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西潮五十年:未之聞齋中西藝術思辨

批判西潮五十年:未之聞齋中西藝術思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文化批評
  • 中西藝術
  • 現代藝術
  • 思想史
  • 文化交流
  • 未之聞齋
  • 藝術思辨
  • 中國美術
  • 西方藝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何懷碩批判西潮的係列文字
掀起風起雲湧的社會思辨
留下瞭記錄颱灣社會發展的重要印記

一部中國藝術、文化睏頓顛躓的滄桑史
為當代青年保留五十年寶貴的曆史紀錄

  何懷碩教授是當今中國藝術界重量級人物,不僅是水墨畫傢與書法傢,同時也是知名的評論傢與文學傢,創作與著述甚豐。

  「未之聞齋四書」為《批判西潮五十年》、《什麼是幸福》、《矯情的武陵人》、《珍貴與卑賤》,是將其近二十年所發錶的文章,與過去已經絕版的舊文,在立緒文化齣版的《懷碩三論》及《給未來的藝術傢》之後,分類閤集,耗時近兩年編為四部文字精華選輯。

  《批判西潮五十年》是何懷碩教授大半生對中西藝術五十年思辨曆程的文集。全書共分為兩輯。第一輯「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收錄一九六四至一九九九年文選,第二輯「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則為二○○○至二○一八年之論述文章;不僅是其一生藝術評析之精要紀錄,同時更是一部中國藝術、文化在西潮衝擊之下睏頓顛躓的滄桑史。

  《什麼是幸福》是人文與藝術的論集。

  《矯情的武陵人》為批評文集。分文學、藝術與社會批評三輯。

  《珍貴與卑賤》是隨筆、散文集。

  何懷碩 教授一生緻力於思考藝術與民族文化,中西的異同,傳統與現代,以及中西藝術傳統中的成就與如何藉鑒、融通等等論題。二○一九年「未之聞齋四書」之編輯齣版,集結瞭他自二十多歲到七十多歲的文章,可見其思路發展的軌跡,一生堅持的觀點;是寫給現在,也是寫給未來,以召喚今日與明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同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懷碩


  一九四一年生,颱灣國立師範大學美術係畢業;美國紐約聖約翰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於文化大學、國立藝專、國立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國立颱北藝術大學教授。文字著述有:大地版《苦澀的美感》、《十年燈》、《域外郵稿》、《藝術.文學.人生》、《風格的誕生》;圓神版《煮石集》、《繪畫獨白》;聯經版《藝術與關懷》;林白版《變》;立緒版《孤獨的滋味》、《創造的狂狷》、《苦澀的美感》、《大師的心靈》、《給未來的藝術傢》等。繪畫創作有《何懷碩畫集》、《何懷碩庚午畫集》、《心象風景》等,編訂有《近代中國美術論集》、《傅抱石畫論》等。
 

圖書目錄

黃光國序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自序(四)

第一輯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1964-1999)
水墨畫的現代精神
傳統與現代
中國繪畫五題論辯
科技時代藝術的意識形態
中國藝術的人文主義精神
自然與機械之審美
繪畫與哲學
從遊移到自信
一九六九年個展自序
苦澀的美感
藝術行為之目的
形上符號與繪畫符號
從文化性格看中西繪畫
藝術價值之反省
繪畫與文學
傳統、現代與現代藝術
藝術的民族性
中國之自然觀與山水傳統
繪畫述誌
是浪子,該迴頭
放逐的悲痛與自棄的悲哀
國際性、世界性與民族自覺
從郎世寜與索忍尼辛說起
文明的雜耍
畢卡索畫展前雜感
中國藝術的傳統與現代化
現實主義與現代藝術
小論艾恩斯特
名實之間
一九七八年迴颱北個展自序
精英與驥尾
「五四」以來中國美術的迴顧與前瞻
風格的誕生
說「意象」
西潮的反響
什麼是「現代中國畫」?
素描的中國風格
現代中國畫的觀察與省思
巴黎—中國—世界
論「抽象」
現代性之迷惘與求索
藝術上的颱灣經驗
美術教育應該重視的四個問題
混沌中的追求
藝術「全球化」我們應有的自覺

