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华人世界的艺术研究中,首次有系统地谈论艺术社会实践的着作。
学者推荐
这是一本兼具理论与实际案例分析的佳作。作者不仅针对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从西方经验到台湾与东亚在地的反思,其中更包含教育及公民行动的视角,对于跨领域艺术实践以及关心艺术连结社群发展的所有研究者而言,极具参考价值!──高雄师范大学跨领域艺术所副教授兼所长、国家文艺奖得主 吴玛俐
《美学逆袭──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一书中的当代艺术,没有奇蹟、没有天才,「只有街坊自救、八方支援的故事」。不论是树梅坑溪、土沟农村、海市蜃楼计画,对作者董维琇而言,都是当代艺术作为社会参与、环境关怀、公民论述、公众教育与抵拒仕绅化发展的具体化现。随着《美学逆袭》的出版,中文世界的读者,除了过去惯于引用的毕夏普、雷西、凯斯特与布西欧之外,终于有了以在地台湾当代艺术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点,有了属于自身观看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论述依凭。──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龚卓军
本书以各种角度来探讨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从艺术史以及美学理论基础到案例研究,从西方经验到台湾与东亚区域性的对话,以及如何教育艺术的社会实践;并且揭露出近年来这样的艺术取向,对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活的深刻影响,进而带来公民行动的醒觉。当艺术走进社会,要求活在真实里,它所批判与质问属于这个时代的问题,足以唤起社群的自觉,以各种充满创意的方式去自我表达,成为一股改变的力量,这样的艺术不只是侷限在美术馆里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与生命息息相关,也因此更加动人。
This is a thought-provoking book that brings both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case studies into light. Tung’s book explores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art from within Western and East Asian contexts. It also adds significant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and civil activism. This book is worth reading for practitioners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 and researcher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 of a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Mali Wu /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Graduat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Challenge of Aesthetics: Social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Art is a book that shows that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 is not about creating miracles or works of genius; it is about the stories of “communities self-awakening and being fulfilled, as well as receiving support from the ‘outside’.” For Wei Hsiu Tung, the “Plum Tree Creek,” “Togo Village,” and “Mirage” projects, amongst others, all epitomize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 in terms of social engagement, care for the environment, civil discussion or education, and resistance to urban gentrification. Beside the usual references to Bishop, Lacy, Kester and Bourriaud, Tung’s The Challenge of Aesthetics provides Chinese language readers of studies on social practice art with a local perspective as well as worldview from within the self-reflective framework of Taiwan.
Jow-Jiun Gong /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Doctoral Program in Art Creation and Theory,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his book offer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discussions of social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art, from theories to case studies whether in Western or East Asian and Taiwanese contexts. The book also reflects on the educational dimension of social practice art and its potential for civil action.
By confronting society and its reality, and by raising the critical questions of our time, art can prompt different communities to develop self-awareness through creative expression. Such art practice has the power to bring-in change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he museum and within our own lives. This is what makes the social practice of art pivotal in our time.
