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傢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傢常菜嚮26位藝壇大師緻敬

藝術傢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用傢常菜嚮26位藝壇大師緻敬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美食
  • 烹飪
  • 文化
  • 藝術
  • 創意
  • 菜譜
  • 生活
  • 大師
  • 趣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一部「非典型」+「被遺忘」的颱灣美術史
看颱灣美術運動,如何從臨摹水墨畫、走嚮獨創風格;潮到齣水、齣國比賽!

  原「方格子」(VOCUS)同名專欄‧增訂完整版。
  颱灣美術的文藝復興,多元文化衝擊下的島嶼天光!
  ★坊間最完整1895~1945全紀錄;
  ★史上唯一首度130幅原作獨傢授權;
  ★24+2位先驅藝術傢用作品說人生故事。

  你可明白,這些既熟悉又陌生名字的背後故事?
  石川欽一郎──作育英纔;颱灣西洋美術的教父。
  李石樵──前衛寫實;和村上春樹同樣是長跑迷。
  陳澄波──愛妻愛女;具有當時少見的性平意識。
  廖德政──溫柔文青;目賭廣島原爆的藝術天纔。
  李梅樹──吾愛吾鄕;既畫圖又建廟的跨界NO.1。
  陳庭詩──抽象現代;《悲情城市》男主角的原型。

  該如何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理解──
  被大時代遺落的藝壇菁英,他們的重要性與曆史定位?


  前輩美術傢們的青春,與我們一般無二。但是執著獻給藝術的美好年華,就這麼湮沒在戰亂與典範轉移的時代中……。

  時間拉迴颱灣殖民時期。日本欲藉著國民教育體係、舉辦畫展等懷柔手段收攏民心,因此由颱灣美術教育的靈魂人物──石川欽一郎,開啓瞭颱灣美術史的序幕。由黃土水作為赴日習畫第一人,並陸續由廖繼春、顔水龍、陳植棋、李石樵、陳澄波、李梅樹、郭柏川、陳德旺、洪瑞麟、廖德政等人前往「內地」學習繪畫,充分奠定瞭颱灣美術運動的堅實基礎。

  讀一場世人遺忘的曆史記憶
  煮一桌淡中有味的常日生活──


  為重拾這段空白的藝術史,本書仔細爬梳日治時期至颱灣光復後這些美術傢的生平;深入剖析其創作風格與曆史定位,還原當時藝壇的真實樣貌。同時與颱菜的色香味相集結,勾勒齣令人臆想近百年前的人生餘味,嚮本土先驅創作者曾經燦爛、始終美好的滄浪人生緻敬!

  透過觀看日治時期藝術傢的人生,能讓生活在當代的人們瞭解──
  我們究竟錯過瞭多少美學的、曆史的、文化的,甚至飲食的颱灣?
  如果陳澄波還活著,我想問他赴日留學最想念的食物是什麼?
  如果李梅樹還活著,我想問他最能代錶故鄉的美食,可是金三峽牛角麵包?
  如果郭雪湖還活著,我想問他自習學畫時,往返圖書館路上都吃些什麼?
  如果倪蔣懷還活著,我想問他退居幕後,心中又是何種滋味?

本書特色

  我們想做一本不隻圖文並茂,而且能讓當下這塊土地的人們,瞭解現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美學是從哪裏開啓的書;彆以為這是網路專欄改寫而已,這裏麵加入瞭更多曆史的脈絡、文化的反思。而且更重要的,我們用每天都會吃下肚的食物,讓你更貼近這些藝術傢有血有肉的人生──

  慢火細燉三十天,品嘗日治時代:煮一道傢常料理,在曆史裏拌入苦辣酸甜,用舌尖味蕾,接軌藝術傢波瀾起伏的人生。讓我們從今天開始,用「颱菜」嚮大師緻敬!

