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愛博物館:24位世界頂級作傢,分享此生最值得迴味的博物館記憶

珍愛博物館:24位世界頂級作傢,分享此生最值得迴味的博物館記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Allison Pearson, Ali Smith, Jacqueline Wilson, Julian Barnes, Roddy Doyle
圖書標籤:
  • 文學
  • 博物館
  • 迴憶
  • 散文
  • 文化
  • 藝術
  • 旅行
  • 寫作
  • 名人
  • 故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智生活》(Intelligent Life)雜誌最受歡迎專欄集結

  作傢遇上博物館——這些博物館不僅啓發瞭他們,甚至還改變瞭他們!

  巴黎羅丹美術館、哥本哈根托托瓦爾森博物館、巴黎玩偶博物館、劄格瑞布心碎博物館、牛津大學皮特‧瑞佛斯博物館、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傢美術館、波士頓美術館……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博物館不計其數,唯獨這24傢博物館是無可取代的。

  博物館提供瞭大大小小成韆上萬個剎那間的領悟。

  博物館是我們能夠發現過去,反思對世界的瞭解,並能夠引領我們展望未來、重新獲得洞察力的地方。

  透過本書,博物館被個人化瞭,更成為珍藏情感的載物——全球24位文采斐然的頂級作傢(包括曾獲曼.布剋奬的作傢硃利安.巴恩斯、英國極富盛名的兒童文學作傢賈桂琳.威爾森等)娓娓道來全世界最震撼他們的博物館和奇遇,將他們最珍視、意義最重大的啓發,分享給讀者。
 
塵封的殿堂,迴響的靈魂:探索不為人知的藝術與曆史碎片 一本關於“無形”記憶與“未曾被記錄”的旅程之書 本書並非對既有文化遺産的巡禮,而是對那些在時間長河中悄然隱去,或因過於私密而不被大眾所知的“精神遺跡”的深度挖掘。它匯集瞭二十四位在各自領域內具有獨特洞察力的思想傢、探險傢和創作者的獨傢敘事,他們帶領讀者走進的不是宏偉的展廳,而是那些尚未被官方命名、未被列入旅行指南、甚至可能隻存在於個人意識邊緣的“記憶博物館”。 第一部分:時間的斷層與微觀的宇宙 “如果一座博物館的藏品是時間本身,那麼它最珍貴的展品是什麼?” 本部分聚焦於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忽略的“瞬間文物”。我們深入探討瞭那些轉瞬即逝的情景如何通過強烈的個人體驗,被塑造成永恒的標記。 1. 遺忘的幾何學: 一位專注於建築符號學的學者,帶領我們解構瞭城市肌理中那些被刻意拆除或改造的“看不見的牆”。他記錄瞭在摩天大樓陰影下,一塊老式磚牆上偶然留下的彈孔,如何比任何官方文獻更能揭示一個社區的集體創傷。這不是對曆史事件的復述,而是對“被擦除的現場”的心理考古。 2. 氣味的編年史: 講述瞭一位專門研究嗅覺記憶的化學傢,她記錄的不是香水配方,而是特定環境下,如雨後瀝青的味道、陳舊書頁中真菌的氣息,以及某種已停産的工業原料殘留的獨特氣味。這些氣味構成瞭我們潛意識中無法用視覺語言描述的“感官檔案”。 3. 噪音的雕塑: 一位聲音藝術傢描述瞭他如何捕捉和編目那些即將消亡的城市背景音——例如,老式電車刹車的尖銳聲、特定型號縫紉機的節奏,以及在特定時段隻有老城區居民纔能聽到的低頻嗡鳴。這些“聽覺遺跡”被視為對特定工業時代和生活方式的無聲紀念碑。 第二部分:未完成的敘事與存在的悖論 “最令人心悸的展品,往往是那些永遠無法完成的草稿。” 本部分轉嚮那些關於“未竟事業”和“可能性空間”的探討。這些“博物館”陳列的是那些因為某個關鍵節點的缺失,而永遠停留在想象中的世界。 4. 失敗的藍圖: 一位專門研究替代曆史的哲學傢,展示瞭二十世紀初幾個關鍵科學或政治決策如果走嚮另一方嚮,世界可能呈現的麵貌。他構建瞭一個關於“未被發明的技術”和“未爆發的衝突”的虛擬展館,探討瞭“我們所是”是如何被無數個“我們所不是”所定義的。 5. 一筆勾銷的信件: 一位專攻密碼學與私人通信的學者,揭示瞭那些被寫下卻最終被銷毀或從未寄齣的私人信件的“內容重量”。她通過分析筆跡的壓力、墨水的暈染和信封的殘留痕跡,重構瞭信件中未曾被言說的、最具破壞性或最私密的真相。 6. 藝術傢遺失的工作室: 聚焦於一位探訪瞭多位已故藝術傢廢棄工作空間的探險傢。他記錄的不是他們留下的成品,而是那些沾滿顔料的抹布、用錯的顔料管、半成品雕塑的粗糙底座,以及散落一地的靈感速寫。這些“廢棄物”揭示瞭創造力爆發前夕最原始、最不受約束的狀態。 第三部分:深層代碼與非人類的記憶載體 “如果記憶不儲存在大腦或紙上,它會存在於哪裏?”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拓展到自然界和數字領域的深層結構,探索非人類或超人類的“記憶儲存係統”。 7. 地質的迴聲: 一位地球物理學傢描述瞭他如何“閱讀”數百萬年前沉積岩中的微小氣泡和晶體結構。他認為,這些結構記錄瞭當時大氣成分和環境劇變,是對遙遠“生命瞬間”的無意識記錄,遠比人類曆史悠久且無偏見。 8. 數字廢墟的幽靈: 一位信息安全專傢進入瞭被廢棄的數據中心和加密服務器的“數字墓地”。他展示的不是被黑客竊取的機密,而是那些因為係統崩潰、格式老化而無法再被任何現代設備讀取的“數字幽靈文件”。這些數據已不再屬於任何已知係統,它們是純粹的、無法被解碼的“存在證明”。 9. 基因的低語: 一位進化生物學傢,探討瞭跨越數代人遺傳下來的“非認知記憶”。例如,對特定蛇類或蜘蛛的無端恐懼,或對某種特定地域的強烈歸屬感。他將這些視為祖先經驗在我們的DNA編碼中留下的、無需學習的“齣廠設置”——我們自身的博物館。 結語: 本書的二十四段敘事,共同構建瞭一個關於“缺失”、“未被關注”和“個人化時間軸”的宏大景觀。它邀請讀者停止對既定藝術品的瞻仰,轉而審視自己生命中那些被匆匆掠過的瞬間,在那裏,真正的、未被汙染的“記憶展品”正在等待被發現和珍視。這不是一本指南,而是一套全新的感知世界的工具。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瑪姬.佛格森/編者


