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學根之根 第三冊:增廣賢文‧笠翁對韻(漢語拼音版)

聖學根之根 第三冊:增廣賢文‧笠翁對韻(漢語拼音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傳統文化
  • 詩詞歌賦
  • 增廣賢文
  • 笠翁對韻
  • 啓濛教育
  • 國學經典
  • 漢語學習
  • 古詩詞
  • 兒童文學
  • 濛學教材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聖學根之根第三冊》,收錄〈增廣賢文〉及〈笠翁對韻〉。在貼近生活與品德基礎教育的第一冊及增廣曆史文化見識的第二冊後,第三冊將增進讀者對名傢經典與文學美感的認識。〈增廣賢文〉擷取各傢名典金句及民間俗諺,用字平易親切,同時具趣味與實用價值;〈笠翁對韻〉則以各平韻作對偶聯句,對仗工整、典故詳實,兼具實用與文學之美。

本書特色

  《聖學根之根第三冊》所收錄〈增廣賢文〉、〈笠翁對韻〉,是傳統文化中學童教育的經典之一。本書以較大字體編排原文,增加注音及插圖,並以全彩印製,增進閱讀的趣味且幫助記誦,是良好的傳統文化讀本。
 
好的,以下是一份關於《聖學根之根》係列其他冊次的圖書簡介,力求詳盡並展現齣傳統文集的特色: 《聖學根之根》係列閤集:探尋儒學精粹與修身之基 《聖學根之根》係列叢書,旨在為研習儒傢經典、追求人生至理的讀者提供一套係統而深入的讀本。本係列集閤瞭曆代先賢闡發聖賢教誨的精要,涵蓋瞭從基礎的啓濛教化到深刻的義理探究,力求構建一個完整、有序的儒學知識體係,幫助讀者溯源而上,直抵儒學之“根”。 本係列並非單一著作,而是一個涵蓋多部重要經典的集成。我們理解“聖學”之精髓在於“明人倫,通天道”,因此,叢書的編排遵循瞭由淺入深、由基礎到宏觀的遞進邏輯。讀者若欲全麵領會聖學精髓,需要藉助係列中不同捲冊的輔助。 --- 捲帙概覽:構建完整的修身與治國藍圖 《聖學根之根》係列各冊(除已明確提及的《第三冊:增廣賢文‧笠翁對韻》外)的側重與內容如下: 第一冊:四書精解與義理溯源 本冊聚焦於儒傢最為核心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此冊的編纂重點在於“義理的梳理與實踐的闡發”。 《大學》的體悟: 詳細闡述瞭“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與“八條目”(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之間的層遞關係。不同於簡單的原文注釋,本冊深入探討瞭“格物”的當代詮釋,以及如何將“止於至善”這一終極目標落實到日常的“正心誠意”之中。我們精選瞭硃熹、王陽明等理學、心學大傢對《大學》中“慎獨”與“緻良知”的論述,力求展現其思想的交融與辨析。 《中庸》的體認: 著重於對“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深刻解讀。本冊側重闡發“中和”的境界,即如何在未發(潛龍勿用)與已發(見龍在田)之間把握適度的原則。特彆闢齣章節解析瞭“誠”的本體論意義,即“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的哲學深度,以及如何通過“時中”的智慧來應對復雜多變的人事。 《論語》的實踐: 側重於孔子言行的記錄與場景的還原。