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爱博物馆:24位世界顶级作家,分享此生最值得回味的博物馆记忆

珍爱博物馆:24位世界顶级作家,分享此生最值得回味的博物馆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lison Pearson, Ali Smith, Jacqueline Wilson, Julian Barnes, Roddy Doyle
图书标签:
  • 文学
  • 博物馆
  • 回忆
  • 散文
  • 文化
  • 艺术
  • 旅行
  • 写作
  • 名人
  • 故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智生活》(Intelligent Life)杂志最受欢迎专栏集结

  作家遇上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不仅启发了他们,甚至还改变了他们!

  巴黎罗丹美术馆、哥本哈根托托瓦尔森博物馆、巴黎玩偶博物馆、札格瑞布心碎博物馆、牛津大学皮特‧瑞佛斯博物馆、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波士顿美术馆……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不计其数,唯独这24家博物馆是无可取代的。

  博物馆提供了大大小小成千上万个剎那间的领悟。

  博物馆是我们能够发现过去,反思对世界的了解,并能够引领我们展望未来、重新获得洞察力的地方。

  透过本书,博物馆被个人化了,更成为珍藏情感的载物——全球24位文采斐然的顶级作家(包括曾获曼.布克奖的作家朱利安.巴恩斯、英国极富盛名的儿童文学作家贾桂琳.威尔森等)娓娓道来全世界最震撼他们的博物馆和奇遇,将他们最珍视、意义最重大的启发,分享给读者。
 
尘封的殿堂,回响的灵魂:探索不为人知的艺术与历史碎片 一本关于“无形”记忆与“未曾被记录”的旅程之书 本书并非对既有文化遗产的巡礼,而是对那些在时间长河中悄然隐去,或因过于私密而不被大众所知的“精神遗迹”的深度挖掘。它汇集了二十四位在各自领域内具有独特洞察力的思想家、探险家和创作者的独家叙事,他们带领读者走进的不是宏伟的展厅,而是那些尚未被官方命名、未被列入旅行指南、甚至可能只存在于个人意识边缘的“记忆博物馆”。 第一部分:时间的断层与微观的宇宙 “如果一座博物馆的藏品是时间本身,那么它最珍贵的展品是什么?” 本部分聚焦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瞬间文物”。我们深入探讨了那些转瞬即逝的情景如何通过强烈的个人体验,被塑造成永恒的标记。 1. 遗忘的几何学: 一位专注于建筑符号学的学者,带领我们解构了城市肌理中那些被刻意拆除或改造的“看不见的墙”。他记录了在摩天大楼阴影下,一块老式砖墙上偶然留下的弹孔,如何比任何官方文献更能揭示一个社区的集体创伤。这不是对历史事件的复述,而是对“被擦除的现场”的心理考古。 2. 气味的编年史: 讲述了一位专门研究嗅觉记忆的化学家,她记录的不是香水配方,而是特定环境下,如雨后沥青的味道、陈旧书页中真菌的气息,以及某种已停产的工业原料残留的独特气味。这些气味构成了我们潜意识中无法用视觉语言描述的“感官档案”。 3. 噪音的雕塑: 一位声音艺术家描述了他如何捕捉和编目那些即将消亡的城市背景音——例如,老式电车刹车的尖锐声、特定型号缝纫机的节奏,以及在特定时段只有老城区居民才能听到的低频嗡鸣。这些“听觉遗迹”被视为对特定工业时代和生活方式的无声纪念碑。 第二部分:未完成的叙事与存在的悖论 “最令人心悸的展品,往往是那些永远无法完成的草稿。” 本部分转向那些关于“未竟事业”和“可能性空间”的探讨。这些“博物馆”陈列的是那些因为某个关键节点的缺失,而永远停留在想象中的世界。 4. 失败的蓝图: 一位专门研究替代历史的哲学家,展示了二十世纪初几个关键科学或政治决策如果走向另一方向,世界可能呈现的面貌。他构建了一个关于“未被发明的技术”和“未爆发的冲突”的虚拟展馆,探讨了“我们所是”是如何被无数个“我们所不是”所定义的。 5. 一笔勾销的信件: 一位专攻密码学与私人通信的学者,揭示了那些被写下却最终被销毁或从未寄出的私人信件的“内容重量”。她通过分析笔迹的压力、墨水的晕染和信封的残留痕迹,重构了信件中未曾被言说的、最具破坏性或最私密的真相。 6. 艺术家遗失的工作室: 聚焦于一位探访了多位已故艺术家废弃工作空间的探险家。他记录的不是他们留下的成品,而是那些沾满颜料的抹布、用错的颜料管、半成品雕塑的粗糙底座,以及散落一地的灵感速写。这些“废弃物”揭示了创造力爆发前夕最原始、最不受约束的状态。 第三部分:深层代码与非人类的记忆载体 “如果记忆不储存在大脑或纸上,它会存在于哪里?”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拓展到自然界和数字领域的深层结构,探索非人类或超人类的“记忆储存系统”。 7. 地质的回声: 一位地球物理学家描述了他如何“阅读”数百万年前沉积岩中的微小气泡和晶体结构。他认为,这些结构记录了当时大气成分和环境剧变,是对遥远“生命瞬间”的无意识记录,远比人类历史悠久且无偏见。 8. 数字废墟的幽灵: 一位信息安全专家进入了被废弃的数据中心和加密服务器的“数字墓地”。他展示的不是被黑客窃取的机密,而是那些因为系统崩溃、格式老化而无法再被任何现代设备读取的“数字幽灵文件”。这些数据已不再属于任何已知系统,它们是纯粹的、无法被解码的“存在证明”。 9. 基因的低语: 一位进化生物学家,探讨了跨越数代人遗传下来的“非认知记忆”。例如,对特定蛇类或蜘蛛的无端恐惧,或对某种特定地域的强烈归属感。他将这些视为祖先经验在我们的DNA编码中留下的、无需学习的“出厂设置”——我们自身的博物馆。 结语: 本书的二十四段叙事,共同构建了一个关于“缺失”、“未被关注”和“个人化时间轴”的宏大景观。它邀请读者停止对既定艺术品的瞻仰,转而审视自己生命中那些被匆匆掠过的瞬间,在那里,真正的、未被污染的“记忆展品”正在等待被发现和珍视。这不是一本指南,而是一套全新的感知世界的工具。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玛姬.佛格森/编者


