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技术艺术史

西方技术艺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技术史
  • 艺术史
  • 西方文明
  • 科学史
  • 文化史
  • 工程学
  • 设计史
  • 工业史
  • 历史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这是一部新艺术史,一部基于技术的西方艺术史,一部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史,一部从技术的视角重新认识西方艺术的艺术史。技术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力,成为艺术及艺术史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艺术是技术与精神的辩证统一,艺术史的形成源自技术与精神的辩证变化。

  技术在 17 世纪经历了短暂的停滞后,从 18 世纪中叶至今发生了数次技术革命,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古典艺术随着科学理性的形成、宗教非理性的复甦、技术革命的爆发而不断地被改容、被分解成不同的艺术流派, 不断地显示出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现代艺术革命带来了这个时期艺术发展的高峰,而后现代艺术则体现了技术极端发展的背景下西方 艺术发展的困境。

  未来西方艺术的发展,也得赖于可持续的技术发展战略的建立。借鉴中国传统的「以道驭术」的技术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未来西方艺术重获新生的必由之路。

  本书也是一本关于西方艺术的批评史,为西方艺术的发展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也为中国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东方神话与宇宙观:从上古传说到现代解读》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东方文明中那些跨越数千年、影响深远的宏大叙事与宇宙图景。《东方神话与宇宙观》并非对单一文化或地理区域的浅尝辄止,而是以一种跨学科的视角,系统梳理了自上古洪荒至近现代思潮变迁中,东方世界如何构建其对世界本源、自然法则、人类命运以及神灵秩序的理解。 第一部分:创世的图景与神祇的谱系 本卷聚焦于东方文明中最早期的宇宙起源叙事。不同于西方以“光与暗”的二元对立为核心的创世观,东方神话往往强调“有无相生”或“混沌未分”的状态。我们将详尽剖析中国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母题,探讨其与女娲补天、三皇五帝世系的内在关联。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印度河流域,深入考察吠陀时代诸神的演变,从原初的自然神祇(如因陀罗、阿耆尼)如何逐步过渡到奥义书哲学中的“梵”(Brahman)的抽象概念。 此外,本书特别辟出一章,专门讨论东亚儒释道交汇背景下的民间信仰体系。例如,日本神道教中对“八百万神”的泛灵崇拜,以及在东南亚地区,本土神话如何与佛教传入后产生的融合现象。通过对这些神话源头的细致比较,读者将清晰地认识到,东方宇宙的建立,往往是一个不断吸收、融合、再解释的过程,而非单向的线性发展。 第二部分:天人合一的哲学基石 东方宇宙观的核心命题之一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本部分将重点阐述中国道家思想中的“道”与“自然”的辩证统一。我们将解析老庄思想如何将自然视为最高的法则与境界,以及这种观念如何塑造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医学体系(如阴阳五行学说)乃至军事谋略。 对比之下,印度教的“业”(Karma)与“轮回”(Samsara)理论构建了另一种时间观和道德律令。本书将详细解析,个体生命如何在无始无终的循环中寻找解脱(Moksha)的路径。这不仅是宗教教义,更是古印度人理解时间、因果报应与社会阶层的哲学工具。 在东亚文化圈中,这一部分的体现是“天命观”。从商代的“天命靡常”到周代的“敬德保民”,天意的解读成为王朝合法性的基石。我们将探讨儒家如何将这种宏大的天道观,落实到具体的伦理道德规范和治国方略中,构建出一种高度秩序化的社会宇宙模型。 第三部分:神圣的地理与宇宙的尺度 东方神话体系中,地理空间往往被赋予了强烈的神圣性。本书将考察“须弥山”的宇宙学模型,它如何作为世界的中心轴,连接着天、地、人三界,以及这种空间想象如何在佛教的寺庙建筑布局、曼荼罗(Mandala)的绘制中得到体现。 针对中国,我们将分析“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所代表的方位与季节的象征意义,以及这种“宇宙方位图”如何在城市规划(如紫禁城)和风水学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风水学不仅仅是一种迷信,更是古代东方人对能量流动、环境和谐的精细化管理学。 本部分还会探讨东方对“时间”的感知。与西方线性的、以创世为起点的历史观不同,东方(尤其是印度教和佛教体系)倾向于宏大的“劫”(Kalpa)的概念,宇宙在无尽的生成与毁灭中循环。这种对时间尺度的理解,极大地影响了东方艺术的永恒感和历史观的循环论。 第四部分:神话的变奏与现代的重构 进入近现代,全球化的冲击与本土文化的自我反思,使得古老的神话体系面临新的挑战。本卷着重探讨在工业化、科学理性主义思潮冲击下,东方神话如何被“祛魅”或“重构”。 我们将分析日本“神道复兴”运动中,神话叙事如何被用于民族主义的构建;考察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对传统神话的批判性继承,例如鲁迅笔下对“吃人”的旧道德体系的解构。同时,本书也将关注当代流行文化——动漫、电影、奇幻文学——如何将这些古老的母题进行转译,使其在新的媒介中焕发生机,例如对“龙”的形象的重新定义,或对古代修仙体系的科幻化诠释。 结语:永恒的对话 《东方神话与宇宙观》最终旨在说明,这些古老的神话与宇宙论,远非仅是历史的遗迹。它们是东方人理解自我、组织社会、面对死亡与无常的核心认知框架。通过对这些复杂、多层次的叙事的梳理,我们得以窥见一种与西方传统截然不同的、强调内在关联、循环往复、以及天人合一的生命智慧。本书为致力于理解东方文明深层结构的学者和普通读者,提供了一幅广阔而精密的精神地图。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绪论  什么是西方技术艺术史  /  001
第一节  艺术史学的传统 / 002
一、艺术和艺术史 / 002
二、从建立到反思 / 004
三、从危机到转机 / 006
四、从西方到中国 / 010
第二节  一部新的艺术史 / 013
一、努力与准备 / 013
二、发现新规律 / 015
三、技术的界定 / 017
四、创新的思路 / 020
 