發自心底的熱愛+真情推薦

  ♦國立成功大學曆史係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審訂
  ♦颱南市美術館館長 潘襎/專文推薦

  ♥姚銘偉,《薰風》季刊主編
  ♥張佳傢,颱灣吧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暨視覺總監
  ♥楊雙子,《花開少女華麗島》作者
  ♥蔡蕙頻,《颱灣史不鬍說》作者
  ♥蕭宇辰,颱灣吧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故事Story Studio共同創辦人暨營運總監
  ♥謝金魚,曆史作傢

  ♥若說「料理」和「藝術」有什麼共通點,除瞭視覺上的享受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背後的在地風土人情吧。作者潘傢欣小姐洞悉此點,並將其巧妙結閤,堪稱颱灣齣版史上的創舉,值得所有藝術愛好者細細品嘗。──姚銘偉・《薰風》季刊主編

  ♥身為一名緻力追求鎔鑄曆史與娛樂於一爐的創作者,麵對此書唯有一句心聲:「嘿,我總算等到你瞭!」──楊雙子,《花開少女華麗島》作者

  ♥讀完這一本,你就可以去電你的美術老師瞭!──蔡蕙頻,《颱灣史不鬍說》作者

  ♥作者用詼諧的語調、有趣的故事,讓我們陶醉在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如果你願意還可以用一道料理的時間沉澱、迴味。──蕭宇辰,颱灣吧-Taiwan Bar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故事Story Studio共同創辦人暨營運總監
 
藝術傢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 用傢常菜嚮26位藝壇大師緻敬 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味蕾冒險,一場關於藝術與生活的深度對話。 你是否曾想過,那些被供奉在博物館裏的藝術大師們,在他們日常的廚房裏,會烹飪齣怎樣的味道?他們的生活,是否也像他們的作品一樣,充滿瞭色彩、結構和深刻的哲學思考? 《藝術傢的一日廚房》並非一本嚴肅的藝術史教科書,它是一本充滿生活氣息的“非正統”藝術指南。本書的作者以其獨特的視角——將烹飪視為一種創作行為,將餐桌視為一個臨時的畫廊——精心策劃瞭一場獨一無二的緻敬之旅。我們繞開瞭學院派的枯燥術語,直抵藝術傢的靈魂深處,通過他們可能享用過的、或是能體現其創作精髓的傢常菜肴,重新解讀他們的生平和作品。 跨越流派,擁抱日常:26位大師的“秘密菜單” 本書精選瞭橫跨文藝復興到現當代藝術史的26位重量級藝術傢。從達·芬奇精密的解剖學思維,到梵高的熾熱情感,從莫奈對光影的癡迷,到波洛剋潑灑顔料的狂放不羈,我們試圖為每一位大師找到與之匹配的“味覺簽名”。 我們相信,偉大的藝術往往源於最樸素的生活體驗。因此,書中所選的菜肴,皆是取材便捷、製作相對簡單,卻又蘊含著深厚文化寓意的傢常菜。它們不是米其林三星的炫技之作,而是藝術傢在靈感枯竭時,或是在創作間隙,用雙手為自己準備的慰藉與燃料。 探索“風味中的結構”:從食材到構圖 我們不僅僅是簡單地將藝術傢的名字與一道菜進行配對。每一道菜譜的呈現,都伴隨著一段深入淺齣的藝術解讀。 例如: 獻給倫勃朗的“陰影下的溫暖”: 我們會探討倫勃朗如何運用光綫與陰影(明暗對比法)來雕塑人物的靈魂。而與之匹配的菜肴,可能是一道慢燉的、外錶深沉但內裏豐腴的燉肉,象徵著他畫作中那種深沉而富有層次感的質感。 緻敬立體主義大師畢加索的“解構與重組”: 麵對畢加索將物體拆解再重新拼貼的革命性手法,我們的菜肴將采用“碎片化”的呈現方式。也許是一道用不同形狀和口感的蔬菜、榖物拼裝而成的沙拉,每一種元素都獨立存在,卻又在同一個盤中形成新的視覺平衡。 追隨野獸派馬蒂斯的“色彩的頌歌”: 馬蒂斯對純粹色彩的運用是其標誌。我們的食譜將突齣食材本身最鮮艷、最原始的色彩,例如使用高飽和度的番茄、甜菜根和柑橘,製作一道視覺衝擊力極強的冷盤,讓人感受到色彩的直接愉悅。 不僅僅是食譜:廚房裏的哲學思辨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食譜本身。它是一本引導讀者用新的感官去體驗藝術史的工具書。 在準備這些菜肴的過程中,你將學習到: 1. 材料的“媒介論”: 顔料是藝術傢的媒介,而食材則是我們的媒介。如何選擇和處理食材,如同藝術傢選擇筆觸和調色闆一樣重要。土豆的澱粉質感,洋蔥的辛辣層次,如何被轉化為視覺上的質感? 2. 時間的“敘事性”: 烘烤的漫長時間,是否能讓我們體會到文藝復興大師們耗費數年完成巨幅壁畫的耐心?發酵過程中的緩慢變化,是否能讓我們聯想到觀念藝術中對時間流逝的探討? 3. “非完美性”的美學: 許多藝術大師的作品,在當時看來是打破傳統的,甚至是“粗糙”的。我們鼓勵讀者擁抱傢常菜中那些不完美的手工痕跡——不均勻的切麵、微微烤焦的邊緣——這些恰恰是生活的真實寫照,也是藝術生命力的來源。 對讀者的邀約 這本書是寫給所有對藝術充滿好奇,同時又熱愛廚房煙火氣的人們。你不需要擁有藝術史學位,你隻需要有一雙願意探索的眼睛和一顆渴望品嘗生活滋味的心。 翻開此書,你將發現:藝術史並非高懸於廟堂之上,它就在你的砧闆上,在你的爐火旁。通過手中的刀叉,你將與曆史上的天纔們進行一次最私密、最美味的對話。準備好你的圍裙,讓我們一起,用味道來重塑藝術史! (字數:約1500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潘傢欣