  曾任《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生活杂志《智生活》(Intelligent Life)文学编辑。她着有两本传记作品《乔治.麦凯》和《麦克.莫波格:从战火里的孩子到战马》。

绘者简介

朱疋


  专职平面设计,兼职插画,喜欢慢跑跟猫,不吃早餐。
 

图书目录

前言  尼可拉斯‧塞罗塔(Nicholas Serota),泰特美术馆馆长
序    玛姬.佛格森(Maggie Fergusson)
导读        周晓峰
导读        沈聿德
 
暗藏生命的墙壁
纽约下东区移民公寓博物馆
罗迪.道尔
 
石中罗丹的十四行诗
巴黎罗丹美术馆
艾利森.皮尔森
 
坐危不乱
喀布尔阿富汗国家博物馆
罗利.史都华
 
柜子里奇妙的珍藏
牛津大学皮特‧瑞佛斯博物馆
法兰克.柯翠尔—波伊斯
 
石之画
佛罗伦斯半宝石博物馆
玛格丽特.德拉波尔
 
大都会的圣殿
纽约弗利克博物馆
唐.派特森
 
卡普里之翼
卡普里圣米歇尔别墅
艾莉.史密斯
 
不再被拒于门外
墨尔本维多利亚国家美术馆
提姆.温顿
 
战争的悲悯
伊珀法兰德斯战场博物馆
麦克.莫波洛
 
爱,喜迎我到来
麻省剑桥哈佛自然历史博物馆
安.派契特
 
哥本哈根的雕刻师
哥本哈根托瓦尔森博物馆
艾伦.霍林赫斯特
 
娃娃的宫殿
巴黎玩偶博物馆
贾桂琳.威尔森
 
奥德萨之爱
奥德萨州立奥德萨文学博物馆
AD米勒
 
微笑的水仙子
赛伦塞斯特科里尼翁博物馆
爱丽丝.奥斯维德
 
子与母
奥斯坦德恩索尔故居
约翰.伯恩赛
 
如家自在
波士顿美术馆
克莱儿.梅苏德
 
西贝流士的沉默之乡
耶尔文佩艾诺拉故居博物馆
朱利安.拔恩斯
 
华玆华斯永恆之光
格拉斯密尔鸽屋
安.若
 
痛苦至狂喜
马德里普拉多美术馆
约翰.兰彻斯特
 
心碎博物馆
札格瑞布失恋博物馆
阿敏娜妲.佛纳
 
沉默的剧场
伦敦约翰.里特布赖特爵士珍宝馆
安德鲁.莫逊
 
利奥波德的先见之恩
维也纳利奥波德博物馆
威廉.波伊德
 
谢谢你们的音乐
斯德哥尔摩阿巴合唱团博物馆
马修.斯威特
 
格拉斯哥的梦想宫殿
格拉斯哥凯文葛罗夫艺术博物馆
安德鲁.奥海根
 
关于作者群
 

图书序言



玛姬.佛格森(Maggie Fergusson)


