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学根之根 第三册:增广贤文‧笠翁对韵(汉语拼音版)

圣学根之根 第三册:增广贤文‧笠翁对韵(汉语拼音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传统文化
  • 诗词歌赋
  • 增广贤文
  • 笠翁对韵
  • 启蒙教育
  • 国学经典
  • 汉语学习
  • 古诗词
  • 儿童文学
  • 蒙学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圣学根之根第三册》,收录〈增广贤文〉及〈笠翁对韵〉。在贴近生活与品德基础教育的第一册及增广历史文化见识的第二册后,第三册将增进读者对名家经典与文学美感的认识。〈增广贤文〉撷取各家名典金句及民间俗谚,用字平易亲切,同时具趣味与实用价值;〈笠翁对韵〉则以各平韵作对偶联句,对仗工整、典故详实,兼具实用与文学之美。

本书特色

  《圣学根之根第三册》所收录〈增广贤文〉、〈笠翁对韵〉,是传统文化中学童教育的经典之一。本书以较大字体编排原文,增加注音及插图,并以全彩印制,增进阅读的趣味且帮助记诵,是良好的传统文化读本。
 
好的,以下是一份关于《圣学根之根》系列其他册次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并展现出传统文集的特色: 《圣学根之根》系列合集:探寻儒学精粹与修身之基 《圣学根之根》系列丛书,旨在为研习儒家经典、追求人生至理的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深入的读本。本系列集合了历代先贤阐发圣贤教诲的精要,涵盖了从基础的启蒙教化到深刻的义理探究,力求构建一个完整、有序的儒学知识体系,帮助读者溯源而上,直抵儒学之“根”。 本系列并非单一著作,而是一个涵盖多部重要经典的集成。我们理解“圣学”之精髓在于“明人伦,通天道”,因此,丛书的编排遵循了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宏观的递进逻辑。读者若欲全面领会圣学精髓,需要借助系列中不同卷册的辅助。 --- 卷帙概览:构建完整的修身与治国蓝图 《圣学根之根》系列各册(除已明确提及的《第三册: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外)的侧重与内容如下: 第一册:四书精解与义理溯源 本册聚焦于儒家最为核心的“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此册的编纂重点在于“义理的梳理与实践的阐发”。 《大学》的体悟: 详细阐述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与“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层递关系。不同于简单的原文注释,本册深入探讨了“格物”的当代诠释,以及如何将“止于至善”这一终极目标落实到日常的“正心诚意”之中。我们精选了朱熹、王阳明等理学、心学大家对《大学》中“慎独”与“致良知”的论述,力求展现其思想的交融与辨析。 《中庸》的体认: 着重于对“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深刻解读。本册侧重阐发“中和”的境界,即如何在未发(潜龙勿用)与已发(见龙在田)之间把握适度的原则。特别辟出章节解析了“诚”的本体论意义,即“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的哲学深度,以及如何通过“时中”的智慧来应对复杂多变的人事。 《论语》的实践: 侧重于孔子言行的记录与场景的还原。本册的编排以“仁”为核心线索,贯穿樊迟问仁、颜渊问仁、仲弓问仁等多个著名篇章,展现“仁”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表现,如孝悌、忠恕、克己复礼。同时,对孔子论述的君子人格、为政之道(为政以德、信赏必罚)进行了归类整理,使读者能清晰看到孔子对理想人格的塑造路径。 《孟子》的张力: 聚焦于性善论的哲学基础与政治伦理。本册详述了“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何自然生发出“仁义礼智”。对于“尽心、知性、知天”的论述,进行了详尽的梳理,并特别强调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解析其在历代政治实践中的影响。 --- 第二册:经典导读与修身要典 本册作为由基础向进阶过渡的桥梁,主要收录了古代重要的修身养性典籍,强调德行之修养和日常规矩的建立。 《孝经》的家庭伦理: 详细解析了孝道在儒家伦理结构中的基石地位。本册不仅包含了章句解读,更侧重于对“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的递进关系进行阐发。重点探讨了孝之“不改”、“大孝”、“孝治天下”等不同层次的要求,是理解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秩序的必读篇章。 《弟子规》的规矩养成: 本册对《弟子规》的解读极为细致,将其视为个体德育的初级范本。内容按“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信”、“爱众”、“学”等篇章进行逐条剖析,强调“德不孤,必有邻”的实践意义。对于其中涉及的起居作息、待人接物、待师之道等内容,均提供了详尽的古注今释,旨在培养读者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道德自觉。 其他辅助性德育文本摘录: 此外,本册还收录了部分传统家训(如《朱子家训》的精华部分)以及《太上感应篇》的导读,旨在从更广阔的视角,展现传统社会中对个体行为约束和道德期许的共同准则。 --- 第四册及后续:诗文选粹与经典诠释的汇编 若后续卷帙涵盖了儒学外延的文学与史学经典,那么其内容将侧重于对圣贤思想在文化载体中的体现: 《诗经》的教化意义(若涉及): 若本系列涉及《诗经》,则会侧重于“风、雅、颂”的教化功能。《风》之“变雅”,是民俗民情的反映;《雅》之“正始”,是朝堂礼乐的规范;《颂》之“美备”,是祭祀仪式的庄重。本册会选取体现忠君爱国、夫妇和睦、农耕艰辛等主题的篇章进行深入赏析,展示文学如何承载和弘扬教化功能。 史鉴之精选(若涉及): 儒家历来重视以史为鉴,若后续卷册包含史学精粹,则会选取如《春秋》中“微言大义”的典范,或《左传》、《史记》中关乎“义利之辨”、“成败兴亡”的关键事件进行研读,强调“君子不器”与“见微知著”的历史智慧。 --- 全系列之宗旨:返璞归真,求道立业 《圣学根之根》系列旨在提供一个不偏不倚、回归本源的阅读体验。我们深知,真正的“圣学”并非高悬于天、深不可测的玄理,而是内在于人心、外化于行为的实践之道。 本系列丛书的汇编,力求通过对核心经典的层层剥茧,帮助读者建立起稳固的道德根基。从《大学》的修齐治平,到《弟子规》的日用常行,再到各册间的相互印证,最终指向的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大抱负,使读者在日积月累的研习中,真正触及儒家思想的“根”与“基”,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塑造。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李渔


