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秋)

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文化研究
  • 期刊
  • 学术
  • 社会科学
  • 人文
  • 2018
  • 秋季
  • 文化理论
  • 传播学
  • 中国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期专题:「营区与边界」

  ◎本刊为台湾人文学核心期刊(THCI)与台湾社会科学核心期刊(TSSCI),并获2016-2017年科技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综合类评比:第二级

  本期专题「营区与边界」由本刊编委清大社会所陈瑞桦教授协助规划和推动,从法国思想家阿吉耶(Michel Agier)的两篇思想翻译─〈生命权力以其敏感形式来检验:当代异质空间民族志计画的简要导论〉与〈制作不受欢迎者〉─出发,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阿吉耶是如何从「不受欢迎者的制造」这个命题上展开他的当代民族志观察,从而在难民问题上重新开发与整合傅科(Michel Foucault)与阿冈本(Giorgio Agamben)的思想视野。为了让读者对阿吉耶的思想有更充份的认识,我们邀请陈老师撰写专题导言〈在共同世界的边缘探问生命政治:阿吉耶的城市人类学与难民营研究〉,并制作了一份阿吉耶着作目录。

  专题还包括了四篇学术论文与三篇评论。赵中麒聚焦在难民营内的物质与社会佈局,来探究克伦难民如何在流亡中凝聚民族认同和维系民族文化。潘美玲则讨论流亡藏人如何在尼泊尔和印度的难民营区内透过毛衣与地毯的制作与贸易,建立自主自给的经济收入,并借之实践西藏意识。洪伯邑和练聿修将我们的视野从难民和营区转向「物」的跨界移动与变身,从而提供了另一个理解营区与边界的方法。曾维龙借着讨论马来亚西华人「动地吟」这个为期25年的诗歌朗诵活动,曾维龙指向了边界性社群如何定义自身,介入当地社会的可能。三篇评论文章则为整个专题补充了更丰富的思想元素:洪世谦的书评深入了阿吉耶的思想、朱元鸿介绍了另一位值得敬重与怀念的思想家包曼(Zygmunt Bauman),柯能源的影评讨论2016年获得第66届柏林影展金熊奖的纪录片《海上焰火》(Fire at Sea, 2016)。
 
