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00科技大未来:从现在到2100年,科技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在台畅销万册,2019年全新封面版)

2100科技大未来:从现在到2100年,科技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在台畅销万册,2019年全新封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科技未来
  • 未来科技
  • 科技趋势
  • 未来生活
  • 科普
  • 畅销书
  • 21世纪
  • 科技发展
  • 未来展望
  • 科技与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纽约时报畅销作家、当代物理大师 加来道雄经典代表作
透过理解百年后的科技进展,我们将能在今日决定人类走向何方

  ✦ 全球暖化将会摧毁地球?或者我们能找到为地球降温的方法?
  ✦ 节约能源的文明与浪费能源的文明,谁能在宇宙中活更久?
  ✦ 《银河飞龙》、《星际大战》中的世界,真的代表未来的模样吗?
  ✦ 从现代社会走向第一型文明,地球将发生什么事情?人类又该如何利用其他星球的资源?
  ✦ 若能知道未来的科技进展,我们该如何为后代做准备?


  在本书中,《纽约时报》畅销作家加来道雄访谈全世界三百位顶尖科学家,为人类的未来勾勒出一个横跨电脑、人工智慧、医学、奈米科技、能源、航太技术领域,深具挑战性且让人振奋不已的愿景:

  2100年,科技已进展至靠心灵控制电脑,我们就像魔术师一样,能用念力移动物体;人类生活在充满人工智慧的环境,隐形眼镜可以连结全世界的网路,随时召唤所需资料与影像;同时,汽车自动驾驶的功能已臻成熟,太阳能取代石油,电力充足无虞;随后开发的磁力,更让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能在空中行驶。

  利用基因疗法,科学家们可以改造身体器官并治癒遗传性疾病,而逆转老化、增长寿命,甚至复活绝种生物,都不再遥不可及。

  至于太空旅行,雷射推进系统的火箭将取代原本燃料昂贵的火箭,加速我们访问附近的行星;奈米技术的进步也可以打造出太空电梯,只消按下一个按钮,就可以将人类推向数万里外的星际。

  这些令人惊讶的预言还只是冰山一角,加来道雄同时讨论了情绪型机器人、反物质火箭、X射线以及新生命形式。他甚至考虑了经济发展:如何是完美的资本主义?哪些工作能在未来保存?哪些国家将更为繁荣?

  阅读本书时,我们或许会问:为何要理解目前看似遥不可及的科技?加来道雄认为,科学是一把双面刃,一边可以砍去贫穷、疾病与无知,另一边却可能砍伤人;而该如何运用科技,取决于握剑者的智慧。因此透过预知百年的科技进展,我们可以知晓人类未来的每一种走向,并在此时此刻选择如何缔造更好的未来生活。

国际媒体佳评

  本书充满了使人惊喜、使人着迷,但又有点让人惊恐的神奇力量。──《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

  这本书给人们一个乐观的未来。──《华尔街日报》(The Wall Street Journal)

  一场充满科技可能性的旋风式旅行。──《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

  这是一本夹杂着美好与骇人想像的科普书,讨论未来世界的迷人之作。──《旧金山纪事报》(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加来道雄有办法将复杂难懂的科学理论,转变成为好读的故事,让人们可以透过此书了解未来的世界。如此迷人,却又有点让人毛骨悚然。──今日美国网站(USA Today)

  本书是新世纪以来最令人兴奋的科普书──巴诺书店(Barnes and Noble)
 
