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BBC的经典节目 现代艺术的故事:这个作品,为什么这么贵?那款设计,到底好在哪里?经典作品来台,我该怎么欣赏?本书让你笑着看懂

英国BBC的经典节目 现代艺术的故事:这个作品,为什么这么贵?那款设计,到底好在哪里?经典作品来台,我该怎么欣赏?本书让你笑着看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现代艺术
  • BBC
  • 艺术入门
  • 设计
  • 文化
  • 艺术欣赏
  • 西方艺术
  • 经典作品
  • 轻松阅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限量全彩版)
诚品艺术设计类排行榜畅销书、《商业周刊》Alive专题报导,
台艺大指定参考用书,
世界经典作品来台展出,观众都带这本进场。

  ◎莫内、雷诺瓦的创作,为何当年是不入流的「下等」主题?
  ◎一个小便盆竟变成大师杰作?故意来乱的竟然价值崇高,道理何在?
  ◎明明5岁小孩都画得出来,为什么卢梭是大师,我家小孩的画就不值钱?
  ◎印象派到底是美得让你超有印象?还是模煳得让你留下坏印象?
  ◎毕卡索的画明明很难辨识,为什么他坚称自己「从不画抽象画」?
  ◎一堆砖头,为什么值得让一个国家级美术馆浪费大笔公帑?


  为什么这些现代艺术与当代艺术,能从原本饱受大家恶劣批评,变成名留青史的作品?

  而且还很贵!

  作者威尔‧冈波兹是英国BBC艺术总编,
  纽约《创意》(Creativity)杂志,近年票选冈波兹为全球前50名顶尖创意人士。
  他自编自演了一场单人脱口秀,于爱丁堡艺术节缔造完售票房佳绩。
  他用戏谑又不失正经的艺术故事,让你笑着明白──
  这150年来的现代艺术发展,是有脉络的,绝非无厘头或是纯商业炒作。

  读完本书,你会知道:

  ‧哪个画派拆了贵族画室和真实生活的墙,让画家从此走出户外?
  ‧为什么塞尚会说:「眼睛看到的,不是为了相信,而是为了提出问题」?画家看世界跟你哪里不一样?
  ‧画坛也有苏珊大婶,卢梭40岁才开始培养週日下午画画的嗜好,为何能晋升大师?
  ‧为什么有些名画尺寸越来越大,如秀拉,有些却越画越小?

  你可能不知道,现代艺术中的各种流派虽然各有主张、风格迥异,其实是个一脉相承、无法切割的精采故事:

  ◎包浩斯讲究简约、品味的现代主义,近百年后的今天仍大受欢迎,达达主义艺术家为什么反对?(他们什么都反,所以叫做达达)

  ◎达达艺术融入了精神分析学家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催生了超现实主义;达利的画让你毛毛的吗?还有谁的画让你看了惊悚?可能就是超现实喔。

  ◎古根汉的美术馆、美国最伟大画家波洛克,还有你一定看过却不知道的罗斯科作品,为什么都叫做「抽象表现主义」?为什么这些艺术家多半是忧郁的孤独英雄?

  ◎普普艺术超简单,你一定也会,只要准备剪刀、糨煳和杂志,不然用过的香水瓶也行。安迪沃荷为什么这样也能成为大师?

  ◎后现代主义的作品充满影射和嘲讽,千万别相信你第一眼看到的东西。如果你感觉被骗,那通常就是……

  而这些看似不食人间烟火的艺术,又是如何融入你我的生活之中?
  原来,从iPhone机壳到圣罗兰时装,从桌灯、座椅,
  甚至经典建筑施洛德之家、芝加哥摩天楼群……
  这些设计,其实都源自于现代艺术──
  新造型主义、包浩斯、抽象表现主义、普普艺术、达达主义、极简主义……

  本书涵盖27个大小流派,重要艺术家超过100人,作品照片共135张,
  不只如此,还为非艺术、设计背景的读者制作了:
  〈现代艺术流派关系图〉、〈各流派大师艺术主张一览表〉,
  让你听完故事,就看懂现代艺术!

推荐者

  知名文史工作者、节目主持人/谢哲青
  台大艺术史研究所教授/施静菲
  前台北当代艺术馆馆长、嘉义文创园区创意总监/石瑞仁
  台湾艺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所专任教授/傅铭传
  安卓艺术总监、艺评家/李政勇
 
