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宇宙简史:人类生命本质的九大奥祕

意识宇宙简史:人类生命本质的九大奥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Deepak Chopra, M.D., Menas Kafatos, Ph.D.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都是实相的创造者
畅销书《超脑零极限》作者狄帕克‧乔布拉医师
国际知名物理学家米纳斯.卡法托斯教授
结合生物医学、量子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及宇宙学专业
携手探讨──心念是否创造了实相?

  我们的心念与宇宙心念相融合。
  所有生物和惰性物质,都参与在宇宙的意识中。

  人类的心念为何有创造性?因为宇宙有创造性。
  人类的心念为何会进化?因为演化是根植在宇宙本身之中。
  为何我们的生命有意义?因为大自然的过程就是朝向目标与真相的驱动。
  所有事的关键是:宇宙的心念驱动一切,并赋予目的。

  就在这个当下,宇宙正透过你在思考。

  ◎宇宙将被重新定义为「人类宇宙」

  书中呈现了九个现今科学界所面对的最大及最难解的谜题:
  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为何宇宙贴合得如此完美?
  时间是从哪里来的?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宇宙是否经过设计?
  量子世界是否与日常生命相连结?我们是否住在有意识的宇宙中?
  生命是怎么开始的?大脑创造出心念吗?
  ──目的是要展现:这是个参与的宇宙,其存在仰赖人类的共同意识。

  毫无意义的宇宙尘埃,如何产生「人体」这个让你用来追逐生命中有意义事物的载具?

  视人类为冰冷空虚的空洞中意外的尘埃,并受到随机性绝对的控制,就跟说「让一百只猴子在打字机上乱打字,最后会打出整套莎士比亚着作」一样,是行不通的。

  目前的宇宙学家坚持认为,早期的宇宙必然是透过随机的机率发展出来的。没有设计师,更没有幕后的设计者。科学的创造故事都将任何形式的神排除在外。但你要如何将不可置信的人类DNA的排序,及其三十亿种基本化学单位,以一颗宇宙炸药开启?秩序是如何从混沌中产生出来的?

  ◎你所看见的实相,都仰赖着你

  诺贝尔奖得主,神经学家约翰.埃克尔斯(Sir John Eccles)宣称:「我要你们了解,在大自然的世界中,颜色并不存在,也没有声音,这些统统都不存在;没有触感,没有样式,没有美丽,没有气味。」埃克尔斯的意思是,所有自然中的特质,从玫瑰的华丽芬芳,到黄蜂的针刺及蜂蜜的滋味,都是由人类造成的。这个声明令人赞叹且毫无遗漏。数百万光年外的远方星星,若没有你,就不是真实的;因为所有让这颗星星是真实的事物,它的热、光及质量,在太空中的位置及其无与伦比的行进速度,皆需要透过人类以人体的神经系统来观察。如果无人存在来体验热、光、质量等等,就无法如我们已知一般的真实。

  这也就是为何这份祕密关系,是你所拥有或所能拥有的最重要的一份关系。你是实相的创造者,但你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办到的,因为这个过程毫不费力。当你看的时候,光就得到它的明亮。当你听的时候,空气就振动成听得到的声音。你周边世界所有的丰富活动,都仰赖着与你产生关系。

◎「你就是宇宙」:你就是实相的创造者

  意识宇宙(conscious universe)回应着我们所想的和感受的,借由我们而得到形状、颜色、声音及结构。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然只跟你有关;而每个人的生命都镶嵌在实相的母体中。

  现今的宇宙是「在外面那里」(out there),跨越极大的距离,与你如何过每日的生活毫不相干或毫无连结。但如果你所看的周边皆需要你的参与,那么你每天的每一分钟都被宇宙所接触。最大的神祕之处,在于人类如何创造自己的实相,然后忘掉自己是怎么做到的。两位作者提供这本书,以做为「记起你真正是谁」的引导。

  问:人类是地球上唯一有意识的创造物吗?

  答:不是。所有活着的生物都参与在宇宙的意识中。事实上,就连所谓的惰性物质也参与其中。

  问:是大脑制造心念吗?

  答:不是。大脑是处理心理事件的实体仪器。心念和大脑都可回溯到相同的来源:宇宙意识。

  问:意识是不是在宇宙中的「在外面那里」?

