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的一日厨房:学校没教的艺术史:用家常菜向26位艺坛大师致敬

艺术家的一日厨房:学校没教的艺术史:用家常菜向26位艺坛大师致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美食
  • 烹饪
  • 文化
  • 艺术
  • 创意
  • 菜谱
  • 生活
  • 大师
  • 趣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部「非典型」+「被遗忘」的台湾美术史
看台湾美术运动,如何从临摹水墨画、走向独创风格;潮到出水、出国比赛!

  原「方格子」(VOCUS)同名专栏‧增订完整版。
  台湾美术的文艺复兴,多元文化冲击下的岛屿天光!
  ★坊间最完整1895~1945全纪录;
  ★史上唯一首度130幅原作独家授权;
  ★24+2位先驱艺术家用作品说人生故事。

  你可明白,这些既熟悉又陌生名字的背后故事?
  石川钦一郎──作育英才;台湾西洋美术的教父。
  李石樵──前卫写实;和村上春树同样是长跑迷。
  陈澄波──爱妻爱女;具有当时少见的性平意识。
  廖德政──温柔文青;目赌广岛原爆的艺术天才。
  李梅树──吾爱吾鄕;既画图又建庙的跨界NO.1。
  陈庭诗──抽象现代;《悲情城市》男主角的原型。

  该如何让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理解──
  被大时代遗落的艺坛菁英,他们的重要性与历史定位?


  前辈美术家们的青春,与我们一般无二。但是执着献给艺术的美好年华,就这么湮没在战乱与典范转移的时代中……。

  时间拉回台湾殖民时期。日本欲借着国民教育体系、举办画展等怀柔手段收拢民心,因此由台湾美术教育的灵魂人物──石川钦一郎,开启了台湾美术史的序幕。由黄土水作为赴日习画第一人,并陆续由廖继春、颜水龙、陈植棋、李石樵、陈澄波、李梅树、郭柏川、陈德旺、洪瑞麟、廖德政等人前往「内地」学习绘画,充分奠定了台湾美术运动的坚实基础。

  读一场世人遗忘的历史记忆
  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


  为重拾这段空白的艺术史,本书仔细爬梳日治时期至台湾光复后这些美术家的生平;深入剖析其创作风格与历史定位,还原当时艺坛的真实样貌。同时与台菜的色香味相集结,勾勒出令人臆想近百年前的人生余味,向本土先驱创作者曾经灿烂、始终美好的沧浪人生致敬!

  透过观看日治时期艺术家的人生,能让生活在当代的人们了解──
  我们究竟错过了多少美学的、历史的、文化的,甚至饮食的台湾?
  如果陈澄波还活着,我想问他赴日留学最想念的食物是什么?
  如果李梅树还活着,我想问他最能代表故乡的美食,可是金三崃牛角面包?
  如果郭雪湖还活着,我想问他自习学画时,往返图书馆路上都吃些什么?
  如果倪蒋怀还活着,我想问他退居幕后,心中又是何种滋味?

本书特色

  我们想做一本不只图文并茂,而且能让当下这块土地的人们,了解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美学是从哪里开启的书;别以为这是网路专栏改写而已,这里面加入了更多历史的脉络、文化的反思。而且更重要的,我们用每天都会吃下肚的食物,让你更贴近这些艺术家有血有肉的人生──

  慢火细炖三十天,品尝日治时代:煮一道家常料理,在历史里拌入苦辣酸甜,用舌尖味蕾,接轨艺术家波澜起伏的人生。让我们从今天开始,用「台菜」向大师致敬!

发自心底的热爱+真情推荐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所美术史教授 萧琼瑞/审订
  ♦台南市美术馆馆长 潘襎/专文推荐

  ♥姚铭伟,《薰风》季刊主编
  ♥张佳家,台湾吧Taiwan Bar共同创办人暨视觉总监
  ♥杨双子,《花开少女华丽岛》作者
  ♥蔡蕙频,《台湾史不胡说》作者
  ♥萧宇辰,台湾吧Taiwan Bar共同创办人暨营运长、故事Story Studio共同创办人暨营运总监
  ♥谢金鱼,历史作家