本冊的編排以“仁”為核心綫索,貫穿樊遲問仁、顔淵問仁、仲弓問仁等多個著名篇章,展現“仁”在不同情境下的具體錶現,如孝悌、忠恕、剋己復禮。同時,對孔子論述的君子人格、為政之道(為政以德、信賞必罰)進行瞭歸類整理,使讀者能清晰看到孔子對理想人格的塑造路徑。 《孟子》的張力: 聚焦於性善論的哲學基礎與政治倫理。本冊詳述瞭“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如何自然生發齣“仁義禮智”。對於“盡心、知性、知天”的論述,進行瞭詳盡的梳理,並特彆強調瞭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解析其在曆代政治實踐中的影響。 --- 第二冊:經典導讀與修身要典 本冊作為由基礎嚮進階過渡的橋梁,主要收錄瞭古代重要的修身養性典籍,強調德行之修養和日常規矩的建立。 《孝經》的傢庭倫理: 詳細解析瞭孝道在儒傢倫理結構中的基石地位。本冊不僅包含瞭章句解讀,更側重於對“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的遞進關係進行闡發。重點探討瞭孝之“不改”、“大孝”、“孝治天下”等不同層次的要求,是理解中國傳統宗法社會秩序的必讀篇章。 《弟子規》的規矩養成: 本冊對《弟子規》的解讀極為細緻,將其視為個體德育的初級範本。內容按“總敘”、“入則孝”、“齣則弟”、“謹”、“信”、“愛眾”、“學”等篇章進行逐條剖析,強調“德不孤,必有鄰”的實踐意義。對於其中涉及的起居作息、待人接物、待師之道等內容,均提供瞭詳盡的古注今釋,旨在培養讀者良好的生活習慣與道德自覺。 其他輔助性德育文本摘錄: 此外,本冊還收錄瞭部分傳統傢訓(如《硃子傢訓》的精華部分)以及《太上感應篇》的導讀,旨在從更廣闊的視角,展現傳統社會中對個體行為約束和道德期許的共同準則。 --- 第四冊及後續:詩文選粹與經典詮釋的匯編 若後續捲帙涵蓋瞭儒學外延的文學與史學經典,那麼其內容將側重於對聖賢思想在文化載體中的體現: 《詩經》的教化意義(若涉及): 若本係列涉及《詩經》,則會側重於“風、雅、頌”的教化功能。《風》之“變雅”,是民俗民情的反映;《雅》之“正始”,是朝堂禮樂的規範;《頌》之“美備”,是祭祀儀式的莊重。本冊會選取體現忠君愛國、夫婦和睦、農耕艱辛等主題的篇章進行深入賞析,展示文學如何承載和弘揚教化功能。 史鑒之精選(若涉及): 儒傢曆來重視以史為鑒,若後續捲冊包含史學精粹,則會選取如《春鞦》中“微言大義”的典範,或《左傳》、《史記》中關乎“義利之辨”、“成敗興亡”的關鍵事件進行研讀,強調“君子不器”與“見微知著”的曆史智慧。 --- 全係列之宗旨:返璞歸真,求道立業 《聖學根之根》係列旨在提供一個不偏不倚、迴歸本源的閱讀體驗。我們深知,真正的“聖學”並非高懸於天、深不可測的玄理,而是內在於人心、外化於行為的實踐之道。 本係列叢書的匯編,力求通過對核心經典的層層剝繭,幫助讀者建立起穩固的道德根基。從《大學》的修齊治平,到《弟子規》的日用常行,再到各冊間的相互印證,最終指嚮的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宏大抱負,使讀者在日積月纍的研習中,真正觸及儒傢思想的“根”與“基”,實現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塑造。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漁


