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逆袭: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

美学逆袭: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当代艺术
  • 社会实践
  • 美学
  • 文化研究
  • 艺术批评
  • 社会学
  • 公共艺术
  • 参与式艺术
  • 观念艺术
  • 艺术与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特色

  华人世界的艺术研究中,首次有系统地谈论艺术社会实践的着作。

学者推荐

  这是一本兼具理论与实际案例分析的佳作。作者不仅针对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从西方经验到台湾与东亚在地的反思,其中更包含教育及公民行动的视角,对于跨领域艺术实践以及关心艺术连结社群发展的所有研究者而言,极具参考价值!──高雄师范大学跨领域艺术所副教授兼所长、国家文艺奖得主 吴玛俐

  《美学逆袭──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一书中的当代艺术,没有奇蹟、没有天才,「只有街坊自救、八方支援的故事」。不论是树梅坑溪、土沟农村、海市蜃楼计画,对作者董维琇而言,都是当代艺术作为社会参与、环境关怀、公民论述、公众教育与抵拒仕绅化发展的具体化现。随着《美学逆袭》的出版,中文世界的读者,除了过去惯于引用的毕夏普、雷西、凯斯特与布西欧之外,终于有了以在地台湾当代艺术实践为基础的世界观点,有了属于自身观看社会参与式艺术的论述依凭。──国立台南艺术大学艺术创作理论研究所副教授 龚卓军

  本书以各种角度来探讨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从艺术史以及美学理论基础到案例研究,从西方经验到台湾与东亚区域性的对话,以及如何教育艺术的社会实践;并且揭露出近年来这样的艺术取向,对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活的深刻影响,进而带来公民行动的醒觉。当艺术走进社会,要求活在真实里,它所批判与质问属于这个时代的问题,足以唤起社群的自觉,以各种充满创意的方式去自我表达,成为一股改变的力量,这样的艺术不只是侷限在美术馆里的,而是与我们的生活与生命息息相关,也因此更加动人。

  This is a thought-provoking book that brings both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case studies into light. Tung’s book explores the perspectives of social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art from within Western and East Asian contexts. It also adds significant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 and civil activism. This book is worth reading for practitioners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 and researchers concerned with the relation of art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ies.

  Mali Wu /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Director of Graduat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Art, National Kaohsiung Normal University  
The Challenge of Aesthetics: Social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Art is a book that shows that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 is not about creating miracles or works of genius; it is about the stories of “communities self-awakening and being fulfilled, as well as receiving support from the ‘outside’.” For Wei Hsiu Tung, the “Plum Tree Creek,” “Togo Village,” and “Mirage” projects, amongst others, all epitomize contemporary art practice in terms of social engagement, care for the environment, civil discussion or education, and resistance to urban gentrification. Beside the usual references to Bishop, Lacy, Kester and Bourriaud, Tung’s The Challenge of Aesthetics provides Chinese language readers of studies on social practice art with a local perspective as well as worldview from within the self-reflective framework of Taiwan.