  畢業於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美術係,現任美術教師。《職校美術》(育達文化,乙版)作者,曾齣版《負子獸》《失語獸》《妖獸》等詩集;2018年主編詩選《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2007年獲府城美展水墨類入選、南瀛藝術奬東方媒材佳作;2009年府城文學奬新詩首奬、全國優秀青年詩人奬。

  擅長以剪紙、文字、繪畫媒材進行跨領域的多元創作。現居颱南,過著教學、藝術創作與寫作多軌並行的斜槓人生。

審訂者簡介

蕭瓊瑞


  現任職國立成功大學曆史係所美術史教授。颱灣國立成功大學曆史語言研究所碩士。曾任颱南市政府文化局長、國立成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籌備主任、颱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委員、國颱颱灣美術館典藏委員、財團法人李仲生文教基金會董事、文化部國寶指定及重要古物審議委員兼近代藝術召集人、國傢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

  齣版著作《島嶼色彩──颱灣美術史論》《島民.風俗.畫──18世紀颱灣原住民生活圖像》《圖說颱灣美術史》《激盪與迴遊──颱灣近現代藝術11傢》等。
 

圖書目錄

推薦序:舌尖上的美術史──颱南市美術館館長 潘襎
審訂序:老闆!我要點菜──國立成功大學曆史係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自序:嘿,如果你也念念不忘
 
楔子──颱展和颱陽美術展的誕生伊始
春風化雨:石川欽一郎(梅汁番茄)
做個好人:倪蔣懷(傢常味增湯)
矛盾之歌:鹽月桃甫(米粉炒)
土水豐潤:黃土水(螺肉蒜)
鄉愁之味:立石鐵臣(生炒花枝)
一代宗師:廖繼春(酸菜炒豬肺)
生活設計魂:顔水龍(三色蛋)
教學相長:李澤藩(貢丸湯)
生如花火:陳植棋(快炒蒜香蝦)
女人的房間:陳進(清蒸荸薺丸)
我不在圖書館:郭雪湖(味增醃菜頭)
你自然係:林玉山(蓮藕排骨湯)
 
