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次大灭绝:不自然的历史

第六次大灭绝:不自然的历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Elizabeth Kolbert
图书标签:
  • 环境科学
  • 生物多样性
  • 灭绝事件
  • 气候变化
  • 人类影响
  • 自然历史
  • 生态学
  • 危机
  • 环境问题
  • 科学普及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之前的世界是什么模样?我们未来又将留下什么样的世界?
  
  本书作者寇柏特试图追查的,是一场正在进行中的大灭绝事件,并将这事件放进更宽阔的生命史背景脉络中。
  这脉络所呈现的是,在跌宕起伏中,生命极为坚韧,却非永远如此。
  
  《第六次大灭绝》借由五种已消失的物种(乳齿象、大海雀、菊石、笔石、尼安德塔人)以及七种濒危生物(珊瑚虫、颗石藻、巴拿马金蛙、鬼针游蚁、双翼果、避光鼠耳蝠、苏门答腊犀牛)的故事,来探讨地球环境的变迁与人类的处境。
  
  当前的大灭绝事件,起因既不是天灾(小行星撞击地球)、也不是地变(庞大的火山爆发或冰河时期降临),而是「一场可能由人类引起的大灭绝」!
  
  「在迫使其他物种灭绝的举动中,」我们是否无心或短视,也「正忙着锯掉自己所栖息的枝干」?

好评推荐

  寇柏特以很神奇的方式,
  将历史和科学的线索编织在一起,
  她亲临现场(丛林、荒岛、动物园)的报导,
  替科学研究成果与统计资料,赋予了活生生的意义。
  ——《国际商业时报》

  文风可亲,充满睿智与科学精确度,一拿起来阅读,就不可能放下。
  ——《出版人週刊》
 
  就像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寇柏特的《第六次灭绝》
  注定成为定义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重要书籍之一。
  —— 格雷恩(David Grann),《失落之城Z》作者

  虽然是讨论物种的大灭绝,
  作者以纵古观今的手法叙述物种如何利用适应及演化的方式存活下来,
  是一本保育生物学者必读的科普刊物。
  —— 程一骏,台湾海洋大学海洋生物研究所教授、科学月刊理事长

  地球史上的几次大灭绝中,顺势由另一批强势物种来主宰宇宙万物。
  在最近的生态纪录中,由人类所主导的生态环境里,从破坏到保育,
  是维持生态中适者生存定律,还是过度掠夺资源的分配者所造成的,
  值得我们省思。
  —— 萧语富,石尚企业执行长、古生物化石修复专家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伊丽莎白‧寇伯特 Elizabeth Kolbert


  美国着名记者,《纽约客》杂志环境专栏的特约作家。她的写作侧重于人类文明对地球生态系的影响。
  
  曾获得200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新闻写作奖、2006年美国杂志类公共议题报导奖、Lannan文学奖、学术传播奖,2010年又获得第十六届年度Heinz奖、美国杂志类新闻评论奖、古根汉基金会科学写作奖。着有《一场灾难纪实:人类、自然与气候变迁》(Field Notes from a Catastrophe: Man, Nature, and Climate Change)、《爱的先知: 以及权力与欺骗的其他故事》(The Prophet of Love: And Other Tales of Power and Deceit)等四本书。

译者简介

黄静雅

   
  台南市人,台湾大学大气科学硕士(主修大气环境),着有《台湾天气变变变》(合着),译有《看云趣》、《观念地球科学》(合译)、《地震与文明的纠缠》、《大口一吞,然后呢》。
  