  ♥若说「料理」和「艺术」有什么共通点,除了视觉上的享受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背后的在地风土人情吧。作者潘家欣小姐洞悉此点,并将其巧妙结合,堪称台湾出版史上的创举,值得所有艺术爱好者细细品尝。──姚铭伟・《薰风》季刊主编

  ♥身为一名致力追求镕铸历史与娱乐于一炉的创作者,面对此书唯有一句心声:「嘿,我总算等到你了!」──杨双子,《花开少女华丽岛》作者

  ♥读完这一本,你就可以去电你的美术老师了!──蔡蕙频,《台湾史不胡说》作者

  ♥作者用诙谐的语调、有趣的故事,让我们陶醉在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如果你愿意还可以用一道料理的时间沉淀、回味。──萧宇辰,台湾吧-Taiwan Bar共同创办人暨营运长、故事Story Studio共同创办人暨营运总监
 
艺术家的一日厨房:学校没教的艺术史 用家常菜向26位艺坛大师致敬 这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味蕾冒险,一场关于艺术与生活的深度对话。 你是否曾想过,那些被供奉在博物馆里的艺术大师们,在他们日常的厨房里,会烹饪出怎样的味道?他们的生活,是否也像他们的作品一样,充满了色彩、结构和深刻的哲学思考? 《艺术家的一日厨房》并非一本严肃的艺术史教科书,它是一本充满生活气息的“非正统”艺术指南。本书的作者以其独特的视角——将烹饪视为一种创作行为,将餐桌视为一个临时的画廊——精心策划了一场独一无二的致敬之旅。我们绕开了学院派的枯燥术语,直抵艺术家的灵魂深处,通过他们可能享用过的、或是能体现其创作精髓的家常菜肴,重新解读他们的生平和作品。 跨越流派,拥抱日常:26位大师的“秘密菜单” 本书精选了横跨文艺复兴到现当代艺术史的26位重量级艺术家。从达·芬奇精密的解剖学思维,到梵高的炽热情感,从莫奈对光影的痴迷,到波洛克泼洒颜料的狂放不羁,我们试图为每一位大师找到与之匹配的“味觉签名”。 我们相信,伟大的艺术往往源于最朴素的生活体验。因此,书中所选的菜肴,皆是取材便捷、制作相对简单,却又蕴含着深厚文化寓意的家常菜。它们不是米其林三星的炫技之作,而是艺术家在灵感枯竭时,或是在创作间隙,用双手为自己准备的慰藉与燃料。 探索“风味中的结构”:从食材到构图 我们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艺术家的名字与一道菜进行配对。每一道菜谱的呈现,都伴随着一段深入浅出的艺术解读。 例如: 献给伦勃朗的“阴影下的温暖”: 我们会探讨伦勃朗如何运用光线与阴影(明暗对比法)来雕塑人物的灵魂。而与之匹配的菜肴,可能是一道慢炖的、外表深沉但内里丰腴的炖肉,象征着他画作中那种深沉而富有层次感的质感。 致敬立体主义大师毕加索的“解构与重组”: 面对毕加索将物体拆解再重新拼贴的革命性手法,我们的菜肴将采用“碎片化”的呈现方式。也许是一道用不同形状和口感的蔬菜、谷物拼装而成的沙拉,每一种元素都独立存在,却又在同一个盘中形成新的视觉平衡。 追随野兽派马蒂斯的“色彩的颂歌”: 马蒂斯对纯粹色彩的运用是其标志。我们的食谱将突出食材本身最鲜艳、最原始的色彩,例如使用高饱和度的番茄、甜菜根和柑橘,制作一道视觉冲击力极强的冷盘,让人感受到色彩的直接愉悦。 不仅仅是食谱:厨房里的哲学思辨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食谱本身。它是一本引导读者用新的感官去体验艺术史的工具书。 在准备这些菜肴的过程中,你将学习到: 1. 材料的“媒介论”: 颜料是艺术家的媒介,而食材则是我们的媒介。如何选择和处理食材,如同艺术家选择笔触和调色板一样重要。土豆的淀粉质感,洋葱的辛辣层次,如何被转化为视觉上的质感? 2. 时间的“叙事性”: 烘烤的漫长时间,是否能让我们体会到文艺复兴大师们耗费数年完成巨幅壁画的耐心?发酵过程中的缓慢变化,是否能让我们联想到观念艺术中对时间流逝的探讨? 3. “非完美性”的美学: 许多艺术大师的作品,在当时看来是打破传统的,甚至是“粗糙”的。我们鼓励读者拥抱家常菜中那些不完美的手工痕迹——不均匀的切面、微微烤焦的边缘——这些恰恰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艺术生命力的来源。 对读者的邀约 这本书是写给所有对艺术充满好奇,同时又热爱厨房烟火气的人们。你不需要拥有艺术史学位,你只需要有一双愿意探索的眼睛和一颗渴望品尝生活滋味的心。 翻开此书,你将发现:艺术史并非高悬于庙堂之上,它就在你的砧板上,在你的炉火旁。通过手中的刀叉,你将与历史上的天才们进行一次最私密、最美味的对话。准备好你的围裙,让我们一起,用味道来重塑艺术史! (字数:约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潘家欣