跨越时空的思考:人类文明的下一个百年蓝图 一 人类文明的车轮从未停歇,从蒸汽机的轰鸣到信息时代的浪潮,每一次技术飞跃都深刻地重塑了我们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结构。展望未来,我们正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本书并非对既有预言的简单复述,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具批判性和前瞻性的视角,深入剖析未来一百年内,那些即将颠覆我们现有认知的核心科技领域及其对人类社会深远的连锁反应。 我们将目光聚焦于生命科学的革命性突破。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的迭代升级)不再仅仅是实验室中的工具,而是开始渗透到日常医疗和生命延续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探讨的不仅仅是“治愈疾病”,更是“定制生命”的可能性。想象一下,针对个体基因图谱的预防性医疗,将平均寿命推向新的阈值。然而,随之而来的伦理困境和资源分配不均问题,如何塑造未来的社会阶层?增强型人类(Augmented Humans)的出现,是否会加剧现有的不平等,甚至催生新的物种分化?本书将详尽分析这些前沿领域的最新进展,并构建一个关于“人与自身边界”的哲学思辨框架。 二 在物质世界的构建层面,新材料科学与先进制造的融合将彻底改变我们对“拥有”和“生产”的理解。从室温超导体到可自我修复的智能复合材料,这些突破性进展将不仅仅提升现有产品的性能,更将催生出全新的经济形态。重点分析将放在“去中心化制造”——3D打印技术(现已发展至分子级别和宏观建筑层面)如何瓦解传统供应链,使得个性化、按需生产成为主流。我们还会深入研究能源的终极解决方案: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以及它对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一个能源无限且清洁的未来,将如何解放被化石燃料束缚了两个世纪的全球经济引擎?我们如何应对随之而来的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与大规模失业风险? 三 计算的深度与广度将是未来百年的另一个核心驱动力。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理论突破与实际部署不再是科幻情节,而是迫在眉睫的现实挑战。本书将超越目前对AI“工具论”的狭隘认知,深入探讨AGI在复杂系统管理、科学发现以及创造性工作领域中的角色。我们不仅仅讨论如何“控制”超级智能,更关注如何与一个认知能力远超人类的实体“共存”。这涉及认知科学、图灵测试的失效,以及人类在知识产权和决策权方面主动或被动的让渡。我们构建了情景模型,分析当AI能够独立提出并执行科学假说时,人类学者的作用将如何转变,以及社会对“非人类智慧贡献”的认可机制。 同时,量子计算的实用化将对信息安全、药物研发和材料模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我们细致梳理了从理论走向大规模应用的技术障碍,并评估了量子霸权时代对现有加密体系的“清算”效应。如何构建具有抗量子攻击能力的下一代安全基础设施,将是未来数十年内国家安全的核心议题。 四 人类生存空间将不再局限于地球。深空探索与殖民的工程学挑战被放置在一个全新的时间尺度上进行审视。本书侧重于“可持续的行星外生存”这一概念,而非短期的探月任务。我们分析了火星、月球资源的原位利用(ISRU)技术的成熟路径,以及在低重力环境下建立封闭生态系统的生物工程学方案。更进一步,我们探讨了如何构建一个地外文明的法律与治理框架。当人类在多个星球上拥有独立的社会群体时,跨星际的政治协调、主权归属和资源分配标准将如何制定?这不仅仅是火箭科学,更是政治哲学的新前沿。 五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社会结构与人类意识的重塑。随着现实与虚拟界限的模糊化(超级沉浸式数字世界的成熟),人类的“在场感”和“体验经济”将迎来质变。我们分析了“元宇宙”概念在未来几十年内,如何从娱乐平台演变为工作、教育和身份构建的核心基础设施。这必然引发关于“真实性”的深刻反思:当数字体验的满足度超越物理现实时,社会资源将如何倾斜? 此外,我们对全球治理模式的演变进行了压力测试。面对气候危机、超级瘟疫(由基因技术反噬或新出现的病原体引起)以及智能系统的伦理风险,传统的民族国家体系是否足够灵活?本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超主权机构”和“数据主权”的新型合作模式的构想,探讨在高度互联、技术驱动的未来,如何维持社会的稳定、公正与自由。 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多维度的未来图景,它充满了惊人的机遇,也潜藏着难以预料的风险。它要求读者跳出现有的时间框架,以一种更具系统性的思维,准备迎接一个被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新定义的下一个百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超弦论奠基者、当代物理大师/加来道雄Michio Kaku 教授


  日裔美籍科学家,现为纽约市立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也是国际公认的理论物理学权威。哈佛大学毕业,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物理博士,是建立「超弦理论」的科学家之一,现为。纽约市立大学(CUNY)理论物理学教授。他写了几本颇受欢迎的物理教科书,成为许多一流实验室的指定读物。过去十年来,他在纽约市电台主持一个现场call in、全美播放,相当受听众欢迎的科普教育节目。

