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记号(限量签名版)

微小记号(限量签名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聪威
图书标签:
  • 文学
  • 小说
  • 签名版
  • 限量版
  • 当代文学
  • 长篇小说
  • 虚构
  • 成长
  • 青春
  • 治愈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小说家王聪威首部诗集 优美得奄奄一息、薄如蝉翼的情诗 单凭这本诗集,王聪威就足以理直气壮地站在最厉害的诗创作者行列。——罗智成 其诗情意压缩如铁丸,不能剥,不能嚼,最甜蜜都是汤汁收干,不是热油乱溅;诗中充满了仪式,物件,在意微尘与风色。——杨佳娴 王聪威:「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微小记号。多年之后仍能提醒我,哪里有谁曾经被爱。」 本书收录诗作,以及王聪威视为诗的短文共八十八篇,横跨三十年时间,可窥见其文学的起点、创作的核心、抒情的内里。 作为一位小说家,王聪威以多变的形式技巧与高度的艺术自觉,大尺度出入宏观性的追索与内向式的微观之间,在台湾小说家中独树一帜。然而在他的诗里,似乎褪去了那个理性机巧的小说家模样,从心里召唤出三十年不变的少年。他的诗是小说与诗体的深度融铸,具有看似简单明白却令人低回吟咏的叙事风格,既运用他擅长的小说佈局取景描情,也张开纯粹的诗人之眼,提醒着我们那些因为太过随手便利,而忘却的爱情初心。 草草起床/手沖一杯咖啡/空空的白盘子/把今天想对她说的第一句话用叉子叉来叉去/好像这句话很害羞 把今天想对她说的第一句话用火筷拨来拨去/好像这句话是快熄灭的炭/千万年前已灭的星——节录自〈今天想对她说的第一句话〉 他的诗善用画面、对白、善用反讽、比拟,加上随处可见机智的警语,让我们得到读诗时少有的愉悦与乐趣。王聪威:「这样的诗集适合什么样的人读呢?……想要知道自己被谁爱着想着的人,想要穿着一双温暖袜子,走在冰凉的地板上的人。」 名人推荐 罗智成、杨佳娴 专文推荐 王榆钧、林达阳、徐珮芬、孙梓评、许悔之、陈育虹、陈繁齐 触动推荐 好评推荐 聪威学长在我的心中,先是一个台大诗社众顾问口中的传奇诗人,后来才成为了文坛都知道的厉害小说家。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我好像又回到台大诗文学社/台大现代诗社当年收留我、与单车社共用的小社办,墙上挂着车胎和齿轮,而手中的读本文字里有一些极好的脑袋、极难得的情绪、极稀有的意象在精密运转──每个字都真心且神圣,或许因为想对最重要最难得的一人说话,所以并不打算让所有人都明白。隔了多年重读,这些诗作仍能通往令人向往的远方、并随时展开漫游和冒险,非常迷人,非常怀念,也非常感谢。——诗人、作家 林达阳 彷彿太空总署寄给外星人、向未知文明自我介绍的旅行者唱片般,这本诗集如一片在真空中独舞的叶子,上头作满了微小的记号,呈现着那些困住我们的甜美细节,清晰如祕鲁沙漠中的纳斯卡线,精致像恋人真心编造的谎言。——诗人 徐珮芬 《微小记号》至少有三种声音在丰富变奏:其一是「柠檬塔砸碎的暮色」,滋味酸甜的少年始终维持着烦恼,不知如何把舌间熟度不明的话语递出,如同献上一个不确定的吻。其二是生活透明的深渊,「将头颅放在车轨之下」,怎样才能顺利闪避雾中练习射击与涉及的弹弓队?怎样才能好好掏出并交换「彼此深藏的弹簧」?