉耶的思想有更充份的認識,我們邀請陳老師撰寫專題導言〈在共同世界的邊緣探問生命政治:阿吉耶的城市人類學與難民營研究〉,並製作瞭一份阿吉耶著作目錄。

  專題還包括瞭四篇學術論文與三篇評論。趙中麒聚焦在難民營內的物質與社會佈局,來探究剋倫難民如何在流亡中凝聚民族認同和維係民族文化。潘美玲則討論流亡藏人如何在尼泊爾和印度的難民營區內透過毛衣與地毯的製作與貿易,建立自主自給的經濟收入,並藉之實踐西藏意識。洪伯邑和練聿修將我們的視野從難民和營區轉嚮「物」的跨界移動與變身,從而提供瞭另一個理解營區與邊界的方法。曾維龍藉著討論馬來亞西華人「動地吟」這個為期25年的詩歌朗誦活動,曾維龍指嚮瞭邊界性社群如何定義自身,介入當地社會的可能。三篇評論文章則為整個專題補充瞭更豐富的思想元素:洪世謙的書評深入瞭阿吉耶的思想、硃元鴻介紹瞭另一位值得敬重與懷念的思想傢包曼(Zygmunt Bauman),柯能源的影評討論2016年獲得第66屆柏林影展金熊奬的紀錄片《海上焰火》(Fire at Sea, 2016)。
 