  他从小喜欢阅读科幻小说,尤其深受艾西莫夫启蒙。由于当时小说充斥着交待不清的物理情节,促使他长大后立志从事理论物理研究。着作包括《穿梭超时空》(商周)、《平行宇宙》(暖暖书屋),以及近年来的《2100科技大未来》、《2050科幻大成真》等,新书《离开太阳系:移民火星、超人类诞生到星际旅行,探索物理学家眼中的未来世界》中文版于二○一八年底问世。目前加来道雄和家人定居纽约。

译者简介

张水金


  美国乔治城大学科学硕士,曾任小学教师、分校主任、教育部科长、专门委员、文化专员,并代表教育部在美国波士顿、华盛顿、纽约、洛杉矶等地从事文化交流工作。曾担任国家文化总会顾问,也曾参与文建会文学奖、新闻局金鼎奖、洪建全儿童文学奖、陈国政儿童文学奖及好书大家读等评审工作。目前专事写作。

  着有《大风起兮云飞扬》、《大学中庸──人性的试炼》等书。曾以《少年诗词欣赏》获教育部奖状,童话《无花城的春天》获中山文艺奖,并入选文建会《儿童文学100》,童诗〈小窗的思念〉获洪建全儿童文学创作奖。翻译作品有儿童文学名着多种,并有《美国2000教育策略》(教育部)、《明日趋势探索》(远流)、《大能力》(信谊)、《失智可以预防》(时报)等书。
 

图书目录

推荐序:预见未来的起点  朱敬一
推荐序:看见未来的未来  陈国华
导 读:专家眼中的未来  曾耀寰
引 言:预测未来一世纪

第一章:电脑的未来──心灵控制物质
从网路眼镜到软性电子纸,网路世界将全方位占领我们的生活,虚拟与真实的分界点将越来越模煳。

第二章:人工智能的未来──机器的兴起
到了二一○○年,我们居住的世界,将会到处都是特性与人类相近的机器人。如果它们变得比我们聪明,结果会怎样?

第三章:医学的未来──完美与超越
进化的完全突破就是选择较佳的基因,因此,我们何不靠走捷径来避开数百万年的进化,并尝试去控制我们的遗传命运?

第四章:奈米科技──万物始于虚无?
当生医科技关注的焦点都是基因、蛋白质和分子的操控时,下一个问题自然浮现:我们对个别原子的操控会到什么程度?

第五章:能源的未来──来自众星的能源
所有的分子科技,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来驱动。这些能源从何而来?世界上将出现完全取代石油的能源方案吗?

第六章:太空旅行的未来──奔向众星
如果太空计画成败与否的主要关键是成本,那么我们能否有办法降低前往太空的成本,因而使人们可以自由地到其他星球旅行?

第七章:财富的未来──赢家和输家
人类文明本身将如何演化?科学将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形态、工作以及我们的社会?科学是繁荣的引擎,而它将会如何重塑未来的文明和财富?

第八章:人类的未来──行星文明
当世界各国的领袖不再支持他们的社会进行伟大的科技研究时,这同样是一个衰败的讯号。而这,就是人类未来的将面对的挑战。

第九章:2100年生活一瞥
如果能在二一○○年过一天,看看这些科技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职业,以及我们的希望和梦想,那将会为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译后小记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预见未来的起点


  要写《二一○○科技大未来》这样的书,当然是极不容易的。如果拿此书与不久前出版的《看得到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一书比较,我认为编写此书更为困难。《看得到的世界史》是由大英博物馆馆长策划。再加上英国BBC的影视专业,搭配上百位全球艺术史权威的诠释,才能将大英馆中九十九件经典器物,赋予精采的解说。然而历史毕竟是静态的、过去的,其诠释是知识理解多、预测想像少。但是要解析二一○○科技未来,却不是要处理已知的过去,而是要预见各种科技发展的潜在走势,其难度不言可喻。科技研发的任务就是要探索未知;既然是未知、既然要探索,就表示事前难以预测。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撰写,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即使是有相当知识基础与科普经验的加来教授,也是件艰鉅的任务。