其三是人间即兴剧场,挪移小说技巧至诗中,编派人物,安排对话,调度场景,戛然而止的尾韵。读《微小记号》,最触动心神的往往是那些被捕捉了,却难以转述的片段:存在者像一道将被抹去的铅笔画痕,在虚实难分的「银线之阵」留下线条——自然,那便是不需破解、无关拯救的迷宫里,阿里阿德涅留下的线。——诗人 孙梓评 感知细腻,节奏明晰;真挚内敛的情感,彷彿熔熔岩浆,因文字的冷却压抑而更显张力。凭借成熟小说家的创作力与经验,王聪威完成的第一部诗集果然不负期待。——诗人 陈育虹 看着王聪威的诗集《微小记号》稿本,花了几天,慢慢的看。读到〈雾中彼岸〉这一首的句子:妳是我的归航/即使/在雾中/也有一呜清晰的号笛。读到这里,我突然了解以前读王聪威小说,其中那诗味的来源,就是「不说完」的空白⋯⋯因为「不説完」,所以阅读的人觉得文本「説不尽」。就语言的使用而言,诗的「精简寡少」与小说的「洋洋洒洒」,是有本质上不同的。所以我们看一百多年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写小说又善诗者寡乎!但是小说写得好极了的王聪威以「情节」的「情绪」的美好比率,调配出耐读、有味的诗。我读着读着,速度很慢,带着愉悦,偶尔停下来,若有所思。 读诗的时候,会忍不住停下来而若有所思的话,那么,你正在读的是,一定是好诗。——诗人、有鹿文化社长 许悔之
巨著之影:一部跨越时空的史诗 (本简介将聚焦于《微小记号》系列中其他作品的宏大叙事、深刻主题与独特风格,旨在勾勒出同一世界观下不同篇章的壮丽画卷。) 在广袤无垠的宇宙图景中,存在着无数被遗忘的文明与尚未揭示的真理。本书系出同一部宏大叙事体系,它并非聚焦于那些转瞬即逝的“微小记号”,而是着眼于塑造历史进程的基石事件与恒久法则。这是一部关于时间、权力与存在本质的史诗,它以近乎全景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横跨数个星系,历经数万载光阴的文明兴衰史。 序章:文明的起源与失落的黄金时代 故事的开端,将我们带回到“先驱者”文明的鼎盛时期。彼时,技术已臻化境,生命形态突破了碳基的桎梏,意识得以在量子网络中自由穿梭。本书没有探讨个体命运的细微波动,而是深入挖掘了导致这个黄金时代走向衰亡的根本性矛盾。 我们看到的是“大分裂时期”的记录。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战争,而是一场基于哲学与形而上学理念的深刻冲突。一部分先驱者坚信“纯粹整合”的道路,即彻底融入一个无形、无我的意识海,以求得永恒的稳定;而另一部分则坚持“多元涌现”的信条,认为个体的差异性与不可预测性才是宇宙进化的真正动力。 书中详尽描绘了那些被后世史学家视为“神话”的科技奇迹:星际折叠驱动器的首次应用,记忆提取矩阵对个体灵魂的重构,以及那些用于抵御虚空侵蚀的“存在锚点”的构建过程。这些宏伟的工程,是文明在面对宇宙终极虚无时,所展现出的最强硬的意志。 中卷:帝国的崛起与铁律的铸就 当先驱者文明的辉煌黯淡后,新的力量在废墟之上崛起,形成了我们所称的“合众帝国”。本书的第二部分,便是对这个铁腕统治下,社会结构的细致解构。 合众帝国并非依靠武力征服所有星域,其力量的核心在于其对“熵增法则”的巧妙利用与制约。帝国构建了一套极其复杂、几乎无法被察觉的社会控制系统——“平衡之网”。这个网络通过微调资源的分配、信息的流向,乃至艺术表达的范式,确保了社会始终处于一种“可控的低效率震荡”状态,从而避免了再度出现先驱者那样极端的爆发与崩溃。 