  除了大气科学专长,也曾出版音乐专辑「看月娘」、「生活是一条歌」;创作儿童音乐专辑「春天伫陀位」及「幸福的孩子爱唱歌」等。
  
  2002年之后定居加拿大温哥华,却心系台湾的一举一动,自称是「用母亲的眼睛与关怀万物的心,跨界地球大气与原创音乐」的家庭主妇。
 

图书目录

自序 怀有一份感恩之情
第一章  第六次大灭绝——巴拿马金蛙 Atelopus zeteki
第二章  乳齿象的臼齿——美洲乳齿象 Mammut americanum
第三章  原始企鹅——大海雀 Pinguinus impennis
第四章  菊石的运气——泽西碟船菊石 Discoscaphites jerseyensis
第五章  欢迎来到人类世——曲折双头笔石 Dicranograptus ziczac
第六章  我们周遭的海洋——蓝笠螺 Patella caerulea
第七章  海上的热带雨林——多孔轴孔珊瑚 Acropora millepora
第八章  森林与树木——轮叶双翼果 Alzatea verticillata
第九章  旱地上的群岛——鬼针游蚁 Eciton burchellii
第十章  新盘古大陆——避光鼠耳蝠 Myotis lucifugus
第十一章 犀牛超音波检查——苏门答腊犀牛 Dicerorhinus sumatrensis
第十二章 疯狂基因——尼安德塔人 Homo neanderthalensis
第十三章 长了羽毛的东西——智人 Homo sapiens
志谢
资料来源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自序 

怀有一份感恩之情

  
  有人说,事情的开端往往难以捉摸。这则故事便是如此。故事得从大约二十万年前,一种新物种的出现开始说起。此物种当时还没有名称(当时一切都没有名称),后来却具有命名事物的能力。
  
  如同任何新生物种,此物种的地位并不稳固,数量甚少,且范围局限在非洲东部的一小块地区。起初,族群数量慢慢增加,但后来很可能再度减少——有人认为几乎是灾难性的,减少到只剩数千对而已。
  
  此物种的成员并不特别敏捷或强壮、或很会繁殖,然而他们格外机智灵巧。他们逐渐往各地推进,迎向不同气候、不同天敌与不同猎物。任何栖地或地形的寻常限制,似乎都阻挡不了这个物种。他们越过河流、高原、山脉,在沿海地区採捕贝类,在内陆深处猎杀哺乳类。不管在哪里定居,他们总是能适应并创新。他们来到欧洲,遇见和他们极为相似、但比较矮壮,搞不好更顽强有力的生物,这种生物住在这片陆地上久得多。他们和这种生物混种繁殖,然后,借由各种手段,把这种生物杀光。
  
  这场事件的结局,后来成为一种示范。此物种扩张范围时,遇到比他们大二倍、十倍、甚至二十倍的动物,结局莫不如此;不管对方是巨大的猫科动物、高大的熊,或大象一样大的乌龟、站立起来高达五公尺的树懒。这些体形硕大的物种更强而有力,而且往往更兇勐。但是牠们繁殖得很慢,于是遭到彻底消灭。
  
  虽然是陆生动物,我们这个向来很有创造力的物种,却越过了海洋。他们到达的小岛上住着演化的异数:生的蛋长达三十公分的鸟、像猪一样大的河马、还有巨大的石龙子。这些生物习惯隔绝孤立,没有能力对付新移民、以及他们的同路伙伴(多半是鼠类)。这些生物有很多也屈服了。
  
  这样的过程三不五时发生,持续好几千年,直到此物种(不再那么新了)几乎散播至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此时,许多事情几乎一下子同时发生,让已自称智人(Homo sapiens)的人类,以空前的速率繁衍。单单一个世纪里,族群数量便翻了一倍;接着又翻倍,再翻倍。

  广阔的森林被夷为平地。人类刻意这么做,是为了要养活自己。不那么刻意的,他们将好些生物从某大陆迁移到另一个大陆,因而重组了生物圈。

  同时,某种更怪异且更重大的转变正在进行中。由于发现地底下的能源储藏,人类开始改变大气的组成。接着又改变气候,改变海洋的化学成分。有些动物、植物借着迁移来调适。牠们爬到山上,往极地迁徙。但是有很多物种发现自己已无处可去——起初是几百个物种、然后是成千上万个物种、最终可能有几百万个物种。物种灭绝率飙升,生命的织构也改变了。

  以前从来没有生物用这种方式改变地球上的生命,然而,倒是发生过可堪比拟的事件。在遥远的过去,非常非常罕见的,地球曾遭受极为离奇的变化,以致于生命的多样性骤减。这些年代久远的事件当中,有五次非常惨烈,足以使它们自成一格:就是所谓的五大灭绝事件(Big Five)。在似乎是惊人巧合的情况下(但或许完全不是巧合),这些事件的历史被还原的同时,人类也逐渐领悟到,他们正在引发另一次灭绝事件。要说这次事件会不会达到五大灭绝事件的规模,目前还言之过早,但已有人称之为第六次大灭绝。