  答:是,也不是。是,是因为意识在宇宙的每个角落。不是,它没有「在外面那里」,因为「在里面这里」和「在外面那里」已经不是相关的概念了。

  你不在宇宙中。宇宙在你之内。
  「在里面这里」和「在外面那里」,是彼此的镜面反射。
  意识持续出现在每个事物中。它是唯一的实相。

  宇宙中所有分离的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活动。
  实相不只是细微调合的。它是完美调合的。
  你的目的是让自己本身和宇宙的创意维持一致。

专家推荐

  我常被问到,狄帕克.乔布拉(Deepak Chopra)真的相信在他多本着作中所支持的许多具争议性和挑衅的想法?现在,我有机会认识他了,我可以明确肯定地回答,没有比这本书更能概括表达出他的科学世界观。这本书是他与我在查普曼大学的同事—备受尊敬的物理学家米纳斯.卡法托斯(Menas Kafatos)的共同着作。如果你想要了解以人类意识为主的世界观,以及如何以科学来辩护这个观点,这就是你要读的书。在我自己更加了解狄帕克及其世界观的过程中,这本书是最具启发性的。——麦可.薛莫(Michael Shermer)博士

  在青少年时期,我常好奇为何人们会把想法和情绪视为自己的整体,却把他们的知觉(perceptions)视为超越自己之外的东西。我们所觉察的世界,毕竟就如我们的思考和情绪般,是我们心理生命的一部分。在本书中,狄帕克和米纳斯将这个看来天真的想法拉抬到宇宙的高度,展现出其真正的力量和重要性。他们以科学上见闻多广并带着良好品味的方式聪明地进行。其结果令人喜悦。——伯尔纳多.卡斯楚普(Bernardo Kastrup)博士

  「你就是宇宙」(You Are The Universe)可以写成「你宇宙」(Youniverse),因为你不只是在宇宙中,也是启始一切的人。乔布拉和卡法托斯集结了现今任何科学家所知的知识,撰写出一本良好且完全正确的书,解说客观意识的奥祕如何提供目前所知的实质真实的基础。我大力推荐本书给带着好奇心活着的人。—-孚雷德.阿伦.沃尔夫(Fred Alan Wolf, PH.D.)博士,又名量子博士(Dr. Quantum®)

  狄帕克最新大师之作,是与宇宙学家米纳斯.卡法托斯合作的作品。其中谈到了所有我们会问自己和科学的所有最重要的问题。像是我们是谁、为什么在这里,并以科学支持我们的回答。这就是我们一直谈到的「新典范」!—欧文.拉兹洛(Ervin Laszlo)

  在这本趣味盎然的书中,一位天文物理学家与一位医学博士组成独特的团队。他们呈现一本小说,而我敢说,革新的「典范」会让我们重新思考自己在宇宙的定位。它会振动许多人短视信念中的沉滞死水,也会让我们思考及思忖自己与宇宙之间的真实关系。—-卡纳里斯.钦佳诺斯(Kanaris Tsinganos)

  这本书讨论了意识研究中最重要的观点,那就是「心念是否创造了实相?」并提出许多引人入胜的议题,可能开创出新辩论的环境。—-西席尔.洛尹(Sisir Roy)

  这本书将狄帕克.乔布拉所有着作中惯有的优雅,与物理学家米纳斯.卡法托斯的眼光结合一起,来阐明当代科学疆界最深刻也最迫在眉睫的问题。由乔布拉医师在生物系统的专才,与卡法托斯在量子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及宇宙学上的成就交织而成,他们照亮的领域,是所有最成功的近代科学家们所面临到的、以其一生深层精神演练而出的生命之光来解说的边缘。这个结果并不是互相冲突的竞争性观点,而是为我们的文化提供一幅由丰富伟大的智慧所交织出的,美丽又抚慰人心的锦锈。因此,这本书是他们赠予我们的最伟大与最慷慨的礼物。—-尼尔.塞西(Neil Theise)医学博士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狄帕克‧乔布拉(Deepak Chopra, M.D.)