我们深入探讨了帝国“元议会”的运作模式。这些议会的成员,有些是活了数千年的生物实体,有些则是高度进化的AI集合体。他们的辩论不再关乎是非对错,而是围绕着“最优化的长期牺牲”。书中描绘了一场关于是否应该“冷冻”掉一个拥有反叛潜质的幼年星系文明的会议,其讨论之冷峻、逻辑之严密,令人不寒而栗。这不是简单的善恶抉择,而是对宇宙整体生存概率的精密计算。 在这一部分,人物的塑造服务于宏大的历史背景。重要的角色,如首席架构师伊莱亚斯,他穷尽一生试图在帝国的铁律中开辟一条通往“真正自由”的缝隙,最终却发现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不过是“平衡之网”设计者预料之中的一个变量。他的悲剧,是所有试图在既定秩序中寻求突破者的共同命运的缩影。 下卷:异端、边境与宇宙的低语 随着帝国的触角延伸至星系的边缘,那些未能被完全整合的角落开始展现出新的形态。本书的后半段,焦点转向了“边境域”,那些充斥着流放者、异见者和古老力量的混乱地带。 在这里,我们接触到了那些被帝国压制或完全否定的“形而上学教派”。例如,“回声猎人”——他们相信宇宙的每一次重大事件都会在更深层次的维度留下“回声”,而他们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式和心智训练去捕获这些信息。他们对“存在”的理解,与帝国基于物理法则的统治观形成了尖锐的对立。 更引人深思的是对“虚空生物”的描述。这些生物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外星种族,它们似乎是宇宙基本法则在某些极端环境下的具象化产物。帝国用尽一切手段防御它们,视其为对“秩序”的终极威胁。但书中也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设想:或许这些虚空生物的出现,并非是破坏,而是宇宙在自我修正时所排出的“多余熵值”。 故事的高潮部分,集中在对“零点事件”的探索上。这被认为是先驱者文明最终崩溃的导火索,也是帝国最严密保守的秘密。它牵涉到对时间本身的干预,以及对因果律的挑战。书中并未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呈现了多方势力——帝国的清算者、边境的异端,乃至沉睡在远古星云中的某个自主意识——对“零点事件”的不同解读和行动路径。 总结:永恒的追问 这部史诗级著作,以其磅礴的结构和对宏大主题的深刻探讨而著称。它探讨的不是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是文明在面对绝对秩序与绝对混乱时的选择。它要求读者摒弃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期待,转而关注那些驱动历史洪流的、深植于宇宙结构中的永恒法则。全书弥漫着一种宿命论的基调,即使是最高明的智慧,也似乎逃不过既定轨迹的牵引。 这部作品的魅力在于其对细节的执着——对古老仪式的还原,对失传语言的重建,对复杂政治哲学的深入剖析。它提供了一扇观察一个跨越星辰的文明如何从辉煌走向沉寂的窗口,让我们得以一窥,在那些支撑起整个时代的巨大结构之下,隐藏着何等复杂、矛盾而又令人敬畏的真相。它邀请读者进入一个远超个人经验的维度,去思考:何为真正的永恒?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王聪威