艺海拾珍:西方艺术史中的里程碑与鉴赏之道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深入探究西方艺术史上那些最具革命性、最富争议性,同时也最能体现时代精神的伟大作品。我们聚焦于艺术史上的关键转折点,剖析那些定义了“现代”的艺术运动,并提供一套实用且引人入胜的鉴赏方法,让艺术爱好者和初学者都能轻松步入殿堂,理解艺术的价值与魅力所在。 第一部:从古典的黄昏到现代的黎明——艺术革命的序章 艺术史并非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充满了断裂与飞跃。本部分将从19世纪末欧洲社会剧烈的变革开始谈起,探讨工业革命、城市化以及弗洛伊德心理学思潮如何共同作用,对传统艺术观念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我们将详细考察印象派的兴起,不仅仅是关于光影的捕捉,更重要的是它对“主观感知”的首次公开肯定。分析莫奈如何通过对瞬间的执着,彻底解放了绘画对既定形态的束缚。接着,我们将转入后印象派的探索,那里蕴藏着现代艺术的真正基因。梵高的色彩、塞尚的结构、高更的象征,他们是如何为20世纪的抽象艺术铺平道路的?理解塞尚对几何形体的分解尝试,是理解立体主义的基石。 深入讨论象征主义在精神层面的拓展,艺术不再只是描绘可见的世界,它开始挖掘潜意识的幽暗角落,为超现实主义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巨匠的挑战——20世纪艺术的颠覆与重塑 20世纪是艺术史上最动荡、最精彩的篇章。本部分将逐一解构那些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什么是艺术”认知的关键流派。 野兽派与表现主义:为何画家们突然放弃了自然的色彩,转而使用刺眼、夸张的颜色来表达内心的恐惧与狂喜?我们将对比马蒂斯对色彩纯粹性的追求,与德国表现主义者(如基希纳)对城市异化感的尖锐批判。 立体主义的几何革命:毕加索和布拉克如何将三维世界拆解重组,将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融入画布?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释“多重视角”的理论基础,并解析立体主义如何成为理解现代建筑和雕塑的钥匙。 未来主义的颂歌与破坏:当艺术拥抱速度、机器和暴力时,会产生怎样的美学?探讨意大利未来主义者对传统的决裂态度,以及他们对动态感表现的开创性尝试。 抽象艺术的诞生:从康定斯基的音乐化色彩到蒙德里安的理性网格,抽象艺术如何宣告了“去再现化”的胜利?我们探讨这些早期抽象大师如何试图建立一种纯粹的、普世的视觉语言,脱离一切具象的束缚。 第三部:从达达到波普——反叛与商业的交响 进入20世纪中叶,艺术的边界变得愈发模糊,甚至被主动打破。 达达主义的荒谬与抗议:在世界大战的阴影下,艺术家们用“反艺术”来回应世界的不合理。杜尚的现成品(Readymade)不仅仅是把一个小便池搬进美术馆,它彻底拷问了“艺术家的身份”与“艺术作品的定义”。本书将细致分析这种观念转变对后世所有艺术形式的深远影响。 超现实主义的梦境地图:萨尔瓦多·达利、马格利特等人的作品,是如何将弗洛伊德的梦境理论视觉化的?我们将探讨象征、错置和潜意识叙事的技巧,揭示这些看似怪诞的画面背后隐藏的严密逻辑。 抽象表现主义的行动美学:二战后,艺术的中心转移到纽约。波洛克滴画(Action Painting)代表着什么?它不再是“画”一幅画,而是“在”画布上完成一场行动。我们将分析其创作过程中的偶然性与表现主义精神的结合。 波普艺术的日常入侵:安迪·沃霍尔和李奇登斯坦如何把商业符号、消费品和漫画引入高雅艺术殿堂?这不仅仅是对大众文化的挪用,更是对艺术市场化、符号化趋势的深刻洞察与调侃。 第四部:欣赏的眼睛——如何与现代艺术对话 面对许多初看令人困惑的现代作品,普通观众常感无从下手。本部分提供一套实用的鉴赏框架,让你能够自信地走入画廊,与这些划时代的杰作进行有效的“对话”。 一、语境的力量:不问“像不像”,先问“为什么” 分析艺术品的创作背景、艺术家所处的时代氛围以及他/她想要挑战或回应的对象。了解作品的“问题意识”,是解读其形式语言的第一步。 二、形式的语言:解码视觉元素 学习识别色彩的心理学功能(例如,表现主义的非自然色彩),线条的动感与张力,以及构图如何引导观众的目光。例如,如何通过观察立体主义作品中的平面分割来理解其空间处理。 三、观念的穿透:从“技艺”到“思想” 对于20世纪后的作品,技法的重要性有时让位于观念。我们将引导读者关注作品的“提问”而非“解答”,理解艺术家是如何利用媒介的特性来阐述其哲学或社会观点的。 四、情感的连接:超越理性判断 艺术欣赏的终极目的在于体验。本书鼓励读者放下对“美”的刻板定义,尝试感受作品试图传达的情绪,无论是躁动、平静、还是挑衅。只有当你的情感被触动时,作品才真正“活”了起来。 通过本书的导览,读者将不再把现代艺术视为高深莫测的密码,而是视为人类文明在特定历史阶段对世界、对自我进行的大胆探索与记录。它不仅是艺术史的巡礼,更是一场关于人类创造力极限的深刻旅程。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威尔.冈波兹 (Will Gompertz)