  Jow-Jiun Gong / Ph.D. Associate Professor/ Doctoral Program in Art Creation and Theory, Tainan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This book offers different perspectives on discussions of social practice in contemporary art, from theories to case studies whether in Western or East Asian and Taiwanese contexts.  The book also reflects on the educational dimension of social practice art and its potential for civil action.  
By confronting society and its reality, and by raising the critical questions of our time, art can prompt different communities to develop self-awareness through creative expression. Such art practice has the power to bring-in change beyond the confines of the museum and within our own lives. This is what makes the social practice of art pivotal in our time.
历史的褶皱与未竟的叙事:一部关于工业革命后期城市变迁的社会学研究 图书名称: 工业洪流下的城市肌理:19世纪后半叶欧洲都市的社会重塑与空间异化 作者: 维克多·格林鲍姆 出版社: 普鲁士人文社 出版日期: 2023年秋季 --- 导言:被遗忘的角落与被加速的进程 本书并非一部描摹宏伟蓝图的历史编年史,而是一部潜入历史褶皱深处的社会学考察报告。我们将目光聚焦于19世纪后半叶,一个被“进步”的巨大齿轮碾压、重塑的时代——欧洲主要工业都市的急剧扩张期。在那个“美好年代”的表象之下,隐藏着深刻的社会断裂与空间异化。我们的核心议题是:工业化如何以不可逆转的力量,重塑了城市空间结构、重构了社会阶层关系,并最终催生出一种全新的、充满张力的“城市经验”? 我们拒绝将城市视为一个静态的、仅由建筑决定的实体。相反,我们视其为由权力、资本、劳动和日常实践交织而成的生命体。本书旨在剥离那些关于“秩序重建”的官方叙事,转而关注那些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被边缘化、被挤压的社会群体的生存境况。 第一部分:资本的几何学:空间重组与阶层隔离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工业资本在空间上的投射与布局,揭示了城市规划如何成为社会控制与阶层固化的工具。 第一章:从“有机生长”到“理性规划”的断裂 工业革命中期以后,城市不再是自然衍生的村落集合体,而是被效率逻辑驱动的巨大机器。本章详细考察了巴隆·奥斯曼对巴黎的改造以及同期柏林和曼彻斯特的扩张模式。我们分析了大道修建、贫民窟清除(Slum Clearance)背后的社会动机——这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或卫生,更是为了便于资本流通和对潜在社会动荡的有效监控。我们通过对档案中城市测量图的对比分析,清晰地勾勒出“新贵阶层”与“生产阶层”的物理隔离是如何被有意识地设计出来的。 第二章:垂直的凝视:工厂、公寓与异化的景观 工厂的烟囱不再是现代化的象征,而是一种持续的、压迫性的视觉符号。本章着重研究了新兴的多层公寓建筑(Tenement Housing)在工人阶级聚居区的蔓延。通过对室内空间(光照、通风、家庭结构)的微观考察,我们揭示了物质环境如何内化为一种心理负担。特别地,我们引入了“共享空间异化”的概念,探讨在拥挤、缺乏私密性的居住环境中,传统家庭纽带如何被侵蚀,以及邻里关系如何从互助演变为防御性的竞争。 第三章:公共空间的私有化:广场、公园与“景观的隔离” 在理想的城市规划中,公园和广场是社会融合的场所。然而,在19世纪末的实践中,这些“新”公共空间往往被赋予了强烈的阶层标识。本章对比分析了富人区公园的严格准入制度和工人阶级被迫使用的后巷与码头空间。我们考察了早期城市美化运动中,对“自然”的模仿如何服务于上层阶级的审美需求,而真正的自然(河流、郊区)则被工业污染和过度开发所吞噬。 第二部分:劳动与日常:时间、噪音与身体的政治 城市经验不仅关乎居住地,更关乎日常的感官输入和时间节奏的支配权。本部分转向对普通市民,特别是产业工人的“在场状态”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 第四章:作息的铁律:工厂时间对生命周期的入侵 工业化最深刻的革命之一是时间的商品化。本章探讨了钟表时间如何取代了季节、日光和地方性的生命节奏,成为城市生活的主导节拍。我们通过对工厂巡检记录、工会罢工宣言以及私人日记的交叉比对,分析了工人如何试图在固定的、机械的生产时间之外,为家庭生活、非正式经济活动和短暂的娱乐偷取时间碎片。这种对时间的“窃取”行为,构成了日常生活中的无声反抗。 第五章:噪音的社会学:工业声景与感官过载 我们不能忽视那个时代城市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无休止的、巨大的噪音。本章将噪音视为一种社会力量——一种由机械、交通(蒸汽机车、有轨电车)和密集的人口活动共同构成的“声景”。我们分析了不同社会阶层对噪音的感知差异:对精英阶层而言,噪音是混乱和野蛮的象征,需要通过“静音区”来隔绝;而对工人而言,特定的机械声响则成为生存的背景音,一旦缺失,反而会产生不安。这是一种感官上的阶层划分。 第六章:流动的幽灵:交通革命与“通勤者”的新身份 蒸汽机车和早期地铁系统的发展,首次将居住地与工作地进行了大规模的空间分离。本章考察了“通勤者”这一新型城市主体的诞生。通勤的出现模糊了城市与郊区的界限,但也创造了一种新的“在路上”的疏离感。我们探讨了这种在拥挤车厢中被迫共存的陌生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公共交通系统如何同时是社会流动性的承诺和空间异化的载体。 第三部分:抵抗的微观实践:非正规空间与边缘的文化 现代化的宏大叙事往往忽略了社会主体在被塑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能动性。本部分关注那些在既定秩序之外滋生的、非正规的社会连接和文化实践。 第七章:地下经济的脉络:黑市、酒馆与非正式互助网络 在官方的经济体系之外,存在着一个由小规模交易、非法借贷和地方性帮派构成的复杂网络。这些“地下经济”空间(如秘密酒馆、跳蚤市场)成为了信息交流、社会支持和阶层认同得以维系的重要场所。我们详细描述了这些空间如何在资本主义的严格规训下,成为工人阶级抵抗经济脆弱性的“社会保险箱”。 第八章:节日的退场与新娱乐的登场:从地方庆典到大众消费 城市化伴随着传统地方性节庆习俗的衰落,取而代之的是商业化的、标准化的新式娱乐(如大型剧院、体育场)。本章对比了两种模式的社会功能。传统节日强调共同体归属感,而新式娱乐则倾向于将个体转化为被动的消费者。我们尤其关注了这些新娱乐空间中对“身体”的展示与规训(例如,早期体操运动与身体的工业化改造)。 第九章:未竟的城市:对“完美秩序”的日常侵蚀 本书的结论部分,并非提供一个对未来城市的预言,而是对19世纪末城市实践的深度反思。我们认为,无论规划者如何试图通过物理隔离和时间控制来确立绝对秩序,城市生活的本质始终是充满张力和未完成的。那些在街道上进行非正式交易的商贩、那些在下班后占据公共广场进行政治讨论的工人、那些拒绝遵循“优雅”着装规范的群体——他们的日常行为,构成了对资本与权力逻辑持续不断的、微小的、但至关重要的侵蚀。工业洪流塑造了城市,但城市中行动的人们,从未停止重新定义这些洪流的流向。 结语:重读历史的空间伦理 本书通过对19世纪后半叶欧洲都市的社会生态学研究,意在提醒读者,每一次重大的空间重组,都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权力再分配。我们对历史的兴趣,不在于赞美进步的不可避免性,而在于理解那些在进步的阴影中被牺牲的经验与可能。理解这些历史的褶皱,对于我们审视当代城市中持续存在的空间不平等与社会断裂,具有不可替代的参照价值。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董维琇 Wei Hsiu Tung


