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西潮五十年:未之闻斋中西艺术思辨

批判西潮五十年:未之闻斋中西艺术思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文化批评
  • 中西艺术
  • 现代艺术
  • 思想史
  • 文化交流
  • 未之闻斋
  • 艺术思辨
  • 中国美术
  • 西方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何怀硕批判西潮的系列文字
掀起风起云涌的社会思辨
留下了记录台湾社会发展的重要印记

一部中国艺术、文化困顿颠踬的沧桑史
为当代青年保留五十年宝贵的历史纪录

  何怀硕教授是当今中国艺术界重量级人物,不仅是水墨画家与书法家,同时也是知名的评论家与文学家,创作与着述甚丰。

  「未之闻斋四书」为《批判西潮五十年》、《什么是幸福》、《矫情的武陵人》、《珍贵与卑贱》,是将其近二十年所发表的文章,与过去已经绝版的旧文,在立绪文化出版的《怀硕三论》及《给未来的艺术家》之后,分类合集,耗时近两年编为四部文字精华选辑。

  《批判西潮五十年》是何怀硕教授大半生对中西艺术五十年思辨历程的文集。全书共分为两辑。第一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收录一九六四至一九九九年文选,第二辑「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则为二○○○至二○一八年之论述文章;不仅是其一生艺术评析之精要纪录,同时更是一部中国艺术、文化在西潮冲击之下困顿颠踬的沧桑史。

  《什么是幸福》是人文与艺术的论集。

  《矫情的武陵人》为批评文集。分文学、艺术与社会批评三辑。

  《珍贵与卑贱》是随笔、散文集。

  何怀硕 教授一生致力于思考艺术与民族文化,中西的异同,传统与现代,以及中西艺术传统中的成就与如何借鉴、融通等等论题。二○一九年「未之闻斋四书」之编辑出版,集结了他自二十多岁到七十多岁的文章,可见其思路发展的轨迹,一生坚持的观点;是写给现在,也是写给未来,以召唤今日与明日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同志。
 