  BBC英国广播公司艺术总编,目前是艺术圈「唯一」曾经以脱口秀方式,讲解现代艺术的人。

  冈波兹曾任伦敦泰特美术馆媒体总监7年,负责英国最受欢迎的艺术网站Tate Online,以及英国传阅率最高的艺术杂志《Tate ETC》。曾为英国《泰晤士报》、《卫报》及《BBC》撰写艺术专文超过20年。

  2009年冈波兹以现代艺术为题,自编自演单人喜剧脱口秀,于爱丁堡艺术节缔造完售票房佳绩。纽约《创意》(Creativity)杂志近年票选冈波兹为全球前50名顶尖创意人士。

译者简介:

陈怡铮


  纽约大学硕士,曾担任国内小剧场执行制作。译有《这辈子一定要去一次纽约》(大是文化出版)。目前任教于东华大学通识中心,以「身体实验室」概念,于花东纵谷探索空间、身体、声音与艺术。
 

图书目录

编辑室报告 让你笑着看完的丰富知识,只此一家
艺术地图  现代艺术流派关系图
推荐序一 现代艺术是观察与思考的游戏/谢哲青
推荐序二 大众想看懂的小小愿望,终于得到满足/施静菲
作者序  有了这故事,难怪这作品这么贵
前言  我能让你的现代美术馆之旅变得很好玩

第一部
把下等艺术,变成上流画作
画家不教你美,只告诉你他们怎么认知世界


第1章  1917年 《喷泉》
本来是来乱的,小便盆变成大师杰作
白瓷小便盆,艺术圈大风暴
先想好概念,再选择媒材
从未公开展览,却最具影响力
「那是艺术吗?」「呃~是。」

第2章  前印象主义  1820~1870
画画何必神圣,咱出门找「下等」主题
最后一批创作「像样的艺术」的人
野餐、喝酒、走路,第一次当画作主题
出门画画,从此改变画家的创作方式
色彩明亮的「卡通水准」杰作
可携式颜料,让画家到现场作画
印象主义第一课:笔触快速、有力
印象主义第二课:画出未经修饰的平凡生活
非主流人数够多,就够主流
现在你不吸睛,之后他们后悔
漫游者的快速反应力
表达生活「瞬间中的永恆」

第3章  印象主义  1870~1890
「印象」,艺评狠嘲讽,后来举世追捧
首度展出就有印象──坏印象
强调光影,不重细节
大师之作,当年被讥像草图
「没头没尾、没上没下、没前没后。」
伟大画家最需要的人──画商
印象派早期最具代表性作品
从此艺术有了「产业」规模
像被雨水洗过,一片模煳就对了
光晕,光看就晕的朦胧感
向浮世绘学习一:戏剧化的透视法、不对称构图
向浮世绘学习二:高空俯视、对角线构图制造动态感

第4章  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点描派  1880~1906
高更隐喻,秀拉宁静,梵谷吶喊吧!
后印象主义是怎么被「送作堆」的?
后印象主义发现了「想像力的视觉语言」
梵谷的扭曲线条,开启了表现主义
「农民生活」阶段,用色细腻但暗沉
画风成熟阶段:色彩、厚涂、光线扭曲
不只是画,更像雕塑
扭曲的线条,后继有人
高更爱用隐喻,象征主义出场
打破用色规则,这家伙想造反
主题很写实,用色很反常
把想法画成树干,有想像力才画得出来
厌倦都会生活,到丛林里画原始人
秀拉的点描法,为画布带出光泽感
印象主义太潦草,秀拉要颜色排队站好
选择大画布,给颜色空间发光
分割颜色让红色更红、绿色更绿

第5章  众人之父:塞尚  1839~1906
因为,他教世界上的人「怎么看」
看了几星期,给你一幅画面
画得跟照片一样?我干么!
为什么塞尚是画坛巴哈?
你看见大自然,塞尚发现几何结构
田园是长方形、房屋是立体方块……
把垂直与水平线条藏进画中

第6章  原始主义  1880~1930  野兽派:原始吶喊  1905~1910
原始:真挚、所以珍贵(而且真贵)
为什么想回归原始?
用色极夸张,效果极迷幻
装潢师父半小时赶出来的
嫉妒,激出毕卡索的斗志
非洲黑人头,吓出亚维侬少女
岔题:毕卡索爱卢梭
画坛的苏珊大婶──卢梭
要画得像个孩子,得花一辈子学习
罗丹哪里好?哪里不好?
再进化:不受拘束的真挚,怎么表达?