  有些人在洗澡时会灵光一现;提姆.德.莱尔(Tim de Lisle)则是在大英博物馆(British Museum)想出他最了不起的其中一个点子。时值2008年春天,即将接任《经济学人》杂志(The Economist)《智生活》(Intelligent Life)编辑的他,陪十岁的女儿参加大英博物馆举办的中国新年活动。虽然兵马俑展的票已经卖完了,不过他们循着挂灯笼的步道,边走边看着中国戏剧团的表演,浏览摇身一变被布置成一个超大炒锅的大中庭里各式各样的摊子,改用这样的方式自娱。

  那天是大英博物馆史上入馆人次最多的一天。总计有三万五千位访客通过票闸口,馆方后来不得不关上大门,这可是继一八四八年宪章工运暴动事件(Chariot riots)后的头一遭。

  提姆突然意识到,他小时候根本不可能发生这等情事。他回忆道,回溯到1970年代,博物馆「基本上是个阴沉的地方:满布尘埃、霉味阵阵,又密不通风。」他记得在某个下雨的週日午后,他被父母拽着去参观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A)(「披在无头人体模特儿身上单调乏味的老旧罩袍」)、帝国战争博物馆(Imperial War Museum)(「嘈杂、混乱又无聊至极」),还有自然历史博物馆(Natural History Museum)(「天杀的一具又具的人体骨骼」)。

  然而在他和女儿的童年相距的这三十余年间,博物馆吹起了改造之风。它们甦醒了过来,不再阴沉而内敛,而是变得轻快又喜迎造访。罗浮宫(The Louvre)建起了玻璃金字塔,而大英博物馆的大中庭变身为一个玻璃的甜甜圈。

  被这所有的一切所启发,提姆想出一个新的主题系列,名为「作家写博物馆」,其构想简单,但强而有力。每一期的《智生活》都会找一位作家——而非艺评家——要对方重访自己生命中意义重大的博物馆,写下喜欢(或不喜欢)那个博物馆的事由,交织成回忆录的一丝半缕。

  几年之后,我接下了这个系列的委任工作。我碰过一些回绝邀稿的有趣经验。萝丝.崔梅(Rose Tremain)解释,她不喜欢博物馆的理由,和她讨厌新年的派对聚会是一样的——「我觉得在非常紧迫的时间里,被要求做出合宜的情感表达和聪明的回应,就像遭致囚禁一般」;理查.福特(Richard Ford)则坦承,他给自己「约莫四十五分钟的时间逛展区,但之后地面就会变得具体,让他的眼神无法聚焦」;大卫.塞德里(David Sedaris)承认,他就不是个喜欢去博物馆的人,但他「是个满爱逛博物馆礼品店或流连博物馆咖啡厅的那种人」。

  话虽如此,作家们往往都还是很有意愿再次造访那些博物馆,且在今年稍早、本主题系列结束之前,已经有三十八位作家撰写了关于启发他们的博物馆的文章——当中甚至还有几例,改变了他们的人生。各个作家的选择包罗极广,从庄严的约翰.兰彻斯特(John Lanchester)笔下的普拉多博物馆(Prado),到家庭式的罗迪.道尔(Roddy Doyle)笔下的纽约下东区移民公寓博物馆(Lower East Side Tenement Museum),还有风格诡异的博物馆,阿敏娜妲.佛纳(Aminatta Forna)笔下,位于札格瑞布的心碎博物馆(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然而,统一这些众多选择,同时赋予其特殊性的,是文章的品质。

  我们花了很长的时间审慎考虑,要将哪些文章收录本书中,而我们认为精选出的二十四篇都是上乘之作。希望读者和我们一样,也喜欢这些文章。

玛姬.佛格森(Maggie Fergusson)

前言

尼可拉斯‧塞罗塔(Nicholas Serota),泰特美术馆馆长


  我们可以在博物馆里,发现过去,反思自己对世界的了解,同时,还能从中洞悉你我未来将何从何去。诗人艾略特(T. S. Eliot)就曾告诉我们:

  眼下与以往的时空

  或许都存在于未来吧

  他还提醒世人,我们「对过去的『理解』,理当受到当下的影响,一如当下,也步步受控于过去」。

  过去五十年以来,欧美各博物馆的造访人次呈现巨幅成长,这个现象一部分是因为大众旅游的兴起。博物馆的规模变大、数量增多,一栋栋夸张的博物馆新建筑,满足了我们对奇观与新奇体验的渴望。1997年,在西班牙的毕尔包市(Bilbao),建筑师法兰克‧盖瑞(Frank Gehry)完成了古根汉美术馆分馆(Guggenheim Museum Bilbao)的建造,自此建立了一个新的标竿,激励了世界各地小城镇也想有样学样的野心。

  然而,从这本书里的各篇文章里,我们会了解到,博物馆的大小,只与拍照时占去底片多大面积有关,大小几乎从来都不是重点。2012年时,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Orhan Pamuk)在伊斯坦堡(Istanbul)创立了与他2008年出版的小说同名的「纯真博物馆」(Museum of Innocence),当时他想表达的理念,就是要让世人知道,博物馆不应该是浮夸的,而应该以人为规模,最重要的是,博物馆是很个人的。他在《文物的纯真》(The Innocence of Objects)一文里宣示了博物馆的意义,写道:

  有着大门大厅的大型博物馆,向我们喊话,要你我抛却人性,张开双臂迎接接踵穿梭的群众……但一般的个人日常生活故事,才更饶富内涵、更具人性、更令人快慰……博物馆非得规模变得更小、更具个人性,还要更便宜不可。这才是博物馆以人的规模诉说故事的唯一方式。

  在这本选集里的作者当中,只有极少数的人,偏好大型或馆藏浩繁的博物馆的参观经验。这或许反映出我们会想广邀各知名作者,以博物馆为题,写出一篇回溯个人经历的短文的原因。然而,这无疑的也揭露了非常多人的共同看法——最值回票价的博物馆游历,不外乎是参观者与单一展物间建立出的特殊情感连结有关。当我站在一间展览室,眼前面对的是一座西元前五世纪的雕像、一幅五百年前的画作,或是某位在世的艺术家的影像装置作品,我感受到那个共享空间中作品的形式与重量、画布上奔放的色彩、画笔的笔触,或是那张纸上线条的轮廓。

  这些,都是另一个人创造的作品,纪录了他∕她对世界的感知或感动,也记录了他∕她的信念,这些从而再转化为我们自己的当下。就是这样的强度,这种无法透过互联网感受到的强度(即便Google有办法将伟大巨作的细节放大,拥有绝对能让人看得神迷目炫的功能,也没有这样的强度),驱使你我成为博物馆里人类创作作品的见证者。细细观察,偶尔甚至还可能把展物拿在手中的那种经历,只能意会,无法言传,是触觉与空间的感知。我们透过另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类的视野,摆置自己于时空当中。一一加累,博物馆提供了大大小小成千上万个剎那间的领悟。

  或许我们会注意到,本选集中,少数作者选定以大型城市里最享负盛名的博物馆为文。那么,动身寻找某间地处偏远的小规模博物馆,便能以一种朝圣之旅的形式,提升参访经历和念想。小型博物馆往往是我们得以将自己从日常生活步调中抽离出来而检视自我,或探索他人观点的地方。这些行为,得靠你我找出时间才可以执行,但也因为这些行为,提供了我们反省与沉思的时间。博物馆,在这个被贸易与商品牵着鼻子走、被流行与新奇事物主导的世界里,已然成为价值存续的地方。它们在族群概念或共有空间愈发罕见的现今社会中,提供了一个共享经历的去处。博物馆可以是表达各种想法的平台,能提供灼见真知,让我们了解文化造就或因应社会变化的方式。在二十一世纪,最棒的博物馆,会创造出对话、辩论和想法交流的空间,同时也会创造出指引方向的空间。就跟大学一样,博物馆可以验证假设,但它们同时还能吸引一群衍生出某种信任感和族群性的大众,这在学术机构中是相当罕见的。