  毕业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任美术教师。《职校美术》(育达文化,乙版)作者,曾出版《负子兽》《失语兽》《妖兽》等诗集;2018年主编诗选《妈妈+1:二十首绝望与希望的妈妈之歌》。2007年获府城美展水墨类入选、南瀛艺术奖东方媒材佳作;2009年府城文学奖新诗首奖、全国优秀青年诗人奖。

  擅长以剪纸、文字、绘画媒材进行跨领域的多元创作。现居台南,过着教学、艺术创作与写作多轨并行的斜槓人生。

审订者简介

萧琼瑞


  现任职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所美术史教授。台湾国立成功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硕士。曾任台南市政府文化局长、国立成功大学艺术中心主任、国立成功大学博物馆筹备主任、台北市立美术馆典藏委员、高雄市立美术馆典藏委员、国台台湾美术馆典藏委员、财团法人李仲生文教基金会董事、文化部国宝指定及重要古物审议委员兼近代艺术召集人、国家文化艺术基金会董事。

  出版着作《岛屿色彩──台湾美术史论》《岛民.风俗.画──18世纪台湾原住民生活图像》《图说台湾美术史》《激盪与回游──台湾近现代艺术11家》等。
 

图书目录

推荐序:舌尖上的美术史──台南市美术馆馆长 潘襎
审订序:老板!我要点菜──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所美术史教授 萧琼瑞
自序:嘿,如果你也念念不忘
 
楔子──台展和台阳美术展的诞生伊始
春风化雨:石川钦一郎(梅汁番茄)
做个好人:倪蒋怀(家常味增汤)
矛盾之歌:盐月桃甫(米粉炒)
土水丰润:黄土水(螺肉蒜)
乡愁之味:立石铁臣(生炒花枝)
一代宗师:廖继春(酸菜炒猪肺)
生活设计魂:颜水龙(三色蛋)
教学相长:李泽藩(贡丸汤)
生如花火:陈植棋(快炒蒜香虾)
女人的房间:陈进(清蒸荸荠丸)
我不在图书馆:郭雪湖(味增腌菜头)
你自然系:林玉山(莲藕排骨汤)
 
中场──正统「国画」之争
不懈的长跑者:李石樵(无敌佛跳墙)
相信美:陈澄波(凤梨苦瓜鸡)
被丑气死:李梅树(盐烤香鱼)
漂浪男儿:郭柏川(咸蛋四宝汤)
大和色彩洋画魂:梅原龙三郎(冰糖猪脚)
孽子拿起画笔:张义雄(没有番茄的台湾红酒炖牛肉)
独行天地:陈德旺(秋日蒜烤鱼)
做条自由自在的鱼:张万传(香煎赤鯮)
做工的人:洪瑞麟(豪华版矿工便当)
不如归去:廖德政(清烫凉笋)
大音希声:陈庭诗(木耳炒蛋)
运笔如刀:黄荣灿(红烧牛肉汤面)
 
后记──日本近代西洋美术大乱斗
 
同场加映──此时,遥远的中国
我就是我自己的肋骨:潘玉良(芒果蜂蜜猪肋排)
差点来台湾:常玉(咸蛋炒苦瓜)
 
写在最后──编后两三事
 
附录
版权注记
各馆典藏网址搜寻
参考文献
 
谢志

图书序言

审订序

老板!我要点菜


  作为一位台湾美术史研究者,很高兴看到《艺术家的一日厨房》的问世。作者用年轻人的网路语言,让原本枯燥、无趣、老古板的死知识,变成活泼、有趣,又带点俏皮、够屌的聊天型态;特别是为每一位美术家的生命特质或作品特色,炒上一盘对味的佳餚,让人印象深刻,也回味无穷!