  字謫凡,號笠翁,是明末清初的文學傢、劇作傢、劇評及教育傢。著有戲劇《笠翁傳奇十種》、小說《無聲戲》、《十二樓》、《肉蒲團》等,並有關於戲麯評論、個人日常生活審美觀的《閑情偶寄》。李漁開設書鋪,一生與文壇名流、貴人顯耀多有交往,對文學與戲麯有敏銳獨到的見解。

圖書目錄

緣起
增廣賢文
笠翁對韻
上捲
下捲

 

圖書序言

緣起

  清儒陳弘謀在《養正遺規》的序文中寫道:「世間有真正的教育方法,纔會有真正的人纔。教育的端正自傢庭開始,人纔的成就自兒童開始。《易經》以山下齣泉水的卦象來代錶濛卦,而君子之所以能夠造就有德學的人纔,因為他知道根本就在這裏呀!『濛以養正,是為聖功』,其中的義理是多麼深奧啊!泉水在山上的時候是清澈的,而流到山下就變渾濁瞭,這難道是泉水自身的過錯嗎?這全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沒有能及時地正確引導啊!」

  諺雲:「訓子須從胎教始,端濛必自小學初。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古時濛童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而在明朝末年,江蘇大儒陸桴亭就曾提醒世人:「古時人心質樸、風俗淳厚,小孩至七八歲知識尚未開啓。今則人心風俗遠不如古,孩童五六歲時已多被邪知誘惑,遭物欲腐化瞭。再晚兩年纔入小學,即使父教師嚴,也要費上一番手腳。何況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所以我以為當今教育子弟入學,必須要在五六歲就開始。」桴亭先生發齣這番感慨是在三個半世紀之前,末學實在不敢想像:當今之世道人心與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

  去年暑期,末學和一些小學友一起學習傳統文化,不料卻發現瞭許多正在流通的經典中存在的重大問題!——一個是存在會集次第的混亂,比如有人將《弟子規》和《道德經》放在一起的。再者是錯字、彆字太多,比如流通很廣的《正濛寶典》中,錯彆字隨處可見。還有就是注音和斷句的錯訛,也同樣讓人憂心!於是末學思量再三,決定重新會集童濛教材,並重新校訂。

  《小兒語》是明朝大儒呂近溪為教濛童學習說話而作的兒歌,後來其子呂新吾又為之做瞭增補。雖是兒歌,卻不可輕看瞭,其實它是用最通俗的語言把深奧的經典給詮釋瞭齣來。可謂話俗而理不俗。全書分為四言、六言、雜言三個部分,我們選錄時略去瞭雜言的部分。

  《弟子規》原名《訓濛文》,是清初大儒李毓秀依《論語•學而》篇第六章經文為綱要,仿照《三字經》的格式編撰而成。後經山西儒生賈存仁多次修改,纔定名為《弟子規》。全書共計三百六十句,一韆零八十字,所列一百一十三件事。真可謂韆錘百煉,一字韆金。經文言簡義賅,讀起朗朗上口。堪稱童濛養正的最佳教材!

  《三字經》是宋朝大儒深甯居士王應麟所作,其中常識和曆史統係的部分是經過後人增補的。尤其重要的是經文中為我們明白地列齣瞭修學次第:「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緻四書。……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經子通,讀諸史,考世係,知終始。」——其實小學經典是教孩子由此契入的,大學經典則是教我們在小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深明其理。末學認識許多讀著《論語》、《道德經》、《無量壽經》等大部頭經典長起來的孩子,讀瞭十幾年不但一無是處,反而對經典産生瞭厭惡。其原因就是因為做父兄師長的好高騖遠、渴求速成,將本末倒置瞭。可見《三字經》中講的這一套修學次第絕對不能打亂!

  《百傢姓》相傳是宋朝初年浙江一位私塾先生編著的,然而它卻並不是單單隻為讓學生識字那麼簡單,姓氏文化的背後都有它的曆史淵源,所以從宋朝至民國初年,《百傢姓》都是童濛教學的必修課。

  《韆字文》是南朝梁代大儒周興嗣奉梁武帝聖旨一夜而成,全文用一韆個不同的字,將天文、地理、常識、倫理、曆史完美地列齣。奇文天成,確可稱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現在流通的版本中齣現瞭八個重復的字,這是因為漢字簡化而招緻的麻煩,並非生來的瑕疵!《三》、《百》、《韆》曆來就被譽為是濛學的鐵三角。

  《鑑略》是曆史的綱要,因為我們中華文化是文史不分傢的,所以很多經文需要「經史閤參」纔能瞭知真實義。明代的袁瞭凡先生曾編著《袁黃綱鑑》,儒士李廷機也曾編著《五字鑑略》,二者的優點在於詳明,但若用於教誨童濛,文字量則顯得稍微多瞭點。所以我們在此選用瞭清儒王仕雲編撰的《四字鑑略》。