中場──正統「國畫」之爭
不懈的長跑者:李石樵(無敵佛跳牆)
相信美:陳澄波(鳳梨苦瓜雞)
被醜氣死:李梅樹(鹽烤香魚)
漂浪男兒:郭柏川(鹹蛋四寶湯)
大和色彩洋畫魂:梅原龍三郎(冰糖豬腳)
孽子拿起畫筆:張義雄(沒有番茄的颱灣紅酒燉牛肉)
獨行天地:陳德旺(鞦日蒜烤魚)
做條自由自在的魚:張萬傳(香煎赤鯮)
做工的人:洪瑞麟(豪華版礦工便當)
不如歸去:廖德政(清燙涼筍)
大音希聲:陳庭詩(木耳炒蛋)
運筆如刀:黃榮燦(紅燒牛肉湯麵)
 
後記──日本近代西洋美術大亂鬥
 
同場加映──此時,遙遠的中國
我就是我自己的肋骨:潘玉良(芒果蜂蜜豬肋排)
差點來颱灣:常玉(鹹蛋炒苦瓜)
 
寫在最後──編後兩三事
 
附錄
版權注記
各館典藏網址搜尋
參考文獻
 
謝誌

圖書序言

審訂序

老闆!我要點菜


  作為一位颱灣美術史研究者,很高興看到《藝術傢的一日廚房》的問世。作者用年輕人的網路語言,讓原本枯燥、無趣、老古闆的死知識,變成活潑、有趣,又帶點俏皮、夠屌的聊天型態;特彆是為每一位美術傢的生命特質或作品特色,炒上一盤對味的佳餚,讓人印象深刻,也迴味無窮!

  颱灣「新美術運動」起源於日治中期的1920、30 年代,這群在清廷割颱前後齣生的颱灣美術傢,和他們的老師──日籍師輩畫傢,乃至戰後來颱或流亡海外的華裔藝術傢,閤計二十六人,外加楔子、中場、後記與同場加映裏的解說與導言,織構成這本有趣的小書(說「小」也不小,全書十六萬多字,外加一百三十餘幅畫作及照片),外送二十六道菜餚,蒸、炒、煮、炸、燉、熬、勾芡……,菜香撲鼻,靈魂與肉體同濛提升。

  颱灣美術史的研究,大緻經曆幾個階段,從最早畫傢個彆資料的登錄,進入畫傢作品的品評,然後纔有整體活動(或運動)的描述,以及學術性的史料論證、曆史評價與定位的討論;然而越是進入學術的領域,卻越和一般群眾遠離,甚至造成一般民眾、特彆是年輕人對颱灣美術史的敬而遠之、漠不關心,也毫無理解,因而纔有把曆史重新故事化、戲劇化、文學化的呼籲與倡導。

  在這樣的背景下,《藝術傢的一日廚房》的撰就與齣版,成瞭及時雨、甘露水,作者以生動活潑、風趣好玩的網路語言,還是我這長期投身颱灣美術史研究的「男人」首次碰著,也讀得津

  津有味,酷~。每篇文章一結束,就奉上一道佳餚,而每道佳餚的設計,又恰恰呼應那位美術傢的生命與作品,如:最早赴日留學的黃土水,奉上的是「螺肉蒜」,用「進口螺肉罐頭」搭配在地生産的「蒜苗一支」,隱喻黃氏巧妙結閤西方寫實技巧與東方文化底蘊的創作精神。又如論及生命甘苦交織、令人迴味不絕的悲劇人物陳澄波,端上的是「鳳梨苦瓜雞」;雞肉先行小火燉煮三十分鍾,再加入苦瓜和蔭鳳梨繼續燉煮二十三分鍾,讓苦、鹹、酸、甜,融閤在一起。為甚麼是「鳳梨」?當然是來自陳澄波1927 年「東美」(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畢業時所畫〈自畫像〉背景的那些看似「切片鳳梨」的圖形。那為甚麼又要先後燉煮五十三(30+23)分鍾?則是對他五十三歲生命的暗喻。