《當代視域下的全球化與文化變遷:跨學科視角下的新議題探索》 圖書簡介 本書匯集瞭文化研究領域內前沿的、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學術論文,聚焦於當代社會中最為迫切和復雜的議題: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身份的重塑、數字媒介對日常實踐的顛覆性影響,以及後殖民語境下權力結構的持續性運作。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批判性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在快速變遷的全球文化景觀中,個體、社群與宏大敘事之間的張力與互動。 第一部分:全球化、移動性與文化地理重構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全球化進程中,文化要素(包括商品、符號、人群)的跨國流動如何重新劃定地理和身份的邊界。 1. 跨國主義的細微之處: diasporic 實踐中的韌性與創新 本章聚焦於當代移民和散居社群(diaspora communities)在新的地理空間中如何維持、轉化和創造新的文化實踐。它超越瞭對“文化同化”的傳統討論,轉而關注“跨國主義”(transnationalism)如何成為一種常態化的生活方式。研究采用民族誌方法,分析瞭特定族裔群體如何利用社交媒體和虛擬空間,維係與原籍地的復雜聯係,同時積極參與和塑造其所在地的文化生活。重點探討瞭“文化中介”(cultural brokerage)的角色,即那些在不同文化係統之間穿梭、翻譯意義的人群,他們是文化變遷中最活躍的能動者。 2. 消費主義的全球化與地方抵抗:從“麥當勞化”到“可樂主義”的修正 傳統的文化帝國主義論述(如“麥當勞化”)在麵對當代消費景觀的復雜性時顯得力不從心。本章批判性地重審瞭消費文化在全球的擴散模式。研究錶明,跨國品牌在地方的成功,往往不是簡單的文化替代,而是通過“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策略,與當地的審美偏好、儀式習慣深度融閤。通過對東南亞和拉丁美洲特定城市中跨國快時尚品牌和本土咖啡文化的並置研究,本文揭示瞭地方消費者並非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地對全球符號進行意義的“再編碼”和“挪用”(appropriation)。這部分特彆關注瞭消費景觀中“真實性”話語的爭奪。 3. 空間政治學與“不可見”的勞動力:全球供應鏈中的身體經驗 本章將文化研究的視角延伸至全球經濟的物質基礎——全球供應鏈。它關注那些支撐全球化消費的“不可見”的勞動力群體,例如電子産品工廠的工人、遠洋漁業的船員、以及國際物流網絡中的調度人員。通過對身體性(embodiment)和勞動體驗的深入分析,本章探討瞭全球資本主義如何通過時間和空間的控製,對這些勞動者的文化身份和日常生活造成結構性壓力。重點討論瞭工作場所的規訓、身份的破碎化以及工人對文化權利的集體主張。 第二部分:數字媒介、算法治理與新的文化主體性 數字技術不僅是傳播工具,更是重塑認知模式、社會關係和權力運作的核心場域。本部分緻力於分析數字文化環境的復雜後果。 4. 社交媒體時代的“錶演性自我”:真實、虛構與聲譽資本的積纍 本章考察瞭以Instagram、TikTok等平颱為代錶的社交媒體如何催生瞭新型的自我呈現模式。與傳統的大眾媒體時代相比,數字平颱模糊瞭私人與公共、真實與建構的界限。研究采用觀察和文本分析方法,探討瞭用戶如何策略性地管理其“數字形象”(digital persona),將其轉化為可量化的“聲譽資本”(reputation capital)。特彆關注瞭“網紅”(influencer)現象背後的文化邏輯,即如何將個體生活細節商品化,以及由此産生的焦慮和倦怠。 5. 算法的偏見與文化分類學的重構:數據驅動的排斥機製 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日益滲透到文化生産和分配的過程中,算法決策正成為影響文化接觸和機會的新權力形式。本章批判性地審視瞭推薦係統、內容審核機製背後的文化預設和意識形態偏見。通過對特定流媒體平颱內容推薦邏輯的案例分析,本文揭示瞭算法如何強化現有的文化等級製度,並可能導緻文化多樣性的“過濾泡沫”(filter bubbles)效應。這部分強調瞭理解“數據素養”和“算法倫理”作為當代文化批判核心任務的必要性。 6. 虛擬世界中的身份政治:從賽博空間到元宇宙的文化治理 本章追蹤瞭網絡文化從早期的賽博空間(cyberspace)概念演變到如今的“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的過程。它關注在沉浸式虛擬環境中,用戶如何構建、實驗和實踐其文化身份。研究分析瞭在這些高度互動的數字領地中,社群是如何形成規範、處理衝突(如網絡騷擾、仇恨言論)的。核心議題在於,虛擬社群的“治理”實踐,是否能提供一種超越國傢或傳統社會結構的、更具包容性的文化治理模式。 第三部分:後殖民語境、主體間性與文化記憶的修復 本部分轉嚮對曆史遺留問題和文化霸權結構的反思,聚焦於當代社會中權力關係與文化錶徵的持續性鬥爭。 7. 博物館敘事權的爭奪:物質文化與“去殖民化”的實踐 博物館作為文化記憶的權威保管者,正麵臨著要求“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的強大壓力。本章通過對幾個歐洲主要博物館中非西方藏品展示策略的比較研究,探討瞭知識生産和文化錶徵的權力不平衡。研究分析瞭“歸還”(repatriation)的倫理睏境,並重點考察瞭當代策展實踐如何通過重新語境化、多聲部敘事等方式,嘗試修復被殖民曆史扭麯的文化關係。 8. “全球南方”的文化能動性:反敘事(counter-narratives)的生産與傳播 本章旨在重新聚焦“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在文化研究中的能動性,挑戰長期以來西方中心主義視角對該地區文化的定義和規訓。通過分析來自非洲、拉丁美洲和亞洲的電影、文學和藝術作品,本部分展示瞭這些文化生産者如何構建強有力的“反敘事”,以對抗刻闆印象和結構性壓迫。研究強調瞭本土知識體係(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在抵抗文化霸權中的理論價值。 9. 情感政治學與跨文化同理心:危機時刻的文化連結 在麵對氣候變化、大規模衝突和流行病等全球性危機時,文化研究必須審視情感在社會動員和文化理解中的作用。本章探索瞭“同理心”(empathy)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建構與局限。通過分析特定人道主義危機報道中的情感修辭,本章試圖厘清,文化如何既可能成為分裂的工具,也可能成為構建超越民族和身份界限的“共同情感空間”(shared affective space)的基礎。 本書以其跨學科的廣度和批判性的深度,為理解21世紀文化變遷的復雜性提供瞭紮實的理論工具和豐富的案例分析,是文化研究、社會學、媒介研究及全球化研究領域學者和學生不可或缺的參考。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趙中麒(Chung-Chi CHAO)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係助理教授。研究興趣為族群關係與民族主義、緬甸難民與國際援助、多元文化主義等。曾任《經典》雜誌撰述、浩然基金會海外NGO閤作夥伴、《颱灣立報》新聞編譯、颱北海外和平服務團駐泰緬邊境人道援助誌工。

潘美玲(Mei-Lin PAN)

  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係教授,美國杜剋大學社會學博士,專長學術領域為經濟社會學與發展社會學,長期關注産業全球化與社會製度的關聯與社會後果,近年來進行有關移民與難民的求生策略與族群經濟研究與比較。

洪伯邑(Po-Yi HUNG)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地理學博士,國立颱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副教授;研究主要以食物與農業為視角,解讀自然與社會、邊境與領域、地景與地方的關係;研究地點包括颱灣、中國和東南亞。

練聿修(Yu-Hsiu LIENG)

  國立颱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係碩士。

曾維龍(Wen-Loong CHOU)

  馬來亞大學文學碩士,中國廈門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助理教授。專注領域有文學批評、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和文化研究、馬來西亞華人研究等。著有《批判與尋路:九十年代馬來西亞華社評論寫作》(2011)。

張錦忠(Kim Tong TEE)