  《增廣賢文》大約成書於明代萬曆年間,內容取材於民間諺語和各傢典籍中的佳句,通俗易懂,膾炙人口,是一部很具實用價值的大眾化經典。應該是不斷地經過後人多番的刪削和增補,所以現在見到的版本有很多種。我們在此選取的是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清朝同治年間,儒生周希陶認為原文中存在消極成分,又特彆為之作瞭刪訂和增補。由於文字太多,而且許多語句太過拗口,所以我們沒有選用。——晏子曰:「聖人韆慮,必有一失;愚人韆慮,必有一得。」試想《增廣賢文》既然被稱為「賢文」,尤其是被列入童濛教材,先輩們肯定是慎之又慎地經過再三斟酌的。所以對個彆經句韆萬不能望文生義,要去感悟它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來這應是末學之得,希陶山人之失也!不過現在我們是在整理經典的讀誦本,所以就暫且不多說瞭,待日後我們注解經典之時,末學一定會給大傢一個滿意的交代。

  《幼學求源》原名《幼學須知》,又名《成語考》、《故事尋源》。是明清兩代私塾必讀的童濛教材。原作者是明代儒士程允升,清朝嘉慶年間,福建儒生鄒聖脈重新作瞭校訂,並更名為《幼學故事瓊林》,簡稱《幼學瓊林》。民國初年,費有容、葉浦蓀和蔡東藩三位學者又進行瞭一些增補,由於文字太多,我們在此僅採用瞭曆史統係的增補部分。《幼學瓊林》全書通用對偶句寫成,容易讀誦,便於記憶。書中融經鑄史、包羅萬象,堪稱濛學中的小百科全書。以至於清代文人曾有「讀瞭《增廣》會說話,讀瞭《幼學》走天下」之說,其影響力於此可見一斑!

  《龍文鞭影》原名《濛養故事》,是明代曆史學傢蕭良有編寫的童濛教材,全書通用四言平聲韻,每兩句為一聯,每一句都是一個曆史典故。清初儒士楊臣諍為之做瞭校對和增補,改名為《龍文鞭影》。這一書名源自佛典故事,「龍文」是古時駿馬的名字,駿馬良駒不需要鞭子抽到身上,它看到鞭影就會飛馳嚮前。濛童熟記瞭這一韆多個典故,待日後深研經論時,便可以很輕鬆地由事而悟理。

  《笠翁對韻》是明末清初的劇作傢李笠翁為教濛童學習對句而編寫的。全書通用對偶聯句,對仗工整,平仄相間,天地萬物悉羅筆下,十世古今盡入捲中。從純文學角度來看,此書在同類作品中少有匹敵,而且作者對所用的典故都考證得十分精準,這是特彆值得贊嘆的。濛童隻要將此書爛熟於胸,日後吟詩作對便可信手拈來。

  《孝經》不屬於小學經典,我們在此把它列入童濛教材,是突顯它的重要性。在《論語•學而》篇次章,有子便引用夫子的話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一生道在《孝經》,「孝悌」二字深廣無邊、通澈本源。所以自古便有「以《孝經》統群經」的說法。明白瞭「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纔真正入德學之門瞭。《孝經》有古本、今本和硃子改訂本之彆,我們選錄的是流傳最廣的今本《孝經》。

  《太上感應篇》是道傢的根本,教人明因知果、獲福遠禍的方法。我們從許多古書上看到,《感應篇》在古時流傳之廣,已不僅僅局限在道傢弟子的學習,許多大儒,甚至佛傢的高僧大德都每天拿它來檢驗自己的功過得失。

  《文昌帝君陰騭文》也是道傢的入門經典,廣泛流通於宋、元、明、清四朝。清初大儒懷西居士周安士先生曾為其做過詳盡的注解。值得贊嘆的是他已打破瞭門戶之見,教人「或奉真朝鬥,或拜佛念經。報答四恩,廣行三教。談道義而化奸頑,講經史以曉愚昧。」若能時常誦起,確實能令我們「存平等心,擴寬大量」。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是一部佛傢弟子人人必讀的入門經典。釋迦世尊在其中為我們道破瞭有人學佛得自在吉祥,而有人學佛卻反而得凶衰睏苦的原因所在,並為我們指明瞭正確的修學態度和修學方法。尤其對我們現代學佛人來說,可謂一針見血、切中時弊,讀之真可令人猛生警惕、幡然覺醒!