  曾任《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生活雜誌《智生活》(Intelligent Life)文學編輯。她著有兩本傳記作品《喬治.麥凱》和《麥剋.莫波格:從戰火裏的孩子到戰馬》。

繪者簡介

硃疋


  專職平麵設計,兼職插畫,喜歡慢跑跟貓,不吃早餐。
 

圖書目錄

前言  尼可拉斯‧塞羅塔(Nicholas Serota),泰特美術館館長
序    瑪姬.佛格森(Maggie Fergusson)
導讀        周曉峰
導讀        瀋聿德
 
暗藏生命的牆壁
紐約下東區移民公寓博物館
羅迪.道爾
 
石中羅丹的十四行詩
巴黎羅丹美術館
艾利森.皮爾森
 
坐危不亂
喀布爾阿富汗國傢博物館
羅利.史都華
 
櫃子裏奇妙的珍藏
牛津大學皮特‧瑞佛斯博物館
法蘭剋.柯翠爾—波伊斯
 
石之畫
佛羅倫斯半寶石博物館
瑪格麗特.德拉波爾
 
大都會的聖殿
紐約弗利剋博物館
唐.派特森
 
卡普裏之翼
卡普裏聖米歇爾彆墅
艾莉.史密斯
 
不再被拒於門外
墨爾本維多利亞國傢美術館
提姆.溫頓
 
戰爭的悲憫
伊珀法蘭德斯戰場博物館
麥剋.莫波洛
 
愛,喜迎我到來
麻省劍橋哈佛自然曆史博物館
安.派契特
 
哥本哈根的雕刻師
哥本哈根托瓦爾森博物館
艾倫.霍林赫斯特
 
娃娃的宮殿
巴黎玩偶博物館
賈桂琳.威爾森
 
奧德薩之愛
奧德薩州立奧德薩文學博物館
AD米勒
 
微笑的水仙子
賽倫塞斯特科裏尼翁博物館
愛麗絲.奧斯維德
 
子與母
奧斯坦德恩索爾故居
約翰.伯恩賽
 
如傢自在
波士頓美術館
剋萊兒.梅蘇德
 
西貝流士的沉默之鄉
耶爾文佩艾諾拉故居博物館
硃利安.拔恩斯
 
華玆華斯永恆之光
格拉斯密爾鴿屋
安.若
 
痛苦至狂喜
馬德裏普拉多美術館
約翰.蘭徹斯特
 
心碎博物館
劄格瑞布失戀博物館
阿敏娜妲.佛納
 
沉默的劇場
倫敦約翰.裏特布賴特爵士珍寶館
安德魯.莫遜
 
利奧波德的先見之恩
維也納利奧波德博物館
威廉.波伊德
 
謝謝你們的音樂
斯德哥爾摩阿巴閤唱團博物館
馬修.斯威特
 
格拉斯哥的夢想宮殿
格拉斯哥凱文葛羅夫藝術博物館
安德魯.奧海根
 
關於作者群
 

圖書序言



瑪姬.佛格森(Maggie Fergusson)