第一章  原始的技术与初成的艺术  /  027
第一节  原始的技术理性 / 028
一、旧石器时期的技术 / 029
二、新石器时期的技术 / 031
三、产业化的技术 / 034
第二节  史前艺术精神 / 035
一、生命一体化 / 036
二、图腾与祖先 / 039
三、神话与巫术 / 040
第三节  艺术的初成 / 042
一、史前的波折 / 042
二、观念的艺术 / 043
三、造型的艺术 / 045
四、未来的起点 / 047
 
第二章  经验型技术与神灵的艺术  /  049
第一节  成熟的经验型技术 / 050
一、毗邻的文明 / 050
二、相异的技术 / 052
三、独特的行业 / 056
第二节  固守的非理性 / 058
一、神圣的自然 / 058
二、科学的萌芽 / 062
第三节  神圣的东方艺术 / 064
一、永恆的建筑 / 065
二、庄严的雕刻 / 067
三、装饰的绘画 / 070
 
第三章  全面的技术与理想的艺术  /  075
第一节 全面发展的技术 / 076
一、新秀的崛起 / 076
二、全面的技术 / 080
第二节  朴素的唯物世界观 / 082
一、诸神的祛魅 / 083
二、哲人的怀疑 / 085
三、科学的哲思 / 087
第三节  艺术的黄金时代 / 089
一、跌宕的前期 / 089
二、理想的巅峰 / 094
三、经典的泛化 / 097
 
第四章  技术乐观主义与艺术的实用化  /  101
第一节  受宠的技术理性 / 102
一、动盪的国度 / 102
二、技术的胜利 / 107
第二节  新世界观的形成 / 109
一、渐远的诸神 / 109
二、实用的哲学 / 112
三、实践的科学 / 114
四、政府的法制 / 118
第三节  艺术的实用化 / 119
一、公共的建筑 / 120
二、纪念的雕塑 / 123
三、装饰的绘画 / 125
 
第五章  技术的停滞与艺术的精神化  /  129
第一节  迷失的五百年 / 130
一、逐鹿的时代 / 130
二、存续的技术 / 132
第二节  宗教非理性的胜利 / 135
一、基督的荣光 / 135
二、上帝的怀疑 / 137
第三节  艺术的精神化 / 139
一、基督的艺术 / 139
二、蛮族的艺术 / 143
三、复兴的实验 / 144
 
第六章  技术的复甦与艺术的回升  /  147
第一节  回归的五百年 / 148
一、技术的复甦 / 148
二、学术的涌现 / 151
第二节  艺术的回升 / 156
一、肃穆的“城堡” / 157
二、精巧的“宫殿” / 159
 
第七章  技术的振兴与艺术的重返巅峰  /  165
第一节  技术的新时代 / 166
一、新生产方式 / 166
二、乐观的精神 / 168
第二节  理性的新成就 / 169
一、技术的突破 / 170
二、科学的冲击 / 173
三、人神的并存 / 175
第三节  艺术的又一高峰 / 179
一、伟大的建筑 / 179
二、卓越的雕刻 / 181
三、辉煌的绘画 / 184
四、自然的写照 / 188
五、北方的丢勒 / 190
六、理性的传播 / 191
七、产业的基地 / 193
八、工艺的新地位 / 194
 
