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屈一指的鸟鸣专家……除了他之外,没人能写出这本书,
因为没人能像他那样聆听鸟类唱歌――
★80幅禽鸟细描插画,381首QR code录音
★两辆自行车,一对父子,从此岸到彼岸的声景飨宴
★生物学×动物行为学×历史学×语言学×生态学×地质学×亲子故事×旅行文学,结合科技的崭新自然人文书写
★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副教授 丁宗苏老师 专业审定.导读 ▍
各界赞誉推荐 吴金黛 ∣ 大自然音乐制作人、金曲奖最佳专辑制作人
吴尊贤 ∣ 资深赏鸟达人、体验自然教育工作者
李家维 ∣ 国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系教授、《科学人》杂志总编辑
何华仁 ∣ 资深鸟人、生态艺术家
徐仁修 ∣ 荒野基金会董事长
袁孝维 ∣ 国立台湾大学森林环境暨资源学系教授、生物多样性中心主任
黄一峯 ∣ 金鼎奖科普作家、生态教育工作者
黄仕杰 ∣ 科普书籍作者、自然观察家
詹宏志 ∣ PChome Online网路家庭董事长
詹伟雄 ∣ 文化评论人
刘克襄 ∣ 作家
▍
生命凝思与自然交织,听见大地声景中最动人的故事 欢迎加入鸟鸣专家唐纳‧柯鲁兹马为期十週、横跨美国十州的单车之旅,在这段前所未有的旅程里,他和儿子从大西洋骑到太平洋,一路漫游和聆听我们的大陆如何唱歌。骑乘在偏远的乡村路上,穿越壮阔大地,从清晨到黄昏甚至黑夜,你将在这趟漫游中,深刻聆赏到许多人视为当然的鸟鸣交响乐。柯鲁兹马带领我们一路往西,骑过四千多英里,以悠闲的步调深入聆听这些大自然的歌声。
这本书也是穿越一个年轻国度和古老地质的导览之旅,邀请读者把繁忙的日常生活摆到一边,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它礼赞花草树木、岩石河川、山脉平原、云朵天空、风劲风息,以及沿路遇到的地方腔调与民众。这同时是一部父子亲情的故事,讲述两人从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悠缓旅途中,如何加深彼此的纽带。
全书以日志形式叙述每天的行程,四条主线相互交织:一是最重要的鸟鸣纪录,二是父子关系,三是大地历史和沿途民众,四是中年作者重新自我追寻的心灵成长。
▍
听鸟儿唱歌,我们听见了什么? 作者在旅途中扮演了跨物种翻译者:从维吉尼亚的黄褐森鸫彼此对唱的小夜曲到大提顿国家公园里雀鸟发出的黎明到来的信号。他将人类口音因地理位置而异的情况与美洲雀等鸟类物种所表现出的不同方言联系起来。他还进行一些自发的科学观察:计数一只小嘲鸫模仿了哪些声音来推断其最喜欢的声音。书中还引出了动物智能的主题,作者将自己一路上的导航烦恼和每年都在巴西与美国之间往返迁徙的紫崖燕所表现出的令人惊叹的方向感进行了对比。
在这趟穿越大地之旅中,作者发现自己走上了一条自我反省的隐喻之路。他对一路上遇到的动物、植物和人类的宁静,钦佩地传达出一种对各种生命形式的由衷感激和欣赏。
书中以美丽的插图描绘禽鸟与风景,并附有QR code可连结到网站,让读者在鸟儿歌声中沉浸于独一无二的阅读体验。
这部充满洞见的着作将带你展开一场与众不同的旅程――你跨出的每一步,都有鸟鸣相伴。
英文版原书官网 http://listeningtoacontinentsing.com/
▍
对本书的赞誉 「这是一本很好听的书……听鸟儿为大地谱出变化多端的精采乐章、听当地老乡的口述历史;更棒的是,有博物学家一路导读介绍美国历史、地形地貌,还能为每只鸟儿谱出的乐章分析出乐句与曲式,为我们说明鸟儿学习语言与歌曲的成长历程。作者的美国壮游鸟故事,其实也映照出我们的人生故事。」
——
吴金黛 ∣ 大自然音乐制作人、金曲奖最佳专辑制作人
「多么美妙啊!鸟鸣专家极具创意的横越美国壮游,让我们能跟着北美野鸟歌声去旅行,作者沿途抒发人文地理、父子亲情、心路历程等等,使这本令人赞叹的天籁之书更蕴含对大自然无比的感动。」
——
吴尊贤 ∣ 资深赏鸟达人、体验自然教育工作者