第7章 立体派:另类观点  1907~1914
拼贴派掌门毕卡索,方块大护法布拉克
幽闭恐惧?你看懂大师了
差劲的艺术家拷贝,伟大的艺术家剽窃
怎么看?由上往下、从下到上,两侧同步
我这辈子不画抽象画──毕卡索说
好吧!不是抽象画,是「女孩」
壁纸、油布,又黏、又贴
于是有了安迪沃荷和气球狗(黄色小鸭?)

第8章  未来主义  1909~1919
源自义大利、结合立体派、造就凿岩机
印象主义让艺术商业化,未来主义让艺术泛政治
特征:高速前进的动态感
「百感交集」:集合各种动作压缩在同一时间
不碎裂、不阴沉,也是未来主义吗?
歌颂机械与战争,召唤世界大战

第9章  抽象画:奥菲主义、蓝骑士  1910~1914
观赏画作,却得到听交响乐的经验
不断省略细节,就剩下……
没有故事,别想──看就好
画出物体,反而看不见颜色的美
无主题音乐,无主题绘画
「听见」颜色的声音
抽象画:把音乐画出来
用不协调的色调来「刺」观者
观赏时不要用脑去想,才能唤起超感官能力
不是为了「再现」看得见的世界

第二部
从简约、非具象、原色方格,到超现实、抽象
把复杂思考,变简约艺术


第10章  至上主义、构成主义  1915~1925
非具象艺术:现代设计元素的源头
传统艺术「有」主题,非具象艺术描绘「无」
从西欧艺术的「有」,到俄罗斯艺术的「无」
纯粹的至上感受,意思是?
「看起来真酷」,意思是?
色彩和质地就是创作目的
颜色与形式是为了油彩,而不是为了复制自然
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画布、颜料、以及木质框架,也是欣赏的重点
单色画,终结(纯观赏的)中产阶级艺术
「为人民服务」,设计师来了

第11章  新造型主义蒙德里安
原色方格:施洛德的家与圣罗兰
抽象艺术家最擅长的是……
三原色、两形状、黑直线
原色方格:平面绝不重叠、色调绝不转换
于是,建筑与产品设计大量採用
施洛德之家,经典
圣罗兰服装,也有原色方格!
除了直线,什么都不要

第12章  现代主义 1919~1933
包浩斯风格,为何如此迷人?
德国工艺美学,向英国取经的
创造「彰显产品性格」的外在
摩天大楼的现代美学:形随机能
以工业厂房展现现代美学
包浩斯精神:结合美术与工艺
包浩斯风格:简约、品味,现代主义
初期的包浩斯,像个嬉皮社群
奠定风格:从直觉到纪律
目标:可以大量制造的艺术品
精致简约,终于可以大量生产
包浩斯建筑群,就像立体的蒙德里安画作
「巴塞隆纳椅」,近百年前的设计,风行至今

第13章  达达主义 1916~1923
和「美」无关,我只想刺激你思考
达达需要一个「大家愿意买单」的环境
达达的精神:反社会、反宗教、反艺术
如果理性带来战争,我宁愿荒谬
随机法则,这种拼贴也算艺术
这是真的垃圾?这真的是垃圾?
和美学无关,我只想刺激你思考
蒙娜丽莎「她的翘臀真辣」

第14章  超现实主义达利与惊悚大师们
无意识、梦境怎么画?诡异的超现实
超现实:让人感觉奇怪诡异的艺术
文学、戏剧、芭蕾舞剧……为何都在「超现实」?
谁是「超现实」?布鲁东说了算
超现实最擅长:以耸动的情节,挑战人心的邪恶
意识会连结,无意识才能组合不相关物件
不预设、让作品自动产生
把梦境真实化
越日常平凡,越诡异恐怖
光射摄影:用光作的画
女性艺术家到哪去了?
杜象,让女性艺术家被看见
她画的到底是真实?还是梦境?
「真实」的兴趣,加上「奇特」的想像力

第15章  抽象表现主义的忧郁英雄们
记住:古根汉、波洛克、罗斯科
欧洲超现实主义遇到纽约画派
无法驾驭的情绪,只能用抽象表现
越无意识、越即兴,越能表现内在的自我
滴画技法:把颜料拌入砂子、玻璃和菸蒂,再一起泼洒
滴画为何从150美元,变成1.4亿美元?
乍看很愉悦,仔细看就开始不安
「女人」,为什么是粗俗狰狞的野蛮人?
单色画上的「拉链」──色域绘画
色彩交会时会有朦胧感?这可是艺术家的成名特色!
平面的抽象:把复杂思想简单呈现
立体的抽象:把简单变复杂