卷首语 凝视历史,思辨当下:探寻文化身份的千年之辩 本书并非一部梳理特定时期艺术思潮的著作,它更像是一份跨越时空的精神航海日志,记录了作者在面对宏大历史叙事与个体生命体验时所产生的深沉思索与激烈碰撞。我们选择以一种更为内敛、更具个人化的视角,去审视那些看似宏伟的文化图景下,潜藏着的细微肌理与张力。 本书的重点,在于探讨“存在”与“表达”之间那永恒的张力,以及在不同文明的交汇与冲突中,我们如何重塑自身的文化坐标。它旨在超越对单一“思潮”的简单批判或赞美,转而深入探究思想本身的生成机制、传播路径及其对个体心性的塑造作用。 --- 目录梗概:文化断裂与精神回声 本书分为五大部分,每一部分都如同一次深呼吸,试图捕捉时代变迁中那些难以言说的气息。 第一部:古镜重圆:失落的东方秩序与现代性的困境 (约350字) 本章聚焦于对古典美学范式的重估。我们拒绝将古代艺术视为一个凝固不变的“遗产”,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仍在呼吸的“对话者”。 核心议题: 探讨晚清至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西方强力冲击时,如何试图以传统学说重构“现代秩序”的内在逻辑。这里的“重圆”并非简单的复古,而是探究在“器物”层面被革新后,“道体”层面是否仍能提供有效的精神锚点。我们细致分析了早期留学精英在欧洲哲学与中国经学之间搭建桥梁时的艰辛尝试,特别是对“格物穷理”与“现象学观察”之间潜在的共通性进行了非线性的梳理。这不是对任何特定西方理论的直接评述,而是着眼于一种思维范式在被移植、被误读、最终被内化的过程。我们关注的焦点是:当一种文化试图主动吸收外来养分时,它如何确保自身的“根系”不被轻易拔除?书中引用了大量私人信札和未刊文献,力求展现知识分子群体在“两难抉择”中的真实心绪,而非宏大的理论总结。 第二部:无声的文本:材料、技艺与非语言的知识 (约300字) 本部分转向艺术实践的本体论层面,探究知识是如何渗透在手工艺的纹理之中,而非仅仅是理论的阐述。 核心议题: 关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如瓷器烧造、漆器髹饰、传统书画装裱等领域中蕴含的、难以用语言完全捕捉的“身体知识”与“时间哲学”。我们探讨了“慢工出细活”背后所蕴含的对时间性的独特理解,这与当代社会对效率的狂热追求形成了鲜明对比。书中并非简单赞美传统技艺的精湛,而是将其置于一个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背景下进行考察。例如,研究特定时期官窑制度的瓦解,如何直接影响了某些复杂工艺的失传,以及这种“失传”对后世审美取向的深层影响。我们将材料本身——泥土、木材、矿物颜料——视为具有自身“记忆”的载体,它们如何承载了人类的集体经验与技艺的演变。 第三部:风景的构建:山水、空间与主体性的迷失 (约350字) 此章聚焦于“空间观念”的演变,特别是中国传统山水画所承载的宇宙观与现代人对“自然”的感知差异。 核心议题: 传统的山水画不只是对自然景物的描摹,而是一种“精神居所”的构建。本章深入剖析了“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空间理论如何被现代性的单一透视法和功能主义规划所取代。我们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文人对“隐居”与“入世”的理解,并考察了这种空间观念的转变如何影响了当代城市规划与个体对“居住环境”的心理需求。这里的思辨在于:当我们习惯于从一个固定、外在的视角去“观看”风景时,我们是否也同时放弃了那种内在的、与环境融为一体的“体验”能力?书中细致对比了宋元山水画中的“尺幅理论”与西方浪漫主义风景画中强调的“个体在自然面前的崇高感”,旨在揭示两种截然不同的主体性定位。 第四部:陌生化的日常:生活美学与世俗化浪潮 (约300字) 本部分将视角拉回至日常生活层面,探讨审美活动如何从高雅殿堂走向大众消费,及其带来的文化稀释效应。 核心议题: 审视二十世纪以来,随着大众传媒和印刷技术的发展,传统“雅”的元素是如何被“化用”并迅速“世俗化”的。我们关注的不是“低俗化”本身,而是这种转化过程中,符号意义的流失与重组。例如,分析某些传统纹饰在商业设计中的重复使用,其背后的文化语境是如何被抽离的。本章引入了对“趣味”这一概念的考察,探讨在消费导向的社会中,“审美趣味”如何成为一种可快速获取的身份标签,而非长期修养的结果。这部分批判的不是大众对美的追求,而是那种缺乏深度链接的、表层化的“审美展示”。 第五部:回声与未来:个体在时间洪流中的定位 (约200字) 全书收束于对个体责任的追问。 核心议题: 在一个不断加速、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保有心性的沉静与判断的独立性?本书拒绝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或“出路”,而是主张在持续的自我审视中,确认个人的精神坐标。我们强调的不是要回到过去,而是要理解“过去”是如何塑造了我们思考“现在”的方式。最终,本书旨在激发读者,在面对任何宏大的时代叙事时,都能保持一种批判性的距离感,并从自身与文化根源的微妙联系中,汲取向前行进的内在动力。 --- 结语: 这是一部关于“追问”而非“结论”的著作。它期待与深思者同行,在广袤的文化星空中,共同校准那颗属于我们自己的、微弱却坚定的星。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何怀硕


  一九四一年生,台湾国立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美国纽约圣约翰大学艺术硕士。先后任教于文化大学、国立艺专、国立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教授。文字着述有:大地版《苦涩的美感》、《十年灯》、《域外邮稿》、《艺术.文学.人生》、《风格的诞生》;圆神版《煮石集》、《绘画独白》;联经版《艺术与关怀》;林白版《变》;立绪版《孤独的滋味》、《创造的狂狷》、《苦涩的美感》、《大师的心灵》、《给未来的艺术家》等。绘画创作有《何怀硕画集》、《何怀硕庚午画集》、《心象风景》等,编订有《近代中国美术论集》、《傅抱石画论》等。
 

图书目录

黄光国序
自序(一)
自序(二)
自序(三)
自序(四)