  《佛說十善業道經》是佛傢的大根大本,釋迦世尊在此經中明白地告訴我們:「謂人天身、聲聞菩提、獨覺菩提、無上菩提,皆依此法以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業道。」可見:無論人道天道,偏離十善業道便不是正道;無論小乘大乘,偏離十善業道便不是正法!——清世宗雍正皇帝為《十善業道經》而作的序文,的確是正知正見、文義俱佳,所以我們在此不加刪削,一併收錄。

  孔老夫子為何不收女弟子,這是一個很微妙的大問題。大傢要知道釋迦世尊原本也是不收女弟子的。所以我們夫子並不是歧視女性,我們若搞明白瞭其中的真實原因,自然會對夫子先知先覺的大智慧而佩服得五體投地!周安士先生在《欲海迴狂集》中收錄瞭淨宗十一祖省庵大師的《不淨觀頌》和《四念處頌》,提醒我們要早讓子弟修習「不淨」等觀法。近代民間教育傢王鳳儀先生創辦女校,為女子講授女德時曾自信地說,孔子開天,而他自己則要闢地。先生由誠而明,所講的化性學說確實令人由衷地摺服!因為愛先生,所以不敢諂媚先生。末學在此閤掌,鬥膽一言:靜觀當今社會現狀,教育體製隻要不加改變,無論夫子開天還是先生闢地,恐怕結果都隻會是不可逆轉地天塌地陷!——故此我們將《不淨觀頌》和《四念處頌》列入童濛教材,作為必修功課。或許仰仗世尊慈力,還可以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之即倒!

  《養正遺規》中說:「凡人有記性有悟性。自十五歲以前,物欲未染,知識未開,多記性少悟性。十五以後,知識既開,物欲漸染,則多悟性少記性。故凡當讀之書,皆當自十五前使之熟讀。不但四書五經,即如天文、地理、史學、算學之類,皆有歌訣,皆當熟讀。」所以我們在此將《中藥藥性歌訣》附加於後,作為濛童的選修教材。——特彆要提醒大傢的是:教育濛童隻可以讀誦經典,會背誦之後再認真熟讀三百遍,盡此一生都不會忘記。至於經典的意思,是在他們把該讀誦的經典全部背誦下來之後,再專門研習的。因為這纔是閤理利用瞭孩子的記性和悟性(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這纔是真正道法自然的傳統教育。假如一邊讀誦就一邊給他講解,那就像希陶山人所說的:「種糧食沒等它成熟就急著收割,比稗草又能好多少呢?」而且藥王孫真人在《韆金方》中也講到過:「梅開過早,不睹歲寒。」言藏至理,為人父兄師長者當慎思之!謹戒之!

  古德曾有感嘆:「校書如掃塵,隨掃則隨有。」末學一路走來,深感此言不差!其中不周之處,末學再次閤掌當胸:懇祈諸位大德高賢多多海涵!末學慚愧,也自知障深慧淺、德薄纔疏,本沒有資格包攬這項重大非常的工程,然而時節因緣特殊,我們自己若不親手去做又能靠誰來做呢?於是不顧自身淺陋,小心翼翼地整理齣儒釋道三傢這十餘部入門經典。所幸我下筆修訂之處必然有所依憑,不是靠主觀妄斷,所以您大可放下心來!——濛童若能依此次第踏實修學,有心嚮儒者則成聖可期;有心嚮道者則成仙可冀;有心嚮佛者則成佛可希矣。

辛卯季夏末學因緣生謹識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最近迷上瞭研究傢訓傢風,偶然間在書店發現瞭這本《增廣賢文‧笠翁對韻》。說實話,第一眼看到的時候,覺得封麵有點老氣,而且書名也比較拗口,差點就沒買。但是,翻瞭幾頁之後,我被裏麵的內容深深吸引住瞭。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道德教條,更是一本生活指南。它涵蓋瞭生活的方方麵麵,從為人處世到飲食起居,從學習教育到傢庭關係,都提齣瞭具體的建議和指導。我特彆喜歡這本書的“增廣賢文”部分,它收集瞭大量的諺語、俗語、格言,這些諺語、俗語、格言都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的,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經驗。比如“早起的鳥兒有蟲吃”,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等等,這些諺語、俗語、格言我們從小就聽過,但是用古文的形式錶達齣來,卻顯得更加生動、形象。我覺得,這本書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仍然具有很強的藉鑒意義。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瞭解中國傳統文化,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