  乔布拉基金会(Chopra Foundation)创办人,乔布拉健康中心(Chopra Center for Wellbging)共同创办人,为世界知名的整合医学与自我蜕变先驱。着有《超基因让你不生病:遗传医学的新希望》、《超脑零极限》、《福至心灵─成功致胜的七大精神法则》、《世界在你之内》、《阴影效应》等超过85本着作,以43种语言流通,包括多本纽约时报畅销书。乔布拉医师名列《世界邮报》(World Post)与《哈芬登邮报》(Huffington Post)全球网路调查中,世上排名第17名最具影响力的思考家,并为医学界最具影响力之思考家的第1名。可上以下网站看更多资讯:discoveringyourcosmicself.com。
 
米纳斯卡法托斯(Menas Kafatos, Ph.D.)

  美国查普曼大学计算物理学佛莱彻‧琼斯(Fletcher Jones Endowed)讲座教授,着有十五本书。他是查普曼大学Schmid科学技术学院的创始院长,现在指导该校的地球系统模型建立与观测卓越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in Earth Systems Modeling and Observations)。
 
译者简介

萧斐

  现任自由译者。

图书目录

专家推荐
致谢
 
前言:你和宇宙是一体的
导论:人类宇宙的黎明
 
Part 1 终极奥祕
1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
2为何宇宙贴合得如此完美?
3时间是从哪里来的?
4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
5宇宙是否经过设计?
6量子世界是否与日常生命相连结?
7我们是否住在有意识的宇宙中?
8生命是怎么开始的?
9大脑创造出心念吗?
 
Part 2 拥抱你的宇宙本我
1个人实相的力量
2你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3回到家就自由了
 
附录1:认识感质
附录2:宇宙意识的行为

图书序言

前言
你和宇宙是一体的

  有一种关系在你的生命,以及在每个人的生命里,一直都被当成祕密保守着。你不知道它从何时开始,但你在每件事物上都倚靠它。如果这份关系终止了,整个世界就会如一缕轻烟般消逝。这就是你与实相的关系。
 
  大量的事物必须完美地聚在一起,才能构成实相;但这些事物并非完全不可见。想想阳光。除非恆星存在,否则太阳无法闪耀,因为我们的太阳是一颗中等尺寸的恆星,飘浮在银河(我们的星系)中心之外。恆星是如何形成的?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光是如何从恆星核心中那不可思议的炙热中产生出来的?这些奥祕仍有待发掘。这些祕密存在于别处。阳光行经一亿五千万公里抵达地球,在这个星球的某处穿透过大气层和土地。在此,我们唯一有兴趣的穿透点是你的眼睛。光子(photon)是带着光的能量包,刺激了位于你眼睛后方的视网膜,开启了通往大脑和视觉中枢的连锁反应。
 
  视觉的奇蹟在于大脑如何处理阳光的机制,这部分是无庸置疑的。但是,将阳光转成视觉的关键步骤,则完全是个谜。无论你在世上看到什么,一颗苹果、一片云、一座山、一颗树,都是因为阳光从该物体上跃过而让它变得可见。这是怎么发生的?没有人真的知道,但其祕密配方包括了光,因为「看见」是一个人知道该物体是真实的基本方式之一。
 
  让「看见」这件事如此神祕的原因,可总结成以下几个不容质疑的事实:

  ● 光子是不可见的。虽然你看到的阳光是明亮的,但光子不明亮。

  ● 大脑内没有光,而是暗暗的一团、像燕麦粥似的细胞,被包覆在跟海水没两样的液中。

  ● 因为大脑中没有光,也就没有图片或影像。当你想像心爱之人的脸时,影像并不会像照片般出现在大脑中。
 
  目前无人能解释,不可见的光子是如何在大脑中转换成化学反应及微弱的电脉冲,以创造出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三次元实相。扫瞄大脑可以看到电流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功能性核磁共振摄影(fMRI)中会出现块状的光亮与颜色。大脑中有什么东西在发生中。但视觉真实的本质是神祕的。不过我们知道一件事。视觉的造成是由你完成的。没有你,这整个世界,以及往四方八方延伸的广大宇宙,就无法存在。
 
  诺贝尔奖得主,神经学家约翰.埃克尔斯(John Eccles, 1903-1997)宣称:「我要你们了解,在大自然的世界中,颜色并不存在,也没有声音,这些统统都不存在;没有触感,没有样式,没有美丽,没有气味。」埃克尔斯的意思是,所有大自然中的特质,从玫瑰的华丽芬芳,到黄蜂的针刺及蜂蜜的滋味,都是由人类造成的。这个声明令人赞叹且毫无遗漏。数百万光年外的远方星星,若没有你,就不是真实的;因为所有让这颗星星是真实的事物,它的热、光及质量,在太空中的位置及其无与伦比的行进速度,皆需要透过人类以人体的神经系统来观察。如果无人存在来体验热、光、质量等等,它就无法如我们已知那般的真实。
 