第一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1964-1999)
水墨画的现代精神
传统与现代
中国绘画五题论辩
科技时代艺术的意识形态
中国艺术的人文主义精神
自然与机械之审美
绘画与哲学
从游移到自信
一九六九年个展自序
苦涩的美感
艺术行为之目的
形上符号与绘画符号
从文化性格看中西绘画
艺术价值之反省
绘画与文学
传统、现代与现代艺术
艺术的民族性
中国之自然观与山水传统
绘画述志
是浪子,该回头
放逐的悲痛与自弃的悲哀
国际性、世界性与民族自觉
从郎世宁与索忍尼辛说起
文明的杂耍
毕卡索画展前杂感
中国艺术的传统与现代化
现实主义与现代艺术
小论艾恩斯特
名实之间
一九七八年回台北个展自序
精英与骥尾
「五四」以来中国美术的回顾与前瞻
风格的诞生
说「意象」
西潮的反响
什么是「现代中国画」?
素描的中国风格
现代中国画的观察与省思
巴黎—中国—世界
论「抽象」
现代性之迷惘与求索
艺术上的台湾经验
美术教育应该重视的四个问题
混沌中的追求
艺术「全球化」我们应有的自觉

第二辑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2000-2018)
新世纪之门
重建百年史观
慾望之国
百年「中国画」的省思
虚妄的全球化艺术
为什么?谁敢问?谁能答?
评艺评
机器人的民族性
从自卑、依附走向自主、创造
e化与自主性
逐水草而居
我们没有「我们」
我拒绝并批判我的时代
民族特色是珍贵的价值
「策展人」是什么?
殖民地.租界
异化成骗术
「外来本土化」与「油画民族化」
「七九八」杂感
甘当应声虫?
林风眠与其成名的学生
欲充前锋,岂能当蝥贼
三个苹果
今日的「艺术」与「评论」
两种民族主义
从根思考中国美术的未来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读后
善意的文化偏见
康白度
全球性的大「文革」
「当代艺术」的陷阱与觉醒
北捷案更大的原因
走出「西潮」的梦魇
艺术死亡与再生
今日艺术界的危机
艺术的异化
忧思、期望与信心
「素描」的困惑与解惑
潘天寿艺术思想中的「强骨」
中国艺术不必加帽子

何怀硕着作一览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心怀天下、手援天下


  拜读何怀硕教授的这本《批判西潮五十年》,感触万千,思潮澎拜,久久不能自已。我和何教授是「澄社」时代的老友,相识四十余年,但知他是非常出色的艺术家,偶尔看到他写的评论文章,但是从不知道他对文化问题有如此深刻的认识。今年七月以后,「澄社」的核心人物杨国枢、胡佛、韦政通等人相继过世,回想这些亦师亦友前辈们的一生行谊,再拜读怀硕兄的这本文集,更深刻感受到他的不凡见解。

  当年参加「澄社」的主要成员,大多是深受「五四意识形态」影响的所谓「自由主义」知识菁英。中国自从鸦片战争(1840-1842),清廷败于英国舰队的入侵,即进入「百年羞辱」(century of humiliation)的时代。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份子普遍产生了三种意识形态:首先,是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中国想要在世界上继续存在,必须从西方请来「德先生」和「赛先生」,而要请来这两尊「洋菩萨」,一定要打倒「孔家店」、「把线装书扔进茅厕坑」。当时知识份子大多相信社会达尔文主义、科学主义、和反传统主义新的「三位一体」,国共两党亦不例外,不论是以俄为师或崇拜英美,其崇洋媚外的心态并无二致。七○年代,大陆结束「文革」十年浩劫,进入改革开放;九○年代苏联解体之后,很快走上台湾追随欧美现代思潮的老路。两岸知识份子,近百年大多经由反传统,认同欧美,再回到重新认识传统的辩证转化过程。与韦、胡、杨三人相较之下,怀硕兄的觉醒就早得多。怀硕兄对中西文化的态度,跟我完全相符。最近我综合历年来所建构的「含摄文化的心理学理论」,出版《内圣与外王:儒家思想的完成与开展》一书,承蒙他惠题「内圣外王」四字作为封面;我邀集同道,成立「思源学会」,推广华人本土社会科学,也承他惠赐墨宝。因此,我要摘录他所写〈中国文化,今日与明日〉一文中的文字:

  中国文化是世上最早最大的一支,数千年唯一不曾中断,未被征服的伟大文化。由中国文化来拨乱反正,一洗西方文化的「自我中心」,使人类重返与自然和谐的境界,可谓世界性真正的「转型正义」。崇尚自然、伦理、道德、诚信、节制、俭朴、惜物,仁爱、忠恕,己所不欲,毋施于人,成为未来的普世价值。此过程必很曲折,中国人必须首先重行修身齐家治国,把近代受西方影响的不良部分改造(如崇洋、奢糜、重利),要使中国文化日新又新。中国文化将是未来人类文化的「共主」——不是政经军事的霸主,是文化的共济。试问,世上哪个文化能与天下共济艰难?除了中国文化,还有谁?但愿所有中国人,相信这个很近的远景必将到来。感到鼓舞,也感到责任重大。

  在这个大远景中,中国的统一乃历史之应然与必然。我们若不能看清天下大势,便不能有正确作为,我们将失去共襄盛举的机会,只能被决定或成为民族叛徒,为未来所抛弃。若自困于心牢,只有自我窒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时候到了,我们应为中国文化将可能再度贡献于天下而欢跃。我们每个人都应尽一己的心力,超越翳霾,告别眼前,对未来伸出援手——救自己,救天下。

黄光国(国家讲座教授)

自序(一)

  许多微妙的机缘促使我决定编辑出版这本文集,留下个人批判西潮五十年来的雪泥鸿爪。

  今(二○一五)年三月,我偶然买到北京商务去年出版法国让.昊西(Jean Rocchi)的《逃亡与异端——布鲁诺传》。我平生有常常逛书店去搜寻好书的习惯,过了古稀积习不改。当然,所谓好书,是由各人自己认定。这位一千六百年前为坚持真理,被烧死在柴堆上的历史人物,我少年时代便知道他的名字。布鲁诺是十五世纪意大利天文学家与哲学家。他主张泛神论,反对经院哲学,支持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因为牴触圣经,在当时是与「主流」对立的「异端」。

  我这本书的产生,动念于布氏的传记,说来似乎是很夸张的事。的确。人的心理活动随机的奥妙,原本就难以预测。本书与布氏原无任何关联,但受「异端」两字所触动,确实如此。它使我忽然想到:在台北超过半个世纪,我于艺术界一向岂不被目为异端?当然,时代大不相同,现代艺术思想上的异端,不会有中世纪末冒犯教廷那样的风险与悲壮。而该书提醒大家,毋忘黑暗时代或危机时代的所谓「主流」,常是真理与公义的对立面。任何时代大多数人因为无知、懦怯、盲从,而服膺并且追随主流,几乎是大众的宿命。此外,当然也必有许多贪求地位与利益的聪明人,热烈依附主流不落人后。上世纪最后那一年,我在台北史博馆邀请的那次个人画展之后,就萌疏离艺术界之心。半世纪以来我单枪匹马批判主流,虽有欣赏、同情者,而无同心同志者,已到了自感落寞与疲倦的时候。我自甘退出「中心」,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不在乎自我边缘化的孤独,只为享有自由与自在。在对世局与时代的失望之中,重温布鲁诺的故事,使我再次体认在沉沦的时代,异端的可贵而自嘲自乐。

  三月中,朱云汉的《高思在云——一个知识份子对廿一世纪的思考》出版。作者是我的老朋友胡佛兄的高足,台大优秀的政治学者。这本大着的胡序,几个月前胡兄已给我拜读了。在电话中,我说我热切想一读,因为朱云汉关心政经,我关心艺术,但对新世纪的局势的大背景与未来有相同的忧思。他的观点可说先得吾心,他并且提供艺术人所不及的政经世界丰富的知识与见解,非常得益。

  朱云汉的新书指出西方中心与美国霸权的衰退;非西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复兴 (我觉得当代中国不是「崛起」,也不是「兴起」,因为二千多年来中国几乎一直是世界最强盛,但不称霸的第一大国。近二、三百年才为西方以科技崛起的列强所败;现在再起,称为「复兴」比较恰当。);也批判台湾民主的扭曲与变形;媒体品质低劣对政治的损耗;不公的税制助长社会的不公等等。更批判去年所谓「太阳花」学运是中断民主运作,侵犯公民参政权,严重非法的行为。令人悲哀的是蓝绿两党与某些「学者」还为它辩护。台湾社会的倒错与荒谬「距离泰国式的民主大崩坏仅几步之遥。」 朱云汉才真正是台湾学术界之光,而在台湾几为政客与名嘴的喧闹所掩盖。