《当代视域下的全球化与文化变迁:跨学科视角下的新议题探索》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文化研究领域内前沿的、具有深刻洞察力的学术论文,聚焦于当代社会中最为迫切和复杂的议题:全球化浪潮下文化身份的重塑、数字媒介对日常实践的颠覆性影响,以及后殖民语境下权力结构的持续性运作。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批判性的分析框架,用以理解在快速变迁的全球文化景观中,个体、社群与宏大叙事之间的张力与互动。 第一部分:全球化、移动性与文化地理重构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全球化进程中,文化要素(包括商品、符号、人群)的跨国流动如何重新划定地理和身份的边界。 1. 跨国主义的细微之处: diasporic 实践中的韧性与创新 本章聚焦于当代移民和散居社群(diaspora communities)在新的地理空间中如何维持、转化和创造新的文化实践。它超越了对“文化同化”的传统讨论,转而关注“跨国主义”(transnationalism)如何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生活方式。研究采用民族志方法,分析了特定族裔群体如何利用社交媒体和虚拟空间,维系与原籍地的复杂联系,同时积极参与和塑造其所在地的文化生活。重点探讨了“文化中介”(cultural brokerage)的角色,即那些在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穿梭、翻译意义的人群,他们是文化变迁中最活跃的能动者。 2. 消费主义的全球化与地方抵抗:从“麦当劳化”到“可乐主义”的修正 传统的文化帝国主义论述(如“麦当劳化”)在面对当代消费景观的复杂性时显得力不从心。本章批判性地重审了消费文化在全球的扩散模式。研究表明,跨国品牌在地方的成功,往往不是简单的文化替代,而是通过“在地化”(glocalization)的策略,与当地的审美偏好、仪式习惯深度融合。通过对东南亚和拉丁美洲特定城市中跨国快时尚品牌和本土咖啡文化的并置研究,本文揭示了地方消费者并非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地对全球符号进行意义的“再编码”和“挪用”(appropriation)。这部分特别关注了消费景观中“真实性”话语的争夺。 3. 空间政治学与“不可见”的劳动力:全球供应链中的身体经验 本章将文化研究的视角延伸至全球经济的物质基础——全球供应链。它关注那些支撑全球化消费的“不可见”的劳动力群体,例如电子产品工厂的工人、远洋渔业的船员、以及国际物流网络中的调度人员。通过对身体性(embodiment)和劳动体验的深入分析,本章探讨了全球资本主义如何通过时间和空间的控制,对这些劳动者的文化身份和日常生活造成结构性压力。重点讨论了工作场所的规训、身份的破碎化以及工人对文化权利的集体主张。 第二部分:数字媒介、算法治理与新的文化主体性 数字技术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重塑认知模式、社会关系和权力运作的核心场域。本部分致力于分析数字文化环境的复杂后果。 4. 社交媒体时代的“表演性自我”:真实、虚构与声誉资本的积累 本章考察了以Instagram、TikTok等平台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如何催生了新型的自我呈现模式。与传统的大众媒体时代相比,数字平台模糊了私人与公共、真实与建构的界限。研究采用观察和文本分析方法,探讨了用户如何策略性地管理其“数字形象”(digital persona),将其转化为可量化的“声誉资本”(reputation capital)。特别关注了“网红”(influencer)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即如何将个体生活细节商品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焦虑和倦怠。 5. 算法的偏见与文化分类学的重构:数据驱动的排斥机制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日益渗透到文化生产和分配的过程中,算法决策正成为影响文化接触和机会的新权力形式。本章批判性地审视了推荐系统、内容审核机制背后的文化预设和意识形态偏见。通过对特定流媒体平台内容推荐逻辑的案例分析,本文揭示了算法如何强化现有的文化等级制度,并可能导致文化多样性的“过滤泡沫”(filter bubbles)效应。这部分强调了理解“数据素养”和“算法伦理”作为当代文化批判核心任务的必要性。 6. 虚拟世界中的身份政治:从赛博空间到元宇宙的文化治理 本章追踪了网络文化从早期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概念演变到如今的“元宇宙”(metaverse)概念的过程。它关注在沉浸式虚拟环境中,用户如何构建、实验和实践其文化身份。研究分析了在这些高度互动的数字领地中,社群是如何形成规范、处理冲突(如网络骚扰、仇恨言论)的。核心议题在于,虚拟社群的“治理”实践,是否能提供一种超越国家或传统社会结构的、更具包容性的文化治理模式。 第三部分:后殖民语境、主体间性与文化记忆的修复 本部分转向对历史遗留问题和文化霸权结构的反思,聚焦于当代社会中权力关系与文化表征的持续性斗争。 7. 博物馆叙事权的争夺:物质文化与“去殖民化”的实践 博物馆作为文化记忆的权威保管者,正面临着要求“去殖民化”(decolonization)的强大压力。本章通过对几个欧洲主要博物馆中非西方藏品展示策略的比较研究,探讨了知识生产和文化表征的权力不平衡。研究分析了“归还”(repatriation)的伦理困境,并重点考察了当代策展实践如何通过重新语境化、多声部叙事等方式,尝试修复被殖民历史扭曲的文化关系。 8. “全球南方”的文化能动性:反叙事(counter-narratives)的生产与传播 本章旨在重新聚焦“全球南方”(Global South)在文化研究中的能动性,挑战长期以来西方中心主义视角对该地区文化的定义和规训。通过分析来自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电影、文学和艺术作品,本部分展示了这些文化生产者如何构建强有力的“反叙事”,以对抗刻板印象和结构性压迫。研究强调了本土知识体系(indigenous knowledge systems)在抵抗文化霸权中的理论价值。 9. 情感政治学与跨文化同理心:危机时刻的文化连结 在面对气候变化、大规模冲突和流行病等全球性危机时,文化研究必须审视情感在社会动员和文化理解中的作用。本章探索了“同理心”(empathy)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建构与局限。通过分析特定人道主义危机报道中的情感修辞,本章试图厘清,文化如何既可能成为分裂的工具,也可能成为构建超越民族和身份界限的“共同情感空间”(shared affective space)的基础。 本书以其跨学科的广度和批判性的深度,为理解21世纪文化变迁的复杂性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工具和丰富的案例分析,是文化研究、社会学、媒介研究及全球化研究领域学者和学生不可或缺的参考。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赵中麒(Chung-Chi CHAO)


  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学系助理教授。研究兴趣为族群关系与民族主义、缅甸难民与国际援助、多元文化主义等。曾任《经典》杂志撰述、浩然基金会海外NGO合作伙伴、《台湾立报》新闻编译、台北海外和平服务团驻泰缅边境人道援助志工。

潘美玲(Mei-Lin PAN)

  国立交通大学人文社会学系教授,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博士,专长学术领域为经济社会学与发展社会学,长期关注产业全球化与社会制度的关联与社会后果,近年来进行有关移民与难民的求生策略与族群经济研究与比较。