  1972年生,台大哲学系、台大艺术史研究所毕业,现任联合文学杂志总编辑。曾获巫永福文学大奖、中时开卷十大好书奖、法兰克福国际书展选书、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决选、台湾文学奖金典奖入围、宗教文学奖、台湾文学奖、打狗文学奖、棒球小说奖等。着有《生之静物》(日文版《ここにいる》)、《编辑样》、《作家日常》、《师身》、《恋人曾经飞过》、《滨线女儿──哈玛星思恋起》、《复岛》、《稍纵即逝的印象》、《中山北路行七摆》、《台北不在场证明事件簿》等。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后记

照片、旧物与诗


  我这个人的记性不太好,虽然不是刻意的,但随着时光流逝,许多事情都像未曾发生过似的,从我的生命里消失,这当然对不起那些曾经对我有重要意义的人事物,也让我自己感到很沮丧,好像自己一直是个冷淡无情的人,我并不想当这样的人,但我确实不是那种会把照片、旧物整理成序的人,所以找不到便找不到吧,也不是非要找到的东西不可,差不多每次都这样说服自己,于是心就一点一点地像洗了太多次,洗得太白而最后破掉的衣服。

  收录在这里的诗,以及我个人视为诗的短文,历经了很长的时间,从大学到此刻,原本四散各处,有的存在深深的电脑硬碟、有的贴在部落格、twitter、Facebook,有些只存在于正式的刊物,有的点阵列印在A4纸上却没有原档,有的只是手写在六百字稿纸上的草稿。母亲于二〇一八年初过世,我在家中整理她为我保留年轻时代的照片、旧物、书信、稿件,忽然之间像是被过去的事物所捕获,「在这里。」他们对我说,「我们还在这里。」到目前为止,究竟爱过谁或重重伤害过谁?曾经纪录这些事情的,对不写日记的我来说,终究只有诗而已。

  于是花了时间将他们从各处角落里找出来,正如原本所想的,一开始看着这些过去写的诗,无论是存在于什么载体上,我一律感到非常陌生,许多句子我已不记得为什么要这么写,当时的情绪与感受,连写给谁,什么时候写的也忘记了。身为小说家的自己,许久不曾幻想能出版诗集,但一旦决定后,除了继续新写之外,也细细重读旧作,重新打字,觉得不够好的地方挑挑捡捡地修改,在这样的过程里,许多过去珍爱的人事物可以一一回想起来,每一首诗,都是一个微小记号,多年之后仍能提醒我,哪里有谁曾经被爱,悄悄地为自己标引了时光片段。

  而这些诗,大概就是偶然想到谁,想对他说点什么,在便条纸上写写看的东西。这成了极端的私史检索,但在整理成有组织的诗集时,我反覆阅读文.温德斯的摄影文集《一次》与安德烈.塔可夫斯基的《塔可夫斯基拍立得摄影集》,纯粹去感受那些旅程文字、时间印象与光影结构是如何被并置,且试着将这些诗作,放在公平的时光流动之中,洗去原有加诸他们身上旧有的时空标签,仅凭着我的喜爱与灵感,排列成对如今的我具有意义的模样。

  那么,这样的诗集适合什么样的人读呢?我想,大概就是那些喜欢整理旧物、信件的人,想要知道自己被谁爱着想着的人,想要穿着一双温暖袜子,走在冰凉的地板上的人。

推荐序

换个方式靠近(节录)/罗智成


  《微小记号》本质上是一本情诗集。

  由不同心境的独白、不同场景的对白与不同风格的诗作形式组合而成。

  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似乎看到一个强大如宿命的日常生活现场。作者,或第一人称,在此谨慎地生活、工作、恋爱、作白日梦……顺从地忧伤或快乐着,熟练地应对一个丰富如幻想的现实世界;字里行间里看似压抑而被动,却由于深刻的自我意识、敏锐的观察与反思,他其实也更主动地安置一切,尽情去诉说、去赋予意义。

  我们必须承认,诗创作往往是凡人最辉煌的抵抗……

  在《微小记号》之前,我没看过聪威的诗。虽然我们认识已久,知道他写了许多非常好看的小说,而且为了一个难以置信的理由,成为我台大哲学系的学弟。这个难以置信的理由,其实跟写诗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一直没有证据。一直到出现这本诗集。

  的确,在各种文学场合的互动中,我一直觉得他另有一面隐藏得不太好的,更细腻、浪漫的自我,但一直没有证据。

  因为聪威的日常言谈直白、紧凑,带着未预期的创见与犬儒式的自嘲与幽默,那种率直的洞见、俐落的观点,有时候我会认为是为了提防太过美好的想像、太过浪漫的情怀所致,而这似乎和刻板印象中的诗是格格不入的。

  这一点倒跟他的小说颇为接近:驳杂、不寻常的现实主题、新乡土风的口语、多面向的实验精神;但不时出现一些锤鍊许久的精致表达与隽永字句,总让你觉得他始终有一些东西蓄势待发、唿之欲出。

  所以,在他的诗作里,我们会不会发现到他性格中,较少显示出来的那一面?或者,发现到诗创作较少被人预期到的那一面?这样的好奇,让我在阅读的时候更为专注。

  第一首,序诗,Love of My Live,给了一个令人惊艳的起始。

  聪威袭用了Queen合唱团抒情得要死的歌名与词句,开宗明义就把他压抑许久的感性,或他独有的感情形式华丽地宣洩出来:

  「他不知道我决定放弃

  他的世界即将不同

  这是爱睡觉的我,唯一能改变某人世界的方式

  才不管,这世界对他来说

  有什么我不明白的意义 」

  在这当中,以及之后的许多章节,我会一直记挂的,大概就是这种对于爱情的无力与坚持,以及优美得奄奄一息的、薄如蝉翼的表达。那其实是他面对这个世界时,特有态度的象征。

  一个被实现于真实世界的爱情,

  不正像一个被现实生活不经意对待的,充满诗心的文青?