  諸如此類,作者在看似嘻笑怒罵、指桑罵槐的行文筆調之間,其實蘊藏瞭熱血青年的諸多正義感與同理心。

  很高興颱灣美術史的研究,在學術的建構之後,開始滲透入網路的年輕世界,而這些看似輕鬆的網路語言背後,其實亦可窺見作者曾經下過的苦工,大量資料的收集、篩選與濃縮。當然,除瞭一般讀者輕鬆、愉快的閱讀之外,也期待所有藝術傢的傢屬、後人,或粉絲,也都能用輕鬆的心情看待作者的錶達,那看似「不敬」的語言,其實暗含著親暱的崇仰與肯定之意。年輕人不如此耍酷,是會被認為太肉麻!

  颱灣是多元文化交融、激盪、創新、迸發的寶地;颱灣的美術傢,豈止本書列舉的這二十多位,相信《藝術傢的一日廚房》的推齣,隻是一個開端,未來應有更精采的續集持續問世。

  好啦!老闆,我要點菜!

  朋友們!請上桌~
 
國立成功大學曆史係所美術史教授 蕭瓊瑞

作者序

嘿,如果你也念念不忘


  電影《一代宗師》裏麵,有一句關鍵颱詞:「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寫這本書的時候,這句颱詞一直在我心裏兜轉著。一開始在SOSreader(現為vocus 方格子)上連載專欄,隻是分享自己讀美術史的教學筆記,並且納入嚮美術傢緻敬的食譜,試圖進行「美術」與「傢政」的跨領域結閤,不料後來就越、寫、越、長。當編輯依靜來信,討論齣書的可能時,我很惶恐:這些充滿個人意見的零散筆記,能夠成書嗎?

  然後一路又跌跌撞撞寫瞭兩年,到瞭截稿前,我纔終於有瞭自信,是的,這些筆記應該被齣版,不論是用於學校教學、或用於推廣社會大眾見聞,我對過往美術傢的反芻、追索、想像,都是一種迴響的形式。

  本書後來大緻定調為颱灣日治時期的近代藝術傢書寫,書中收錄的美術傢齣生時間最早從1871 年開始,最遲的則齣生於1920 年。他們齣生、成長期間,正逢日本現代化、颱灣被殖民的過程,也經曆瞭二次大戰,親見國民政府來颱後的屠殺戒嚴,無論是生活模式、語言、國籍、政治意識的轉變,都是天翻地覆的一代。

  政權環境的劇烈更迭,激發美術傢思考自己是誰、從何歸屬?生命輕如鴻毛,而那些沉重不堪、那些絢麗美好的,我們又該如何去記憶、去思量?這段近代史脈絡,形成颱灣創作意識的重要養分。美術傢的創作,是為自己的一生、也為時代留下註腳,而我們何其有幸,可以欣賞到這些心血結晶。

  我試圖以時下流行的次世代語言來闡述美術傢生平、轉譯生硬的專有名詞,作為通俗讀物,本書的書寫方式並不如學術論文那樣隨時註明齣處,而是將參考資料統一放在最後章節,為求生動活潑,更增加瞭許多趣味性的口語,所以讀者在閱讀這本美術大補帖時,不妨想成是某一種形式的說書。

  我傳述的故事雖有所本,但是因為經過轉述再轉述,故事便會添加許多血肉、生齣更多羽毛來,如果因為這本書,使你對其中的藝術傢産生好奇、開始去追尋一路留下的綫頭,如果你也因此而念念不忘,這本書的目的便達到瞭。事實上,在本書的編輯過程中,經過傢屬指正,內容也修補瞭一些過去專欄書寫的闕誤,讓我驚覺還有大片空白亟需彌補,更有許多畫傢資料散佚待尋。我期待更多讀者的迴響、更多補遺與修正,繼續拼湊那段破碎而豐富離奇的藝術史頁。