  英国中央英格兰大学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现为伯明翰市立大学)艺术理论博士
  英国华威大学艺术与设计教育硕士
  现任国立台南大学视觉艺术与设计学系暨研究所专任副教授

  曾获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艺术与社会环境结合」艺术社会学博士论文奖助,2010-2011年担任英国伦敦都会大学(Sir John Cass School of Art, Media and Design, London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公共艺术访问学者。着有英文专书Art for Social Change and Cultural Awakening: An Anthropology of Residence in Taiwan (Lexington Books, 2013),获邀2014年台北国际书展美国在台协会(AIT)展出,及Taiwan Review书评专文介绍。目前也担任《艺术研究学报》主编及Journal of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Routledge)国际编审委员,并以中、英文出版多篇文章于国内外匿名审查学术期刊及其他重要专论。长期研究关注领域为艺术的社会参与及实践、公共空间艺术、艺术家进驻计画研究等。

  Wei Hsiu TU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theory of art a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Taiwan. After obtaining her master’s degree in art education at Warwick University, she was awarded a scholarship from the Taiwan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to write a PhD dissertation in anthropology of art with British anthropologist Nick Stanley at 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 (BIAD, 2003).

  In 2010-2011 she was Research Fellow of public art at the Sir John Cass School of Art, Media and Design, London Metropolitian University. Her research interests and expertise cover public art, socially engaged art, community-based art practice in East Asia, social anthropology of art East/West,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Taiwanese art. She has published her research in both English and Chinese in peer-reviewed journals such as Journal of Visual Art Practice (Taylor & Francis), Art Forum (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 or Aesthetics and Art Science (Airiti Press). She has authored two books: Art for Social Change and Cultural Awakening: An Anthropology of Residence in Taiwan (Lexington Books, 2013) and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ontemporary Art: Towards the Reality and Power of Change (Quan Hua, 2017). She also currently serves as Editor in Chief of the peer-reviewed Journal of Performing and Visual Art Studies.