第八章  技术的转型和艺术的分化  /  197
第一节  技术理性的壮大 / 198
一、技术科学化 / 198
二、科学应用化 / 200
第二节  复杂共存的观念 / 203
第三节  艺术的分化 / 207
一、奇妙的结合 / 207
二、固化的形式 / 210
三、真实的自然 / 212
四、世俗的生活 / 214
 
第十章  技术的大地与艺术的革命  /  247
第一节  技术理性的膨胀 / 248
一、电力的革命 / 248
二、电力的语境 / 251
三、技术恐惧观 / 255
弟二节  非理性的隐匿 / 258
一、技术的异化 / 259
二、技术的争议 / 260
第三节  艺术的革命 / 262
一、勇敢的一步 / 262
二、革命的浪潮 / 265
三、最后的拼搏 / 270
 
第十一章  技术的霸权与艺术的困境 / 273
第一节  资讯技术革命 / 274
一、技术的专制 / 275
二、异化的继续 / 279
第二节  异化的世界 / 282
一、自然的祛魅 / 282
二、人类的困境 / 283
三、虚拟的社会 / 285
第三节  艺术的困境 / 287
一、后现代艺术 / 287
二、艺术的泛化 / 289
三、传统的消解 / 295
四、身份的丧失 / 299
 
第十二章    技术的未来与艺术的前景 / 305
第一节  技术的健康发展 / 306
一、当下的技术 / 306
二、可持续发展 / 310
第二节  “天人协调”的新自然观 / 312
第三节  艺术的未来展望 / 314
一、自身的反思 / 314
二、中国的启示 / 319
三、中国的教训 / 325
四、道德的拷问 / 329
 
结 语 / 333
参考文献 / 339
插图目录 / 343
索引 / 346
后记 / 350 插图

图书序言

前言

  这是一部新艺术史,一部基于技术的西方艺术史,一部技术与艺术的关系史,一部从技术的视角重新认识西方艺术的艺术史。技术作为主要的 社会生产力,成为艺术及艺术史形成、发展的根本动力。艺术是技术与精 神的辩证统一,艺术史的形成源自技术与精神的辩证变化。
 
  史前技术时期,产生了技术理性低级、非理性思维浓厚的原始艺术。 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到古罗马帝国以及中世纪中叶的古代时期,是人类技 术史继史前之后的第一个发展至高峰的时期,而艺术史也出现了一个从发 展到高潮再走向回落的起伏週期。两河和古埃及艺术是这个阶段的发展时 期,古希腊艺术则在理性与非理性的平衡和谐状态下达到这个技术时代的 高峰,而古罗马将古代技术推至一个顶点,却也摧毁了古希腊艺术式的和 谐而使艺术走下巅峰。5 世纪至 10 世纪,基督教成为主宰,技术的发展非 常缓慢,艺术也成为纯粹的精神化产品。
 
  从 11 世纪到 17 世纪中叶,人类又进入了一个技术的上升时期。欧洲 的农业技术和宗教建筑技术又开始得到了较大发展,也是西方艺术以宗教艺术的形式在黑暗年代之后开始复甦的时期。到了 14 世纪至 16 世纪期间,技术已发展至一个足以使近代理性与宗教非理性达成和谐的阶段,西方艺术便因此又进入一个高峰时期即文艺复兴时期。
 
  技术在 17 世纪经历了短暂的停滞后,从 18 世纪中叶至今发生了数次 技术革命,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古典艺术随着科学理性的形成、宗教非理 性的复甦、技术革命的爆发而不断地被改容、被分解成不同的艺术流派, 不断地显示出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现代艺术革命带来了这个 时期艺术发展的高峰,而后现代艺术则体现了技术极端发展的背景下西方 艺术发展的困境。
 
  未来西方艺术的发展,也得赖于可持续的技术发展战略的建立。借鉴 中国传统的“以道驭术”的技术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是未来西方 艺术重获新生的必由之路。
 