  台湾「新美术运动」起源于日治中期的1920、30 年代,这群在清廷割台前后出生的台湾美术家,和他们的老师──日籍师辈画家,乃至战后来台或流亡海外的华裔艺术家,合计二十六人,外加楔子、中场、后记与同场加映里的解说与导言,织构成这本有趣的小书(说「小」也不小,全书十六万多字,外加一百三十余幅画作及照片),外送二十六道菜餚,蒸、炒、煮、炸、炖、熬、勾芡……,菜香扑鼻,灵魂与肉体同蒙提升。

  台湾美术史的研究,大致经历几个阶段,从最早画家个别资料的登录,进入画家作品的品评,然后才有整体活动(或运动)的描述,以及学术性的史料论证、历史评价与定位的讨论;然而越是进入学术的领域,却越和一般群众远离,甚至造成一般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对台湾美术史的敬而远之、漠不关心,也毫无理解,因而才有把历史重新故事化、戏剧化、文学化的唿吁与倡导。

  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家的一日厨房》的撰就与出版,成了及时雨、甘露水,作者以生动活泼、风趣好玩的网路语言,还是我这长期投身台湾美术史研究的「男人」首次碰着,也读得津

  津有味,酷~。每篇文章一结束,就奉上一道佳餚,而每道佳餚的设计,又恰恰唿应那位美术家的生命与作品,如:最早赴日留学的黄土水,奉上的是「螺肉蒜」,用「进口螺肉罐头」搭配在地生产的「蒜苗一支」,隐喻黄氏巧妙结合西方写实技巧与东方文化底蕴的创作精神。又如论及生命甘苦交织、令人回味不绝的悲剧人物陈澄波,端上的是「凤梨苦瓜鸡」;鸡肉先行小火炖煮三十分钟,再加入苦瓜和荫凤梨继续炖煮二十三分钟,让苦、咸、酸、甜,融合在一起。为甚么是「凤梨」?当然是来自陈澄波1927 年「东美」(东京美术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毕业时所画〈自画像〉背景的那些看似「切片凤梨」的图形。那为甚么又要先后炖煮五十三(30+23)分钟?则是对他五十三岁生命的暗喻。

  诸如此类,作者在看似嘻笑怒骂、指桑骂槐的行文笔调之间,其实蕴藏了热血青年的诸多正义感与同理心。

  很高兴台湾美术史的研究,在学术的建构之后,开始渗透入网路的年轻世界,而这些看似轻松的网路语言背后,其实亦可窥见作者曾经下过的苦工,大量资料的收集、筛选与浓缩。当然,除了一般读者轻松、愉快的阅读之外,也期待所有艺术家的家属、后人,或粉丝,也都能用轻松的心情看待作者的表达,那看似「不敬」的语言,其实暗含着亲暱的崇仰与肯定之意。年轻人不如此耍酷,是会被认为太肉麻!

  台湾是多元文化交融、激盪、创新、迸发的宝地;台湾的美术家,岂止本书列举的这二十多位,相信《艺术家的一日厨房》的推出,只是一个开端,未来应有更精采的续集持续问世。

  好啦!老板,我要点菜!

  朋友们!请上桌~
 
国立成功大学历史系所美术史教授 萧琼瑞

作者序

嘿,如果你也念念不忘


  电影《一代宗师》里面,有一句关键台词:「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写这本书的时候,这句台词一直在我心里兜转着。一开始在SOSreader(现为vocus 方格子)上连载专栏,只是分享自己读美术史的教学笔记,并且纳入向美术家致敬的食谱,试图进行「美术」与「家政」的跨领域结合,不料后来就越、写、越、长。当编辑依静来信,讨论出书的可能时,我很惶恐:这些充满个人意见的零散笔记,能够成书吗?