图书目录

自序
美学的逆袭还是逆袭的美学:为董维琇《美学逆袭─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作序 ☉潘襎
艺术与社区携手改变社会 ☉曾旭正

第一章 绪论
一、文以载道:跨世代艺术里的社会实践
二、艺术与社会实践:研究历程反思

第二章 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
一、社会美学与公众空间
二、艺术的社会转向
三、思考=塑造:从个人到社会与环境的精神启迪
四、艺术的社会介入、参与、合作及对话
五、艺术的社会实践:途径与趋势
六、扩大的艺术实践:从观看到行动参与

第三章 环境美学的自我醒觉
一、环境的失衡与危机
二、新类型地景艺术:树梅坑溪环境艺术行动
三、自然与人文风景的改变力量:土沟农村美术馆
四、艺术的社会实践:集体记忆与反全球化
五、日常生活环境美学的自我醒觉

第四章 从教育观点看艺术的社会实践
一、如何教育「艺术的社会实践」?
二、「非」艺术的艺术家养成之道
三、波伊斯的教育主张
四、艺术家与群众协作的社会实践:教育本质的沟通与影响力
五、当代艺术实践与艺术家新典范

第五章 区域性的发展与对话
一、艺术的社会实践:区域及全球历时与共的情境
二、东亚各国的同质性与差异性
三、谁怕艾未未?谁爱艾未未?中国当代艺术家的社会实践
四、由下而上的公民行动

第六章 结论:迈向公民行动参与的艺术力量
一、艺术的社会实践:从普遍性到特殊性
二、艺术家、公民与知识份子的三位一体
三、迈向公民意识与艺术行动主义结合的新感性

参考书目

图书序言

自序

  对于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乃至于艺术的社会实践这样的议题,说起来一直是使我感到兴趣与持续关注的面向,然而,真正将这个我所关注的层面发展为一个研究,肇始于2000年初我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时期,开始注意到许多艺术家在非传统美术馆或画廊展演空间里的创作实践,往往是在日常生活的空间与诸众的社会场域里,如街道、社区、废弃工厂、闲置空间、市场、医院、企业大楼等,他们的创作也指向与这些地方与人群攸关的议题。当时我像许多热爱艺术的孩子一样,庆幸自己有机会可以出国留学,顺便看看各种不同的文化与艺术,唸书之余,每到一处必定去探访美术馆与艺术空间,然而,当我发现我决定研究的艺术实践,不是只有在窗明几净的展演空间里,而是将带着我到各地去旅行、观察与书写,其实是无比振奋的。我在人类学者、当代艺术家、艺评家与我所组成的一个研究团队里,开始对于艺术家进驻计划(Artist-in-residence schemes)的实践与理论展开探究,并以此为博士论文研究的主题,我在论文中梳理了近年来艺术家进驻计划的模式及其与西方当代艺术运动的关系,并且探讨了台湾在1987年解严以来,艺术家透过进驻介入到不同的社群与地方的方式,其创作如何反映出文化认同的问题。

  艺术家进驻计画在西方国家的模式发展非常多元,并且结合了当代艺术思潮,但是专注于非西方国家的艺术进驻计划的出版却付之阙如。我于2010年获得莱辛顿出版社(Lexington Books)主编的回应,并提供出版合约,2013年在美国出版英文专书《为社会变迁与文化醒觉而艺术:台湾艺术进驻的人类学研究》(Art for Social Changeand Cultural Awakening: An Anthropology of Residence in Taiwan),透过对艺术家进驻计画如何反思台湾文化脉络与认同的书写,试图为艺术进驻计划的论述提出另一套非西方国家的经验模式的研究。这本英文专书后来也在2014年的台北国际书展获得美国在台协会(AIT)的推荐与展出──基于此书对于台湾的艺术发展与社会变迁的探讨,为英文读者提供了一个对台湾文化与社会更深入了解的观点。

  由于艺术家进驻计划的过程往往促使艺术家得以进入比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或展演空间等更多元的公众空间,带来更多与社群对话与跨领域合作的机会。因此,从艺术如何反应真实、跨越过美术馆展览空间的围墙直接与社群对话、带来改变的力量这个角度,使我于往后的几年持续对于艺术的社会参与及实践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也开始产生将这些研究发展成一本书的构想,特别是中文的专书,因为近年来艺术的社会实践在台湾、香港、中国乃至东亚以及非西方文化的地区也持续不断的有许多在地的实践与观点的提出,对于这些案例的研究与书写,一些在社会参与性艺术的研究里已有重要文献出版并被广为引用的西方作者着墨甚少,如在90年代提出「关系美学」的法国策展人Nicolas Bourriaud、倡议「新类型公共艺术」的美国艺术家Suzanne Lacy,以及2000年以后出版关于「对话性艺术创作」专书的艺术史学者Grant Kester或「协作性艺术创作」的Claire Bishop等人并未提出对社会参与性艺术在亚洲方面的深入探讨,有鑑于此,我认为,发展出关于艺术的社会实践的东亚观点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一本关于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的研究专书,也可以算是一本论文集,因为除了绪论与结论之外,其中的二、三、四、五章,也可以独立成为发展探讨的子题,从艺术的社会实践在艺术史以及美学方面理论基础到案例研究,从西方的经验到台湾与东亚在地性的反思,揭露出近年来这样的艺术取向,对于自然环境与人文生活的深刻关注,以及从教育性的观点探讨艺术的社会实践。