  我们也许很讶异,那些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晚期顶尖建筑师手下的博物馆建筑作品,受到大众如此的关注,但本选集中,却只有寥寥可数的文章,把重点放在博物馆建筑的来龙去脉上。艾伦‧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到哥本哈根(Copenhagen)托尔瓦森博物馆(Tholvalsens Museum)的游记,算是例外之一;不过,整体而言,作者们纪录的是他们跟展物间的关系,而不是跟建筑物本身的关系。然而,随着博物馆变成群众聚集之地,又是反省沉思之所,建筑物的形式,不可避免的也会随之演化。博物馆作为观看的空间和社会活动空间两者间的平衡,会有所变化。过去五十年来,透过引进教室、讲堂,甚至到后来还有商店、餐厅、咖啡馆、以及「举办活动的空间」,我们已经见证了博物馆的重大改变。接下来的二十年,博物馆还会进化成举行研讨会、辩论会、对话讨论,还有实作活动的空间。「学习」将不会只侷限于教室或讲堂里,而是会发生在博物馆建筑中的各个角落,把你我,从巍峨殿堂带向公会论坛:在这一个民主的场域,所有的人,得以从彼此,从我们的现在,乃至我们的过去当中,学习精进。话虽如此,近距离观看展物和艺术作品的独特经历,依然会是博物馆最重要的标准定义。也正是这种独特经历,持续刺激了许多作家天马行空的想像,而我们何其有幸,在随后的篇章里,分享他们的点滴洞察。

导读一

周晓峰(译者)


  本书由二十四位英美着名的作家,介绍二十四个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其中有些博物馆世界知名,有些博物馆鲜为人知,但都很有特色,主题包括绘画、建筑、雕塑、诗歌、文学、音乐、宗教以及文化。每篇文章都写得精采,文笔典雅。笔者负责翻译其中的十二篇,在此谢谢王怡文女士在翻译过程中的多方协助和一些很好的建议。  

  这些文章里谈的较多的是绘画,涉及的画家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皮耶罗(Piero Della Francesca)、贝里尼 (Giovanni Bellini)、达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十七世纪荷兰画派的维梅尔(Johannes Vermeer);十八世纪洛可可画派的弗哥纳(Jean-Honore Fragonard) ;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的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ner);十九世纪写实主义柯洛(Camille Corot);十九世纪新古典主义的昂格拉(Jean Ingres);印象派的窦加(Edgar Degas)、雷诺瓦 (Pierre-Auguste Renoir)、沙金(John Singer Sargent);到二十世纪表现主义的席勒(Egon Schiele) 、培根(Francis Bacon)、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这其中维梅尔生前清苦,死后两百年才获肯定。席勒生前没有卖出一幅画,二十八岁过世,死后五十年才被认定是天才。难以想像艺术评论家以及艺术史学者会错得如此离谱。建议读者在网路上查看维梅尔的《花边女工》(The Lacemaker)和《军官与微笑少女》(Officer and Laughing Girl)以及席勒的两幅自画像,《自画像——倾斜的头》和《自画像——冬天的樱桃》,都是经典之作。

  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画风的变化风起云涌,创作丰富琳瑯满目。作者唐・派德森却说文艺复兴时期乔凡尼・贝利尼(Giovanni Bellini)的宗教作品《沙漠里的圣・法兰西斯》(St. Francis in the Dessert)深深的打动了他。现代画充满了视觉上的创新,题材千变万化,非常吸引人。创新固然重要,但是画要有生命,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信念或者信仰。贝利尼的艺术作品,无论是绘画雕刻或建筑,都感动人,是因为他有深厚的信仰。

  爱诺拉博物馆原来是挪威音乐家西贝流士(Sibelius)的旧居,西贝流士建造此屋时几乎破产。西贝流士的音乐非常的冷,和同时期的阿诺・荀伯克 (Arnold Schoenberg)的音乐同样的冷,不过前者是一种北国天寒地冻的冷,后者是心灵上的冷。西贝流士生命的最后三十年保持沉默,不再写一个音符。1940年代的初期某一天,他将第八交响乐的草稿,和一堆未完成的作品,全都丢进火炉里。他从此变得更平静更乐观。他的心里总萦绕着家居附近的天鹅、鹤、大雁,牠们的身影和叫声,比任何音乐文学或艺术更能打动他。创作固然是美好的事,完全的看透也是一种美。  

  大英图书馆的约翰・瑞布莱特爵士珍藏馆,专门收原稿或者手稿,包括有披头四 (Beatles)歌曲的原稿、希腊文新旧圣经最重要的手稿、韩国的《佛教花环经》(Garland Sutra)手稿、《英国大宪章》(Magna Carta)的原稿、史诗《贝尔武夫》(Beowulf)的手稿、汤玛士•哈代(Thomas Hardy)的《黛斯姑娘》的初稿。原稿或者手稿,对于作者、读者都有很大的启发性, 甚至有某种神祕的魔力。