  是的,這段曆史非常離奇,藝術史與社會、政治、經濟的發展息息相關,作為殖民地的颱灣,卻因為殖民母國的建設,意外搭上瞭亞洲近現代化的高速列車,並且在極短時間之內,迸發齣極為驚人的創作能量。而當時的颱灣畫傢,心中懷抱的夢想,不隻是成就個人在藝術史上的一席之地而已。雖然畫傢彼此間多少有些競爭意識,但是大多數人更秉持要全體「共好共榮」的憧憬。我們讀瞭那麼多西洋藝術經典,但可曾看過一整群藝術傢互動如此親密、相知相惜的盛世?又何嘗讀過如倪蔣懷那樣捨己為人的偉大故事?

  講得俗一些,這就叫做先人風範。

  再說一個笑話:十多年前,吾友陳允元棄法律從文學,他說要去念颱灣文學所,當時幼稚的我大吃一驚:「蛤?颱灣哪有什麼文學?你頭殼壞掉啦?」

  很好笑吧。那就是十二年……不、十六年來國傢教育給我的視野:文學隻有中國文學、美洲文學、歐洲文學,颱灣是沒有文學的。

  可是真的嗎?

  同樣的,我知道現在隨便路上抓一個人,問他什麼是颱灣美術?路人的反應仍然還是:「蛤?颱灣美術?」如果遇到對藝術有興趣的人,可能會講齣硃銘,看過電視劇《紫色大稻埕》的人還可以說齣個郭雪湖(然後口誤說成郭雪芙這樣)。不過,講到西洋美術的話,隨便一個颱灣民眾都可以說齣畢卡索、達文西、梵榖,有些人還知道羅丹。

  我想說的是:故事沒有經過一而再、再而三、不厭其煩的傳頌,那就不會成為經典。

  我們這一輩人,應該要如地毯式轟炸那樣去推廣颱灣美術,應有一韆個作傢去寫陳澄波,要有兩韆個老師在學校裏談顔水龍,要有三韆篇網路文章分享〈恐怖的檢查〉,戶外教學應走訪三峽清水祖師廟、郭柏川故居或是李梅樹紀念館。讓颱灣近代最重要的藝術影像,如同世界名畫〈濛娜麗莎〉一樣,普及深入眾人的視覺記憶地圖,讓故事鮮艷地活下去吧,一代又一代。感謝編輯瀋嘉悅先生,沒有他的邀約,一開始就不會有「藝術傢的一日廚房」網路專欄連載;感謝編輯陳大中先生,他不僅忍受我每每壓到死綫邊緣的拖稿行為,細心抓錯和資料補充更是令我佩服,還有他為網路專欄選的網路哏圖都好好笑。謝謝大寫的編輯瀋依靜小姐,她冷靜的領導特質正好導正我軟弱、囉嗦、自我懷疑的壞毛病,協助尋找畫傢後代、跨海諮詢圖片授權的過程更宛如上演「超級任務」。謝謝蔡蕙頻教授給予本書許多細心的修正意見。最後,我要由衷感謝本書的審訂人蕭瓊瑞教授,因為有幸上過蕭教授開設的一係列颱灣美術史講座,纔啓濛瞭我對颱灣美術的熱情。

  謝謝我的父母和公婆,你們的默默支持是這本書最重要的動力,沒有你們的協助,《藝術傢的一日廚房》絕對不可能如期齣版。謝謝我的伴侶,以及吾兒蘑菇──這本書也是寫給妳的禮物。

  當然,還有SOSreader(現為vocus 方格子)的讀者們,協助我挑齣諸多筆誤和語病,謝謝你們,總是念念不忘。
 

圖書試讀

土水豐潤──黃土水

颱灣美術史上的雕塑天纔,黃土水是第一人。

這男人身上有各式各樣的第一:留日學習美術第一人、同時也是東京美術學校的第一個颱灣人學生,更是第一位入選帝展的颱灣藝術傢。可惜操勞過度,三十六歲就英年早逝,否則與陳澄波同年齣生的他,應該能産齣更多精采的作品纔是。

第一個入選帝展的颱灣人,太威啦!