  最近,从媒体上略知大陆开始在教育上提出强化中国主体文化精神的发扬,警觉西方价值随着流行文化的扩张、渗透,影响一代代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我们都见到中国大陆从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等方面迎头追赶西方取得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之外,社会的开放,引进西方现代文化,包括生活资料工具、生活方式乃至思想观念及文学艺术的新潮,不能说如洪水破闸,也应说已是如水银泻地,文化思想的开放已今非昔比。尤其是中国艺术界一些人接受西潮的冲击之后,生吞活剥把美国的当代艺术当作全球大一统的「先进」艺术来崇拜、供奉,逐渐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根基的事实,不能不予正视。现在大陆开始对「西方价值」氾滥与腐蚀的警觉,毋宁说是应有的、锐敏的反应。虽然中国大陆目前尚有许多要革新,要努力的地方,我期望在艺术方面,要批判全面西化,重新从传统文化的根基上开发出新生命,艺术的民族特色要努力提振。我们应认识民族文化的差异是全球多元文化倡盛的前提;反对单一文化成为全球化主流而压抑或排斥其他文化的一元独霸。

  我们可以看出来,西方世界对中国的复兴既不悦又恐惧,因为百余年来西方宰制全球的优势已不能维持了。从本世纪之初美籍华裔章家敦(Gordon Chang)所写《中国即将崩溃》,到今年三月美国中国专家沈大伟(David Shambaugh)在《华尔街日报》发表同样中国崩溃论的文章,可以说是对非西方世界崛起的不甘与嫉恨心理的反映。西方霸权一贯以其民主、自由与人权标榜为「普世价值」。随着西方世界的衰落,暴露出其民主、自由与人权有其虚伪性、不可靠与双重标准。而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制度造成贫富悬殊空前的严重,已证明其民主、自由、人权只是幌子。美国政治理论教授沃林(Sheldon Wolin)曾警告美国「某种类型的法西斯主义正在取代我们的民主」。

  正如我们艺术界太崇仰西方的现、当代艺术,以之为世界性规格的创新;我们自来也以为民主、自由与人权就只有欧美才是「正牌」,现在都显示了政治体制并非美国与西欧最优。北欧、新加坡、中国大陆,不採美式民主,但国家得到发展,人民享有不断改善的生活。我们确应摆脱唯有美国式的文化与艺术才是世界性、国际性、全球化最先进品牌的梦魇。中国的兴起,如朱云汉新书中所说将「带动全球秩序重组」。种种迹象都令人振奋。一个艺术人,尤其是一个中国读书人,一个世界人,如果不了解世界与人类当世的处境便无以了解艺术。我若干年来关注天下,深感上世纪末以来,世局的迷离,生存的危机,贫富的极化,社会的动盪不安,使大多数人痛苦与失望。近年西方有识之士发出许多令人惊心动魄的唿声,比东方更有反省力,使我感佩。众所广知者如高尔(Al Gore, 1948-)的影片《不愿面对的真相》及其大作《未来—改变全球的六大驱力》;如托玛.皮凯提(Thomas Piketty)的《廿一世纪资本论》指出资本主义自由市场法则的伪善与不义;其他大师如霍布斯鲍姆 (Eric Hobsbawm, 1917-2011)、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 Bauman)、让.克莱尔 (Jean Clair)、以撒.柏林(Isaiah Berlin)、萨依德(Edward Said)……还有许多抵抗全球化的着述。好书太多了。我感到一个新的时代精神正在酝酿,有一天将如火山、海啸,波及全球。那就是我预期一个更大的,世界性的文化复兴将出现于不久的未来。

  回忆二○○一年纽约市世贸双星遭恐怖攻击,当天晚上我写了一篇专栏文章〈慾望之国〉批评美国 (已收入本书)。一个月后我独自从台北市中心迁到市郊潭边,创建了我的小书城「未之闻斋」,开始了「远离红尘」的读书、思考、创作、写作的人生新阶段。我内心深处的「灵听」似乎有沉沉的滚雷自天末传来,一天比一天更清晰。此雷声虽非耳闻,却引起身心的震詟(音折,惧也)。