  要谈科技未来的另一项难处,在于科学分工极细,越是尖端前缘的知识,越是隔行如隔山。加来教授是物理学者,由他来描绘广义的物理世界未来,包括奈米科技、电脑科技、人工智慧、能源科技、太空科技,相对而言比别人是有知识基础的。作者在这些方面的前景描绘,确实能提纲挈领,精准掌握前缘脉动。但是,当讨论的主题跨入生物医学、资本主义、「人类的未来」这一类主题时,我作为读者就会发现若干与我的理解或预测相扞格之处。例如,当作者说,未来「人类复制可能会存在。不过他们只占人类的一小部分,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很小」,我就有相当不同的看法。人类复制所衍生的冲击是或零或一的,其影响绝不与「复制千分之一的人」或「复制万分之一的人」而有多少不同。只要有复制人,问题就绝对是一箩筐,一个也少不了。其次,对于基因科技能否逆转老化、终结生命上限,我的生物学知识也有与本书不同的推论。这件纯生物学的推理作者去问物理学天才费曼(Richard Feynman),恐怕也只有参考作用。

  对加来教授这样的物理学家而言,二一○○年最难预测的当然不是科技,而是「社会」。本书第七章讨论资本主义的未来、第八章谈行星文明、第九章想像二一○○年的生活一瞥,这都需要对社会运作的深刻理解,甚至加上一点哲学判断与想像;这是自然科学家最弱的一环。例如,作者感慨普林斯顿大学的聪明心智不去处理物理与数学难题,而投注于「投资银行」这种不令人尊敬的行业,是一个「衰败的讯号」。我自己也很不看不起那群专搞财务工程的、专门制造财富不均的投资银行小道研究者,但是我对于经济社会会怎么运作、社会上哪些人会投注于哪些领域,自有一套「尊重的」思考逻辑。我认为天道无亲,数学与物理未必是高尚的开路者,更不表示其他门道是「衰世之学」。读者读这本书,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建设。

  总之,在自然、生命、社会、人文的大知识洪流中,要预测二一○○是极为困难的。要写好这样的书,作者需要(一)距离:不能习惯性地太接近自己的科技专业;(二)鸟瞰:要能从大角度大视野俯视全局;(三)想像:对于鸟瞰所无法尽观的诸多角度要多发挥想像;(四)理想:无论如何客观,都还要有一些道德面、哲学面、人文面的理想期待。要兼拥前述四种能力与视野的作者,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在我看来,加来道雄教授已经具有相当的功力,庶几近矣。由他写此书,已经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当理想的起点,帮助读者在二○一二年,尽量去理解与想像自己或自己子孙所即将面对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景象。

朱敬一(行政院国科会主任委员)

推荐序2

看见未来的未来


  加来道雄写的书一直都是很值得期待和阅读的,本来就不需用太多篇幅来为此书写推荐,所以这篇短文,就当成是我对此书的读后心得分享吧。简单来说,加来道雄的着作主要有两大方向,其一为普及科学知识,另一类为科技未来研究,两者提供的思路观点相辅相成。但是前一类书的书名常常是很令人闻之却步的,例如:《穿梭超时空》(Hyperspace)、《平行宇宙》(Parallel Worlds)和《电影中不可能的物理学》(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等。第二类书就真的很亲民了,像是十多年前出版的《NEXT 20 years and after》(Visions),如果你读过那本书,你更会被现在这本《2100科技大未来》所吸引,因为加来道雄在预测科技进展对未来人类文明的影响架构下,加入了多样化的人文、哲学、艺术和创新教育等延伸问题的发想,读者更可以感受到他拥抱知识、面对智慧时的谦逊。我们可以这么说,加来道雄的这部新作除了提供知识,也融入了相当的胆识与故事。