  退让与抵抗交替、梦想与幻灭交织,还有对于事物的选择与逃避、对于细节的耽溺与执迷,或者眼珠快速移动的观察、大脑快速转动的思考,这些勤奋而细腻的书写,不但表达出作者特殊的性格与态度、对都市文明的敬畏与疏离,似乎也带着弥补被事实禁锢的生命之巨大渴望。

  但是,我觉得他的诗作最触动人的元素还是来自于,各式各样的无能与无力。

  我们只想用比现实更坚实的文字,来守住比现实更脆弱的那一部分自己。

  这似乎也是他对诗的书写的基本期待与想像。

  像在残酷的巨人的城堡里,借由文字建造许多秘室,窝藏自己的存在、真实的感受、非法的念头、快乐的狂想、忧伤的记忆,

  在钟楼塔顶、在厨房、在书本中、在遥远的港口。

  Love of My Live把聪威的感性华丽地宣洩出来,

  但是那基本上属于Queen的语言。

  「草草起床

  手沖一杯咖啡

  空空的白盘子

  把今天想对她说的第一句话用叉子叉来叉去

  好像这句话很害羞。」

  才是最能代表聪威风格的句子!

  在《微小记号》里,他用这样的语言建构了大部分的作品。

  也许是因为这是聪威的第一本诗集,创作的时间涵盖较广,也许是因为作者跟我一样,对诗有比较宽松的界定与想像,《微小记号》所收入的作品在形式上十分多样化,在风格上、主题上也十分丰富。

  我大致可以从中分辨出三类不同的作品。

  第一类作品的篇幅较大, 体例接近散文诗或极短篇。这是我们最熟悉的聪威;熟练演绎着纸面上的电影或MV,流畅的镜头,不经意的对白,特写的细节,勾勒出一个又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插曲或场景。这些作品深邃可读,意象十分鲜明、表达十分生动,让你不由自主地跟着〈蛋包饭男友〉、〈生日蛋糕〉、〈恋爱的时机〉、〈不想〉等情节在亚热带都会的白领生活圈忙碌、徬徨;而「自制的情感不对等」是其中的敍事基调。有时候,你又随着〈白光〉、〈Bossa Nova夜降临〉这些狂放的文字铺陈,神游于遥远的时空、遥远的主题,唿吸着异国、异质的空气,迟迟无法回头。

  诗创作在呈现官能经验上一个核心工具,就是意象。意象在往上整理就成为情境;情境再更加完整化,就是情节或场景了。在这类宛如拍摄脚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生活向诗靠近,或诗向视听艺术靠近的轨迹。

  第二类作品多为洋溢着聪威风格的短诗,也是本书的主体。他善用画面、对白、善用反讽、比拟,加上随处可见机智的警语,让我们得到读诗时少有的愉悦与乐趣。

  这些诗行来自生活观察所得,无论是对城市、对人与人的关系,都有别出心栽的想法。通电话、海洋、旅行与伤心是主要的关键词,反映出作者与世界不确定的关系,也反映出者对于破格、对于矛盾或不协调某种反惯性连结的耽溺。例如:

  「风意外跌入窗风铃只好仓皇通知妳
我还未到来」

  是优美的诗情与尴尬意外的机智结合;

  《海洋之旅》中的「主帆卸下了,我的爱

  厨子熄了炉子

  我的爱

  想亲亲妳的肩带」

  是浪漫想像与无法回避的现实情境并存的紧张状态。

  「我不懂?