「刚翻阅这本书,就被内容迷上了。唐纳和儿子大卫一起从大西洋骑单车到太平洋的旅程已经是个创举,途中还一路记录着他们所遇见的鸟鸣,这趟旅程光想像就觉得相当美妙。这是一本兼具旅行与自然观察的日志,除了可以看见七十多天旅程中发生的故事,更珍贵的是读者可以透过扫描QR code来聆听他们所记录的自然之声,让我们彷彿也一起参与了整趟旅程。这不只是一本私人的日志,也是一趟生命的纪录,更是亲情与心灵的自我反思,很棒的一本书,推荐给大家。」
——
黄一峯 ∣ 金鼎奖科普作家、生态教育工作者
「是的,您不用出野外也能边阅读边享受悦耳的自然声景。借由作者与儿子徜徉旅程的点滴,只要扫描QRC就能身历其境地走进书中,跟着品尝淡雅却不平凡的文字、如诗如画的风景以及丰富多样的鸟类观察。阅读过程,我忆起曾与独子讨论的『放逐旅程』,我与他是朋友,又同时是父子,角色扮演该如何拿捏?看完书,突然有所领悟。旅程去哪里都不是问题!而是旅行的过程。这本书让我同时有不同层面的感官体验,值得细细品味。」
——
黄仕杰 ∣ 科普书籍作者、自然观察家
「这本书模煳了旅行日志与科学观察的界线,作者叙述他们的旅程,描绘禽鸟的声音传达与行为,带领我们走进一位科学家对大自然的崇敬之心。这本书以崭新方式融合了历史学、语言学、生物学和动物行为学,重新把我们带回科学追求的喜悦和热情当中。」
——
海伦娜‧芭尔(Helena J. Barr) ∣ 《科学》期刊(
Science)
「作者把整块北美大陆的鸟类歌声、筑巢行为、栖息地和演化编织成一块壮观布疋,随着他和儿子骑单车横越美国东西的旅程逐渐展开。这趟旅程不可能找到比他更棒的向导,因为他对鸟鸣的深厚知识和田野经验,无人能出其右。」
―—
葛雷格‧巴德尼(Greg Budney) ∣ 康乃尔大学鸟类学实验室(Cornell Lab of Ornithology)
「聆听专家达人谈论他们热爱的事物,总是一大乐事。这本书也不例外,作者这位世界首屈一指的鸟鸣专家,带领我们踏上从维吉尼亚到奥勒冈的单车之旅,聆听一路碰到的鸟类歌声,并解释其中的奥妙与神奇……」
——
艾尔登‧葛里奇(Eldon Greij) ∣ 《赏鸟》杂志(
Bird Watching)
「不仅对鸟类学和禽鸟歌声有研究的读者,所有对自然史或单车之旅有点兴趣的人,都会喜欢这本书。这本精美的书籍包含太多主题,读者肯定能从中找到许多乐趣,学到很多关于鸟鸣的知识。超棒的一趟旅程。」
——
尤金‧摩顿(Eugene S. Morton) ∣ 《鸟类学学报》(
Journal of Ornithology)
「这本书和这些录音最迷人的一点是,作者在追踪鸟儿歌声的同时,也捕捉到其他许多细节。这本书和它的网站,都是等待你去开启的一份灵感和一束礼物。」
——
茱莉‧吉克芙斯(Julie Zickefoose) ∣ 《华尔街日报》(
Wall Street Journal)
「本书是作者长达四千英里的旅行日志,是对大自然的礼赞,也是一种多媒材的体验——书中随文附有二维条码,可以快速连结到作者在旅程中听到的鸟鸣录音。」
——
《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
「作者让人回想起这样的乐趣:天还没亮就起床聆听鸟类的清晨歌声,以及在牠们的夜晚合唱中结束一天……一本探索鸟鸣,详细分析其细微差异的作品。」
——
《科克斯书评》(
Kirkus)
「鸟鸣专家的旅行日志,为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的单车公路之旅增添了生力军……作者对鸟鸣的丰富知识……让这本书读来精采愉快。」
——
《自然史》期刊(
Natural History)
「鸟鸣界的……作者就像美酒界的品酒师。他跟可以单凭开头几个音符就说出交响乐曲名的音乐家一样,有一对灵敏的耳朵,可以辨识各式各样的鸟类和牠们的各种变奏曲……这本书是一场感官的飨宴,绝对会激励许多人在下一次的散步或单车之旅时,更深入地仔细聆听。」
——
《都市奥杜邦》(
The Urban Audubon)