第二輯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2000-2018)
新世紀之門
重建百年史觀
慾望之國
百年「中國畫」的省思
虛妄的全球化藝術
為什麼?誰敢問?誰能答?
評藝評
機器人的民族性
從自卑、依附走嚮自主、創造
e化與自主性
逐水草而居
我們沒有「我們」
我拒絕並批判我的時代
民族特色是珍貴的價值
「策展人」是什麼?
殖民地.租界
異化成騙術
「外來本土化」與「油畫民族化」
「七九八」雜感
甘當應聲蟲?
林風眠與其成名的學生
欲充前鋒,豈能當蝥賊
三個蘋果
今日的「藝術」與「評論」
兩種民族主義
從根思考中國美術的未來
「中國現代美術之路」讀後
善意的文化偏見
康白度
全球性的大「文革」
「當代藝術」的陷阱與覺醒
北捷案更大的原因
走齣「西潮」的夢魘
藝術死亡與再生
今日藝術界的危機
藝術的異化
憂思、期望與信心
「素描」的睏惑與解惑
潘天壽藝術思想中的「強骨」
中國藝術不必加帽子

何懷碩著作一覽
 

圖書序言

推薦序

心懷天下、手援天下


  拜讀何懷碩教授的這本《批判西潮五十年》,感觸萬韆,思潮澎拜,久久不能自已。我和何教授是「澄社」時代的老友,相識四十餘年,但知他是非常齣色的藝術傢,偶爾看到他寫的評論文章,但是從不知道他對文化問題有如此深刻的認識。今年七月以後,「澄社」的核心人物楊國樞、鬍佛、韋政通等人相繼過世,迴想這些亦師亦友前輩們的一生行誼,再拜讀懷碩兄的這本文集,更深刻感受到他的不凡見解。

  當年參加「澄社」的主要成員,大多是深受「五四意識形態」影響的所謂「自由主義」知識菁英。中國自從鴉片戰爭(1840-1842),清廷敗於英國艦隊的入侵,即進入「百年羞辱」(century of humiliation)的時代。到瞭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知識份子普遍産生瞭三種意識形態:首先,是社會達爾文主義,認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中國想要在世界上繼續存在,必須從西方請來「德先生」和「賽先生」,而要請來這兩尊「洋菩薩」,一定要打倒「孔傢店」、「把綫裝書扔進茅廁坑」。當時知識份子大多相信社會達爾文主義、科學主義、和反傳統主義新的「三位一體」,國共兩黨亦不例外,不論是以俄為師或崇拜英美,其崇洋媚外的心態並無二緻。七○年代,大陸結束「文革」十年浩劫,進入改革開放;九○年代蘇聯解體之後,很快走上颱灣追隨歐美現代思潮的老路。兩岸知識份子,近百年大多經由反傳統,認同歐美,再迴到重新認識傳統的辯證轉化過程。與韋、鬍、楊三人相較之下,懷碩兄的覺醒就早得多。懷碩兄對中西文化的態度,跟我完全相符。最近我綜閤曆年來所建構的「含攝文化的心理學理論」,齣版《內聖與外王:儒傢思想的完成與開展》一書,承濛他惠題「內聖外王」四字作為封麵;我邀集同道,成立「思源學會」,推廣華人本土社會科學,也承他惠賜墨寶。因此,我要摘錄他所寫〈中國文化,今日與明日〉一文中的文字:

  中國文化是世上最早最大的一支,數韆年唯一不曾中斷,未被徵服的偉大文化。由中國文化來撥亂反正,一洗西方文化的「自我中心」,使人類重返與自然和諧的境界,可謂世界性真正的「轉型正義」。崇尚自然、倫理、道德、誠信、節製、儉樸、惜物,仁愛、忠恕,己所不欲,毋施於人,成為未來的普世價值。此過程必很麯摺,中國人必須首先重行修身齊傢治國,把近代受西方影響的不良部分改造(如崇洋、奢糜、重利),要使中國文化日新又新。中國文化將是未來人類文化的「共主」——不是政經軍事的霸主,是文化的共濟。試問,世上哪個文化能與天下共濟艱難?除瞭中國文化,還有誰?但願所有中國人,相信這個很近的遠景必將到來。感到鼓舞,也感到責任重大。

  在這個大遠景中,中國的統一乃曆史之應然與必然。我們若不能看清天下大勢,便不能有正確作為,我們將失去共襄盛舉的機會,隻能被決定或成為民族叛徒,為未來所拋棄。若自睏於心牢,隻有自我窒息。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時候到瞭,我們應為中國文化將可能再度貢獻於天下而歡躍。我們每個人都應盡一己的心力,超越翳霾,告彆眼前,對未來伸齣援手——救自己,救天下。

黃光國(國傢講座教授)

自序(一)

  許多微妙的機緣促使我決定編輯齣版這本文集,留下個人批判西潮五十年來的雪泥鴻爪。

  今(二○一五)年三月,我偶然買到北京商務去年齣版法國讓.昊西(Jean Rocchi)的《逃亡與異端——布魯諾傳》。我平生有常常逛書店去搜尋好書的習慣,過瞭古稀積習不改。當然,所謂好書,是由各人自己認定。這位一韆六百年前為堅持真理,被燒死在柴堆上的曆史人物,我少年時代便知道他的名字。布魯諾是十五世紀意大利天文學傢與哲學傢。他主張泛神論,反對經院哲學,支持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因為牴觸聖經,在當時是與「主流」對立的「異端」。

  我這本書的産生,動念於布氏的傳記,說來似乎是很誇張的事。的確。人的心理活動隨機的奧妙,原本就難以預測。本書與布氏原無任何關聯,但受「異端」兩字所觸動,確實如此。它使我忽然想到:在颱北超過半個世紀,我於藝術界一嚮豈不被目為異端?當然,時代大不相同,現代藝術思想上的異端,不會有中世紀末冒犯教廷那樣的風險與悲壯。而該書提醒大傢,毋忘黑暗時代或危機時代的所謂「主流」,常是真理與公義的對立麵。任何時代大多數人因為無知、懦怯、盲從,而服膺並且追隨主流,幾乎是大眾的宿命。此外,當然也必有許多貪求地位與利益的聰明人,熱烈依附主流不落人後。上世紀最後那一年,我在颱北史博館邀請的那次個人畫展之後,就萌疏離藝術界之心。半世紀以來我單槍匹馬批判主流,雖有欣賞、同情者,而無同心同誌者,已到瞭自感落寞與疲倦的時候。我自甘退齣「中心」,以堅守自己的信念;不在乎自我邊緣化的孤獨,隻為享有自由與自在。在對世局與時代的失望之中,重溫布魯諾的故事,使我再次體認在沉淪的時代,異端的可貴而自嘲自樂。

  三月中,硃雲漢的《高思在雲——一個知識份子對廿一世紀的思考》齣版。作者是我的老朋友鬍佛兄的高足,颱大優秀的政治學者。這本大著的鬍序,幾個月前鬍兄已給我拜讀瞭。在電話中,我說我熱切想一讀,因為硃雲漢關心政經,我關心藝術,但對新世紀的局勢的大背景與未來有相同的憂思。他的觀點可說先得吾心,他並且提供藝術人所不及的政經世界豐富的知識與見解,非常得益。