  妳就这么忍心地放任我和极简主义在一起,和别人结婚了。

  如果我必须忍受极简主义,为什么我不能娶妳呢?」更是一个有饱满自我意识的人炉火纯青的自嘲。

  第三类作品比较少,是聪威试图离开自己惯用的语言,在各个不同的阶段,去探索想像中更理想的文字表达的种种实验,因此风格较不一致。在这当中,有更纯粹、抽象的作品、有图象诗,也有相当成功、节奏截然不同的抒情或雄辩的语法。

  〈我是妳的倒影〉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

  「我是妳的倒影。

  当妳凝视,我的时候,

  我也不得不凝视妳。当妳伸手触摸,

  我的时候,

  我也能触摸妳。但妳的手一旦真的

  触摸到我,我的身躯

  就会 为之碎裂。

  所以,我总是,期待不已。」

 

图书试读

〈今天想对她说的第一句话〉
 
草草起床
手沖一杯咖啡
空空的白盘子
把今天想对她说的第一句话用叉子叉来叉去
好像这句话很害羞
 
沙发感到寂寞,地毯感到寂寞,
感到不谅解,铁锅如褪去沙的穴底般沉默
把今天想对她说的第一句话煎来煎去
好像这句话太生
 
尝过如蜜淌的拥抱,刀枪列阵的亲吻
被餵养以哀伤的毒发,长途巴士上哭饿肚子
所以早习惯自己的样子
习惯快乐
习惯是个大人
习惯被依赖
习惯瞧不起别人,也擅长奉承
习惯对众人侃侃而谈
却无法安慰一位爱哭鬼 
习惯熬干的言语
而她的浸满酒酿
 
没有资格说自己寂寞
没有资格要求被爱
没有资格脆弱
只能用许多的话去料理今天想对她说的第一句话
腌渍,沾粉勾芡,好像这句话太淡
 
习惯什么都很容易
习惯耸耸肩随便
习惯睡宽大的床
却无法获得真心的梦
草草睡着
把今天想对她说的第一句话用火筷拨来拨去
好像这句话是快熄的炭
千万年前已灭的星

用户评价

评分

《微小记号(限量签名版)》这本书,在我手中传递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厚重感。不是重量上的,而是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作者的真诚。书的封面设计,用色非常内敛,却又有着一种高级的质感,仿佛在低语,却又能轻易抓住人的视线。而那个签名的出现,更是让这本书仿佛拥有了生命。我尚未阅读书页上的文字,但仅凭这个签名,我就已经能够感受到作者赋予它的特殊意义。它是一个标记,一个独一无二的印记,它将我与作者本人拉得更近,仿佛他正通过这个签名,与我进行着一场心与心的对话。我喜欢这种不期而遇的惊喜,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开始幻想,在书中,那些被称作“微小记号”的东西,究竟是什么?是隐藏在某个字词背后的深意?是某个被作者刻意强调的细节?抑或是作者个人经历中的某段感悟?这种探索的未知性,让我感到无比兴奋。这本书,我还没有真正领略它的内容,但它已经凭借其独特的设计和签名的存在,在我心中占据了一个特别的位置。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一份与作者建立的独特连接。

评分

《微小记号(限量签名版)》这本书,从外观上看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它不张扬,却足够吸引人。封面那种低饱和度的色彩搭配,以及字体和图案的精心排布,都透露出一种沉静而内敛的美感。而那个位于角落的限量签名,更是为这本书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魅力。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指尖触碰到的是温润而细腻的纸张,这种触感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还没有开始阅读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这份质感,就已经让我对作者的用心程度有了初步的认识。签名,就像是作者留下的一个印记,一个独特的标记,它让我觉得,我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带有作者个人气息的艺术品。我脑海中浮现出作者可能是在某个灵感迸发的时刻,用一种虔诚的心情,将自己的名字镌刻在书上,仿佛在赋予这本书生命。这种感觉,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理解作者想要通过那些“微小记号”传达的深层含义,能够感受到他在这本书中所倾注的心血和智慧。这本书,让我觉得,阅读的过程本身,也变成了一种仪式,一种与作者精神世界的深度对话。