  本书集结了笔者自2011年以来于国内外的田野调查、研究参访以及在英国、美国、日本和韩国的国际研讨会论文发表的延伸思考,有一部分虽然看似笔者个人研究历程的自省表现,但也带着与学术领域及艺术工作者有所对话的期许,本书希望以各种角度来思考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讨论不同的社会与文化对于艺术能如何反映真实、唤起公众的自觉及艺术行动,进而成为改变的力量。

  能够完成这本着作,得力于许多人在研究上的勉励与交流。首先,我要感谢雪梨南威尔斯大学当代艺术讲座教授Prof. Paul Gladston、美国加州州立大学Prof. Wang Meiquin(王美钦教授)、加拿大约克大学Prof. Hong Kal,以及荷兰莱顿大学的国际亚洲研究中心研究员Minna Valjakka,与他们的对话与交流,启发了一些我在研究上的灵感。最初是因为透过国际期刊及专书的出版,带来和这些国际学者的连结,使我在孤独的学术研究的路上,发现了与我的研究兴趣及主题相近的伙伴。

  Prof. Paul Gladston 于我2010-2011年在伦敦都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的期间,邀请我参与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的编审工作,当时他担任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的创刊主编以及英国诺丁汉大学当代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前来参与我在伦敦都会大学的论坛发表,并于论文后续的投稿给予许多宝贵意见。我的论文后来在Journal of Visual Art Practice这本双匿名审查的英文期刊出版,其后加拿大约克大学Prof. Hong Kal主动来信,对于我在Journal of Visual Art Practice所发表的文章‘The Return of the Real’: Art and Identity in Taiwan’s Public Sphere(「真实的回返」:台湾公共领域中的艺术与认同)给予回馈分享,让我第一次拥有「来自远方读者之回响」的奇妙感受,也很荣幸日后有机会和她一起,在国际间素负盛名的艺术学院联盟(College Art Association,简称CAA)于2017年CAA纽约年会以及亚洲研究学会(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简称AAS)在国立新加坡大学举办的年会发表论文。同时,感谢在加州州立大学任教亚洲艺术史的王美钦教授邀请我参与东亚艺术的社会实践相关主题英文期刊出版计画;以及Minna Valjakka在英文出版上的不吝指教;这些学术伙伴们的意见分享与鼓舞,成为我进步的动力。他们对研究的热情与严谨、见解犀利与虚怀若愚同时兼具的特质,不仅是我所佩服的,也带给我许多学习精进的机会。过去几年来,与这本书内容有关的几个国际性大型研讨会的参与,以及在准备这本书的出版的专注写作期间,我很幸运认识了许多国际学者及优秀的艺术工作者,提升了我的视野。

  此外,感谢研究过程中艺术家暨树梅坑溪环境艺术行动策展人吴玛悧老师的鼓励与启发、竹围工作室提供部分图片;土沟农村美术馆执行长黄鼎尧及其工作伙伴在田野调查上的协助。能够在目前出版业萧条的情况下,出版有关于艺术的社会实践的学术着作,若没有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所补助的出版经费及艺术家出版社社长何政广先生的大力支持、编辑廖婉君和柯美丽小姐在出版事宜上的协助,这本书也无缘问世。

  最后,要再一次感谢的是我的家人与伴侣的体谅。特别是母亲长久以来的支持,不管她是否能理解我的忙碌与出国的行程,总是在需要时,成为我的后盾,使我无后顾之忧。还有正值幼儿园阶段充满好奇心、精力旺盛的儿子Seán,使我在进行研究与写作的过程中,虽然多了一些负担,但也掺杂着甜蜜与欢乐,激发了我的幽默感以及时间管理的潜能。由衷感恩能有这些朋友和家人陪伴着我,走过这一段「寻思艺术的社会实践」的历程,也期许本书能带来跟艺术界、学术领域以及更广大的读者诸众有所连结与对话。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当代艺术的价值。我之前对当代艺术的理解,大多停留在作品本身的视觉冲击力或者概念的晦涩难懂上,总觉得难以产生共鸣。然而,《美学逆袭: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却将重点放在了艺术作品“落地”后的社会影响上。作者花了大量篇幅分析艺术如何成为连接人与人、连接个体与集体的桥梁。比如,它讲述了如何通过在地化的艺术项目,让曾经疏远的邻里关系重新变得融洽;又或者,艺术如何被用来关注弱势群体,让他们发出自己的声音。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干预”的讨论所吸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美学欣赏,而是一种主动的、有意识的行动。它不再是坐在画廊里静静地观看,而是走到街头巷尾,走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去观察、去体验、去改变。这种“实践”的力量,让我觉得当代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甚至能够触及社会深层次的议题,并带来切实的改变。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黏合剂”和“催化剂”的强大能量。