  本书也是一本关于西方艺术的批评史,为西方艺术的发展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理论体系,也为中国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抱着“了解一下西方艺术背后的科技”的心态翻开这本书,没想到却被其中深刻的哲学思辨和人文关怀所打动。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或作品,而是将技术发展置于更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进行解读。例如,书中探讨了工业革命如何深刻地影响了艺术的创作主题和表现形式,蒸汽机的轰鸣、工厂的烟囱,这些曾经被认为是“丑陋”的现代景观,在某些艺术家眼中却成为了描绘新时代精神的素材。这种视角非常新颖,让我看到了艺术如何与时代共振,如何回应技术带来的社会变迁。书中对摄影术诞生的讨论尤其发人深省。摄影术的出现,一度被认为是“对绘画的终结”,然而作者却巧妙地指出,正是这种对现实的“记录”能力,反而解放了绘画,使其能够从具象的描绘中抽离出来,去探索更抽象、更主观的艺术语言。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对艺术与技术的关系有了更深的理解。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建筑材料的创新,如钢筋混凝土的应用,是如何改变了城市的面貌,又如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空间和审美观念。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艺术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如何利用智慧和工具塑造世界、表达自我的史诗。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思想的盛宴”,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观念的碰撞。作者在书中提出的“技术作为艺术的共谋者”这一观点,让我反复回味。我一直以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个人的灵感爆发,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技术在其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工具和材料,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艺术的形态和表达的可能性。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雕塑技术演变的论述印象深刻。从最初的石器雕刻,到青铜铸造,再到现代的3D打印,每一种技术的进步,都为雕塑家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也诞生了无数令人惊叹的艺术品。书中对电影艺术的起源和发展,特别是早期摄影和剪辑技术的创新,与艺术表达的融合,也进行了深刻的探讨。这让我了解到,那些让我们沉浸其中的影像世界,背后凝聚了多少技术上的探索和艺术上的突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鼓励我们以一种更开放、更动态的视角来审视艺术,去发现技术与艺术之间那种微妙而又深刻的联系,这让我对未来艺术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评分

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对西方艺术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没想到它却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观察角度。作者在书中对早期化学知识如何影响颜料的制作和使用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一直以为颜料的色彩是自然赋予的,但这本书让我了解到,许多鲜艳的色彩,例如钴蓝、镉红,都离不开化学家们精密的实验和提炼。这让我对那些色彩斑斓的画作有了更深的敬意。书中关于透视法的数学原理与绘画实践的结合,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透视法只是一个绘画技巧,但作者却揭示了它背后深厚的几何学基础,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视觉上的真实感。这种跨学科的解读方式,让我在欣赏艺术品时,能够看到更多隐藏的奥秘。此外,书中对音乐和建筑领域技术创新的描述也十分精彩。例如,乐器制造技术的进步如何影响了音乐的风格和表现力,以及新型建筑材料和结构的出现如何改变了城市的形态和人类的居住环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艺术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与人类文明的方方面面紧密相连。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得非常巧妙,它并没有采用线性叙事,而是通过不同技术门类与艺术形式的交织,展现出一种多维度的历史图景。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早期科学仪器与艺术家关系的阐释,比如望远镜、显微镜的发明,是如何拓展了艺术家对宇宙和微观世界的认知,并将这种新认知融入到他们的创作中。这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描绘星空的画作,背后可能就有着天文学家观测的痕迹。书中对青铜冶炼、陶瓷烧制等工艺技术与雕塑、器物艺术的联系也描写得入木三分,它让我看到,那些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背后凝聚了多少代工匠的智慧和汗水,以及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这本书的文字风格也很有特色,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感染力,读起来不会感到枯燥乏味。我最受启发的是书中关于“失传的技艺”的讨论,那些曾经辉煌的艺术创作手法,为何会随着技术的变迁而逐渐消失,又有哪些现代技术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发掘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这种对历史的追溯和对未来的展望,都让这本书具有了独特的价值。

评分

这本《西方技术艺术史》真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许多艺术史著作那样,仅仅停留在对作品风格、流派和艺术家生平的梳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深入挖掘了技术在西方艺术发展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将那些冰冷的机械、精密的工具,甚至是炼金术士的实验,都巧妙地融入到艺术的脉络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早期光学仪器对绘画影响的部分所吸引。想象一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是如何利用暗箱来精确捕捉光影,又是如何通过解剖学研究来描绘逼真的人体,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进步,更是对视觉感知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书中细致地描述了不同时期出现的创新性材料,比如矿物颜料的提炼、油画媒介的改良,这些看似微小的技术突破,却如同催化剂一般,极大地拓展了艺术家的表现力,让色彩更加鲜艳,层次更加丰富。我原以为技术只是艺术创作的辅助工具,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意识到,技术本身就是艺术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推动艺术向前发展的强大引擎。书中对印刷术如何改变插画和版画艺术的论述也十分精彩,它将艺术的传播方式从少数精英的专属,推向了更广阔的民众,这其中的社会和文化意义,远超了单纯的艺术美学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