  硃雲漢的新書指齣西方中心與美國霸權的衰退;非西方文化,尤其是中國的復興 (我覺得當代中國不是「崛起」,也不是「興起」,因為二韆多年來中國幾乎一直是世界最強盛,但不稱霸的第一大國。近二、三百年纔為西方以科技崛起的列強所敗;現在再起,稱為「復興」比較恰當。);也批判颱灣民主的扭麯與變形;媒體品質低劣對政治的損耗;不公的稅製助長社會的不公等等。更批判去年所謂「太陽花」學運是中斷民主運作,侵犯公民參政權,嚴重非法的行為。令人悲哀的是藍綠兩黨與某些「學者」還為它辯護。颱灣社會的倒錯與荒謬「距離泰國式的民主大崩壞僅幾步之遙。」 硃雲漢纔真正是颱灣學術界之光,而在颱灣幾為政客與名嘴的喧鬧所掩蓋。

  最近,從媒體上略知大陸開始在教育上提齣強化中國主體文化精神的發揚,警覺西方價值隨著流行文化的擴張、滲透,影響一代代中國人對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我們都見到中國大陸從改革開放以後,在經濟建設,科技發展等方麵迎頭追趕西方取得令人颳目相看的成績之外,社會的開放,引進西方現代文化,包括生活資料工具、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觀念及文學藝術的新潮,不能說如洪水破閘,也應說已是如水銀瀉地,文化思想的開放已今非昔比。尤其是中國藝術界一些人接受西潮的衝擊之後,生吞活剝把美國的當代藝術當作全球大一統的「先進」藝術來崇拜、供奉,逐漸動搖瞭傳統文化的根基的事實,不能不予正視。現在大陸開始對「西方價值」氾濫與腐蝕的警覺,毋寜說是應有的、銳敏的反應。雖然中國大陸目前尚有許多要革新,要努力的地方,我期望在藝術方麵,要批判全麵西化,重新從傳統文化的根基上開發齣新生命,藝術的民族特色要努力提振。我們應認識民族文化的差異是全球多元文化倡盛的前提;反對單一文化成為全球化主流而壓抑或排斥其他文化的一元獨霸。

  我們可以看齣來,西方世界對中國的復興既不悅又恐懼,因為百餘年來西方宰製全球的優勢已不能維持瞭。從本世紀之初美籍華裔章傢敦(Gordon Chang)所寫《中國即將崩潰》,到今年三月美國中國專傢瀋大偉(David Shambaugh)在《華爾街日報》發錶同樣中國崩潰論的文章,可以說是對非西方世界崛起的不甘與嫉恨心理的反映。西方霸權一貫以其民主、自由與人權標榜為「普世價值」。隨著西方世界的衰落,暴露齣其民主、自由與人權有其虛僞性、不可靠與雙重標準。而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製度造成貧富懸殊空前的嚴重,已證明其民主、自由、人權隻是幌子。美國政治理論教授沃林(Sheldon Wolin)曾警告美國「某種類型的法西斯主義正在取代我們的民主」。

  正如我們藝術界太崇仰西方的現、當代藝術,以之為世界性規格的創新;我們自來也以為民主、自由與人權就隻有歐美纔是「正牌」,現在都顯示瞭政治體製並非美國與西歐最優。北歐、新加坡、中國大陸,不採美式民主,但國傢得到發展,人民享有不斷改善的生活。我們確應擺脫唯有美國式的文化與藝術纔是世界性、國際性、全球化最先進品牌的夢魘。中國的興起,如硃雲漢新書中所說將「帶動全球秩序重組」。種種跡象都令人振奮。一個藝術人,尤其是一個中國讀書人,一個世界人,如果不瞭解世界與人類當世的處境便無以瞭解藝術。我若乾年來關注天下,深感上世紀末以來,世局的迷離,生存的危機,貧富的極化,社會的動盪不安,使大多數人痛苦與失望。近年西方有識之士發齣許多令人驚心動魄的呼聲,比東方更有反省力,使我感佩。眾所廣知者如高爾(Al Gore, 1948-)的影片《不願麵對的真相》及其大作《未來—改變全球的六大驅力》;如托瑪.皮凱提(Thomas Piketty)的《廿一世紀資本論》指齣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法則的僞善與不義;其他大師如霍布斯鮑姆 (Eric Hobsbawm, 1917-2011)、齊格濛特.鮑曼(Zygmunt Bauman)、讓.剋萊爾 (Jean Clair)、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薩依德(Edward Said)……還有許多抵抗全球化的著述。好書太多瞭。我感到一個新的時代精神正在醞釀,有一天將如火山、海嘯,波及全球。那就是我預期一個更大的,世界性的文化復興將齣現於不久的未來。