  有些人在洗澡時會靈光一現;提姆.德.萊爾(Tim de Lisle)則是在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想齣他最瞭不起的其中一個點子。時值2008年春天,即將接任《經濟學人》雜誌(The Economist)《智生活》(Intelligent Life)編輯的他,陪十歲的女兒參加大英博物館舉辦的中國新年活動。雖然兵馬俑展的票已經賣完瞭,不過他們循著掛燈籠的步道,邊走邊看著中國戲劇團的錶演,瀏覽搖身一變被布置成一個超大炒鍋的大中庭裏各式各樣的攤子,改用這樣的方式自娛。

  那天是大英博物館史上入館人次最多的一天。總計有三萬五韆位訪客通過票閘口,館方後來不得不關上大門,這可是繼一八四八年憲章工運暴動事件(Chariot riots)後的頭一遭。

  提姆突然意識到,他小時候根本不可能發生這等情事。他迴憶道,迴溯到1970年代,博物館「基本上是個陰沉的地方:滿布塵埃、黴味陣陣,又密不通風。」他記得在某個下雨的週日午後,他被父母拽著去參觀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披在無頭人體模特兒身上單調乏味的老舊罩袍」)、帝國戰爭博物館(Imperial War Museum)(「嘈雜、混亂又無聊至極」),還有自然曆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天殺的一具又具的人體骨骼」)。

  然而在他和女兒的童年相距的這三十餘年間,博物館吹起瞭改造之風。它們甦醒瞭過來,不再陰沉而內斂,而是變得輕快又喜迎造訪。羅浮宮(The Louvre)建起瞭玻璃金字塔,而大英博物館的大中庭變身為一個玻璃的甜甜圈。

  被這所有的一切所啓發,提姆想齣一個新的主題係列,名為「作傢寫博物館」,其構想簡單,但強而有力。每一期的《智生活》都會找一位作傢——而非藝評傢——要對方重訪自己生命中意義重大的博物館,寫下喜歡(或不喜歡)那個博物館的事由,交織成迴憶錄的一絲半縷。

  幾年之後,我接下瞭這個係列的委任工作。我碰過一些迴絕邀稿的有趣經驗。蘿絲.崔梅(Rose Tremain)解釋,她不喜歡博物館的理由,和她討厭新年的派對聚會是一樣的——「我覺得在非常緊迫的時間裏,被要求做齣閤宜的情感錶達和聰明的迴應,就像遭緻囚禁一般」;理查.福特(Richard Ford)則坦承,他給自己「約莫四十五分鍾的時間逛展區,但之後地麵就會變得具體,讓他的眼神無法聚焦」;大衛.塞德裏(David Sedaris)承認,他就不是個喜歡去博物館的人,但他「是個滿愛逛博物館禮品店或流連博物館咖啡廳的那種人」。

  話雖如此,作傢們往往都還是很有意願再次造訪那些博物館,且在今年稍早、本主題係列結束之前,已經有三十八位作傢撰寫瞭關於啓發他們的博物館的文章——當中甚至還有幾例,改變瞭他們的人生。各個作傢的選擇包羅極廣,從莊嚴的約翰.蘭徹斯特(John Lanchester)筆下的普拉多博物館(Prado),到傢庭式的羅迪.道爾(Roddy Doyle)筆下的紐約下東區移民公寓博物館(Lower East Side Tenement Museum),還有風格詭異的博物館,阿敏娜妲.佛納(Aminatta Forna)筆下,位於劄格瑞布的心碎博物館(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然而,統一這些眾多選擇,同時賦予其特殊性的,是文章的品質。

  我們花瞭很長的時間審慎考慮,要將哪些文章收錄本書中,而我們認為精選齣的二十四篇都是上乘之作。希望讀者和我們一樣,也喜歡這些文章。

瑪姬.佛格森(Maggie Fergusson)

前言

尼可拉斯‧塞羅塔(Nicholas Serota),泰特美術館館長


  我們可以在博物館裏,發現過去,反思自己對世界的瞭解,同時,還能從中洞悉你我未來將何從何去。詩人艾略特(T. S. Eliot)就曾告訴我們:

  眼下與以往的時空

  或許都存在於未來吧

  他還提醒世人,我們「對過去的『理解』,理當受到當下的影響,一如當下,也步步受控於過去」。

  過去五十年以來,歐美各博物館的造訪人次呈現巨幅成長,這個現象一部分是因為大眾旅遊的興起。博物館的規模變大、數量增多,一棟棟誇張的博物館新建築,滿足瞭我們對奇觀與新奇體驗的渴望。1997年,在西班牙的畢爾包市(Bilbao),建築師法蘭剋‧蓋瑞(Frank Gehry)完成瞭古根漢美術館分館(Guggenheim Museum Bilbao)的建造,自此建立瞭一個新的標竿,激勵瞭世界各地小城鎮也想有樣學樣的野心。

  然而,從這本書裏的各篇文章裏,我們會瞭解到,博物館的大小,隻與拍照時占去底片多大麵積有關,大小幾乎從來都不是重點。2012年時,土耳其作傢奧罕‧帕慕剋(Orhan Pamuk)在伊斯坦堡(Istanbul)創立瞭與他2008年齣版的小說同名的「純真博物館」(Museum of Innocence),當時他想錶達的理念,就是要讓世人知道,博物館不應該是浮誇的,而應該以人為規模,最重要的是,博物館是很個人的。他在《文物的純真》(The Innocence of Objects)一文裏宣示瞭博物館的意義,寫道:

  有著大門大廳的大型博物館,嚮我們喊話,要你我拋卻人性,張開雙臂迎接接踵穿梭的群眾……但一般的個人日常生活故事,纔更饒富內涵、更具人性、更令人快慰……博物館非得規模變得更小、更具個人性,還要更便宜不可。這纔是博物館以人的規模訴說故事的唯一方式。

  在這本選集裏的作者當中,隻有極少數的人,偏好大型或館藏浩繁的博物館的參觀經驗。這或許反映齣我們會想廣邀各知名作者,以博物館為題,寫齣一篇迴溯個人經曆的短文的原因。然而,這無疑的也揭露瞭非常多人的共同看法——最值迴票價的博物館遊曆,不外乎是參觀者與單一展物間建立齣的特殊情感連結有關。當我站在一間展覽室,眼前麵對的是一座西元前五世紀的雕像、一幅五百年前的畫作,或是某位在世的藝術傢的影像裝置作品,我感受到那個共享空間中作品的形式與重量、畫布上奔放的色彩、畫筆的筆觸,或是那張紙上綫條的輪廓。

  這些,都是另一個人創造的作品,紀錄瞭他∕她對世界的感知或感動,也記錄瞭他∕她的信念,這些從而再轉化為我們自己的當下。就是這樣的強度,這種無法透過互聯網感受到的強度(即便Google有辦法將偉大巨作的細節放大,擁有絕對能讓人看得神迷目炫的功能,也沒有這樣的強度),驅使你我成為博物館裏人類創作作品的見證者。細細觀察,偶爾甚至還可能把展物拿在手中的那種經曆,隻能意會,無法言傳,是觸覺與空間的感知。我們透過另一個有創造力的人類的視野,擺置自己於時空當中。一一加纍,博物館提供瞭大大小小成韆上萬個剎那間的領悟。

  或許我們會注意到,本選集中,少數作者選定以大型城市裏最享負盛名的博物館為文。那麼,動身尋找某間地處偏遠的小規模博物館,便能以一種朝聖之旅的形式,提升參訪經曆和念想。小型博物館往往是我們得以將自己從日常生活步調中抽離齣來而檢視自我,或探索他人觀點的地方。這些行為,得靠你我找齣時間纔可以執行,但也因為這些行為,提供瞭我們反省與沉思的時間。博物館,在這個被貿易與商品牽著鼻子走、被流行與新奇事物主導的世界裏,已然成為價值存續的地方。它們在族群概念或共有空間愈發罕見的現今社會中,提供瞭一個共享經曆的去處。博物館可以是錶達各種想法的平颱,能提供灼見真知,讓我們瞭解文化造就或因應社會變化的方式。在二十一世紀,最棒的博物館,會創造齣對話、辯論和想法交流的空間,同時也會創造齣指引方嚮的空間。就跟大學一樣,博物館可以驗證假設,但它們同時還能吸引一群衍生齣某種信任感和族群性的大眾,這在學術機構中是相當罕見的。

  我們也許很訝異,那些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晚期頂尖建築師手下的博物館建築作品,受到大眾如此的關注,但本選集中,卻隻有寥寥可數的文章,把重點放在博物館建築的來龍去脈上。艾倫‧霍林赫斯特(Alan Hollinghurst)到哥本哈根(Copenhagen)托爾瓦森博物館(Tholvalsens Museum)的遊記,算是例外之一;不過,整體而言,作者們紀錄的是他們跟展物間的關係,而不是跟建築物本身的關係。然而,隨著博物館變成群眾聚集之地,又是反省沉思之所,建築物的形式,不可避免的也會隨之演化。博物館作為觀看的空間和社會活動空間兩者間的平衡,會有所變化。過去五十年來,透過引進教室、講堂,甚至到後來還有商店、餐廳、咖啡館、以及「舉辦活動的空間」,我們已經見證瞭博物館的重大改變。接下來的二十年,博物館還會進化成舉行研討會、辯論會、對話討論,還有實作活動的空間。「學習」將不會隻侷限於教室或講堂裏,而是會發生在博物館建築中的各個角落,把你我,從巍峨殿堂帶嚮公會論壇:在這一個民主的場域,所有的人,得以從彼此,從我們的現在,乃至我們的過去當中,學習精進。話雖如此,近距離觀看展物和藝術作品的獨特經曆,依然會是博物館最重要的標準定義。也正是這種獨特經曆,持續刺激瞭許多作傢天馬行空的想像,而我們何其有幸,在隨後的篇章裏,分享他們的點滴洞察。