第16章  包洛奇、安迪沃荷、李奇登斯坦
普普艺术「不需要像艺术」
英国爱丁堡的普普艺术种子
这次的拼贴重点是消费文化
普普精神:艺术无高低之分
日常生活充满创作素材
画作全白,请欣赏光影、人影与尘埃
抽象表现很冰冷,大众文化有温度
可口可乐瓶和商标,也是创作素材
流行的两种解读:是老梗,也是经典
远看都一样,近看每一个都有差异
成名的代价:失去自我认同
好生意就是好艺术
从漫画发展出来的点描画
不能穿的衣服、不能吃的蛋糕,抢着买?
「不需要看起来像艺术,才能成为艺术」

第17章  观念艺术、弗拉克斯、贫穷主义、行为艺术 1952~
怎样的观念艺术算是好作品?
没声音的曲子,要你听见更多
连声音、气味和观众,都拿来创作
丢掉画架,裸女身体当笔刷
借由「移除元素」而不是「增加元素」完成作品
贫穷艺术,就看你有没有地方摆
对死兔子说话?能刺激你的感官,就是好作品
地景艺术:以户外自然环境彰显诉求
方块舞:「演出」人性
公然拿枪路上散步,纪录片都是假的!

第18章  极简主义  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砖头就是砖头,喜不喜欢自己决定
不加工、不上色,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无题》怎么欣赏?观众自己想
最不突显艺术家内在的艺术
地板雕塑?这不是踏脚垫吗?
雕塑品只能垂直欣赏吗?水平呢?
它就是你看到的,此外什么也不是

第19章  后现代主义 1970~1989
影射、嘲讽,表象轻松寓意厚重
你看到的表象,与寓意通常相反
常用摄影作品讨论认同问题
解读后现代艺术,就像解谜推理
「为了搞怪而搞怪」?后现代没这么简单
以商业宣传手法,质疑商业的洗脑逻辑
看起来随意,其实是精准执行

第20章  创业主义 1999~
是反叛?是媚俗?我两者兼顾
经验式艺术?
这「艺术」……算什么「主义」?
艺术家懂了行销之后……
大是大非太遥远,个人生存最重要
当艺术家找上广告公司
「展不惊人死不休」
经纪人与艺术家,共生共荣
名家经手,艺术品价值马上涨十倍
一个自慰公仔,为什么能以40亿元售出?
把自己打造成名人,更快致富
当代作品通常不带政治意涵,他是唯一例外
想大声反对体制,就不能等官方授权
涂鸦:大众喜爱的非法作品

附录  各流派大师艺术主张一览表
找到每个大师的「创新特点」,看懂大师作品就变得简单了
 

图书序言



有了这故事,难怪这作品这么贵


  自宫布利希(E.H Gombrich)的经典之作《艺术的故事》(The Story of Art)到休斯(Robert Hughes)的《新世界的震撼》(The Shock of the New),涵盖现代艺术的艺术史书籍不乏这类精湛作品。我无意而且也无从和这些鉅着一较高下;我只是想提供一点不一样的:一本从个人角度出发,以说故事的方法呈现,资讯丰富的书。内容依年代从印象主义至当代艺术的故事(但由于篇幅限制,仍无法一一介绍参与各个艺术风潮的所有艺术家)。

  我志在写一本真实却生动的书,而不是一本学术着作。里头没有太多注解或冗长的来源出处,而且偶尔我还乘着想像力进入如印象主义画家相遇的咖啡厅、或者毕卡索主办的宴会等场景。这些画面是根据其他人留下的文字纪录(印象主义画家的确曾聚集在某一家咖啡厅,而毕卡索也主办过一场宴会),但其中一些偶然的对话细节则出自我的想像。

  这本书的写作灵感来自2009年,我在爱丁堡艺术节的一场单人脱口秀表演。当时我为卫报》(The Guardian)写了一篇文章,研究单人脱口秀(stand-up comedy)技巧如何让现代艺术更引人入胜,而不是让人退避三舍。为了要证明我这个想法,我报名了一个单人脱口秀的课程,接着在爱丁堡前卫艺术节(Edinburg Fringe)做了一场名为《双重艺术史》(Double Art History)的演出。结果似乎颇为成功:观众偶尔跟着开怀大笑、而且还参与演出,从节目尾声让观众参与的「成果验收」表演看来,他们的确学了不少现代艺术。

  不过,我倒是不会想再尝试单人脱口秀了。我想以记者与传播从业人员的身分,深入现代艺术的主题。作家大卫.华勒斯(David Foster Wallace)曾将散文写作比拟为:服务业中一个具备合理智力的人,花时间代替其他人调查他们无暇顾及的事物。我希望某种角度来说,我也能为读者提供这样的服务。