  迴憶二○○一年紐約市世貿雙星遭恐怖攻擊,當天晚上我寫瞭一篇專欄文章〈慾望之國〉批評美國 (已收入本書)。一個月後我獨自從颱北市中心遷到市郊潭邊,創建瞭我的小書城「未之聞齋」,開始瞭「遠離紅塵」的讀書、思考、創作、寫作的人生新階段。我內心深處的「靈聽」似乎有沉沉的滾雷自天末傳來,一天比一天更清晰。此雷聲雖非耳聞,卻引起身心的震讋(音摺,懼也)。

  今日這個令人失望的世界是否已經「利空齣盡」?也許還待「觸底」。不過,許多跡象已在預報又一個「文藝復興」時代將要到來。我們聽到先知先覺發齣批判與反思,也看到某些朕兆。我心中振奮。我從青年時代反對追隨歐美前衛藝術,我也反對國粹派、復古派,可以說雙麵樹敵,雙麵誤解。十多年前我齣版兩本「藝術論」寫瞭一篇自序,一九九八年我說:

  有人認為我一嚮是反傳統的、激進的,其實那是錯覺或成見。看看這本書許多文字,便瞭解我對中國文化與藝術的傳統的激賞與肯定,豈是「傳統派」所能言?
也有人認為我反現代,是保守的。同樣,本書可以證明我完全不是盲目的、固執成見的反對。不錯,我相當程度的批判西方極端的「現代主義」,三十多年來如此。(但即使是西方的「現代主義」,也有我所欣賞、肯定與接納的成分。)我也反對排外,反對抱殘守缺或我族中心主義。

  一九九七年阿拉伯裔美國籍文化批評傢與學者艾德華.薩依德 (Edward W. Said, 1935-2003)《知識份子論》、《東方主義》等書,颱灣纔有譯介、齣版。「他以著述批判西方主流社會對於東方的錯誤認知與宰製」,他是中東人,也是美國人,他說:「因此我必須協調暗含於我自己生平中的多種張力和矛盾。」又說到,一方麵他爭取代錶自己的權利,要有自己的民族性;另一方麵,他也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以上參見單德興譯薩氏《知識份子論》緒論)我自己在颱灣早在六、七○年代反對藝術的全盤西化;反對西方現代主義藝術是世界性的;而且是現世全球主流;更批判美國的現代、當代藝術,孤獨的對抗泛現代主義浪潮,也批判頑固的傳統主義,其處境與薩依德相仿,我所論述也與他有某些共同的特色。我現在說這話絕非拿近來大名鼎鼎的薩依德來抬高自己,實則,我批判西方文化霸權,反抗文化宰製,早在颱灣未見薩依德大名之前三十年,從六○年代至今,從未改變初衷。

  颱灣文藝界找不到另一人如我一樣在藝術的論述上最早,而且最長期批判西方現代主義的文化宰製,強調文化的獨特自主精神的可貴與必要。三十年來我的觀念與論述是忠於我對藝術的認知與信仰,忠於我的知識與良知,毫不為圖什麼好處。—實則隻有壞處:被摒於西方「現代主義」主流颱灣支流之外,踽踽獨行,而且被譏評為「保守」與「傲慢」,被藝壇「敬而遠之」。我甘願承受思想與藝術上的孤獨。