  1981年留學颱灣師範大學,後於國立颱灣大學取得外國文學博士學位,現居颱灣高雄,為國立中山大學外文係與哲學研究所閤聘副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東南亞英文與華文文學、離散論述、攝影哲學,早年著有小說集《白鳥之幻》、詩抄《眼前的詩》,近年齣版論述集包括《南洋論述:馬華文學與文化屬性》、《馬來西亞華語語係文學》、《時光如此遙遠:隨筆馬華文學》,另與黃錦樹閤編有馬華文學小說選與論文集多種。

王誌弘(Chih-Hung WANG)

  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颱大建築與城鄉所教授。研究領域為都市文化治理、移動研究、自然治理和基礎設施研究等。

黃若慈( Jo-Tzu HUANG)

  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曾任颱大城鄉所科技部計畫專任助理,目前就讀於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地理與規劃係博士班。研究領域為供水係統與水質爭議、都市政治生態學。

陳瑞樺( Jui-Hua CHEN)

  國立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暨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閤聘副教授。研究旨趣在探索現代過程所帶動的社群關係變貌,由此進行「土地的文化政治」及「遷移的文化政治」兩方麵的考察。

曾嘉琦(Chia-Chi TSENG)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助理。

洪世謙(Shih-Chian HUNG)

  巴黎第八大學哲學博士,現任國立中山大學哲學所副教授。研究領域為當代法國哲學、政治哲學、全球化研究、解構主義、馬剋思主義。主要關注議題為「去政治與再政治」、「倫理主體、他者與暴力」、「全球民主與正義」、「去疆界與跨國移動」。近期學術論文為〈318的概念〉、〈疆界民主化—解構哲學式的思考〉、〈可能-不可能的基進倫理-政治〉。

硃元鴻(Yuan-Horng CHU)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社會學博士。現任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曾任東海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德國法蘭剋福社會研究院訪問學者、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哲學係訪問教授、烏乾達馬剋雷雷社會研究所訪問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社會思想史、當代社會與文化理論、都市民族誌、文化研究。著有《我們活在不同的世界:社會學框作筆記》以及中英文期刊與專書論文約五十篇。編有《孔恩:評論集》(與傅大為閤編)、Biopolitics, Ethics and Subjectivation (與Alain Brossat, Rada Ivekovic, Joyce C. Liu閤編);曾任《文化研究》創刊主編、麥田《理論與當代戰爭》書係主編。

柯能源(Neng-Yuan KO)

  私立文化大學戲劇係、國立颱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所畢業。紀錄片導演作品《海上情書》、《給雨季的歌》、《牛》等。多年電視颱編導與口述曆史經曆,近年開始於南部幾所大學教學影片製作。
 

圖書目錄

編輯室報告:「例外之地」與「臨時之所」
 
學術論文
專題:「營區與邊界」
緬甸剋倫難民的文化實踐與民族主義運動 ⋯⋯⋯⋯⋯⋯⋯⋯ 趙中麒
在市場中實踐「西藏意識」:印度、尼泊爾流亡藏人的難民經濟 ⋯⋯⋯⋯⋯⋯⋯⋯⋯⋯⋯ 潘美玲
「越」界颱茶:颱越茶貿易中的移動、劃界與本土爭辯⋯⋯⋯⋯⋯ 洪伯邑、練聿修
馬來西亞「後茅草行動」的華社變遷:以「動地吟」詩人群體為個案討論 ⋯⋯⋯⋯⋯⋯⋯⋯⋯⋯⋯ 曾維龍
 
批評與迴應
  在萬傢墨麵的時代:「動地吟」的文學行動 ⋯⋯⋯⋯⋯⋯ 張錦忠
 
研究議題與紀要
馴化水,也要馴化人:颱北市自來水生飲計畫的麵子工程與技術展演 ⋯⋯ 王誌弘、黃若慈
思想翻譯:阿吉耶(Michel Agier)
導言:在共同世界的邊緣探問生命政治:
阿吉耶的城市人類學與難民營研究 ⋯⋯⋯⋯⋯⋯⋯⋯⋯⋯⋯ 陳瑞樺
生命權力以其敏感形式來檢驗:當代異質空間民族誌計畫的簡要導論⋯⋯⋯⋯ 阿吉耶著,陳瑞樺譯
製作不受歡迎者 ⋯⋯⋯⋯⋯⋯⋯⋯⋯⋯⋯⋯⋯ 阿吉耶著,陳瑞樺譯
阿吉耶著作目錄 ⋯⋯⋯⋯⋯⋯⋯⋯⋯⋯⋯⋯⋯ 曾嘉琦編,陳瑞樺校
評論
書評
評阿吉耶的《邊界:邁嚮世界主義境況的人類學》⋯⋯⋯⋯ 洪世謙
紀念包曼:一位永遠的異鄉人評論傢⋯⋯⋯⋯⋯⋯⋯⋯⋯⋯ 硃元鴻
影評
旁觀他人痛苦的影像倫理:《海上焰火》與生命濛太奇⋯⋯ 柯能源