  追踪十三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物种
  
  无论如何,我决定要来说说第六次大灭绝的故事。故事分成十三章,每章追踪一种具有某方面象征意义的物种,如美洲乳齿象、大海雀、于白垩纪末跟恐龙一道消失的菊石(ammonite)。

  最前面几章提到的生物,都已经消失了,本书这部分大多是关于过去的大灭绝,以及发现这些事件的扭曲历史,这得从法国博物学家居维叶(Georges Cuvier, 1769-1832)的作品开始说起。

  本书的第二部分,差不多发生在当前——在日益支离破碎的亚马逊雨林、在迅速暖化的安地斯山脉坡地、在大堡礁的外围地区。我之所以选择这些特定的地点,是基于新闻工作者常见的理由:那里有研究站,或是因为有人邀请我跟着考察团随团採访。诸如此类目前正在发生变化的领域,我几乎每处都去过,并且在适当的导引下,发现变化的迹象。有一章涉及某种相继死亡的事件,或多或少发生在我家后院(很可能也发生在你家后院)。

  如果灭绝是个令人害怕的话题,大灭绝更是令人惊恐万分。但是大灭绝也是一个令人着迷的话题。在以下的篇幅里,我试着表达大灭绝事件的一体两面:对于所学事物的兴奋,以及恐惧。但愿读者看完本书之后,对于我们生活其中的非凡当下,能怀有一份感恩之情。
 

图书试读

第一章 第六次大灭绝—巴拿马金蛙
 
巴拿马金蛙的颜色是小黄计程车的那种黄色,具有深褐色的斑点,是安东谷附近地区的特有物种。金蛙在巴拿马被视为幸运的象征;金蛙图像曾经印在乐透彩券上。
 
十年多前,安东谷附近的山坡上还很容易发现金蛙。这种蛙具有毒性(有人算过,单单一只金蛙皮肤上所含的毒物,就能杀死一千只普通大小的老鼠),身上如此鲜艳的颜色,让牠们在林地衬托下,显得很突出。安东谷不远处有条小溪,当地人暱称为千蛙溪。人们沿着溪边散步时,会看到非常多的金蛙在岸边晒太阳。有一位去过很多次的爬虫学家这么跟我说:「荒唐!实在太荒唐了!」
 
后来,安东谷附近的蛙类开始消失。这个问题(当时还未视为危机)首先在西边、靠近巴拿马与哥斯大黎加的边界处引起注意。一位美国研究生正好在那里的雨林研究蛙类。她回美国一段时间,写她的学位论文,等她回来时,竟然找不到任何蛙类;或者这么说吧,找不到任何一种两栖类。她不知道究竟怎么回事,但是因为她需要蛙类来做研究,便在更东边的地方设立新的研究地点。
 
刚开始,新地点的蛙类似乎还很健康,后来却又发生同样的事情:两栖类不见了,疫情遍及整个雨林。到了2002年,位于安东谷西方约八十公里处的小镇圣塔菲(Santa Fe),周围山坡与溪里的蛙类基本上已消失殆尽。2004年,小尸体开始出现在更靠近安东谷的小镇埃尔科贝(El Cope)附近。到了这时候,一群生物学家(有些来自巴拿马,有些来自美国)做出结论:金蛙正面临严重的危机。他们决定试着保护残存的金蛙,从森林里抓来雌蛙、雄蛙各几十只,将牠们饲养在室内。
 
然而,不管害死金蛙的是什么,动作显然比生物学家担心的还要快。在他们按计画行事之前,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了。
 
大洪水中的方舟
 
我第一次读到关于安东谷的蛙类,是在我们家小孩的儿童自然杂志上,随意翻到的。那篇文章附有巴拿马金蛙和其他色彩鲜艳物种的全彩照片,叙述疫情蔓延的故事,以及生物学家面对这个问题如何努力解决。生物学家原本希望在安东谷建构一套新的实验室设备,但来不及准备好。他们试图尽快拯救动物,愈多愈好,即使没有地方可以饲养。那他们后来怎么办?「当然是把牠们养在蛙旅馆啰!」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