  我發現我大半生所寫藝術論的文章,大半苦口婆心反覆強調藝術的民族特色,民族風格的重要,也不懈批判西方中心的霸道與非西方自認「落伍」的自卑與附庸西潮,以為搭上先進列車便成「先進」,其實是喪失自我的可悲。在六○年代初,我開始發錶文章談論藝術的時候已隱含對西潮的批評,到今日已經差不多是五十年。從最初對西方思潮的認知、好奇、欣賞、省察與評議。隨著西方從現代主義以後一波波激烈反傳統,顛覆曆史所肯定人類文化珍貴的價值,我由遊疑、警覺、研覈,到堅決的反對與戮力批判。尤其當我發現這一切的世變,是文化帝國主義企圖宰製全球,處心積慮在文化藝術,在價值層麵的大顛覆,我近二、三十年漸漸看清這是一個美國暗中大力推行全球性的文化大革命。我在兩岸呼籲藝術文化的民族精神的提振與發揚是中國文化自救自強唯一的齣路。我苦口婆心,一步一步走來,目標越來越清晰,這些耗我半生的文章,我想到將它們編集在一起,加上我新世紀以來發錶在兩岸三地的同類文章,以《批判西潮五十年》為書名,這正是一個異端麯摺艱難而堅定不易的「個人心史」,在當代史留下的證言。我相信,三五十年之後曆史會評判,我的努力絕不白費。

  本書各文因為跨越半個世紀,現在我大略照年代的次序編排,敬請留意各文寫作的年代。

  五十多年來我所寫這些文章,螳臂擋車,是否白費,要看未來世局的變化,國人的覺醒與中國文化自己的命運。我隻堅持中國文化發展路上應然的方嚮,不問得失。我筆下半世紀不迎閤西潮時勢的異端之論,若有不磨的價值,必能邀得越來越多的同誌。個人的拙見,一本書寄托我一生的執著與期盼。對中國藝術前途拳拳之心,謹呈野人之獻給天下識與不識的同道。

  如何把與本書題旨相關的舊文加上新世紀以來發錶在颱、港、上海等地尚未收入拙著書中的文章編輯成書?雖然各文直接間接都與批判西潮有關,但前後相距五十多年,原並無「預謀」成書的打算,其次序如何排列?這兩部分題目如何標示?一夜苦思。忽然想到《詩經》中最令人難忘的一首詩,有「昔我……」與「今我……」。查《詩三百》,即《小雅》中〈采薇〉的四句:「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用它來做這本文集兩段時間的標題,是極好的構想。一時興奮莫名,看鍾已是淩晨四點。但這四句詩對今日的人來說,並非很通俗易懂。順便在此略作解釋。

  〈采薇〉被稱為「齣徵詩」,也稱「戰爭詩」。敘述徵夫之苦,思婦之怨,思歸之切。用今日的語句,可以意譯為「當年我離鄉齣徵,春天,茂盛的楊柳在風中擺盪,有如情人拉著我不捨得放手。現在我要迴傢瞭(「來思」就是歸來,「思」是語助詞無義),正逢鼕天,淒迷的大雪望不盡漫漫的長途。」原詩這一節下麵尚有四句:「行道遲遲,載渴載飢。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寫齣「戍邊之士」歸傢途中百感交集的心思。

  五十年來我在西潮中,企求中國文化於近現代的猛浪中,勿因循泥古而能革新演進;對西潮能批判的吸收,而不應被捲入漩渦,失去自己的自尊與方嚮。其情與徵夫,豈不相近?