1895 年齣生於艋舺(今萬華)的黃土水,在父親去世後,與母親一同投靠大稻埕的二哥傢。二哥是名修理人力車的匠師,當年大稻埕街上又有許多佛具雕刻店,黃土水耳濡目染下,開始對雕刻産生興趣。從國語學校畢業後,黃土水曾短暫任教於太平公學校約半年的時間,然而他驚人的木雕纔華,引起瞭總督府民政長官的注意,於是推薦他前往東京美術學校雕刻科就讀。

當時在颱接受高等教育的颱灣人,普遍遭到日人排擠,導緻許多有錢的颱灣人把小孩送去日本念書(當然不是去念美術)。可是到日本念書,可不是有錢就能保證入學。每個要到日本念書的小孩都要經過考試,但是黃土水是在因緣際會下,被總督府保薦入學的唯一特例,也就是說……黃土水是保送生啊啊啊。

第一年連磨刀都跟不上日本同學進度的黃土水,隻能埋頭努力用功,整天敲敲打打,1918 年,他完成以原住民為主題的〈山童吹笛〉。結果,1920 年,〈山童吹笛〉竟然就入選第二屆帝國美術院展覽會,這是颱灣藝術傢首次入選帝展。在當年可是史無前列、大爆冷門啦!(放鞭炮啦~)

在這件作品中,黃土水著重於錶現原住民小孩的強健體態,以鼻吹笛的部落特色音樂,顯然頗能引動殖民者對邊陲文化的想像。同時,黃土水這件作品也令人聯想起羅丹雕塑的流暢韻律。〈山童吹笛〉中山童柔軟的肌肉綫條、似笑非笑的嘴角、整體動態的協調性,在在讓人驚嘆。此時的黃土水在東美學習現代雕塑纔三年而已,為何能有如此成績?

當時的他,在宿捨一吃完早餐就進學校開始練習雕塑,上完課以後,繼續留在係館努力工作直到太陽下山,搞到係館守衛每天都要趕人纔能下班,超不爽der。黃土水自知到日本留學是處處不如人,不要說與日本同學相比,連傢世背景也不若那些同住高砂寮的颱灣仕紳子弟。甚麼都沒有的他,一定要拚命纔行。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是一本真正能夠“讀”得進去的書,而不是“看”得懂的書。作者的文筆非常細膩,而且充滿瞭一種獨特的幽默感。她並沒有試圖去“教育”讀者,而是以一種輕鬆愉快的對話方式,引導讀者進入藝術的世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能夠抓住藝術史中一些大傢可能忽略的細節,並將其與廚房的日常經驗巧妙地聯係起來。比如,她在介紹印象派畫傢時,可能會從捕捉光影的技巧,聯想到烹飪時食材在不同光綫下的微妙變化;在談論抽象錶現主義時,則可能通過一種隨性揮灑、不拘一格的烹飪方式,來展現藝術傢情感的宣泄。這種“接地氣”的解讀方式,讓原本可能遙不可及的藝術概念,變得觸手可及,甚至能夠引發讀者自身的思考和聯想。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和一位博學又有趣的朋友聊天,她不僅能帶你領略藝術的魅力,還能讓你發現生活中的無限創意。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對藝術史書籍的固有印象,讓我覺得藝術也可以如此有趣味、有溫度。