  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1799到1808年间住在格拉斯米尔的多弗小屋,这一段时期华兹华斯生活清苦简单,小屋四面环山,他在山坡地上种菜,在附近的小溪漫步。小溪是他灵感的泉源,他写下了很多好诗。多弗小屋已成为纪念他的博物馆。华兹华斯的诗清新朴实,和他的多弗小屋一样,是一个纯净的世界,有星辰、彩虹、蒲公英、画眉,没有过分复杂的情绪或深奥的思索。他是浪漫派文学代表性的人物,歌诵大自然的美。诗里深沉的信仰和灵巧的韵脚有宁静的美,很迷人,有点像乔凡尼・贝利尼的《沙漠里的圣・法兰西斯》,能安抚现代人忙乱的心境。

  这些博物馆有些你也许听说过,有些你甚至去过,有些你闻所未闻。作者们都提供了丰富的资讯和深刻的见解,文字隽永,条理分明。阅读此书,也许比你亲自造访这些博物馆会有更多的收获。如果你到欧美旅游,建议你先参考这本书,也许安排参观某些书里谈到的博物馆,旅游会更丰富,更有趣。

导读二

沈聿德(译者)


  《珍爱博物馆:24位世界顶级作家,分享此生最值得回味的博物馆记忆》一书一共有二十四篇散文,是《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生活杂志《智生活》(Intelligent Life)的编辑群,从多篇以作家介绍博物馆为题的专题文章中,精挑细选而成的作品集。名家写作,词情并备兼具,下笔为文,或论理、或抒情、或叙事,无一不属上乘;笔者能翻译其中十二篇,感到十分荣幸。

  本书中,作家们挑选的博物馆主题各异其趣,上自古典艺术的巨擘创作、下至大众文化的流行音乐,应有尽有;作家们心有所属的博物馆也各自有别,从巍峨壮观的国家型大型馆件、到精巧迷你的私人收藏屋,一应俱全:还有,作家们撰文抒发自己与博物馆之私密连结的理由更是不一而足:有亲情、爱情、友情、对年少记忆的缅怀、对战乱与和平的反思……等,包罗万象。

  然而,即便书里各家罗列的博物馆,规模、内容、与知名度都大不相同,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被个人化了;在这些名家笔下,博物馆不再是一栋栋仰之弥高的冷峻建筑,而馆藏珍品也不再是受众人仰望且难以亲近的文物瑰宝,博物馆成为某种个人情感的载物,而展品就此和参访者有了更细微且私密的互动关系。

  人们在谈后现代(post-modernity)的时候,常常提到一种大叙事(grand narrative)结构的瓦解。在中文的翻译里,「博物馆」这三个字,总让人联想起一种包山包海、连古串今的文物陈列方式;《智生活》的编辑当初在构思「私房博物馆」这个主题的时候,就是希望能重新思考博物馆的定位,重新定义参访群众和这庞大的文物保存与展览制度间应该建立的互动关系。透过这些作家笔下的个人经验,读者得以一窥不同博物馆及其馆藏在每个作者心目中大相迳庭的私人意义,例如:「移民公寓博物馆」(Lower East Side Tenement Museum)里某个移民家庭深埋数十载的秘密、「皮特‧里佛斯博物馆」(Pitt Rivers Museum)里阿富汗难民用杀虫剂空罐子做给孩子的飞机、「心碎博物馆」(The 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里彷若已逝恋人心跳频率而闪着红光的狗项圈、「墨尔本维多利亚美术馆」(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替乡下孩子带来的文化冲击与震撼及其几十年来策展方式与展览内容的改变、「阿巴合唱团博物馆」(ABBA: The Museum)的大众流行音乐在文化符号学与世界政治潮流上的意义……等。

  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博物馆连同其内的文物展品,有了生命,彷彿从展台底座上走了下来,和观者间产生了一种无形却有意的互动,时而短暂即逝,时而深远隽永。在这样的意义变动中,博物馆的大叙事架构被拆解了,成为一个又一个独立的小故事;而博物馆甚至可以不需背负着必然山包海汇、蒐罗古今、专收精致艺术(high art)的刻板印象,重新寻回其字源(古希腊语mouseion)的意思--它应该是研习、学习之处,是研习艺术诗歌之所。参观博物馆的你我,就应当看见博物馆的微、小、个人化,重新打造有别以往的观展经验。