  这也就是为何这份祕密关系,是你所拥有或所能拥有的最重要一份关系。你是实相的创造者,但你完全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办到的,因为这个过程毫不费力。当你看的时候,光就得到它的明亮。当你听的时候,空气就振动成听得到的声音。你周边世界所有的丰富活动,都仰赖着与你产生关系。
 
  这份深度知识并不是新知识。古代印度吠檀哲人说的「阿翰布拉马斯米」(Aham Brahmasmi)可被翻译为「我就是宇宙(我即宇宙)」或「我就是万物(我即万物)」。他们是经由深潜入意识中而得到这份知识,「意识」也就是所有惊人大发现的产生之处。那失落的记忆是「意识的爱因斯坦」,其天才与在二十世纪时革新物理学的亚伯特.爱因斯坦(Albert Einstein)不相上下。
 
  现今,我们以科学探索实相,但实相只有一种。如果「我就是宇宙」是真的,现代科学就必须提供证明来支持,而科学也做到了。即使主流科学中关于外部的测量、数据与实验,都依赖于实体世界,而不是在内在世界搭建模型;但还有很多神祕之处是测量、数据及实验无法揣摩的。在时间与空间的遥远边界上,科学必须採取新方法来回答非常基本的问题,如「在宇宙大爆炸(Big Bang)之前是什么?」及「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
 
  我们呈现了九个现今科学界所面对的最大及最难解的谜题,但目的不是要将另一本科普书籍放到读者手中。我们所要展现的是:这是个参与的宇宙,其存在仰赖人类。宇宙学家的数量日益增多,这些解说宇宙起源和本质的科学家,发展出全新宇宙的理论:一个活生生、有意识且仍在进化中的宇宙。这样一个宇宙不符合任何现存的标准模式。这个宇宙不是量子物理学的宇宙,或是《圣经.创世纪》中所描述的,由全能的神所做的创造。
 
  意识宇宙(conscious universe)回应着我们所想的和感受的,借由我们而得到形状、颜色、声音及结构。因此我们觉得,最好的名称应该是「人类宇宙」(human unuverse),这是一个真实的宇宙,我们所拥有的唯一一个宇宙。
 
  就算你是科学界新人或对此毫无兴趣,你也会对这个实相是如何作用而感到好奇。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当然只跟你有关;而每个人的生命都镶嵌在实相的母体中。这对人类的意义为何?如果我们不过是外太空在大黑空洞中微不足道的微粒,就必须接受那份实相。但如果我们是生活在意识宇宙中实相的创造者,这个宇宙回应着我们的心念,那这份实相也必须被接受。这里没有中间地带,也不会因为我们比较喜欢另一个而有第二个实相可以选择。
 
  让我们展开这个旅程吧。你可以在每一步中自己做判断。对于「在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之类的问题,你将会读到现代科学所能提供的最佳答案,接着我们会述说为何这些解说都无法满足疑问。这打开了探索宇宙的全新道路,而答案来自每个人的经验。或许这会是最大的惊奇:发现那个创造出实相的控制中心,就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中。一旦我们揭露出创造过程是如何运作的,你就会到达一个完全有别于以往的看待自己的观点。「科学」与「灵性」(spirituality)是人类历史上两个伟大的世界观,两者皆对最终目标做出贡献,而这个最终目标正是去发掘什么是「真正的」真的。
 
  令人不安的真相正浮现在我们身边。现今的宇宙并未照其应运作的方式运作。太多未解的谜团逐渐累积。有些是令人困惑到连想像要如何去回答都让人怀疑。这其中出现了空隙可给全新的方式来填补,有些人称此为「典范移转」(paradigm shift)。「典范」就如同世界观一样。如果你的典范或世界观是根据在宗教信仰上,创造物就需要有个造物者,由这位神圣的媒介来安排宇宙中令人赞叹的错综复杂事物。如果你的典范是依据十八世纪的启蒙时代,造物者可能仍旧存在,但祂与宇宙机制每日的运作毫不相干,反而比较像是将机器设定好就离开的表匠一样。受到人类的好奇心,以及过去四百年间透过科学所执的透镜所见的一切而驱动,典范不停地转换。在此时,主导着典范的科学设定出一个不确定、随机的宇宙,它缺乏目的和意义。对任何在这个世界观下运作的人来说,相关进展一直都在进行中。但我们必须记得,对一位十一世纪的虔诚基督教学者来说,朝向神的真相的进展,也一直都在进行中。
 