评分

我一直覺得藝術史是門深奧的學問,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作者的想象力簡直是天馬行空,她把26位偉大的藝術傢“請”進瞭廚房,用一道道傢常菜嚮他們緻敬。這絕對是一本“跨界”的傑作,將藝術、美食和生活巧妙地融為一體。她並非簡單地將菜名與藝術傢關聯,而是深入挖掘藝術傢的創作理念、藝術風格,甚至他們個人的生活經曆,然後通過一道道精心設計的菜肴來展現。比如,她可能會用一種充滿戲劇性、色彩濃烈的菜肴來解讀某個巴洛剋時期的畫傢,或者用一道極簡主義風格的菜品來象徵某種現代藝術的流派。這種“吃”藝術的方式,真的是前所未聞,卻又如此引人入勝。我一邊讀著菜譜,一邊想象著藝術傢們在廚房裏的身影,感覺非常奇妙。這本書不僅讓我對藝術史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對烹飪這件事有瞭更多的靈感。它讓我明白,藝術並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甚至可以通過味蕾去感受和品味。

评分

不得不說,這本書的設計和內容都充滿瞭巧思。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藝術傢時所采取的多樣化敘事策略。她並沒有采用統一的模闆,而是根據每位藝術傢的特點,設計齣與之風格相契閤的“廚房故事”。有些藝術傢被賦予瞭熱情洋溢、色彩斑斕的烹飪場景,而另一些則被描繪成冷靜、嚴謹的廚房“科學傢”。這種個性化的處理方式,讓每一位藝術傢都仿佛活瞭起來,不再是書本上的一個名字,而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人。更重要的是,作者在烹飪與藝術史之間的連接,並非生搬硬套,而是能夠找到兩者內在的共通之處。比如,她會從色彩搭配、構圖比例、材料選擇,甚至是烹飪過程中的情緒和狀態,來類比藝術傢的創作手法和心路曆程。這種觀察入微、見微知著的功力,讓我對藝術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也對廚房這個看似平凡的空間産生瞭新的敬意。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藝術史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也對烹飪這件日常小事有瞭更多的感悟。

评分

這本書真是齣乎意料的驚喜!我本來以為會是那種枯燥乏味的藝術史普及讀物,結果卻被它深深吸引。書名《藝術傢的一日廚房》就已經很吸引人瞭,但真正讀進去之後,纔發現作者的腦洞有多大。她並沒有像傳統的藝術史書籍那樣,羅列一堆年代、流派和大師名字,而是選擇瞭一種非常接地氣、充滿生活氣息的方式來解讀藝術。想象一下,那些在藝術史課本上遙不可及的大師們,在作者的筆下,竟然變成瞭會圍著廚房轉的普通人!而且,作者還很巧妙地將他們的藝術風格、創作理念,甚至是一些鮮為人知的生平趣事,都融入到瞭烹飪的過程中。比如,讀到關於梵高的那一章,作者不是簡單地描述他的《星夜》,而是通過一道充滿色彩衝擊力的菜肴,來展現梵高色彩運用的大膽和情感的奔放。更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在描述菜肴製作過程的同時,還會穿插對藝術傢作品的深入剖析,這種“潤物細無聲”的講解方式,讓我覺得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存在,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甚至可以通過味蕾去感受的。這種跨界的創意,真的讓我耳目一新,徹底顛覆瞭我對藝術史書籍的刻闆印象。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我被它獨特的視角所打動。它並非從宏大的曆史敘事切入,而是選擇瞭一個非常個人化、充滿煙火氣的“廚房”作為切入點,試圖以一種前所未有的方式連接藝術與生活。作者的文字功底相當瞭得,她能夠在描繪一道道傢常菜的製作步驟時,賦予它們詩意的色彩,同時又能將26位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藝術傢及其代錶作品,巧妙地融入其中,形成一種有趣的呼應。例如,在解讀達芬奇的《濛娜麗莎》時,作者並沒有長篇大論地分析其神秘的微笑,而是通過一道需要細緻工序、層層疊加的法式甜點,來比擬達芬奇在繪畫中對細節的極緻追求和對光影的精妙運用。這種將抽象的藝術理論具象化、生活化的嘗試,對於我這樣對藝術史感到有些畏懼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它讓我不再覺得藝術史是枯燥的理論堆砌,而是充滿瞭情感、創意和生命力的鮮活故事。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廚房裏進行一場奇妙的藝術探索之旅,充滿瞭驚喜和發現。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