導讀一

周曉峰(譯者)


  本書由二十四位英美著名的作傢,介紹二十四個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其中有些博物館世界知名,有些博物館鮮為人知,但都很有特色,主題包括繪畫、建築、雕塑、詩歌、文學、音樂、宗教以及文化。每篇文章都寫得精采,文筆典雅。筆者負責翻譯其中的十二篇,在此謝謝王怡文女士在翻譯過程中的多方協助和一些很好的建議。  

  這些文章裏談的較多的是繪畫,涉及的畫傢有文藝復興時期的皮耶羅(Piero Della Francesca)、貝裏尼 (Giovanni Bellini)、達文西 (Leonardo da Vinci) ;十七世紀荷蘭畫派的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十八世紀洛可可畫派的弗哥納(Jean-Honore Fragonard) ; 十九世紀浪漫主義的康斯特勃(John Constable)、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ner);十九世紀寫實主義柯洛(Camille Corot);十九世紀新古典主義的昂格拉(Jean Ingres);印象派的竇加(Edgar Degas)、雷諾瓦 (Pierre-Auguste Renoir)、沙金(John Singer Sargent);到二十世紀錶現主義的席勒(Egon Schiele) 、培根(Francis Bacon)、弗洛伊德(Lucian Freud)。這其中維梅爾生前清苦,死後兩百年纔獲肯定。席勒生前沒有賣齣一幅畫,二十八歲過世,死後五十年纔被認定是天纔。難以想像藝術評論傢以及藝術史學者會錯得如此離譜。建議讀者在網路上查看維梅爾的《花邊女工》(The Lacemaker)和《軍官與微笑少女》(Officer and Laughing Girl)以及席勒的兩幅自畫像,《自畫像——傾斜的頭》和《自畫像——鼕天的櫻桃》,都是經典之作。

  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畫風的變化風起雲湧,創作豐富琳瑯滿目。作者唐・派德森卻說文藝復興時期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的宗教作品《沙漠裏的聖・法蘭西斯》(St. Francis in the Dessert)深深的打動瞭他。現代畫充滿瞭視覺上的創新,題材韆變萬化,非常吸引人。創新固然重要,但是畫要有生命,最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信念或者信仰。貝利尼的藝術作品,無論是繪畫雕刻或建築,都感動人,是因為他有深厚的信仰。

  愛諾拉博物館原來是挪威音樂傢西貝流士(Sibelius)的舊居,西貝流士建造此屋時幾乎破産。西貝流士的音樂非常的冷,和同時期的阿諾・荀伯剋 (Arnold Schoenberg)的音樂同樣的冷,不過前者是一種北國天寒地凍的冷,後者是心靈上的冷。西貝流士生命的最後三十年保持沉默,不再寫一個音符。1940年代的初期某一天,他將第八交響樂的草稿,和一堆未完成的作品,全都丟進火爐裏。他從此變得更平靜更樂觀。他的心裏總縈繞著傢居附近的天鵝、鶴、大雁,牠們的身影和叫聲,比任何音樂文學或藝術更能打動他。創作固然是美好的事,完全的看透也是一種美。  

  大英圖書館的約翰・瑞布萊特爵士珍藏館,專門收原稿或者手稿,包括有披頭四 (Beatles)歌麯的原稿、希臘文新舊聖經最重要的手稿、韓國的《佛教花環經》(Garland Sutra)手稿、《英國大憲章》(Magna Carta)的原稿、史詩《貝爾武夫》(Beowulf)的手稿、湯瑪士•哈代(Thomas Hardy)的《黛斯姑娘》的初稿。原稿或者手稿,對於作者、讀者都有很大的啓發性, 甚至有某種神祕的魔力。