  字谪凡,号笠翁,是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剧作家、剧评及教育家。着有戏剧《笠翁传奇十种》、小说《无声戏》、《十二楼》、《肉蒲团》等,并有关于戏曲评论、个人日常生活审美观的《闲情偶寄》。李渔开设书铺,一生与文坛名流、贵人显耀多有交往,对文学与戏曲有敏锐独到的见解。

图书目录

缘起
增广贤文
笠翁对韵
上卷
下卷

 

图书序言

缘起

  清儒陈弘谋在《养正遗规》的序文中写道:「世间有真正的教育方法,才会有真正的人才。教育的端正自家庭开始,人才的成就自儿童开始。《易经》以山下出泉水的卦象来代表蒙卦,而君子之所以能够造就有德学的人才,因为他知道根本就在这里呀!『蒙以养正,是为圣功』,其中的义理是多么深奥啊!泉水在山上的时候是清澈的,而流到山下就变浑浊了,这难道是泉水自身的过错吗?这全是因为做父兄师长的没有能及时地正确引导啊!」

  谚云:「训子须从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学初。养子不教如养驴,养女不教如养猪。」古时蒙童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而在明朝末年,江苏大儒陆桴亭就曾提醒世人:「古时人心质朴、风俗淳厚,小孩至七八岁知识尚未开启。今则人心风俗远不如古,孩童五六岁时已多被邪知诱惑,遭物欲腐化了。再晚两年才入小学,即使父教师严,也要费上一番手脚。何况父兄的教育又未必完全依照古法呢?所以我以为当今教育子弟入学,必须要在五六岁就开始。」桴亭先生发出这番感慨是在三个半世纪之前,末学实在不敢想像:当今之世道人心与三百多年前有多少可比性呢?

  去年暑期,末学和一些小学友一起学习传统文化,不料却发现了许多正在流通的经典中存在的重大问题!——一个是存在会集次第的混乱,比如有人将《弟子规》和《道德经》放在一起的。再者是错字、别字太多,比如流通很广的《正蒙宝典》中,错别字随处可见。还有就是注音和断句的错讹,也同样让人忧心!于是末学思量再三,决定重新会集童蒙教材,并重新校订。

  《小儿语》是明朝大儒吕近溪为教蒙童学习说话而作的儿歌,后来其子吕新吾又为之做了增补。虽是儿歌,却不可轻看了,其实它是用最通俗的语言把深奥的经典给诠释了出来。可谓话俗而理不俗。全书分为四言、六言、杂言三个部分,我们选录时略去了杂言的部分。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初大儒李毓秀依《论语•学而》篇第六章经文为纲要,仿照《三字经》的格式编撰而成。后经山西儒生贾存仁多次修改,才定名为《弟子规》。全书共计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所列一百一十三件事。真可谓千锤百炼,一字千金。经文言简义赅,读起朗朗上口。堪称童蒙养正的最佳教材!

