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预见未来的起点 要写《二一○○科技大未来》这样的书,当然是极不容易的。如果拿此书与不久前出版的《看得到的世界史》(A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100 Objects)一书比较,我认为编写此书更为困难。《看得到的世界史》是由大英博物馆馆长策划。再加上英国BBC的影视专业,搭配上百位全球艺术史权威的诠释,才能将大英馆中九十九件经典器物,赋予精采的解说。然而历史毕竟是静态的、过去的,其诠释是知识理解多、预测想像少。但是要解析二一○○科技未来,却不是要处理已知的过去,而是要预见各种科技发展的潜在走势,其难度不言可喻。科技研发的任务就是要探索未知;既然是未知、既然要探索,就表示事前难以预测。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本书的撰写,几乎是个不可能的任务。即使是有相当知识基础与科普经验的加来教授,也是件艰鉅的任务。
要谈科技未来的另一项难处,在于科学分工极细,越是尖端前缘的知识,越是隔行如隔山。加来教授是物理学者,由他来描绘广义的物理世界未来,包括奈米科技、电脑科技、人工智慧、能源科技、太空科技,相对而言比别人是有知识基础的。作者在这些方面的前景描绘,确实能提纲挈领,精准掌握前缘脉动。但是,当讨论的主题跨入生物医学、资本主义、「人类的未来」这一类主题时,我作为读者就会发现若干与我的理解或预测相扞格之处。例如,当作者说,未来「人类复制可能会存在。不过他们只占人类的一小部分,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很小」,我就有相当不同的看法。人类复制所衍生的冲击是或零或一的,其影响绝不与「复制千分之一的人」或「复制万分之一的人」而有多少不同。只要有复制人,问题就绝对是一箩筐,一个也少不了。其次,对于基因科技能否逆转老化、终结生命上限,我的生物学知识也有与本书不同的推论。这件纯生物学的推理作者去问物理学天才费曼(Richard Feynman),恐怕也只有参考作用。
对加来教授这样的物理学家而言,二一○○年最难预测的当然不是科技,而是「社会」。本书第七章讨论资本主义的未来、第八章谈行星文明、第九章想像二一○○年的生活一瞥,这都需要对社会运作的深刻理解,甚至加上一点哲学判断与想像;这是自然科学家最弱的一环。例如,作者感慨普林斯顿大学的聪明心智不去处理物理与数学难题,而投注于「投资银行」这种不令人尊敬的行业,是一个「衰败的讯号」。我自己也很不看不起那群专搞财务工程的、专门制造财富不均的投资银行小道研究者,但是我对于经济社会会怎么运作、社会上哪些人会投注于哪些领域,自有一套「尊重的」思考逻辑。我认为天道无亲,数学与物理未必是高尚的开路者,更不表示其他门道是「衰世之学」。读者读这本书,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建设。
总之,在自然、生命、社会、人文的大知识洪流中,要预测二一○○是极为困难的。要写好这样的书,作者需要(一)距离:不能习惯性地太接近自己的科技专业;(二)鸟瞰:要能从大角度大视野俯视全局;(三)想像:对于鸟瞰所无法尽观的诸多角度要多发挥想像;(四)理想:无论如何客观,都还要有一些道德面、哲学面、人文面的理想期待。要兼拥前述四种能力与视野的作者,古今中外绝无仅有。在我看来,加来道雄教授已经具有相当的功力,庶几近矣。由他写此书,已经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相当理想的起点,帮助读者在二○一二年,尽量去理解与想像自己或自己子孙所即将面对的未来,将会是什么景象。
朱敬一(行政院国科会主任委员)
推荐序2
看见未来的未来 加来道雄写的书一直都是很值得期待和阅读的,本来就不需用太多篇幅来为此书写推荐,所以这篇短文,就当成是我对此书的读后心得分享吧。简单来说,加来道雄的着作主要有两大方向,其一为普及科学知识,另一类为科技未来研究,两者提供的思路观点相辅相成。但是前一类书的书名常常是很令人闻之却步的,例如:《穿梭超时空》(Hyperspace)、《平行宇宙》(Parallel Worlds)和《电影中不可能的物理学》(Physics of the Impossible)等。第二类书就真的很亲民了,像是十多年前出版的《NEXT 20 years and after》(Visions),如果你读过那本书,你更会被现在这本《2100科技大未来》所吸引,因为加来道雄在预测科技进展对未来人类文明的影响架构下,加入了多样化的人文、哲学、艺术和创新教育等延伸问题的发想,读者更可以感受到他拥抱知识、面对智慧时的谦逊。我们可以这么说,加来道雄的这部新作除了提供知识,也融入了相当的胆识与故事。
通常除非必要,例如课堂作业或工作企画,大多数人都不太愿意想像未来,反正船到桥头自然直,想多了就常遭致杞人忧天之讥,或是常因选择越多反而只是带来犹豫而非快感。但矛盾的是,人们又偏偏与生具有好奇心、喜欢探索和预测未来的本事,而且不论其准确度如何,我们从小就被师长们「训练」于运用此能力来推测日常生活规则、计画教育方向、找寻工作和人生伙伴,以至于功成名就。另在「正途」之外,我们也常被媒体吸引而关心星座运势、股汇趋势、房市行情,乃至于风雨气象、国家竞争力和全球布局等等议题。不可否认的,上述这些当下性和时间线性的未来观往往限制了我们看见未来的潜力,因为我们透过世代之间的教育和文化传衍,不经意的把看见未来的本事惯性化了,也就是我们已逐渐习惯于使用二手的未来,小至个人、大至国家社会都很难避免「复制」后「贴上」的行为模式。