  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在1799到1808年間住在格拉斯米爾的多弗小屋,這一段時期華茲華斯生活清苦簡單,小屋四麵環山,他在山坡地上種菜,在附近的小溪漫步。小溪是他靈感的泉源,他寫下瞭很多好詩。多弗小屋已成為紀念他的博物館。華茲華斯的詩清新樸實,和他的多弗小屋一樣,是一個純淨的世界,有星辰、彩虹、蒲公英、畫眉,沒有過分復雜的情緒或深奧的思索。他是浪漫派文學代錶性的人物,歌誦大自然的美。詩裏深沉的信仰和靈巧的韻腳有寜靜的美,很迷人,有點像喬凡尼・貝利尼的《沙漠裏的聖・法蘭西斯》,能安撫現代人忙亂的心境。

  這些博物館有些你也許聽說過,有些你甚至去過,有些你聞所未聞。作者們都提供瞭豐富的資訊和深刻的見解,文字雋永,條理分明。閱讀此書,也許比你親自造訪這些博物館會有更多的收獲。如果你到歐美旅遊,建議你先參考這本書,也許安排參觀某些書裏談到的博物館,旅遊會更豐富,更有趣。

導讀二

瀋聿德(譯者)


  《珍愛博物館:24位世界頂級作傢,分享此生最值得迴味的博物館記憶》一書一共有二十四篇散文,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生活雜誌《智生活》(Intelligent Life)的編輯群,從多篇以作傢介紹博物館為題的專題文章中,精挑細選而成的作品集。名傢寫作,詞情並備兼具,下筆為文,或論理、或抒情、或敘事,無一不屬上乘;筆者能翻譯其中十二篇,感到十分榮幸。

  本書中,作傢們挑選的博物館主題各異其趣,上自古典藝術的巨擘創作、下至大眾文化的流行音樂,應有盡有;作傢們心有所屬的博物館也各自有彆,從巍峨壯觀的國傢型大型館件、到精巧迷你的私人收藏屋,一應俱全:還有,作傢們撰文抒發自己與博物館之私密連結的理由更是不一而足:有親情、愛情、友情、對年少記憶的緬懷、對戰亂與和平的反思……等,包羅萬象。

  然而,即便書裏各傢羅列的博物館,規模、內容、與知名度都大不相同,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被個人化瞭;在這些名傢筆下,博物館不再是一棟棟仰之彌高的冷峻建築,而館藏珍品也不再是受眾人仰望且難以親近的文物瑰寶,博物館成為某種個人情感的載物,而展品就此和參訪者有瞭更細微且私密的互動關係。

  人們在談後現代(post-modernity)的時候,常常提到一種大敘事(grand narrative)結構的瓦解。在中文的翻譯裏,「博物館」這三個字,總讓人聯想起一種包山包海、連古串今的文物陳列方式;《智生活》的編輯當初在構思「私房博物館」這個主題的時候,就是希望能重新思考博物館的定位,重新定義參訪群眾和這龐大的文物保存與展覽製度間應該建立的互動關係。透過這些作傢筆下的個人經驗,讀者得以一窺不同博物館及其館藏在每個作者心目中大相逕庭的私人意義,例如:「移民公寓博物館」(Lower East Side Tenement Museum)裏某個移民傢庭深埋數十載的秘密、「皮特‧裏佛斯博物館」(Pitt Rivers Museum)裏阿富汗難民用殺蟲劑空罐子做給孩子的飛機、「心碎博物館」(The 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裏彷若已逝戀人心跳頻率而閃著紅光的狗項圈、「墨爾本維多利亞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Victoria)替鄉下孩子帶來的文化衝擊與震撼及其幾十年來策展方式與展覽內容的改變、「阿巴閤唱團博物館」(ABBA: The Museum)的大眾流行音樂在文化符號學與世界政治潮流上的意義……等。

  這一切,讓我們感受到,博物館連同其內的文物展品,有瞭生命,彷彿從展颱底座上走瞭下來,和觀者間産生瞭一種無形卻有意的互動,時而短暫即逝,時而深遠雋永。在這樣的意義變動中,博物館的大敘事架構被拆解瞭,成為一個又一個獨立的小故事;而博物館甚至可以不需背負著必然山包海匯、蒐羅古今、專收精緻藝術(high art)的刻闆印象,重新尋迴其字源(古希臘語mouseion)的意思--它應該是研習、學習之處,是研習藝術詩歌之所。參觀博物館的你我,就應當看見博物館的微、小、個人化,重新打造有彆以往的觀展經驗。

  近年來,颱灣人齣國自助旅遊的風氣漸盛,而颱灣本身從政府到民間,推動本地觀光的口號也打得震天價響。這本《私房博物館》裏每篇就文化底蘊上深入淺齣的介紹文,除瞭可以作為齣國旅遊安排行程時的又一參考,也能補強讀者對特定領域略嫌不足的背景知識;此外,筆者以為,本書介紹的許多博物館,還可以提供颱灣推動文創與觀光的另一個思考方嚮——將「觀看」與「體驗」個人化,在參訪者與遊客身上,留下獨一無二且亙久綿長的深刻記憶。最重要的是,這本書收錄的每一篇散文都自成佳作,彷彿二十四件坐落書中的展品,掀開扉頁的當口,我們也就步入瞭你我的「珍愛博物館」吧。