  《三字经》是宋朝大儒深甯居士王应麟所作,其中常识和历史统系的部分是经过后人增补的。尤其重要的是经文中为我们明白地列出了修学次第:「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致四书。……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经既明,方读子,撮其要,记其事。……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其实小学经典是教孩子由此契入的,大学经典则是教我们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明其理。末学认识许多读着《论语》、《道德经》、《无量寿经》等大部头经典长起来的孩子,读了十几年不但一无是处,反而对经典产生了厌恶。其原因就是因为做父兄师长的好高骛远、渴求速成,将本末倒置了。可见《三字经》中讲的这一套修学次第绝对不能打乱!

  《百家姓》相传是宋朝初年浙江一位私塾先生编着的,然而它却并不是单单只为让学生识字那么简单,姓氏文化的背后都有它的历史渊源,所以从宋朝至民国初年,《百家姓》都是童蒙教学的必修课。

  《千字文》是南朝梁代大儒周兴嗣奉梁武帝圣旨一夜而成,全文用一千个不同的字,将天文、地理、常识、伦理、历史完美地列出。奇文天成,确可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现在流通的版本中出现了八个重复的字,这是因为汉字简化而招致的麻烦,并非生来的瑕疵!《三》、《百》、《千》历来就被誉为是蒙学的铁三角。

  《鑑略》是历史的纲要,因为我们中华文化是文史不分家的,所以很多经文需要「经史合参」才能了知真实义。明代的袁了凡先生曾编着《袁黄纲鑑》,儒士李廷机也曾编着《五字鑑略》,二者的优点在于详明,但若用于教诲童蒙,文字量则显得稍微多了点。所以我们在此选用了清儒王仕云编撰的《四字鑑略》。

  《增广贤文》大约成书于明代万历年间,内容取材于民间谚语和各家典籍中的佳句,通俗易懂,脍炙人口,是一部很具实用价值的大众化经典。应该是不断地经过后人多番的删削和增补,所以现在见到的版本有很多种。我们在此选取的是流传最广的一个版本。清朝同治年间,儒生周希陶认为原文中存在消极成分,又特别为之作了删订和增补。由于文字太多,而且许多语句太过拗口,所以我们没有选用。——晏子曰:「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试想《增广贤文》既然被称为「贤文」,尤其是被列入童蒙教材,先辈们肯定是慎之又慎地经过再三斟酌的。所以对个别经句千万不能望文生义,要去感悟它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想来这应是末学之得,希陶山人之失也!不过现在我们是在整理经典的读诵本,所以就暂且不多说了,待日后我们注解经典之时,末学一定会给大家一个满意的交代。

  《幼学求源》原名《幼学须知》,又名《成语考》、《故事寻源》。是明清两代私塾必读的童蒙教材。原作者是明代儒士程允升,清朝嘉庆年间,福建儒生邹圣脉重新作了校订,并更名为《幼学故事琼林》,简称《幼学琼林》。民国初年,费有容、叶浦荪和蔡东藩三位学者又进行了一些增补,由于文字太多,我们在此仅採用了历史统系的增补部分。《幼学琼林》全书通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读诵,便于记忆。书中融经铸史、包罗万象,堪称蒙学中的小百科全书。以至于清代文人曾有「读了《增广》会说话,读了《幼学》走天下」之说,其影响力于此可见一斑!

  《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是明代历史学家萧良有编写的童蒙教材,全书通用四言平声韵,每两句为一联,每一句都是一个历史典故。清初儒士杨臣诤为之做了校对和增补,改名为《龙文鞭影》。这一书名源自佛典故事,「龙文」是古时骏马的名字,骏马良驹不需要鞭子抽到身上,它看到鞭影就会飞驰向前。蒙童熟记了这一千多个典故,待日后深研经论时,便可以很轻松地由事而悟理。

  《笠翁对韵》是明末清初的剧作家李笠翁为教蒙童学习对句而编写的。全书通用对偶联句,对仗工整,平仄相间,天地万物悉罗笔下,十世古今尽入卷中。从纯文学角度来看,此书在同类作品中少有匹敌,而且作者对所用的典故都考证得十分精准,这是特别值得赞叹的。蒙童只要将此书烂熟于胸,日后吟诗作对便可信手拈来。