圖書序言



「例外之地」與「臨時之所」
Exceptional Spaces, Tentative Locales


  2018年光復節前夕,當颱灣被逐漸加溫的「九閤一」選舉和公民投票炒熱的時候,因為收容大量偷渡客而曾經聲名大噪的「靖廬」新竹收容所,正悄悄吹響熄燈號,走入曆史。靖廬的正式名稱為「內政部移民署中區事務大隊新竹收容所」,前身是日本神社,1991年內政部警政署入齣境管理局從軍方接收,成立「大陸地區人民處理中心」,2007年再由入齣國及移民署接管,2015年再度更名沿用至今。在那個每年至少二萬大陸偷渡客來颱的1980-1990年代,靖廬作為兩岸關係的一道邊界,也是颱灣經濟榮景的另類象徵。如今,非但大陸偷渡客的記憶隨風而逝,由「陸客」和「陸生」取而代之,靖廬所容納的偷渡客亦悄悄轉變為東南亞移工。但是,「靖廬」熄燈改建公園,並不錶示「收容所」將從颱灣消失、非法外勞立即就地閤法,而是要另地新建,繼續在島內劃齣一塊塊的「例外之地」與「臨時之所」,以「收容」那些已然在內的「外人」,阻斷「將來」(l’avenir)成為現在。

  從「例外之地」與「臨時之所」的角度來看,靖廬並非前無來者。劉吉雄導演的《例外之地》討論的,便是1977-1988年曾經在澎湖西嶼鄉和白沙鄉設立的越南難民營。1976年越戰結束,鬍誌明領導的越共成功擊退美國大兵後,大量難民浮遊怒海,四處奔逃。作為臨近地區及冷戰反共勢力的一環,颱灣自然也在難民逃難的範圍內,並將人道收容與反共任務結閤一體。至1988年11月15日關閉,澎湖白沙鄉的講美營區,共計接收45批次,共2098名越南難民;這些難民有些經身分查核確定後,轉交聯閤國難民署,送往第三國安置,有些則轉往颱灣,成為「新颱灣人」。有趣的是,當逃難潮退去,難民不再的時候,難民營開始收容來自大陸的「反共義士」。1雖然人數很少,但「反共義士」與「難民」錯身共處,一方麵提醒我們大陸偷渡客與東南亞非法移工的置換與承續不隻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另一方麵,也讓我們看見人道與政治的共謀,跨越政黨與國界。所謂「身分」不過是人口治理與邊境管理必要的行政識彆,用以確認敵我、內外,以明確邊界與國境,而不是什麼認同或理想之必然。因此,難民營也罷、收容所也好,都不過是國界中的「例外之地」、「臨時之所」;如同其他的監禁設施,它們都是維護社會秩序,國傢疆界與政治認同的必要手段,即令它們往往以人道、良善與法統之名而為之。這樣的「生命治理」模式試圖維係一個純淨、不受汙染的國傢空間,也突顯瞭所謂「邊界」─而非人道─纔是國傢機器最敏感、最不柔軟的一塊。然而,恰恰是這些邊界「過敏」的反應不斷提醒我們,所謂的「外人」已然在內,「將來」已是現在。

  本期專題「營區與邊界」正是沿著這個思路展開的,因為難民問題以及隨之而來的各種情緒,從西方到東方,已經成為全球社會最為突齣的倫理難題。一方麵,在理念上,我們仍然標舉著「人道」理想,希望對受難的他者伸齣援手,證明人類文明可以往「利他」的方嚮進步;另一方麵,全球經濟衰退所造成的民生凋弊,使得各國政府在麵臨資源排擠與民粹思潮的挑戰時,不得不嚮現實低頭。原該是「臨時之所」的各種營區(settlement)逐漸成為化外之地,既無處吸納,也無法拆除;同時,「境外之民」開始成為日常街頭的風景,迫使更多「例外之地」被建立與強化,以確保公民生活之純淨與平靜。作為全球的跨境行動者,難民、偷渡客、非法移工,乃至産品(例如最近最受注目的大陸豬肉製品),都在提醒我們所謂傢國隻是權力的虛構,而邊界不過是權力的手段。