  然后一路又跌跌撞撞写了两年,到了截稿前,我才终于有了自信,是的,这些笔记应该被出版,不论是用于学校教学、或用于推广社会大众见闻,我对过往美术家的反刍、追索、想像,都是一种回响的形式。

  本书后来大致定调为台湾日治时期的近代艺术家书写,书中收录的美术家出生时间最早从1871 年开始,最迟的则出生于1920 年。他们出生、成长期间,正逢日本现代化、台湾被殖民的过程,也经历了二次大战,亲见国民政府来台后的屠杀戒严,无论是生活模式、语言、国籍、政治意识的转变,都是天翻地覆的一代。

  政权环境的剧烈更迭,激发美术家思考自己是谁、从何归属?生命轻如鸿毛,而那些沉重不堪、那些绚丽美好的,我们又该如何去记忆、去思量?这段近代史脉络,形成台湾创作意识的重要养分。美术家的创作,是为自己的一生、也为时代留下註脚,而我们何其有幸,可以欣赏到这些心血结晶。

  我试图以时下流行的次世代语言来阐述美术家生平、转译生硬的专有名词,作为通俗读物,本书的书写方式并不如学术论文那样随时註明出处,而是将参考资料统一放在最后章节,为求生动活泼,更增加了许多趣味性的口语,所以读者在阅读这本美术大补帖时,不妨想成是某一种形式的说书。

  我传述的故事虽有所本,但是因为经过转述再转述,故事便会添加许多血肉、生出更多羽毛来,如果因为这本书,使你对其中的艺术家产生好奇、开始去追寻一路留下的线头,如果你也因此而念念不忘,这本书的目的便达到了。事实上,在本书的编辑过程中,经过家属指正,内容也修补了一些过去专栏书写的阙误,让我惊觉还有大片空白亟需弥补,更有许多画家资料散佚待寻。我期待更多读者的回响、更多补遗与修正,继续拼凑那段破碎而丰富离奇的艺术史页。

  是的,这段历史非常离奇,艺术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作为殖民地的台湾,却因为殖民母国的建设,意外搭上了亚洲近现代化的高速列车,并且在极短时间之内,迸发出极为惊人的创作能量。而当时的台湾画家,心中怀抱的梦想,不只是成就个人在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而已。虽然画家彼此间多少有些竞争意识,但是大多数人更秉持要全体「共好共荣」的憧憬。我们读了那么多西洋艺术经典,但可曾看过一整群艺术家互动如此亲密、相知相惜的盛世?又何尝读过如倪蒋怀那样舍己为人的伟大故事?

  讲得俗一些,这就叫做先人风范。

  再说一个笑话:十多年前,吾友陈允元弃法律从文学,他说要去念台湾文学所,当时幼稚的我大吃一惊:「蛤?台湾哪有什么文学?你头壳坏掉啦?」

  很好笑吧。那就是十二年……不、十六年来国家教育给我的视野:文学只有中国文学、美洲文学、欧洲文学,台湾是没有文学的。

  可是真的吗?

  同样的,我知道现在随便路上抓一个人,问他什么是台湾美术?路人的反应仍然还是:「蛤?台湾美术?」如果遇到对艺术有兴趣的人,可能会讲出朱铭,看过电视剧《紫色大稻埕》的人还可以说出个郭雪湖(然后口误说成郭雪芙这样)。不过,讲到西洋美术的话,随便一个台湾民众都可以说出毕卡索、达文西、梵谷,有些人还知道罗丹。

  我想说的是:故事没有经过一而再、再而三、不厌其烦的传颂,那就不会成为经典。

  我们这一辈人,应该要如地毯式轰炸那样去推广台湾美术,应有一千个作家去写陈澄波,要有两千个老师在学校里谈颜水龙,要有三千篇网路文章分享〈恐怖的检查〉,户外教学应走访三崃清水祖师庙、郭柏川故居或是李梅树纪念馆。让台湾近代最重要的艺术影像,如同世界名画〈蒙娜丽莎〉一样,普及深入众人的视觉记忆地图,让故事鲜艳地活下去吧,一代又一代。感谢编辑沈嘉悦先生,没有他的邀约,一开始就不会有「艺术家的一日厨房」网路专栏连载;感谢编辑陈大中先生,他不仅忍受我每每压到死线边缘的拖稿行为,细心抓错和资料补充更是令我佩服,还有他为网路专栏选的网路哏图都好好笑。谢谢大写的编辑沈依静小姐,她冷静的领导特质正好导正我软弱、啰嗦、自我怀疑的坏毛病,协助寻找画家后代、跨海谘询图片授权的过程更宛如上演「超级任务」。谢谢蔡蕙频教授给予本书许多细心的修正意见。最后,我要由衷感谢本书的审订人萧琼瑞教授,因为有幸上过萧教授开设的一系列台湾美术史讲座,才启蒙了我对台湾美术的热情。