书名: 《寂静的海岸线:北欧极光下的探险与哲思》 作者: 艾莉森·福斯特 译者: 林子安 --- 内容简介 《寂静的海岸线》并非是一部地理学著作,更不是一本传统的旅行日志。它是一场深入北欧极地边缘的感知之旅,是作者艾莉森·福斯特在芬兰拉普兰、挪威斯瓦尔巴群岛以及冰岛偏远峡湾进行为期两年的孤独驻留中所凝练出的自然沉思录。本书的核心,在于捕捉那些在日常喧嚣中被我们遗忘的、介于光与影之间的微小生命律动,以及人类心智在面对极致自然时的自我重构过程。 福斯特以其敏锐的文学笔触和深厚的博物学背景,带领读者穿越苔原冻土、凝视冰川的呼吸,聆听风在古老岩层间低语的声音。她没有采取宏大叙事的视角去描绘北极的壮丽,而是将焦点投射于最细微之处: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一只旅鼠如何精确地定位地下的苔藓;海鹦在暴风雪中如何调整羽毛的角度以抵御风寒;以及,当午夜的太阳将整个天空染成奇异的玫瑰色时,地衣如何以肉眼几乎无法察觉的速度蔓延。 这本书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每一部分都对应着一次地理上的深入与一次内在的探索。 第一部:拉普兰的白噪音 在拉普兰的冬季驻地,福斯特深入萨米人的传统生活区域。这一部分着重于“声音”的哲学——不是音乐,而是环境本身发出的、不被人类命名和定义的声音。她记录了驯鹿群迁徙时蹄子踩踏积雪发出的特定频率,这种频率如何影响了周围白噪音的结构。她花费数月时间,试图捕捉传说中“北方森林的耳语”,那并非超自然现象,而是气流穿过不同针叶林冠层时产生的微妙共振。 福斯特提出了一种关于“寂静”的理论:真正的寂静不是声音的缺失,而是人类听觉系统不再试图将接收到的信息分类和解读时的状态。在拉普兰的漫长黑夜中,她学会了如何“倾听环境的语法”,理解了当地社区如何仅凭这种无声的交流来指导生存。书中详述了她与一位萨米老者学习辨认雪层厚度与冰层结构差异的经历,这些知识关乎生死,却往往隐藏在最不易察觉的细节中。 第二部:斯瓦尔巴的冰冷几何 前往北纬78度的斯瓦尔巴群岛,本书进入了关于“时间”和“形态”的沉思。这里的自然景观是冰川雕刻出的严酷几何体。福斯特聚焦于冰川消融带下方的世界,那里是生命与非生命交界的前沿。她用极度细致的笔触描绘了冰藻——那些在冰中繁殖的微生物——如何为这个荒芜之地提供最初的生命基色。 重点章节探讨了光线在极地环境下的行为。作者详细记录了极光(Aurora Borealis)的观测数据与个人体验的结合。她试图超越科学模型,去理解极光对人类心理的影响,特别是当这种壮丽的现象以一种非线性的、不断变化的方式呈现时,如何挑战我们对“恒定性”的认知。其中,她对一只独居的北极熊家族的长期观察,侧重于它们的运动轨迹如何适应不断后退的冰缘,这构成了一篇关于“适应性美学”的深刻反思。 第三部:冰岛裂谷间的呼吸 旅程的终点是冰岛的大西洋板块交界处。这一部分转向“物质的流动性”和“地质时间的感知”。福斯特深入那些仍在喷涌或近期熄灭的火山岩区,观察热水、蒸汽和熔岩冷却后形成的独特矿物结构。她对当地地热活动的研究,不仅仅关注于化学构成,更在于其对周围植被的塑造力。 在冰岛的火山灰覆盖的平原上,作者探索了“恢复力”的主题。她对比了苔藓如何在坚硬的岩石上建立起第一个有机的脚印,这种缓慢而不可逆转的生命过程,为人类在面对不可抗犯的巨大力量时,提供了一种低调而坚韧的参照系。书中探讨了冰岛神话中对“隐形人”(Huldufólk)的信仰,并将其与当代生态学中对那些我们尚未完全认识的生命形式的敬畏联系起来。 全书特色与主题 《寂静的海岸线》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跨界感知”的追求。福斯特拒绝将自然观察局限于传统的生物学分类,而是将物理环境、地质过程、气候现象以及人类的内心状态视为一个相互编织的整体。全书语言冷静而充满内在的张力,避免了煽情和过度浪漫化,力求达到一种近乎冥想的精确性。 本书适合对生态哲学、极端环境下的生存美学、以及深度个人体验式写作感兴趣的读者。它邀请我们放慢脚步,去感知那些未被命名、未被驯化的自然语言,从而重新校准我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这是一本关于“如何观看”而非“看什么”的著作,是献给那些愿意在寒冷与黑暗中寻找清晰洞察力的心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