  這個觀點受到法國思想傢阿吉耶(Michel Agier)的啓發。在本期收錄的兩篇翻譯─〈生命權力以其敏感形式來檢驗:當代異質空間民族誌計畫的簡要導論〉與〈製作不受歡迎者〉─中,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阿吉耶是如何從「不受歡迎者的製造」這個命題上展開他的當代民族誌觀察,從而在難民問題上重新開發與整閤傅科(Michel Foucault, 1926-1984)與阿岡本(Giorgio Agamben)的思想視野。如阿吉耶所說,「異質空間」(hétérotopie)和「生命權力」(biopouvoir)這兩個傅科發展齣來的分析概念「並肩而行,相互召喚」,因為它們可以建立起一種問題意識,幫助我們探討關於「地方和認同的浮現及源起(而非其失落),並以流亡,而非拔根,做為二十一世紀主要的個人與政治境況」,從而促成人類學與哲學的對話。事實上,不隻是人類學和哲學,當代流亡的政治境況同時是政治學與人文學的核心關懷,從巴勒斯坦人的返鄉與建國,到亞美尼亞大屠殺的種族創傷,乃至於緬甸對羅興亞人的迫害以及敘
利亞庫德族難民的流亡,我們一再見證的正是「地方和認同的浮現及源起」,以及奉其之名所執行的製度性與暴力性排除。因此,如何從這個論題齣發,重新思索營區與邊界的作用和意義,就成為文化研究介入難民議題極為關鍵的思路和方法。不過,阿吉耶的研究有更深廣的關懷。如陳瑞樺在〈在共同世界的邊緣探問生命政治:阿吉耶的城市人類學與難民營研究〉這篇導言中所介紹的,阿吉耶之所以將傅科與阿岡本的思想視野整閤,是因為他的思想來自法國「城市人類學」這個學術脈絡,上承巴隆迪耶(Geroges Balandier)和阿爾塔伯(Gérard Althabe)所開啓的都市人類學與非洲研究,以及歐傑(Marc Augé)對於「非地方」(non-lieux)與超現代性的分析,從而將對都會研究的關懷更深入地轉嚮空間的多元性結構,尤其關注由「閾空間」、「外地方」與「間隙型城市」等概念組織齣來的「復城」(la ville bis)。陳瑞樺精準地指齣,阿吉耶用「復城」來指稱邊緣地帶産生的城市及城市社會學的知識,是以「復城」不隻是對象也是知識,更是一種在不穩定關係中浮現的「城中之城」。這也就使得我們對於城市的認識得以從人類學,乃至現象學齣發,去探究「人的行動如何生産城市」,並以邊境與移動為綫索去思考城中城與城外城(亦即城市與「例外之地」、「臨時之所」)之間復雜關連與共構。在這個意義上,難民既是研究當代城市形構的綫索和方法,同時「城市」作為共同生活空間的理想也提供瞭我們重新思考營區與邊界的起點。為瞭讓讀者對阿吉耶的思想有更充份的認識,我們特彆製作瞭一份阿吉耶著作目錄。感謝曾嘉琦小姐的協助。

  除瞭譯介阿吉耶的思想之外,「營區與邊界」專題還包括瞭四篇論文與三篇評論。趙中麒的〈緬甸剋倫難民的文化實踐與民族主義運動〉聚焦在難民營內的物質與社會佈局,來探究剋倫難民如何在流亡中凝聚民族認同和維係民族文化。他發現,雖然難民營是「例外空間」,卻不是「法外之地」,在難民營、聯閤國難民署與泰國政府之間,其實有一整套綿密繁復的規範在形塑難民的生活。在經濟上,難民一方麵被鑲崁在邊境貿易之中,另一方麵也遊走在閤法與非法的灰色地帶中,為當地經濟提供廉價勞動力。另外,雖然難民營收留的難民來自緬甸不同地區,不全是信仰基督教的剋倫族,但在社會生活層次上的許多安排還是由剋倫族所主導,以緻在泰緬邊境的幾個營區彷彿成為國中之國,自成一格的剋倫城邦,不僅有自己的政治組織與習俗儀式,還有小規模的軍事訓練與教育事業,將看似封閉的營區連嚮廣大的世界。潘美玲的〈在市場中實踐「西藏意識」:印度、尼泊爾流亡藏人的難民經濟〉則討論流亡藏人如何在尼泊爾和印度的難民營區內透過毛衣與地毯的製作與貿易,建立自主自給的經濟收入,並藉之實踐西藏意識,一方麵嚮外尋求支持,另一方麵對內維持曆史、民族與文化認同的延續。潘美玲認為,藏人經濟的發展是以求生為手段,正義為目標,以及傳統的延續為優先,因此展現一種既內在於資本主義體係,又不以資本積纍為目的的經濟模式。流亡的處境固然艱睏,反而強化瞭藏人的民族與文化意識,從而賦予「經濟」不同的意義。潘美玲和趙中麒的文章顯示,營區絕非與外界隔絕的自我封閉體,而是被各種政治力量所穿透,又在經濟與社會上與各方保持連係的幽秘節點;同樣的,邊界也絕不是一條區分內外的想像麯綫,而是被不同力量與連係所貫注的空間。不僅邊界刻印在難民的身體上,會隨之移動,營區也在難民與物質的移動中取得瞭在現實世界中的存在。這些被標示或不標示的境外之地、法外空間,隨著難民的移動與難民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被整閤進全球化的經濟結構當中,隻是我們往往視而不見,或見而不識。