不过也总是有些人喜欢挑战思维复制的惯性,我简称它为看见未来的未来──这句话里的第一个未来(前未来)是时空的直线延伸,第二个未来(后未来)则是心灵和思考层次的超越。而加来道雄则偏好较为精准的描述,他将未来进展分为世纪初期(现在~二○三○)、世纪中期(二○三○~二○七○)和遥远未来(二○七○~二一○○)。为了方便我这种非科学内行者的思考,我将三个阶段分为当下、前未来和后未来。本书提供了三百多位顶尖、内行科学家的经验实证知识,让我们大开眼界的「认识」我们即将面对的当下和前未来。但我觉得阅读过程中加来道雄呈现的后未来情节推演,更刺激我们「思考」陌生境界的另类可能,思考现在的我们很可能都将不存在的另一个世纪(界)的多重样貌。我觉得加来道雄的重要发现是:未来的关键应是智慧(第八章),他认为科学经常是创造未来的利器,但关键在于找到挥舞科学之剑所需的智慧。更引述爱因斯坦所言:「科学只能决定是什么,而不能决定应当是什么;超越这个范围,价值判断不可或缺。」
我曾于一九九九年在西雅图参加由未来基金会(Foundation for the Future)主办、以「Humanity3000」为主题的研讨会上,首次受到加来道雄演讲对于我教学工作的启蒙,他用一张模拟图片,解释未来二十年后参加考试的学生,将能透过类隐形眼镜,在网路上搜寻答案,这对于过去偏重教授背诵知识的我们来说,势必将学习重点改放在思考与推论能力的培养。隔年,我意外成功地邀请他到淡江大学的未来学国际会议作专题演讲。有别于其他重量级科学家的谨慎回应,他很简单爽朗的回答:why not? 出于好奇心。
最后,我分享本书可能引人深思的一些较趋近后未来的探索观点:
奇点(singularity):探讨心灵机器的年代,人工智能何时会超越人类本身。
克隆(clone,复制)是好莱坞电影偏好的主题,但他们往往使科学倒退。即使可能,他们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很小。
如果我们要探索太阳系,居住在不适合居留的星球,基因增强也可能是无可避免的。
老年学(Gerontology) 原本暮气沉沉,现在变成了热门领域,吸引好几亿美元的研究经费,甚至提高了商业化的可能性。
我们一定会死吗?
奈米自我组成机器如果成真,那将是历史上最大的失控时刻,然后世界会产生难以想像的演变。
当化石燃料逐步消失时,在外太空生产太阳能电力,将是个重要的替代能量来源。
你千万别幻想人类殖民于月球和火星,能使我们立刻获得巨大经济利益。
未来的电脑,最终将进入第四阶段──它将消失,而以时髦的表达复活……未来都市垃圾最大成分将非纸张而是晶片。
公司的金字塔将会扁平化,在未来,中间人将如何存活?他们必须能对工作提供附加价值,并提供机器人所无法提供的有价值之物:判断力。
从事艺术的人、小说家、编剧将会有工作,因为他们会鼓舞、诱发、唤起情绪,必须传达真实的情境、人性冲突和人类的成与败。
智慧资本主义……是广阔光谱的各种活动,包含创造力、艺术能力、创新、领导力和分析能力。
科学是有组织的知识,智慧是有组织的人生。
这本书除了可以启发许多人对于「看见未来的未来」的潜力外,它应该也跟许多经典科幻小说一样具有同等价值,会随着时空和人类知识的推演,不断接受检证和刺激思考。
陈国华(淡江大学未来学研究所专任副教授)
导读
专家眼中的未来 科学家的预测和算命仙的预言有何不同?不都是猜测未来的趋势、未来的走向,甚至是未来的灾难,例如《推背图》第五象谶曰:杨花飞,蜀道难,截断竹箫方见日,更无一史乃平安,说的就是唐代的安史之乱。《推背图》相传是唐太宗李世民命两位名士所着,分别是唐初司天监的李淳风,以及隐士袁天罡。司天监就是中国古时候的天官,任职天官的人可算是皇家御用天文学家。李袁二人根据周易八卦写了六十象,原是要推算唐朝运势,明末清初金圣叹作序批注,每一象仅有谶语四句、「颂曰」四句、金圣叹评注一段以及插图一幅。以第五象插图为例,插图左边是一马鞍,右边是一册史书,下方是一妇人横躺在地。金圣叹评说,马鞍和史书分别是指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和史思明,而妇人是指死于马嵬坡的杨贵妃。看图讲古,真是好一个金圣叹为观止。
也许你会认为西方的科幻小说是否会高明些?德国天文学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写的《梦游记》(Somnium)可算是近代科幻小说的先驱。《梦游记》的故事描述月球之旅,由一位来自月球的精灵将主人翁带到月球,《梦游记》虽然和登陆月球相关,但也只是将当时的科学事实和想像力揉合在一起。一八六五年法国作家凡尔纳(Jules Verne)写了本《从地球到月球》(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这部小说将凡尔纳对未来想像发挥到极致的境界。《从地球到月球》是写人类以巨型加农炮的方式,送上月球。小说描述了整个升空的过程,活像是现今太空梭发射的模样,甚至还仔细地介绍如何回收太空舱。一些人也许会无限上纲地据此推论,现在发表天马行空的言论,不保未来也有实现的可能。殊不知,凡尔纳并不是凭空想像,他是不停地拜访科学家,追问当时科学家对未来科技的看法,才能完成这样逼真的科幻小说。