 

圖書試讀

心碎博物館
 
劄格拉布市失戀博物館
 
(THE MUSEUM OF BROKEN RELATIONSHIPS, ZAGREB)
 
阿米娜妲‧佛爾納(Aminatta Forna)
 
我走進展間時,有一對本來在接吻的男女,迅速地分瞭開來。男生走到小展間的另一頭去欣賞那兒的展品;女生則仔細讀著她麵前的展品說明。男生穿瞭一件帽T;女生則斜揹著一個紅色的包包。由於他們倆人看起來很年輕,感覺上不太可能是見不得人的第三者關係,所以,也許是我走進來讓他們不好意思瞭吧。
 
他們離開之後,我端詳瞭原本他們在看的展物。那是一個烘蠶豆的器具。標示上寫著:「在埃及,有句俗話說,蠶豆最好是加熱後再上菜。我們的感情,從來沒有升溫,但我們的友誼,還是像乾的蠶豆一樣堅硬。」標簽說,那段感情從1990年維持到1991年,這麼算來,跟好跟剋羅埃西亞的獨立戰爭一樣長。我在想,這兩件事是不是有所關聯--建立這段愛情的原因、或之所以不再提起這段愛情,或是說,這段感情沒能開花結果,是否與戰爭有關呢。
 
展間另一頭的牆上,是1980年代晚期某位17歲的女孩送給她已婚愛人的颳鬍組。這位已婚男人把颳鬍組捐贈給博物館時,寫道:「我希望她不再愛我瞭。我希望她不曉得,她纔是我這輩子唯一愛過的人。」
 
博物館裏幾乎所有的東西——漆成白色的一間間展廳裏打瞭光的展示桌上,動物布偶娃娃、瓷製的狗狗、綢緞佯裝、外套、帽子、書籍、塑膠或玻璃或陶瓷製的裝飾品、相本、手錶、時鍾和居傢用品--都重復著一樣的訊息:愛情最後的結果是失去。愛情最終的結果,一定就是失去。隻有那個還放在原裝盒子裏的烘蠶豆器具,告訴你我,沒有實現的愛,還可能造就某種幸福。
 
我第一次逛到這間失戀博物館,是去年初夏的事;當時我走在劄格拉布舊城區,要穿過格拉德,我來的目的是要為自己新小說《雇來的勤雜工》(The Hired Man)裏的角色做研究,書中人物搬到瞭這座城市來,而且有一天她們在都柏尼剋飯店(Hotel Dubrovnik)用午餐。本來我一開始是靠著這座飯店和托米斯拉夫廣場(Tomislav Square)的文字敘述,想像齣書中人物在那兒看著百年樹齡的樹被砍掉的場景。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珍愛博物館》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像是一扇扇窗戶,透過這些窗戶,我看到瞭24位世界級作傢,用他們獨特的眼光,去審視那些安放在博物館裏的,既熟悉又陌生的世界。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一位作傢並沒有選擇去描繪那些舉世聞名的鎮館之寶,而是將筆墨聚焦於一件被放置在角落裏的老式相機。他從那冰冷的金屬和玻璃中,看到瞭無數攝影師的眼神,看到瞭他們捕捉的瞬間,看到瞭他們用影像記錄下的時代變遷。他感慨,每一件物品,都是一個故事的載體,而博物館,就是一座巨大的故事殿堂。書中還有作傢分享瞭他與孩子一同參觀博物館的經曆,他筆下的孩子,用最直接、最純粹的視角去觀察世界,他們的驚嘆、提問,甚至是一些看似幼稚的想法,都讓這位作傢重新審視瞭自己曾經司空見慣的展品,看到瞭新的意義。這種代際的傳承,這種視角的碰撞,讓這本書充滿瞭生機與活力。它不是一篇篇獨立的文章,而更像是24個關於“發現”的片段,這些片段匯聚在一起,構成瞭對“珍愛”這個詞最生動、最深刻的注解。它讓我相信,無論我們是誰,身處何地,總能在博物館裏,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此生最值得迴味的記憶”。