  洪伯邑和練聿修閤著的〈「越」界颱茶:颱越茶貿易中的移動、劃界與本土爭辯〉將我們的視野從難民和營區轉嚮「物」的跨界移動與變身,從而提供瞭另一個理解營區與邊界的方法。對他們來說,物的移動更深刻地改變瞭我們對於邊界的認識,因為像茶葉這樣的農産品確實有「橘逾淮為枳」的風險,隻是這個風險的意義不在於質變,而在於國傢如何維係自身的邊界,確保其純淨與本真。追索九十年代至當前,颱越之間茶葉製作與貿易的變化,洪伯邑和練聿修發現,越南茶和颱灣茶其實處於貌閤神離,彼此依賴的關係中,此一關係隱含「颱灣的南嚮政策、農技轉移,颱灣茶進齣口市場的消長、食安議題、食農體係全球化與本土農業保衛戰等多層意義」。換言之,判彆越南茶和颱灣茶這件事本身不隻是技術問題,更是政治、經濟與權力的纏結,是在全球化跨界常態中,如何理解國傢和邊界的智識與政治挑戰。在這個意義上,茶的物質性─從生産、製作到消費─所提供的穿越與顛覆動能,更甚於人,因為它所涉及的是「本土與境外,邊界與移動互為錶裏的實作過程」。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從更為復雜而全球的動態過程去思考他者與自我的判彆,看到「地方和認同的浮現與源起」本身即是權力的劇場。曾維龍的〈馬來西亞「後茅草行動」的華社變遷:以「動地吟」詩人群體為個案討論〉,雖然不在這個專題最初的設想與規劃之內,但東南亞華社本身即是一種邊界性的社群。藉著討論馬來亞西華人「動地吟」這個為期25年的詩歌朗誦活動,曾維龍指嚮瞭邊界性社群如何定義自身,介入當地社會的可能。最為有趣的是,透過華文這個語言媒介的跨國傳播,黃錦樹稱之為處於「盆栽境遇」的華社,其實與馬來西亞境外的廣大華文傳統與華人社群有著密切的關聯,不僅組織與參與「動地吟」的諸多詩人接引的是一種「現實主義詩學」,他們透過詩歌介入社會的嘗試也受到颱灣民主化運動的啓發。張錦忠在批評與迴應中,亦對馬華社群的狀態與文學活動提供瞭不少精要的補充;他以文學行動主義來看待「動地吟」的這個角度,尤其突顯瞭邊界主體的能動性,以及文學跨越邊界,組構社群的社會功能。在這個意義上,所謂的本土與在地本身,也是在多元的跨域連係中建構起來的,邊界其實暗示著境內的多元構成,無法被國界所阻斷與隔絕。

  三篇評論文章:洪世謙的〈評阿吉耶的《邊界:邁嚮世界主義境況的人類學》〉、硃元鴻的〈紀念包曼:一位永遠的異鄉人評論傢〉和柯能源的〈旁觀他人痛苦的影像倫理:《海上焰火》與生命濛太奇〉為整個專題補充瞭更豐富的思想元素。洪世謙的書評深入瞭阿吉耶的思想,闡述他如何從邊界與認同齣發思考世界。硃元鴻則介紹瞭另一位值得敬重與懷念的思想傢包曼(Zygmunt Bauman, 1925-2017),討論他的思想如何從「液態現代性」的反思迴到康德「世界永久和平」的道德命題,從而在移民、鄉愁、部落主義等相關議題中,戳破那個由自戀文化所包裹起來的虛像自我。雖然談的是一個已逝的西方學者,硃元鴻夾議夾敘的春鞦筆法對颱灣的狀況有許多深刻的觀照。柯能源的文章討論的是2016年獲得第66屆柏林影展金熊奬的紀錄片《海上焰火》(Fire at Sea, 2016)。這部電影由義大利導演羅西(Gianfranco Rosi)所拍攝,以義大利南端島嶼蘭佩杜薩(Lampedusa)為中心,討論非洲與中東難民如何跨越邊界走嚮新生或末路的紀錄片,深刻地呈現瞭「觀看他人痛苦」的倫理睏境。同為導演的作者(曾與夫人郭珍弟閤拍《海上情書》[2014])以詩意的文字,精準點齣羅西影像美學的深度,如何以島上的日常生活與逃難現場的影像互涉,建立在場與見證,藉著純粹展露事物本身的狀態,引領觀眾去追問為什麼,從而讓觀看他者的視角得以「迴嚮」到觀者本身,召喚齣比同情更為深刻的自省。柯能源特彆指齣,影像的效果需要時間的沉澱,需要「不經意的喚迴」纔能更顯力道。這個觀察再次提醒我們,他者並不處在時間與空間的遠端或外部,被營區或邊界這樣去曆史化的時空所標示,而早已是「此時此地」。我們需要的是識彆的能力與勇氣。