  谢谢我的父母和公婆,你们的默默支持是这本书最重要的动力,没有你们的协助,《艺术家的一日厨房》绝对不可能如期出版。谢谢我的伴侣,以及吾儿蘑菇──这本书也是写给妳的礼物。

  当然,还有SOSreader(现为vocus 方格子)的读者们,协助我挑出诸多笔误和语病,谢谢你们,总是念念不忘。
 

图书试读

土水丰润──黄土水

台湾美术史上的雕塑天才,黄土水是第一人。

这男人身上有各式各样的第一:留日学习美术第一人、同时也是东京美术学校的第一个台湾人学生,更是第一位入选帝展的台湾艺术家。可惜操劳过度,三十六岁就英年早逝,否则与陈澄波同年出生的他,应该能产出更多精采的作品才是。

第一个入选帝展的台湾人,太威啦!

1895 年出生于艋舺(今万华)的黄土水,在父亲去世后,与母亲一同投靠大稻埕的二哥家。二哥是名修理人力车的匠师,当年大稻埕街上又有许多佛具雕刻店,黄土水耳濡目染下,开始对雕刻产生兴趣。从国语学校毕业后,黄土水曾短暂任教于太平公学校约半年的时间,然而他惊人的木雕才华,引起了总督府民政长官的注意,于是推荐他前往东京美术学校雕刻科就读。

当时在台接受高等教育的台湾人,普遍遭到日人排挤,导致许多有钱的台湾人把小孩送去日本念书(当然不是去念美术)。可是到日本念书,可不是有钱就能保证入学。每个要到日本念书的小孩都要经过考试,但是黄土水是在因缘际会下,被总督府保荐入学的唯一特例,也就是说……黄土水是保送生啊啊啊。

第一年连磨刀都跟不上日本同学进度的黄土水,只能埋头努力用功,整天敲敲打打,1918 年,他完成以原住民为主题的〈山童吹笛〉。结果,1920 年,〈山童吹笛〉竟然就入选第二届帝国美术院展览会,这是台湾艺术家首次入选帝展。在当年可是史无前列、大爆冷门啦!(放鞭炮啦~)

在这件作品中,黄土水着重于表现原住民小孩的强健体态,以鼻吹笛的部落特色音乐,显然颇能引动殖民者对边陲文化的想像。同时,黄土水这件作品也令人联想起罗丹雕塑的流畅韵律。〈山童吹笛〉中山童柔软的肌肉线条、似笑非笑的嘴角、整体动态的协调性,在在让人惊叹。此时的黄土水在东美学习现代雕塑才三年而已,为何能有如此成绩?