  今日这个令人失望的世界是否已经「利空出尽」?也许还待「触底」。不过,许多迹象已在预报又一个「文艺复兴」时代将要到来。我们听到先知先觉发出批判与反思,也看到某些朕兆。我心中振奋。我从青年时代反对追随欧美前卫艺术,我也反对国粹派、复古派,可以说双面树敌,双面误解。十多年前我出版两本「艺术论」写了一篇自序,一九九八年我说:

  有人认为我一向是反传统的、激进的,其实那是错觉或成见。看看这本书许多文字,便了解我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传统的激赏与肯定,岂是「传统派」所能言?
也有人认为我反现代,是保守的。同样,本书可以证明我完全不是盲目的、固执成见的反对。不错,我相当程度的批判西方极端的「现代主义」,三十多年来如此。(但即使是西方的「现代主义」,也有我所欣赏、肯定与接纳的成分。)我也反对排外,反对抱残守缺或我族中心主义。

  一九九七年阿拉伯裔美国籍文化批评家与学者艾德华.萨依德 (Edward W. Said, 1935-2003)《知识份子论》、《东方主义》等书,台湾才有译介、出版。「他以着述批判西方主流社会对于东方的错误认知与宰制」,他是中东人,也是美国人,他说:「因此我必须协调暗含于我自己生平中的多种张力和矛盾。」又说到,一方面他争取代表自己的权利,要有自己的民族性;另一方面,他也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以上参见单德兴译萨氏《知识份子论》绪论)我自己在台湾早在六、七○年代反对艺术的全盘西化;反对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是世界性的;而且是现世全球主流;更批判美国的现代、当代艺术,孤独的对抗泛现代主义浪潮,也批判顽固的传统主义,其处境与萨依德相仿,我所论述也与他有某些共同的特色。我现在说这话绝非拿近来大名鼎鼎的萨依德来抬高自己,实则,我批判西方文化霸权,反抗文化宰制,早在台湾未见萨依德大名之前三十年,从六○年代至今,从未改变初衷。

  台湾文艺界找不到另一人如我一样在艺术的论述上最早,而且最长期批判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化宰制,强调文化的独特自主精神的可贵与必要。三十年来我的观念与论述是忠于我对艺术的认知与信仰,忠于我的知识与良知,毫不为图什么好处。—实则只有坏处:被摒于西方「现代主义」主流台湾支流之外,踽踽独行,而且被讥评为「保守」与「傲慢」,被艺坛「敬而远之」。我甘愿承受思想与艺术上的孤独。

  我发现我大半生所写艺术论的文章,大半苦口婆心反覆强调艺术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的重要,也不懈批判西方中心的霸道与非西方自认「落伍」的自卑与附庸西潮,以为搭上先进列车便成「先进」,其实是丧失自我的可悲。在六○年代初,我开始发表文章谈论艺术的时候已隐含对西潮的批评,到今日已经差不多是五十年。从最初对西方思潮的认知、好奇、欣赏、省察与评议。随着西方从现代主义以后一波波激烈反传统,颠覆历史所肯定人类文化珍贵的价值,我由游疑、警觉、研覈,到坚决的反对与戮力批判。尤其当我发现这一切的世变,是文化帝国主义企图宰制全球,处心积虑在文化艺术,在价值层面的大颠覆,我近二、三十年渐渐看清这是一个美国暗中大力推行全球性的文化大革命。我在两岸唿吁艺术文化的民族精神的提振与发扬是中国文化自救自强唯一的出路。我苦口婆心,一步一步走来,目标越来越清晰,这些耗我半生的文章,我想到将它们编集在一起,加上我新世纪以来发表在两岸三地的同类文章,以《批判西潮五十年》为书名,这正是一个异端曲折艰难而坚定不易的「个人心史」,在当代史留下的证言。我相信,三五十年之后历史会评判,我的努力绝不白费。

  本书各文因为跨越半个世纪,现在我大略照年代的次序编排,敬请留意各文写作的年代。

  五十多年来我所写这些文章,螳臂挡车,是否白费,要看未来世局的变化,国人的觉醒与中国文化自己的命运。我只坚持中国文化发展路上应然的方向,不问得失。我笔下半世纪不迎合西潮时势的异端之论,若有不磨的价值,必能邀得越来越多的同志。个人的拙见,一本书寄托我一生的执着与期盼。对中国艺术前途拳拳之心,谨呈野人之献给天下识与不识的同道。