一九九六年,美国《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做了未来一百年的生活专辑,虽不像《推背图》记载重要的历史事件,但也算是前瞻性的预言,野心不小。但专辑文章的作者却只有新闻记者、社会学家、作家、时装设计师、艺术家和哲学家,独缺专业的科学家,可真是非常地生活化,就像我们电视节目「关键时刻」,说得天花乱坠的是一些政论名嘴。即便是科学家,在现今科学如此高度分化的情况下,没有相关专业科学根据的说法,也很容易产生偏见。一九四五年,美国海军总司令对杜鲁门总统说:「这是我们做过最愚蠢的事……原子弹绝对不可能爆炸。」海军总司令可算是一名弹道专家,但原子弹需要的是物理学家,而且是一群顶尖的物理学家。同年八月初,美国在日本投下二颗原子弹,不到二个星期的时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原子弹不仅引爆,还推垮整个日本帝国,推翻海军总司令的断言。
那么,除了传统推背图类型的预言,或者引人入胜的科幻小说外,我们是否有办法做到合理的未来预测?这便是本书的主要目的。作者加来道雄是纽约巿立大学的理论物理学家,也是美国着名的科普作家、科普节目的主持人,参与许多的科普传播活动。早在十多年前(一九九八),加来道雄就曾出版一本类似的未来科技预言书籍《NEXT 20 years and after》。这两本科技预言的特色不仅是拥有理论物理背景的科学家作者,还有作者加来道雄不断强调的科学依据,他所作的预言凭借大量的科学团队以及最尖端的科技研究和知识,例如在《NEXT 20 years and after》的前言中,列出加来道雄访谈的八十三位科学家,包括四位诺贝尔物理奖得主,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加来道雄了解科学高度分化下,隔行如隔山的盲点,借由参与科学传播节目制作的机会,亲自访问一流实验室以及研究团队,获得第一手研究成果,这使得他能掌握最新科技的发展以及未来趋势,作出合理的预测。
基于对科学发展的了解,加来道雄将未来科技的发展分成三大类型:量子革命、电脑革命和分子生物革命。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两项物理发现是量子物理和相对论,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独自完成的理论,探讨时空和物质交互作用的问题,而量子物理是由一群物理学家共同努力的成果,主要对微观物理的深刻了解。量子物理以机率的方式取代古典物理的决定论,透过量子物理,我们可以对大至宇宙天体的本质,小到夸克的行为模式,都有清楚的解释。当时的量子理论大师薛丁格(Erwin Schrödinger)更在一九四四年,将量子物理的触手深进生命科学的领域,想要取代上帝的角色,以细胞分子的遗传密码解释生命的现象。受到薛丁格的启发,华生(James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Crick)找到控制生物遗传的DNA密码,进而开展出分子生物学的大门。
此外,在量子物理的基础之上,科学家发展出了半导体科技,点起了电脑革命之火。电脑不仅只用于高速的计算数字,在现今各个生活角落都有它的身影,彻底改变人类生活的样貌。加来道雄从这三个方向深入介绍现今已有的技术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依照世纪初期、中期以及遥远未来三个阶段,分别做出未来一百年的预测,例如出现在星际大战的3D全像术,他不仅提出、并解释相关技术的可行性,就像达文西(Leonardo da Vinci)绘制的直升机草图,除了提供人类飞行的梦想,还让人有真实感受到人类是可以像小鸟一样自由地飞翔天际。
最后加来道雄对人类整个文明的未来进展做出预测,主要是和能源的使用以及太空移民有关。人类未来文明的发展一定会走向太空移民,这样的太空文明又和人类能够使用的能源有紧密的关连。根据天文学家尼古拉.卡达谢夫(Nikolai Kardashev)和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的定义,外太空文明可分成三种类型,第一型是能掌握该星球所有形式能源的行星文明,第二型则是能掌握星球外的星际能源,可称为恆星文明,第三型是已经能够开发邻近星系的星系文明。根据天文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的估计,我们人类现在正处在○.七型文明,到了西元二一○○年,人类文明会进步到第几类型?那就请读者从头看到最后一章二一○○年生活一瞥,提前尝鲜人类的未来生活!
曾耀寰(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研究副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