  本期還收錄瞭一篇「研究紀要」:〈馴化水,也要馴化人:颱北市自來水生飲計畫的麵子工程與技術展演〉。在這篇文章裏,王誌弘和黃若慈從工程技術與都市治理的角度思考人與物雙重馴服的辯證關係。以颱北市自來水的生飲政策為例,他們指齣人與物的關係不隻受到技術的中介,也在治理邏輯的變化中不斷變化。這篇文章展現瞭「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的觀點如何介入文化研究,也突顯瞭看似硬性的都市基礎建設,從來不隻是關於技術與工程的施作,也涉及瞭文化的說服與身體的馴服。有鑑於文化研究嚮來傾嚮再現與文本分析,而缺乏對於社會與文化技術的思考,我們希望,這篇研究紀要能為讀者開拓更寬廣的研究興趣與視野。

  最後,「營區與邊界」這個專題能夠成形,要感謝本刊編委陳瑞樺的規劃和推動,從徵稿啓事、爭取稿件、翻譯文章、取得授權,到審查流程等等工作都是瑞樺親力親為,令人感佩,也透露瞭學術工作之繁雜不易。秉持對學術的熱枕,本刊會持續規劃重要的前沿議題,敬請讀者期待,也歡迎有誌規劃專題或論壇的讀者們主動與我們聯係,讓《文化研究》更為豐富而精彩。

編輯室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我一直認為,一本優秀的文化研究期刊,不僅僅是提供學術觀點,更重要的是激發讀者的思考。《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鞦)》在我看來,一直扮演著這個重要的角色。我非常期待本期能夠帶來一些具有啓發性、能夠引發激烈討論的議題。例如,關於文化創新與傳統保護之間的張力,或者關於媒介素養在數字時代的重要性,又或者是關於全球文化交流中權力關係的博弈。我希望這些文章不僅能夠提供紮實的理論支撐,更能引發我對我自身所處文化環境的深刻反思,並促使我去探索和理解那些更為復雜和微妙的文化現象。

评分

《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鞦)》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扇窗戶,透過它,我可以窺見當代文化研究領域最前沿的動態和最深刻的思考。我尤其看重期刊中那些能夠打破學科壁壘、融閤不同研究方法的文章。例如,是否可以將文學批評、社會學分析、人類學視角以及媒介理論融會貫通,用來解讀當下復雜的文化現象?我非常好奇這一期是否會有關於“後真相”時代下信息傳播的文化機製,或是新興技術(如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對人類審美體驗和情感錶達的重塑等議題的探討。對於我個人而言,我一直緻力於理解文化如何塑造我們的感知、價值和行為,以及個體和群體如何在文化洪流中進行協商、抵抗和創造。因此,我期待本期期刊中的文章能夠提供一些新的理論工具或分析框架,幫助我更有效地理解和解釋這些復雜的文化現象。我相信,一本優秀的文化研究期刊,其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內容的學術深度,更在於它所能激發的讀者思考的廣度和深度。

评分

這次非常有幸能夠收到《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鞦)》,作為一名長久以來都對文化研究領域保持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懷著無比期待的心情翻開瞭它。第一眼,期刊的設計就散發著一種沉靜而內斂的學術氣息,排版清晰,字體適中,讓人在閱讀時能夠迅速進入狀態,不受乾擾。雖然還未深入內容,但僅僅是這份嚴謹的編輯態度,就足以讓人對其內部的文章質量産生信心。我特彆關注的是期刊的選題方嚮,通常優秀的文化研究期刊會在前沿性、理論深度和現實關懷之間找到一個精妙的平衡點。《文化研究期刊》的過往錶現一直讓我印象深刻,它總能捕捉到當下文化現象中最具爭議性和討論價值的議題,並邀請不同學派、不同視角的學者進行深入的對話。2018年鞦季這一期,我相信也會延續這樣的傳統,帶來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的學術盛宴。我非常期待在接下來的閱讀中,能夠從中汲取新的知識,拓展我的學術視野,並對當前文化領域的一些模糊或復雜的問題,獲得更清晰的認識和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份期刊,更像是一個寶貴的思想寶庫,等待我去一點點挖掘和探索。

评分

作為一名熱衷於追蹤文化前沿的讀者,《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鞦)》的每一次齣版都讓我充滿期待。《文化研究》這個領域本身就具有極其豐富的內容和不斷發展的理論。我尤其關注那些能夠深入挖掘文化現象背後深層邏輯的文章,例如,本期是否會探討數字時代下隱私的文化變遷,或者關於身份認同的多元化錶達,又或是關於媒介技術對我們感知和思考方式的影響。我希望通過閱讀這些文章,能夠不斷更新我的知識庫,並對當下社會文化的發展脈絡有更清晰的認識。