  通常除非必要,例如课堂作业或工作企画,大多数人都不太愿意想像未来,反正船到桥头自然直,想多了就常遭致杞人忧天之讥,或是常因选择越多反而只是带来犹豫而非快感。但矛盾的是,人们又偏偏与生具有好奇心、喜欢探索和预测未来的本事,而且不论其准确度如何,我们从小就被师长们「训练」于运用此能力来推测日常生活规则、计画教育方向、找寻工作和人生伙伴,以至于功成名就。另在「正途」之外,我们也常被媒体吸引而关心星座运势、股汇趋势、房市行情,乃至于风雨气象、国家竞争力和全球布局等等议题。不可否认的,上述这些当下性和时间线性的未来观往往限制了我们看见未来的潜力,因为我们透过世代之间的教育和文化传衍,不经意的把看见未来的本事惯性化了,也就是我们已逐渐习惯于使用二手的未来,小至个人、大至国家社会都很难避免「复制」后「贴上」的行为模式。

  不过也总是有些人喜欢挑战思维复制的惯性,我简称它为看见未来的未来──这句话里的第一个未来(前未来)是时空的直线延伸,第二个未来(后未来)则是心灵和思考层次的超越。而加来道雄则偏好较为精准的描述,他将未来进展分为世纪初期(现在~二○三○)、世纪中期(二○三○~二○七○)和遥远未来(二○七○~二一○○)。为了方便我这种非科学内行者的思考,我将三个阶段分为当下、前未来和后未来。本书提供了三百多位顶尖、内行科学家的经验实证知识,让我们大开眼界的「认识」我们即将面对的当下和前未来。但我觉得阅读过程中加来道雄呈现的后未来情节推演,更刺激我们「思考」陌生境界的另类可能,思考现在的我们很可能都将不存在的另一个世纪(界)的多重样貌。我觉得加来道雄的重要发现是:未来的关键应是智慧(第八章),他认为科学经常是创造未来的利器,但关键在于找到挥舞科学之剑所需的智慧。更引述爱因斯坦所言:「科学只能决定是什么,而不能决定应当是什么;超越这个范围,价值判断不可或缺。」

  我曾于一九九九年在西雅图参加由未来基金会(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主办、以「Humanity3000」为主题的研讨会上,首次受到加来道雄演讲对于我教学工作的启蒙,他用一张模拟图片,解释未来二十年后参加考试的学生,将能透过类隐形眼镜,在网路上搜寻答案,这对于过去偏重教授背诵知识的我们来说,势必将学习重点改放在思考与推论能力的培养。隔年,我意外成功地邀请他到淡江大学的未来学国际会议作专题演讲。有别于其他重量级科学家的谨慎回应,他很简单爽朗的回答:why not? 出于好奇心。

  最后,我分享本书可能引人深思的一些较趋近后未来的探索观点:

  奇点(singularity):探讨心灵机器的年代,人工智能何时会超越人类本身。

  克隆(clone,复制)是好莱坞电影偏好的主题,但他们往往使科学倒退。即使可能,他们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很小。

  如果我们要探索太阳系,居住在不适合居留的星球,基因增强也可能是无可避免的。

  老年学(Gerontology) 原本暮气沉沉,现在变成了热门领域,吸引好几亿美元的研究经费,甚至提高了商业化的可能性。

  我们一定会死吗?

  奈米自我组成机器如果成真,那将是历史上最大的失控时刻,然后世界会产生难以想像的演变。

  当化石燃料逐步消失时,在外太空生产太阳能电力,将是个重要的替代能量来源。

  你千万别幻想人类殖民于月球和火星,能使我们立刻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未来的电脑,最终将进入第四阶段──它将消失,而以时髦的表达复活……未来都市垃圾最大成分将非纸张而是晶片。

  公司的金字塔将会扁平化,在未来,中间人将如何存活?他们必须能对工作提供附加价值,并提供机器人所无法提供的有价值之物:判断力。

  从事艺术的人、小说家、编剧将会有工作,因为他们会鼓舞、诱发、唤起情绪,必须传达真实的情境、人性冲突和人类的成与败。

  智慧资本主义……是广阔光谱的各种活动,包含创造力、艺术能力、创新、领导力和分析能力。

  科学是有组织的知识,智慧是有组织的人生。

  这本书除了可以启发许多人对于「看见未来的未来」的潜力外,它应该也跟许多经典科幻小说一样具有同等价值,会随着时空和人类知识的推演,不断接受检证和刺激思考。

陈国华(淡江大学未来学研究所专任副教授)