  典范可以自我实现,因此要做出极端改变的唯一方法,就是从中跳脱而出。这就是本书意图达到的——从旧有的典范跳入新的典范中。但此处有个障碍。新的典范不会就这样被从架子上拉下来。它们必须经历测试,而测试的方式就是问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新的世界观在解说宇宙的奥祕时,是否比旧有的解说更好?」我们相信「人类宇宙」必能胜出。因为它不是加诸在任何现存的理论上。
 
  如果人类宇宙存在,它必然会以个别的方式为你存在。现今的宇宙是「在外面那里」(out there),跨越极大的距离,与你如何过每日的生活毫不相干或毫无连结。但如果你所看的周边皆需要你的参与,那么你每天的每一分钟都被宇宙所接触。对我们来说,最大的神祕之处,在于人类如何创造自己的实相,然后忘掉自己是怎么做到的。我们提供这本书,以做为「记起你真正是谁」的引导。
 
  进入新典范的移转正在发生中。本书所提供的答案,并不是我们的发明,或是古怪的凭空想像。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这个参与的宇宙中。当你决定要以身心灵完全参与其中时,这个典范移转就变得个人化。你所居住的实相就会是由你来接受或改变的。
 
  不管科学研究花费了多少亿元,也不管宗教如何热切地将信念保持在神身上,最后真正重要的都是实相。「人类宇宙」这个事实非常强而有力,它是开展在我们身边的典范移转的一部分。我们说「你就是宇宙」的理由,不为别的,只因为那就是真相。

图书试读

◎人类宇宙的黎明

亚伯特.爱因斯坦有张照片是站在世界最知名人物的身边,那个人就是伟大的喜剧演员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一九三一年,爱因斯坦在参观洛杉矶时,因缘际会于环球片场(Universal Studios)受邀参加卓别林新片《城市之光》(City Lights)的首映会。两人穿着燕尾服,带着大大的微笑。很难相信爱因斯坦当时只是世界第二知名的人物。

爱因斯坦举世闻名的声望,并不是来自每天都有人了解他的相对论。爱因斯坦的理论远超过每日生活的领域,而这本身就让人敬畏。英国哲学家暨数学家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 1872-1970)并未受物理学训练,但当他听人解说爱因斯坦的理论时,备感震惊并惊叹道:「我竟然将一生花费在粪土堆中。」

相对论在某方面颠覆了时间与空间,一般人大约都知道这么多。E=mc2 是历史上最知名的等式,但其意义并未触碰到每日的生活。人们继续经历着日复一日的生存,好像爱因斯坦的深度思考完全跟他们无关,至少在实际层面上无关。

但这样的推断是错误的。

当爱因斯坦的理论推翻了时间与空间时,有些事情真的发生了。宇宙的结构被撕裂,然后重新编织成新的实相。很少人懂的是,爱因斯坦是想像出这个新实相,而非在黑板上以数学运算出来的。从幼年时期起,他就拥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可以将困难的问题以影像呈现在他的头脑里。在学生时代,他就尝试以视觉的方式,去看如果人以光速行进会是什么样子。计算出来的光速是每秒十八万六千英哩(约三十万公里),但爱因斯坦感到「光」还含有他尚未发现的某些神祕之处。他想要知道的,并非「光」的属性,或是在物理学研究下的「光」是什么,而是骑在一束光上的经验会是如何。

举例来说,相对论的基础是建立在所有观察者测量速度相同的光,即使这些观察者是以不同的速度移动,朝向或远离彼此。这意谓着在实体宇宙中,没有任何东西的行进速度会比光快;所以想像你以光的速度行进,然后朝着行进的方向投掷一颗棒球。球会离开你的手吗?毕竟你的速度已经是绝对极限,无法再加上额外的速度了。如果球离开你的手,会呈现什么样的行为?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