  如何把与本书题旨相关的旧文加上新世纪以来发表在台、港、上海等地尚未收入拙着书中的文章编辑成书?虽然各文直接间接都与批判西潮有关,但前后相距五十多年,原并无「预谋」成书的打算,其次序如何排列?这两部分题目如何标示?一夜苦思。忽然想到《诗经》中最令人难忘的一首诗,有「昔我……」与「今我……」。查《诗三百》,即《小雅》中〈采薇〉的四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用它来做这本文集两段时间的标题,是极好的构想。一时兴奋莫名,看钟已是凌晨四点。但这四句诗对今日的人来说,并非很通俗易懂。顺便在此略作解释。

  〈采薇〉被称为「出征诗」,也称「战争诗」。叙述征夫之苦,思妇之怨,思归之切。用今日的语句,可以意译为「当年我离乡出征,春天,茂盛的杨柳在风中摆盪,有如情人拉着我不舍得放手。现在我要回家了(「来思」就是归来,「思」是语助词无义),正逢冬天,凄迷的大雪望不尽漫漫的长途。」原诗这一节下面尚有四句:「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写出「戍边之士」归家途中百感交集的心思。

  五十年来我在西潮中,企求中国文化于近现代的勐浪中,勿因循泥古而能革新演进;对西潮能批判的吸收,而不应被卷入漩涡,失去自己的自尊与方向。其情与征夫,岂不相近?

  时光无情,昔日杨柳临风依依的少年,已然成白雪霏霏的老年。世界往何处去?中国文化,复兴何日?尚扑朔迷离。人生难得有两个五十年,半世纪孤军奋战之心血留待青史褒贬,惟此聊以自慰。此刻深心的感慨,托改前人句曰:敢有文章惊海内;愧无羿臂挽狂澜。
 
何怀硕
(二○一五年开始写; 二○一六年十二月岁暮写完;
二○一八年二月二日寒流袭台之夜怀硕改定于碧潭涩盦)

图书试读

传统与现代

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尽管可以自傲,然而,过去的终究是过去了,虽然它经历了悠久的岁月,但以「现代人」的眼光看,成为过去的东西,有如已谢的昙花,不论其曾经显现的形象何其美妙,过去了就永不回来,若独自沉湎于往昔的光荣中,便是自我陶醉,近乎自欺。我们这一代不应再满足于以往的回忆与夸耀,不应只兢兢乎这个传统的保持,而应积极地肩负起更重大的任务——继续开拓中国画的领域,使中国的绘画艺术重放光芒于世界。

尽管说在古代中国画有过光荣的成就,但近代以至现代的中国画早已失去创造的光辉,这并不是说我不爱好中国画(读者诸君中,或许有人知道我是从事中国画的),事实上,正因为我对中国画有十分的热爱,当我见到它的疮疤累累,才更加痛心疾首;也唯有此心情,才使我产生了挽救的决心。