  《孝经》不属于小学经典,我们在此把它列入童蒙教材,是突显它的重要性。在《论语•学而》篇次章,有子便引用夫子的话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一生道在《孝经》,「孝悌」二字深广无边、通澈本源。所以自古便有「以《孝经》统群经」的说法。明白了「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才真正入德学之门了。《孝经》有古本、今本和朱子改订本之别,我们选录的是流传最广的今本《孝经》。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根本,教人明因知果、获福远祸的方法。我们从许多古书上看到,《感应篇》在古时流传之广,已不仅仅局限在道家弟子的学习,许多大儒,甚至佛家的高僧大德都每天拿它来检验自己的功过得失。

  《文昌帝君阴骘文》也是道家的入门经典,广泛流通于宋、元、明、清四朝。清初大儒怀西居士周安士先生曾为其做过详尽的注解。值得赞叹的是他已打破了门户之见,教人「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谈道义而化奸顽,讲经史以晓愚昧。」若能时常诵起,确实能令我们「存平等心,扩宽大量」。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是一部佛家弟子人人必读的入门经典。释迦世尊在其中为我们道破了有人学佛得自在吉祥,而有人学佛却反而得凶衰困苦的原因所在,并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修学态度和修学方法。尤其对我们现代学佛人来说,可谓一针见血、切中时弊,读之真可令人勐生警惕、幡然觉醒!

  《佛说十善业道经》是佛家的大根大本,释迦世尊在此经中明白地告诉我们:「谓人天身、声闻菩提、独觉菩提、无上菩提,皆依此法以为根本而得成就,故名善法。此法即是十善业道。」可见:无论人道天道,偏离十善业道便不是正道;无论小乘大乘,偏离十善业道便不是正法!——清世宗雍正皇帝为《十善业道经》而作的序文,的确是正知正见、文义俱佳,所以我们在此不加删削,一併收录。

  孔老夫子为何不收女弟子,这是一个很微妙的大问题。大家要知道释迦世尊原本也是不收女弟子的。所以我们夫子并不是歧视女性,我们若搞明白了其中的真实原因,自然会对夫子先知先觉的大智慧而佩服得五体投地!周安士先生在《欲海回狂集》中收录了净宗十一祖省庵大师的《不净观颂》和《四念处颂》,提醒我们要早让子弟修习「不净」等观法。近代民间教育家王凤仪先生创办女校,为女子讲授女德时曾自信地说,孔子开天,而他自己则要辟地。先生由诚而明,所讲的化性学说确实令人由衷地折服!因为爱先生,所以不敢谄媚先生。末学在此合掌,斗胆一言:静观当今社会现状,教育体制只要不加改变,无论夫子开天还是先生辟地,恐怕结果都只会是不可逆转地天塌地陷!——故此我们将《不净观颂》和《四念处颂》列入童蒙教材,作为必修功课。或许仰仗世尊慈力,还可以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之即倒!

  《养正遗规》中说:「凡人有记性有悟性。自十五岁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多记性少悟性。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记性。故凡当读之书,皆当自十五前使之熟读。不但四书五经,即如天文、地理、史学、算学之类,皆有歌诀,皆当熟读。」所以我们在此将《中药药性歌诀》附加于后,作为蒙童的选修教材。——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教育蒙童只可以读诵经典,会背诵之后再认真熟读三百遍,尽此一生都不会忘记。至于经典的意思,是在他们把该读诵的经典全部背诵下来之后,再专门研习的。因为这才是合理利用了孩子的记性和悟性(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记忆力和理解力),这才是真正道法自然的传统教育。假如一边读诵就一边给他讲解,那就像希陶山人所说的:「种粮食没等它成熟就急着收割,比稗草又能好多少呢?」而且药王孙真人在《千金方》中也讲到过:「梅开过早,不睹岁寒。」言藏至理,为人父兄师长者当慎思之!谨戒之!