评分

拿到这本《微小记号(限量签名版)》,感觉就如同捧着一块温润的玉,沉甸甸的,带着一种不言而喻的珍贵。封面设计简洁却极具质感,那种细微的烫金工艺,在光线下若隐若现,恰如书名所暗示的“微小”,却又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迫不及待地翻开,触感更是温和,纸张的细腻程度,连指尖的轻微触碰都能感受到那份用心。签名,更是点睛之笔,那笔迹的力度、弧度,仿佛作者在笔尖流淌的瞬间,将自己的灵魂与这本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更像是一位知己,一位导师,等待着我去细细品味,去感受其中蕴含的深意。我开始想象,在怎样的心境下,作者会落下这一笔签名?是怎样的灵感,催生了书中那些或许藏匿在字里行间的“微小记号”?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仅仅是这份触觉和视觉的双重享受,就已经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期待。这种期待,不是来自于对故事内容的预设,而是来自于对作者创作心血的尊重,以及对“微小”所能承载的“巨大”的探求。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沉浸其中,让自己的思绪也跟随那些“微小记号”一起,去探索那些不曾触及的角落,去发现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这本书,从第一眼看到它,就注定要成为我书架上最特别的存在之一,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书页上的文字,更在于它所代表的那份匠心、那份签名所赋予的独一无二的印记。

评分

这本《微小记号(限量签名版)》,拿到手的第一感觉就是“沉甸甸”的。不是说它有多重,而是它所承载的那份分量。封面那种低调奢华的质感,尤其那个签名的位置和笔触,都透露着一种不凡。我还没开始阅读,但仅仅是抚摸着封面,感受着纸张的温度,就仿佛已经与书中的世界产生了一种奇妙的连接。签名,那个独一无二的印记,就像是作者与我之间的一份契约,告诉我,我手中握着的,是一本被赋予了灵魂的作品。我总觉得,签名版的书籍,它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数量的稀少,更在于它代表着作者对这部作品的珍视,以及与读者之间的一种特别的连接。我开始想象,作者在签下这个名字的时候,脑海中是否闪过了书中的某个场景,或者是否在心中默默地祝福每一个拿到这本签名版的读者,都能从中有所收获。这种未知的期待,让我更加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书页,去探索那些潜藏在“微小记号”背后的广阔天地。我喜欢那种细细品味一本书的感觉,不急不躁,让文字一点点渗入心底,让思想慢慢发酵。我相信,这本书,定能带给我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可能不是那种惊天动地的大故事,但一定是那种能触动内心深处的、细致入微的感动。

评分

拿到这本《微小记号(限量签名版)》,我最先感受到的,是一种仪式感。书的整体设计,从封面到内页的纸张选择,都透露着一股沉静而精致的气息。那种触感,细腻而温润,让人忍不住想要细细摩挲。而最让我觉得特别的,当然是那个限量签名。它就像一个印章,盖在了这本书的灵魂之上,让它变得独一无二,充满了作者个人的温度。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翻阅书中的文字,但仅凭这个签名,我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联结。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力的作品,一份他愿意分享的、珍贵的馈赠。我开始想象,作者在签下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否也在心中默默地为这本书的读者送上了祝福,是否也在期待着,读者能够通过这本书,发现那些他所认为的“微小记号”中的意义。这种期待,让我对即将开始的阅读之旅充满了兴奋,仿佛在打开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门。

评分

从第一眼看到《微小记号(限量签名版)》这本书,我就被它那股沉静的气质所吸引。封面设计没有一丝多余的装饰,却有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质感,仿佛低声诉说着它的故事。而最令人惊喜的是,在书页的一角,赫然印着作者的签名,那笔迹有力而又温润,瞬间赋予了这本书一种独一无二的生命力。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书中的任何一个字,但仅仅是这个签名,就让我感觉,我手中握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作者本人在某个时刻,留下的一个真挚的印记,一种无声的赠予。这种感觉,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期待。我开始想象,作者在签下这个名字的时候,心中是否也闪过关于书中内容的种种画面,是否也希望通过这些“微小记号”,将他独特的思考和感受传递给每一个读者。这种未知的联结,让我觉得,阅读这本书,将不仅仅是文字的吸收,更是一场与作者心灵的深度对话。这本书,在还没有被我“读懂”之前,就已经以其独特的方式,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评分