洪伯邑(Po-Yi HUNG)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地理学博士,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副教授;研究主要以食物与农业为视角,解读自然与社会、边境与领域、地景与地方的关系;研究地点包括台湾、中国和东南亚。

练聿修(Yu-Hsiu LIENG)

  国立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系硕士。

曾维龙(Wen-Loong CHOU)

  马来亚大学文学硕士,中国厦门大学文学博士,现为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助理教授。专注领域有文学批评、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和文化研究、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等。着有《批判与寻路:九十年代马来西亚华社评论写作》(2011)。

张锦忠(Kim Tong TEE)

  1981年留学台湾师范大学,后于国立台湾大学取得外国文学博士学位,现居台湾高雄,为国立中山大学外文系与哲学研究所合聘副教授兼人文研究中心主任,研究领域为东南亚英文与华文文学、离散论述、摄影哲学,早年着有小说集《白鸟之幻》、诗抄《眼前的诗》,近年出版论述集包括《南洋论述:马华文学与文化属性》、《马来西亚华语语系文学》、《时光如此遥远:随笔马华文学》,另与黄锦树合编有马华文学小说选与论文集多种。

王志弘(Chih-Hung WANG)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博士,台大建筑与城乡所教授。研究领域为都市文化治理、移动研究、自然治理和基础设施研究等。

黄若慈( Jo-Tzu HUANG)

  台湾大学建筑与城乡研究所硕士,曾任台大城乡所科技部计画专任助理,目前就读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地理与规划系博士班。研究领域为供水系统与水质争议、都市政治生态学。

陈瑞桦( Jui-Hua CHEN)

  国立清华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暨人文社会学院学士班合聘副教授。研究旨趣在探索现代过程所带动的社群关系变貌,由此进行「土地的文化政治」及「迁移的文化政治」两方面的考察。

曾嘉琦(Chia-Chi TSENG)

  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助理。

洪世谦(Shih-Chian HUNG)

  巴黎第八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国立中山大学哲学所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当代法国哲学、政治哲学、全球化研究、解构主义、马克思主义。主要关注议题为「去政治与再政治」、「伦理主体、他者与暴力」、「全球民主与正义」、「去疆界与跨国移动」。近期学术论文为〈318的概念〉、〈疆界民主化—解构哲学式的思考〉、〈可能-不可能的基进伦理-政治〉。

朱元鸿(Yuan-Horng CHU)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社会学博士。现任国立交通大学社会与文化研究所教授。曾任东海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德国法兰克福社会研究院访问学者、法国巴黎第八大学哲学系访问教授、乌干达马克雷雷社会研究所访问教授。研究领域包括社会思想史、当代社会与文化理论、都市民族志、文化研究。着有《我们活在不同的世界:社会学框作笔记》以及中英文期刊与专书论文约五十篇。编有《孔恩:评论集》(与傅大为合编)、Biopolitics, Ethics and Subjectivation (与Alain Brossat, Rada Ivekovic, Joyce C. Liu合编);曾任《文化研究》创刊主编、麦田《理论与当代战争》书系主编。

柯能源(Neng-Yuan KO)

  私立文化大学戏剧系、国立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所毕业。纪录片导演作品《海上情书》、《给雨季的歌》、《牛》等。多年电视台编导与口述历史经历,近年开始于南部几所大学教学影片制作。
 

图书目录

编辑室报告:「例外之地」与「临时之所」
 
学术论文
专题:「营区与边界」
缅甸克伦难民的文化实践与民族主义运动 ⋯⋯⋯⋯⋯⋯⋯⋯ 赵中麒
在市场中实践「西藏意识」:印度、尼泊尔流亡藏人的难民经济 ⋯⋯⋯⋯⋯⋯⋯⋯⋯⋯⋯ 潘美玲
「越」界台茶:台越茶贸易中的移动、划界与本土争辩⋯⋯⋯⋯⋯ 洪伯邑、练聿修
马来西亚「后茅草行动」的华社变迁:以「动地吟」诗人群体为个案讨论 ⋯⋯⋯⋯⋯⋯⋯⋯⋯⋯⋯ 曾维龙
 