  过去10年来,我在奇异迷人的现代艺术世界中的工作经验,使我受益不少。我担任泰特美术馆媒体部门总监有7年的时间,这期间我拜访了世界各大美术馆,也看了不少避开高观光客流量、较不知名的收藏。我也曾拜访艺术家的宅邸、浏览有钱人的私人收藏、参访艺术品修复室、观看价值数百万美元的现代艺术拍卖会。我让自己沉浸在现代艺术中,从最初的一无所知到现在的略有所知。我要学的还很多,但希望我所学与传达的内容,能够稍稍有助于你对现代艺术的了解与赏析。它对我来说已然是生命的无上享受。

推荐序一

现代艺术是观察与思考的游戏


  「在深入之前,潜水员永远无法得知在深海底下,他会有怎样的发现?」──恩斯特

  2013年1月到5月,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市中心,阿尔贝蒂纳博物馆(Albertina)集结并公开展出恩斯特(Max Ernst, 1891-1976)180幅不同媒材所制作的绘画、拼贴、雕塑等不同面向的艺术品。我花了一个下午,流连在现代艺术令人眼花撩乱的迷宫之中。就在同一天的上午,我和W拜访艺术史博物馆(Kunsthistorisches Museum),浏览拉斐尔、布鲁哲尔、霍尔班、卡拉瓦乔、鲁本斯、维梅尔等大师风华绝代的经典之作、哈布斯堡家族450年的精心蒐藏,W告诉我,这是维也纳之行最动人的艺术之旅。

  相对于上午文艺复兴、巴洛克与洛可可式的美好,下午的恩斯特让W觉得难以亲近,无法忍受,在意志力勉强支持下,终于在15钟后宣告败阵,先行告退,留下我一个人继续在荒谬怪异的现代艺术踽踽前行。即使在作品诞生的80年后,恩斯特仍然被大部分的民众,贴上无法理解的标签。

  要了解恩斯特,就必须要回到他所经历的时代。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死亡与瘟疫中落幕。大家开始思考,为什么会有大屠杀?为什么国家要做那些丑陋、讨厌的政治宣传?为了自身的非理性恩怨、民族仇恨、殖民地利益、势力范围,将数以百万计的年轻人丧送在名为「战争」的碎肉机。

  关于战争的答案具有普世价值,它就叫做「达达主义」(Dada)。从第一次大战末期,达达主义者就以各种形式出现:音乐、文学、舞台、绘画、雕塑及其他可能的表现手法。但是,「达达」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本身就是个有趣的问题。无论是法语字典中的摇木马、婴儿的牙牙学语,或是罗马尼亚语中的肯定词,其实,都代表了现代艺术的多元与可能性。

  拥护达达主义的艺术家们,以挑衅的眼神,拒绝用艺术去掩饰战争所造成的伤害,在阿尔贝蒂纳的展品中,我看到恩斯特留下反省战争的文字:

  「达达主义是对于中产阶级安逸的反叛与愤怒咆哮,是荒谬存在的唯一产物,是愚蠢战争秽行的结果……我们年轻人,彷彿从政客的谎言与战争的麻醉中甦醒过来……要发洩我们的不满……。」

  恩斯特在1920年代,曾经以叛经离道的实验性开拓,引起世界骚动。长久以来,大家都认为艺术家是形象世界绝对主权的创作者,一如《创世记》中的上帝,用泥土捏塑了亚当夏娃,从此世界有了人类。现代主义的艺术家更像是混沌初开时,宣告「要有光,世界就有光」破坏性的创造。艺术家想法及概念,成了现代主义的构成核心,恩斯特就是主要旗手。

  1921年在他的画作《将临的青春期》中,艺术家将一张处处可见的裸女相片,裁去了脸孔,只留下部分的头发,并且用刺穿奇怪球体的金属长矛,取代了裸女左手,最后将她放在虚空荒芜的背景中。恩斯特排除了理性、逻辑与形式上的和谐,将偶然视为表现的可能性,为我们留下一道晦涩的谜。

  恩斯特之类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大胆的挑战布尔乔亚的理性与伪善,埋伏在某个不知名的角落,出其不意,随时给我们意外的惊喜与惊吓。现代艺术,不再是让人醺醺然的自我感觉良好,它更像是观察与思考的游戏。

  也正因为恩斯特、康丁斯基、葛罗培斯、曼・雷……等人的叛逆反骨,为世界开创出更多的可能,尽管无用,却史无前例的受人关注。透过他们对形式的解构与分析,我们的视界有了崭新的角度,设计,也脱离了形式上的意义,进入更复杂、却也更有趣的场域。

  从印象主义出发的这趟革命旅程,今天,我们还在路上。
 
知名文史工作者、节目主持人/谢哲青

推荐序二

大众想看懂的小小愿望,终于得到满足


  这是一本能让大家怀着放松的心情读懂的艺术故事书,我不能说里面完全没有艰深的专有名词,像是透视法(perspective)、明暗对照法(chiaroscuro),或是宣示画家艺术哲理的抽象宣言,例如:爱尔兰画家培根(Francis Bacon, 1909-1992)所言:「绘画是个人神经系统投射于画布上」;但是透过作者生动连贯的叙事,有如古代说书人般铺陈故事情节与高潮,让人不知不觉忘我的沉浸于现代艺术的故事中,忽然几个小时过去了都没发现。