拿到这本《微小记号(限量签名版)》,首先被它那种低调却显眼的包装所吸引。没有浮夸的色彩,也没有过于复杂的图案,一切都恰到好处,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气息。翻开书页,那种温润细腻的纸张触感,瞬间就拉近了我与这本书的距离。最让我心动的,莫过于那个签名的存在。它不仅仅是一个名字,更像是作者本人在笔尖流淌时,留下的一段真挚的情感印记,一种无声的交流。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书中的文字,但仅凭这份独特的“限量签名”,就足以让我感受到这本书与众不同之处。我开始想象,作者在写下这个签名时,是否也曾对书中内容有过怎样的思考,是否也曾对即将与这本书结缘的读者有过怎样的期许。这种未知,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探索欲望。我喜欢那种慢慢品读一本书的感觉,让文字像溪流一样,一点点浸润心田,让思想慢慢沉淀,最终开出花来。我相信,这本书,定然蕴含着作者深邃的思想和细腻的情感,而那个“微小记号”,或许就是通往这一切的钥匙,等待我去发现。

评分

《微小记号(限量签名版)》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那种“低调的奢华”。它没有用任何张扬的色彩或繁复的图案来吸引眼球,但那种恰到好处的用色和精美的排版,却让它在众多书籍中脱颖而出,散发出一种沉静而有品位的气质。而最让我心动的,无疑是那个限量签名。它不是印刷上去的,而是作者亲手留下的印记,那笔画的力道、墨迹的晕染,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一种独特的情感连接。我还没开始阅读书中的具体内容,但仅仅是这个签名,就足以让我感受到这本书的珍贵和作者的用心。我总觉得,签名版的书籍,多了一份人情味,仿佛作者在把自己的灵魂的一部分,悄悄地融入其中,等待着我去发现。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这本书,去探索那些被作者称为“微小记号”的东西,去感受那些可能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深意。这种未知,却又如此真实的存在,让我对即将到来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期待。

评分

翻开《微小记号(限量签名版)》的第一页,一种久违的宁静感便油然而生。不是那种空洞的寂静,而是一种充实而安稳的氛围,仿佛作者用文字编织了一张细密的网,将我轻轻地包裹其中。我尚未阅读具体内容,但仅从扉页上那个清晰而有力的签名,就能感受到一种真诚的力量。这个签名,不仅仅是作者名字的痕迹,它更像是一种承诺,一种邀请,邀请我进入他所构建的那个世界,去发现那些被他赋予意义的“微小记号”。纸张的触感温润如玉,字体的排版疏朗有致,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制作者的用心。我喜欢这种不张扬的设计,它让我能够更加专注于内心,专注于与文字的对话,而不是被华丽的辞藻或纷繁的图景所干扰。我仿佛能想象到,在某个寂静的夜晚,当周围的一切都沉睡之时,作者伏案疾书,将那些“微小记号”一一烙印在纸张上,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饱含着他独特的思考和情感。这本签名版的书籍,让我觉得,我不仅仅是在阅读一个故事,更是在与一位思想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交流。我尚未进入具体的情节,但这种独特的阅读体验,已经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被这些“微小记号”所引导,去发现生活中那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却又至关重要的细节,去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评分

《微小记号(限量签名版)》这本书,在我手中传递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质感。从封面到纸张,再到那个印在书页上的签名,每一个细节都透露着精心。它不像那些封面花哨的书籍那样一眼就能抓住眼球,而是属于那种需要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类型。那个签名,更是点睛之笔,它让这本书拥有了独一无二的生命气息,仿佛作者本人就站在我面前,将这份作品郑重地交给我。我还没开始阅读具体的章节,但仅仅是这份触感和这份签名,就足以让我感受到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种情感的载体,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无声的交流。我喜欢这种不期而遇的惊喜,它让我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无限的好奇和期待。我开始想象,那些所谓的“微小记号”,究竟隐藏在怎样的文字中,又会给我带来怎样的启迪。这本书,在未被“读懂”之前,就已经以其独特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它的存在感和重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