批评与回应
  在万家墨面的时代:「动地吟」的文学行动 ⋯⋯⋯⋯⋯⋯ 张锦忠
 
研究议题与纪要
驯化水,也要驯化人:台北市自来水生饮计画的面子工程与技术展演 ⋯⋯ 王志弘、黄若慈
思想翻译:阿吉耶(Michel Agier)
导言:在共同世界的边缘探问生命政治:
阿吉耶的城市人类学与难民营研究 ⋯⋯⋯⋯⋯⋯⋯⋯⋯⋯⋯ 陈瑞桦
生命权力以其敏感形式来检验:当代异质空间民族志计画的简要导论⋯⋯⋯⋯ 阿吉耶着,陈瑞桦译
制作不受欢迎者 ⋯⋯⋯⋯⋯⋯⋯⋯⋯⋯⋯⋯⋯ 阿吉耶着,陈瑞桦译
阿吉耶着作目录 ⋯⋯⋯⋯⋯⋯⋯⋯⋯⋯⋯⋯⋯ 曾嘉琦编,陈瑞桦校
评论
书评
评阿吉耶的《边界:迈向世界主义境况的人类学》⋯⋯⋯⋯ 洪世谦
纪念包曼:一位永远的异乡人评论家⋯⋯⋯⋯⋯⋯⋯⋯⋯⋯ 朱元鸿
影评
旁观他人痛苦的影像伦理:《海上焰火》与生命蒙太奇⋯⋯ 柯能源

图书序言



「例外之地」与「临时之所」
Exceptional Spaces, Tentative Locales


  2018年光复节前夕,当台湾被逐渐加温的「九合一」选举和公民投票炒热的时候,因为收容大量偷渡客而曾经声名大噪的「靖庐」新竹收容所,正悄悄吹响熄灯号,走入历史。靖庐的正式名称为「内政部移民署中区事务大队新竹收容所」,前身是日本神社,1991年内政部警政署入出境管理局从军方接收,成立「大陆地区人民处理中心」,2007年再由入出国及移民署接管,2015年再度更名沿用至今。在那个每年至少二万大陆偷渡客来台的1980-1990年代,靖庐作为两岸关系的一道边界,也是台湾经济荣景的另类象征。如今,非但大陆偷渡客的记忆随风而逝,由「陆客」和「陆生」取而代之,靖庐所容纳的偷渡客亦悄悄转变为东南亚移工。但是,「靖庐」熄灯改建公园,并不表示「收容所」将从台湾消失、非法外劳立即就地合法,而是要另地新建,继续在岛内划出一块块的「例外之地」与「临时之所」,以「收容」那些已然在内的「外人」,阻断「将来」(l’avenir)成为现在。

  从「例外之地」与「临时之所」的角度来看,靖庐并非前无来者。刘吉雄导演的《例外之地》讨论的,便是1977-1988年曾经在澎湖西屿乡和白沙乡设立的越南难民营。1976年越战结束,胡志明领导的越共成功击退美国大兵后,大量难民浮游怒海,四处奔逃。作为临近地区及冷战反共势力的一环,台湾自然也在难民逃难的范围内,并将人道收容与反共任务结合一体。至1988年11月15日关闭,澎湖白沙乡的讲美营区,共计接收45批次,共2098名越南难民;这些难民有些经身分查核确定后,转交联合国难民署,送往第三国安置,有些则转往台湾,成为「新台湾人」。有趣的是,当逃难潮退去,难民不再的时候,难民营开始收容来自大陆的「反共义士」。1虽然人数很少,但「反共义士」与「难民」错身共处,一方面提醒我们大陆偷渡客与东南亚非法移工的置换与承续不只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另一方面,也让我们看见人道与政治的共谋,跨越政党与国界。所谓「身分」不过是人口治理与边境管理必要的行政识别,用以确认敌我、内外,以明确边界与国境,而不是什么认同或理想之必然。因此,难民营也罢、收容所也好,都不过是国界中的「例外之地」、「临时之所」;如同其他的监禁设施,它们都是维护社会秩序,国家疆界与政治认同的必要手段,即令它们往往以人道、良善与法统之名而为之。这样的「生命治理」模式试图维系一个纯净、不受污染的国家空间,也突显了所谓「边界」─而非人道─才是国家机器最敏感、最不柔软的一块。然而,恰恰是这些边界「过敏」的反应不断提醒我们,所谓的「外人」已然在内,「将来」已是现在。

  本期专题「营区与边界」正是沿着这个思路展开的,因为难民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情绪,从西方到东方,已经成为全球社会最为突出的伦理难题。一方面,在理念上,我们仍然标举着「人道」理想,希望对受难的他者伸出援手,证明人类文明可以往「利他」的方向进步;另一方面,全球经济衰退所造成的民生凋弊,使得各国政府在面临资源排挤与民粹思潮的挑战时,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原该是「临时之所」的各种营区(settlement)逐渐成为化外之地,既无处吸纳,也无法拆除;同时,「境外之民」开始成为日常街头的风景,迫使更多「例外之地」被建立与强化,以确保公民生活之纯净与平静。作为全球的跨境行动者,难民、偷渡客、非法移工,乃至产品(例如最近最受注目的大陆猪肉制品),都在提醒我们所谓家国只是权力的虚构,而边界不过是权力的手段。