许多人在维护传统,他们以为尽一生之努力尚且不及古人万一,何能轻言创造;许多人在诟病传统,他们有一部分是熟悉它而欲图超越它,有一部分人是不屑仔细认识它,而「信心」十足地正在或自认已经「超越」了它。对于这样复杂而又不若「是非问题」那样有单纯的答案的问题,欲求解答,没有切身的经验与感受,实连深切的了解亦不易获得,遑论求解答?我愿将我对传统的认识,略述如下。我先得声明:事物的优点,时常伴随着缺点而俱存,这优点与缺点,正构成其特点。优点与缺点,当然产生好歹的概念;但特点便不带好歹的概念。我下面多数是自特点中找出倾向于缺点方面来试图揭示与探讨。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这本书的封面,我的第一反应是它的装帧设计相当别致,有一种低调却又内敛的质感。书名中的“批判西潮五十年”几个字,用的是一种略显苍劲的字体,仿佛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又带着一种独立思考的锐利。我猜测,这本书的内容或许并非简单地罗列西方的艺术流派和思潮,而是作者以一种审慎的态度,对这五十年间涌入中国的西方艺术思潮进行了一次深入的审视与辨析。这里的“批判”二字,我理解并非是全盘否定,而更可能是一种辨别、一种筛选,一种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保持自身文化主体性的努力。而“未之闻斋”这个词组,则极具画面感,它营造了一种学术探究的氛围,仿佛作者在这样一个独立的空间里,安静地梳理着自己的思路,与历史对话,与艺术对话。我想象着作者在其中,时而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将他对西方艺术思潮的理解、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坚守,以及二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本书,或许就是作者在“未之闻斋”中,留下的一份关于中西艺术思想碰撞的珍贵记录。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总能让我联想到那种在夜深人静时,一个人伏案阅读的场景。 “批判西潮五十年”,这几个字就像是一句古老的谶语,预示着一场关于文化和艺术的深刻反思。 我猜测,作者在书中一定对近五十年里,西方艺术思潮如何影响中国艺术的发展,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深入的剖析。 这里的“批判”,我理解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包含着一种辨析、一种融合,甚至是一种重建。 而“未之闻斋”这个别致的斋名,则为这本书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又古典的色彩,仿佛是在一个与世隔绝的静谧之地,进行着一场关于中西方艺术精神的深度对话。 我可以想象,作者在“未之闻斋”中,或许引用了大量的艺术作品作为例证,将西方的艺术理论与中国的艺术实践进行对比,从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这种跨越文化和时空的艺术思辨,必将带给我全新的视角和深刻的启迪。

评分

一看到《批判西潮五十年:未之闻斋中西艺术思辨》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就自动生成了一个画面:一位充满智慧的学者,在充满古韵的“未之闻斋”中,静静地思考着过去五十年中,西方艺术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所带来的影响。 “批判”二字,绝不是浅尝辄止的评论,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辨析,一种在吸收与借鉴中保持独立精神的呼唤。 我好奇作者是如何定义这“西潮”,它包含了哪些具体的艺术流派、哲学思想,又在中国的艺术土壤上激起了怎样的涟漪。 我也好奇,在“未之闻斋”这个充满东方智慧的名称下,作者会如何运用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和哲学思想,去审视和解读这些外来的思潮。 这必将是一场东西方思想的交锋,一场关于艺术本质的深度探讨。 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对近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能从中获得关于如何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艺术创作和思想传承的宝贵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书卷气,让人一看便知其中必有深意。我拿到这本书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手捧一杯热茶,独自一人沉浸在思想的海洋里的画面。书名中的“批判西潮五十年”,这五个字仿佛带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让人不禁联想到近现代中国在文化和思想领域经历的种种变革与碰撞。究竟是什么样的“西潮”,又经历了怎样五十年的洗礼,才引出“批判”的行动?这其中蕴含的必然是复杂的思辨和深刻的反思。而“未之闻斋”,这个名字更是充满了东方古典的韵味,让人联想到一个专门用于思考、钻研学问的清幽之地,或许是作者内心深处一个独立于喧嚣世界的精神空间。在这里,进行着一场关于艺术的深刻对话,这对话是中西的交融,是古与今的碰撞。我好奇作者将如何在“未之闻斋”这个隐秘的角落,用笔墨勾勒出这跨越了半个世纪的中西艺术思想图景。这样的书名,本身就是一道邀请,邀请读者一同踏入这场智慧的旅程,去探索那些未曾听闻过的、又或许是我们内心深处一直渴望理解的艺术真谛。

评分

这本《批判西潮五十年:未之闻斋中西艺术思辨》的书名,光是听着就觉得充满了哲学思辨的张力。我个人一直对文化交流中的“西潮”现象很感兴趣,尤其是五十年的跨度,这无疑涵盖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最为动荡和变革的时期。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这“西潮”的范畴?是具体到某个艺术流派、某个思潮的涌入,还是更广泛的西方哲学、文化观念的影响?而“批判”二字,在我看来,是一种对既有观念进行反思和挑战的积极姿态,它暗示了作者并非全盘接受,而是有着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见解。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未之闻斋”这个充满东方韵味的名称,它似乎为整本书的探讨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和语境。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一位学者,隐居于一间名为“未之闻斋”的雅室,面对着来自西方的艺术浪潮,静心思考,洞察其精髓,辨其得失,并将其与中国自身的艺术传统进行对话。这种“中西艺术思辨”,必然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让我对其中可能涉及的深刻见解充满了期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