  古德曾有感叹:「校书如扫尘,随扫则随有。」末学一路走来,深感此言不差!其中不周之处,末学再次合掌当胸:恳祈诸位大德高贤多多海涵!末学惭愧,也自知障深慧浅、德薄才疏,本没有资格包揽这项重大非常的工程,然而时节因缘特殊,我们自己若不亲手去做又能靠谁来做呢?于是不顾自身浅陋,小心翼翼地整理出儒释道三家这十余部入门经典。所幸我下笔修订之处必然有所依凭,不是靠主观妄断,所以您大可放下心来!——蒙童若能依此次第踏实修学,有心向儒者则成圣可期;有心向道者则成仙可冀;有心向佛者则成佛可希矣。

辛卯季夏末学因缘生谨识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买这本《增广贤文‧笠翁对韵》主要是因为我妈喜欢。她从小就背诵这本,说里面有很多做人的道理,对她的人生影响很大。我原本对这种古书没什么兴趣,觉得跟现代生活脱节,有点老古董的感觉。但是,为了满足我妈的心愿,我就买了一本。没想到,读了几页之后,我竟然被里面的内容吸引住了。这本书讲的都是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善恶到头终有报”, “吃一堑,长一智”等等,虽然这些道理我们从小就听过,但是用古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却显得更加凝练、深刻。而且,这本书的语言很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我妈看到我读了,高兴得合不拢嘴,还跟我一起讨论里面的内容,分享她的人生经验。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古书,更是一本连接我们与过去、与长辈的桥梁。它让我们有机会了解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价值观,也让我们有机会反思自己的人生。

评分

我买这本书其实是想给孩子找一些传统文化读物,现在孩子从小就接触各种电子产品,对传统文化了解得太少了。这本《增广贤文‧笠翁对韵》的拼音版,我觉得挺适合孩子的,既能让他们了解一些古文,又能让他们学习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我发现,这本书的内容其实跟我们现在教育孩子的内容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勤奋学习等等。只不过,这本书用的是古文的形式,读起来更有韵味。我每天晚上都会陪孩子一起读几页,然后跟他一起讨论里面的内容,看看他能不能理解。有时候,他会问一些很幼稚的问题,比如“什么是‘慎独’?”, “什么是‘三省吾身’?”,我就耐心地给他解释,希望他能从小培养一些良好的品德。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是一种教育方式。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引导孩子,让他们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责任感的人。而且,这本书的装帧也挺精美的,纸张质量很好,印刷也很清晰,值得收藏。

评分

这本《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啊,我小时候家里就有一本,不过是传统字体的,那时候觉得那些文字就像一堆小虫子在爬,完全看不懂,只知道爷爷常常拿出来念,念得摇头晃脑的,好像在吟诗一样。现在看到这本拼音版的,感觉一下子就亲切多了。以前觉得古文就是高高在上、死气沉沉的东西,现在发现其实里面有很多生活智慧,很多道理跟我们现在讲的都差不多。比如讲“勿以恶小而为之”,意思就是不要因为事情小就去做坏事,这道理现在还是一样适用啊!而且这本书的语言很精炼,短短几句话就能表达一个深刻的道理,读起来很有味道。我最近在教我女儿写书法,也打算让她一起读这本书,一方面可以练习书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她从小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希望她能从这些古老的文字里,找到一些人生的启迪。这本书的排版也挺好的,字体大小适中,拼音标注也很清晰,方便阅读。总而言之,这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品味的好书,推荐给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最近迷上了研究家训家风,偶然间在书店发现了这本《增广贤文‧笠翁对韵》。说实话,第一眼看到的时候,觉得封面有点老气,而且书名也比较拗口,差点就没买。但是,翻了几页之后,我被里面的内容深深吸引住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道德教条,更是一本生活指南。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从为人处世到饮食起居,从学习教育到家庭关系,都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和指导。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增广贤文”部分,它收集了大量的谚语、俗语、格言,这些谚语、俗语、格言都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比如“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等等,这些谚语、俗语、格言我们从小就听过,但是用古文的形式表达出来,却显得更加生动、形象。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人生。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蕴含着深刻智慧的古籍。这本《增广贤文‧笠翁对韵》就是其中之一。它不像《论语》、《孟子》那样高深莫测,而是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许多关于道德、伦理、生活常识的道理。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跟一位智者对话,他用平实的语言,向你传授人生的经验和智慧。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笠翁对韵”部分,它以对联的形式,表达了许多深刻的道理,读起来很有趣味性。比如“家有千金,不如子贤;花开百朵,不如一朵红”,这句对联就强调了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里,我们常常迷失方向,忘记了人生的真正价值。而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这本书的拼音版,对于初学者来说,非常友好,可以轻松地阅读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