导读

专家眼中的未来


  科学家的预测和算命仙的预言有何不同?不都是猜测未来的趋势、未来的走向,甚至是未来的灾难,例如《推背图》第五象谶曰:杨花飞,蜀道难,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史乃平安,说的就是唐代的安史之乱。《推背图》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命两位名士所着,分别是唐初司天监的李淳风,以及隐士袁天罡。司天监就是中国古时候的天官,任职天官的人可算是皇家御用天文学家。李袁二人根据周易八卦写了六十象,原是要推算唐朝运势,明末清初金圣叹作序批注,每一象仅有谶语四句、「颂曰」四句、金圣叹评注一段以及插图一幅。以第五象插图为例,插图左边是一马鞍,右边是一册史书,下方是一妇人横躺在地。金圣叹评说,马鞍和史书分别是指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而妇人是指死于马嵬坡的杨贵妃。看图讲古,真是好一个金圣叹为观止。

  也许你会认为西方的科幻小说是否会高明些?德国天文学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写的《梦游记》(Somnium)可算是近代科幻小说的先驱。《梦游记》的故事描述月球之旅,由一位来自月球的精灵将主人翁带到月球,《梦游记》虽然和登陆月球相关,但也只是将当时的科学事实和想像力揉合在一起。一八六五年法国作家凡尔纳(Jules Verne)写了本《从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这部小说将凡尔纳对未来想像发挥到极致的境界。《从地球到月球》是写人类以巨型加农炮的方式,送上月球。小说描述了整个升空的过程,活像是现今太空梭发射的模样,甚至还仔细地介绍如何回收太空舱。一些人也许会无限上纲地据此推论,现在发表天马行空的言论,不保未来也有实现的可能。殊不知,凡尔纳并不是凭空想像,他是不停地拜访科学家,追问当时科学家对未来科技的看法,才能完成这样逼真的科幻小说。

  一九九六年,美国《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做了未来一百年的生活专辑,虽不像《推背图》记载重要的历史事件,但也算是前瞻性的预言,野心不小。但专辑文章的作者却只有新闻记者、社会学家、作家、时装设计师、艺术家和哲学家,独缺专业的科学家,可真是非常地生活化,就像我们电视节目「关键时刻」,说得天花乱坠的是一些政论名嘴。即便是科学家,在现今科学如此高度分化的情况下,没有相关专业科学根据的说法,也很容易产生偏见。一九四五年,美国海军总司令对杜鲁门总统说:「这是我们做过最愚蠢的事……原子弹绝对不可能爆炸。」海军总司令可算是一名弹道专家,但原子弹需要的是物理学家,而且是一群顶尖的物理学家。同年八月初,美国在日本投下二颗原子弹,不到二个星期的时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原子弹不仅引爆,还推垮整个日本帝国,推翻海军总司令的断言。

  那么,除了传统推背图类型的预言,或者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外,我们是否有办法做到合理的未来预测?这便是本书的主要目的。作者加来道雄是纽约巿立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美国着名的科普作家、科普节目的主持人,参与许多的科普传播活动。早在十多年前(一九九八),加来道雄就曾出版一本类似的未来科技预言书籍《NEXT 20 years and after》。这两本科技预言的特色不仅是拥有理论物理背景的科学家作者,还有作者加来道雄不断强调的科学依据,他所作的预言凭借大量的科学团队以及最尖端的科技研究和知识,例如在《NEXT 20 years and after》的前言中,列出加来道雄访谈的八十三位科学家,包括四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加来道雄了解科学高度分化下,隔行如隔山的盲点,借由参与科学传播节目制作的机会,亲自访问一流实验室以及研究团队,获得第一手研究成果,这使得他能掌握最新科技的发展以及未来趋势,作出合理的预测。