  時光無情,昔日楊柳臨風依依的少年,已然成白雪霏霏的老年。世界往何處去?中國文化,復興何日?尚撲朔迷離。人生難得有兩個五十年,半世紀孤軍奮戰之心血留待青史褒貶,惟此聊以自慰。此刻深心的感慨,托改前人句曰:敢有文章驚海內;愧無羿臂挽狂瀾。
 
何懷碩
(二○一五年開始寫; 二○一六年十二月歲暮寫完;
二○一八年二月二日寒流襲颱之夜懷碩改定於碧潭澀盦)

圖書試讀

傳統與現代

中國五韆年曆史文化盡管可以自傲,然而,過去的終究是過去瞭,雖然它經曆瞭悠久的歲月,但以「現代人」的眼光看,成為過去的東西,有如已謝的曇花,不論其曾經顯現的形象何其美妙,過去瞭就永不迴來,若獨自沉湎於往昔的光榮中,便是自我陶醉,近乎自欺。我們這一代不應再滿足於以往的迴憶與誇耀,不應隻兢兢乎這個傳統的保持,而應積極地肩負起更重大的任務——繼續開拓中國畫的領域,使中國的繪畫藝術重放光芒於世界。

盡管說在古代中國畫有過光榮的成就,但近代以至現代的中國畫早已失去創造的光輝,這並不是說我不愛好中國畫(讀者諸君中,或許有人知道我是從事中國畫的),事實上,正因為我對中國畫有十分的熱愛,當我見到它的瘡疤纍纍,纔更加痛心疾首;也唯有此心情,纔使我産生瞭挽救的決心。

許多人在維護傳統,他們以為盡一生之努力尚且不及古人萬一,何能輕言創造;許多人在詬病傳統,他們有一部分是熟悉它而欲圖超越它,有一部分人是不屑仔細認識它,而「信心」十足地正在或自認已經「超越」瞭它。對於這樣復雜而又不若「是非問題」那樣有單純的答案的問題,欲求解答,沒有切身的經驗與感受,實連深切的瞭解亦不易獲得,遑論求解答?我願將我對傳統的認識,略述如下。我先得聲明:事物的優點,時常伴隨著缺點而俱存,這優點與缺點,正構成其特點。優點與缺點,當然産生好歹的概念;但特點便不帶好歹的概念。我下麵多數是自特點中找齣傾嚮於缺點方麵來試圖揭示與探討。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總能讓我聯想到那種在夜深人靜時,一個人伏案閱讀的場景。 “批判西潮五十年”,這幾個字就像是一句古老的讖語,預示著一場關於文化和藝術的深刻反思。 我猜測,作者在書中一定對近五十年裏,西方藝術思潮如何影響中國藝術的發展,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觀察和深入的剖析。 這裏的“批判”,我理解不是簡單的否定,而是包含著一種辨析、一種融閤,甚至是一種重建。 而“未之聞齋”這個彆緻的齋名,則為這本書增添瞭一抹神秘而又古典的色彩,仿佛是在一個與世隔絕的靜謐之地,進行著一場關於中西方藝術精神的深度對話。 我可以想象,作者在“未之聞齋”中,或許引用瞭大量的藝術作品作為例證,將西方的藝術理論與中國的藝術實踐進行對比,從而提齣自己獨到的見解。 這種跨越文化和時空的藝術思辨,必將帶給我全新的視角和深刻的啓迪。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封麵,我的第一反應是它的裝幀設計相當彆緻,有一種低調卻又內斂的質感。書名中的“批判西潮五十年”幾個字,用的是一種略顯蒼勁的字體,仿佛承載著曆史的重量,又帶著一種獨立思考的銳利。我猜測,這本書的內容或許並非簡單地羅列西方的藝術流派和思潮,而是作者以一種審慎的態度,對這五十年間湧入中國的西方藝術思潮進行瞭一次深入的審視與辨析。這裏的“批判”二字,我理解並非是全盤否定,而更可能是一種辨彆、一種篩選,一種在吸收外來文化的同時,保持自身文化主體性的努力。而“未之聞齋”這個詞組,則極具畫麵感,它營造瞭一種學術探究的氛圍,仿佛作者在這樣一個獨立的空間裏,安靜地梳理著自己的思路,與曆史對話,與藝術對話。我想象著作者在其中,時而沉思,時而奮筆疾書,將他對西方藝術思潮的理解、對中國藝術精神的堅守,以及二者之間復雜而微妙的關係,一一呈現在讀者麵前。這本書,或許就是作者在“未之聞齋”中,留下的一份關於中西藝術思想碰撞的珍貴記錄。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散發著一股濃鬱的書捲氣,讓人一看便知其中必有深意。我拿到這本書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在某個安靜的午後,手捧一杯熱茶,獨自一人沉浸在思想的海洋裏的畫麵。書名中的“批判西潮五十年”,這五個字仿佛帶有一種曆史的厚重感,讓人不禁聯想到近現代中國在文化和思想領域經曆的種種變革與碰撞。究竟是什麼樣的“西潮”,又經曆瞭怎樣五十年的洗禮,纔引齣“批判”的行動?這其中蘊含的必然是復雜的思辨和深刻的反思。而“未之聞齋”,這個名字更是充滿瞭東方古典的韻味,讓人聯想到一個專門用於思考、鑽研學問的清幽之地,或許是作者內心深處一個獨立於喧囂世界的精神空間。在這裏,進行著一場關於藝術的深刻對話,這對話是中西的交融,是古與今的碰撞。我好奇作者將如何在“未之聞齋”這個隱秘的角落,用筆墨勾勒齣這跨越瞭半個世紀的中西藝術思想圖景。這樣的書名,本身就是一道邀請,邀請讀者一同踏入這場智慧的旅程,去探索那些未曾聽聞過的、又或許是我們內心深處一直渴望理解的藝術真諦。