  近年来,台湾人出国自助旅游的风气渐盛,而台湾本身从政府到民间,推动本地观光的口号也打得震天价响。这本《私房博物馆》里每篇就文化底蕴上深入浅出的介绍文,除了可以作为出国旅游安排行程时的又一参考,也能补强读者对特定领域略嫌不足的背景知识;此外,笔者以为,本书介绍的许多博物馆,还可以提供台湾推动文创与观光的另一个思考方向——将「观看」与「体验」个人化,在参访者与游客身上,留下独一无二且亘久绵长的深刻记忆。最重要的是,这本书收录的每一篇散文都自成佳作,彷彿二十四件坐落书中的展品,掀开扉页的当口,我们也就步入了你我的「珍爱博物馆」吧。

 

图书试读

心碎博物馆
 
札格拉布市失恋博物馆
 
(THE 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 ZAGREB)
 
阿米娜妲‧佛尔纳(Aminatta Forna)
 
我走进展间时,有一对本来在接吻的男女,迅速地分了开来。男生走到小展间的另一头去欣赏那儿的展品;女生则仔细读着她面前的展品说明。男生穿了一件帽T;女生则斜揹着一个红色的包包。由于他们俩人看起来很年轻,感觉上不太可能是见不得人的第三者关系,所以,也许是我走进来让他们不好意思了吧。
 
他们离开之后,我端详了原本他们在看的展物。那是一个烘蚕豆的器具。标示上写着:「在埃及,有句俗话说,蚕豆最好是加热后再上菜。我们的感情,从来没有升温,但我们的友谊,还是像干的蚕豆一样坚硬。」标签说,那段感情从1990年维持到1991年,这么算来,跟好跟克罗埃西亚的独立战争一样长。我在想,这两件事是不是有所关联--建立这段爱情的原因、或之所以不再提起这段爱情,或是说,这段感情没能开花结果,是否与战争有关呢。
 
展间另一头的墙上,是1980年代晚期某位17岁的女孩送给她已婚爱人的刮胡组。这位已婚男人把刮胡组捐赠给博物馆时,写道:「我希望她不再爱我了。我希望她不晓得,她才是我这辈子唯一爱过的人。」
 
博物馆里几乎所有的东西——漆成白色的一间间展厅里打了光的展示桌上,动物布偶娃娃、瓷制的狗狗、绸缎佯装、外套、帽子、书籍、塑胶或玻璃或陶瓷制的装饰品、相本、手表、时钟和居家用品--都重复着一样的讯息:爱情最后的结果是失去。爱情最终的结果,一定就是失去。只有那个还放在原装盒子里的烘蚕豆器具,告诉你我,没有实现的爱,还可能造就某种幸福。
 
我第一次逛到这间失恋博物馆,是去年初夏的事;当时我走在札格拉布旧城区,要穿过格拉德,我来的目的是要为自己新小说《雇来的勤杂工》(The Hired Man)里的角色做研究,书中人物搬到了这座城市来,而且有一天她们在都柏尼克饭店(Hotel Dubrovnik)用午餐。本来我一开始是靠着这座饭店和托米斯拉夫广场(Tomislav Square)的文字叙述,想像出书中人物在那儿看着百年树龄的树被砍掉的场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名家写名作”的书籍市场充斥着太多,很多时候不过是锦上添花,甚至有些是勉强凑数的。然而,《珍爱博物馆》彻底颠覆了我的印象。从第一页翻开,我就被一种温润而深沉的情感所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位老朋友的家中,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博物馆的私人记忆。书中,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大师,在博物馆这个特殊的空间里,展现出了完全不同于他们笔下宏大叙事的另一面——他们是带着好奇心、带着孩童般的惊叹、带着对历史的敬畏,甚至带着一丝丝淡淡的伤感,去审视那些承载着人类文明瑰宝的展柜。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位作家对一件古老陶器的描述,他并没有去考证它的具体年代或出土地,而是沉浸在那粗糙的纹理和朴素的造型中,想象着制作它的人,在漫长的时光里,将怎样的情感和期望倾注其中。这种从具象到抽象,从物质到精神的细腻捕捉,让我觉得,原来文学的力量,真的可以穿透时间,连接起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灵魂。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博物馆的记忆,更是关于如何用一颗敏感、好奇、充满爱意的心去感受世界,去发现那些被遗忘在角落里的美好。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去过的每一个博物馆,那些曾经匆匆一瞥的展品,仿佛在书的引领下,重新焕发了生命,诉说着各自的故事。