  读完本书后,你一定够胆走进美术馆,像是戴上哆啦A梦口袋里拿出来的透视镜,一眼看穿艺术家想要表达的真实、情感或概念。

  作者所使用的魔法究竟是什么?我个人也经常为了大学部的通识课程,或是对象为一般大众的演讲而伤脑筋,思考如何将艰深的学术研究,转化成一般人可以听懂、甚至引人入胜的艺术故事。但从PTT上的评论及教学评鑑数字看来,我还有许多努力的空间。我还希望可以喝下什么魔法水,一觉醒来就能言善道,用最贴近大众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介绍艺术大师们的精彩作品,但想像总是比事实容易得多。因此,我很佩服这位英国国家广播电台(BBC)的艺术总编,为了将艺术介绍给一般大众所做的种种努力,包括去上了单人脱口秀课程,并亲身实验脱口秀技法,如何让人不再感觉现代艺术遥不可及。

  从个人真实体验出发的真诚文字,更是一针见血的点出,各个阶段重要艺术家的追求与贡献。而理性的分析之外,更关键的是,作者带领我们用眼睛去看作品,让每一幅作品彷彿跃然纸上。在描述莫内的杰作《日出印象》,他如是说:

  「场景中红橙色的破晓光辉,自海面勉力升起直至天际,就像週一症候群的员工在冬日的被窝里挣扎着起床。火红光球的亮度,似乎还不够驱走笼罩着帆船的蓝色雾气,但却足以让早晨冷冽的海面,由紫色转为温暖的橙色,就像电暖炉上发热的电管一样……。」

  如此善用生活周边事物比喻的语言天分在书中处处可见,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捧腹大笑(例如,要传统艺术学院派画家去描绘「下等的」主题,就像是要大导演史蒂芬史匹柏,接案拍婚礼摄影一样)。

  本书宛如帮我们开出一条路径,让人得以走近这些原本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这不正是一般大众的小小愿望吗?

台大艺术史研究所教授/施静菲

图书试读

立体派:另类观点 1907~1914
拼贴派掌门毕卡索,方块大护法布拉克


在义大利出生的法国诗人、剧作家、也是前卫艺术圈拥护者阿波里奈尔,其所下的文人註解,并不总是获得青睐。事实上,他的才智反而有卖弄文采之嫌;他热切的为现代艺术提供最即时的珠玑妙语,但结果经常让人摸不着头绪。不过,总有一些时候他的语言天赋,使他能够直达少有人能触及的艺术作品核心。

没有人比阿波里奈尔对立体派的观察更为精辟,这项艺术风潮,实在让人难以理解。当阿波里奈尔聊到他的朋友毕卡索,也就是这项艺术风潮的共同发起人,他说:「毕卡索就像外科医生解剖尸体那样研究物体。」而这正是立体派的核心精神:针对一个主题,务求详尽的观察、分析与解构。

《亚维侬少女》,毕卡索
作品特色:驱邪之作,向塞尚的几何观念致敬。


这种创作方法,连激进的阿波里奈尔都得花一点时间适应。1907年,他在毕卡索画室内和这样的新画风初次见面。毕卡索邀这位诗人,看看他正在进行的最新画作,为了它,毕卡索已经画了上百张草图。即将完稿的这幅画集合了各家艺术的影响,并呈现毕卡索所坚持重现──自印象主义以来即遭摒弃──的轮廓线条。当毕卡索自豪的将最新画作《亚维侬少女》,展示给他所信任的朋友看时,阿波里奈尔却以惊愕与困惑回应。在这位作家眼前的是5个赤裸的女人,站在约2.5公尺见方的巨大画布上瞪着他瞧。她们粗略勾勒的身形以各种棕色、蓝色、与粉红色系的尖锐线条组成,碎裂的图像有如一面碎镜。阿波里奈尔认为,毕卡索的艺术生涯也将如那面镜子。他实在搞不懂,为什么毕卡索的绘画,会从备受收藏家与艺评家爱戴的优雅人物画,趋向如此原始而严肃的风格。

这答案或多或少和毕卡索输不起的个性有关。野兽派画家马谛斯,于1906年发表了《生之喜》,这位毕卡索的心头大患,果真成为当时最受瞩目的艺术家,毕卡索因此深感威胁。另外,1907年初的塞尚纪念展,也给了毕卡索不少刺激,这场展览使他决心尊崇艾克斯大师的路径,持续探索各种观视方式的呈现。