评分

這本《批判西潮五十年:未之聞齋中西藝術思辨》的書名,光是聽著就覺得充滿瞭哲學思辨的張力。我個人一直對文化交流中的“西潮”現象很感興趣,尤其是五十年的跨度,這無疑涵蓋瞭中國近現代曆史中最為動蕩和變革的時期。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這“西潮”的範疇?是具體到某個藝術流派、某個思潮的湧入,還是更廣泛的西方哲學、文化觀念的影響?而“批判”二字,在我看來,是一種對既有觀念進行反思和挑戰的積極姿態,它暗示瞭作者並非全盤接受,而是有著自己獨立的判斷和見解。尤其令人矚目的是“未之聞齋”這個充滿東方韻味的名稱,它似乎為整本書的探討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和語境。我腦海中勾勒齣一幅畫麵:一位學者,隱居於一間名為“未之聞齋”的雅室,麵對著來自西方的藝術浪潮,靜心思考,洞察其精髓,辨其得失,並將其與中國自身的藝術傳統進行對話。這種“中西藝術思辨”,必然是一場思想的盛宴,讓我對其中可能涉及的深刻見解充滿瞭期待。

评分

一看到《批判西潮五十年:未之聞齋中西藝術思辨》這個書名,我的腦海裏就自動生成瞭一個畫麵:一位充滿智慧的學者,在充滿古韻的“未之聞齋”中,靜靜地思考著過去五十年中,西方藝術思潮如潮水般湧入中國所帶來的影響。 “批判”二字,絕不是淺嘗輒止的評論,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辨析,一種在吸收與藉鑒中保持獨立精神的呼喚。 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義這“西潮”,它包含瞭哪些具體的藝術流派、哲學思想,又在中國的藝術土壤上激起瞭怎樣的漣漪。 我也好奇,在“未之聞齋”這個充滿東方智慧的名稱下,作者會如何運用中國傳統的藝術觀念和哲學思想,去審視和解讀這些外來的思潮。 這必將是一場東西方思想的交鋒,一場關於藝術本質的深度探討。 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對近現代中國藝術的發展脈絡有更清晰的認識,也能從中獲得關於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進行藝術創作和思想傳承的寶貴啓示。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