评分

读完《珍爱博物馆》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一扇扇窗户,透过这些窗户,我看到了24位世界级作家,用他们独特的眼光,去审视那些安放在博物馆里的,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位作家并没有选择去描绘那些举世闻名的镇馆之宝,而是将笔墨聚焦于一件被放置在角落里的老式相机。他从那冰冷的金属和玻璃中,看到了无数摄影师的眼神,看到了他们捕捉的瞬间,看到了他们用影像记录下的时代变迁。他感慨,每一件物品,都是一个故事的载体,而博物馆,就是一座巨大的故事殿堂。书中还有作家分享了他与孩子一同参观博物馆的经历,他笔下的孩子,用最直接、最纯粹的视角去观察世界,他们的惊叹、提问,甚至是一些看似幼稚的想法,都让这位作家重新审视了自己曾经司空见惯的展品,看到了新的意义。这种代际的传承,这种视角的碰撞,让这本书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它不是一篇篇独立的文章,而更像是24个关于“发现”的片段,这些片段汇聚在一起,构成了对“珍爱”这个词最生动、最深刻的注解。它让我相信,无论我们是谁,身处何地,总能在博物馆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此生最值得回味的记忆”。

评分

作为一名对艺术史和人文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珍爱博物馆》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令人惊喜的厚礼。它汇聚了24位世界顶尖作家的视角,但令人称道的是,这些视角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各自鲜活,独树一帜。我特别欣赏书中一位作家对一件文艺复兴时期雕塑的解读,他没有沉溺于作品的技法和历史背景,而是着眼于雕塑人物眼神中流露出的微妙情感,以及艺术家如何用冰冷的石头,雕刻出如此鲜活的生命力。他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那份跨越数百年的对话,让我仿佛也站在雕塑前,感受到了艺术家创作时的激情与灵感。还有作家对一件古代器皿的描述,他从器皿的磨损痕迹中,读出了无数双手曾经的触碰,读出了它所经历的世代变迁,以及它如何在沉默中,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作家们非凡的观察力和联想能力,也让那些原本遥远的展品,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温度。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博物馆里的藏品,更是关于藏品背后所承载的故事、情感和人类共同的记忆。它提醒我们,每一件物品,无论多么微不足道,都可能蕴藏着一段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回味的历史。

评分

《珍爱博物馆》这本书,在我看来,是献给所有怀揣着好奇心和对世界怀有敬畏之心的人们的一份礼物。它不像是那些冰冷的学术研究,也不是晦涩的艺术评论,而是24位作家用他们最真挚的情感,去拥抱那些在博物馆中静静等待我们去发现的宝藏。我会被其中一位作家描述他对一幅抽象画的感受所吸引,他并没有试图去“理解”这幅画的所谓含义,而是完全沉浸在色彩的碰撞和线条的律动中,感受那种纯粹的视觉冲击带来的情绪波动。他说,有时候,最好的理解,就是最纯粹的感受。这种对艺术体验的解放,让我觉得很受启发,也让我开始思考,我们是否过于执着于“理解”和“意义”,而忽略了最直接的情感共鸣。还有作家讲述他参观一家小型地方性博物馆的经历,那里没有惊世骇俗的展品,但却充满了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和生活气息,让他感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珍贵”。这种对“伟大”与“平凡”的重新定义,也让我对“博物馆”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就是这样,用无数个闪光点,照亮了我们内心深处对美好、对过往、对连接的渴望。

评分

我一直认为,博物馆是时间的凝固,是历史的印记,更是人类集体意识的缩影。但《珍爱博物馆》这本书,却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它。它不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也不是枯燥的艺术评论,而是24位顶级作家,将自己最柔软、最私密、也最真挚的情感,倾注在对博物馆的个人化解读中。我被其中一位作家描绘的童年参观经历深深打动,他笔下的博物馆,不再是庄严肃穆的殿堂,而是充满了神秘和惊喜的探险乐园。他记得某个展柜旁,父亲宽厚的手掌,记得自己踮起脚尖,好奇地窥探玻璃后的恐龙化石,记得那种发自内心的惊叹和对未知世界的渴望。这种回忆,是如此真实,如此 relatable,让我仿佛也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回到了那个曾经让我着迷的博物馆。书中还有作家分享的成年后再次走进博物馆的心境变化,从年少时的猎奇,到如今的沉思,再到对生命、对文明的深刻反思。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这种情感的递进,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变得层次分明,耐人寻味。它鼓励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走进博物馆,去寻找那些触动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去 reconnect with ourselves。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