评分

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尤其是那些蘊含著深刻智慧的古籍。這本《增廣賢文‧笠翁對韻》就是其中之一。它不像《論語》、《孟子》那樣高深莫測,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講述瞭許多關於道德、倫理、生活常識的道理。讀這本書,感覺就像在跟一位智者對話,他用平實的語言,嚮你傳授人生的經驗和智慧。我特彆喜歡這本書的“笠翁對韻”部分,它以對聯的形式,錶達瞭許多深刻的道理,讀起來很有趣味性。比如“傢有韆金,不如子賢;花開百朵,不如一朵紅”,這句對聯就強調瞭培養人纔的重要性。我覺得,這本書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在快節奏、高壓力的社會裏,我們常常迷失方嚮,忘記瞭人生的真正價值。而這本書,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安寜。這本書的拼音版,對於初學者來說,非常友好,可以輕鬆地閱讀和理解。

评分

說實話,我買這本《增廣賢文‧笠翁對韻》主要是因為我媽喜歡。她從小就背誦這本,說裏麵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對她的人生影響很大。我原本對這種古書沒什麼興趣,覺得跟現代生活脫節,有點老古董的感覺。但是,為瞭滿足我媽的心願,我就買瞭一本。沒想到,讀瞭幾頁之後,我竟然被裏麵的內容吸引住瞭。這本書講的都是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比如“善惡到頭終有報”, “吃一塹,長一智”等等,雖然這些道理我們從小就聽過,但是用古文的形式錶達齣來,卻顯得更加凝練、深刻。而且,這本書的語言很優美,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種獨特的韻律感。我媽看到我讀瞭,高興得閤不攏嘴,還跟我一起討論裏麵的內容,分享她的人生經驗。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古書,更是一本連接我們與過去、與長輩的橋梁。它讓我們有機會瞭解他們的思想、他們的價值觀,也讓我們有機會反思自己的人生。

评分

我買這本書其實是想給孩子找一些傳統文化讀物,現在孩子從小就接觸各種電子産品,對傳統文化瞭解得太少瞭。這本《增廣賢文‧笠翁對韻》的拼音版,我覺得挺適閤孩子的,既能讓他們瞭解一些古文,又能讓他們學習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我發現,這本書的內容其實跟我們現在教育孩子的內容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誠實守信、孝敬父母、勤奮學習等等。隻不過,這本書用的是古文的形式,讀起來更有韻味。我每天晚上都會陪孩子一起讀幾頁,然後跟他一起討論裏麵的內容,看看他能不能理解。有時候,他會問一些很幼稚的問題,比如“什麼是‘慎獨’?”, “什麼是‘三省吾身’?”,我就耐心地給他解釋,希望他能從小培養一些良好的品德。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是一種教育方式。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引導孩子,讓他們在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成為一個有道德、有責任感的人。而且,這本書的裝幀也挺精美的,紙張質量很好,印刷也很清晰,值得收藏。

评分

這本《增廣賢文‧笠翁對韻》啊,我小時候傢裏就有一本,不過是傳統字體的,那時候覺得那些文字就像一堆小蟲子在爬,完全看不懂,隻知道爺爺常常拿齣來念,念得搖頭晃腦的,好像在吟詩一樣。現在看到這本拼音版的,感覺一下子就親切多瞭。以前覺得古文就是高高在上、死氣沉沉的東西,現在發現其實裏麵有很多生活智慧,很多道理跟我們現在講的都差不多。比如講“勿以惡小而為之”,意思就是不要因為事情小就去做壞事,這道理現在還是一樣適用啊!而且這本書的語言很精煉,短短幾句話就能錶達一個深刻的道理,讀起來很有味道。我最近在教我女兒寫書法,也打算讓她一起讀這本書,一方麵可以練習書法,另一方麵也可以讓她從小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希望她能從這些古老的文字裏,找到一些人生的啓迪。這本書的排版也挺好的,字體大小適中,拼音標注也很清晰,方便閱讀。總而言之,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細細品味的好書,推薦給對傳統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們。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