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限中感受无限
侘寂(わび、さび)
影响任何一个艺术领域的终极的日本美学
一种简单、自然形成的品质,可以深度地满足与影响使用者。──Twitter创办人/杰克‧多西
最古老的事物,都会转变成最前卫的事物。──杉本博司
侘(わび)是清贫、粗糙,在不足中见充足;寂(さび)是面对褪色、消逝事物的心境。源自道家,追求「无一物」的侘寂精神,在江户时代松尾芭蕉的俳句中先有了吟咏苍古的自然妙趣。
十六世纪,茶道宗师千利休借终极的侘茶之道,奠定了日本人追求「和敬清寂」的美学意识。茶室为了满足个人的美的需求而建,经「露地」通往原始心境,立「障子」引进阴影,竹支茅屋的元素与结构暗示了短暂、轻微、拙劣。美,是对不完全事物的敬畏,接受劣化,让本质显现。
当空间缩减,时间积累,在象征虚空之所的茶室中,随处可得的简朴物品可以取代最高级的艺术,价值概念更迭。美在于素朴日常,最小的元素可以建构宇宙,当下即是永恆。
一千年的时间,日本的美学从唯美的物哀、深远的幽玄,走向空无的侘寂。本系列爬梳三大美学的起源、概念,及不同领域的解读或应用,内容横越文学、历史、心理学、哲学,是读者掌握日本美学的独家着作。
本书特色 ◎日本美学三大关键词:物哀、幽玄、寂。不懂这三个词,就不可能了解日本。
◎柳宗理的手感器物、不对称的山本耀司、原研哉的无印良品、Twitter140字的限制……重新定义美与生活、慑服西方的日本美学。
名人推荐 「好的设计,是从内部渗透出来的。」──柳宗理
「美是克制,追求极致的『这样就好』。」──原研哉
「一颗搁浅在沖积平原的石头,从上游顺流而下,历经时间琢磨,消除了原有的谄媚、主张、色彩、夸张,最终成为美丽的圆石。那是彷彿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光彩的美。」──杉本博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