  这个观点受到法国思想家阿吉耶(Michel Agier)的启发。在本期收录的两篇翻译─〈生命权力以其敏感形式来检验:当代异质空间民族志计画的简要导论〉与〈制作不受欢迎者〉─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阿吉耶是如何从「不受欢迎者的制造」这个命题上展开他的当代民族志观察,从而在难民问题上重新开发与整合傅科(Michel Foucault, 1926-1984)与阿冈本(Giorgio Agamben)的思想视野。如阿吉耶所说,「异质空间」(hétérotopie)和「生命权力」(biopouvoir)这两个傅科发展出来的分析概念「并肩而行,相互召唤」,因为它们可以建立起一种问题意识,帮助我们探讨关于「地方和认同的浮现及源起(而非其失落),并以流亡,而非拔根,做为二十一世纪主要的个人与政治境况」,从而促成人类学与哲学的对话。事实上,不只是人类学和哲学,当代流亡的政治境况同时是政治学与人文学的核心关怀,从巴勒斯坦人的返乡与建国,到亚美尼亚大屠杀的种族创伤,乃至于缅甸对罗兴亚人的迫害以及叙
利亚库德族难民的流亡,我们一再见证的正是「地方和认同的浮现及源起」,以及奉其之名所执行的制度性与暴力性排除。因此,如何从这个论题出发,重新思索营区与边界的作用和意义,就成为文化研究介入难民议题极为关键的思路和方法。不过,阿吉耶的研究有更深广的关怀。如陈瑞桦在〈在共同世界的边缘探问生命政治:阿吉耶的城市人类学与难民营研究〉这篇导言中所介绍的,阿吉耶之所以将傅科与阿冈本的思想视野整合,是因为他的思想来自法国「城市人类学」这个学术脉络,上承巴隆迪耶(Geroges Balandier)和阿尔塔伯(Gérard Althabe)所开启的都市人类学与非洲研究,以及欧杰(Marc Augé)对于「非地方」(non-lieux)与超现代性的分析,从而将对都会研究的关怀更深入地转向空间的多元性结构,尤其关注由「阈空间」、「外地方」与「间隙型城市」等概念组织出来的「复城」(la ville bis)。陈瑞桦精准地指出,阿吉耶用「复城」来指称边缘地带产生的城市及城市社会学的知识,是以「复城」不只是对象也是知识,更是一种在不稳定关系中浮现的「城中之城」。这也就使得我们对于城市的认识得以从人类学,乃至现象学出发,去探究「人的行动如何生产城市」,并以边境与移动为线索去思考城中城与城外城(亦即城市与「例外之地」、「临时之所」)之间复杂关连与共构。在这个意义上,难民既是研究当代城市形构的线索和方法,同时「城市」作为共同生活空间的理想也提供了我们重新思考营区与边界的起点。为了让读者对阿吉耶的思想有更充份的认识,我们特别制作了一份阿吉耶着作目录。感谢曾嘉琦小姐的协助。

  除了译介阿吉耶的思想之外,「营区与边界」专题还包括了四篇论文与三篇评论。赵中麒的〈缅甸克伦难民的文化实践与民族主义运动〉聚焦在难民营内的物质与社会佈局,来探究克伦难民如何在流亡中凝聚民族认同和维系民族文化。他发现,虽然难民营是「例外空间」,却不是「法外之地」,在难民营、联合国难民署与泰国政府之间,其实有一整套绵密繁复的规范在形塑难民的生活。在经济上,难民一方面被镶崁在边境贸易之中,另一方面也游走在合法与非法的灰色地带中,为当地经济提供廉价劳动力。另外,虽然难民营收留的难民来自缅甸不同地区,不全是信仰基督教的克伦族,但在社会生活层次上的许多安排还是由克伦族所主导,以致在泰缅边境的几个营区彷彿成为国中之国,自成一格的克伦城邦,不仅有自己的政治组织与习俗仪式,还有小规模的军事训练与教育事业,将看似封闭的营区连向广大的世界。潘美玲的〈在市场中实践「西藏意识」:印度、尼泊尔流亡藏人的难民经济〉则讨论流亡藏人如何在尼泊尔和印度的难民营区内透过毛衣与地毯的制作与贸易,建立自主自给的经济收入,并借之实践西藏意识,一方面向外寻求支持,另一方面对内维持历史、民族与文化认同的延续。潘美玲认为,藏人经济的发展是以求生为手段,正义为目标,以及传统的延续为优先,因此展现一种既内在于资本主义体系,又不以资本积累为目的的经济模式。流亡的处境固然艰困,反而强化了藏人的民族与文化意识,从而赋予「经济」不同的意义。潘美玲和赵中麒的文章显示,营区绝非与外界隔绝的自我封闭体,而是被各种政治力量所穿透,又在经济与社会上与各方保持连系的幽秘节点;同样的,边界也绝不是一条区分内外的想像曲线,而是被不同力量与连系所贯注的空间。不仅边界刻印在难民的身体上,会随之移动,营区也在难民与物质的移动中取得了在现实世界中的存在。这些被标示或不标示的境外之地、法外空间,随着难民的移动与难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被整合进全球化的经济结构当中,只是我们往往视而不见,或见而不识。