历史的褶皱与未竟的叙事:一部关于工业革命后期城市变迁的社会学研究 图书名称: 工业洪流下的城市肌理:19世纪后半叶欧洲都市的社会重塑与空间异化 作者: 维克多·格林鲍姆 出版社: 普鲁士人文社 出版日期: 2023年秋季 --- 导言:被遗忘的角落与被加速的进程 本书并非一部描摹宏伟蓝图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部潜入历史褶皱深处的社会学考察报告。我们将目光聚焦于19世纪后半叶,一个被“进步”的巨大齿轮碾压、重塑的时代——欧洲主要工业都市的急剧扩张期。在那个“美好年代”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断裂与空间异化。我们的核心议题是:工业化如何以不可逆转的力量,重塑了城市空间结构、重构了社会阶层关系,并最终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充满张力的“城市经验”? 我们拒绝将城市视为一个静态的、仅由建筑决定的实体。相反,我们视其为由权力、资本、劳动和日常实践交织而成的生命体。本书旨在剥离那些关于“秩序重建”的官方叙事,转而关注那些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被挤压的社会群体的生存境况。 第一部分:资本的几何学:空间重组与阶层隔离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工业资本在空间上的投射与布局,揭示了城市规划如何成为社会控制与阶层固化的工具。 第一章:从“有机生长”到“理性规划”的断裂 工业革命中期以后,城市不再是自然衍生的村落集合体,而是被效率逻辑驱动的巨大机器。本章详细考察了巴隆·奥斯曼对巴黎的改造以及同期柏林和曼彻斯特的扩张模式。我们分析了大道修建、贫民窟清除(Slum Clearance)背后的社会动机——这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或卫生,更是为了便于资本流通和对潜在社会动荡的有效监控。我们通过对档案中城市测量图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勾勒出“新贵阶层”与“生产阶层”的物理隔离是如何被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 第二章:垂直的凝视:工厂、公寓与异化的景观 工厂的烟囱不再是现代化的象征,而是一种持续的、压迫性的视觉符号。本章着重研究了新兴的多层公寓建筑(Tenement Housing)在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蔓延。通过对室内空间(光照、通风、家庭结构)的微观考察,我们揭示了物质环境如何内化为一种心理负担。特别地,我们引入了“共享空间异化”的概念,探讨在拥挤、缺乏私密性的居住环境中,传统家庭纽带如何被侵蚀,以及邻里关系如何从互助演变为防御性的竞争。 第三章:公共空间的私有化:广场、公园与“景观的隔离” 在理想的城市规划中,公园和广场是社会融合的场所。然而,在19世纪末的实践中,这些“新”公共空间往往被赋予了强烈的阶层标识。本章对比分析了富人区公园的严格准入制度和工人阶级被迫使用的后巷与码头空间。我们考察了早期城市美化运动中,对“自然”的模仿如何服务于上层阶级的审美需求,而真正的自然(河流、郊区)则被工业污染和过度开发所吞噬。 第二部分:劳动与日常:时间、噪音与身体的政治 城市经验不仅关乎居住地,更关乎日常的感官输入和时间节奏的支配权。本部分转向对普通市民,特别是产业工人的“在场状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 第四章:作息的铁律:工厂时间对生命周期的入侵 工业化最深刻的革命之一是时间的商品化。本章探讨了钟表时间如何取代了季节、日光和地方性的生命节奏,成为城市生活的主导节拍。我们通过对工厂巡检记录、工会罢工宣言以及私人日记的交叉比对,分析了工人如何试图在固定的、机械的生产时间之外,为家庭生活、非正式经济活动和短暂的娱乐偷取时间碎片。这种对时间的“窃取”行为,构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无声反抗。 第五章:噪音的社会学:工业声景与感官过载 我们不能忽视那个时代城市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无休止的、巨大的噪音。本章将噪音视为一种社会力量——一种由机械、交通(蒸汽机车、有轨电车)和密集的人口活动共同构成的“声景”。我们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对噪音的感知差异:对精英阶层而言,噪音是混乱和野蛮的象征,需要通过“静音区”来隔绝;而对工人而言,特定的机械声响则成为生存的背景音,一旦缺失,反而会产生不安。这是一种感官上的阶层划分。 第六章:流动的幽灵:交通革命与“通勤者”的新身份 蒸汽机车和早期地铁系统的发展,首次将居住地与工作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空间分离。本章考察了“通勤者”这一新型城市主体的诞生。通勤的出现模糊了城市与郊区的界限,但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在路上”的疏离感。我们探讨了这种在拥挤车厢中被迫共存的陌生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公共交通系统如何同时是社会流动性的承诺和空间异化的载体。 第三部分:抵抗的微观实践:非正规空间与边缘的文化 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往往忽略了社会主体在被塑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能动性。本部分关注那些在既定秩序之外滋生的、非正规的社会连接和文化实践。 第七章:地下经济的脉络:黑市、酒馆与非正式互助网络 在官方的经济体系之外,存在着一个由小规模交易、非法借贷和地方性帮派构成的复杂网络。这些“地下经济”空间(如秘密酒馆、跳蚤市场)成为了信息交流、社会支持和阶层认同得以维系的重要场所。我们详细描述了这些空间如何在资本主义的严格规训下,成为工人阶级抵抗经济脆弱性的“社会保险箱”。 第八章:节日的退场与新娱乐的登场:从地方庆典到大众消费 城市化伴随着传统地方性节庆习俗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的、标准化的新式娱乐(如大型剧院、体育场)。本章对比了两种模式的社会功能。传统节日强调共同体归属感,而新式娱乐则倾向于将个体转化为被动的消费者。我们尤其关注了这些新娱乐空间中对“身体”的展示与规训(例如,早期体操运动与身体的工业化改造)。 第九章:未竟的城市:对“完美秩序”的日常侵蚀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非提供一个对未来城市的预言,而是对19世纪末城市实践的深度反思。我们认为,无论规划者如何试图通过物理隔离和时间控制来确立绝对秩序,城市生活的本质始终是充满张力和未完成的。那些在街道上进行非正式交易的商贩、那些在下班后占据公共广场进行政治讨论的工人、那些拒绝遵循“优雅”着装规范的群体——他们的日常行为,构成了对资本与权力逻辑持续不断的、微小的、但至关重要的侵蚀。工业洪流塑造了城市,但城市中行动的人们,从未停止重新定义这些洪流的流向。 结语:重读历史的空间伦理 本书通过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都市的社会生态学研究,意在提醒读者,每一次重大的空间重组,都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权力再分配。我们对历史的兴趣,不在于赞美进步的不可避免性,而在于理解那些在进步的阴影中被牺牲的经验与可能。理解这些历史的褶皱,对于我们审视当代城市中持续存在的空间不平等与社会断裂,具有不可替代的参照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