  基于对科学发展的了解,加来道雄将未来科技的发展分成三大类型:量子革命、电脑革命和分子生物革命。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两项物理发现是量子物理和相对论,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独自完成的理论,探讨时空和物质交互作用的问题,而量子物理是由一群物理学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主要对微观物理的深刻了解。量子物理以机率的方式取代古典物理的决定论,透过量子物理,我们可以对大至宇宙天体的本质,小到夸克的行为模式,都有清楚的解释。当时的量子理论大师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更在一九四四年,将量子物理的触手深进生命科学的领域,想要取代上帝的角色,以细胞分子的遗传密码解释生命的现象。受到薛丁格的启发,华生(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找到控制生物遗传的DNA密码,进而开展出分子生物学的大门。

  此外,在量子物理的基础之上,科学家发展出了半导体科技,点起了电脑革命之火。电脑不仅只用于高速的计算数字,在现今各个生活角落都有它的身影,彻底改变人类生活的样貌。加来道雄从这三个方向深入介绍现今已有的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依照世纪初期、中期以及遥远未来三个阶段,分别做出未来一百年的预测,例如出现在星际大战的3D全像术,他不仅提出、并解释相关技术的可行性,就像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绘制的直升机草图,除了提供人类飞行的梦想,还让人有真实感受到人类是可以像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天际。

  最后加来道雄对人类整个文明的未来进展做出预测,主要是和能源的使用以及太空移民有关。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一定会走向太空移民,这样的太空文明又和人类能够使用的能源有紧密的关连。根据天文学家尼古拉.卡达谢夫(Nikolai Kardashev)和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的定义,外太空文明可分成三种类型,第一型是能掌握该星球所有形式能源的行星文明,第二型则是能掌握星球外的星际能源,可称为恆星文明,第三型是已经能够开发邻近星系的星系文明。根据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的估计,我们人类现在正处在○.七型文明,到了西元二一○○年,人类文明会进步到第几类型?那就请读者从头看到最后一章二一○○年生活一瞥,提前尝鲜人类的未来生活!

曾耀寰(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师)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天啊,我必須說,這本書真的讓我驚呆了!我一直對科技發展很好奇,但又覺得很多書都講得太學術、太遙遠,不是那麼貼近我們一般人的生活。沒想到這本《2100科技大未來》完全顛覆了我的想像!從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它那充滿未來感的封面吸引住了,2019年全新封面版真的很有品味,讓人迫不及待想翻開。一開始我還以為會講很多複雜的程式碼或是物理定律,結果完全不是!作者用非常生動、易懂的方式,把那些聽起來很遙遠的科技,像是人工智慧、基因編輯、太空探索等等,都講得好像發生在我們身邊一樣。 它不是那種看完就忘記的書,而是會讓你一直思考,哇,原來未來是這個樣子的!書裡面的例子都非常貼切,讓我開始想像,以後我的孩子們在學校會怎麼學習?我們生病了是不是會有新的治療方式?甚至連我們每天通勤、買東西,都可能因為科技而有翻天覆地的改變。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個人化醫療」的部分,想像一下,未來的醫生不再是憑經驗,而是根據我們每一個人的基因圖譜來對症下藥,這是不是太神奇了?而且,作者也探討了這些科技進步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這點我認為非常重要,因為科技的發展不應該只是冰冷的數據,更應該是為了讓人類的生活變得更好。這本書的觀點非常獨到,讓我從一個非常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科技的脈絡,實在是受益匪淺!

评分

我只能說,《2100科技大未來》這本書,絕對是我今年讀過最讓我驚豔的一本!它不是那種你翻翻看看就能略過的書,而是會讓你一讀再讀,每次都會有新發現。我一直覺得,了解科技的發展,就像是擁有了一把開啟未來的鑰匙。而這本書,無疑就是一把非常精緻、非常實用的鑰匙。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有溫度,他不是高高在上的學者,而是像一位親切的朋友,娓娓道來未來世界的種種可能。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於「永續發展」與「科技」之間的關聯性有很深入的分析。在現在這個氣候變遷越來越嚴峻的時代,我們常常會覺得科技好像是加劇問題的元兇。但《2100科技大未來》卻展現了另一種可能性:科技如何成為解決環境問題的關鍵。從清潔能源、智慧城市到循環經濟,作者都提出了許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他讓我們看到,未來科技的發展,不應該是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是能夠與自然和諧共存,甚至修復我們對地球造成的傷害。這種結合了環保意識與前沿科技的視角,真的讓我耳目一新。而且,書裡也探討了科技在貧富差距、社會正義等方面的潛在影響,這點讓我非常欣賞。總之,這是一本兼具深度、廣度與人本關懷的重量級著作!