评分

作為一名對藝術史和人文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珍愛博物館》這本書無疑是一份令人驚喜的厚禮。它匯聚瞭24位世界頂尖作傢的視角,但令人稱道的是,這些視角並非韆篇一律,而是各自鮮活,獨樹一幟。我特彆欣賞書中一位作傢對一件文藝復興時期雕塑的解讀,他沒有沉溺於作品的技法和曆史背景,而是著眼於雕塑人物眼神中流露齣的微妙情感,以及藝術傢如何用冰冷的石頭,雕刻齣如此鮮活的生命力。他用充滿詩意的語言,描繪瞭那份跨越數百年的對話,讓我仿佛也站在雕塑前,感受到瞭藝術傢創作時的激情與靈感。還有作傢對一件古代器皿的描述,他從器皿的磨損痕跡中,讀齣瞭無數雙手曾經的觸碰,讀齣瞭它所經曆的世代變遷,以及它如何在沉默中,成為瞭曆史的見證者。這種“以小見大”的敘事方式,展現瞭作傢們非凡的觀察力和聯想能力,也讓那些原本遙遠的展品,變得觸手可及,充滿瞭溫度。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博物館裏的藏品,更是關於藏品背後所承載的故事、情感和人類共同的記憶。它提醒我們,每一件物品,無論多麼微不足道,都可能蘊藏著一段值得我們去珍視和迴味的曆史。

评分

我一直認為,博物館是時間的凝固,是曆史的印記,更是人類集體意識的縮影。但《珍愛博物館》這本書,卻給瞭我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理解它。它不是冷冰冰的史料堆砌,也不是枯燥的藝術評論,而是24位頂級作傢,將自己最柔軟、最私密、也最真摯的情感,傾注在對博物館的個人化解讀中。我被其中一位作傢描繪的童年參觀經曆深深打動,他筆下的博物館,不再是莊嚴肅穆的殿堂,而是充滿瞭神秘和驚喜的探險樂園。他記得某個展櫃旁,父親寬厚的手掌,記得自己踮起腳尖,好奇地窺探玻璃後的恐龍化石,記得那種發自內心的驚嘆和對未知世界的渴望。這種迴憶,是如此真實,如此 relatable,讓我仿佛也迴到瞭自己的童年,迴到瞭那個曾經讓我著迷的博物館。書中還有作傢分享的成年後再次走進博物館的心境變化,從年少時的獵奇,到如今的沉思,再到對生命、對文明的深刻反思。這種跨越時空的對話,這種情感的遞進,讓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變得層次分明,耐人尋味。它鼓勵我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放慢腳步,走進博物館,去尋找那些觸動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去 reconnect with ourselves。

评分

《珍愛博物館》這本書,在我看來,是獻給所有懷揣著好奇心和對世界懷有敬畏之心的人們的一份禮物。它不像是那些冰冷的學術研究,也不是晦澀的藝術評論,而是24位作傢用他們最真摯的情感,去擁抱那些在博物館中靜靜等待我們去發現的寶藏。我會被其中一位作傢描述他對一幅抽象畫的感受所吸引,他並沒有試圖去“理解”這幅畫的所謂含義,而是完全沉浸在色彩的碰撞和綫條的律動中,感受那種純粹的視覺衝擊帶來的情緒波動。他說,有時候,最好的理解,就是最純粹的感受。這種對藝術體驗的解放,讓我覺得很受啓發,也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是否過於執著於“理解”和“意義”,而忽略瞭最直接的情感共鳴。還有作傢講述他參觀一傢小型地方性博物館的經曆,那裏沒有驚世駭俗的展品,但卻充滿瞭當地居民的集體記憶和生活氣息,讓他感受到瞭另一種形式的“珍貴”。這種對“偉大”與“平凡”的重新定義,也讓我對“博物館”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認識。這本書,就是這樣,用無數個閃光點,照亮瞭我們內心深處對美好、對過往、對連接的渴望。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畢竟“名傢寫名作”的書籍市場充斥著太多,很多時候不過是錦上添花,甚至有些是勉強湊數的。然而,《珍愛博物館》徹底顛覆瞭我的印象。從第一頁翻開,我就被一種溫潤而深沉的情感所吸引,仿佛置身於一位老朋友的傢中,聽他娓娓道來那些關於博物館的私人記憶。書中,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文學大師,在博物館這個特殊的空間裏,展現齣瞭完全不同於他們筆下宏大敘事的另一麵——他們是帶著好奇心、帶著孩童般的驚嘆、帶著對曆史的敬畏,甚至帶著一絲絲淡淡的傷感,去審視那些承載著人類文明瑰寶的展櫃。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位作傢對一件古老陶器的描述,他並沒有去考證它的具體年代或齣土地,而是沉浸在那粗糙的紋理和樸素的造型中,想象著製作它的人,在漫長的時光裏,將怎樣的情感和期望傾注其中。這種從具象到抽象,從物質到精神的細膩捕捉,讓我覺得,原來文學的力量,真的可以穿透時間,連接起不同時代、不同文化的靈魂。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博物館的記憶,更是關於如何用一顆敏感、好奇、充滿愛意的心去感受世界,去發現那些被遺忘在角落裏的美好。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曾經去過的每一個博物館,那些曾經匆匆一瞥的展品,仿佛在書的引領下,重新煥發瞭生命,訴說著各自的故事。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