评分

《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鞦)》對我來說,不僅僅是一本期刊,更像是一次與時代思想的深度對話。《文化研究》這個領域本身就具有極強的動態性和前沿性,我非常關注本期是否能就一些新興的文化現象,例如社交媒體的算法文化、短視頻傳播的敘事模式,或者虛擬社區的社會互動特徵等方麵,提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我希望在閱讀過程中,能夠感受到作者們敏銳的學術觸覺,能夠捕捉到那些正在悄然改變我們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的文化趨勢,並對其進行深入的理論解讀。我相信,一本優秀的文化研究期刊,能夠幫助我們理解“當下”,更能啓發我們思考“未來”。

评分

我一直認為,能夠引領學術潮流的期刊,往往具備一種“前瞻性”和“批判性”的特質。《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鞦)》作為行業內的佼佼者,一直以來都以其對社會文化變遷的敏銳洞察力而備受贊譽。我非常期待在這一期中,能夠看到對那些尚未被廣泛關注但卻可能對未來文化走嚮産生深遠影響的議題的深入探討。例如,關於數字鴻溝在文化參與中的作用,或者後殖民主義語境下文化挪用的倫理睏境,亦或是新興的社群形態及其對傳統社會結構的影響等等。我希望這些文章不僅能提供紮實的田野調查和嚴謹的數據分析,更能展現齣作者深刻的理論反思能力,能夠從更宏觀的視角審視文化現象,並對其背後的權力關係、意識形態運作進行批判性的揭示。對於我來說,閱讀這樣的期刊,就是在與當下最活躍的思想進行對話,就是在不斷挑戰和更新自己對世界和文化的理解。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討《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鞦)》所呈現的學術景觀,尤其是那些能夠引發我強烈共鳴或者挑戰我既有認知的文章。我一直認為,好的文化研究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理論的象牙塔裏,它必須能夠觸及現實的肌理,迴應時代的呼喚。我特彆關注的是,本期期刊是否能夠就當下社會中一些日益凸顯的文化議題,例如數字媒體對身份認同的影響,全球化背景下的在地文化抵抗,或者青年亞文化的變化與發展等,提供具有原創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視角。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能夠將宏大的理論框架與鮮活的個案分析相結閤的優秀論文,它們不僅能展現齣作者紮實的理論功底,更能通過對具體文化現象的細緻梳理和深入解讀,揭示齣隱藏在錶象之下的社會動力和文化邏輯。我希望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像一個偵探一樣,在字裏行間尋找綫索,拼湊齣完整的文化圖景,並在此過程中不斷反思和重塑自己的認知體係。期刊的編輯團隊曆來以其敏銳的學術嗅覺和嚴謹的評審機製著稱,這讓我對本期能夠呈現的高質量學術成果充滿信心。

评分

我一直認為,優秀的文化研究,需要跨越學科的界限,融閤多元的視角。《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鞦)》在我心目中,一直扮演著連接不同學術領域的橋梁角色。我非常期待在本期中,能夠看到一些將文化研究與心理學、經濟學,甚至自然科學相結閤的跨學科研究。例如,關於情緒傳染在網絡文化傳播中的作用,或者關於消費主義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又或者是關於環境危機如何重塑人類的文化價值觀等。我希望這些文章能夠提供全新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幫助我從更廣闊的視野來理解文化現象,並挑戰我固有的知識結構。

评分

我一直相信,真正有價值的學術探討,能夠激發我們對既有觀念的深刻反思。《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鞦)》在我心中,一直是知識探索的燈塔。我特彆期待本期期刊能夠觸及一些具有爭議性但又亟待討論的文化議題。例如,關於身份政治在當代社會中的復雜性,或者關於技術進步對人類創造力是否構成威脅,又或者是關於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平衡文化多樣性與同質化趨勢等。我希望那些文章不僅僅是陳述事實,更能提齣獨到的見解,挑戰我們固有的思維模式,並鼓勵我們進行更深入的批判性思考。我期待從中獲得能夠啓發我進行進一步研究的靈感,並有助於我理解那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看似司空見慣,實則蘊含著深刻文化意義的現象。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文化變遷的觀察者,《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鞦)》對我而言,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我尤其關注那些能夠將宏大的理論概念與日常的文化實踐相結閤的案例研究。例如,在本期中,是否會有關於網絡迷因(meme)的文化符號學分析,或是關於城市更新進程中社區身份的協商與建構,又或者是關於消費文化如何重塑傢庭關係等方麵的探討?我期待的文章,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應該是有血有肉的,能夠通過對具體文化現象的細緻描繪和深入剖析,讓我們看到文化是如何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麵麵,並深刻影響著我們的選擇和認同。我相信,本期期刊一定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和獨特的見解,幫助我更清晰地認識到文化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以及我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