评分

最近真的被這本《2100科技大未來》給徹底燒到了!身為一個對科技新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心的普通上班族,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讓我快速掌握未來趨勢,又不至於太過艱澀難懂的書。沒想到,這次真的讓我挖到寶了!書裡面的內容,我覺得最棒的一點就是它的「前瞻性」與「可操作性」。它不只告訴你「未來會怎樣」,更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可以怎麼做」,以及「這些改變將如何影響我們當下的決策」。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虛擬實境」和「擴增實境」的探討。以前我總覺得這些東西離我太遙遠,大概就是玩遊戲用的。但《2100科技大未來》卻讓我看到了它們在教育、醫療、甚至人際互動上的巨大潛力。作者舉了許多有趣的例子,例如未來的醫生可以透過VR進行模擬手術,學生可以在虛擬教室裡親身體驗歷史事件,甚至我們可以透過AR與遠方的親人進行更真實的互動。這些想像,真的讓我打了雞血一樣!更重要的是,書裡還提到了如何培養面對這些快速變化的能力,像是終身學習、批判性思考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實用的建議。總之,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對未來充滿期待又有點迷惘,這本書絕對是你的最佳導師!

评分

這本《2100科技大未來》真的太有份量了!我個人算是比較務實一點的讀者,一開始拿到書時,心裡其實有點擔心會不會又是那種賣弄概念、聽起來很厲害但實際上空泛無物的書。不過,翻開第一頁我就知道,我的擔憂是多餘的。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扎實,他能夠將那些複雜的科技概念,拆解成我們 everyday life 可以理解的脈絡。我最喜歡的地方是,他不是單純地列出各種科技有多「酷」,而是深入探討這些科技將如何實際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甚至改變我們既有的社會結構和價值觀。 舉例來說,書裡面探討了「超人類」的可能性,這聽起來像是科幻小說的情節,但作者卻能從生物科技、腦科學等層面,提出一個非常邏輯且有根據的分析。他讓我們思考,當我們的體能、智力甚至壽命都能透過科技大幅提升時,這對社會公平、倫理道德會帶來什麼樣的衝擊?這絕對不是我第一次接觸到類似的主題,但《2100科技大未來》的切入點非常獨特,它引導我去思考更深層次的問題,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表面的驚奇。而且,作者的論證結構非常嚴謹,常常會引用最新的研究數據和專家觀點,讓整本書的說服力大大提升。讀完之後,你會覺得自己對未來不再是盲目地期待,而是多了一份理性與警惕。

评分

這本《2100科技大未來》真的有夠屌!我很少寫書評,但這次真的被它給震撼到了,忍不住要來分享一下。我一直以來對未來科技都充滿憧憬,但很多書都講得太過零散,抓不住重點。這本卻不一樣,它就像一個完整的地圖,帶你從現在的起點,一路暢遊到2100年的未來世界。作者的文字非常流暢,而且充滿想像力,讀起來一點也不會枯燥。 我特別欣賞書中對於「人性」與「科技」互動的描寫。它不只是講科技有多厲害,更重要的是,它探討了這些科技將如何影響我們的情感、我們的價值觀,以及我們如何定義「人」本身。例如,書裡有提到關於「數位永生」的概念,這聽起來非常科幻,但作者卻能從哲學、倫理、甚至心理學的角度去剖析,讓我們思考,當生命的形式可以被無限延長,甚至以數位方式存在時,我們該如何面對死亡?生命的意義又在哪裡?這種深刻的探討,真的是讓人拍案叫絕!而且,作者還會適時地穿插一些有趣的歷史典故或科學故事,讓整個閱讀過程更加豐富有趣。這絕對是一本會讓你邊讀邊點頭,然後忍不住跟身邊朋友推薦的神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