用户评价

评分

“经典作品来台,我该怎么欣赏?”这本书简直是我的“观展神器”!我一直很期待能有机会亲身感受那些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但每次去展览,总感觉自己像个游客,走马观花,看完之后什么都没留下。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欣赏框架。它会告诉你,当你面对一件作品时,可以从哪些角度去切入:是看它的构图?色彩?笔触?还是去了解艺术家创作时的心境?它不会强制你一定要“理解”什么,而是鼓励你去“感受”什么。比如,它会建议你在欣赏一幅画时,可以先静静地站一会儿,让自己的眼睛和心灵慢慢去接收作品传递的信息,而不是急于去寻找导览器上的解释。它还会提供一些关于时代背景和艺术家生平的背景知识,让你在欣赏作品时,能更深入地理解它所处的环境和它所要表达的情感。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的老师,它教会我如何“看”,如何“感受”,如何让每一次的艺术体验都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评分

OMG,这本《英国BBC的经典节目 现代艺术的故事》简直是我近期最惊艳的阅读体验!我一直以为现代艺术是那种高冷得让人望而却步的东西,充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解释和晦涩难懂的理论。结果,这本书硬是把我从“我是谁?我在哪?我在看什么?”的懵懂状态,直接拉到了“原来如此!我好像懂了!”的豁然开朗。它真的做到了“让你笑着看懂”,我一边读一边在脑海里勾勒出那些名画的模样,脑补着那些艺术家们当时可能在想什么,有时候甚至会忍不住笑出声来。特别是书里提到一些“天价”艺术品和“令人费解”的设计时,作者没有直接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资深导游一样,带着你一步步去探索背后的故事、时代的背景,以及它之所以被赋予如此价值的原因。就好像你站在一件大师作品前,不是被告知“这很贵,要好好欣赏”,而是被引导着去感受它的呼吸、它的生命,去理解它为何能穿越时空,触动人心。我之前在网上看过一些关于现代艺术的介绍,要么太专业,要么太泛泛,总觉得隔靴搔痒,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直接打开了我的艺术大门,让我感觉自己也能和那些艺术史上的巨匠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

“那款设计,到底好在哪里?”这个问题,这本书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解答!我一直是个实用主义者,对于那些看起来“怪怪的”或者“为了设计而设计”的东西总有点排斥。但这本书通过 BBC 带来的那些经典设计案例,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会带你走进那些看似普通却蕴含着伟大智慧的设计背后,比如某把椅子,它可能不是最华丽的,但却以一种极其人体工学的方式,完美地解决了长时间坐姿带来的不适,而且其材料和制作工艺在当时都是革命性的。又比如,某个包装设计,它可能朴实无华,但却在色彩、形状和信息传达上做到了极致的简洁高效,从而赢得了无数消费者的青睐,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设计评论家,它不会用艰深的术语来吓唬你,而是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细致的剖析,让你看到设计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是如何承载着深刻的理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智慧。我之前觉得设计就是“好看”,现在我明白了,好的设计是“好看”且“好用”,更是“有思想”的。

评分

老实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它标题里“英国BBC”和“经典节目”几个字,我一直很喜欢BBC出品的纪录片,总觉得他们出品的东西质量非常有保证。结果这本书完全没有让我失望,甚至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集萃了BBC多年来对现代艺术探索的精华。我曾经通过BBC的纪录片对某个艺术家产生浓厚的兴趣,但往往限于篇幅,无法深入了解,而这本书就像一个放大镜,把那些精彩的片段、深度的分析,以及那些令人拍案叫绝的观点,都浓缩在了文字中。它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充满了BBC纪录片特有的那种引人入胜的叙事风格,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它就像一次精心策划的艺术之旅,从一开始的迷惑,到过程中的好奇,再到最终的豁然开朗,每一步都充满了趣味和启发。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更是关于如何用一种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理解世界,去发现那些隐藏在生活中的美好和智慧。

评分

这本书的“贵”是真的有道理!我之前对那些天价艺术品总是抱着一种“富人的游戏”的心态,觉得它们的价格更多的是资本炒作,而非艺术本身的价值。但这本书却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让我看到了这些作品的“含金量”。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列出作品和价格,而是深入挖掘了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艺术家当时的社会地位,以及这件作品在艺术史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它会告诉你,为什么梵高的《星夜》现在价值连城,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技法有多么超前,更是因为他独特的生命经历和情感表达,以及后世对他的重新评价。又比如,它会剖析某件被拍出天价的设计,不是因为它有多么华丽,而是它如何颠覆了人们的认知,如何在功能性和美学上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从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设计潮流。读完之后,你会发现,这些“贵”是有其深厚根基的,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价值,更是文化、历史和思想上的沉淀。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价值”的定义,不再局限于表面的价格,而是去理解其内在的意义和影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