  洪伯邑和练聿修合着的〈「越」界台茶:台越茶贸易中的移动、划界与本土争辩〉将我们的视野从难民和营区转向「物」的跨界移动与变身,从而提供了另一个理解营区与边界的方法。对他们来说,物的移动更深刻地改变了我们对于边界的认识,因为像茶叶这样的农产品确实有「橘逾淮为枳」的风险,只是这个风险的意义不在于质变,而在于国家如何维系自身的边界,确保其纯净与本真。追索九十年代至当前,台越之间茶叶制作与贸易的变化,洪伯邑和练聿修发现,越南茶和台湾茶其实处于貌合神离,彼此依赖的关系中,此一关系隐含「台湾的南向政策、农技转移,台湾茶进出口市场的消长、食安议题、食农体系全球化与本土农业保卫战等多层意义」。换言之,判别越南茶和台湾茶这件事本身不只是技术问题,更是政治、经济与权力的缠结,是在全球化跨界常态中,如何理解国家和边界的智识与政治挑战。在这个意义上,茶的物质性─从生产、制作到消费─所提供的穿越与颠覆动能,更甚于人,因为它所涉及的是「本土与境外,边界与移动互为表里的实作过程」。这意味着我们必须从更为复杂而全球的动态过程去思考他者与自我的判别,看到「地方和认同的浮现与源起」本身即是权力的剧场。曾维龙的〈马来西亚「后茅草行动」的华社变迁:以「动地吟」诗人群体为个案讨论〉,虽然不在这个专题最初的设想与规划之内,但东南亚华社本身即是一种边界性的社群。借着讨论马来亚西华人「动地吟」这个为期25年的诗歌朗诵活动,曾维龙指向了边界性社群如何定义自身,介入当地社会的可能。最为有趣的是,透过华文这个语言媒介的跨国传播,黄锦树称之为处于「盆栽境遇」的华社,其实与马来西亚境外的广大华文传统与华人社群有着密切的关联,不仅组织与参与「动地吟」的诸多诗人接引的是一种「现实主义诗学」,他们透过诗歌介入社会的尝试也受到台湾民主化运动的启发。张锦忠在批评与回应中,亦对马华社群的状态与文学活动提供了不少精要的补充;他以文学行动主义来看待「动地吟」的这个角度,尤其突显了边界主体的能动性,以及文学跨越边界,组构社群的社会功能。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本土与在地本身,也是在多元的跨域连系中建构起来的,边界其实暗示着境内的多元构成,无法被国界所阻断与隔绝。

  三篇评论文章:洪世谦的〈评阿吉耶的《边界:迈向世界主义境况的人类学》〉、朱元鸿的〈纪念包曼:一位永远的异乡人评论家〉和柯能源的〈旁观他人痛苦的影像伦理:《海上焰火》与生命蒙太奇〉为整个专题补充了更丰富的思想元素。洪世谦的书评深入了阿吉耶的思想,阐述他如何从边界与认同出发思考世界。朱元鸿则介绍了另一位值得敬重与怀念的思想家包曼(Zygmunt Bauman, 1925-2017),讨论他的思想如何从「液态现代性」的反思回到康德「世界永久和平」的道德命题,从而在移民、乡愁、部落主义等相关议题中,戳破那个由自恋文化所包裹起来的虚像自我。虽然谈的是一个已逝的西方学者,朱元鸿夹议夹叙的春秋笔法对台湾的状况有许多深刻的观照。柯能源的文章讨论的是2016年获得第66届柏林影展金熊奖的纪录片《海上焰火》(Fire at Sea, 2016)。这部电影由义大利导演罗西(Gianfranco Rosi)所拍摄,以义大利南端岛屿兰佩杜萨(Lampedusa)为中心,讨论非洲与中东难民如何跨越边界走向新生或末路的纪录片,深刻地呈现了「观看他人痛苦」的伦理困境。同为导演的作者(曾与夫人郭珍弟合拍《海上情书》[2014])以诗意的文字,精准点出罗西影像美学的深度,如何以岛上的日常生活与逃难现场的影像互涉,建立在场与见证,借着纯粹展露事物本身的状态,引领观众去追问为什么,从而让观看他者的视角得以「回向」到观者本身,召唤出比同情更为深刻的自省。柯能源特别指出,影像的效果需要时间的沉淀,需要「不经意的唤回」才能更显力道。这个观察再次提醒我们,他者并不处在时间与空间的远端或外部,被营区或边界这样去历史化的时空所标示,而早已是「此时此地」。我们需要的是识别的能力与勇气。