当时的他,在宿舍一吃完早餐就进学校开始练习雕塑,上完课以后,继续留在系馆努力工作直到太阳下山,搞到系馆守卫每天都要赶人才能下班,超不爽der。黄土水自知到日本留学是处处不如人,不要说与日本同学相比,连家世背景也不若那些同住高砂寮的台湾仕绅子弟。甚么都没有的他,一定要拚命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我被它独特的视角所打动。它并非从宏大的历史叙事切入,而是选择了一个非常个人化、充满烟火气的“厨房”作为切入点,试图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连接艺术与生活。作者的文字功底相当了得,她能够在描绘一道道家常菜的制作步骤时,赋予它们诗意的色彩,同时又能将26位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艺术家及其代表作品,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一种有趣的呼应。例如,在解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时,作者并没有长篇大论地分析其神秘的微笑,而是通过一道需要细致工序、层层叠加的法式甜点,来比拟达芬奇在绘画中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光影的精妙运用。这种将抽象的艺术理论具象化、生活化的尝试,对于我这样对艺术史感到有些畏惧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它让我不再觉得艺术史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情感、创意和生命力的鲜活故事。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厨房里进行一场奇妙的艺术探索之旅,充满了惊喜和发现。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设计和内容都充满了巧思。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艺术家时所采取的多样化叙事策略。她并没有采用统一的模板,而是根据每位艺术家的特点,设计出与之风格相契合的“厨房故事”。有些艺术家被赋予了热情洋溢、色彩斑斓的烹饪场景,而另一些则被描绘成冷静、严谨的厨房“科学家”。这种个性化的处理方式,让每一位艺术家都仿佛活了起来,不再是书本上的一个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温度的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烹饪与艺术史之间的连接,并非生搬硬套,而是能够找到两者内在的共通之处。比如,她会从色彩搭配、构图比例、材料选择,甚至是烹饪过程中的情绪和状态,来类比艺术家的创作手法和心路历程。这种观察入微、见微知著的功力,让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对厨房这个看似平凡的空间产生了新的敬意。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艺术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对烹饪这件日常小事有了更多的感悟。

评分

我一直觉得艺术史是门深奥的学问,但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想象力简直是天马行空,她把26位伟大的艺术家“请”进了厨房,用一道道家常菜向他们致敬。这绝对是一本“跨界”的杰作,将艺术、美食和生活巧妙地融为一体。她并非简单地将菜名与艺术家关联,而是深入挖掘艺术家的创作理念、艺术风格,甚至他们个人的生活经历,然后通过一道道精心设计的菜肴来展现。比如,她可能会用一种充满戏剧性、色彩浓烈的菜肴来解读某个巴洛克时期的画家,或者用一道极简主义风格的菜品来象征某种现代艺术的流派。这种“吃”艺术的方式,真的是前所未闻,却又如此引人入胜。我一边读着菜谱,一边想象着艺术家们在厨房里的身影,感觉非常奇妙。这本书不仅让我对艺术史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烹饪这件事有了更多的灵感。它让我明白,艺术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甚至可以通过味蕾去感受和品味。

评分

这本书真是出乎意料的惊喜!我本来以为会是那种枯燥乏味的艺术史普及读物,结果却被它深深吸引。书名《艺术家的一日厨房》就已经很吸引人了,但真正读进去之后,才发现作者的脑洞有多大。她并没有像传统的艺术史书籍那样,罗列一堆年代、流派和大师名字,而是选择了一种非常接地气、充满生活气息的方式来解读艺术。想象一下,那些在艺术史课本上遥不可及的大师们,在作者的笔下,竟然变成了会围着厨房转的普通人!而且,作者还很巧妙地将他们的艺术风格、创作理念,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生平趣事,都融入到了烹饪的过程中。比如,读到关于梵高的那一章,作者不是简单地描述他的《星夜》,而是通过一道充满色彩冲击力的菜肴,来展现梵高色彩运用的大胆和情感的奔放。更让我惊叹的是,作者在描述菜肴制作过程的同时,还会穿插对艺术家作品的深入剖析,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讲解方式,让我觉得艺术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甚至可以通过味蕾去感受的。这种跨界的创意,真的让我耳目一新,彻底颠覆了我对艺术史书籍的刻板印象。

评分

这是一本真正能够“读”得进去的书,而不是“看”得懂的书。作者的文笔非常细腻,而且充满了一种独特的幽默感。她并没有试图去“教育”读者,而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对话方式,引导读者进入艺术的世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能够抓住艺术史中一些大家可能忽略的细节,并将其与厨房的日常经验巧妙地联系起来。比如,她在介绍印象派画家时,可能会从捕捉光影的技巧,联想到烹饪时食材在不同光线下的微妙变化;在谈论抽象表现主义时,则可能通过一种随性挥洒、不拘一格的烹饪方式,来展现艺术家情感的宣泄。这种“接地气”的解读方式,让原本可能遥不可及的艺术概念,变得触手可及,甚至能够引发读者自身的思考和联想。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和一位博学又有趣的朋友聊天,她不仅能带你领略艺术的魅力,还能让你发现生活中的无限创意。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对艺术史书籍的固有印象,让我觉得艺术也可以如此有趣味、有温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