评分

这本《美学逆袭: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艺术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是少数精英把玩的阳春白雪。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以一种极为接地气的方式,揭示了当代艺术如何在社区、教育、甚至城市规划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特别喜欢它关于“参与式艺术”的论述,作者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比如某个艺术家如何与一群退休老人合作,将社区的旧墙壁变成了一幅充满回忆的壁画;又或者是一位年轻艺术家如何用装置艺术引导孩子们思考环保问题。这些实践不再是冷冰冰的概念,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命力。读完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发现艺术的种子其实无处不在,只是需要我们去发掘、去参与。那种“原来艺术可以这样”的惊叹,不断涌现,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了这场“美学逆袭”的一部分。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我对生活的热情,让我看到了艺术在构建更美好社会中的巨大潜力。它不是一本枯燥的学术理论书,更像是一场充满启发性的对话,让我们思考艺术与生活的边界,以及我们每个人如何能够成为这场“逆袭”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评分

我一直认为“美学”这个词带着一种距离感,仿佛只属于艺术家或者评论家。但是《美学逆袭: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这本书,却用一种非常规的、甚至可以说是“叛逆”的方式,将美学拉回了生活的现场。它不再是单纯地分析笔触的细腻或者色彩的搭配,而是将视角聚焦于艺术在实际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力”。我被书中那些跨界合作的案例深深吸引,比如艺术家与社会工作者联手,为孩子们设计充满创意的心理疏导空间;又或者,通过公共艺术装置,唤起人们对城市记忆和身份认同的思考。这些不仅仅是“好看”的作品,更是承载着社会议题、引发公众讨论、甚至促进社会和谐的“行动”。我开始意识到,美学不仅仅是视觉的享受,更是一种能够影响人、连接人、并最终改变世界的强大力量。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从“象牙塔”走出来,真正融入社会肌理,成为解决问题、提升生活品质的有效途径。它的叙述方式也十分引人入胜,充满了故事性和现场感,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发人深省。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美学逆袭: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在我看来,这本书的“逆袭”之处在于,它颠覆了我对当代艺术的传统认知。我之前总觉得当代艺术是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甚至有些“脱离现实”。但这本书却以一种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展示了当代艺术是如何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并发挥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作用的。它不是那种堆砌学术名词的理论书籍,而是充满了生动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艺术如何走入社区、学校、甚至商业空间,成为一种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力量。我特别喜欢它关于“艺术如何赋权”的讨论,书中描述了许多艺术家如何通过他们的作品,帮助边缘化群体发声,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并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看见。这种“实践”的力量,让我觉得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能够真正触及人心,带来改变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另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具社会责任感、更富人文关怀的艺术形态,它正在悄悄地“逆袭”着我们对美学的固有印象。

评分

我原本抱着好奇的心态翻开《美学逆袭:当代艺术的社会实践》,没想到却被书中那些充满活力的实践案例深深打动。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艺术”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艺术作为一种社会工具的巨大潜能。它不再局限于画廊和博物馆的展示,而是深入到社区的肌理之中,成为连接人与人、弥合社会分歧的有力媒介。书中有一段关于“城市更新中的艺术介入”的描写,让我印象尤为深刻:艺术家如何与居民们共同构思,将老旧的街区转化为充满活力的公共艺术空间,不仅提升了社区的审美,更重塑了居民的归属感和参与感。这种“实践”的意义,远超出了单纯的美学价值,它触及了社区发展、文化传承,甚至是社会治理的深层议题。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十分独特,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故事”来展现艺术的社会价值,读起来既有启发性,又不失趣味性。它让我看到了当代艺术如何“逆袭”传统认知,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社会变革力量,真正地“美化”我们的生活,并赋予它更深层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