  本期还收录了一篇「研究纪要」:〈驯化水,也要驯化人:台北市自来水生饮计画的面子工程与技术展演〉。在这篇文章里,王志弘和黄若慈从工程技术与都市治理的角度思考人与物双重驯服的辩证关系。以台北市自来水的生饮政策为例,他们指出人与物的关系不只受到技术的中介,也在治理逻辑的变化中不断变化。这篇文章展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的观点如何介入文化研究,也突显了看似硬性的都市基础建设,从来不只是关于技术与工程的施作,也涉及了文化的说服与身体的驯服。有鑑于文化研究向来倾向再现与文本分析,而缺乏对于社会与文化技术的思考,我们希望,这篇研究纪要能为读者开拓更宽广的研究兴趣与视野。

  最后,「营区与边界」这个专题能够成形,要感谢本刊编委陈瑞桦的规划和推动,从征稿启事、争取稿件、翻译文章、取得授权,到审查流程等等工作都是瑞桦亲力亲为,令人感佩,也透露了学术工作之繁杂不易。秉持对学术的热枕,本刊会持续规划重要的前沿议题,敬请读者期待,也欢迎有志规划专题或论坛的读者们主动与我们联系,让《文化研究》更为丰富而精彩。

编辑室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秋)》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期刊,更像是一次与时代思想的深度对话。《文化研究》这个领域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动态性和前沿性,我非常关注本期是否能就一些新兴的文化现象,例如社交媒体的算法文化、短视频传播的叙事模式,或者虚拟社区的社会互动特征等方面,提供富有洞察力的分析。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作者们敏锐的学术触觉,能够捕捉到那些正在悄然改变我们生活方式和社会形态的文化趋势,并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解读。我相信,一本优秀的文化研究期刊,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当下”,更能启发我们思考“未来”。

评分

作为一名热衷于追踪文化前沿的读者,《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秋)》的每一次出版都让我充满期待。《文化研究》这个领域本身就具有极其丰富的内容和不断发展的理论。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深入挖掘文化现象背后深层逻辑的文章,例如,本期是否会探讨数字时代下隐私的文化变迁,或者关于身份认同的多元化表达,又或是关于媒介技术对我们感知和思考方式的影响。我希望通过阅读这些文章,能够不断更新我的知识库,并对当下社会文化的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我一直认为,优秀的文化研究,需要跨越学科的界限,融合多元的视角。《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秋)》在我心目中,一直扮演着连接不同学术领域的桥梁角色。我非常期待在本期中,能够看到一些将文化研究与心理学、经济学,甚至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例如,关于情绪传染在网络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或者关于消费主义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又或者是关于环境危机如何重塑人类的文化价值观等。我希望这些文章能够提供全新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帮助我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理解文化现象,并挑战我固有的知识结构。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探讨《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秋)》所呈现的学术景观,尤其是那些能够引发我强烈共鸣或者挑战我既有认知的文章。我一直认为,好的文化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理论的象牙塔里,它必须能够触及现实的肌理,回应时代的呼唤。我特别关注的是,本期期刊是否能够就当下社会中一些日益凸显的文化议题,例如数字媒体对身份认同的影响,全球化背景下的在地文化抵抗,或者青年亚文化的变化与发展等,提供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的研究视角。我期待看到的是那些能够将宏大的理论框架与鲜活的个案分析相结合的优秀论文,它们不仅能展现出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能通过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细致梳理和深入解读,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社会动力和文化逻辑。我希望在阅读过程中,能够像一个侦探一样,在字里行间寻找线索,拼凑出完整的文化图景,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反思和重塑自己的认知体系。期刊的编辑团队历来以其敏锐的学术嗅觉和严谨的评审机制著称,这让我对本期能够呈现的高质量学术成果充满信心。

评分

《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扇窗户,透过它,我可以窥见当代文化研究领域最前沿的动态和最深刻的思考。我尤其看重期刊中那些能够打破学科壁垒、融合不同研究方法的文章。例如,是否可以将文学批评、社会学分析、人类学视角以及媒介理论融会贯通,用来解读当下复杂的文化现象?我非常好奇这一期是否会有关于“后真相”时代下信息传播的文化机制,或是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对人类审美体验和情感表达的重塑等议题的探讨。对于我个人而言,我一直致力于理解文化如何塑造我们的感知、价值和行为,以及个体和群体如何在文化洪流中进行协商、抵抗和创造。因此,我期待本期期刊中的文章能够提供一些新的理论工具或分析框架,帮助我更有效地理解和解释这些复杂的文化现象。我相信,一本优秀的文化研究期刊,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学术深度,更在于它所能激发的读者思考的广度和深度。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文化变迁的观察者,《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秋)》对我而言,是一份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将宏大的理论概念与日常的文化实践相结合的案例研究。例如,在本期中,是否会有关于网络迷因(meme)的文化符号学分析,或是关于城市更新进程中社区身份的协商与建构,又或者是关于消费文化如何重塑家庭关系等方面的探讨?我期待的文章,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应该是有血有肉的,能够通过对具体文化现象的细致描绘和深入剖析,让我们看到文化是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深刻影响着我们的选择和认同。我相信,本期期刊一定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和独特的见解,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

这次非常有幸能够收到《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秋)》,作为一名长久以来都对文化研究领域保持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翻开了它。第一眼,期刊的设计就散发着一种沉静而内敛的学术气息,排版清晰,字体适中,让人在阅读时能够迅速进入状态,不受干扰。虽然还未深入内容,但仅仅是这份严谨的编辑态度,就足以让人对其内部的文章质量产生信心。我特别关注的是期刊的选题方向,通常优秀的文化研究期刊会在前沿性、理论深度和现实关怀之间找到一个精妙的平衡点。《文化研究期刊》的过往表现一直让我印象深刻,它总能捕捉到当下文化现象中最具争议性和讨论价值的议题,并邀请不同学派、不同视角的学者进行深入的对话。2018年秋季这一期,我相信也会延续这样的传统,带来令人耳目一新、引人深思的学术盛宴。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从中汲取新的知识,拓展我的学术视野,并对当前文化领域的一些模糊或复杂的问题,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份期刊,更像是一个宝贵的思想宝库,等待我去一点点挖掘和探索。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文化研究期刊,不仅仅是提供学术观点,更重要的是激发读者的思考。《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秋)》在我看来,一直扮演着这个重要的角色。我非常期待本期能够带来一些具有启发性、能够引发激烈讨论的议题。例如,关于文化创新与传统保护之间的张力,或者关于媒介素养在数字时代的重要性,又或者是关于全球文化交流中权力关系的博弈。我希望这些文章不仅能够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撑,更能引发我对我自身所处文化环境的深刻反思,并促使我去探索和理解那些更为复杂和微妙的文化现象。

评分

我一直认为,能够引领学术潮流的期刊,往往具备一种“前瞻性”和“批判性”的特质。《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秋)》作为行业内的佼佼者,一直以来都以其对社会文化变迁的敏锐洞察力而备受赞誉。我非常期待在这一期中,能够看到对那些尚未被广泛关注但却可能对未来文化走向产生深远影响的议题的深入探讨。例如,关于数字鸿沟在文化参与中的作用,或者后殖民主义语境下文化挪用的伦理困境,亦或是新兴的社群形态及其对传统社会结构的影响等等。我希望这些文章不仅能提供扎实的田野调查和严谨的数据分析,更能展现出作者深刻的理论反思能力,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文化现象,并对其背后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运作进行批判性的揭示。对于我来说,阅读这样的期刊,就是在与当下最活跃的思想进行对话,就是在不断挑战和更新自己对世界和文化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相信,真正有价值的学术探讨,能够激发我们对既有观念的深刻反思。《文化研究期刊(第27期/2018秋)》在我心中,一直是知识探索的灯塔。我特别期待本期期刊能够触及一些具有争议性但又亟待讨论的文化议题。例如,关于身份政治在当代社会中的复杂性,或者关于技术进步对人类创造力是否构成威胁,又或者是关于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平衡文化多样性与同质化趋势等。我希望那些文章不仅仅是陈述事实,更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挑战我们固有的思维模式,并鼓励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批判性思考。我期待从中获得能够启发我进行进一步研究的灵感,并有助于我理解那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司空见惯,实则蕴含着深刻文化意义的现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